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排螺旋CT与气钡双重造影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比较
消化道造影和螺旋CT对胃部肿瘤的诊断对比分析

消化道造影和螺旋CT对胃部肿瘤的诊断对比分析目的:采用X线钡餐消化道造影以及螺旋CT的诊断方式对胃部肿瘤进行诊断,对比其诊断效果。
方法:通过对比分析法对到我院进行检查的28名病患进行观察,分析钡餐消化道造影与螺旋CT的效果。
结果:通过手术前的判断分析,经过X线钡餐造影检查符合诊断标准的有12例,符合率为85.7%,经过螺旋CT 检查符合标准的有13例,符合率为92.9%,对比结果十分明显,螺旋CT检查的符合率要高一些,然而两者之间的比较并没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
结论:胃部肿瘤的诊断,通过X线钡餐消化道造影与螺旋CT检查都有一定的效果,对其诊断价值具有重要的影响。
标签:消化道造影;螺旋CT;胃部肿瘤消化道造影与螺旋CT是进行胃部肿瘤诊断的两种测量方法,我在诊断病人时对其图像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发现在胃癌术进行前,采用CT检查能够准确发现病变的部位,相较于消化道造影有着重要的意义。
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对到我院进行诊治的28名病患分别进行消化道造影与螺旋CT造影的检查,看其是否符合胃部肿瘤的阳性指标。
其中男性20例,女性8例,年龄在35~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岁,通过Kamsay标准进行评分,均大于等于60分。
1.2 方法1.2.1 消化道造影:消化道造影在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中被经常应用,是一种通过图像分析对患者患病情况进行诊治的一种方法。
X线钡餐造影与胃镜检查均为消化道造影技术,在试验过程中我院采用的是X线钡餐造影技术。
我院是县人民医院,医疗设备都比较先进,在进行消化道造影时,采用的是型号为VOLUSON-730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消化道造影仪,其探头的频率为7~13mhz。
进行消化道造影,采用了钡餐造影的方式,在检查前一天,医生要叮嘱病患检查前8~12个小时内禁止用餐。
进行检查时,患者逐一进入检查室,医生根据患者的体型将1袋或不同剂量的造影剂倒入干净纸杯中,用冷水搅匀,冷水的量保持在300ml左右,然后再加入同等容积的热水搅拌均匀,检查者将搅拌均匀的带着融化冰激凌味道的药剂喝下后平躺到造影仪上,医生通过造影仪观测患者腹盆腔脏器的正常状况、腹膜后淋巴结是否转移以及进行腹腔检查等。
数字胃肠低张双重造影多排螺旋CT检查对胃癌诊断价值

数字胃肠低张双重造影与多排螺旋CT检查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摘要】目的通过数字低张双重胃肠造影、多排螺旋ct检查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胃癌的诊断作用进行临床分析比较,为临床提供手术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近2年来我院4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的数字胃肠低张双重造影和多排螺旋ct检查的影像学资料。
结果数字胃肠低张双重造影:准确诊断39例,误诊6例;多排螺旋ct检查:准确诊断42例,误诊3例。
结论数字胃肠低张双重造影利用计算机的存储能力和图像后处理功能,提高了图像的质量和病变显示率,对胃内的病变显示清楚,是胃癌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但不能观察胃腔外周围组织病变及淋巴结转移情况,不能对胃癌进行分期。
多排螺旋ct检查不能观察胃肠道的蠕动、排空等功能性变化。
但能显示病变全貌,可以观察周围病变及周围淋巴结、周围脏器的转移性病变,可以对胃癌进行准确分期,是影像学诊断胃癌必要的补充手段,二者结合可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手术依据。
【关键词】胃癌;数字胃肠低张双重造影;多排螺旋ct检查;手术依据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1003-01胃癌是胃肠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胃癌的诊断、分期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关系密切。
本文就目前常用的数字胃肠低张双重造影和多排螺旋ct检查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分析,以其为临床提供可靠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45例,年龄45岁-82岁。
男性37例,女性8例。
患者以上腹痛,食欲减退、消瘦、乏力、黑便或便潜血阳性,既往有慢性胃病史。
术后病理分型,腺癌29例,印戒细胞癌8例,粘液细胞癌5例,未分化癌3例。
1.2 方法数字胃肠低张双重造影:北京万东fy-81数字胃肠机,患者空腹6h-12h。
肌肉注射654-2lomg,口服产气剂一小袋(3g),待5min后,透视下连续吞服浓度为150-200%w/v的钡剂混悬液200ml。
64排螺旋CT与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对胃底贲门癌诊断价值的对比分析

64排螺旋CT与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对胃底贲门癌诊断价值的对比分析卢志鹏【摘要】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与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对胃底贲门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1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疑似胃底贲门癌患者45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首先采用64排螺旋CT进行诊断,然后再用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诊断,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检出率.结果术后病理学检查显示,45例疑似胃底贲门癌患者中40例患者确诊为胃底贲门癌,检出率为88.89%;经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确诊为胃底贲门癌者29例(其中假阳性3例),准确率65.0%(26/40);经64排螺旋CT确诊为胃底贲门癌者33例(其中假阳性1例),准确率80.0%(32/40);通过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诊断出黏膜病变率和恶性龛影率分别为84.44%和66.67%,明显优于采用螺旋CT诊断出的55.56%和44.4%(P<0.05);通过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诊断出胃壁增厚率为40.00%,明显低于螺旋CT诊断出的77.78%(P<0.05);通过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诊断出软组织肿块率为77.78%,略高于采用螺旋CT诊断出的68.89%(P>0.05).结论在临床上,对于胃底贲门癌患者进行诊断时,综合运用螺旋CT和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诊断才能更好的判断和了解患者病情,从而有助于治疗,提高患者的预后,以此增强患者的生存质量与生存时间.【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工程》【年(卷),期】2017(025)010【总页数】3页(P4-6)【关键词】64排螺旋CT;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胃底贲门癌【作者】卢志鹏【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河南郑州45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2在临床上,胃癌通常出现在患者的胃底和贲门位置,并且大都位于肋弓的内侧,因此,采用腹部触诊时不容易扪到,还因为人体胃底黏膜比较复杂,因而导致胃底贲门癌的诊断上存在较大的困难[1]。
气钡双重造影和256排CT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气钡双重造影和256排CT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气钡双重造影和256排CT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抽取2018年6月—2019年12月我院诊治的胃癌患者26例,对其进行气钡双重造影和256排CT诊断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以病理结果为标准,气钡双重造影和256排CT对26例胃癌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6.9%(20/26)、92.3%(24/26)256排CT诊断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气钡双重造影结果与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显著(P<0.05)。
在胃癌分期中256排CT的诊断准确率为80.8%(21/26)。
结论:256排CT对胃癌的诊断相比气钡双重造影具有明显优势,256排CT不仅检出率较高,对胃癌的分期诊断准确性也较高,能够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显示肿块及肿块对周围组织的侵袭程度,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
【关键词】气钡双重造影;256排CT;胃癌;诊断【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09-0155-01胃癌系世界性恶性肿瘤,原发胃黏膜上皮细胞,常见于50岁以上人群,男女发病率之比为2∶1。
近年来,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工作压力增大以及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等原因,胃癌的发生率逐渐增高,且呈现年轻化倾向[1]。
2019年我国所有恶性肿瘤中,胃癌发病率居第二位,病死率居第三位,且胃癌的早期诊断率仍较低。
据有关临床资料统计显示,胃癌的预后与胃癌的病理分期、部位、组织类型、生物学行为以及治疗措施有着密切的相关性[2]。
为探讨气钡双重造影和256排CT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将来我院诊治的26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抽取的来我院诊治的胃癌患者中,男17例,女9例;年龄48~69岁,平均58岁;病程0.5~2年,平均病程1年;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腹部疼痛、胀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伴有进行性消瘦等。
多层螺旋CT、气钡双重造影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效果观察

多层螺旋CT、气钡双重造影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效果观察王松太【期刊名称】《《数理医药学杂志》》【年(卷),期】2019(032)010【总页数】2页(P1480-1481)【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 多层螺旋CT; 气钡双重造影【作者】王松太【作者单位】新密市中医院影像中心新密4523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2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常见非上皮性肿瘤,多发于胃肠道、肠系膜等部位,主要由未分化上皮样细胞或梭形细胞组成[1]。
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改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预后的关键[2-3]。
当前,临床上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方法较多,包括X线、常规CT、多层螺旋CT、气钡双重造影等,且不同方法诊断效果存在差异。
本次研究旨在探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多层螺旋CT、气钡双重造影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便利抽样法选取2010年1月~2018年1月本院10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临床表现包括腹痛、腹部肿块、便血等,均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
其中,男53例,女47例;年龄22~85岁,平均(57.62±10.02)岁。
1.2 方法多层螺旋CT检查仪器为德国西门子 SOMATOM DefinitionAS 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机。
参数设置:120kV,250mAs,层厚5mm,自膈顶到耻骨联合扫描。
先实施腹部平扫,随后经高压注射器,将对比剂(碘海醇300mgL/mL)经肘静脉注入,速率3~3.5mL/s。
静脉期60~80s扫描,动脉期20~30s扫描。
气钡双重造影检查仪器为德国西门子MD数字胃肠X线诊断机,以气钡双重造影法,进行黏膜相、充盈相、局部加压、切线位相扫描,动态观察结果。
1.3 统计学分析以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资料。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2.1 手术病理结果本组患者手术病理结果显示,位于胃部77例,小肠15例,食道4例,十二指肠4例;良性27例,病灶直径(4.62±1.24)cm;恶性73例,病灶直径(7.21±1.65)cm。
胃肠道气钡双重造影与CT检查

胃肠道气钡双对比造影与CT检查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海洋石油总医院放射科边晓[摘要] 目的评价胃肠道气钡双对比造影(DC)与CT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20例胃癌患者进行胃肠道气钡双对比造影和CT检查, 并经胃镜和手术病理确诊。
结果肿瘤对胃壁浸润范围及早期胃癌的诊断、肿瘤的定性、黏膜显示、表面轮廓等, DC检查比CT有明显的优势。
而对于有无远处转移及术前分期, CT具有最大的优势。
结论 DC对胃癌的定性、定位诊断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有一定的漏诊率。
CT对远处转移及邻近器官浸润占优势, 综合CT、DC检查技术可极大地提高胃癌的诊断率, 价值较高。
[关键词] 胃癌;胃肠道气钡双对比造影;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胃癌是指发生在胃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我国胃癌死亡率占所有恶性肿瘤病死率的23.02% [1],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预后较差等特点,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目前胃肠造影检查是发现、诊断胃癌的基本手段, 对于大多数向腔内生长的肿块均可做出正确诊断。
但对部分向腔外生长的肿块, 以及对附近淋巴结、脏器转移病变的诊断, 这种方法有一定局限性。
近年来由于CT 技术的广泛应用, CT检查对胃疾病的诊断应用日益增多, 该检查已成为继胃肠道影检查后, 胃肿瘤诊断手段的又一重要补充[2]。
本文的宗旨在于综合应用影像学DC、CT检查为胃癌诊断提供客观有力的条件, 收集近两年来本院就诊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癌病例20例,就CT、DC检查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初步评价。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08年1月以来因胃癌来院就诊病例20 例, 所有病例均行胃肠道气钡双对比造影, 2 天后自愿行CT 检查, 确定瘤体及瘤周情况, 本组资料4 例为早期胃癌,16 例为中晚期胃癌。
1.2 设备西门子R200数字胃肠X线诊断机, GE Prospeed F Ⅱ螺旋CT扫描机。
1.3 检查方法1.3.1 胃肠道造影检查采用气钡双对比造影法。
探讨气钡双重造影与多排螺旋CT诊断胃癌的临床价值200字

探讨气钡双重造影与多排螺旋CT诊断胃癌的临床价值200字目的探讨气钡双重造影与多排螺旋CT诊断胃癌的临床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气钡双重造影与多排螺旋CT诊断,比较两种方法的确诊率、影响学表现检出率及多排螺旋CT临床分期准确率。
结果多排螺旋CT确诊率为90.22%,显著高于气钡双重造影的80.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多排螺旋CT黏膜病变、软组织肿块、恶性龛影、胃壁增厚、食管下端变窄的影响学表现检出率与气钡双重造影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多排螺旋CT分期结果与病理分期对照,Ⅰ期的准确率为58.33%(7/12),Ⅰ期的准确率为83.33%(20/24),Ⅰ期的准确率为83.72%(36/43),Ⅰ期的准确率为76.92%(10/13),总体准确率为79.35%(73/92)。
结论气钡双重造影与多排螺旋CT对胃癌的诊断均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但多排螺旋CT的确诊率更高,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高,能够显示肿瘤侵袭程度,利于对胃癌进行分期判断,对治疗方案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毕业胃癌;气钡双重造影;多排螺旋CT;诊断价值DOI:10.14163/ki.11-5547/r.2017.15.025胃癌为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但早期胃癌起病隐匿,缺乏特异性表现,临床无自觉症状或只有胃炎、胃溃疡等常见症状,使得早期就诊率低。
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据胃镜取组织做病理活检,辅助X线钡餐检查。
而我国公民的胃癌普查意识较低,且国家尚未把胃镜作为胃癌的普查手段,使得早期胃癌的诊出率较低,待到确诊时大多已处于中晚期,部分患者甚至出现远处淋巴结肿大等癌细胞扩散表现,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早期胃癌主要依靠手术切除根治,而晚期胃癌需在手术切除的同时尽管辅助化疗或放疗,但生存率仍然偏低[1]。
因此对于胃癌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本研究对比气钡双重造影与多排螺旋CT诊断胃癌的临床价值,现具体汇报如下。
CT扫描技术在胃窦癌检查中与钡餐造影、胃镜检查对比体会

CT扫描技术在胃窦癌检查中与钡餐造影、胃镜检查对比体会摘要】探讨应用CT扫描技术在诊断胃窦癌中与气钡造影、胃镜检查方法的对比。
回顾性分析13例胃窦癌病人应用CT扫描技术检查结合气钡造影、胃镜检查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分析。
结果 CT检查能清楚显示胃窦癌病变的全貌以及病变与周围脏器的关系;气钡造影气钡造影易于发现早期胃窦癌,对进展期的病理形态显示较好,胃镜对未侵犯于胃粘膜层时,不能确定有恶性变的存在。
结论在胃癌检查诊断中CT扫描检查技术与气钡造影、胃镜必须密切配合,紧密结合临床体征,短期内复查,可以减少误诊和延缓治疗的最佳时间,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CT扫描气钡造影胃镜胃窦癌诊断体会【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9-0117-02胃窦部是胃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主要以钡餐和胃镜检查为主。
本文收集13例均在上级医院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胃窦腺癌10例、鳞癌3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对比分析CT检查技术、气钡造影、胃镜对胃窦癌的临床诊治的价值。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3例胃窦癌患者中男8例,女5例,其中年龄最小47岁,最大66岁,平均年龄59.9岁。
1.2 临床症状临床上均以表现上腹部疼痛、饱胀不适、8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消瘦,食欲减退,并伴有腹胀;病程最长者6个月,最短者46天,其余无特征性表现。
2 CT扫描检查2.1 检查方法检查技术采用GE公司单排螺旋CT全身扫描仪。
早晨空腹检查,检查前30min口服1%复方葡胺稀释液500ml,检查前15 min给予肌注654-2针20 mg,检查前再口服1%复方葡胺稀释液300ml。
仰卧位(根据需要加右侧卧位)自膈顶向下扫描,包括全胃。
层厚和层距取8mm。
2.2 CT表现 (1)胃壁不规则增厚,表面凹凸不平,界限不清,广泛增厚6例;后壁增厚4例,前壁增厚1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 胃镜 活组织病理 学证 实的 4 8例 胃癌 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 组 和对照组 , 分别 实施 多排 螺旋 C T扫描诊 断及 气钡双重造影诊
女1 1 例; 年龄: 3 7岁 一 7 2 岁, 平均年龄( 5 1 . 8 ± 2 . 1 ) 岁; 病程 0 2年 一 3年 , 平 均( 1 . 5±0 . 1 ) 年; 肿瘤分期 : I 期 4例 , Ⅱ期 l 5例 , Ⅲ期
广 阔的发展前 景阿 。M R I 是 以记录脑细胞及脑 细胞核 的氢元素 共振 而成像 , 可 以有 效提示 出脑细胞 的活动状 态 , 且对微 小病 灶 的准确 率极 高 ,在脑 梗死患者发病后 的 1 h  ̄ 2 h内即可清 晰 显示病变 。本 文结果显示 , 不 同多发性脑梗 死发病时 间的影像 8 8 . 8 9 %, 1 0 0 . 0 0 %, C T为 1 1 . 1 1 %, 1 2 . 5 0 %。结果 可见 , M R I 对多 发性 脑梗死 的诊断效果 明显优于 c T,前 者可以更为清楚 地提
7 0 . 8 3 %, 主要表现为 胃壁 增厚 , 软组 织肿块 , 以及 增厚 胃壁表 面
同时合 并有深浅 不一的 凹陷, 凹陷边缘 明显隆起 呈堤 状 , 均发
生于 胃体和 胃窦部。对照组诊断符合率为 5 8 . 3 3 %, 主要表现 为
腔壁线僵 直 , 腔壁线毛糙 , 双边征 , 充盈缺 损 , 龛 影 以 及 胃腔 狭
示出病变状态。
综上所述 , 相较于 c T, MR I 对多发性脑 梗死 的诊 断优势更
为明显 , 但检查 费用 较高 。所 以, 临床应根据患者 的病情状 况 ,
先对梗死部位给予大致 预估后 , 再应用合理 的检测方法 明确诊
断。
参 考 文献
【 1 ] 张祯铭. 老年 多发性脑梗 死患者 MRI 与c T检查结果 的对 比[ J 】 . 中 国老年学杂志 , 2 0 1 1 , 3 1 ( 2 0 ) : 2 5 3 .
响, 诊 断效果更佳 。 本文 中, MR I 对小脑及脑干梗死的诊断率为
多排 螺 旋 C T与气 钡 双 重 造 影对 胃癌 的诊 断价 值 比较
艾志远
( 永卅I 市中医院 , 湖南 永州 4 2 5 0 0 0 )
【 摘要 】 目的
的诊 断价值。方法
探 讨 多排螺旋 C T与气钡双重造影对 胃癌
实用放射 学杂志 , 2 0 1 1 , 2 7 ( 1 1 ) : 6 5 8 — 6 5 9 .
【 4 】 路融 ,刘瑛 . MR I 与C T影像 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 断中的应
用分析【 J 】 _ 医学影像学杂志 , 2 0 1 4 , 1 0 ( 4 ) : 4 7 — 4 8 . 『 5 ] 张猛 . M R I 与c T 应 用 于老年多发 性脑梗 死诊断 中的 比较 [ J ] . 中国
学检查结 果也有所不 同, 其中发病 < 2 4 h患者的 MR I 诊断率显
著高于 C T ( P < 0 . 0 5 o MR I 的分辨率高 于 C T , 因此对微小病 灶亦 有较 高 的检 出率 ,本组 MR I 对 ≤2 mm梗 死 灶 的诊 断 率 为 9 0 . 9 1 %、 C T为 1 5 . 1 5 %, MR I对 > 2 m m 梗 死 灶 的 诊 断 率 为
5例 。对 照患者 中男 l 2例 , 女 1 2例 ; 年龄 3 5岁 ~ 7 5岁 , 平均年 龄( 5 2 . 1 ±2 . 5 ) 岁; 病程 0 . 1 年~ 4年 , 平均 ( 1 . 6 ±0 . 2 ) 年; 肿瘤分
断。观察 2组 的诊 断符合率 。结果
观察组 患者诊 断符合 率为
选择 2 0 1 2 年 4月一2 O 1 3 年 4月我 院收 治
除其他 恶性 肿瘤及精 神疾患 , 在其 意识清 醒的前提 下 , 签署知 情 同意书 。根据临床前瞻 I 生 研究原则 , 将患者遵循 随机 一平行
对照法分为观察组 和对 照组各 2 4例。观察 组患者 中男 1 3例 ,
[ 2 】 杜飞. MR I 与c T在老年多发陛脑梗死病人诊断中的临床结果 比 较Ⅱ l
中国老年 学杂 志, 2 0 1 2 , 3 2 ( 3 ) : 1 0 5 — 1 0 6 . [ 3 ]杨飞, 崔书君 , 刘 怀军 , 等. 脑梗死后 出血性转 变的 C T、 MR I比较 [ J 】 .
期: I 期 5例 , Ⅱ期 1 3例 , Ⅲ期 6 例 。2组患者在性别、 年龄 、 病
程 以及 肿瘤分期等一般 资料方面差 异无 统计学意义 ( 尸 > 0 . 0 5 ) ,
具 有 可 比性 。
窄或梗 阻。2组诊 断符合率比较 , 观察组 显著 高于对照组 , 差异 有统计 学意 义( ’ < 0 . 0 5 ) 。结论 气钡 双重造影与 C T扫描 相结 合, 应是提 高 胃癌诊 断率的有 效措 施。
老年学杂志 , 2 0 1 3 , 3 3 ( 1 9 ) : 8 O 一 8 2 . ( 收稿 日期 : 2 0 1 5 — 0 1 — 2 4 )
9结构 的影 响 , C T对小
脑 、脑干 等颅凹部位 的病 变无法清 楚显示 ,但 MR I 却不 受影
■ 回盟国嘧回
主要 影像学设备 , 其中 C T是通 过 x射线束对检 测部位 的厚 度 层面进行 扫描 , 以探测器 获取到该层 面的 X射线 , 并经计算 机 处理形成 的检测 图像嗍 。当脑部出血后 , C T图像 能够提示 出血 区的高密度影像 ; 若 出现 脑梗 死 , C T可提示 出梗死处血供 的低 密度影 。 C T具有操作简便 、 费用低廉 、 诊断准确性高等优势 , 是 心脑血管疾病不可 或缺的诊断方法之一 。近年来 , 随着影像学 技术 的不 断发 展与完善 , MR I 被广泛应用于 临床 ,该 技术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