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2015-2016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doc

合集下载

2016年人教版(新版)七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附参考答案)

2016年人教版(新版)七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附参考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次月考试卷(附参考答案)(全卷共6页,满分120分。

考试用时120分钟。

)一、基础部分。

(24分)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0分)(1),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2)河流大野犹嫌束,。

(谭嗣同《潼关》)(3),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4)夜发清溪向三峡,。

(李白《峨眉山月歌》)(5),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7)默写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4分)(1)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nüâ dài(),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2)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xùn zhí()。

(3)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椽子。

趁这个机会,我páo gēn wân dǐ(),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

(4)过了好几个礼拜,这个可怜的家伙才渐渐从它因长期被jìn gù()所受的精神虐待中恢复过来。

3、选出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3分)A. 《中国成语大会》让我们惊觉,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四字格”,在现实中竟然如此乏人问津。

B. 许多人都认为这份作品很优秀,有一位鉴赏家也独具慧眼地表示赞许。

C. 微博上,不同群体表现出的特征各异:“70后”好为人师,制造深度话题;“80后”从不袖手旁观,参与度较高;“90后”则基本上是娱乐。

D. 这些书法精品,或古朴,或隽秀,或雄浑.或飘逸.将汉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A. 一个人能取得卓越的成就,并不在于他就读的学校是重点还是普通,而在于他是否具备成功的特质。

(在“一个人能”后面加“否”)B.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六分之五,土地宽广,地域辽阔,是我国工农业原料的基地。

书生中学七年级月考试卷语文上册

书生中学七年级月考试卷语文上册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漫步(màn)漫延(màn)漫不经心(màn)B. 落款(kuǎn)落枕(lào)落英缤纷(bīn)C. 紧张(jǐn)紧迫(pò)紧急(jí)D. 端午(duān)端庄(duān)端午节(duān)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我每天都会按时完成作业,从未有过迟到的情况。

B. 由于天气原因,我们取消了这次户外活动。

C. 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班级里的佼佼者。

D. 这本书非常好看,我连续几天都把它看完。

3.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悠然自得(yōu)油然而生(yóu)悠哉游哉(yōu)B. 崭露头角(zhǎn)领略风光(lǐng)崭新(zhǎn)C. 鸟语花香(niǎo)鸣金收兵(míng)鸟瞰(niǎo)D. 气吞山河(qì)饮马长江(yǐn)气壮山河(qì)4.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月亮像一个银盘,静静地挂在夜空中。

B. 花儿在微风中翩翩起舞,仿佛在向人们招手。

C. 爸爸的工作很辛苦,他像一座山峰,支撑着整个家庭。

D. 小明的学习成绩像过山车,一会儿上升,一会儿下降。

5.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勤奋好学,成绩突飞猛进,被誉为“学霸”。

B. 这个问题很难,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答案。

C. 我们班的纪律非常好,从来没有发生过打架事件。

D.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让人百看不厌。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论语》中,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离骚》中,屈原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句话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6年人教版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答卷及答案

2016年人教版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答卷及答案
②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的伏着,吃得胖胖的。
③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婶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④妻道:“张婶,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⑤张婶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⒄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的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⒅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⒆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⒇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0、以上文段是写作者一家养第三只猫的经过。试选用文中词语简要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猫?(2分)
⒁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⒂隔了几天,李嫂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⒃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4)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5)诸葛亮《诫子书》中常被人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3分)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次月考试卷含参考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次月考试卷含参考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次月考试卷含参考答案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酝酿(niànɡ)贮蓄(zhù) 粗犷(kuànɡ)澄清(dènɡ)
B.花苞(bāo)嘹亮(liáo)应和(yìnɡ) 黄晕(yùn)
C.莅临(wèi)看护(kàn) 抖擞(shù) 卖弄(nònɡ)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2.结合语境,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看不见我的身影,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句中的“才”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②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此句在表达上有何妙处?)
3.文章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写到“我”掉泪,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泪水中蕴含着“我”怎样的复杂情感。
⑨那天,黄老师依旧穿着那件我们熟悉的旧衣服,头发和脸上的皱纹似乎更白更深了些。九月的阳光,在他身后,把他镀成了一个披满金光的雕塑模样。他几乎是以背诵的样式,重述了学校希望我们的一二三四。同样的内容,被他一说,我们毫无排斥感地完全接受了。
⑩接下来,他又说:“同学们,听到你们为挽留语文课……所做的,我感到……万分……荣幸。我很荣幸,你们通过我,看到了文字之美文化之美。但我的学养有限,只给你们开了一个小小的窗,你们通过这个窗,看到一点一滴的星空与苍穹,那是一个你完全想象不到的广阔世界。一辈子很长,有很多东西需要坚持!即使你是一个修收音机的师傅……
⑪那是黄老师最后一次在讲台上说话,也是我的最后一堂语文课。
⑫但那又是一个开始,是让我把语文和写作,不再当成一门课程,而是将它当成望向世界的小窗的开始。从那天起,三十多年时间,没有一天止息。
(作者:曾颖,选自小说《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次月考试卷及答案(学生专用)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次月考试卷及答案(学生专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二石兽并沉焉(__________)
(2)以为顺流下矣(__________)
(3)棹数小舟(__________)
(4)湮于沙上(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中的阿麻是一个既平凡又伟大的小人物,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阿麻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2、母爱像棉花盛开
徐学平
①听说,每一位母亲都是大地上盛开的花朵,有人说母爱温馨如康乃馨,有人说母爱圣洁如鲁冰花…然而,我那与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母亲却从来没见过这些娇贵的花儿。我也一直在寻找,寻找一朵属于母亲的花。
⑧棉花的一生共有两次“花”开:花龄期的棉花开出的花朵很美,白的纯洁,粉的淡雅,但是为了孕育棉花,她只能萎谢掉自己美丽的容颜;产棉期棉花会把自己所有的养分都毫不保留地提供给棉桃,于是叶蔫了,枝枯了,洁白的棉花终于盛开了,而这一次,她枯槁的却是自己全部啊!
⑨棉花,可谓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乡间植物了,但那不正是我苦苦寻觅的母亲花么?母爱像棉花盛开,她穷其毕生的精力只为换取最终无私的绽放,吐出棉,纺成纱,拧成慈母手中线,织成游子身上衣。
C.有人建议,一旦遇到雾霾天气,可采取临时交通管制、错峰上下班、停工停课。
D.徐凝的一首诗,让扬州与明月结下了难以分开的不解之缘。
5、对下面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②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③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④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④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母亲的了解也不断地增多。我曾经见到过母亲年轻时候的照片: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两根乌亮亮的麻花辫,原来母亲也是很美的。然而不幸的是,她婚后不久父亲的身体就一直不好,母亲便不得不用柔弱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

2015-201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2015-201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2015 年秋季第三次月考七年级上册语文阶段质量检测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累积运用( 30分)1. 给加点的字注音,依据所给的拼音写汉字。

(4 分 )“吹面不寒杨柳风” ,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味,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样花的香。

都在轻轻湿润的空气里yùn niàng()。

鸟儿将巢何在繁花嫩叶中间,高盛行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洪亮的喉咙,唱出委宛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 )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整天嘹.()亮地响着。

2、诗文默写 (11 分 ) 。

(1)我寄愁心与明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禅房花木深。

(《题破山寺后禅院》)⑶,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4)荡胸生层云,。

(《望岳》)(5)万籁此都寂,。

(《题破山寺后禅院》)(6)登高远眺,万物皆于脚下。

这时的你心中便自然会涌起“,。

”的豪放气派。

( 用杜甫《望岳》中的诗句填空)( 7 )《观沧海》中,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作者睁开丰富奇异想像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里。

(8)雨是最平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3.依据课文内容填空。

( 3 分)朱自清在《春》一文中分别把“春”比作;《济南的冬季》的特点是;《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是一个的人。

4.综合实践活动。

( 12 分)某班级睁开一次“检查社会用字状况”综合性学习活动。

甲同学把活动目标拟订为“经过检查活动,使同学认识不规范用字的危害,重视规范用字。

”有的同学认为除了这一个目标外,可拟订更多个目标。

乙同学把活动步骤设定为:步骤一是组织同学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步骤二是拟订检查计划,步骤三是安排每一位同学各自肩负一项检查任务着手检查。

步骤四是给相关部门提出建议。

有的同学认为整体的活动步骤设计不够全面,步骤三设计欠合理。

丙同学经过检查后发现一则对于“静静无蚊” 的广告词,不知道这类谐音成语广告词的用法对不对,惹起全班同学的争辩,学生们畅所欲言。

七年级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附带参考答案

七年级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附带参考答案

七年级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附带参考答案本题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答卷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座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考试结束后,按要求上交答题卡。

注意事项:1.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

2.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mm黑色签字笔书写,要求笔记清晰、工整,务必在答题卡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一、(16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2题。

大家好!欢迎来到读书分享会!我们都知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书让我们领略美景,联想春天的花香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yùn niànɡ:读书让我们走近名人,感受鲁迅在r én jìhǎn zhì的荒园里捕鸟的童真童趣;读书让我们大开脑洞,想象女娲.造人时的méi kāi y ǎn xiào :读书让我们学习美好品行,如白求恩身上精益求精的精神:读书让我们体察人生,明白爱不能咄.咄逼人,而要在分歧.中达成统一;读书让我们体悟生命,如ɡuài dàn bùjīnɡ的劳伦兹教我们尊重动物,热爱生命……本次读书交流会,将为我们搭建一个分享读书心得的平台。

祝愿同学们在活动中不但能得到创作的灵感,而且能获得阅读的快乐。

1.上面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rùn wāduōqíB.yùn wāduóqíC.rùn wáduōzhīD.yùn wáduōzhī2.上面文段拼音处所填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晕酿人迹罕至眉开颜笑怪诞不经B.晕酿人迹罕致眉开眼笑怪延不经C.酝酿人迹罕致眉开颜笑怪延不经D.酝酿人迹罕至眉开眼笑怪诞不经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中国成功发射了"神舟十号",这是多么骇人听闻....的消息啊!B.球场上人声鼎沸....,大家都在为各自的队伍加油动威。

2015—2016学年度七年级上册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2015—2016学年度七年级上册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2015—2016学年度七年级上册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8分)1.①Liáo、hàn;(每空0.5分)②指挥员……戈壁长空;比喻(每空1分)③火箭是中国发明的,中国是火箭的故乡;火箭的设计、制造、发射工作者:各1分,共2分④略(能谈出自己的感受,语言得体,连贯即可)⑤略(错一个字扣0.5分,扣完为止) 2.略(2分)3.“墙角的花”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孤芳自赏,脱离集体。

(3分)(意思对,即可)4.略,(仿句与例句基本一致,内容贴切、自然即可,每句1分,共2分)5.略6.①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分)②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分)⑥-⑧略二、阅读理解(42分)文言文阅读(15分)(一)7.niâ侵蚀,冲刷sù逆流不停止主观地判断8.(1)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

(2)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深层含义的例子很多,难道可以主观臆断吗?9.遇到问题,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不要主观臆断,得出错误的结论。

(二)(13分)10、C 11、D12、(1)多读古人的文章(2)只是致力于读书.现代文阅读(27分)(三)(16分)13.(2分)沿途的各种诱惑。

14.(2分)略15.(2分)“你要学会倾听万物的语言,你要试着与你身边的河流、山川、大地交谈。

……你要留下你的笑声作为纪念。

”16.(2分)因为自己的目标还在远方。

如果为一朵花停留太久,可能会忘了自己远行的目的,也可能会延误了时间。

17.(2分)理想的彼岸。

目标最终达成的时候。

18.(2分)学会感激才是最后的完美。

19.(2分)不能。

前一个穷人是指物质上的;后一个是指精神上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州市书生中学 2015学年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七年级语文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温馨提示:全卷共6页,共四答题,24小题,满分为100分。

一、语文知识积累(22分)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4分)面对那一树茂盛的藤萝,我只是(zhù)立凝望,因为我没有摘花的习惯。

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qióng)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jìng)的。

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ni àng)2.古诗词名句填空(10分)⑴可怜九月初三夜,(白居易《暮江吟》)⑵两水夹明镜,(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⑶潮平两岸阔,(王湾《次北固山下》)⑷?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⑸,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苏轼《定风波》)⑹烟销日出不见人,。

(柳宗元《渔翁》)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的诗句是:,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对友人深切同情与思念的句子是:,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虽.有嘉肴(即使)湮.于沙漠(埋没)B. 水何.澹澹(多么)次.北固山下(停留)C.人不堪.其忧(能忍受)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D.未若柳絮因.风起(因为)相委.而去(丢下,舍去)4.名著阅读。

(5分)⑴《西游记》中,师徒一行经过千难万险,终于得正果,最后沙僧封为()(1分)A.金身罗汉B.旃檀功德佛C.斗战圣佛D.净坛使者⑵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1分)A.智取红孩儿B.三打白骨精C.真假美猴王D.大闹天宫⑶《我与地坛》中写地坛“荒芜而并不衰败”让人联想到( )(1分)A.地坛的坚牢 B.“我”的自强不屈C.自然界的生机 D.“我”的好运二、现代文阅读(19分)(一)父亲的期望(8分)⑴父亲是个修车的,虽年届四十,却略显苍老了,那饱经风霜的脸上,被风风雨雨刻上了深深的皱纹。

⑵打我记事起,父亲便开始忙碌在修车铺里,从早一直到晚,靠着他那仅有的手艺,维持着这个家。

虽然整天忙碌,但在人们的眼中,修车毕竟是一个“低等的”活儿,因此父亲常受到人的鄙视。

然而父亲不是一个软弱的人,他不自卑,而是把他仅有的希望和那希望受到安慰的心交付给了我。

他期望我能胜过他自己,更胜过那些嘲笑他的人们。

晚上,父亲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我一见到他,便兴奋地扑到他的怀里,接着,父亲便给我讲一些伟人的故事,虽然他只知道一点,但这已尽他的所能了。

每当这时,我总是非懂又似懂地听着,用我那天真的眼,盯着父亲的那张脸。

⑶不久,我上学了,这是父亲对我寄托希望最深的时候。

父亲为了能让我安心念书,除了白天在修车铺忙以外,回到家还要做家务,累得他常晕倒在地。

有时我真想帮他,但父亲总是笑着对我说:“没事的,你只管自己念书。

”⑷一次,父亲带我上街,我好兴奋。

到了一家卖鞋的商店时,父亲停住了,他看看我脚下的鞋,说:“这双鞋太破了,很寒碜,还是买双好点的吧,上学哪能没有鞋!”我说:“爸,不要,我脚下的还能穿,几双跑鞋够穿两年了。

”但父亲还执意要为我买。

接着,为我在柜台下选了双皮鞋,虽然是柜台里最便宜的,可我的泪水已在眼中打转了。

“拿着,”父亲把鞋放在了我手里,又从找回的钱中拿出一部分给我,折了几折放在我口袋中,说:“上学时,买东西吃,别空着肚念书!”⑸一路上,父亲送我上车,我只是一路沉默,父亲则好像很轻松。

半路时,父亲有急事要走了,临走前,他用他那双粗糙的手,抚摸了一下我的头,轻声说道:“去吧,上学别迟到,爸晚上来接你。

”我吃力地点了点头,看着父亲远去的身影,我情不自禁地又哭了。

⑹我呆呆地立着,此时此刻的脑子中又浮现出了父亲那张黝黑的脸,那不平凡的脸,我此刻拿着的仿佛不仅是一双鞋,更是父亲的真心和那浓重的一片希望……生活的艰辛消磨了父亲的英俊,但永远消除不掉他对我的深切期望!⑺父亲,儿子我会圆了您的心愿的!5.文中的父亲对“我”寄予什么期望?(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6.文中写父亲“从找回的钱中拿出一部分给我,折了几折放在我口袋中”,其中“折了几折”这个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2分)7.文中写一路上,父亲送我上车,我只是一路沉默,父亲则好像很轻松。

“好像很轻松”说明什么?(2分)8.本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2分)(二)一只飞在深秋的蜜蜂(11分)矫友田⑴天气骤然变冷了,一只孤独的蜜蜂栖在窗台上。

它一动也不动,一副冻僵了的样子。

我推开窗户,原想室内的暖意,一定会将它吸引进来。

可是它仍无动于衷,只是微微地翘了两下翅膀,而后吃力地朝远方飞去。

⑵我猜想,它应该是一只迷失了方向的流浪蜂。

在这个乍暖还寒的季节,它竟拒绝了一丝温暖的慰藉,毅然选择了远行。

⑶一只蜜蜂飞过,竟悄然唤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⑷很多年前,在我居住的村前,有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槐树林。

每当到了五月槐花盛开的时节,远远望去,那片槐树林犹如一座座延绵起伏的雪山似的,浓郁的花香,溢满了整个天空。

⑸这个时候,就会有一些从异乡赶来的放蜂人,在槐树林旁边搭起一个个小帐篷。

那一排排蜂箱的四周,被舞动的群蜂围裹着,宛如一团团漂浮的彩云。

那些蜜蜂们总是不知疲倦地飞进飞出,忙碌着采集花蜜。

⑹当时,尽管我对那些蜂箱充满了好奇,可是嗡嗡嘤嘤的蜂群却令我望而生畏,只能远远地观望。

有一次,淘气的我为了探究蜜蜂是如何采蜜的,竟然..用柳条去扑打那些落在野花上的蜜蜂。

我的野蛮举动,被一位放蜂的老人发现了。

他疾步赶过来,狠狠地呵斥了我一顿。

之后,他蹲下身,捡起一只奄奄一息的蜜蜂放在手心。

他的眼神溢满怜惜。

过了许久,放蜂老人才把目光从那只蜜蜂的身上移开。

他看着我,说话的声音轻了很多,“孩子,你看它们活得多么不容易啊。

”我听了之后,惭愧地低下了头。

但一直令我感到不解的是,放蜂老人养着数不清的蜜蜂,为什么会因为一只蜜蜂的意外死亡而伤心呢?这个谜,就像放蜂老人那充满怜惜的眼神,在我的内心久久挥之不去。

⑺后来,村前的那片槐树林被人们砍伐殆尽,只剩下一片光秃秃的盐滩和纵横交错的沟壑。

从此,再也见不到那些远道而来放蜂的异乡人。

⑻去年初夏的一天,我和几位朋友一起到十梅庵森林公园观赏槐花。

在山脚下,我们遇见一位放蜂的中年男子。

当时,有几只蜜蜂不慎飞落到帐篷附近的一个小水洼里。

他正手持一根竹篾,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捞上来。

然后,他将那几只蜜蜂放在手掌上,用嘴将沾在它们翅膀上的水渍吹掉。

⑼我在一旁看见了,有些不解地说:“你不怕被它们蛰伤吗?”他憨厚地一笑,而后幽默地说:“应该是它们害怕呀!你看,它们辛辛苦苦积攒的口粮,不是都被我剥夺了。

”⑽随后,我与他攀谈起来。

原来蜜蜂们虽然酿出了甘甜的蜜液,可是大多时候它们食用的却是兑了少许蜜液的清水。

然而,它们从来不因此抱怨和偷懒。

每一只蜜蜂在每一天都会尽心尽力的采蜜,一直到它们生命的终结。

⑾放蜂人一年四季大都在外面奔波,一路追赶花期。

有时候因为走得仓促,总会有些外出采蜜的蜜蜂,变成无家可归的流浪蜂。

⑿从此,那些流浪蜂一边艰难地活着,一边为寻找家园做着徒劳的努力。

最终大都暴尸野外。

它们的牺牲,只有放蜂人知道。

因此,每一只蜜蜂都值得放蜂人爱惜。

在守着它们的时候,放蜂人尽力不让每一个小生命受到伤害。

⒀他说到这儿的时候,轻轻一抬手,将那几只翅膀已被吹干的蜜蜂放飞出去。

他看着那几只小生灵,欢快地融入到前方的蜂群里,脸上露出舒心的笑容。

⒁他的神情,蓦然使我联想起许多年前那位放蜂的老人。

刹那间,曾经压在我心里的谜团,悄然释放.......⒂此刻,已经从回忆中走出的我,凝视着那一只流浪蜂飞去的方向,心头则充溢着一种久违的感动。

它能否穿越这漫长的的寒意,寻找到花香四溢的家园?9.理解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含义。

(2分)淘气的我为了探究蜜蜂是如何采蜜的,竟然..用柳条去扑打那些落在野花上的蜜蜂。

10.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1)每当到了五月槐花盛开的时节,远远望去,那片槐树林犹如一座座延绵起伏的雪山似的,浓郁的花香,溢满了整个天空。

(2)他正手持一根竹篾,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捞上来。

然后,他将那几只蜜蜂放在手掌上,用嘴将沾在它们翅膀上的水渍吹掉。

11.文章多次使用了照应,请写出其中一组。

(2分)1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题。

(3分)三、古诗文阅读(23分)(一)晚春(4分)苹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3.“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用得妙,并简析其妙处。

(2分)14.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2分)(二)河中石兽(10分)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⑶不亦颠.乎()⑷但.知其一()16.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2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18.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三) 直躬救父(9分)楚有直躬者,其父窃羊而谒①之上②,上执而将诛之。

直躬请代之。

将诛矣,告吏曰:“父窃羊而谒之,不亦信乎?父诛而代之,不亦孝乎?信且孝而诛之,国将有不诛者乎?”荆王闻之,乃不诛也。

【注释】①谒:告发。

②上:君主,这里指荆王。

19.解释加点词(3分)⑴其父窃.羊而谒之上: ()⑵不亦信.乎:()⑶乃.不诛也:()20.选择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2分)A.其父窃羊而谒之上其.此之谓乎B.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乃.不诛也C.上执而将诛之.友人惭,下车引之.D.父诛而.代之学而.不思则罔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2分)父诛而代之,不亦孝乎?22.根据故事内容,评价直躬这一人物。

(2分)四、语言运用(34+2分)23.同学们,十一月中旬,我们书生中学举办了热闹的“美食一条街”活动,那难忘的一幕已深深印在每一个同学的心中。

请你描写“美食一条街”活动时的场面,至少运用一种修辞,150字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