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手册

合集下载

初中生物实验操作手册

初中生物实验操作手册

初中生物实验操作手册1. 实验简介本手册旨在为初中生提供一些常见的生物实验操作指南,帮助他们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实验项目。

2. 实验项目2.1 蛙腿解剖需要材料:•消毒酒精•实验蛙腿(已宰杀)•解剖刀•放大镜操作步骤:1.将实验蛙腿放在干净的工作台上。

2.用消毒酒精清洁解剖刀。

3.使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蛙腿的外部结构。

4.使用解剖刀小心地切开蛙腿,注意不要造成伤口过深。

5.开始观察和分析内部结构,并记录你的观察结果。

2.2 红色洋洋草叶片吸收光合作用的观察需要材料:•红色洋洋草盆栽(有着深红色的叶片)•密封透明容器/玻璃罩•水槽(内有水)•光源操作步骤:1.将红色洋洋草植物放入密封透明容器/玻璃罩中。

2.放入带有水的水槽中,确保植物根部浸泡在水中。

3.将光源放置于容器上方,确保光线能够均匀照射到叶片表面。

4.观察一段时间内洋洋草叶片的颜色变化,并记录你的观察结果。

2.3 利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需要材料:•显微镜•水•玻璃盖片•细胞样本(可以用洋葱的表皮细胞作为示范)操作步骤:1.准备好细胞样本(比如洋葱的表皮细胞),将其放在盖片上。

2.在盖片上加入少量水,使细胞样本悬浮在水中。

3.将盖片放到显微镜检视板上,并调节显微镜的倍数和焦距,以使细胞能够清晰可见。

4.通过显微镜观察并记录细胞的结构,如细胞膜、细胞核等。

3. 实验安全注意事项•每次实验前要仔细阅读实验步骤,并确保对实验操作和使用的材料有所了解。

•使用刀具时要小心,避免受伤。

•在进行任何生物实验之前,务必经过老师或专业人士的指导和监督。

以上是初中生物实验操作手册的一些示例实验项目和步骤。

请在进行任何实验之前充分了解相关知识,并按照正确的操作方法进行。

确保使用适当的安全设备,并遵守所有安全规定。

希望这个手册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并培养科学实验技能。

实验手册实验报告

实验手册实验报告

实验手册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探究某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变化。

实验器材:1. 100毫升量筒2. 三角漏斗3. 烧杯4. 热水浴5. 磁力搅拌器6. 温度计7. 实验药品:硫酸钠(Na2SO4)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并将烧杯放置在磁力搅拌器上。

2. 在烧杯中加入30毫升蒸馏水。

3. 使用温度计测量室温,并记录下来。

4. 将烧杯放入热水浴中,直到水温达到40摄氏度。

5. 在操作过程中,向烧杯中加入硫酸钠,并持续搅拌溶解,直到达到饱和状态。

6. 记录下加入硫酸钠的质量,并记下溶解所需的时间。

7. 将烧杯取出,冷却到室温,并观察溶液的状态。

实验结果: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溶解硫酸钠的速度明显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在室温下,溶解硫酸钠需要较长的时间,而在40摄氏度下,溶解时间明显缩短。

此外,我们还注意到溶解时溶液变得越来越浑浊,表明溶解度随溶质的增加而增加。

实验分析:从观察结果可以看出,温度对溶解度有明显的影响。

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减弱,分子热运动加剧,使溶质更容易进入溶剂之中,从而加快了溶解过程。

此外,由于硫酸钠溶解过程伴随着放热反应,因此在较高温度下,放热反应会进一步促进溶质分子的活动,使溶质更快地溶解。

因此,在实验中观察到的溶解速度加快现象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得出结论:温度的升高可以显著增加某种物质(如硫酸钠)的溶解度。

在40摄氏度下,硫酸钠的溶解度明显高于室温。

这一实验结果对于我们在实际应用中控制物质的溶解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实验注意事项:1. 在进行实验前,务必熟悉所用器材并确保其完好无损。

2. 在加热烧杯时,注意避免烧伤,应佩戴耐热手套及其他安全防护措施。

3. 搅拌过程中,应使用适当的搅拌速度,以免产生溅出现象。

4. 在进行溶解性实验时,应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并避免直接接触药品。

进一步探究: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变化,并在实验报告中进行比较和分析。

试验手册(大全)

试验手册(大全)

试验手册(大全)试验手册(完整版)简介本试验手册旨在提供一份全面的试验指南,用于辅助各种类型的试验,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工程实践。

本手册包括了常见试验的步骤、要点和注意事项,帮助用户进行高效、准确的试验操作。

目录1. 实验室安全2. 试验设备准备3. 试验样品处理4. 试验步骤5. 数据收集与分析6. 结果与讨论7. 错误分析与改进8. 参考资料实验室安全在进行任何试验之前,需要确保实验室环境的安全。

本节包括了关于实验室安全的重要事项,如化学品的储存与处理、实验室设备的使用和维护、个人防护装备的佩戴等。

试验设备准备在进行试验之前,需要准备好相应的试验设备。

本节介绍了常见试验设备的使用方法和维护注意事项,以确保试验设备在良好的工作状态下进行试验。

试验样品处理试验样品的处理对试验结果至关重要。

本节介绍了样品的采集方法、预处理步骤和保存条件等。

此外,还提供了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以确保样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试验步骤本节详细介绍了各种试验的步骤和操作注意事项。

每个试验步骤都提供了清晰的指导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数据收集与分析试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是试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节介绍了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和数据分析技巧,并提供了示例和实用工具,以帮助用户有效地处理试验数据。

结果与讨论试验结果的准确呈现和深入讨论对于试验的有效性和科学意义至关重要。

本节提供了结果呈现和讨论的常用方法和技巧,以支持用户进行高质量的结果分析和讨论。

错误分析与改进试验中可能出现错误和问题,而适当的错误分析和改进是提高试验质量和准确性的关键。

本节介绍了常见错误的识别和解决方法,以及改进试验步骤和条件的建议。

参考资料以上是一份试验手册的完整版,希望能够帮助用户进行高效、准确的试验操作。

如有任何疑问或改进建议,请随时联系我们。

祝愉快试验!。

《化学实验操作手册》

《化学实验操作手册》

化学实验操作手册1. 引言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正确而安全地进行实验操作是至关重要的。

本手册旨在提供一些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指导,包括实验室安全、仪器和设备使用、常见试剂及其性质,以及常见实验步骤和技术。

2. 实验室安全2.1 实验室准备•确保实验室通风良好。

•确保实验室消防设备齐全,并且易于使用。

•检查实验台面是否整洁,并清除杂物。

•确定安全出口位置并熟悉应急逃生路线。

2.2 实验室个人防护措施•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实验服、实验眼镜和手套。

•遵循标签和SDS(Safety Data Sheet)上的有关试剂的个人防护要求。

2.3 常见危险品处理•小心处理和储存易燃物质、腐蚀性物质和有毒物质。

•正确处置废弃物并采取环境友好的方式进行处理。

3. 实验仪器和设备3.1 常见实验仪器•烧杯、容量瓶、试管等容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平衡器、分光光度计等常用实验仪器的操作指南。

3.2 常见实验设备•加热装置、离心机等实验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

•pH计、天平等电子设备的校准和维护要点。

4. 常见试剂及其性质4.1 酸碱溶液•常见酸碱溶液的命名规则。

•各种酸碱溶液的pH值范围,特性和应用。

4.2 化学反应试剂•氯化银、硫酸铁等常见化学反应试剂的性质和用途。

4.3 其他常用试剂•氧化剂、还原剂等常见试剂的性质和预防措施。

5. 常见实验步骤和技术5.1 稀释操作•稀释溶液时要注意的比例关系和安全操作。

5.2 过滤操作•不同类型的过滤器和过滤方法的选择与使用。

5.3 结晶操作•结晶试剂的选取、溶解度与结晶温度的关系。

5.4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的判断方法与实验步骤。

结论通过本手册提供的指导,使用者将能够正确有效地进行化学实验操作。

然而,在进行任何化学实验之前,请确保已经详细阅读并理解每个实验的特定要求,并且遵循所有实验室安全规定。

一年级数学实验操作指导手册

一年级数学实验操作指导手册

一年级数学实验操作指导手册【一年级数学实验操作指导手册】实验一:数的认知与比较实验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数量的物体,培养学生的数的认知和比较能力。

实验材料:金属球若干,玻璃球若干。

实验步骤:1. 将金属球和玻璃球分别排成两行,每一行的球数可以不同。

2. 让学生观察两行球,注意观察它们的数量。

3. 请学生回答一下几个问题:a. 两行球中哪一行的球多?b. 两行球中哪一行的球少?c. 两行球中的球数相同吗?d. 如何用数字来表示每一行的球数?实验二:简单的加法运算实验目的: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理解加法运算的概念与方法。

实验材料:计数器若干。

实验步骤:1. 给每个学生发一枚计数器,要求学生将计数器的值调整到0。

2. 让学生拿起两个计数器,然后按照加法法则进行操作,例如拿一个计数器放在另一个计数器上,结果应该是两者的和。

3. 让学生回答一下几个问题:a. 加法是指什么运算?b. 怎样进行简单的加法运算?c. 有没有其他的加法方法?实验三:形状和空间的认知实验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形状和空间的认知能力。

实验材料:正方形纸片、长方形纸片、圆形纸片等。

实验步骤:1. 分发不同形状的纸片给学生,让他们仔细观察每个纸片的形状。

2. 以一个纸片为例,让学生回答一下几个问题:a. 这个纸片的形状是什么?b. 它有几条边?c. 它有几个角?d. 这个纸片的形状与其他纸片有何不同?3. 让学生拿起不同形状的纸片进行比较,找出相同形状的纸片。

4. 让学生自由发挥,用纸片组成一些简单的图形。

实验四:数的排列组合实验目的: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理解数的排列组合的概念和方法。

实验材料:不同颜色的积木块若干。

实验步骤:1. 将积木块放在桌上,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颜色。

2. 让学生选择2块积木进行排列,记录下所有可能的组合。

3. 让学生选择3块积木进行排列,记录下所有可能的组合。

4. 让学生回答一下几个问题:a. 选择2块积木进行排列有多少种可能?b. 选择3块积木进行排列有多少种可能?c. 有没有其他的排列组合方法?通过以上实验,一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操作和观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认知能力。

初中必备物理实验手册

初中必备物理实验手册

初中必备物理实验手册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原理。

为了帮助初中学生更好地进行物理实验,我们编写了这份初中必备物理实验手册。

在手册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基础的物理实验,为初中学生提供参考和指导。

第一章:力、压力和浮力实验1. 弹簧簧秤实验:通过观察弹簧簧秤的伸长量来了解物体的重力和弹力之间的关系。

2. 测量压力实验:使用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压力,了解压力与物体面积和力的关系。

3. 研究浮力实验:通过在水中浸放不同物体,观察物体的浮沉情况,探究浮力与物体密度和体积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光学实验1. 光直线传播实验:通过对光在直线上传播的观察,了解光的传播特点。

2. 光的折射实验:使用玻璃棱镜对光进行折射实验,观察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

3. 成像实验:使用凸透镜和凹透镜对物体进行成像实验,观察成像的特点和规律。

第三章:电学实验1. 串联与并联的电阻实验:通过实验测量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的电阻,理解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电阻的不同。

2. 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验:通过改变电阻器中的电阻,测量电流和电压的变化,探究其关系。

3. 物体的导电性实验:使用导线和电池对不同物体进行导电性实验,观察物体导电与否的情况。

第四章:热学实验1. 测量物体的温度实验:使用温度计测量不同物体的温度,了解物体的热平衡和传导。

2. 测量物体的比热容实验:通过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热量和温度变化,计算物体的比热容。

3. 研究热传导实验:通过将铜棒的一端加热,观察热的传导过程,了解热传导的特点和规律。

第五章:声学实验1. 声音的传播实验:通过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情况,了解声音的传播特点和速度。

2. 音频与音调实验:利用音叉和共鸣管,观察音频和音调的变化,了解声音频率和音调的关系。

3. 听力实验:通过听不同频率和音量的声音,了解人耳对声音的感知和反应。

这份初中必备物理实验手册涵盖了初中阶段的物理实验内容,并且通过实验的设计和观察分析,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物理原理和现象。

实验手册 实验报告

实验手册 实验报告

实验手册是一本记录实验步骤、原理和结果的文档,用于指导和记录实验过程。

实验报告则是对完成的实验进行总结和分析的书面报告。

以下是实验手册和实验报告的一般结构和内容:
实验手册:
实验名称:明确标注实验的名称和编号。

实验目的:说明进行该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实验原理:简要介绍实验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理论知识。

实验器材:列出所需的实验器材和仪器。

实验步骤:详细描述实验的步骤和操作过程,包括所需材料的准备、实验条件的设置以及具体操作步骤。

数据记录:记录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数据、测量结果等。

结果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得出结论。

安全注意事项:列出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安全事项和操作规范。

实验总结:对实验的整体情况进行总结,包括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改进意见等。

实验报告:
标题:明确标注实验的标题和日期。

引言:简要介绍实验的目的和背景。

实验方法:描述实验的步骤和操作过程。

实验结果:展示实验过程中记录的数据、图表和观察结果。

结果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得出结论。

讨论与总结: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包括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发现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等。

结论:总结实验的主要发现和结论。

参考文献:列出实验中所引用的参考文献。

附录:附上实验中所使用的原始数据、图表和其他补充材料。

九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活动手册

九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活动手册

九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活动手册是一本针对九年级学生的科学实验教材,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来探究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该手册的内容包括多个实验项目,每个实验项目都包含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结果与结论等部分,方便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理解。

其中,一些可能的实验项目包括:
1. 水的电解实验:通过实验了解水的电解过程及产物的性质。

2. 化学实验中的颜色变化:通过实验了解化学反应中颜色变化的原理及应用。

3. 光的反射和折射实验:通过实验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及应用。

4. 电流的测量实验:通过实验了解电流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应用。

5. 磁场的探究实验:通过实验了解磁场的性质、产生及应用。

在每个实验项目中,都提供了详细的实验步骤和安全注意事项,以确保学生在进行实验时能够安全、有效地进行操作。

同时,该手册还提供了实验结果记录表和实验思考题,帮助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加深对实验原理和概念的理解。

总之,九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活动手册是一本重要的科学实验教材,通过实验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手册T0304-2005 粗集料密度及吸水率试验(网篮法)1 目的与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测定各种粗集料的表观相对密度、表干相对密度、毛体积相对密度、表观密度、表干密度、毛体积密度,以及粗集料的吸水率。

2 仪具与材料2.1 天平或浸水天平:可悬挂吊篮测定集料的水中质量,称量应满足试样数量称量要求,感量不大于最大称量的0.05%。

2.2 吊篮:耐锈蚀材料制成,直径和高度为150mm左右,四周及底部用1mm~2mm 的筛网编制成具有密集的孔眼。

2.3 溢流水槽:在称量水中质量时能保持水面高度一定。

2.4 烘箱:能控温在105±5摄氏度。

2.5 温度计。

2.6 标准筛。

2.7 盛水容器(如搪瓷盘)。

2.8 其它:刷子、毛巾(纯棉制,洁净)等。

3 试验准备3.1 将试样用标准筛除去其中的细集料,对较粗的粗集料可用4.75mm过筛,对2.36mm~4.75mm集料,或者混在4.75mm以下石屑中的粗集料,则用2.36mm标准筛过筛,用四分法或分料器缩分至要求的质量,分两份备用。

对沥青路面用粗集料,应对不同规格的集料分别测定,不得混杂,所取的每一份集料试样应基本上保持原有的级配。

在测定2.36mm~4.75mm的粗集料时,试验过程中应特别小心,不得丢失集料。

3.2 经缩分后供测定密度和吸水率的粗集料质量应符合表T0304-1的规定。

3.3 将每一份集料试样浸泡在水中,并适当搅动,仔细洗去附在集料表面的尘土和石粉,经多次漂洗干净至水清澈为止。

清洗过程中不得散失集料颗粒。

4.1 取试样一份装入干净的搪瓷盘中,注入洁净的水,水面至少应高出试样2cm,轻轻搅动石料,使附着石料上的气泡逸出。

在室温下保持浸水24h。

4.2 将吊篮挂在天平的吊钩上,浸入溢流水槽中,向溢流水槽中注水,水面高度至水槽的溢流孔为止,将天平调零。

吊篮的筛网应保证集料不会通过筛孔流失,对2.36mm~4.75mm的粗集料应更换小孔筛网,或在网篮中加放入一个浅盘。

4.3 调节水温在15~25摄氏度范围内。

将试样移入吊篮中,溢流水槽中的水面高度由水槽的溢流孔控制,维持不变。

称取集料的水中质量(m w)。

4.4 提起吊篮,稍稍滴水后,较粗的粗集料集料可以直接倒在拧干的湿毛巾上,将较细的粗集料(2.36mm~4.75mm)连同浅盘一起取出,稍稍倾斜搪瓷盘仔细倒出余水,将粗集料将倒在拧干的湿毛巾上,用毛巾吸走漏出的自由水。

此步骤需特别注意不得有颗粒丢失,或有小颗粒附在吊篮上。

再用拧干的湿毛巾轻轻擦干颗粒的表面水,至表面看不到发亮的水迹,即为饱和面干状态。

当粗集料尺寸较大时,宜逐颗擦干。

注意对较粗的粗集料,拧湿毛巾时不要太用劲,防止拧得太干,对较细的含水较多的粗集料,毛巾可拧得稍干些。

擦颗粒的表面水时,既要将表面水擦掉,又千万不能将颗粒内部的水吸出,整个过程中不得有集料丢失,且已擦干的集料不得继续在空气中放置,以防集料干燥。

注:对2.36mm~4.75mm集料,用毛巾擦拭时容易粘附细集料颗粒集料从而造成集料损失,此时宜改用纯洁的纯棉汗衫布擦拭至表干状态。

4.5 立即在保持表干状态下,称取集料的表干质量(m f)。

4.6 将集料置于浅盘中,放入105±5摄氏度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取出浅盘,放在带盖的容器中冷却至室温,称取集料的烘干质量(m a)。

注:恒重是指相邻两次称量间隔时间大于3h的情况下,其前后两次称量之差小于该项试验所要求的粗密度,即0.1%。

一般在烘箱中烧烤的时间不得少于4h~6h。

4.7 对同一规格的集料应平行试验两次,取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

5 计算5.1 表观相对密度γa、表干相对密度γs、毛体积相对密度γb按式(1)、(2)、(3)计算至小数点后3位。

γa=m a/(m a-m w) (T0304-1)γs=m f/(m f-m w) (T0304-2)γb=m a/(m f-m w) (T0304-3)式中:γa--集料的表观相对密度,无量纲;γs--集料的表干相对密度,无量纲;γb--集料的毛体相对积密度,无量纲;m a--集料的烘干质量,g;m f--集料的表干质量,g;m w--集料的水中质量,g。

5.2 集料的吸水率以烘干试样为基准,按式(T0304-4)计算,准确至0.01%。

ωx=(m f-m a)/m a×100 (T0304-4)式中:ωx--粗集料的吸水率(%)。

5.3 粗集料的表观密度(视密度)ρ、表干密度ρa、毛体积密度ρb按式(T0304-5)、(T0304-6)、(T0304-7)计算,准确至小数点后3位。

不同水温条件下测量的粗集料表观密度需进行水温修正,不同试验温度下水的密度ρT及水的湿度修正系数αT按附录B选用。

ρa=γa×ρT或ρa=(γa-αT) ×ρw (T0304-5) ρs=γs×ρT或ρs=(γs-αT) ×ρw (T0304-5)ρb=γb×ρT或ρb=(γb-αT) ×ρw (T0304-5)式中:ρa--粗集料的表观密度,g/cm3;ρs--粗集料的表干密度,g/cm3;ρb--粗集料的毛体积密度,g/cm3;ρT--试验温度T时水的密度,按表2取用,g/cm3;αT--试验温度T时的水温修正系数;ρw--水在4摄氏度时的密度(1.000g/cm3)。

6 精密度或允许差重复试验的精密度,对表观相对密度,表干相对密度,毛体积相对密度,两次结果相差不得超过0.02,对吸水率不得超过0.2%。

条文说明现在对粗集料的密度、相对密度的定义、测定、使用方法比较混乱,常常出现错误的理解。

首先应特别注意各种相对密度和密度的不同用途,工程上常用相对密度而少用密度。

例如在沥青混合料的配比设计时,常用表观相对密度、毛体积相对密度,有时(如日本)也用表干相对密度,而对水泥混凝土材料则常用表干相对密度。

本规程在测定集料密度时考虑了测定时不同温度的水的影响,计算试验温度下的密度。

可是实际上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或施工质量检验计算最大理论相对密度时,使用的是室温条件下粗集料与水的相对密度(水在不同温度时的密度见附录B表B-1),此温度差对混合料的空隙率有影响。

规程是先测定粗集料相对密度,在需要时再计算密度。

美国AASHTO T85(ASTM C127)特别强调了三种密度与相对密度的不同,相对密度以23℃/23℃为准,与4℃密度相差0.9975倍,所以使用时绝对不能混淆。

必须注意,在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时,仅需要测定集料的相对密度,而不是经过温度换算后的密度。

由于集料相对密度的测定值很大程度上影响沥青混合料的理论最大相对密度和空隙率等一系列体积指标的准确性,所以准确测定集料的相对密度至关重要。

许多工程混合料的空隙率不准都是因为相对密度的测定不准确造成的。

密度是在一定条件下测量的单位体积的质量,单位为t/m3或g/cm3,通常以ρ表示。

对材料内部没有孔隙的匀质材料,测定的密度只有一种。

但对于工程上用的粗细集料,由于材料状态及测定条件的不同,便衍生出各种各样的“密度”来。

计算密度用的质量有干燥质量与潮湿质量的不同,计算用的体积也因所包含集料内部的孔隙情况不同,因而计算结果就不一样,由此得出不同的密度定义。

①真实密度:矿粉的密度接近于真实密度,它是规定条件下,材料单位体积(全部为矿质材料的体积,不计任何内部孔隙)的质量,也叫真密度。

②毛体积密度:其计算单位体积为表面轮廓线范围内的全部毛体积,包含了材料实体、开口及闭口孔隙。

当质量以干质量(规干)为准时,称绝干毛体积密度,即通常所称的毛体积密度。

③表干密度:其计算单位体积与毛体积密度相同,但计算质量以表干质量(饱和面干状态,包括了吸入开口孔隙中的水)为准时,称表干毛体积密度,即通常所称的表干密度。

④表观密度:材料单位体积中包含了材料实体及不吸水的闭口孔隙,但不包括能吸水的开口孔隙在内,也称视密度。

本规程T0304及T0308规定了粗集料的各种密度和各种相对密度的测定方法。

测定时,集料的烘干质量(绝干状态)为m a,即矿质实体的质量。

当用网篮或广口瓶测定集料的水中质量时,由浮力测定的集料排开水的体积即为矿质实体包括内部闭口孔隙在内的体积,即烘干质量m a与水中质量m w之差。

并由此计算得表观相对密度(Apparent Specifie Gravity)。

当集料成表干状态(即饱和面干状态)时,集料级擦干了表面水,开口孔隙中仍充满了水,集料的表干质量mf与水中质量mw之差相当于除了浮力以外又加上了开口孔隙的体积,即为集料的毛体积。

由此求得的绝干毛体积相对密度通称毛体积相对密度(Bulk Specifie Gravity,简称B.S.G)。

粗集料的表干状态不易掌握好,用拧干的湿毛巾轻轻擦去表面水渍,但切不可过分,不得将内部的毛细水吸出。

表干相对密度(Saturated Surface-Dry Bulk.Specifie Gravity,简称SSD.B.S.G)是在计算时使用已被水浸满开口孔隙的毛体积质量(饱和面干)作为集料质量。

这种表达方式相当于在沥青混合料老旧地集料孔隙中吸入了沥青的情况(沥青的密度与水接近)。

在测得三种相对密度后便可以利用附录B水的温度与密度关系,换算得到表观密度(Apparent Density)、毛体积密度(Bulk Density)及表干密度(Saturated Surface-Dry Bulk.Density)。

集料的吸水率ωx即吸入集料开口孔隙中的水的质量与集料固体部分质量之比。

本规程以γa代表表观相对密度,γs代表表干相对密度,γb代表毛体积相对密度,ωx代表吸水率,这几个测定值之间可互相换算:γs=(1+ωx/100) ×γbγa=1/(1/γb-ωx/100)γa=1/[(1+ωx/100)/γs-ωx/100]ωx=(1/γs-1/γa)×100关于密度与相对密度的试验精密度要求,美国ASTM C 127的规定如下,表T0304-2,可参考使用。

但是在试验时必须努力减小误差,因为真正按照下面的误差,在使用于沥青混合料的最大相对密度和孔隙率计算时,造成的差异就太大了。

以上粗集料。

但是为了沥青混合料测定2.36mm~4.75mm粗集料各种密度的需要,本规程修订时将其扩大至2.36mm以上。

但是对2.36mm~4.75mm这一档料,毕竟有困难,因其容易散失,或者粘附在网篮、毛巾上。

为此本规程容许在网篮中放一个浅盘,取出浅盘时其中肯定有水,在倒水时千万要注意不能将集料一起倒出。

集料中的水倒的不干净,将会使毛巾太湿,所以毛巾可以拧得干一些,甚至换一块毛巾擦拭。

如果用毛巾容易粘附细颗粒,也可以采用纯棉的汗衫布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