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答案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答案【篇一: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及答案全册】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学习目标]1、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基础历史知识。
2、看图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早期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是古代东方文明的中心,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北京人难点:内容距今久远,时间跨度很大,学生掌握本课知识有一定难度。
【课堂导入】人自来就有喜欢寻根的天性。
“人类是怎样产生的?”,教师可利用“导入框”中提出的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说说他们所知的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并由此导入新课。
一、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时间:————;地点—————。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二)北京人1、距今时间:————;地点—————。
2、使用工具和火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
北京人使用工具:____________;使用火:————。
3、北京人的生活:——————。
4、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三)山顶洞人1、距今时间:————;地点—————。
2、山顶洞人的生活与北京人相比,其进步之处:体质特征—————————;制造工具的技术————————————;火的使用————————;社会组织——————。
二、合作探究1、你同意教材中“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这一看法吗?2、打制石器和天然石块有何区别?3、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三、精讲点拨1、“远古社会”指的是原始社会;“传说时代”大体上是指人类进入氏族公社时期以来的原始社会时期。
远古社会也可以称为远古时代,与传说时代没有明显的界限,两者都属于模糊的时间概念,泛指原始社会。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全册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自主学习(一)我国最早的人类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时光:;地点。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分:。
(二)北京人1、距今时光:;地点。
2、使用工具和火是人类长进的重要标志。
北京人使用工具:____________;使用火:————。
3、北京人的生活:。
4、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盛的遗址:;世界上发觉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三)山顶洞人1、距今时光:;地点。
2、山顶洞人的生活与北京人相比,其长进之处:体质特征;创造工具的技术————;火的使用;社会组织。
二、合作探索1、你同意教材中“会不会创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分”这一看法吗?2、打制石器和自然石块有何区分?3、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长进?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光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光是_ _____ ;生活位置:__ ___流域;使用___ ___石器。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 ____和的国家。
河姆渡居民居住在,会创造陶器,容易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半坡居民居住在_ __。
会创造,上面的符号是我国的雏形。
会纺线、织布、制衣。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时光是_ ____;生活位置:__ 流域 __村;使用工具---_ ___石器;半坡居民种植___ _。
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3、大汶口居民距今时光是_ _ ;地点__ __;浮现_ __陶和__ __陶;在后期,浮现了_ ____和,缘由是:_____ __的进展。
[合作探索】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筑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分小组研究、分析这两种房屋建造有什么不同?第三课远古的传奇[自主学习]。
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第一课

历史导学案七年级班级姓名___________第 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学习目标】:1、知道祖国境内的三个远古居民代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2、通过观察古猿、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像说一说他们的区别,理解人类的进化。
3、认识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学习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学习难点】:对原始社会名词的理解和对劳动创造了人这一论断的理解。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1、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的人生活在距今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2、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3、年在我国考古工作者在里发现了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这就是名震世界的北京人。
他们生活在距今约万年至万年,还保留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
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
4、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是,过着群居生活,属于早期的社会。
5、在北京的洞穴里发现的距今约万年的山顶洞人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使用工具的仍是,过着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生活,没有区别。
但是已掌握技术,并且已会取火。
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点拨解释、共同提高)1.远古居民为什么要群居生活?2.什麽是氏族?3.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火的使用有合适重大意义?4.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顶洞人的洞穴里发现海蚶壳说明什么问题?你怎样看?5.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6.观察第6页图分析:这是北京人使用过的一件石器,假如让你来使用,你怎样来操作?用它来干什么最方便?三、巩固练习:1、暑假期间,小明计划去考察元谋人的遗址,他应该去()A、北京B、陕西C、河南D、云南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A、能不能直立行走B、会不会说话C、会不会制造工具D、会不会使用火3、据考古报道,安徽发现的繁昌人距今有180万年。
如果这是真实的那么我国人类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A、10万年B、20万年C、100万年D、180万年4、下列远古人类的模样,最与我们现代人相似的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类人猿5、在北京人生活的山洞里,有6米多厚的灰烬,这说明了()A、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B、北京人已经能够直立行走C、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D、北京人已经会人工取火6、在原始社会早期,人们结成群体一起生活。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1,2课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主备:审批:审核:班级:组别:姓名:教师评价:一. 情景导入:二、 学习目标:1.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情况,以他们为例说出我国原始农耕 生活的主要情况,认识到他们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2•通过对河姆渡.半坡远古居民的了解,认识到中国不仅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 类起源地之一,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增强民族意识。
3. 知道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所反映出的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学习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新石器“的含义。
学习难点: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所反映出的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三、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 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牢牢把握学习要求。
2、 依据学案内容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
3、 将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以上备集体讨论、突破。
4、 建议25分钟完成,规范书写,及时上交"四、 学习程序:1、 独学(10分钟)检查点评学习效果,达标率75%o2、 对学(5分钟)了解学习效果,解决独学时存在的问题,达标率85%O3、 组学(5分钟)了解学习效果解决学习效果,解决对学时存在的问题,达标率90%。
4、 展示(15分钟)教师点评学习效果,解决共性问题及生成问题。
洸南市向阳中学七年级历史导学案 主备:审批:审核: 班级: 组别: 姓名: 教师评价:课题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课型 自学验收五.导学内容:知识超市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我国气候差异很大.不 同气候使我国南北原始居民 的房屋建筑形成不同特点.“巢居”和“穴居”足南北原 始居民駁早的居住形式。
半坡 聚落房屋建筑的形式•具有从 半地穴式房屋向地上房屋过 渡这一阶段的特点.所谓的半 地穴式.即一部分在地一 部分在地上的上木合构建筑• 它以坑號作为瑙基•在居住而 和墙而涂抹苹筋泥•抹平后烘 烤使其变换,在立柱和用瑙匕 架设屋顶.列顶用車木搭成. 并且抹一层苹筋泥.以抵御凤 雨.半坡聚落的房屋有阴I 形. 也有方形.其晚期房屋内部用 木骨泥墻隔成几间•形成分室 建筑。
七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

课题
第一课 隋朝的统一和灭亡
课时安排
1
学习目标
1.知道隋朝建立、统一与灭亡的史实,掌握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概况、地位和作用
2.知道科举制创建的史实,理解科举制开创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
1.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2.通过学习探讨从隋朝灭亡中得到的正确启示
温故知新
复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朝代更替
A.科举制
B.三省六部制
C.九品中正制
D.中央集权制
3.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它正式隋炀帝时
C.武则天时
D.唐玄宗时
4.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B)
A.土地兼并严重
B.过度役使民力
C.法律十分严酷
D.宦官跋扈专权
自我评价
2.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到余杭,全长2000多千米。
3.大运河开通的意义: 大大促进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三.开创科举制
1.魏晋以来,官员多从世家子弟中选拔。
2.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3.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持续了1300多年。
四.隋朝的灭亡
隋炀帝残暴统治,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618年,隋炀帝在( 江都 )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巩固练习
1.隋朝开凿大运河最主要的目的是(A)
A.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一
B.满足隋炀帝南巡的需要
C.加强北部边防,防止少数民族南侵
D.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
2.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40周年。追溯历史渊源,我国古代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的制度是(A)
初一历史导学案

初一历史导学案
1.历史朝代顺序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楚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完.
隋朝
2.隋朝以前是那个朝代?
3.隋朝的开国皇帝是谁? 隋朝建立的时间和都城?
4.隋文帝的功过怎么评价?
5.怎么认识大运河?
6.隋朝还有那些值得记忆的事情?
唐朝
1.唐朝的建立原因?
2.唐朝的开国皇帝是谁? 唐朝建立的时间和都城?
3.“贞观之治”说的是那个皇帝?贞观之治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
义各是什么?怎么看武则天?
4.“开元之治”说的是那个皇帝?唐朝衰亡的原因是什么?
5.曲辕犁/筒车。
模式1_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套导学案

导学案(1-10页)1.导学目标:了解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导学内容:(1)历史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和历史事件。
(2)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文献研究、实地考察、考古研究等。
3.导学步骤:(1)学习小组讨论: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学习小组讨论: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3)全班交流:总结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4.导学案中的问题:(1)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5.导学案的解答:(1)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和历史事件。
(2)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实地考察、考古研究等。
导学案(11-20页)1.导学目标:了解古代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
2.导学内容:(1)古代人类的生产活动:打猎、采集、渔猎、农耕等。
(2)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游牧生活、农耕生活、渔猎生活等。
3.导学步骤:(1)学习小组讨论:古代人类的主要生产活动有哪些?(2)学习小组讨论:古代人类的主要生活方式有哪些?(3)全班交流:总结古代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
4.导学案中的问题:(1)古代人类的主要生产活动有哪些?(2)古代人类的主要生活方式有哪些?5.导学案的解答:(1)古代人类的主要生产活动有打猎、采集、渔猎、农耕等。
(2)古代人类的主要生活方式有游牧生活、农耕生活、渔猎生活等。
导学案(21-30页)1.导学目标:了解古代人类社会的起源和演变。
2.导学内容:(1)古代人类社会的起源:石器时代的开始。
(2)古代人类社会的演变:石器时代的结束、金属时代的开始。
3.导学步骤:(1)学习小组讨论:古代人类社会起源于哪个时代?为什么?(2)学习小组讨论:古代人类社会是如何演变的?(3)全班交流:总结古代人类社会的起源和演变。
4.导学案中的问题:(1)古代人类社会起源于哪个时代?为什么?(2)古代人类社会是如何演变的?5.导学案的解答:(1)古代人类社会起源于石器时代,因为石器时代是人类最早使用工具的时代。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1-5课)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学段初中年级七年级学科历史单元第一单元课题繁盛一时的隋朝课型新授课备课组文科教研组主备人罗耀科初审人郑千里终审人雷权合作团队历史备课组教学目标1.了解下列基础知识:隋朝的建立、隋文帝杨坚、隋朝的富庶、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大运河的概况及影响。
2.通过识读“隋朝疆域图”和“隋朝大运河示意图”,逐步培养和提高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让学生感受和理解隋初经济的繁荣。
导学过程学案导案个案补充反思纠错预习检测一、南北重归统一(1)隋朝的建立:年,北周外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杨坚就是帝。
(2)隋朝的统一589年,隋军南下,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政权,南北重归统一。
(3)隋朝的繁荣①原因:、。
②表现:、。
二、大运河的开通①目的:。
②三点四段五大水系:大运河以为中心,北起,今北京市,南至,今杭州市,由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全长两千多公里。
③地位和作用:大运河是。
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
上学期,我们学过三国两晋南北朝,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1.简单叙述从人类到南北朝的历史。
2.检测对本课内容的预习。
呈现目1.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历史的发展。
2.能根据不同朝代的发展,有效地总结出隋朝短暂繁荣的历史。
本节课,我们要知道隋朝的统治和大运河开通的价值。
呈现目标导学过程标合作探究1.利用导入框和〔活动与探究〕中提出的问题组织讨论:问题一: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问题二: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2.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1)材料一中的“河”指什么?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2)材料二中的“涿郡”“江都”分别指现在的什么地方?(3)此河的开通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怎样简评价此河?此河对生态环境方面会有哪些影响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在前面的话《开放课堂-义务教育新课程导学案》(以下简称“导学案”)是帮助学生依据教材自主学习的具体方案。
根据新课程改革理论,在形式与内容设计上集中体现“学会”“会学”的学习理念,构建开放、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力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
此导学案系列是在景弘中学等课改领军学校多年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以“实用、好用”为目标精心编写的。
本导学案遵循新授课“一课一案”的原则,由“学习目标”“体验学习”“当堂检测”“学习反思”“拓展链接”“课后精练”等几大版块构成,贯穿了整个学习过程。
学习目标:是对学生课堂学习要求的定位,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使用中,教师对本版块的解读,可起到明确目标与引入新课的作用。
体验学习:是导学案的核心与主体。
由新知探究、基础演练、综合提升三部分组成。
新知探究,主要是让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阅读教材,与教材对话,掌握基础知识,探究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基础演练,主要是对本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运用,是每个学生都必须要达到的一般能力要求。
综合提升,是相对更高层次的要求,是对本堂课知识的综合运用,体现了分层的教学思想。
在教学策略上,教师要充分运用“独学、对一群学、展示”的教学方法。
独学,即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认真思考,独立完成本部分设问;对一群学,即要求学生利用学习小组平台,学习对子之间或学习小组内部交流学习体会,合作解决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展示,即暴露,即提升,要求学生利用黑板资源,暴晒问题,展示成果,总结规律,拓展课堂的深度与广度。
教师要尽量把学生推向“前台”,起幕后推动作用,引导、追问、点评、质疑、解惑,与学生一道学习。
当堂检测:教师组织学生当堂独立完成,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促进学生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也便于教师掌握学情。
学习反思:是师生对本堂课得与失的及时反馈,师生将自己本堂课的心得、体会写下来,能为教师把握学情提供一个师生交流的平台。
拓展链接:不作为课堂教学内容,是为学生课后提供的“营养餐”,有利于学生激发兴趣、开阔视野、拓展思维。
我们把“课后精练”放在导学案内,也是希望经过精挑细选的练习既能使学生巩固所学,更以此规范家庭作业的布置,避免简单、机械的重复练习,真正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享受课堂高效,更享受课后愉悦。
感谢景弘中学等省内外课改名校领导、老师的积极参与和精心编写。
我们将全力打造一套适合新课改要求的精品教辅,以便更好地满足不断发展的教育教学的需要和广大师生的期待。
由于时间仓促,编者水平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求广大同仁提出宝贵意见,以期不断修订,日臻完善。
本书编写组目录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三单元统一国农艺师有的建立第1课我们的远古祖先第13课六王毕四海一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第14课伐无道诛暴秦第3课神奇的远古传说第15课汉武帝“大一统”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第16课丝调之路的开辟第4课夏传子家天下第17课评价历史人物第5课公元纪年法第18课秦汉的科学技术第6课西周的分封第19课秦汉的宗教、史学和艺术第7课甲骨文与青铜器第四单位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第8课春秋战国的纷争第20课三国鼎立第9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第21课三国历史故事会第10课春秋战国的科技和文艺第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第11课百家争鸣第23课江南地区的开发第12课历史文物仿制活动第24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学和艺术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我们的远古祖先学习目标1.能记住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的名称及生活年代、活动区域。
2.能说出北京人生活的年代、体质特征和生活情况。
3知道化石在研究人类起源中的作用。
2.约翰到中国学习了古代历史后感叹地说:“中国的历史实在是太悠久啦!”请问,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已有多少年( )A 300万年B.80万年c.170万年D.18000年3某学校历史学习小组要考察我国最早的原始人类生活遗址,他们应该去( ) A.北京周口店B云南元谋c浙江余姚D陕西西安体验学习一、新知探究1.阅读教材Pl~2,在书上标出:(1)地球上出现人类的最早时间;(2)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3)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2.阅读教材P2—4,在书上标出:①元谋人和北京人生活的时间、地点;②北京人的体质特征;③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地点以及生活状况。
三、综合提升你能想象并描述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吗?学法指导:可以从北京人生活的自然环境、制造和使用的工具、使用天然火、猎取动物、采集植物、共同分享食物等方面来想象并描述二、基础演练1.“女娲造人”的故事属于( ) A.神话传说B历史事实c.考古发现D.科学幻想当堂检测时间:约万年前,地球上出人类。
起源:人类由进化而来,在演变过程中,进化而来,在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是时间:距今约年地点:时间:距今约年地点:特证了不少古生物学家和考古学家来到周口店地区,进行发掘和考察。
1926年,科学家在周口店发现了属于早期人类的两颗牙齿。
同年10月,北京科学界披露了这一重要发现,立即轰动了国内外。
科学家决定把这两颗牙齿的主人命名为“北京人”,后来又定名为“北京中国猿人”。
就这样,科学家揭开了所谓的“龙骨”之谜,即“龙骨”不是天赐神物的骨骼,而是人类的祖先和与他们同时代的动物的化石。
课后精练1 下列关于北京人生活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①使用打制石器②使用天然火③懂得人工取火④过群居生活⑤会使用骨针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⑤2.北京人之所以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主要是因为()A.能够使用打制石器B.能够用火烧烤食物C.已经使用磨制石器D.过着采集和狩猎生活3 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发现早期人类化石和遗物最多的国家。
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A北京人B元谋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4.你能说出北京人与猿类动物有哪些不同吗?学习反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是否有疑问没有解决?拓展链接“龙骨”之谜传说早在北宋时,北京周口店一带就出产“龙骨”。
人们把“龙骨”当做天赐的良药.据说把它研磨成粉末敷在伤口上,可以止痛,有利于伤口愈合。
因为盛产龙骨,所以人们就把这里的一座山称为龙骨山。
到近代,古生物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所谓的“龙骨”不过是古生物的骨骼化石。
这一发现吸引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学习目标1.能说出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生活的年代、地域和生产生活情况。
2.以河姆渡人、半坡人为例,能说出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典型特征。
3.知道考古发现对了解史前社会历史所起的作用。
体验学习一、新知探究1.阅读教材P6~7,在书上标出:(1)河姆渡遗址出现的时间和地点;(2)在河姆渡遗址发现稻谷和稻壳的意义;(3)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2.阅读教材P7~8,在书上标出:(1)半坡遗址出现的时间和地点;(2)在半坡遗址发现粟和蔬菜的意义;(3)半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3.阅读教材P9,在书上标出“氏族”的概念和氏族社会的特点。
二、基础演练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下列遗址的考古发现中,可以为这一论证提供证据的是( )A.河姆渡人遗址B.半坡人遗址c.北京人遗址D.元谋人遗址2.早期人类按照血缘关系组成的生活集体叫做( )A.原始人群B氏族c部落D.部落联盟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共同点是( )A.使用磨制右器B.过定居生活。
c.饲养家畜D制作彩陶三、综合提升河姆渡人的原始农业生活比北京人的生活有哪些进步?学法指导:请同学们从生产工具、食物来源、居住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
当堂检测时间:距今年农作物:最早种植工具:使用石器和住房条件:过定居生活,住时间:距今年农作物:最早种植住房条件:住艺术:有学习反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是否有疑问没有解决?拓展链接河姆渡遗址发现于1973年,遗址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
经测定,最下层的年代为’7000年前。
通过1973年和1977年两次科学发掘,该遗址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动植物遗骸等文物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
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是我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曾多次出国展览,深深地震撼着整个世界。
课后精练1.小明正在陕西西安半坡观看遗址内表演人员演示半坡人的生活状况,其中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A一位半坡妇女正在用水冲洗蔬菜B一位半坡男子正在田间用骨耜种水稻C一位半坡小朋友正在与饲养的猪和狗玩耍D一位半坡老人在制造有彩绘的陶器2在纪录片《河姆渡原始居民》中,不应该出现的情况是( )A.种植水稻B.饲养猪、狗等家畜C.居住半地穴式房屋D使用磨制农具石斧3.能够种植粟、烧制彩陶、住半地穴式房屋的我国原始居民是( )A元谋B.河姆渡人C.半坡,.D.北京人4.下列考古发现的生产工具中,代表我国原始居民生产力最高水平的是( ) A打制石器B.骨耜C钻孔石斧D铁犁铧第3课神奇的远古传说学习目标1.能说出炎帝、黄帝战蚩尤的传说,知道中华文明的创始者和华夏族的由来。
2.能说出尧、舜、禹“禅让”的传说,知道“禅让”制的由来和含义。
3根据考古发现,找出传说中的相关历史信息。
体验学习一、新知探究1阅读教材P11~12,在书上标出:(1)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三位部落首领;(2)炎帝部落、黄帝部落和九黎族部落之间的战争;(3)中华文明的创始者“人文初祖”。
2.阅读教材P13,在书上标出:(1)“禅让”的含义;(2)通过禅让选举出来的首领。
二、基础演练1.歌曲《龙的传人》中有一句歌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
”作为龙的传人,我们把谁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 )A盘古、黄帝B.尧、舜C.蚩尤D炎帝、黄帝2.“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说的是( )A_黄帝B.炎帝C.尧D.舜3舜和禹都是通过公共推举、首领让贤的办法当上部落联盟首领的,历史上将这种制度称为( )A.选举制B.投票制C.世袭制D.禅让制4.相传,他制造宫室、车、船、衣裳等,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他是( )A.黄帝B.尧C.舞D.禹三、综合提升为什么中国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学法指导:可以从华夏族的形成和炎帝、黄帝时中华文明的贡献等方面进行思考。
当堂检测生活时间:炎帝、黄帝和蚩尤之间的战争:黄帝被称为华夏族的祖先、含义:通过禅让制产生的部落联盟首领:、、学习反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是否有疑问没有解决?拓展链接学法指导:可以从华夏族的形成和炎帝、黄帝时中华文明的贡献等方面进行思考。
株洲炎帝陵炎帝陵又称“天子坟”,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县城西南15千米处的炎陵山山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