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第一章 导论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一、教学目标1.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基本概念。

2.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历史发展和主要流派。

3.理解宏观经济学在现实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4.培养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宏观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定义: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总体运行规律的科学。

(2)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国民经济的总体现象,如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失业率、经济增长等。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2)总量分析与结构分析(3)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4)宏观经济学模型与经济计量方法3.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国民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2)通货膨胀与失业(3)总需求与总供给(4)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4.宏观经济学的历史发展与主要流派(1)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2)凯恩斯主义:约翰·梅纳德·凯恩斯(3)货币主义:米尔顿·弗里德曼(4)供给学派:罗伯特·卢卡斯、托马斯·萨金特等(5)新凯恩斯主义:乔治·阿克洛夫、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等5.宏观经济学在现实经济中的重要作用(1)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2)经济预测与预警: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等(3)国际经济关系: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等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历史发展。

2.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经济中的宏观经济学问题,如通货膨胀、失业等。

3.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宏观经济学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4.实践法:开展宏观经济学的实证研究,如收集数据、建立模型等。

四、教学安排1.课时安排:共计4学时。

2.教学进度:每周2学时,连续两周完成。

五、作业与考核1.课后作业:每周布置一次,共计2次。

2.考核方式:平时成绩(30%)+期中考试(30%)+期末考试(40%)。

宏观经济学导论

宏观经济学导论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追求的境界、学习步骤、产生与演进脉络,熟悉宏观经济学的定义、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掌握宏观观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宏观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基础,以获得对宏观观经济学的整体性认识。

〖重要概念〗宏观经济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异同2.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难点:1.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2.宏观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基础〖授课方式〗以课堂讲解为主,要求学生阅读课外补充读物。

〖教学要点〗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宏观经济学研究作为整体的经济,包括诸如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这样一些问题(R.Glenn Hubbard,Anthony P.O’Brien)。

2. 三件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推动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1) 经济学家开始搜集度系统处理总量数据,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基础。

2) 认识到商业周期是一种周期性的经济现象。

3) 一次大的灾难性事件——大萧条。

3.学术界对宏观经济学的起始研究:1)1933年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在《动态经济学中的传播与推广问题》一文中首先使用“宏观动态分析”一词。

2)1936年,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著作中第一次系统地运用总量分析方法来研究整个国民经济的活动。

3)1948年,肯尼思·博尔丁在《经济分析》(修订版)一书中首次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术语使用于教科书中。

二、宏观经济学所追求理想境况: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

三、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框架1.主要内容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四大主体”(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部门)在“三大市场”(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和金融市场)相互作用,从而形成经济整体的运动,研究的中心内容是资源利用问题。

从内容看,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国民收入的核算与国民收入的决定;从时间看,宏观经济学包括短期经济周期与长期经济增长。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第⼀章第⼀章导论宏观经济学:研究⼀国的整体经济运⾏及政府运⽤经济政策来影响经济运⾏等宏观经济问题的社会科学。

第⼀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法⼀、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失业或充分就业※通货膨胀(Inflation)※开放经济※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法1.均衡与⾮均衡分析(包括局部均衡和⼀般均衡)2.静态分析、⽐较静态与动态分析3.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4.短期分析与长期分析需求分析与供给分析经济萧条时侧重于需求分析;经济⾼涨时侧重于供给分析。

短期内侧重于需求分析;长期内侧重于供给分析。

5.存量分析与流量分析流量是指⼀定时期测算出来的量值存量则是指⼀个时点测算出来的量值流量来⾃于存量,流量⼜归于存量之中⼈⼝总数是个存量,它表⽰⼀个时点上⼈⼝数;⽽⼈⼝出⽣数是流量,它表⽰⼀个时期内新出⽣⼈数。

⼀定的⼈⼝出⽣数来⾃于⼀定的⼈⼝数,⽽新出⽣的⼈⼝数⼜计⼊⼈⼝总数。

同理,⼀定的国民收⼊来⾃于⼀定的国民财富,⽽新创造的国民收⼊⼜计⼊国民财富中。

7.事前变量分析与事后变量分析8.边际分析9.经济模型分析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联系:两者互相补充;资源充分利⽤和合理配置是经济学的两个⽅⾯;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两者都是实证分析。

◆第⼆节经济学的产⽣与发展◆重商主义、重农主义:经济学的早期阶段◆古典经济学:经济学的形成时期◆新古典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建⽴(标志: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的发表。

凯恩斯因此被称为现代宏观经济学之⽗。

)◆新兴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的现代复兴第三节国民收⼊核算⼀、国民收⼊帐户——GDP (⼀)国民收⼊帐户的重要性是国民经济运⾏的最重要指标,宏观调控的基础(⼆)国民收⼊帐户的产⽣背景20世纪30年代西⽅经济⼤危机,使得了解经济运⾏整体情况信息的需求⽐任何历史时期都更为迫切,国民经济帐户和GDP 度量体系应运⽽⽣;(三)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演变⼆、国内⽣产总值(⼀)国内⽣产总值的涵义——简写GDP ,度量⼀定时期(通常是⼀个季度或⼀年)内,⼀国运⽤⽣产要素所⽣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市场价值。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导语】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研究经济体整体而非个体的经济行为,涉及国民收入、就业、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等广泛领域。

本教案旨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对宏观经济学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2. 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如国民收入、总需求、总供给等;3. 理解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4. 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2.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3. 宏观经济学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内容】1.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宏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体整体而非个体的经济行为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规律和问题,包括经济增长、就业、物价水平、货币政策等内容。

与之相对的是微观经济学,它研究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

2.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2.1 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是指某一时期内某个国家或地区居民从各种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收入总额,包括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等。

2.2 总需求总需求是指商品和服务在某个时间段内的总购买力,它的构成包括个人消费支出、政府支出、投资和净出口。

2.3 总供给总供给是指某一时间段内全部经济部门所生产和提供的全部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2.4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货币的一般购买力下降,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3. 宏观经济学的实际应用3.1 政府宏观调控宏观经济学为政府提供了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通过使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手段,政府可以对经济进行调控,实现稳定增长、低通胀和充分就业的目标。

3.2 企业经营决策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结果能够帮助企业理解经济环境并做出相应的经营决策。

企业可以根据宏观经济的走势,调整生产规模、价格策略等,以适应市场需求。

3.3 个人理财规划宏观经济学的知识对于个人理财规划也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宏观经济的状况能够帮助个人做出合理的投资和储蓄决策,降低经济风险,实现自身财务目标。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导论 (《宏观经济学》PPT课件)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导论  (《宏观经济学》PPT课件)
11
二、货币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二大工具是货币政策, 它是政府借助中央银行对一国的货币、信 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中央银行 通过改变货币供给量能够影响到许多金融 变量和经济变量,如利率、股价、房地产 价格、汇率等等。
12
本课框架
第一篇 宏观经济学导论。 第二篇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及国民收入的 决定与均衡。 第三篇 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均衡。 第四篇 研究和探讨诸如通货膨胀和紧缩、 就业和失业、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等宏观 经济问题。 。 第五篇 宏观财政政策和宏观货币政策。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古典宏观经济学 (17世纪中叶——20世纪30年代) 以凯恩斯主义为中心的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和形成时 期(20世纪30年代——70年代) 凯恩斯主义与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分庭抗礼时期 (20世纪70年代至今)
4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20世纪30年代暴发了世界经济大萧条,在这种历史背景 下,凯恩斯撰写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向古典经 济理论的基础发起了猛攻,后人将之称为“凯恩斯革命”。 本课所要介绍的,主要不是凯恩斯经济学,而是凯恩斯主 义经济学。前者仅仅局限于凯恩斯本人的理论,后者则包 括了凯恩斯本人及其追随者和继承者的理论。包括萨缪尔 逊、J·希克斯、P·索洛、J·托宾。新一辈的著名凯恩斯主 义经济学家主要有:George Akerlof 和 Janet Yeellen、 Oliver Blanchard、Greg Mankiw 和Larry Summers,Ben Bernanke , 他们号称“新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
经济发展是用来分析一国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概念。是一
个较为复杂的“质量”概念。包括经济增长的速度、稳定程
度及结果,国民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总体进步和居民生活

中级宏观经济学(第1-3章)

中级宏观经济学(第1-3章)
凯恩斯主义
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看,在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确实存在着 可靠的交替关系。
弗里德曼
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总是存在着暂时的交替关系,没有永久 的交替。暂时的交替关系本质上不是来自通胀,而是来自上升的 通货膨胀率
第三节 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
菲利普斯曲线
凯恩斯
对于衰退而言,财政政策优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直接影响
古典经济模型的主要假设
所有经济当事人都是理性的,且没有货币幻觉。 所有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所有经济当事人在交易前都拥有关于市场条件和价格的完全信息。 交易只有在所有市场都建立了出清价格时才能达成。 当事人有稳定的预期。
核心观点:
市场机制会迅速而有效的运作,使经济恢复到充分就业的均
总需求,通过乘数作用和市场传导机制影响产出。
弗里德曼 货币政策不仅非常有效,而且货币的变化的确可以解释产出 的大多数波动状况(大萧条)。
第三节 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
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
凯恩斯主义
日益庞大的宏观计量经济模型,作为政策制定的指导。 弗里德曼 简单地控制货币的稳定增长,市场机制会调节经济的非均 衡状况。
20世纪70年代大多数西方国
的当前值和历史值,得到的是经济变量在过去
家出现了滞涨现象,对凯恩斯主义
经济形成了挑战。 以卢卡斯(Lucas)、巴罗 (Barro)、萨金特(Sargent)为 代表的观点认为,凯恩斯主义经济 学忽略了预期对行为的影响。由于
的政策和历史情况下成立的关系集合。没有明
确的将预期融入模型。
第一节 凯恩斯的主要观点
就业-货币-价格
劳动力市场并不能总是保证市场出清,如果货币工资具有 刚性(导致实际工资高于出清水平),非自愿失业很可能是劳 动力市场的一个特征。

经济学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

经济学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

2024/10/12
10
• 如体育馆里坐着观赏球赛时,如果有一个 人为了看清楚些,就站起来,开始它可一 览无余;但其他观众效仿都站起来,大家 就会彼此遮挡,视野和原先大家坐着时的 效果一样或更差。这时,如果有少数人先 知先觉地意识到这种情况的荒谬或者站的 腿酸了,就会坐下来,大家效仿逐渐都坐 下来,则又回到原来的坐着的状态。
2024/10/12
11
• 单个家庭购车不会引起价格变化,所有家庭购车 就会引起价格变化;一个企业投资不会引起货币、 利率的变化,所有企业投资就会引起货币、利率 等变化。正像微观经济学中学到的:单个企业面 临的需求曲线是平行于横轴的,而行业的需求曲 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 如果说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森林中的树木,宏观 经济学研究的则是森林整体,而不是其中的树木。 微观经济学以价格为中心被称为价格理论,宏观 经济学则以国民收入为中心,被称为收入理论。
2024/10/12
8
• 3、宏观经济学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核心。通过 研究国民收入的决定来解决资源利用问题,分析 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因此,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成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其他理论则是这一理论 的运用。宏观经济学也被称为“收入理论”。
• 4、宏观经济学进行的是总量分析。总量是反映整 个国民经济的综合变量,诸如国民收入、总就业 量、总消费、总投资、总储蓄、货币需求、货币 供给量等,总量分析就是研究这些总量如何形成 以及相互关系。
2024/10/12
4
• 天才失败了就是蠢才! • 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这
么做的好处就是让自己少一点后悔。我们 在做一件事之前要先想后果,要先往远处 想想,谨慎再谨慎,以求避免对他人的伤 害,减少自己之后的悔恨。说话要用脑子, 做事要考虑后果,这是为人处事的准则。

2024版宏观经济学第一章(导论)思维导图

2024版宏观经济学第一章(导论)思维导图

•宏观经济学概述•宏观经济学发展历程•宏观经济学主要理论流派•宏观经济学核心概念解析目•当代宏观经济问题与挑战•未来发展趋势及政策建议录01宏观经济学概述定义与研究对象定义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关系联系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互为补充的。

微观经济学是在资源总量既定的条件下,通过研究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来说明市场机制如何实现各种资源的最优配置;宏观经济学则是在资源配置方式既定的条件下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

区别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

宏观经济学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方法规范分析方法02宏观经济学发展历程古典经济学时期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劳动价值论与分工理论凯恩斯主义革命01020302030401新古典综合派与货币主义论战新古典综合派:融合凯恩斯主义与古典经济学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与失业的权衡取舍理性预期革命:预期对宏观经济政策效果的影响新凯恩斯主义崛起新凯恩斯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对传统凯恩斯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工资与价格黏性市场不完全竞争与信息不对称的解释协调失败与多重均衡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微观基础与宏观现象的连接从个体行为到总体经济表现的桥梁03宏观经济学主要理论流派代表人物及其观点亚当·斯密《国富论》中提出“看不见的手”概念,主张经济自由放任;大卫·李嘉图强调劳动价值论和自由贸易。

对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影响古典经济学派对现代宏观经济学中的市场供需平衡、经济增长等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典经济学派的理论基础节,反对政府干预。

古典经济学派凯恩斯主义学派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基础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对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影响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是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主张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实现经济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 四大问题: • 经济稳定增长 • 充分就业 • 物价稳定 • 国际收支平衡
• • • • • • • • • • • •
(一)什么决定一国经济增长和波动 经济增长:一定时期实际GDP的平均增长率。 GDP 实际GDP:根据价格指数调整的 名义GDP:没有调整的 经济增长 长期经济增长:一年以上,靠技术进 步、人口、资源数量、 制度 短期经济波动或商业周期:一 年以内,月增长率、季 增长率,靠消费、投资、 出口等政策
• 2008年各国GDP总量及增速 【1】美国 14.33 1.4% [2]日本 4.844 -0.7% [3]中国 4.222 9.0% [4]德国 3.818 1.7% [5]法国 2.978 0.9% [6]英国 2.787 1.1% [7]意大利 2.399 0.0% [8]俄罗斯 1.757 6.0% [9]西班牙 1.683 1.3% [10]巴西 1.665 5.2% • 2009年GDP总量 • 1、美国 14.5万亿美元 2、中国 5.2万亿美元 3、日本 4.6万亿美元 4、德国 3.7万亿美元 5、法国 2.9万亿美元 6、英国 2.7万亿美元 7、意大利 2.4万亿美元 8、巴西 1.8万亿美元 9、加拿大 1.7万亿美元 10、西班牙 1.7万亿美元
chenying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一、宏观经济学:一部宽幕电影
• 什么是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 和说明经济总量是如何决定和波动的。 • 宏观经济:森林、一部宽幕电影 • 主要情节 GDP: 消费 • 投资、企业存货变化 • 储蓄 • 货币供应量 • 进出口 • 心理:消费者信心指数、预期指数、 • 满意指数 • 失业、通货膨胀和利率 • 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 • 、 • 核心:人们根据稀缺资源,有效地作出相应的决策
中国和日本的生活水平比较
中国 71.5 30 47% 77% 44% 日本 81.9 3 0% 100% 100% 人均寿命
婴儿死亡率(每1000人)
每天生活水准不足2美元的人口百分比
拥有处理过的水源人口百分比
拥有改良的卫生设施人口百分比
• (二)是什么引起一国经济波动 • 经济增长不可能以不变速度进行,而是马鞍型, 形成经济波动或经济周期。
(二)总供给
• 定义: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上提供的产品和劳务 的总和。 • 总供给取决于: • 1、社会最大的生产能力 人口 • 资本 • 技术 • 制度 • 2、社会需求:以需定产,厂商愿意提供的产量

二、流量和存量:经济变量的一种 分类
• 流量:一定时期(一年、一月,两个时点 之间)某一经济变量变动的数值。 • 流量就是增量,增加值。如: • 2003年的人口出生数 • 2004年的国民收入 • 2005年的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出口额、 股票交易额等。
• 2008年 • 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人均3266.8 美元 • 2009年 • 335353亿元,比上年增长8.7%,
世界经济平均年增长率
人均实际GDP长期增长率%
2.5 2 1.5 1 0.5 0
公元前100万年 -公元1300年 1300-1800年 1800-1900年
萨伊定律:供给创造其自身需求,供给=需求,经济通 过市场机制能够实现自身均衡 • 前提条件 投资=储蓄,投资和利率都是收入的函数 • 工资具有充分弹性 • 货币中性:货币不影响生产和需求,面纱 • 政策主张:自由放任 • 凯恩斯定律:收入不会全部用于支出,需求≠供给, • 经济不能通过市场机制实 现均衡 • 前提条件 价格粘性和货币工资刚性 • 消费取决于收入而非利率 • 货币非中性:货币影响实际产量 • 政策主张:国家干预
2.3%
1.3%
0%
0.2%
1900-2000年
决定经济增长因素
• • • • • • • • • • • • • • • • • • 1、劳动生产率 Y/L(每小时劳动实际GDP) 2、更多的资本:K/L ,K/L (每小时劳动资本量)是劳动生产率提高关键 3、人力资本 4、技术变革:保持持续经济增长 (1)有形资本积累:传统观点 特点 竞争性 排他性 其回报递减 (2)知识资本的积累:新观点 知识资本特点 非竞争性 非排他性 从企业层面上其回报递减,从整个宏观经济层面看,其回报递增。 提高知识资本积累途径 专利和版权 资助研发 资助教育 5、制度 注意:仅增加投入,如劳动和资本,并不能保证经济增长,除非技术变革同时发生。
• 二、凯恩斯主义失灵与新古典主义(非凯 恩斯宏观经济学)复兴 • 背景: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出现的 “滞胀”,凯恩斯理论无能为力,其正统 地位动摇了。 并存 新凯恩斯主义:对凯恩斯理论改造 局面 新古典主义 货币主义 理性预期 供应学派
三、新古典主义与新凯恩斯主义之争
争论要点: 1、市场的有效性 2、 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 • • • • • • • • • • • • • •
三、注入和漏出 注入:新加入经济循环的收入流量。 注入:新加入经济循环的收入流量。如: 新增 消费 新增投资 新增政府购买 新增出口 引进外资 漏出:退出经济循环的收入流量。 漏出:退出经济循环的收入流量。如: 储蓄 税收 进口 资金外逃 注入和漏出时影响经济的两股力量, 注入和漏出时影响经济的两股力量,犹如供给和需求一样 注入=漏出 经济处于均衡状态 注入= 注入≠漏出 注入 漏出 经济处于非均衡状态
中国历年实际GDP总量及人均GDP(1978-2007年) 年份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GDP总量 (亿元) 3645.2 4062.4 4545.6 4891.6 5323.4 5962.7 7208.1 9016.0 10275.2 12058.6 15042.8 16992.3 18667.8 21781.5 26923.5 人均GDP (元/人) 381 419 463 492 528 583 695 858 963 1112 1366 1519 1644 1893 2311 苏州人均 GDP 634 691 787 839 902 989 1280 1741 1935 2338 3009 3182 3617 4178 6360 年份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GDP总量(亿 元) 35333.9 48197.9 60793.7 71176.6 78973.0 84402.3 89677.1 9921406 109655.2 120332.7 135822.8 159878.3 183084.8 209407.0 232441.79 人均GDP 苏州人 (元/人) 均GDP 2998 4044 5046 5846 6420 6796 7159 7858 8622 9398 10542 12336 14040 15931 17683.44 9258 12639 15784 17474 19713 21733 23592 26692 30364 35733 47693 57992 66766
2
• 失业类型 • •
自然失业(生产淡旺季)正常 周期性失业,非正常失业,找出原因 和对策
总的趋势:一、二产业就业下降, 第三产业就业上升。
(四)是什么引起价格上升
• • • • • • • • 通货膨胀 利小:刺激经济发展 弊大:扭曲资源稀缺状况 通货膨胀原因 需求拉上:货币发行太多 成本推动 目标:物价稳定 措施 :1、财政政策 2、货币政策 3、收入政策
• 经济周期:经济从一个低谷走向高峰再到另一个低谷的 过程 • 研究经济周期中发生了什么? • 经济周期对经济的影响 失业率 • 通货膨胀率 • 经济增长 • 经济周期的原因 乘数和加速数的相互作用 • 自然因素 • 政治因素 • 心理因素
(三)是什么导致了失业
• 痛苦指数 失业率 • 通货膨胀率 • 奥肯定律:失业率上升1%,实际GDP下降 %
(五)开放经济下的国际收支平衡
• • • • • • • • • • 国际化的利弊 欧州债信 东南亚金融危机 美国、日本债信评级下调 石油价格上涨 美国次贷危机 国际经济问题 国际贸易 国际资本流动 汇率 国际收支 一国均衡 内在均衡 外在均衡

全球化和增长
第二节 宏观经济的基本概念和变量
• 一、总需求和总供给 • (一)总需求 • 定义:社会在一定价格下对所有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或全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 需求构成 消费需求 • 投资需求 国内需求 • 政府购买需求 • 国外需求(净出口) • 影响需求因素:收入、预期、消费倾向、物价总水平、利 率、税率、汇率、货币供给量、社会风俗、政治状况。 • 凯恩斯观点:总需求决定一国实际产量,从而决定一国就 业量。
2007年各国GDP总量及人均 • 1 美国139800 46280 • 2 日本 52900 41480 • 3 德国 32800 39710 • 4 中国 30100 2280 • 5 英国 25700 42430 • 6 法国 25200 41200 • 7 意大利 20900 35980 • 8 西班牙 14100 30820 • 9 加拿大 13600 41470 • 10 俄罗斯 11400 8030
• 四、实际国民收入和潜在国民收入 • 实际国民收入=均衡国民收入(供给=需 求) • 潜在国民收入=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所 有资源充分利用所能达到的最大产出,是 经济的最高目标。) • 均衡国民收入(实际国民收入)≠充分就业 国民收入
第三节 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 一、凯恩斯革命:奠定了宏观经济学基础 • 标志:凯恩斯:<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 >,1936年发表 • 背景: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动摇了新 古典经济学的统治地位,通论的发表,被 称为经济学的革命,凯恩斯被称为经济学 的哥白尼。 • 凯恩斯革命:否定萨伊定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