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两次寒潮天气对比分析
1951—2006年期间我国寒潮活动特征分析

1951—2006年期间我国寒潮活动特征分析1951—2006年期间我国寒潮活动特征分析引言寒潮是指寒冷的空气团伴随着强烈冷空气南下,使局地气温急剧下降的一种天气现象。
寒潮活动对我国的农业、能源、交通等方面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旨在分析1951年至2006年期间我国寒潮活动的特征,揭示其变化规律与趋势。
一、寒潮活动频率分析1951年至2006年期间,我国共发生寒潮事件243次,年均发生次数为4.6次。
从时间分布上看,寒潮活动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且寒潮频率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明显增加。
这与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相吻合,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
二、寒潮活动空间分布分析我国的寒潮活动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和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
东北地区寒潮活动最为频繁,次之是华北地区。
这与我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有关。
东北地区位于我国最北部,气候寒冷,冷空气南下时容易形成寒潮。
而华北地区紧邻东北地区,气候也相对寒冷。
西北地区和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由于地势和气候因素,也容易受到寒潮的影响。
三、寒潮活动的季节分布寒潮活动的季节分布较为明显,主要集中在冬季,尤其是11月至次年2月。
这与冷空气活动的季节特点相吻合,冬季是我国冷空气活动最为频繁和强烈的季节。
其中,1月份寒潮活动最为频繁,其次是12月份和2月份。
四、寒潮活动的时空变化寒潮的时空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首先,寒潮活动呈现出南北逐渐减弱的趋势。
北方地区寒潮活动频率较高,而南方地区寒潮活动频率较低。
其次,寒潮活动的范围逐渐扩大。
20世纪70年代以后,寒潮活动不再局限于东北和华北地区,而是向西部和南部地区扩展。
再次,寒潮活动的强度有所增强。
1951年至2006年期间,寒潮活动的最低气温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表明寒潮的寒冷性质有所增强。
五、寒潮活动的影响寒潮活动对我国的农业、能源、交通等方面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寒潮影响我国的农业生产。
寒潮导致农作物冻害和牲畜禽类的死亡,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2009年天气分析快报

2009年天气分析快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灾害性气候研究与预测中心二00九年三月十日2009年冬末初春长江流域低温连阴雨(冻雨)分析快报卫捷孙建华陶诗言赵思雄2009年3月10日2009年2月14日~3月4日,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持续阴雨天气,特别是2月26~27日和3月1~2日,江西和安徽等地出现了大范围冻雨。
此次持续阴雨(冻雨)天气与2008年1月我国南方严重冰雪过程有类似特点,而且是紧接着历时100余天干旱出现的持续性降水过程。
本快报就这次连阴雨过程的大气环流进行初步分析。
1. 雨情与灾情从沿110~120°E 平均的候降水量纬度-时间剖面图(图1a)可以看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从2008年11月中旬开始直至2009年2月上中旬,除了2008年12月下旬和2009年1月下旬的两次降水过程,基本上没有大范围明显的降水,形成气象干旱。
2009年2月14日~3月4日,中国东部降水普遍偏多,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持续阴雨天气,形成一条东西走向的多雨带,降水比历史同期偏多1~2倍(图1b)。
2月26~27日,江西省中北部57个县(市)、安徽部分地区出现冻雨;3月1~2日,安徽省地大别山区及安庆地区发生严重冻雨。
据2月27日不完全统计,江西省仅九江、宜春两市就有一百二十七万余人受灾,因灾直接经济损失一点五三亿元人民币。
截至3月2日,此次持续冻雨灾害已经造成安庆市岳西、潜山、桐城、太湖、枞阳5县(市)80.36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亿多元。
2. 大尺度环流场图2a给出2009年2月14日~3月3日500 hPa平均高度及其距平场。
亚洲高纬度主要环流系统是乌拉尔山上空的阻塞高压,贝加尔湖以东地区为负距平区,低压中心位于雅库次克海地区。
中国大陆处于乌拉尔山脊前西北气流的控制下,冷空气活动频繁。
北半球沿着20~40°N的纬度带存在波数为6的长定波列,高原~孟加拉湾(90°E)为低压槽,东亚沿海岸(130°E)为弱高压脊控制,出现有利于中国东部降水的“东高西低”的环流形势。
河套地区一次寒潮天气的环流形势分析

形成了 2 0 0 9年 入秋 以来 第 一 次寒 潮 携 初 霜冻 的天 气过 程 。气温 变化 及 降温 幅度 情况 见表 l 。 表 1 各站 2 0 0 9年 9月 1 8 - 2 0日河 套地 区最低 气温
及 变化 幅度 / ℃
将 进 一 步 加 强 ,有 利 于 冷 空 气 爆 发南 下 : 1 9日 2 0
摘要 : 利用 常规气象观测 资料和 Mi c a p s 提供 的相 关资料 , 对2 0 0 9年 9月 1 9 —2 O日在 河套 地区发生 的寒潮
天气 的 环 流形 势及 物理 量进 行 分 析 。 分 析表 明 : 在寒潮爆发前期 , 5 0 0 h P a系 统 , 蒙 古 部 的 冷 中 心强 度 ≥一 3 2 ℃, 且
气 象 出版 社 . 2 0 0 7 .
3 . 8 h P a , 冷 高压 在进 行过 程 中是 发展 的 , 套 区处 在冷 锋 前部 的地 面气旋 控制 下 ,呼伦 贝尔市 海力 素开始
出现 扬沙 , 至1 7时 , 除 磴 口以外 的其 他 站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陆 续 出
【 2 】 罗孝 逞 内 蒙古 自治 区天 气预 报手 册l MI . : 化京 : 气象 出版 社. 1 9 8 7 . 1 3 1 彭安仁. 天气学[ MI . j B 京. 气 象 出 版 社. 1 9 8 1 年.
中心强 度增 强 到 1 0 4 0 h P a ,冷锋 已到达 贝加 尔 湖 以
( 4 ) 地 面蒙 古 气 旋 的 暖 性性 质 为 寒 潮 爆 发 的前 期 提供 了有利 的热力 条件 ,地面 冷锋后 部冷 高压 轴 线 接 近 南北 向 ,且 冷 高 压 中心 强 度 ≥1 0 4 0 h P a 3 h
江苏省2009年气候公报

江苏省2009年气候公报综述2009年江苏省气候特点为:全省年平均气温为15.7℃,较常年偏高,为1951年来第八高值;全年降水量正常,但时空分布不均,具有干旱过程后出现较大强度降水缓解旱情的特点。
各季气温变化起伏大,冬、春两季平均气温明显偏高,夏、秋两季正常。
其中2月、6月、10月气温异常偏高,11月气温异常偏低。
夏季全省各站高温日数除淮北地区较常年偏少外,其它地区偏多,极端最高气温均不高。
年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沿江苏南地区偏多,其它地区较常年偏少。
年内两次干旱过程后均出现较大强度降水,旱情得到缓解。
今年梅雨入梅偏迟,出梅正常,梅期较短,梅雨量偏少,降水分布不均,主要在淮北北部地区和沿江苏南地区,其它地区相对较少,以过程性降水为主,梅雨造成的灾害损失较轻,梅雨期内我省共出现3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分别为6月28~30日和7月6~7日及7月11~14日,特别是7月7日,南京城区出现了50年一遇的大暴雨天气,降水强度大,日降水量为1951年以来第二高值。
全省年日照时数较常年正常偏少。
2009年江苏气象灾害较为频繁,主要灾害有暴雨、雷电、干旱、大雾、暴雪、寒潮、台风、冰雹、大风等,其中因暴雨洪涝、台风和强对流天气造成的灾害最为严重。
但灾害造成的总体损失不大,较去年偏轻。
今年总的来说,对农业、海盐、旅游、渔业等行业为较好的气候年景,对交通和林业等行业气候年景正常或正常偏差。
第一章气候概况一、气温1、全省年平均气温偏高2009年全省平均气温15.7℃,与常年同期相比偏高0.8℃,异常度值为1.46,属偏高年份。
全省各站年平均气温13.9℃(赣榆)~17.4℃(苏州),呈南高北低分布较常年偏高0.2℃(连云港)~1.7℃(昆山)2、冬季、春季气温偏高,夏季、秋季气温持平冬季(2008年12月~2009年2月) 冬季各站平均气温为2.0℃(新沂)~6.4℃(苏州),与常年同期相比,淮北地区偏高0.5℃~1.0℃,其它地区偏高1.0℃~1.9℃。
2009年广州气候公报-广州天气

目录摘要 (1)名词解释 (1)一、基本气候概况 (2)1.气温偏高 (2)2.降水偏少 (3)3.日照正常 (4)4.风速略小 (4)二、主要天气气候事件 (4)1.热带气旋多、影响大 (4)2.开汛早、雨量少、“龙舟水”略强 (6)3.秋冬连旱 (9)4.年初霜(冰)冻灾害严重,年尾遭遇强霜降风 (9)5.高温日数创历史新高 (10)6.雾、霾日数大幅减少 (11)7.强酸雨发生频率增加 (12)8.雷电灾害与去年相当 (13)9.龙卷风袭击南沙和番禺 (13)【摘要】“台风多、开汛早,高温多、降水少,酸雨增、灰霾降”是2009年广州市主要气候特点。
全市年平均气温22.5℃,较常年平均值偏高0.6℃;年降水量1549毫米,较常年平均值偏少15%;寒害偏重,1月霜(冰)冻灾害严重,11月霜降风突出;2月气温异常偏高;入汛前降水严重偏少,秋冬旱情明显;汛期开汛早、雨量少、“龙舟水”略强;热带气旋多、影响大;高温日数多创历史纪录;灰霾日数则显著减少;强酸雨出现频率增加。
总体气候属一般年景。
名词解释:1、常年――――1971~2000年的统计值。
2、历史――――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
3、站日或站次――全省86个站出现某天气现象总日(次)数。
4、暴雨――――日雨量50毫米~99.9毫米之间。
(若无特别说明,则指日雨量≥50毫米的降水)5、大暴雨—―—日雨量100毫米~249.9毫米之间。
6、特大暴雨――日雨量≥250毫米。
7、高温――――日最高气温≥35℃。
8、大风――――阵风风速≥17.2米/秒。
9、灰霾――――日平均能见度<10公里且日平均相对湿度≤90%。
10、落雷――――雷击触及地面或物体的现象。
11、雷电日―――该日在全市范围内任一地方落雷1次或以上。
12、落雷总数――全市各地区落雷次数的累积值。
13、落雷密度――每平方公里面积上的落雷次数。
1图3 2009年广州市逐月平均气温变化图11.920.517.921.925.427.529.229.528.925.317.514.913.414.517.822.125.427.428.528.32723.919.215101520253035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月份平均气温(℃)2009年常年平均一、 基本气候概况1、 气温偏高2009年,广州全市平均气温22.5℃,各区(市)平均气温21.2~23.1℃,由东北向西南递增(图1)。
2009年预报集训第一阶段复习题

2009年预报集训第一阶段复习题-天气学(黄继用)一、单选题1.地转参数f是(D)A.相对涡度B.地转涡度C.地转涡度在水平面上的分量D. 地转涡度在垂直方向的分量2.关于涡度与散度阐述正确的是(D)A.涡度与散度都是标量B. 涡度与散度都是矢量C. 涡度是标量,散度是矢量D. 涡度是矢量,散度是标量3.关于南亚高亚与副热带高压主要成因正确的是(B)A.南亚高压是动力性高压,而副热带高压是热力性高压B.南亚高亚是热力性高压,而副热带高压是动力性高压C.南亚高亚与副热带高压都是动力性高压D.南亚高亚与副热带高压都是热力性高压4.从下面自由大气中高空风观测中能肯定不是斜压大气的是(D)A.风随高度顺转B.风随高度逆转C.风随高度方向不变,风速改变D.风随高度风向不变,风速也不变5.大气环流季节性转换,一年中有两次突变,它们出现在(C)A.1月和7月B.4月和10月C.6月和10月D.3月和6月6.控制大气环流有四大因子,如果只有太阳辐射一种因子,则南半球地面风的分布是(C)A.全是北风B.全是东南风C.全是南风D.高纬为南风,低纬为北风7.初始大气层结静力稳定,但整层抬升到一定高度时,就变为静力不稳定。
这是(D)层结特性所造成的。
A.温度随高度减小B.相当温度随高度增加C.比湿随高度减小D.假相当位温随高度减小8.北槽南脊中间出现西风急流,用相对涡度平流分析急流入口区两侧地面到本层垂直运动,背风而立,正确的是(A)A.右侧为上升气流,左侧为下沉气流B.右侧为下沉气流,左侧为上升气流C.左、右侧都为上升气流D.左右侧为下沉气流E.无法判定9.北槽南脊中间出现西风急流,用地转偏差分析急流出口区两侧环流,正确的是(B)A.正环流B.反环流C.不能确定二、多选题1.P坐标与Z坐标相比(ABD)A.P坐标水平运动方程中,不出现未知的密度B.P坐标连续方程更加简单C.P坐标热流量方程更加简单D.在同一纬度上,P坐标各空间点位势梯度大小就确定了各点的地转风速的大小,而Z坐标还要根据密度大小来确定。
2009年以来最强雨雪冰冻天气解析

2009年以来最强雨雪冰冻天气解析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2009年以来,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变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雨雪冰冻天气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在这些极端天气条件下,道路交通受阻、农作物受灾、能源供应不足等问题频繁发生,给社会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本文将对2009年以来全球范围内最强雨雪冰冻天气进行解析,并探讨其可能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我们需要关注2009年以来全球范围内发生的一些重大雨雪冰冻事件。
据统计,自2009年以来,全球多个地区相继发生了大范围的极端雨雪冰冻天气。
2010年美国南部的冰雪暴风雪导致了大面积停电,造成了数十亿美元的损失;2014年加拿大东部的大雪风暴导致了数十人死亡,数百人受伤;2019年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冰雹暴风雪则给当地的农作物和民众造成了重大损失。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逐渐增加,引起了人们对气候变化的担忧。
据气象部门的数据显示,全球各地的气温正在不断升高,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也逐渐增多。
这可能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大气环流变化,或是由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所致。
我们需要分析2009年以来最强雨雪冰冻天气事件可能的原因。
气候变化导致了大气环流的不稳定,使得极端天气事件更加频繁和强烈。
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不断增加也加剧了气候变暖的进程,使得极端天气事件更加严重。
地球的自然环境也会对雨雪冰冻天气的发生起到一定的影响。
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地球磁场的变化等都可能引起地球气候系统的调整,产生一定的极端天气事件。
我们需要探讨对付2009年以来最强雨雪冰冻天气的有效措施。
全球各国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各国应该加强气象预警系统的建设,提前发现和应对极端天气事件。
个人和家庭也应该做好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准备工作,存放必备的食品、水和药品,备好应急设备,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停电、交通堵塞等问题。
寒潮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分析

寒潮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分析近年来,寒潮频繁席卷我国各地,引发了一系列的极端天气事件,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就寒潮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原因与应对措施。
一、寒潮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1. 暴雪袭击寒潮来袭往往伴随着强降雪,给地面交通和交通设施带来巨大困扰。
大雪封路、积雪覆盖导致的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频发,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不便。
2. 极寒天气寒潮带来的极寒天气,使得气温急剧下降,出现了大面积冻害。
农作物遭受严重冻害,给农民们的生计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此外,极寒天气还容易导致道路结冰,增加交通事故的风险。
3. 冰雹暴风寒潮过程中,由于上层急流的影响,会形成强风降温天气,形成冷暖空气急剧对流,产生冰雹暴风。
这种极端天气事件容易导致房屋损坏、交通受阻等问题,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二、寒潮极端天气事件的原因1. 环流形势寒潮是由高纬度洋面上较强的冷空气活动引起的。
而冷空气活动的形成与环流形势密不可分。
例如,北半球冬季是东亚地区寒潮多发季节,主要是因为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冬季风合力造成。
2. 暖湿气流的影响暖湿气流通常是寒潮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暖湿气流遇到冷空气的前沿,由于温度对流不稳定性的增强,会产生大范围的降水,从而形成暴雪、冰雹暴风等极端天气现象。
三、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措施1. 精细化预报加强对寒潮极端天气的预测能力,提前向公众发布预警,引导人们做好防寒、防滑、防冻等准备工作,减少寒潮对人民生活的不利影响。
2. 建设防灾设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修建防寒、排雪、降温等设施,提高城市的应对能力。
同时,加强农田温室大棚建设,减少农作物受冻害的风险。
3. 加强科学研究加大对寒潮和极端天气事件的科学研究力度,通过深入了解其形成机制和规律,提高预测准确性,为应对极端天气事件提供更科学的参考。
四、结语寒潮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我们需要加强对其的研究,提高预测和防范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两次寒潮天气对比分析李芷霞邢台市气象台,054000摘要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应用天气分析和诊断分析方法,并结合邢台寒潮天气过程的预报经验总结,对2009年1月21-23日和10月31日- 11月2日邢台出现的两次典型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
通过比较发现,两者有很大的相似点,但是由于寒潮发生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及冷空气的强度、发展过程的不同,又使这两次寒潮过程的降温幅度和对邢台地区的影响有所不同。
关键词:寒潮,降温,热低压,冷高压,冷锋引言寒潮是邢台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
它是一种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过程,主要天气特点是剧烈降温和大风,有时伴有雨、雪、霜冻等天气,对农业、工业、交通等影响较大。
根据《关于转发中国气象局<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的通知——冀气发[2007]39号》文件规定,当48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8℃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陆地平均风力可达5级以上;或者已经下降8℃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平均风力达5级以上并可能持续时,就可以发布寒潮蓝色预警信息。
在本文中,我们就以此作为寒潮的标准。
1 主要天气事实对比分析我们选取了2009年1月21-23日和10月31日-11月2日的两次寒潮过程进行对比分析。
为分析方便,我们把两个过程分别称为过程1和过程2过程1前期,邢台地区受热低压控制,地面升温迅速,22日,冷空气从西伯利亚自西北向东南开始影响邢台地区,直到24日,温度才开始回升。
在这次过程中,邢台17个站点有13个站点48h最低气温下降超过8℃,其中有四个站降温幅度超过10℃,最大降温幅度出现在南和(12.8℃),同时全区最低气温在23日均降至-10℃以下,全区风力维持在5-6级左右,没有出现灾害性大风,达到了全区性寒潮标准。
过程2前期,邢台地区由于受冷空气影响,气温一直较低,到10月30-31日,由于受低压倒槽影响,温度略有回升。
但是从1日午后开始,强冷空气又开始影响邢台地区,大部分地区出现6级以上的偏北大风,部分地区风力甚至达到8级以上。
北部地区也出现了零星雨夹雪,温度迅速下降10度以上,到2日早晨,最低气温达到了零下2-5℃。
在48h内,全区17个站点有16个站最低气温下降了8℃以上,其中有5个站降温幅度在10℃以上,最大降温幅度出现在沙河(11.4℃),且有一半以上的站点最低气温降至-4℃以下,达到了全区性寒潮标准。
表1 两次寒潮过程主要指标对比Tab.1 The contrast in the main index of the two cold wave过程 48h降温幅度 48h后最低气温过程1 9.5℃ -11.8℃过程2 9.4℃ -4.0℃2 环流形式对比分析2.1 500hPa环流背景及演变特征1月20日08时,乌拉尔山附近的冷空气东移到贝加尔湖附近,与东西伯利亚海来的冷空气在贝加尔湖附近及其以东地区合并并加强形成一宽广的低压系统,冷中心强度为-48℃,位置在95°E附近。
随着冷空气的不断补充,引导冷空气南侵的低涡在旋转中南压。
到21日08时,由于乌拉尔山东部的高压脊的发展拉伸,冷涡后部延伸出一横槽(见图1(a))。
横槽在随着冷涡东移南压的同时逐渐转竖,使得槽后经向环流度加强,从而使冷空气更顺利的南下。
到23日08时,横槽完全转竖并到达渤海一带,冷涡中心也东移至东北地区东部。
图1 2009年两次寒潮过程500hPa高度场(蓝粗实线)与温度场(红细实线)分布(a) 1月21日08时(b)10月31日20时(单位:高度hPa,温度℃)Fig.1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height field(blue thick lines)and the temperature field(red thin lines)in the heightof 500hPa of the two cold wave in 2009(a) 08 o'clock on January 21 (b)20 o'clock on October 31(Unit:height hPa,temperature℃)10月28日,亚洲中高纬度地区主要受一宽广的低压系统控制,该低压系统随着时间不断地东移,其后部的横槽随着低涡的旋转逐渐转竖,到29日08时,中高纬度地区的环流场形势已演变为“一脊一槽”,低涡中心移到了西伯利亚的东部,同时冷中心的强度增加到了-48℃,到30日08时左右,由于低涡系统后部高压脊不断向东北方向拉伸发展,该低涡系统后部又衍生出了新的横槽,并且该横槽随着冷涡的旋转逐渐转竖,到31日20时,该横槽已转为西南—东北向,也由于槽后高压脊的不断发展拉伸,使得槽后的经向环流度加强。
到1日08时,该横槽逼近河北地区,并开始逐渐影响邢台地区。
到2日20时,冷涡中心移动到东西伯利亚海附近,同时横槽正式转竖,使得冷空气更加顺利的南下。
2.2 影响系统的生成、发展和移动路径1月21日08时,当冷空气沿乌拉尔山东部高压脊南下加深时,冷空气在西西伯利亚堆积并形成地面冷高压,中心强度为1060hPa,随着冷空气不断补充加强并向东南移动,地面冷锋也逐渐向东南方向移动。
到21日17时,冷锋逼近河北境内,同时气压梯度也开始逐渐增大,风力也开始加大,气温也开始持续下降。
到22日02时左右开始影响邢台地区。
自始至终,冷高压的主体一直滞留在西西伯利亚地区的南部,但是到22日14时左右,在该冷高压主体的东南侧,随着冷空气的不断南下,有一高压中心形成,并逐渐南移,并使得气压梯度进一步加大,最大时达到了25.0hPa/10个经度。
从23日14时开始,该冷高压分体在南移的过程中逐渐变性减弱,同时河北地区的气压梯度也开始减弱,风速逐渐减小,气温也开始回升。
图2 2009年两次寒潮过程前期的地面气压场分布(a )1月21日14时 (b )11月1日02时(注:粉红色区域为邢台地区;单位:hPa ) Fig.2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urface pressure field during the early of the two cold wave in 2009(a) 14 o'clock on January 21 (b)02 o'clock on November 1(Comment: The pink area is Xingtai; unit: hPa)10月31日,亚洲高纬度地区主要受冷高压控制,而河套东部地区受一弱低压倒槽控制,使得河套以东地区普遍升温。
到11月1日02时当冷空气南下到蒙古国附近时不断堆积加强,08时地面强冷高压中心位于蒙古国西部,冷高压中心强度增强至1060hPa。
随着冷高压向东南移动,并逐渐逼近河北省境内,到14时时,气压梯度达到最大,风力也逐渐加大,同时气温直线下降,23时冷锋移至河南省中部,邢台地区的风力逐渐减弱。
与过程1相比,冷空气的主体较偏南,因此气温骤降,瞬时风力强,但是升温速度也很快,冷空气爆发24h 后冷空气就减弱东移,气温开始回升。
图3 2009年两次寒潮过程的综合动态图(a )过程1 (b )过程2Fig.3 integrated and dynamic map of the two cold wave in 2009(a )Procedure 1 (b )Procedure 2 通过比较发现,两次过程均是在前期升温的基础上,有强冷空气在西西伯利亚及贝加尔湖地区堆积并向南侵袭造成的;两次过程亚洲中高纬度环流形势均表现为“一脊一槽”型,动力机制均为高空旋转低压槽与强锋区,促使寒潮爆发的流场均为“低槽旋转型”。
冷空气爆发后,邢台地区上空均为强盛的冷平流控制,地面冷高压均进入蒙古西北部地区并达到寒潮强度。
不同的是由于过程1冷高压以分裂南下方式影响,平均风力较大,气温持续下降;而过程2以冷高压主体南压方式影响,同时冷高压的主体较偏南,故气温骤降、瞬时风力强,但降温快升温也快,冷空气爆发24h后冷空气就减弱东移,气温开始回升。
表2 两次寒潮过程影响系统特征对比Tab.2 the comparison of the affecting system features of the two cold wave项目/过程 过程1 过程2 500hPa冷涡强度 -49 -44 700hPa高空锋区强度 28℃/5纬距 12℃/5纬距地面冷高压中心强度 1060hPa 1060hPa 冷空气爆发流场 低槽旋转 低槽旋转 地面冷高压中心位置 50°N,95°E 44°N,105°E地面冷高压移动路径 西北-东南 西北-东南地面冷高压影响形式 主体分裂南下 整体南下 影响邢台时长 48h 24h3.单站气象要素对比分析下面以邢台本站的数据为例,对两次过程前后各气象要素的实况及变化进行详细的分析。
过程1前24h,邢台还处于热低压的控制,地面强烈升温,日平均气温较历史同期偏高9.8℃;22日伴随冷锋过境,风速增大、气压值升高、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较前一日都明显下降;24日随着冷空气东移减弱开始,风速逐渐减小,气压值减小,气温开始回升。
10.31日,邢台由于之前受倒槽的影响,最高气温较前一天有所升高,但1日夜间冷锋过境,冷空气主体迅速南压,6h气压值升高12hPa,气温迅速下降至1.7℃,风速也有所增大,瞬时风速达到了7-8级;3日冷空气主体减弱东移,气温迅速回升。
通过比较发现,两次过程发生前后,气温、气压、风速的变化都很明显,但由于影响两次过程的冷空气的强度、方式、时间等不同,在变化过程中,过程1的降温幅度更剧烈,但过程2的瞬时风力更大。
图4 2009年两次寒潮过程邢台站地面气象要素比较对比Fig.4 the comparison of the surface meteorological element of the two cold wave in 2009 of Xingtai4 物理量分析下面我们进一步通过分析850hPa的温度平流来进一步分析两次过程气温变化不同的原因。
而风速变化的区别我们则通过700hPa的垂直速度这一项来寻找原因。
4.1温度平流1月21日08时850hPa的总温度平流场图上,在500hPa横槽的前部,从巴尔喀什湖附近至贝加尔湖以东包括我国新疆北部、甘肃北部和内蒙古西部的广大区域里出现了一带状的冷平流区,有两个中心分别位于50°N、75°E和48°N、105°E左右,中心值分别为-20×10ˉ5℃·sˉ1和-23×10ˉ5℃·sˉ1,表明冷空气较强,而邢台地区处于东北低压底部的暖平流中,其强度在4×10ˉ5℃·sˉ1到8×10ˉ5℃·sˉ1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