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需求与供给理论的甘肃省人口土地承载力研究

合集下载

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供给体系的研究——基于甘肃农户借贷行为的视角的开题报告

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供给体系的研究——基于甘肃农户借贷行为的视角的开题报告

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供给体系的研究——基于甘肃农户借贷行为的视角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金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然而,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着诸多问题,如金融服务的不足,金融市场的不规范等,导致了农村金融市场的不健康发展。

因此,如何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供给体系,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甘肃省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省份,在这里开展农村金融供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农户借贷行为的研究,则能够为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供给体系提供有力的支撑,因此本论文将以甘肃农户借贷行为为视角,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

二、研究内容1. 甘肃农村金融市场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对甘肃农村金融市场的调查研究,掌握目前市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2. 甘肃农户借贷行为的研究通过对甘肃农户借贷行为的调查研究,分析借贷行为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对农户经济发展的影响。

3. 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供给体系的研究结合甘肃农村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和甘肃农户的借贷行为特点,提出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供给体系的具体方案,并探讨其实现路径和可行性。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供给体系,为解决当前甘肃农村金融市场存在问题提供参考。

具体来说,其目的和意义包括:1. 揭示甘肃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为制定相应政策提供参考。

2. 分析甘肃农户借贷行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为制定个性化的金融产品提供依据。

3. 提出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供给体系的具体方案,为解决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提供可行性建议。

4. 增强甘肃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取调研、实证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具体包括:1. 采用问卷和深度访谈的方式,对甘肃省的农户开展调研,掌握其借贷行为特点和影响因素。

2. 通过实证分析,探讨甘肃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3. 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分析国内外先进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的经验和做法,为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供给体系提供借鉴。

以生态保护为深层控力下的人口容量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

以生态保护为深层控力下的人口容量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
土地 承 戡 力的 人 口容量 为 8 8万人 , 为遏 制 目益 恶 化 的 生 态环 境 , 出 了两套 保 护草 地 的 方案 。 案一 的人 口容 量 为 7 . 提 方 25万人 ; 方 案 二 的人 口容 量 为 7 . 55万人 。 当前 甘 南 总人 口为 6 .9万 , 77 已逼 近 理 论 值 , 了突破 人 口发 展 的瓶 颈 , 为 必须 以现 代 化 的 畜
本 文 以 甘南 藏 族 自治 州 为研 究 区域 , 可持 续 发 展 为 视 以
角 , 讨 其在 土 地 资源 承载 力 基 础上 以生 态保 护 为深 层 控 制 探 力 下 的人 口容量 。

土地 是 人类 赖 以生 存 和 发展 的 基础 资源 , 是人 类 社 会不 可替 代 的物 质 财 富 : 良的生 态环 境 不 仅 为 人类 提 供 了舒适 优 的生 存 发展 空 间 。 且容 纳 了人 类 排放 的大 量废 弃 物 。 而 因此 , 本 文 以可 持 续 发 展 为视 角 , 于 P R E 人 口一 资 源一 环 基 — — ( 境 ) 系 ( 1 , 讨 甘 南 州 在 土 地 资 源 承 载 力 基 础 上 以生 关 图 )探
( ) 资 源 载体 角 度 出 发I 。 4从 I ' ≈
可 持 续 发 展 是 建 立 在 社 会 、 济 、 口 、 源 、 境 相 互 经 人 资 环
协调 和 共 同发 展 的 基础 上 的一 种 发 展 。 宗 旨是 既能 相 对 满 其
足 当代 人 的需 求 . 不 能 对后 代 人 的 发展 构 成危 害。 又
口容 量 本身 的不 确定 性 和 对 人 口容 量 的 理解 的不 同 . 在人 1 3
容量 的研 究 上 还 存在 许 多 分歧 。 要 的研 究 方 法 有 :1从 生 主 ()

第二章人地关系原理及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总结

第二章人地关系原理及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总结
s d
Q E
s
d
Q
第三节 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3.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措施
(1)扩大土地利用面积 (2)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3)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 (4)调整消费结构 (5)利用新技术 (6)保护土地资源
第三节 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二)土地需求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 种生产消费活动的需求。 影响土地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人口、 土地生产率、国民经济状况(土地价 格、人民生活水平、财富分配、经济 发展水平、国家土地政策等)。
s
E
d
Q’ Q
第三节 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二、土地供给与需求的理论分析 (一)土地供给
土地供给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某一土 地市场,某类用途土地在某一价格下可出售或 出租的数量,这是一种有效供给。土地的供给 又可分为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
第三节 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二、土地供给与需求的理论分析 1.土地的自然供给及其制约因素 土地中自然形成的可供人类利用的 部分叫做土地的自然供给。 土地的自然供给受下列因素的制约: (1) 具有适宜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气 候条件; (2) 具有适宜植物生长的 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 (3) 具有可 资利用的淡水资源; (4) 具有可供 人类利用的其他资源; (5) 具有最 基本的交通条件。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1.含义:指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 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 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和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 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2.测算: LPC f R(t), P(t), C(t)
其中:LPC——土地承载力;R(t)——农业自然资源条件
当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向前发展 时社会总产出进入更高水平,尽管 经济效益提高了,但相对总需求而 言,仍需土地资源和非土源资源有 相应的增长,见右图,等产量曲线 由L移动到L1,这时如果要保持非土 地资源投入不变,则需要增加较多 的土地资源投入。如,以生产A单位 产品的非土地资源去生产D单位产品 时,土地资源则需由E单位增加到F 单位。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类投入 是同时增加的。因土地资源有限, 而且价格越来越高,所以,非土地 资源投入的增长幅度往往大于土地 资源投入增长的幅度。正因为这样, 近代生产都趋向于劳动密集型、资 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

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

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

⼟地资源承载⼒研究这⾥的⼟地资源的承载⼒包括了⼟地对⼈⼝、建筑规模、⽣态、经济的承载⼒,也就是研究⼟地资源所能承载的⼈⼝、建筑规模、⽣态、经济。

该部分内容摘⾃《抚顺市资源合理利⽤及综合承载⼒研究》。

⼟地资源综合承载⼒是指在⼀定时期、⼀定空间区域和⼀定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条件下,⼟地资源所能承载的⼈类各种活动的规模和强度的限度。

⼟地资源不仅仅是指耕地,还包含建设⽤地等在内;承载对象不仅是⼈⼝,还包括⼈类的各种经济、社会活动,如承载的城市建设规模、经济规模、⽣态环境质量等。

在此针对⼈⼝、资源、环境在内的复杂系统,从⼟地资源⼈⼝承载⼒、⼟地资源建筑承载⼒、⼟地资源经济承载⼒、⼟地资源⽣态承载⼒四个⽅⾯⼊⼿,逐⼀分析,最后进⾏综合,得出抚顺⼟地资源综合承载能⼒。

通过对⼟地资源承载⼒进⾏评价与分析,掌握抚顺市⼟地资源对于⼈⼝增长、经济建设、⽣态平衡等的⽀撑程度以及⼟地开发利⽤潜⼒,着重从改善⼟地利⽤⽅式等⽅⾯提出可持续发展对策,为抚顺市建⽴协调、稳定、持续发展的⼈地关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总体思路和评价指标体系设计3.1.1 总体思路抚顺⼟地资源综合承载⼒的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

1)⼟地资源⼈⼝承载⼒l耕地⼈⼝承载⼒评价:耕地⼈⼝承载⼒,即在⼀定⽣产条件下和⼀定⽣活⽔平下,耕地资源的粮⾷⽣产能⼒与社会就业保障能⼒所承载的⼈⼝限度。

l城市⼟地资源⼈⼝承载⼒评价:城市⼟地资源⼈⼝承载⼒从两⽅⾯分析,⼀是建设⽤地供给规模;⼆是建设⽤地⼈⼝数量限制,通常从建设⽤地⼈⼝总量和⼈均占⽤建设⽤地指标进⾏分析。

它确定的是既定建设⽤地规模下,适宜的⼈⼝容量限度。

2)⼟地资源建设规模承载⼒:⼟地资源建设规模承载⼒表达的是在⼀定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城市基础设施条件下,建设⽤地上所承载的适宜的建筑规模和强度界限,通常可⽤建筑容积率来衡量。

它与⼟地扩张强度、单位⾯积投资强度等指标⼀起反映了⼟地集约利⽤程度。

3)⼟地资源经济承载⼒:⼟地资源经济承载⼒表达的是在⼀定的经济技术条件和城市区位条件下,城市⼟地的经济价值产出能⼒,它从⼟地资源⾓度反映了城市的经济规模和增值潜⼒,通常⽤单位⽤地经济效益等指标表⽰,是衡量城市⼟地利⽤效益的重要指标。

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方法综述

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方法综述
YeWei, ZhaoShanlun, SunJing
(CollegeofPopulationResourceandEnvironment, ShandongNormalUniversity, Jinan250014, China)
Abstract:Withthepeoplefocusingattentionuponpopulationsupportingcapacityoflandincreasingly, therearemanycalculatingmethodsofpopulationsupportingcapacityoflandinChinaandabroad.Thepaperclassifiesthecalculatingmethodsofpopulationsupportingcapacityoflandintotwocategories, includinglandpotentialproductivitycalculatingmethodanddirectcalculatingmethod, itreviewsmanyresearchmethodsinthetwocategories.Theirapplyingscope, advantagesandlimitsarediscussed withillustrativediagrams.Meanwhile, theexistedproblemsandthefutureprospectofpopulationsupportingcapacityoflandare stly, itproposessomesuggestions:tostrengthentheresearchofprocesses, earlywarningsystems, essentialfactorsand functionregions.

人口承载力的测度与评价

人口承载力的测度与评价

人口承载力的测度与评价作者:李志娟陈宇晟来源:《商业时代》2013年第33期内容摘要:本文运用熵值法和离散系数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权重,测算出包含经济、资源、生态三个子系统的综合人口承载力模型,并且以甘肃省兰州市为例,通过与兰州市实际承载人口的对比,得出兰州市人口承载力的状况。

关键词:离散系数熵值法人口承载力国内外相关文献回顾区域人口承载力(也称人口容量,人口负载能力)是指某个区域在维持正常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下的最大人口数量。

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领域:其一,以短缺性资源,如土地、水或者矿产资源为基础的单要素人口承载力研究。

1949年,威廉·福格特(Vogt,W.)在其研究《生存之路》中,首先提出了土地人口承载力的计算公式。

王玉平(1998)建立了矿产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的指标体系与计算模型,并对现有资源和预测资源的人口承载力进行了定量计算和分析。

方创琳、余丹林(1999)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了柴达木盆地的水资源承载力。

张晓青、李玉江(2006)采用多目标模型分析法对山东17个市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作了评价、预测。

其二,以区域资源环境等诸要素综合体为研究对象,研究同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相互关系的多要素人口承载力,也称为综合人口承载力研究。

20世纪70年代初,澳大利亚的科学工作者采用多目标决策分析法,从各种资源对人口的限制角度出发,讨论了该国的人口承载力。

20世纪8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的ECCO模型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模拟不同发展策略下人口变化与人口承载力之间的动态变化。

李玉江等(1996)从黄河三角洲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投入产出模型、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得出不同年份的人口承载力。

武萍(1999)在考虑制约人口发展的各方面综合要素和人口需求发展目标下求出耕地面积所能承受的沈阳的人口承载力。

研究方法的选择(一)生态承载人口测算方法生态足迹理论是将区域的生物资源和能源的消费与供给用“全球性公顷”进行标准化处理后折算为一定的生物生产性面积需求(生态足迹)与自然供给(生态承载力),然后通过比较分析这种供需状况,定量判断研究区域过去或者现在发展的可持续性。

第三节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第三节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土地经济学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二、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一)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可能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的能源以及智力、技术等,在保证与其社会文化准则相符合的物质生活条件下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ü中科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能够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二、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一)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ü数学函数式:LPC=f[R(t),P(t),C(t)]式中: LPC为土地承载力;R(t)为农业自然资源条件;P(t)为农业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C(t)为人口消费水平;t为时间。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二、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二)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测算公式:LPC= 土地生产潜力/人均生活水平l1、土地生产潜力测算ü定义: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所能提供的农、林、牧、渔各类产品的最大能力。

即测算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农产品的生产总量。

ü计算: Y=Y1+Y2+Y3+…+Yiü式中,Yi:单种作物生产潜力,Yi = 单产×面积,又分为单产测算、面积测算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二、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二)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测算公式:LPC= 土地生产潜力/人均生活水平l1、土地生产潜力测算ü单产测算:(1)农业生态区域法(AEZ):依据光、温、水、土壤等条件,预测出区域内每种农作物的光热产量→气候产量→土壤产量→理论产量,其中每一步都根据相关的限制因素进行修正。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二、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二)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测算公式:LPC= 土地生产潜力/人均生活水平l1、土地生产潜力测算ü单产测算:(2)趋势预测法:根据历年单产的变化趋势资料通过灰色系统预测、逻辑斯蒂增长模型等方法,预测未来某一时刻的单产。

基于熵权TOPSIS 的黄河流域甘肃段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基于熵权TOPSIS 的黄河流域甘肃段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基于熵权TOPSIS的黄河流域甘肃段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作者:张帆尹萌张金霞来源:《人民黄河》2024年第04期摘要:为评价黄河流域甘肃段水资源承载力,以黄河流域甘肃段4个二级分区为研究对象,初选20个评价指标,利用信息敏感性和相关性分析法剔除敏感性较低和相关性较高的7个指标,最终确定13个评价指标。

从系统角度将指标分为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4个子系统,利用熵权法与TOPSIS模型结合的方法计算综合得分,并利用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分析4个二级分区的水资源承载力障碍因子。

结果表明:空间维度上,黄河流域甘肃段水资源承载力存在空间差异性,龙羊峡以上分区水资源承载力最高,龙羊峡—兰州分区与兰州—河口镇分区水资源承载力次之,龙门—三门峡分区水资源承载力最低;时间维度上,除龙羊峡以上分区外其余3个二级分区水资源承载力均有缓慢上升趋势;人均水资源量、产水模数、人均供水量、人口密度、城镇化率及生态环境用水率是影响黄河流域甘肃段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障碍因子,建议优化水资源配置、调整用水结构、促使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相匹配等,以提升及保持黄河流域甘肃段水资源承载力。

关键词:水资源承载力;熵权法;TOPSIS模型;障碍度模型;黄河流域甘肃段中图分类号:TV213.4;TV882.1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0-1379.2024.04.013引用格式:張帆,尹萌,张金霞.基于熵权TOPSIS的黄河流域甘肃段水资源承载力评价[J].人民黄河,2024,46(4):79-85.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水资源[1],为使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了解水资源情况并进行合理评估,而通过水资源承载力来评价区域水资源状况是一种较好的方式[2]。

水资源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情况下一个地区或流域内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总量,在满足维持生态环境用水等要求之后所能维系的最大社会经济规模[3-4],其状态可反映人与水资源的关系[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 词 : 土地 承 载 力 ; 人 口承 载 力 ; 能值分析 ; 供 给 一需 求
中 图分 类 号 : X1 7 1 . 4 文献标志码 : A
Re s e a r c h o n P o p u l a t i o n a n d La n d Ca r r y i n g Ca pa c i t y o f Ga n s u Pr o v i n c e Ba s e d S u p p l y a n d De ma n d Th e o y r
t e d f u t u r e Ga n s u p r o v i n c e wi l l r e a l i z e s e l f—s u ic f i e n t b y d e v e l o p i n g t h e s e i e n e e nd a t e c h n o l o y g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e .
P r o v i n c e i n 2 0 0 6—2 01 2,b a s e d o n t h e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o f b a s i c c o n c e p t s a n d p o p u l a t i o n b e a r i n g c a p a c i t y o f l a n d d e v e l o p me n t o n t h e s u p p l y a n d d e ma n d b a l a n c e .I t d i s c u s s e s t h e e n t h u s i a s m o f f a r me r s s i n c e c a n c e l l i n g t h e p o l i c y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t a x ,a n d i f n d s t h a t t h e e n e r y g s u p p l y c a n n o t me e t t h e d e ma n d i n r e c e n t y e a r s .B u t t h e g a p b e t we e n s u p p l y a n d d e ma n d i s i n d e c l i n e a n d i n t h e e x p e c ・
不考 虑 国 际贸易 和 省 际交 易 的假 设 下 , 利 用 能 值供 6年 一 2 0 1 2年 的农 业 土 地 人 口
取 消农 业税 之 前 , 在 中西部农 村 地 区 , 村 民 自治 容 易 流于 形式 , 其 原 因之一 , 就是 县 乡政 府迫 于 强 大
B a i Do n g b e i ,W a n g J i a n mi n,Y a n g Y a q i n
( S c h o o l o f E c o n o m i c s ,L a n z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F i n a n c e a n d E c o n o mi c s , L a n z h o u 7 3 0 0 2 0,C h i n a )
人 口承载力进行 了实证研 究。发现 中国取 消农业税政策提 高了农 民生产 积极性 , 同时发现 近年 来甘 肃省 农业 土地 能值供 给无法满足人 口能值 需求 , 但供 需差距在 缩小 , 预 计未来十数年 内随着农业产业化 生产及农 业科技 的提 高 , 甘肃省将 实现 农业土地产 出和人 口能值 需求的 自给 自足 。
基 于 需 求 与 供 给 理 论 的 甘 肃 省 人 口土 地 承 载 力 研 究
白 东北 , 王建 民 , 杨 亚琴
( 兰州商学院 经济学 院, 甘肃 兰州 7 3 0 0 2 0 )

要: 从供给和 需求平衡 的经济 学视 角, 运用 生态能值 分析 的研 究方法 , 对2 0 0 6年 一 2 0 1 2年甘 肃省农业土地
第4 O卷第 3期
2 0 1 5年 3月
环境科 学与管理
ENVⅡt 0NM ENTAL S CⅡ NCE AND M ANAGEM ENT
Vo 1 . 4 0 No . 3
Ma r .2 01 5
文 章编 号 : 1 6 7 4- 6 1 3 9 ( 2 0 1 5 ) 0 3- 0 1 5 3— 0 5
Ab s t r a c t : T h i s p a p e r u s e s t h e e n e r g y a n a l y s i s me t h o d t o s t u d y t h e p o p u l a t i o n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l a n d c a r r y i n g c a p a c i t y o f Ga n s u
Ke y wo r d s : l a n d c a r r y i n g c a p a c i t y ;p o p u l a t i o n c a r r y i n g c a p a c i t y;e n e r y g a n a l y s i s ;s u p p l y—d e ma n 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