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必修3知识点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3篇)

高中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3篇)

高中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必修三《稳态与环境》重点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

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有关。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调节机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6.(多细胞)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7.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兴奋部位的电位:外负内正。

9.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10.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11.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12.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13.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

分为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14.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15.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16.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17.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地位。

18.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高二生物必修3知识点总结

高二生物必修3知识点总结

高二生物必修3知识点总结1. 遗传与进化1.1 DNA与RNADNA(脱氧核糖核酸)是生物体内最基本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由核苷酸组成,可以携带遗传信息。

RNA(核糖核酸)则与DNA密切相关,在转录和翻译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1.2 基因与染色体基因是DNA分子上的功能单位,它负责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在真核生物中,基因通过染色体来组织和传递。

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位于细胞核中。

1.3 遗传的规律遗传学研究了遗传的规律和遗传变异的机制。

孟德尔遗传定律总结了遗传的基本规律,包括显性和隐性遗传性状、两个杂种个体间的杂交、等位基因的分离等。

除了孟德尔遗传定律,还有多基因遗传、基因互作和环境因素等。

2. 生物技术与实践2.1 DNA技术应用DNA技术是一种利用DNA分析和操作的技术手段。

其中包括基因工程、DNA测序和PCR等。

基因工程应用广泛,可用于生产重要蛋白、制备医药品以及转基因作物的培育。

DNA测序则能够确定DNA的序列,有助于研究基因组结构和功能。

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体外扩增DNA的方法,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研究中。

2.2 克隆技术克隆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方法获得一定数量的与原始个体基因相同的个体。

常见的克隆技术包括动物体细胞克隆和基因克隆。

动物体细胞克隆是将个体的细胞核注入去核卵细胞中,经体外培养,最终产生与原始个体相同基因的个体。

基因克隆是通过将特定基因插入宿主细胞中,从而制备大量特定基因产物。

3. 生物工程与创新3.1 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改变生物体性状的一项技术。

通过将特定基因导入宿主细胞中,可以实现生物体的性状改变,如增加产量、改善品质等。

基因工程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医药和工业等领域。

3.2 农业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是指利用生物技术手段改良农作物和培育新品种的技术。

其中包括转基因作物的培育、病虫害抗性的改良等。

转基因作物通过引入外源基因,使作物获得特定性状,如抗虫、耐逆等。

高二生物复习知识点必修三

高二生物复习知识点必修三

高二生物复习知识点必修三(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案大全、书信范文、述职报告、合同范本、工作总结、演讲稿、心得体会、作文大全、工作计划、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lesson plans, letter templates, job reports, contract templates, work summaries, speeches, reflections, essay summaries, work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二生物复习知识点必修三本店铺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二生物复习知识点必修三》,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1.高二生物复习知识点必修三篇一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人体所需水的主要来源是饮水和食物,人体水分排出的最主要途径是肾脏。

高中生物必修3易错易混知识归纳(带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3易错易混知识归纳(带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3易错易混知识归纳1.植物激素是指特定器官合成的有调控代谢活动的活性物质。

()【答案】×,植物激素是指一定部位细胞合成的微量高效的调节物质。

2.高等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主要是指从上端向下端的方向运输。

()【答案】×,极性运输是指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的运输。

3.产生顶端优势的原因是顶芽接受阳光充足产生的生长素多,促进生长。

()【答案】×,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部位,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了侧芽生长。

4.生长素作用具有双重性,浓度越低促进作用越明显,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

()【答案】×,促进作用对应的浓度具有最适浓度,高于或低于最适浓度促进作用都降低。

5.茎的负向地性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

()【答案】×,茎的负向地性和向光性都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不能说明生长素的两重性。

6.生长素极性运输与横向运输的原因不同。

()【答案】√,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由内因——植物的遗传特性决定的,而横向运输则是由外因——单侧光等外界影响引起的。

7.高等动物激素与植物激素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微量高效。

()【答案】×,动物激素与植物激素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特定的分泌腺体。

8.乙烯和乙烯利都属于植物激素。

()【答案】×,乙烯属于植物激素,乙烯利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

9.造成植物疯长的恶苗病是由于植物本身产生了大量的赤霉素。

()【答案】×,恶苗病是由于植物感染了赤霉菌,赤霉菌产生了大量的赤霉素。

1.跳水运动员在很短的时间内作出复杂的动作,只是通过神经调节来完成的。

()【答案】×,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来完成的。

2.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能释放激素。

() 【答案】√,例如垂体包括神经垂体和腺垂体,腺垂体可以释放促甲状腺激素和促性腺激素。

3.只有神经细胞才会产生兴奋。

()【答案】×,效应器细胞,比如肌肉细胞也会产生兴奋。

高中生物必修三 (内环境)需要记忆的 必修三 重要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    (内环境)需要记忆的   必修三  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体液分布图:
细胞外液体即是内环境,存在于细胞外,约占体液的1/3,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还有脑脊液。

我们现在研究的只有前三种。

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属于人体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与外界环境相通的环境产生的)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

血浆中的血细胞和组织液中的组织细胞也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液体成分------血浆: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血浆蛋白、激素、CO 2、O 2、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尿血液 素等)
有形成分------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二、细胞与外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食物 O 2 CO 2+H 2O H 2O 、无机盐 尿素、尿酸 H 2O 、无机盐
尿素。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1.体液浆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外界环境淋巴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胆固醇3.内环境中可以代谢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存在的物质气体:O2 CO2等其他物质:激素抗体维生素组织胺神经递质4.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血红蛋白,消化酶,与细胞呼吸、复制、转录、翻译有关的酶。

5.消化道,呼吸道及肺泡腔与外界相通,属于人体的外环境;汗液,尿液,泪液,消化液能与外界直接接触,它们不属于内环境,也不是体液。

6.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蛋白质。

7.血液 = 血浆 + 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8.组织水肿的原因:营养不良性组织水肿: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质含量下降,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慢。

过敏性组织水肿:过敏反应出现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部分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导致组织液增多。

淋巴管阻塞性组织水肿:淋巴管阻塞导致淋巴向血浆的回流受阻,同时淋巴管从组织液吸收的液体也减少,导致组织液增多。

代谢性组织水肿:组织细胞代谢旺盛,向组织液释放的物质增多,引起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的量增加。

肾小球炎:使蛋白质随尿液排出体外,血浆浓度下降,吸水能力弱。

9.细胞生活的环境:组织细胞:组织液。

血细胞:血浆。

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血浆。

10.外界的O2进入红细胞至少穿过5层生物膜:肺泡壁的一层细胞(2层),毛细血管壁的1层细胞(2层),毛细血管内的红细胞(1层)。

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血浆至少穿过5层生物膜:线粒体(2层),肝细胞的细胞膜(1层),毛细血管壁的1层细胞(2层)。

红细胞中的氧气被组织细胞利用需要穿过6层生物膜:红细胞(1层),毛细血管壁的1层细胞(2层),组织细胞(1层),线粒体(2层)。

高中生物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背知识点(必修三)1. 体内的液体环境等同于内环境吗?为什么?提示:不等同。

体内的液体环境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为内环境。

2.细胞外液中溶质含量最多的是蛋白质,为什么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提示: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蛋白质含量虽高,但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比Na+与Cl-大得多,数目远少于Na+与Cl-。

3.下图为内环境组成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结构2的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提示:图中结构2为毛细淋巴管,其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为淋巴和组织液。

(2)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会导致a液的渗透压发生何种变化?提示: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会导致a液(血浆)的渗透压下降。

4.经测量,某人的体温在24 h内都处于39 ℃,此人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提示:不对。

此人的体温在24h内一直处于恒定状态,为39℃,说明整个过程中产热量与散热量是相等的。

5.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都是在什么调节机制下进行的?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的能力是不是无限的?提示:都是在神经—体液调节机制下进行的;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的能力都是有限的。

6.下图表示的是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表示的分别是什么激素?提示: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d是抗利尿激素。

(2)在体温调节过程中,与激素c具有协同作用的是什么激素?提示:肾上腺素。

(3)在寒冷环境中,皮肤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等。

7.强化体温调节中的“三、二、一”8.内环境的稳态:指的是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9.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1)内环境达到稳态时,人未必不得病(如遗传病患者、植物人等)。

(2)内环境稳态遭破坏时,代谢速率未必下降(如有可能导致代谢速率上升)。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7篇)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7篇)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高二生物必修三目录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的生活环境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二节通过激素的调节第三节神经调节与液体调节的关系第四节免疫调节第三章植物激素的调节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第二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第三节其他植物激素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第三节种群的结构第四节群落的演替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四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一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二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2、体液之间关系: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人体生命活动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时外正内负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2、3、人体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生物必修3知识点.txt心若无尘,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

我曾经喜欢过你,现在我依然爱你希望月亮照得到的地方都可以留下你的笑容那些飘满雪的冬天,那个不带伞的少年,那句被门挡住的誓言,那串被雪覆盖的再见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体液细胞内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2、体液之间关系: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时外正内负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2、兴奋传导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传导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3、人体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低于0.8 g/L:低血糖症高于1.2 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8、血糖平衡的调节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A细胞分泌)血糖浓度降低9、体温调节寒冷刺激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这就是反馈调节。

人体寒冷时机体也会发生变化;全身发抖(骨骼肌手缩)、起鸡皮疙的(毛细血管收缩)10、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人体各个部位)、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1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12、水盐平衡调节饮水不足失水过多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抗利尿激素↓(+)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尿量减少1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①: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②: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例如:甲状腺激素成年人分泌过多:甲亢过少;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婴儿时期分泌过少:呆小症免疫器官(如:扁桃体、淋巴结等)吞噬细胞14、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细胞 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淋巴细胞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15、免疫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16、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17、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细菌、病毒、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抗体: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18、免疫分为;体液免疫(主要是B细胞起作用)、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起作用)19、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记忆B细胞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抗体记忆B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

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20、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记忆T细胞侵入细胞的抗原→→T细胞→→→→→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过敏反应:再次接受过敏原21、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自身免疫疾病:风湿……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缺陷病:艾滋病、肺炎、气管炎22、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1、在胚芽鞘中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①: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②: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③:胚芽鞘尖端下部生长素分布情况:生长素多生长的快、生长素少生长的慢,胚芽鞘弯曲方向与生长素少的方向一致3、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4、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在植物体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的分布: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5、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忍受能力不同:茎 > 芽 > 根6、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在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7、生长素的应用:无籽蕃茄:花蕊期去掉雄蕊,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柱头顶端优势:顶端产生的生长素大量运输给侧芽抑制侧芽的生长去除顶端优势就是去除顶芽用低浓度生长素浸泡扦插的枝条下部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8、赤霉素合成部位: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幼叶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果实的成熟。

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焉的叶片分布:将要脱落的组织和器官中含量较多主要作用:抑制细胞的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根尖主要作用:促进细胞的分裂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主要作用:促进果实的成熟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种群密度(最基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1、种群特征增长型年龄组成稳定型衰退型性别比例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补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①“ J”型增长曲线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②“ S”型增长曲线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5、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6、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互利共生(如图甲):根瘤菌、大肠杆菌等捕食(如图乙)7、种间关系竞争(如图丙):不同种生物争夺食物和空间(如羊和牛)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寄生:蛔虫,绦虫、虱子蚤植物与光照强度有关垂直结构动物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8、群落的空间结构:水平结构9、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除营腐生的动物1、结构分解者:能将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为食的生物(细菌、真菌、腐生生物)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起点:生产者植物(第一营养级: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2、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3、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能量来源:上一营养级能量去处: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4、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20%5、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6、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联系: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8、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信息的传递②: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①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9、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10、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差11、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①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②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12、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13、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14、生物多样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性的价值直接价值:15、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易地保护(动物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