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登飞来峰(课堂实录)(3)
古诗《登飞来峰》教案(精选12篇)

古诗《登飞来峰》教案(精选12篇)古诗《登飞来峰》教案(精选12篇)古诗《登飞来峰》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登飞来峰》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朗读教师范读教师范读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品味全诗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点拨要点: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
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
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质疑活动: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
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讨论活动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
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
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登飞来峰》教案(通用7篇)

《登飞来峰》教案《登飞来峰》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登飞来峰》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飞来峰》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2.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一、导入: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牛和鹅》后,你收获了什么?是啊,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位置上看问题,看事物,就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么看景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宋代王安石的著名诗篇——《登飞来峰》(板书)二、初读感悟1、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将诗句读准确,读流利,如果能读出诗的韵律美更好。
2、(一读:读准确,自由读,提问2个人读)大家读得很投入,哪位同学愿意代替王安石来把这首诗读一读?(你第一次读,就读得这么准确,真了不起!)谁还想尝试?(读两个人即可。
你读得真投入,真像一个小小的王安石!)三、通过朗读指导,理解诗意。
1、孩子们,如果能提出新的问题来研讨,更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意。
看看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用笔轻轻在它旁边打上问号。
(学生提问,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词句板书。
要点:寻、闻(听说什么?)、畏、缘以及第三句等。
)2、通过多种方式解决问题。
利用孩子的已有经验解决部分词语,查字典弄清楚“寻”的意思,句子理解放在整首诗学习中解决。
3、理解字词的意思是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二读:思考读,默读或者小声读,读流畅,提问一人说诗意,一人读)默读或者小声读,边读边思考句意。
提问诗意,再读。
(读得更流利了。
)4、结合刚才学习的收获,想一想:假如黑板就是一张画板,结合你获得的信息,你想给上面填充哪些内容?(师随机板书:日、云、峰、塔)再结合书上的插图,看看作者现在处于什么位置?他可能会看到什么?(脚踩白云,头顶蓝天,看着旭日东升,霞光万丈)什么时候?(结合生活实际,鸡鸣五更时漆黑一片,为什么会看到?)出示图片,如果站在山腰、山脚下,又会看到什么?(站在山腰,看到白云缭绕在山腰,站在山底,会看见潺潺溪流,绿树红花)为什么会看到不同的画面呢?站在哪里眼界更开阔,看得更远一些?(原来站得高,才能望得远,高低不同,看到的景也各异呀!)你想起了哪些与之意味相似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老师也不禁想起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的佳句。
初中语文优质课《望岳》《登飞来峰》复习课课堂实录

《望岳》《登飞来峰》复习课课堂实录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复习《望岳》和《登飞来峰》。
二、出示复习目标1、背诵诗文。
2、掌握文学常识。
3、理解诗文内容,学习诗歌写法,体会诗人情感。
4、赏析名句。
三、自学目标,课堂检测师:请同学们齐读复习目标,完成目标1、2。
给同学们5分钟的时间,开始。
生:背诵诗文和文学常识。
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已经完成任务了,下面检测同学们掌握情况。
请同学们拿出课堂练习本。
找四名同学黑板上展示。
一组4号,四组二号,六组五号,八组六号。
按照黑板站位,单号默写《望岳》,双号默写《登飞来峰》。
其他同学单号默写《望岳》,双号默写《登飞来峰》。
学生默写,教师巡视逐个发现问题,个别指导。
老师:板演的同学们默写好了,同学们找错误。
生1:“决眦”的“眦”左边应该是“目”,而不是“且”。
师:能帮他辨析一下吗?生:“决眦”的“眦”是眼角的意思。
与眼目有关。
生2:“会当临绝境”不是“临”而是“凌”;这是没有记牢。
生3:“遮忘眼”的“忘”应该为“望”。
师:默写的同学能说说为什么吗?出错学生:“因为诗意是远望的眼睛,而不是忘记的眼睛。
”(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己找错因,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掌握知识)师:同学们把他们出的错误,批注在课本上。
(学生认真批注。
)师:哪位学生能口头介绍一下杜甫和王安石?学生争相举手。
老师挑选三个同学背诵。
予以表扬。
四、学生质疑生成问题师:同学们,看标题,读两遍。
根据标题中的“望”字,你想更深入了解些什么?生:我想知道诗人是怎样围绕“望”字,一步步描绘泰山美景的?师示意学生板书问题。
师:看到标题中的“岳”,你想更深入了解诗歌的哪些内容?生1:我想知道“岳”是哪座山岳?学生板书问题。
生2:我想知道“岳”的特点?生3:我想了解写这首诗表达诗人什么情感?生4:我想知道诗人用什么写法来写“岳”的特点的?老师:这几个问题,哪一个问题,现在就可以解决?生:岳是东岳泰山。
师:依据是什么?生:岱宗,齐鲁。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李白及其代表作品《登飞来峰》。
2.熟悉唐诗的语言特点和诗歌形式。
3.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4.培养学生欣赏自然景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登飞来峰》漫步登上飞来峰,青霭常盈十里梁。
峰高自有千重雪,翠峦何事到人间。
三、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观看图片或录像介绍飞来峰的地理位置和景观,让学生感受一下自然美景,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
同时介绍李白这位唐代伟大诗人及其代表性作品《登飞来峰》。
2. 理解课文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朗读全文几遍,并逐句解释,以确保学生对整首诗的意思和语言有透彻的理解。
回答以下问题:1.飞来峰有什么特别之处?2.飞来峰的景色如何?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3. 朗诵课文要求学生朗读全文,熟悉唐诗的韵律和语言特点,通过多次朗读来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4. 分析诗歌形式介绍唐诗的诗歌形式和特点,包括五言诗、七言诗的字数和韵律等,以及如何通过诗句来表现出景物的美感。
5. 创作诗歌根据飞来峰的景色和感受,要求学生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体验李白的灵感和创作过程。
6. 拓展阅读让学生阅读李白的其他代表作品,如《将进酒》、《夜泊牛渚怀古》等,增进学生对唐诗和文学的了解和欣赏。
四、教学评价通过朗读、解释、创作和拓展阅读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包括诗歌朗读的音准、语音韵律、诗歌理解的准确性和诗歌创作的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
同时,可以结合学生反馈和展示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要求旨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这节课用李白的《登飞来峰》作为素材,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欣赏自然才情,让学生在欣赏中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达到培养学生语感、音感和文学修养的目的。
7-2登飞来峰(课堂实录)

《登飞来峰》课堂实录1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作者王安石;(2)背诵、默写全诗;(3)利用想象和联想阅读诗歌、理解诗意;(4)了解哲理诗的特点。
2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想象能力,但对诗歌的平仄和押韵以及断句仍有一定的困难。
3重点难点(1)重点:背诵、默写全诗;利用想象和联想阅读诗歌、诗意理解(2)难点:最后两句蕴含的哲理、哲理诗的特点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登飞来峰猜一猜,他是谁?(教师逐次口述下列内容)①他官至宰相,且多次任相,多次罢相;②他是现在的江西临川人;③他坚持变法,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却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政改家”。
④他还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⑤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是我们学过的他的名句。
⑦他字介甫,晚号半山,被封荊国公,世称王荊公,卒谥文,亦称王文公;⑧前不久我们才学过他的《伤仲永》。
活动2【讲授】登飞来峰一:题解(教师简介如下内容)浙江绍兴城外有一座塔山,此山又称宝林山。
山上有一座应天塔。
传说宝林山是从琅琊东武海中飞来的,因此又得飞来山之名。
越王勾践曾在山上筑游台以观天象。
塔山始建于晋末,高30余米,分七层,塔山因此而得名。
公元1050年,王安石登上此山,触景有感,写下《登飞来峰》一诗。
二:朗读(一)教师板书全诗。
请同学们琢磨琢磨每句诗,想一想该怎么朗读,试着划分一下朗读的节奏。
(二)温故1、格律诗常见的是哪两大类?一般多为几言?(古典格律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一般多为五言和七言)2、诗歌(格律诗)节奏的划分七言:(1)基本:“二五”式和“四三”式(2)细分:①二二三②二三二③二二二一④二二一二五言:①二三②二一二③二二一【一般情况是综合“音节”和“意义”两个方面,常以“二”起头,且上、下句节拍匀称】活动3【活动】登飞来峰(一)学生读写齐读——自由朗读——试背——在笔记本上默写(确实默写不下来的同学,可以抄写)(二)学生想象始终的画面。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登飞来峰》课堂实录

诗韵理趣--《望岳》《登飞来峰》为例教学前思考:在琳琅满目的诗歌画廊里,有一部分是以“理趣”见长而引人入胜的,是由具体的人生感性概括出的一些抽象道理,这一类诗叫做哲理诗,是指含有抽象议论、包含某种世界人生启示的诗。
在备课时我采用了“群诗”阅读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课前:学生齐读诗。
师生:上课问好一、导入:昨天预习有什么收获?生:我预习望岳以后的想到的是从感情上努力爬上山顶,这样才能看得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师:谁能表达得准确?生:作者想象登到山峰以后的感受。
师:这位同学从情感的角度谈了,还有吗?生:诗人期望自己的性格方法和修养上能达到顶点。
师:这位同学从性格方面、修养方面谈了要达到理想顶点就必须努力登高远望。
刚才两位同学从:情感、性格、修养谈了预习《望岳》的感受。
还有吗?生:还可以从结构上来学习这首诗。
一个“望”字开启了全篇,第一句是仰视的感觉,最后一句是俯视,从内容和结构上以“望”字统领了全篇。
师:还有吗?生:这两首作者描写了很多意境。
师:老师纠正一下,诗不能说有很多个意境,只能说:很多个意象组合在一起组成意境。
生:《望岳》是作者还没有登上泰山,想象着自己登上泰山的情景,《登飞来峰》是作者已经登上了飞来峰,表达了作者雄心壮志。
师:看来大家的预习非常到位了,老师课前让大家查了背景资料。
杜甫写《望岳》时几岁?王安石写《登飞来峰》时几岁?生:杜甫写《望岳》时25岁,王安石写《登飞来峰》时30岁。
师:所以,这两首都很多共同点。
我们就放开声音读出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情感。
生:自由的读。
师:年轻的杜甫和王安石在这两首里是应该什么样的感觉?生:很傲气。
生:杜甫胸中的辽远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师:杜甫胸中激荡的想要实现雄心壮志的理想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还有吗?生: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要读出昂然向上的精神。
生:要读出王安石年轻气盛时很有文化,很有抱负,要把这种情感读出来。
师:理想和抱负要实现的雄心壮志要读出来。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登飞来峰》教案「篇一」一、教学内容:《登飞来峰》1、老师背诵《登飞来峰》这首古诗并走上三尺讲台。
老师要求学生背诵这首古诗。
2、老师让会背诵这首古诗的同学说出这首古诗描写的是什么,说出它是一首什么诗,以及它表现的是什么。
老师解题:《登飞来峰》描写的是王安石眼中的飞来峰上的应天塔,是一首咏物抒怀诗,表现的是诗人治国理政的政治抱负和富国强兵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登飞来峰》是怎样写成的。
2、让学生产生《登飞来峰》诗的阅读兴趣和创作欲望。
三、教学重点1、词语注释:飞来峰:在绍兴城外的林山。
千寻塔:形容塔很高。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闻:听。
浮云: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以为。
2、概念解释:意象:就是蕴涵着作者主观想象的客观物象。
比如这首诗中的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数重山,春风,江南岸,明月,照我还等。
赋比兴:诗歌创作中的表达方式。
赋,意思是铺陈;比,意思是比喻;兴,意思是有意拔高结局。
结构:是指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起句:指的是绝句诗的第一句。
意思是绝句诗的开始。
相当于诗文结构形式里的开端部分。
承句:指的是绝句诗的第二句,是秉承上句的意思,相当于诗文结构形式里的发展部分。
承句是上句结果,也是下句的原因。
转句:指的是绝句诗的第三句,意思是转移到谈话的正题,相当于诗文结构形式里的高潮部分。
合句:又叫结句,指的是绝句诗的最后一句即第四句,意思是结束,相当于诗文结构形式里的结局部分。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1、王安石简介:一千多年以前,王安石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北宋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王安石高中进士第四名,开始了他入仕又出仕,拜相又罢相的精彩人生。
他是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在文学方面,位列唐宋八大家,有《临川先生文集》存世。
《登飞来峰》是他的代表作。
2、说明《登飞来峰》的结构形式:《登飞来峰》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由四个组成部分即四个句子所组成:第一句,飞来山上千寻塔,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语文 《登飞来峰》教案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语文《登飞来峰》教案《登飞来峰》教案一.导入:我们学过王之涣《登颧雀楼》,知道登高望远。
我们将学习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二、王安石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初知鄞县,有政绩。
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张。
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
他积极推行新法,抑制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
晚年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荆公。
卒谥“文”。
王安石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主张文学必须“有补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遒劲清新,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等。
(2)背景王安石此诗写于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当时他三十岁,由鄞县(宁波)县令改任舒州通判。
他向往“见日升”,“身在最高层”,其政治雄心于此已现端倪。
这首登高览胜之作在构思上独具特色:诗人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描绘山中的美景,而是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山上千寻塔的最高层,抒写当时心中的感受。
(3)整体感知(4)翻译我登上了飞来峰上的高塔,听人说清晨鸡鸣时从这儿能看到太阳升起。
不怕浮云层层遮视野,都因为登高望远心胸宽。
三、教师板书全诗。
请同学们琢磨琢磨每句诗,想一想该怎么朗读,试着划分一下朗读的节奏。
1、格律诗常见的是哪两大类?一般多为几言?(古典格律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一般多为五言和七言)2、诗歌(格律诗)节奏的划分七言:(1)基本:“二五”式和“四三”式(2)细分:①二二三②二三二③二二二一④二二一二五言:①二三②二一二③二二一【一般情况是综合“音节”和“意义”两个方面,常以“二”起头,且上、下句节拍匀称】四、学生读写齐读——自由朗读——试背——在笔记本上默写(确实默写不下来的同学,可以抄写)融入文本三:全诗简析(一)①②句:导问:1、按课本注释折算,“千寻”等于多少“尺”?这应当看着是什么手法的运用?作者的目的何在?【“千寻”,夸张手法,极言塔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飞来峰》课堂实录
1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作者王安石;
(2)背诵、默写全诗;
(3)利用想象和联想阅读诗歌、理解诗意;
(4)了解哲理诗的特点。
2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想象能力,但对诗歌的平仄和押韵以及断句仍有一定的困难。
3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全诗;利用想象和联想阅读诗歌、诗意理解
(2)难点:最后两句蕴含的哲理、哲理诗的特点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登飞来峰
猜一猜,他是谁?(教师逐次口述下列内容)
①他官至宰相,且多次任相,多次罢相;
②他是现在的江西临川人;
③他坚持变法,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却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政改家”。
④他还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⑤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是我们学过的他的名句。
⑦他字介甫,晚号半山,被封荊国公,世称王荊公,卒谥文,亦称王文公;
⑧前不久我们才学过他的《伤仲永》。
活动2【讲授】登飞来峰
一:题解
(教师简介如下内容)
浙江绍兴城外有一座塔山,此山又称宝林山。
山上有一座应天塔。
传说宝林山是从琅琊东武海中飞来的,因此又得飞来山之名。
越王勾践曾在山上筑游台以观天象。
塔山始建于晋末,高30余米,分七层,塔山因此而得名。
公元1050年,王安石登上此山,触景有感,写下《登飞来峰》一诗。
二:朗读
(一)教师板书全诗。
请同学们琢磨琢磨每句诗,想一想该怎么朗读,试着划分一下朗读的节奏。
(二)温故
1、格律诗常见的是哪两大类?一般多为几言?
(古典格律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一般多为五言和七言)
2、诗歌(格律诗)节奏的划分
七言:
(1)基本:“二五”式和“四三”式
(2)细分:①二二三②二三二③二二二一④二二一二
五言:①二三②二一二③二二一
【一般情况是综合“音节”和“意义”两个方面,常以“二”起头,且上、下句节拍匀称】
活动3【活动】登飞来峰
(一)学生读写
齐读——自由朗读——试背——在笔记本上默写
(确实默写不下来的同学,可以抄写)
(二)学生想象始终的画面。
奇峰红日浮云和登峰者的鹤立独行。
活动4【作业】登飞来峰
(1)在方格本上用楷书默写此诗。
(2)描述想象勾画环节中自己所想想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