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童年的发现》精品教案(合作版)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2

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2

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精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2)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评价文章。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科学的热爱。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育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和文化背景。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评价文章。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 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通过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忆童年时光,分享自己的童年趣事。

(2)提问:你们知道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吗?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哪些内容让你感受到了作者的怀念和热爱?(2)小组代表发言,总结讨论成果。

4. 重点讲解(1)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解释其含义。

(2)讲解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和文化背景。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用生字词造句。

(2)课后作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童年的发现的文章。

6. 总结课堂(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教育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精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的作者、背景及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联想和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欲望。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于表达自我的积极心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会生字词。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联系实际进行联想和想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对新课产生兴趣。

(2)简介课文作者、背景及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作者、背景及主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选取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分享,总结课文的特点。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句子练习。

(2)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联想和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5.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热爱生活、勇于表达自我的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童年的发现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对课文特点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的情况,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4. 学生写作业的质量,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和创新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童年的发现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童年发现。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共同探讨童年发现的意义。

23《童年的发现》(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23《童年的发现》(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童年的发现》活动设计一、教材分析《童年的发现》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是苏联作家费奥多罗夫。

文章用倒叙手法,通过讲述“我”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寻根究底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鼓励孩子们要大胆求知、勇于探究。

文中对九岁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有趣言行的描述,充满童真童趣,令人忍俊不禁。

课文贴近儿童生活,语言风趣,把“我”的“童年的发现”写得意趣盎然。

比如,课文开头就很有意思,特别强调了“我”九岁时独立思考后有所发现的不同凡响,表现出“我”抑制不住的骄傲。

九岁的孩童,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就能发现“这样重大的科学问题”,在常人眼里简直是天方夜谭,所以即使人们哈哈大笑,“我”也不以为意,仿佛在俏皮地跟读者打趣。

又如,“我”的梦是如此奇妙,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孩子的天真跃然纸上。

而在求教老师的部分,孩子的语言充满童趣,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迫切想要把问题探究清楚的心情。

老师也很幽默,既回答了孩子的问题,又巧妙地对孩子进行了教育。

再如,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我”庆幸老师没容“我”解释的背后,是难以掩藏的强烈的自豪感。

“还不笑塌房顶”等夸张的表述、强烈的语气,表现出儿童独有的天真可爱。

课文结尾以自嘲的方式调侃“我”被老师误会轰出教室的事实,“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既暗指了历史上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真实情况,也表达了“我”对被轰出教室一事的看法。

言下之意,“我”有这样重大的“发现”,被轰出教室也就不足为奇了。

把自己跟世界上有重大发现的人并列,作为自我安慰的理由,再次体现了儿童独有的可爱与幽默。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再现了第3自然段描写的“我”的梦境:一个可爱的孩子在空中轻盈地飞翔,下面有街道、白桦树、青青的草地和澄澈的湖面等。

插图表现了孩子童年爱做梦、好想象的特点,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

二、教学目标1.认识“胚、祸”等10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关于人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人是从哪里来的等问题的“发现”,以及“我”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精选5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精选5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精选5篇)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第一篇(2821)字教学目的:1、学习本课词语,理解其含义。

2、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孙膑的足智多谋,学习他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正确的思想方法。

懂得做事要开动脑筋,寻找最佳方法。

3、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两次赛马时双方三匹马出场顺序的不同,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教学准备:1、投影片2、标有不同颜色的六匹马图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我国古代一个关于赛马的故事。

2、板书:15、田忌赛马二、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教学重点1、出示课题思考:围绕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2、生讨论3、师综合;综合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出示投影片1)a、田忌和和谁赛马?b、一共赛了几次马?c、赛马最后的结果是什么?4、师过渡: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三个问题快速阅读课文。

三、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1、提问:田忌和齐威王一共赛了几次马?2、生答3、指名读第一次赛马的部分。

4、思考:①田忌和齐威王在比赛前做了些什么?②第一次比赛的经过怎样,结果怎样?5、生讨论,指名上台用图片演示,板书。

6、提问:a、这次比赛齐威王为什么能赢?(出示投影片2)b、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这个“强”字指什么?c、第一次比赛齐威王赢了,田忌表现怎样?d、“垂头丧气”是什么意思?假如你是田忌,你会怎样想?e、田忌失败后,想了吗?从他身上,我们想到失败了应该怎样办?7、指名答8、师过渡:田忌垂头丧气,准备离开赛马场,这时候出现了什么情况?9、指名读孙膑的话。

(出示投影片3)10、齐读孙膑的话,提问:从孙膑的话中,能看出什么?学生相互讨论后作答。

11、师过渡:面对田忌的再次挑战,齐威王说了什么?指名读句子,从齐威王的话中能看出他的表现怎样?从齐威王身上我们想到,面对胜利应该怎么办?12、指名读第二次比赛的经过和结果。

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 5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 5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 5篇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 1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2.认识本课7个生字,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难点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学习难点理解句子:“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课前准备1.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1.教师介绍有关胚胎发育的科学知识。

2.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猜测一下他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二、循题读文,理解“发现”1.自由朗读__,学习生字,注意“澄”字的发音。

2.默读课文,思考:“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3.反复朗读课文的第十三自然段,在这段话中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

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

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

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4.仔细地读读着几句话,并用自己的话转述。

5.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没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

──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6.朗读这两句话,比较两句话表达上的不同,体会表达的具体和概括。

三、循果查因,了解过程1.默读课文,思考:“我”那非凡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2.根据学习计划,分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计划:(1)找出有关的句段。

(2)理解有关的句段,把它概括成一句话或一个词语。

(3)在白纸上画出简单的发现流程图。

3.小组汇报,课堂交流。

优秀童年的发现精品教案(5篇)

优秀童年的发现精品教案(5篇)

优秀童年的发现精品教案(5篇)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外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打开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优秀童年的发现精品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优秀童年的发现精品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会写14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有关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科学家的不幸遭遇的故事。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提出学习目标1、难忘的童年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得成长着,有笑,也有泪;有喜,也有忧……今天我们学习《童年的发现》,不知它又能带给我们哪些感受。

(出示课题)从课题中,你最想了解什么?2、提出学习目标(1)自读课文,标注自然段序号,勾画生字新词,自学生字词语。

(2)知道课文主要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紧扣“发现”,展示学习成果1、“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

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

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

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2、仔细读读这几句话,理解句子意思,并带上自己的理解转述这几句话。

3、联系整段话,反复朗读,体会当“我”发现这个规律时,是怎样的心情。

(格外高兴、得意……)4、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5、“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6、“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会是鸟?”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优秀16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优秀16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优秀16篇)《童年的发现》教案1设计解读:《童年的发现》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作者在九岁的时候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以及因这个发现在一次课堂中情不自禁笑出了声,被老师误解当众受到惩罚的事。

除去“胚胎发育”、“进化”等一些生物学术语的理解难点外,整个文本无论是语言还是情节都充满了童真、童趣。

从整个文本脉络和层次上来看,虽然文段较多,篇幅较长,但“童年的发现”和“因发现受到惩罚”两件事断章清晰,前后关联递进。

所以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集中在学习字词、理清结构和探寻“发现过程”的内涵。

其中,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辨,对童年发现的起因(梦境)、经过(过程)、结果(规律)等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期待在“简单”与“不简单”的感悟思辨中,让学生聚焦作者的发现过程(科学探索过程),从而敏锐地捕捉到作者童年发现的过程意义之所在。

教学目标:1、学习字词,理清文章结构,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依托重点词句的品读,在由“简单—不简单”的感悟思辨中,探寻“发现”的过程意义。

3、感受作者大胆想象、积极思考的求知精神,培养基本的科学素养。

教学过程:一、知人论世,引发兴趣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一起读课题——《童年的发现》。

2、了解作者信息。

出示:费奥多罗夫:一位极富创见的思想家,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飞向宇宙的宇航学奠基人。

他的学问渊深,博览书史,据说他几乎知道俄国国家图书馆所有藏书的内容。

他不仅精通欧洲各主要语言,而且对包括汉语在内的许多东方语言也颇有研究。

不仅如此,他对哲学、艺术都有很深的造诣,被人称为“百科全书”。

快速地默读。

交流:资料当中最让你吃惊的是什么?3、是的,就是这样一个博学多才、极富创见的人,他的童年又会有怎样独特的成长经历呢?请同学们拿出课文纸,自由地朗读课文。

二、理清脉络,指导读法1、学习字词。

胚胎、滑翔、妨碍、祸患、驱逐、羞愧随心所欲绞尽脑汁情不自禁(1)寻索第一组词的构成特点;(2)比较品析——读悟第二组词的意思。

2023年《童年的发现》教案及板书设计(通用7篇)

2023年《童年的发现》教案及板书设计(通用7篇)

2023年《童年的发现》教案及板书设计(通用7篇)《童年的发现》教案及板书设计篇1教学目标:1.通过作者发现胚胎的发育过程,体会作者童年的探索趣味。

2.懂得童年的幻想给童年带来的快乐。

3.了解课文童真童趣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作者被老师罚出教室后的心理感受。

2.了解课文是怎么做到真实反映童趣的。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

1.大家边听范读,边想一想我为什么那么痴迷于幻想?2.大家来读一读你了解的情况。

3.打开书,预习生字。

二、学生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的生字。

1.指名上黑板写出不认识的字。

凋缕芳吁耍训斥脾罕藤愈凌秉飕撩梳衰绢侨眷2.指名给这些字加上拼音。

3.让学生读拼音节。

4.正音、正字。

三、理解词语。

1.再读课文,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理解其它词语。

4.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读读这些词语。

四、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难读的句子。

2.同桌互相学习,克服困难。

3.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4.教师指导读难句。

(1)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2)哈哈!这跟画地图差不多到这一段的结尾。

这一推理语句,要读出气势来,折字要重读。

语速稍快,应读得活泼,突出驱逐、迫害等词语。

5.再练练难句的朗读。

五、作业:抄词、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引导学生自学。

让学生默读全文,思考:1.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2.判断:课文围绕发现写了一件事。

()课文围绕发现写了三件事。

(√)3.小组讨论哪五件事?(1)我常常做梦,老师告诉我人是由小鱼进化来的。

(2)我得出结论,人如何由小鱼进行成人的。

(3)在生物课上被老师罚出教室。

二、深入重点段,揭示中心思想。

1.让学生结合课题质疑。

2.从第一件事中,你懂得了什么?3.从第二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1)小组轮流读一遍,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童年的发现》教案【教材分析】本课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

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作者语言幽默,对自己童年的发现颇引以为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学生在识字和词语的理解等方面已掌握了不少方法。

但在理解重点句的含义方面,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思维深度不够、言语概括能力不强的特点,借助各种语言训练予以强化。

使得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实现语言的内化,情感的共鸣。

【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双臂、天赋、淘气、妨碍、岂止、痴迷、厘米、羞愧、幸亏、驱逐、迫害、随心所欲、运转自如、绞尽脑汁”等词语。

读读记记“澄澈、困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童年是美好的,天真烂漫、幸福无比,童年曾经发生过多少有趣、难忘的事,又曾经有过多少发现啊!童年时候的你是否有过奇妙的发现呢?请将你的发现与大家分享吧!(发现蜗牛爬行后的地方都会留下一条黏液的痕迹,小鸟在睡觉时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眼……)2.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新课文——《童年的发现》,请大家伸出手,和老师一同写课题。

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学习兴趣,顺利进入新课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播放影视课文《童年的发现》。

想想:课文写了作者童年时发现了什么?3.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课件出示词语:胚胎祸患滑翔双臂天赋淘气妨碍岂止痴迷厘米羞愧幸亏驱逐迫害随心所欲运转自如绞尽脑汁指名当小老师带读。

并相机指导学生理解词语。

天赋:自然具备,生来就有。

4.指名回答:课文写了作者童年发现了什么?(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5.指名回答:课文是以什么叙述形式写的?(倒叙)并试着将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

第二部分(第3~13自然段)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14~19自然段)写“我”的发现在几年以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帮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层次,为后面的品读、感悟人物精神做好了铺垫。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一)童年时的“我”发现了什么?1.读课文第1、2自然段。

2.课件出示: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认真读这句话,想:从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了什么?(聪明、善于思考)你是怎么体会到的?学生交流体会,注意抓住“九岁”“完全”“独立”这些词语,感受到“我”这个发现多么不平常,多么出色,乃至现在说起来还为这个发现自豪不已。

体会:①“九岁”“完全”“独立”这些词语无不显示着“我”这个发现多么不平常,多么出色,乃至现在说起来还为这个发现自豪不已。

②第2自然段中说,“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犬笑”,这是为什么呢?(一个九岁的儿童,竟然能独立思考发现这样重大的科学问题,这简直是常人无法相信的。

)又说“竟使我当众受到惩罚”,他又为什么当众受到惩罚?课文这样开头有什么作用?(以这样的开头设下悬念,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指导朗读:带着这样的理解,读读句子。

指名读句子,再齐读。

(二)“我”是怎样得到这个发现的呢?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互相联系的阶段:第一阶段(3、4自然段)写“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

第二阶段(5~11自然段)老师给我们解释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

第三阶段(12、13自然段)写“我”对“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的大胆猜想,也就是“我”童年的发现。

1.解读“梦中飞行”教师:同学们,这个发现其实源于作者的一个梦,快速地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作者的这个梦,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为什么?(1)学生自由读。

(2)交流感受:美好、自由自在、快乐的梦。

2.解读“解释飞行”(1)作者的飞行梦,你们做过吗?你们肯定也充满疑问吧?(为什么只在梦中飞行?)(2)分角色朗读课文第5~11自然段。

(3)读了这部分,你觉得作者小时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善于思考、不断追问)3.解读“大胆猜想”(1)快速默读课文第12~13自然段,看看作者小时候是怎么样弄明白人是怎么来的?并画出有关句子,圈出你感受最深的词语,还可以作批注。

学生默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交流汇报。

预设一: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紧抠“痴迷”“翻来覆去”“恨不得”“都”,体会到“我”的爱思考、想象力丰富、求知若渴。

想象:“我”除了观察了鱼,还可能去观察了什么?(水里的蝌蚪、动物园里的猴子……)预设二:“为什么是九个月呢?”我绞尽脑汁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

作者的所做所想,真是费劲了心思,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的话,就是——(绞尽脑汁)作者绞尽脑汁想到了什么?课件出示第十三段后半部分,男生读。

指导朗读:十月怀胎啊,在“我”的猜想中,竟是如此简单、明了。

你能体会到他当时的心情吗?(激动、兴奋)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师相机播放微课视频《“简单”背后的“不简单”》。

(三)“我”的发现可靠吗?1.自由读第14~19自然段。

2.指名回答:“我”的发现在什么时候得到了证实?(在几年以后老师讲课时)3.重点指导学生理解句子:(1)“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

”“情不自禁”是因为“我”为自己早在三年前就发现了这一规律,而且与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而格外高兴。

现在知道了当时自己的发现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这种心情使他无法控制,已顾不得是在课堂上,更顾不得这“笑”是否合时宜了。

再次出示“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体会到作者那难以自已的激动心情。

(2)“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进化论,还不笑塌房顶!”这句话是说“我”的发现会令人不可相信,人们绝对不可思议:一个九岁的孩子能发现达尔文的进化论。

从表面看,这句话是“我”庆幸自己没有解释,而实质上表现了“我”之所以有人们不可思议的发现,是因为“我”那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极强的想象力。

教师补充有关“进化论”图文资料,课件呈现。

(3)“我明白了——世界上所有重大的发现与发明,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先自由读,并试着理解句子的含义。

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区分“发明”与“发现”的不同,还要能理解双重含义。

①世界上还有哪些科学家有过这样的遭遇?结合例子,说出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哥白尼、伽利略、阿基米德、布鲁诺……)课件依次出示科学家头像。

说明在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科学家难免遇到这样的遭遇。

②二是说“我”有了这样重大的发现,跟世界上有重大发现与发明的科学家一样遭遇驱逐与风险,这也没有什么奇怪的。

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次齐读句子。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你认为“我”是怎样的孩子?孩子身上最可贵的是什么?[设计意图:课题中的“发现”一词是本文的文眼,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疑问,然后进行梳理明确主要任务。

教学中,紧紧围绕“发现”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理清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进而体会作者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达到启迪教育学生的目的。

]四、联系生活,引导“发现”1.从课文中,你觉得文中作者是怎样的孩子?2.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自由地讨论,教师要鼓励支持。

比如:(1)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思考,要大胆创新,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2)童年的胡思乱想就是一种“发现”。

(3)童年很美好。

2.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模仿课文,说自己童年的发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好地做到了语言文字训练与情感熏陶的和谐共振。

]五、作业完成同步试题。

【板书设计】童年的发现发现规律→产生疑问→大胆探索→得到证实善于观察,大胆发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