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
宏观经济-第十章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题库(答案版)

第十章简单的国民收入理论(AE-NI模型)一、名词解释1.均衡产出指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此时社会的(非意愿存货投资)等于零。
2.投资乘数指国民收入的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投资变动量)的比率。
3.税收乘数指(国民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
4.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人和支出同时以相等的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5.边际消费倾向指增加一单位收入所引起的消费增量。
6.平均消费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人中的比率。
7.边际储蓄倾向指(增加的一单位收入)所引起的储蓄增量。
8.平均储蓄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9.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指(国民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10.政府转移支出乘数指(国民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11.对外贸易乘数指(国民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出口变动)的比率。
12.萨伊定律是指(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因而社会总需求始终等于总供给。
13.凯恩斯定律是指凯恩斯提出的(需求能创造自己的供给)观点,是凯恩斯根据对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关系的分析,为推行其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而提出的与(萨伊定律)截然相反的论点。
14.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指当收入增加时,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增加的比例不如收入增加的比例大。
在收入减少的时候,消费也随之减少,但也不如收入减少的那么厉害。
15.凯恩斯认为,在微观层次上,勤俭节约对于个人或家庭来说是美德,是好的;然而在宏观层面上,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节约意味着储蓄增加,消费减少,进而导致国民收入减少,阻碍经济的发展和产量、就业的增加,是不好的。
这种矛盾被称为(节约悖论)。
二、单项选择题1.引致消费取决于()。
CA.自发消费B.边际消费倾向C.收人和边际消费倾向D.收人2.根据凯恩斯消费函数,引起消费增加的因素主要是()BA.价格水平下降B.收入增加C.储蓄增加D.边际消费倾向下降3.根据凯恩斯的储蓄函数,引起储蓄增加的因素是()。
第十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西方经济学教程温州大学,韩

7 15000 13360 0.53 0.89
第十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西方经济 学教程温州大学,韩
②边际消费倾向MPC 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每增减1元国民收入所引起的消费金额的变化。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 增加而呈现递减的趋势。
收入越高,消费占收入的比例 就越少;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且 小于1。
3、消费函数 C=f(Y)= a + cY
自发消费 a:基本消费支
出。不随收入变化而变动, 是最低支出。
边际消费倾向MPC :c 引致消费cY:一定收入情
况下,引起的消费支出。
引致消费取决于() A.自发消费 B.平均消费倾向 C.收入 D.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
在E的左边,C>Y,超支; 在E的右边,C<Y,储蓄。
=S/Y
收入100元中,80元 用于消费,其余20元 用于储蓄,平均储蓄 倾向 APS = S/Y =
0.2
收入由100元增加到120元,消 费由80元增加到94元。
边际储蓄倾向 MPS =S/Y = 26-20/120-100 = 0.3(=1-0.7)
第十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西方经济 学教程温州大学,韩
反方向变动。
•移动: 增加开支:AD1→AD2。 紧缩开支:AD1→AD3。
•P •价格水平
•价格水平 与总需求
成反方向 变动。
• AD2
•AD1
•AD3
•Y
•国民收入
第十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西方经济 学教程温州大学,韩
2、总供给曲线AS:Aggregate supply
向右上方倾斜,价格水平越高,整个社会 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相应更多。
西方经济学课件第10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边际储蓄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e): 增加的储蓄与增加的收入的比率,即收入增加1 单位所引起的储蓄的增量。 ds ⊿s 或 = dy MPS= ⊿y
MPS一般为正值(不可能为负,依定义。),但小于1,即0 < MPS < 1,不过随着收入的增加,MPS呈现递增趋势。
线性消费函数曲线
在不考虑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作用的条件下 (即边际消费倾向为一常数),则消费函数可用 下列方程表示: c= + yd (>0, >0)
其中: —— 必不可少的自发消费(Autonomous Consumption):即收入为0时,举债或动用过去 储蓄也必须要有的基本生活消费; —— 不变的边际消费倾向, yd —— 引致消费(Induced Consumption): 随收入变动而变动的消费。
三、几个假设条件
潜在国民收入水平是不变的,即生产能力、生产技术水平上既定。 各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因此,总供给可以适应总需求的增 加而增加,也就是说不考虑总供给对国民收入决定的影响。 价格水平是既定的。
凯恩斯定律: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 的供给量。这就是说,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的变动, 使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上面的两个假定,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时将给予放弃,因为那时将 用总供给方面来补充总需求理论,从供求两方面讨论国民收入的决定。
收入-支出模型
根据均衡收入的定义,以及假设条件2,则均 衡收入为与社会总需求相等的产出, 或与社会 总支出相等的产出。即y=AE 以两部门为例。
经济学基础第10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

案例导入
蜜蜂的寓言从1929年开始,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 前的大危机。3000多万人失业,三分之一的工厂停产, 整个经济倒退回了一战前的水平。经济处于极度混乱之 中,传统的经济学无法解释更无法解决这一问题,理论 界纷纷进行探讨,这时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从一则古老 的寓言中得到了启示。这则寓言说:从前有一群蜜蜂, 他们在一个蜂王的领导下,都过着挥霍、奢侈的生活, 整个蜂群兴旺发达,百业昌盛。后来,他们的老蜂王去 世了,换了一个新蜂王,
31
32
2)均衡收入的决定 图10.5中的横轴表示收入,纵轴表示消费、投资。 消费曲线c上加投资曲线i就得到总支出曲线c+i,因投资 为自发投资,自发投资总等于200亿美元,故总支出曲 线c+i与消费曲线c是平行的,两条曲线在任何收入水平 上的垂直距离都等于自发投资200亿美元。总支出曲线 与45°线相交于E点,E点为均衡点,E点决定的收入是 均衡收入4000亿美元。如果经济处于总支出曲线E点之 外的其他点上,就出现了总供求不相等的情况,这会引 起生产的扩大与收缩,直至回到均衡点。
在上述假定下,经济社会的产量或者说国民收入就 决定于总需求。 10.1.2 均衡产出概念假定 1)均衡产出定义均衡产出是指与总需求相等的产 出。既然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于是就有生产要素 的有效组合———企业生产就会要按照产品的销路来组 织生产而不是按自己潜在的能力来组织生产。
9
这里,有两点说明: ①公式中的c和i代表的是居民和企业实际想要有的 消费和投资,即意愿的消费和投资量(产出),而不是 上一章国民收入构成公式中实际发生的消费和投资(产 出)。意愿的消费和投资与实际发生的消费和投资不是 一回事。比如说,某国某时间段想要有的需求为1亿条 领带,实际能产出的领带为10亿条,这两者不是一回事。 ②y=c+i中的每一个变量均剔除了价格变化因素。 为了以示区别,本章公式全部用小写字母表示。
第十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三)四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 1.从总供给的角度看: 国民收入=各种要素的供给=各种要素的收 入=消费+储蓄+税收 2.从总需求的角度看: 国民收入=各种需求+(进口-出口) =消 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进口-出口)
五、总需求及其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时的国民收入是均衡的国民收入。 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是由总需求决定的,因此,总需求的变动 会引起均衡的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即总需求增加,均衡的国 民收入增加;总需求减少,均衡的国民收入减少。 总需求的构成非常复杂,这些构成要素的变化,就会引起总需 求的变化,也就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化。具体说,将这些因素 划分为注入量和漏出量两类。
(二)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1)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永远 等于收入。 (2)平均消费倾向(APS)和平均储蓄倾向(APS)互为 补数,二者之和总等于1。 (3)边际消费倾向(MPC)和边际储蓄倾向(MPC)互 为补数,二者之和总等于1 。 (三)投资函数 1.总投资与净投资 2.投资流量与资本存量 3.投资函数
七、乘数-加速原理
(一)乘数原理 乘数是指自发总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 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增加量与引起这种增加量的自发总需求增加 量之间的比率 (二)加速原理 自发投资对国民收入具有乘数作用,反过来,国民收入对引 致投资又具有加速作用。加速作用是指在没有闲置生产能力的 条件下,如果国民收入增加,必然会增加消费支出,从而提高 社会有效需求。为了满足新增的有效需求,需要进行新的投资, 从而引起资本存量增加,并且资本存量的增加是国民收入增加 的一个正倍数,这就是加速数原理,简称加速原理。国民收入 增加所引起的资本存量的增加(即净投资)的倍数,叫做加速数 (Accelerator)。
经济学基础第10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

5
10.1 均衡产出的引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的预备知识
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来源于哪里?其变动受制于哪 些因素?这是一个有待于深入讨论的问题。9.2节中我 们提出了“总收入=总产出=总支出”这样一个核算等式, 这个等式实际上是凯恩斯关于国民收入的来源与去向的 分析思路。从右等式“总产出=总支出”来看,产出受 制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4个因素,因此, 与社会由购买力决定的总意愿相一致的总产出——国民 收入取决于总需求;从左等式“总产出=总收入”来看, 产出受制于资本、劳动、土地、企业家才能4个因素, 一定时期的总产出要归属于诸生产要素所有者。
第10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掌握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和其 他消费理论,掌握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中国民 收入的决定,掌握投资乘数等乘数的概念,了解 IS-LM 模型。
1
知识能力 凯恩斯是按3个假设条件、均衡产出原则分析国民 收入决定的。在分析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时,也遵循由浅 入深的原则:一是先讨论一个社会只包括两个部门,然 后再延伸到三部门、四部门时的情况;二是论及一些经 济变量时,先着重讨论某一变量(C),假定其他变量 (I)为既定。以后再逐步延伸到多个变量。以此为思路, 形成本章的章节安排:1耀3节先提出国民收入决定、简 单国民收入决定的假设条件,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的均衡 产出条件,4耀8节则分析3种情况下的简单国民收入的 决定,9耀13节讲了IS-LM 模型。 工作任务能运用本章知识分析国民收入决定论。
2
案例导入
蜜蜂的寓言从1929年开始,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 前的大危机。3000多万人失业,三分之一的工厂停产, 整个经济倒退回了一战前的水平。经济处于极度混乱之 中,传统的经济学无法解释更无法解决这一问题,理论 界纷纷进行探讨,这时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从一则古老 的寓言中得到了启示。这则寓言说:从前有一群蜜蜂, 他们在一个蜂王的领导下,都过着挥霍、奢侈的生活, 整个蜂群兴旺发达,百业昌盛。后来,他们的老蜂王去 世了,换了一个新蜂王,
经济学原理10-简单国民收入决定

主要涉及三个问题: 一、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二、IS–LM模型 三、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经济学涉及四个市场 • • • • 产品市场 货币市场 劳动市场 国际市场
第十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一节
一、假设
均衡产出
1、假设所分析的经济中不存在政府,也不存在对 外贸易,只有家户部门(居民户)和企业部门。 还假定企业投资是自主的,即不随利率和产量而 变动。
Y= C+ I 式中,Y、C、I代表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实际产出 或收入、实际消费和实际投资。
3、图型
E
图(a)中,假定企业生产 100亿美元产品,居民和企业要 直线上任一点均为E=y 购买产品的支出也是100亿美元, 则此100亿美元的生产就是均衡 产出或者说均衡收入。 IU>0 B AE 100 图中E表示支出,y代表收入, 则经济均衡的条件是E=y。从原 IU < 0 点出发的45º 线上的各点都表示 支出和收入相等。 例如,A点表示支出和收入各 45º 为100亿美元。 0 y
平均储蓄倾向APS举例
指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APS=S/Y 例:收入1000元中,800元用于消费, 其余200元用于储蓄, 平均储蓄倾向 APS = S/Y = 0.2
4、线性储蓄函数
S = y - C = y - α+βy = - α+(1-β)y
- α :自发储蓄 储蓄可正可负。 (1-β):边际储蓄倾向
APC =
C y S y
MPC =
△C △y △S △y
APS =
MPS =
第三节
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一、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1、由消费函数推导两部门国民收入均衡模型 已知: Y = C + I C = α + βY Y = α + βY + I
第十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如果2013年我国实际生产了2400万辆汽车,则汽 车厂商有非意愿存货2400-2300=100万辆。
IU为非计划存货投资
节俭的悖论——奢侈造就繁荣?
大萧条的原因
1929至1933年,美国实际GDP减少了27%,失业从3 %增加到25%。同时,在这四年中。物价水平下降了 22%。 关于大萧条的原因,许多经济学家主要抱怨货币供给 的减少:从1929年到1933年,货币供给减少了28%。 另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总需求崩溃的其他理由。例如, 在这一时期股票价格下降了90%左右,减少了家庭财 富,从而也减少了消费者支出。此外,银行的问题也 阻止了一些企业获得它们想为投资项目进行筹资,这 就压抑了投资支出。当然,在大萧条时期,所有这些 因素共同发生作用紧缩了总需求。
资料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
美国1960年以来消费与收入的关系图
二、储蓄函数与储蓄倾向P39
储蓄函数[Saving
Function] 储蓄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
s=s(y)
储蓄倾向
边际储蓄倾向[MPS] 增加的储蓄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比例。
平均储蓄倾向[APS]
总储蓄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
奥巴马在北卡大学演讲中表示他们夫妇二人8
年前才还清贷款。
第三节 两部门经济中 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因为:y=c + i c= + y
所以:
ai y 1
乘数论P66
乘数,指影响国民收入的某个变量
发生变化而引起国民收入变化之间 的关系。比如:由投资量变化(△i) 而引起国民收入变化(△y)的倍数,
14000
12240
12830
0.64
0.5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纪高教
24
© Copyrights by Bocheng Yin, Xiaoyin Xu & Jianliang Feng, 2006, Fudan University.
消费理论的发展
• 持久收入假定(弗里德曼) – 消费者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现期收入决定, 而是由持久收入决定的。
世纪高教
25
世纪高教
Y
100
图12-1(b)支出决定收入
Y
7
© Copyrights by Bocheng Yin, Xiaoyin Xu & Jianliang Feng, 2006, Fudan University.
两部门经济中的均衡产出
• • 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AE= Y,也可以用I=S表示 。计划支出等于计划消费加计划投资,既AE=C+I 生产创造的收入等于计划消费加计划储蓄,既 Y=C+S,于是可得: I=S • 注意:这里投资等于储蓄,是指经济达到均衡,计 划投资必须等于计划储蓄,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 I=S,则是指实际发生的投资始终等于储蓄。
S MPS Y MPS dS / dY
世纪高教
16
© Copyrights by Bocheng Yin, Xiaoyin Xu & Jianliang Feng, 2006, Fudan University.
家庭消费函数
• 平均储蓄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saving,APS ),是指一定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的比 率。
世纪高教
8
© Copyrights by Bocheng Yin, Xiaoyin Xu & Jianliang Feng, 2006, Fudan University.
主题内容
• • 第一节宏观均衡的概念 第三节 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二节消费函数
•
•
第四节 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 的决定
世纪高教
26
© Copyrights by Bocheng Yin, Xiaoyin Xu & Jianliang Feng, 2006, Fudan University.
主要内容
•
•
第一节宏观均衡的概念
第二节消费函数
第三节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
• •
•
第四节 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国民 收入的决定 第五节潜在国民收入与缺口
第五节潜在国民收入与缺口
Hale Waihona Puke •问/答世纪高教
9
© Copyrights by Bocheng Yin, Xiaoyin Xu & Jianliang Feng, 2006, Fudan University.
家庭消费函数
• • 分析均衡产出如何决定,就得分析总支出各个组成 部分是如何决定。首先从消费开始: 关于消费与收入的关系,凯恩斯认为存在基本的心 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 的增加不如收入的增加多。
主题内容
第一节宏观均衡的概念
• • • • •
世纪高教
第二节 消费函数 第三节 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 定 第四节 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国民 收入的决定 第五节潜在国民收入与缺口 问/答
4
© Copyrights by Bocheng Yin, Xiaoyin Xu & Jianliang Feng, 2006, Fudan University.
• • 若APC和MPC随收入增加而递减,但APC>MPC,则APS 和MPS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增,但APS<MPS。 表现在图形上,储蓄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连成的射 线的斜率总小于储蓄曲线上该上该点切线斜率.
世纪高教
22
© Copyrights by Bocheng Yin, Xiaoyin Xu & Jianliang Feng, 2006, Fudan University.
Y
14
图12-3 线形消费曲线
© Copyrights by Bocheng Yin, Xiaoyin Xu & Jianliang Feng, 2006, Fudan University.
储蓄函数
• 储蓄是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既然消费随收入增 加而增加的比率是递减的,则可知增加储蓄随收入 增加的比率递增。 储蓄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为储蓄函数,用公式表示 : S=S(Y)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 S=-a+(1-b)Y
© Copyrights by Bocheng Yin, Xiaoyin Xu & Jianliang Feng, 2006, Fudan University.
线形储蓄曲线
S 4 3 2 1
S=-a+(1-b)Y
0 6 -1 8 10 12 14
Y
图12-5 线形储蓄曲线
世纪高教 19
© Copyrights by Bocheng Yin, Xiaoyin Xu & Jianliang Feng, 2006, Fudan University.
© Copyrights by Bocheng Yin, Xiaoyin Xu & Jianliang Feng, 2006, Fudan University.
消费理论的发展
• 生命周期假定(莫迪里安尼) – 该理论把人身分为青年、壮年、老年三个阶段 ,认为消费者总是要估算一生总收入并考虑在 生命过程中如何分配自己的收入,以获得一生 中最大的消费满足。 • 除了这些理论外,经济学家还探讨了影响消费的其 他因素,例如利率,价格水平和预期价格等.
S APS Y
世纪高教
17
© Copyrights by Bocheng Yin, Xiaoyin Xu & Jianliang Feng, 2006, Fudan University.
储蓄曲线
S 4 3 2 1
S=S(Y)
0 6 -1 8 10 12 14
Y
图12-4 储蓄曲线
世纪高教 18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 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的关系
APC APS 1
MPC MPS 1
世纪高教
20
© Copyrights by Bocheng Yin, Xiaoyin Xu & Jianliang Feng, 2006, Fudan University.
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的关系
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 收入—支出模型
© Copyrights by Bocheng Yin, Xiaoyin Xu & Jianliang Feng,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纪高教 Fudan University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世纪高教
6
© Copyrights by Bocheng Yin, Xiaoyin Xu & Jianliang Feng, 2006, Fudan University.
两部门经济中的均衡产出
AE
AE
支出等于收入
支出决定收入
收入=100
IU>0
100 支出=100
IU<0
100
图12-1(a)支出等于收入的450线
图12-2 消费曲线
Y
13
© Copyrights by Bocheng Yin, Xiaoyin Xu & Jianliang Feng, 2006, Fudan University.
线形消费曲线
C
7 6 5 4 3 2 1 45。
45线表明收入 等于消费
C=a+bY
0
世纪高教
6
8
10
12
14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 第一节宏观均衡的概念
•
•
第二节 消费函数
第三节 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
•
• •
第四节 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 的决定
第五节 潜在国民收入与缺口 问/答
3
世纪高教
© Copyrights by Bocheng Yin, Xiaoyin Xu & Jianliang Feng, 2006, Fudan University.
S 4 3 2 1 C=a+bY S=-a+(1-b)Y
0 10 -1 12 14 Y
图12-6 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的关系
世纪高教 21
© Copyrights by Bocheng Yin, Xiaoyin Xu & Jianliang Feng, 2006, Fudan University.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世纪高教 23
© Copyrights by Bocheng Yin, Xiaoyin Xu & Jianliang Feng, 2006, Fudan University.
消费理论的发展
• 相对收入假说(杜森贝利) – 包含两方面意义: 消费支出不仅受自身收入影响,也受别人 消费和收入的影响; 消费支出不仅受目前收入影响,还受过去 收入和消费影响(所谓的棘轮效应)。
上一章讨论了国民收入的概念 ,以及该如何进行核算。在此基
础上,本章我们将讨论国民收入
如何决定,既经济社会的生产或
收入水平是怎样决定的。
世纪高教
2
© Copyrights by Bocheng Yin, Xiaoyin Xu & Jianliang Feng, 2006, Fud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