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人类社会需要利他哲学

合集下载

关于整体主义_利他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思考

关于整体主义_利他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思考

(上接第112页)中强调,思想进行中,矛盾并非阻止知识前进的力量,而是人类推理中积极的推动力量。

性上把它们清楚地表述出来,这就是我们的目的。

”[13]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第26页.[2][3][4][5][6][7][8][9][10][11][12]黑格尔.《小逻辑》,[M].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15、119、120、371、78、93、179、177、200页.[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人民出版社,第13、14页.麻相漫:(1982—)男,浙江温州人,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广西创造协会会员。

研究方向:文化哲学,西方哲学。

关于整体主义、利他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思考廖芬(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重庆市400074)摘要:该文首先阐述了整体主义、利他主义、集体主义的内涵,接着正确评价了整体主义,分析了集体主义、整体主义和利他主义之间的本质区别。

整体主义;利他主义;集体主义关键词:整体主义是贯穿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道德原则,利他主义则是曾被西方思想家倡导的一种道德倾向。

新时期的青年人之所以对集体主义号召的响应不如过去那么积极,甚至表现出一种本能的排斥,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三者的混淆。

因此,在酝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关头,正确地认识三者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1.整体主义、利他主义、集体主义的内涵所谓整体主义,就是指在私有制基础上产生的坚持整体利益至上性、无视个人利益、在二者矛盾时强调牺牲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思想体系,其中封建整体主义最具代表性,主要内容有:封建统治集团的整体利益绝对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在国家社稷中是微不足道的;个人的利益只有被纳入整体利益之后才能存在。

具体就体现为“三纲五常”。

利他主义强调他人利益,颂扬为他人作出牺牲的精神,并以此作为善的标准。

19世纪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最初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来创造这个词的。

社会心理学--利他行为

社会心理学--利他行为

论利他行为的产生原因[摘要] 利他行为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的一种社会现象,同时也是受到人们普遍赞扬的社会行为。

利他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我们要明确利他行为的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

从而培养利他行为,防止利他行为的弱化。

[关键词] 利他行为产生原因培养利他行为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创始人孔德创用,但并未对其进行过理论概括。

对于什么是利他行为,在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利他行为应该具备以下四个特征,自愿、以利他为目标、不附带外在酬赏的期望、包括利他者的损失成分。

利他行为根据发生情景的不同,分为非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和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

前者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普遍。

例如,给老人和孕妇让座,为残疾人或儿童的教育事业募捐,义务献血,把迷路的小孩送回家等。

后者在日常生活中较少发生。

如抢救落水儿童、救火等。

从难度和行为后果的社会意义上讲,后者大于前者。

而前者却能更加考验行为主体利他意识的牢固程度。

对利他行为产生基础的理论解释有本能理论。

社会生物学家威尔逊认为:利他行为是遗传的、先天决定的,是一切群体动物生存的机能,是有价值的积极意义的行为。

威尔逊以动物为例,如白蚁、蜜蜂来论证他的观点。

而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个体的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遗传的,而是在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强调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

华生曾说过一段偏激的话:“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和我可用以培养他们的特殊世界,我就可以保证随机选出一个,不问他的才能、倾向、本能和他的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把他们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特殊人物,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或乞丐、小偷。

早期的学习决定了行为方式。

除此之外,还有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一改帕森斯、默顿等人宏观分析社会结构的传统,借用经济学、人类学以及心理学成果试图进行微观分析,也就是从个体需要、心理动机即人的理性出发得出社会交换的实质其实就是个人或者为获得报酬或者为减少惩罚而采取的理性行动。

哲学与人生教案中专中职第十三课第十四课第十五课

哲学与人生教案中专中职第十三课第十四课第十五课

哲学与人生教案中专中职第十三课第十四课第十五课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教学目标】1.认知:(1)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明确公与私、义与利的内涵。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利己和利他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1)把握人的本质,积极融入社会。

(2)正确处理人生中遇到的矛盾和挫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运用:能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正确进行人生选择。

【教学重点】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

【教学难点】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如何看待个人成才的社会条件。

3.明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教学方法】情境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过程】(典故导入新课)第一步,介绍希腊神话故事:希腊神话中,人面狮身的司芬克斯向路过他面前的每个行人,都说出同样的谜语: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上用三只脚走路的东西是什么?行人能答出,就放其过去,反之,则将其吃掉。

(课件显示)第二步,提问:这个著名的司芬克斯之谜的谜底是什么?为什么?(谜底是:人。

早、中、晚喻人一生中的幼年、成年、晚年。

) 第三步,教师再作如下对话引导:这表明希腊人是从什么角度在对人进行思考? (从人生过程中的外部特征角度) 司芬克斯人面狮身的形象本身就说明了,人类已经认识到了自己与什么的区别与联系呢? (人与动物) 那么,人与动物有哪些联系?有哪些区别?他自身有哪些属性呢?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回答的问题。

(新课讲授)一、人的本质具有社会历史性1.自然属性是人生存发展的生理基础(1)人的自然属性之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2)人的自然属性之二:人要在自然界生存和发展,总是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3)人的自然属性之三:人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

论利他行为的产生原因

论利他行为的产生原因

论利他行为的产生原因在伦理学中,利他主义作为利己主义的直接对立面,它不是以个人利益为确定善的标准,而是强调他人利益,颂扬为他人作出牺牲的精神,并以此作为否的标准。

19世纪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最初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来创造这个词的。

一般来说,伦理学中的利他主义往往从抽象的人性本能和人性需要来证明利他主义的合理性。

一方面,利他主义者借助动物的利他行为,特别是社会性程度较高的动物的利他行为,如社会性昆虫、狼群、鸟类等等,来证明人类在天性中也存在着这种利他动机。

其中最典型的,是流行于西方的社会生物学观点。

例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爱德华·奥·威尔逊在其巨著《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中,就对动物的利他现象和人的利他现象作了详细的分析比较,并得出一系列在西方影响颇大的结论,认为自然选择由于在增加生物个体的利他行为的过程中增加了个体和种族存活的可能性,从而从根本上支持了动物和人的利他行为。

另一方面,利他主义者往往还认为人的本能需要是多方面的,即认为人既有自私的一面,也有利他的—面,半是野兽,半是天使,“……仁慈确实是存在的,不论它是多么的少,……在人性中,除了狼的凶残,蛇的歹毒,总还有些鸽子的善良。

”这种观点同功利主义或合理利己主义看待人的利他行为的观点是一致的,并试图用这种观点,来缓和人们的自私自利之心。

正象利己主义在过去和现在都激烈抨击利他主义的“座伪性”一样,利他主义在过去和现在也在不断回击利已主义,认为利己主义是“人性的堕落”。

利已主义和利他主义的这种论争,直到现在为止,仍是一桩悬案。

集体主义原则认为,无论是利己主义还是利他主义,这种抽象地谈论人的本性的观点,都是对社会历史现象的一种曲解。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对人的这种利已和利他属性作过深入分析,认为利已主义和利他主义,不过是一种统一的利益的分裂形式,在剥削阶级虚幻的集体中,由于旧式分工和私有制造成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严重对立,从而造成这样的情况:作为普遍利益代表的国家,要求个人利益为国家利益作出牺牲,并向人们灌输这种“利他主义”的道德原则,称之为“美德”;作为追求个人利益的个人,则强调人的“自私的本性”,要求实行利己主义的道德原则,把个人利益作为道德的基础,把个人利益的实现作为最高的“美德”。

稻盛和夫利他之心故事

稻盛和夫利他之心故事

温馨小提示: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关于稻盛和夫利他之心故事的文章,文章是由本店铺通过查阅资料,经过精心整理撰写而成。

文章的内容不一定符合大家的期望需求,还请各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下载。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任意改写,从而已达到各位的需求。

愿本篇稻盛和夫利他之心故事能真实确切的帮助各位。

本店铺将会继续努力、改进、创新,给大家提供更加优质符合大家需求的文档。

感谢支持!(Thank you for downloading and checking it out!)阅读本篇文章之前,本店铺提供大纲预览服务,我们可以先预览文章的大纲部分,快速了解本篇的主体内容,然后根据您的需求进行文档的查看与下载。

稻盛和夫利他之心故事(大纲)一、稻盛和夫简介1.1稻盛和夫生平经历1.2稻盛和夫的主要成就二、利他之心理念2.1利他之心的定义2.2利他之心在稻盛和夫哲学中的地位三、稻盛和夫利他之心故事3.1故事一:创办京瓷公司1.1.1京瓷公司的创立背景1.1.2利他之心在创业过程中的体现3.2故事二:救助日航1.2.1日航陷入困境的原因1.2.2稻盛和夫运用利他之心拯救日航四、利他之心在个人成长中的应用4.1培养利他之心的重要性4.2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利他之心五、利他之心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实践5.1企业经营中的利他之心5.2利他之心对企业发展的积极影响六、总结与启示6.1稻盛和夫利他之心故事对我们的启示6.2如何将利他之心融入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一、稻盛和夫简介稻盛和夫简介:1.1 稻盛和夫生平经历稻盛和夫,日本著名企业家,生于1932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

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坎坷与奇迹。

在大学毕业后,稻盛和夫曾就职于日本自卫队,并在退役后进入了一家名为“松风工业”的公司。

然而,由于公司经营困难,稻盛和夫决定辞去工作,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

1959年,他创立了“京瓷公司”,专营精密陶瓷产品。

此后,稻盛和夫带领京瓷公司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全球精密陶瓷行业的领导者。

《京瓷哲学》学习计划

《京瓷哲学》学习计划


日期
1月9日 1月10日 1月11日 1月12日 1月13日 1月14日 1月15日 1月16日 1月17日 1月18日 1月19日 1月20日 1月21日 1月22日 1月23日 1月24日 1月25日 1月26日 1月27日 1月28日 1月29日 1月30日 1月31日 2月1日 2月2日 2月3日 2月4日 2月5日 2月6日 2月7日 2月8日 2月9日 2月10日 2月11日 2月12日 2月13日 2月14日 2月15日 2月16日 2月17日 2月18日 2月19日 2月20日 2月21日 2月22日 2月23日 2月24日 2月25日 2月26日
集中学习 彭登科主持
11月29日 星期三
率先垂范
11月30日 星期四
领导者应该具备“打头阵”的勇气
12月1日 星期五
把自己逼入绝境
12月2日 星期六
12月3日 星期日
12月4日 星期一
在从容余裕中想出的创意只不过是偶有所得的设想
12月5日 星期二
把自己逼入绝境就能“化不可能为可能”
12月6日 星期三
“思维方式”正是决定人生、改变命运的关键因素 必须把哲学思想融入自己的血肉之中 演讲听众赠予的即兴诗 认认真真地过好每一天 6 在严酷自然界求生存的植物是我们的榜样
思 考 心想事成 人 算上死后世界,因果报应则完全成立 生 描绘梦想
动机至善,私心了无 抱纯粹之心,走人生之路
二宫尊德以“动机至善”作为人物评价的基准 小善乃大恶 IBM的公司宗旨给了我有关“小善”和“大善”的启示

12月31日 星期日

1月1日 星期一

1月2日 星期二
判 即便没有时间也要集中精神思考

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_中职_哲学与人生13

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_中职_哲学与人生13

四、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
• 神甫们为了使基督徒 们将来有个较好的归 宿,就先后带他们到 “地狱”和“天堂” 去看看。在“地狱” 里,有许多人坐在餐 桌旁,愁眉苦脸。因 为桌上摆满了丰盛的 酒菜,而他们的双手 却被绑得直直的,用 餐的工具被绑在直直 的手上。
• 每个人都自己拼命想吃,可就是吃不着, 只好都在那里干着急,看着美餐受饥饿。 在“天堂”的情况和“地狱”一样,唯独 不同的是那里的人都满脸笑容,因为他们 都在用自己的餐具喂给别人吃。 你喂给别人吃,别人也就喂给你吃,这 说明什么道理?
• 个人条件和社会条件, 应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需要和个人的兴 趣爱好,充分利用社会 提供的成才条件,努力 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加 强思想道德修养,以便 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为 社会的进步发挥个人的 聪明才智。(张艺谋团 队的视频)
• 2.要正确处理个人与 集体的关系 问题讨论:①三峡
人民怎么做的?②三 峡人民怎样舍小家顾 大家?③全国的其他 地区如何安排三峡移 民?
人惊讶的是,被抓获的抢劫团伙成员均是在校中 学生,而他们侵害的对象也是在校的学生,其作 案目的竟是为了还在饭店吃喝、网吧上网的欠债。
你身边有这样的事情吗?你怎么看待这些现象?
(二)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
• 所谓的义是指道德原则、道义等;所谓的利是 指利益、金钱。义和利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 可以统一在公共关系上,公共利益既是利益财富, 又是道德目的,在这里金钱和道德得到统一;两 者又有对立的一面:有的时候、有的情况下,义 与利不能兼得。 讨论:小品《卖拐》中,哪些思想和行为是 “义”,哪些思想和行为是“利”?你能举出生 活中的事例吗?给你哪些启示? 义和利之间, 国家、集体、个人之间也会有矛盾和对立,因此 要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 之间的关系,反对把个人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上。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专门的方法进行的制度化、专业性助人活动服务对象(平等性)受助者(不平等性)案主/“当事人”(法律关系、契约关系)服务对象:有问题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社区三类:贫困的、脆弱的、弱势的服务对象类型:贫困群体、脆弱群体、弱势群体服务领域:社会救助儿童及青少年服务老年人服务妇女社会服务康复服务家庭服务社会工作对工作对象的功能:1、提供物质帮助 2、给予心理支持 3、促进能力发展4、维护合法权益三、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功能:1、促进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2、促进制度建设与社会进步3、增加社会资本与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福利国家”的建立促进了公共服务的扩大与发展,纳入专业社会工作者提供制度化的社会福利服务。

《伊丽莎白济贫法》对社会工作发展的意义:A 分区救助,为后来公共救助行政的发展打下基础。

B 救济分院内救济和院外救济两种,开创了机构(院舍)照顾和居家救济(家庭救助)模式,确立了国家与家庭的双重责任。

C 对救助对象分类,构成现代社会救助资格审查的开端。

D 确立政府责任原则,规定教区(即基层政府)须为所在地区居民筹措救济经费,为不能工作者及儿童提供食物,为体力健全者介绍工作。

E 确定由专门人员从事济贫救助活动,成为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开端—睦邻组织运动”对社会工作的贡献:A 以社区为工作场所,为后来的社区工作方法积累了实践经验。

B 使救助工作由简单的物质救济扩展到对受助人精神的关怀和对社区环境的改造。

C 强调以社区实际需要开展工作,发动、组织或配合社会力量开展工作。

专业社会工作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深入——贫穷、失业问题,社区解体,家庭问题,越轨、犯罪、流浪人口问题等;需要专职助人队伍、有知识有理解力受过训练的人;仅凭爱心、善心、慈悲心和乐于助人不能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专业社工产生标志:以玛丽·里士满(Mary Richmond)于1917年发表《社会诊断(Social Diagnosis)》一书为标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社会需要利他哲学
【利他即利己】京瓷哲学的内容如果浓缩成两个字就是“利他”,利他哲学代表了人类的良知和睿智,指明了人类前进的方向,是拯救人类的哲学。

佛教讲“回向”,回向是果报,你给予一个东西出去,不久则会相同或者加倍回来,你想害一个人,最终确害了自己,这就是回向的道理。

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果即是因,因即是果,利他就是最大的利己。

你盖被子吗?为什么要盖被子?被子本身有温度吗?既然没有温度为什么还要盖它?这是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答案是“因为我们人体首先给了被子温暖,被子保存了温度并加倍的返还给了我们”,在组织中谁是我们的被子?我们给予被子温暖了吗?我们的伙伴、领导、供应商、客户、相关方等都是我们的被子,可是在平时的日子里给予他们温暖了吗?当我们没有给予他们温暖时,何以期待在寒冷的冬天他们给予我们温度。

企业一定不仅是为了自己赚钱,应是为了帮人解决痛点,为了解决社会的真问题和成就伙伴幸福,但凡这样思考并行动的企业都成功了。

京瓷有230家左右的子公司,有一半的子公司是并购的,所谓的并购并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对方经营不善,主动寻求京瓷援助,这样带着帮助别人的思想,所以对子公司援助几乎都成功了,帮助别人就是最好的帮助自己,所以才有了京瓷集团的今天。

国内最大的烘焙企业好利来,坚持倡导“用产品和服务感动顾客,为拼搏者提供舞台”成就别人的核心价值观,企业日新月异,蒸蒸日上,受到客户、员工和相关方的尊重,这样的企业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利他哲学是根。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