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必修1 物理 4.2_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 课件
合集下载
4.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课件

4.2实验:探究加速度 与力、质量的关系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 它改变这种状态。
1、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2、惯性只与质量有关,质 量越大惯性越难改变。
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这说明,加速度与力、质量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关
系。下面我们来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之间的定量关系。
的加速度;而用相同的力推质量小的物体,物体会获 得大的加速度。
加速度可能与质量成反比?
加速度a与力m的关系
保持小车所受的拉力不变,通过 在小车上增加重物改变小车的质量。 测得不同质量的小车在这个拉力下运 动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质量的变 化情况,找出二者之间的定量关系。
二、物理量的测量
1、质量的测量
先固定一个变量x2不变,研究y与另一个变量x,之间的 定量关系;然后再固定变量x1不变,研究y与x2之间的 关系。
本节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之间的关系时,就采 用了控制变量的方法。以后在研究涉及多个变量的规律 时,还会用到控制变量的方法,它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 一种方法。
一、实验思路 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加速度a与力F的关系和加速度a与质量m的关系。 二、物理量的测量 1、质量的测量,可以用天平测量质量。为了改变小车的质量, 可以在小车中增减砝码的数量。 2、加速度的测量 方法1、小车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方法2、利用打点计时器。 方法3、让两个小车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力的测量
m:天平
2、怎么测量 a: 打点计时器
3、进行实验
F: 物体所受的合力
4、利用表格分析数据
用图所示的装置可以完成这个探究实验。将小车 置于水平木板上,通过滑轮与槽码相连。小车可以在 槽码的牵引下运动。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 它改变这种状态。
1、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2、惯性只与质量有关,质 量越大惯性越难改变。
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这说明,加速度与力、质量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关
系。下面我们来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之间的定量关系。
的加速度;而用相同的力推质量小的物体,物体会获 得大的加速度。
加速度可能与质量成反比?
加速度a与力m的关系
保持小车所受的拉力不变,通过 在小车上增加重物改变小车的质量。 测得不同质量的小车在这个拉力下运 动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质量的变 化情况,找出二者之间的定量关系。
二、物理量的测量
1、质量的测量
先固定一个变量x2不变,研究y与另一个变量x,之间的 定量关系;然后再固定变量x1不变,研究y与x2之间的 关系。
本节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之间的关系时,就采 用了控制变量的方法。以后在研究涉及多个变量的规律 时,还会用到控制变量的方法,它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 一种方法。
一、实验思路 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加速度a与力F的关系和加速度a与质量m的关系。 二、物理量的测量 1、质量的测量,可以用天平测量质量。为了改变小车的质量, 可以在小车中增减砝码的数量。 2、加速度的测量 方法1、小车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方法2、利用打点计时器。 方法3、让两个小车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力的测量
m:天平
2、怎么测量 a: 打点计时器
3、进行实验
F: 物体所受的合力
4、利用表格分析数据
用图所示的装置可以完成这个探究实验。将小车 置于水平木板上,通过滑轮与槽码相连。小车可以在 槽码的牵引下运动。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4.2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及质量的关系 课件

m1
F
m2
F
m1<m2
定性讨论
猜测 Company Logo
方案一:小车、打点计时器、纸带、一端 带滑轮的长木板、细线、砝码、钩码、刻 度尺、天平为器材,研究小车运动。
用天平测出 小车的质量m
从打点计时器打 出的纸带计算出 小车的加速度a
砝码的总重力 G当作小车受
x2-x1=a1T2 x3-x2=a2T2
=____0_._1_6_m/s2.(结果保留 两位有效数字)
a=a1+2 a2 = x32-T2x1=0.16 m/s2
(2)平衡摩擦力后,将5个相同 的砝码都放在小车上.挂上砝
码盘,然后每次从小车上取一
个砝码添加到砝码盘中,测量
小车的加速度.小车的加速度 a与砝码盘中砝码总重力F的实 验数据如下表:
【例3】“探究加速度与力、
质量的关系”的实验装置如
图4-2-8甲所示.
T=0.1 s
(1)在平衡小车与桌面之间摩
擦力的过程中,打出了一条
纸带如图4-2-8乙所
图4-2-8
示.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 x1=3.52 cm x2=3.68 cm
为0.02 s.从比较清晰的点 x3=3.83 cm
起,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 量出相邻计数点之间的距 离.该小车的加速度大小a
结论1:对同一物体,受力越大,加速度越大。
结论2:物体受力相同时,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
加速度与力、物体的质量有什么定量的 关系?
猜想:加速度与力成正比
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
Company Logo
控制变量法
m
F1
m
F2
F1<F2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4.2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 质量的关系
1、加速度与合外力的关系
实验基本思路: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测量物体在 不同的合力作用下物体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合 外力的关系。
2、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实验的基本思路:保持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相同,测量 不同质量的物体在该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 度与质量的关系。
1、每两个作同学业为:一个小组,设计探究实验的方案
拓展: 思考钩码的重力与绳子上的拉力之间由什么关系?
思考平行轨道为何没有水平防止?
谢谢
例题.甲、乙两同学在“探究加速度与合外 力F的关系”时,分别得到如图所示的图 象,这说明了什么?
例题.一打点计时器同定在斜面上某处,一小车拖着 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从斜面上滑下,如图所示.下 图是打出的纸带的一段.已知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 电频率为50Hz,利用图给出的数据可求出小车下滑 的加速度
2、.如图4-2-8所示,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 中实间所验两放中车砝,的码若位的1移、质分2量两别分个为别相x1为、同mx的有21,、小( 则m车2在所,)实受打验拉开误力夹差分子允别后许为经的F过1范、相围F同2内,的,车时
A.当m1=m2、F1=2F2时,x1=2x2 B.当m1=m2、F1=2F2时,x2=2x1 C.当F1=F2、m1=2m2时,x1=2x2 D.当F1=F2、m1=2m2时,x2=2x1
a F m
1.关于验证牛顿运动定律的实验,下列说法中符合实际的 是( ) D A.通过同时改变小车的质量m及受到的拉力F的研究,能归 纳出加速度、力、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B.通过保持小车质量不变,只改变小车的拉力的研究,就可 以归纳出加速度、力、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C.通过保持小车受力不变,只改变小车质量的研究,就可以 得出加速度、力、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D.先不改变小车质量,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不改变力, 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最后归纳出加速度、力、质量 三者之间的关系
1、加速度与合外力的关系
实验基本思路: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测量物体在 不同的合力作用下物体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合 外力的关系。
2、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实验的基本思路:保持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相同,测量 不同质量的物体在该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 度与质量的关系。
1、每两个作同学业为:一个小组,设计探究实验的方案
拓展: 思考钩码的重力与绳子上的拉力之间由什么关系?
思考平行轨道为何没有水平防止?
谢谢
例题.甲、乙两同学在“探究加速度与合外 力F的关系”时,分别得到如图所示的图 象,这说明了什么?
例题.一打点计时器同定在斜面上某处,一小车拖着 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从斜面上滑下,如图所示.下 图是打出的纸带的一段.已知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 电频率为50Hz,利用图给出的数据可求出小车下滑 的加速度
2、.如图4-2-8所示,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 中实间所验两放中车砝,的码若位的1移、质分2量两别分个为别相x1为、同mx的有21,、小( 则m车2在所,)实受打验拉开误力夹差分子允别后许为经的F过1范、相围F同2内,的,车时
A.当m1=m2、F1=2F2时,x1=2x2 B.当m1=m2、F1=2F2时,x2=2x1 C.当F1=F2、m1=2m2时,x1=2x2 D.当F1=F2、m1=2m2时,x2=2x1
a F m
1.关于验证牛顿运动定律的实验,下列说法中符合实际的 是( ) D A.通过同时改变小车的质量m及受到的拉力F的研究,能归 纳出加速度、力、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B.通过保持小车质量不变,只改变小车的拉力的研究,就可 以归纳出加速度、力、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C.通过保持小车受力不变,只改变小车质量的研究,就可以 得出加速度、力、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D.先不改变小车质量,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不改变力, 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最后归纳出加速度、力、质量 三者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必修一 4.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共30张PPT)

方案三: 课本上参考案例中的实验方案
F
小车
夹子
F
小车
由于两小同时启动、同时停止,故运动时间相同
只需验证:
m一定时: F一定时:
x1 F1 x2 F2
x1 m2 x2 m1
( ) a1 F1 a2 F2
( ) a1 m2 a2 m1
m
光滑水平面
F
例六、(09台州)如图所示,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
由乙图中游标卡尺测得遮光条的宽度d. 该实验小组在做实验
时,将滑块从甲图所示位置由静止释放,由数字计时器可以
读出遮光条通过光电门1的时间Δ t1,遮光条通过光电门2的时 间Δ t2,则滑块经过光电门1时的瞬时速度的表达式v1=____, 滑块经过光电门2时的瞬时速度的表达式v2=___,则滑块的加 速度的表达式a=_____.(以上表达式均用字母表示)
4.22 cm,sBC=4.65 cm,sCD=5.08 cm,sDE=5.49 cm,
sEF=5.91 cm,sFG=6.34 cm.已知打点计时器的工作频
率为50 Hz,则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__m/s2(结果保留
两位有效数字).
0.42
图乙
例四、(2012·舟山模拟)在探究“加速度与力、 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
实 验 次 数
车 号
小车 质量 (g)
码盘 质量 (g)
车中砝 码质量 (g)
盘中砝 码质量 (g)
小车位 移(cm)
1
甲 乙
50 50
10 10
0 0
0
15
10
30
2
甲 乙
50 50
10 10
0 50
4.2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人教版(教材)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优秀课件

10.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4. 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11.写作者在江面上自由飘荡,似乎是在浩荡的宇宙间乘风飞行,飘飘忽忽升入仙境里去的句子: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
绳的拉力近似等于槽码重力 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
思考: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做匀 2.通过阿房宫的兴毁提示秦王历史教训,文中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偶然误差:平衡摩擦力不准确、质量测量不准确、计 数点间测量不准确、纸带和细绳不严格与本板平行都 会引起误差。
注意事项:
1.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挂槽码,整个实验平衡摩擦 力后,不管以后是改变槽码的质量还是改变小 车的质量,都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2.实验中必须小车的质量远大于槽码的总质量, 此时可认为槽码的重力近视等于绳的拉力。
小 结:
1、实验的研究方法 2、实验的注意事项
—— 控制变量法
⑴ 平衡摩擦力 ⑵ m (槽码)<< M(小车)
3、数据的处理方法 —— 图像法 要点:设法使图
线成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4、实验结论
⑴ 质量一定时,加速度与力的大小成正比 ⑵ 力的大小一定时,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
F =F =G 下面请7.1班的同学上台,他们给我们带来的是经典歌曲《兰花草》,掌声有请!
4. 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11.写作者在江面上自由飘荡,似乎是在浩荡的宇宙间乘风飞行,飘飘忽忽升入仙境里去的句子: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
绳的拉力近似等于槽码重力 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
思考: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做匀 2.通过阿房宫的兴毁提示秦王历史教训,文中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偶然误差:平衡摩擦力不准确、质量测量不准确、计 数点间测量不准确、纸带和细绳不严格与本板平行都 会引起误差。
注意事项:
1.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挂槽码,整个实验平衡摩擦 力后,不管以后是改变槽码的质量还是改变小 车的质量,都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2.实验中必须小车的质量远大于槽码的总质量, 此时可认为槽码的重力近视等于绳的拉力。
小 结:
1、实验的研究方法 2、实验的注意事项
—— 控制变量法
⑴ 平衡摩擦力 ⑵ m (槽码)<< M(小车)
3、数据的处理方法 —— 图像法 要点:设法使图
线成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4、实验结论
⑴ 质量一定时,加速度与力的大小成正比 ⑵ 力的大小一定时,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
F =F =G 下面请7.1班的同学上台,他们给我们带来的是经典歌曲《兰花草》,掌声有请!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 4.2探究加速度与力与质量的关系(共26张PPT)

表
法
3.
4.
5.
数 据 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测量物体在不同的力 处 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理
实验次数 加速度ɑ
小车受力F
m/ s2
N
1.
1.0
2
图
2.
表
法
3.
2.0
4
3.0
6
4.
4.0
8
5.
5.0
10
数 保持物体的受力F不变,改变小车的质量,分析不 据 同质量的小车在相同的力的作用下,加速度与质量 处 的关系。 理 实验次数 小车质量 m(Kg) a/ m / s2
1、受力
例如:竞赛用的小汽 车,质量不很大,却 安装着强大的发动机, 可以获得很大的加速 度。
2、质量
例如:一般小汽车从静止加速到 100km/h,只需十几秒的时间,而满载 的货车加速就慢的多。
物体的加速度与力、质量有什么定量关 系?
实验探究 一、研究内容
“a”与“F”、“m” 二个物理量的关系,
0.1 0
0
0.2 0.4 0.6 0.8
1
1.2 1.4
m/Kg
数 保持物体的受力F不变,改变小车的质量,分析不 据 同质量的小车在相同的力的作用下,加速度与质量 处 的关系。
理 实验次数 小车质量 m(Kg) 1 / m
a/ m / s2
1
图2 表 法3
4
数 保持物体的受力F不变,改变小车的质量,分析不 据 同质量的小车在相同的力的作用下,加速度与质量 处 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控制变量法
实验的探究思路确定为两个方面: 一是保证质量不变,探究加速度与外力的关系; 二是保证外力不变,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4.2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学课件

4.a与F的关系:小车质量一定,改变槽码个数以改 变小车所受拉力,根据纸带上打出的点来测出相应的 加速度,将数据填在表1中.
表1 小车质量一定 F a
5. a与m的关系:小车所受拉力不变(即槽码的个数一 定),通过增减在小车中的重物(即增减在小车中的砝 码)来改变小车的质量,根据纸带上打出的点测出相应 的加速度,将数据填在表2中。
表2 小车所受的拉力一定
m a
数据分析 (1)分析a与F的关系:通过观察记录的数据发现,F 越大,a越大,首先猜想a与F成正比。
(2)分析a与m的关系:通过观察记录的数据发现, m越大, a越小,这可能是a与m成反比,也可能是 a与m 2成反比,甚至是更复杂的关系,需要通过作 图来判定。
实验结论
进行实验 实验器材
打点计时器、纸带、复写纸、小车、一端附有 定滑轮的长木板、槽码若干个、夹子、细绳、低压 交流电源、导线、天平(带有一套砝码)、刻度尺。
实验步骤 1.用天平测出小车的质 量m,并记录.
2.按图所示,安装实验器材,只是不把悬挂槽码用 的细绳系在车上,即不给小车施加牵引力.
3.阻力补偿:把木板的一侧垫高,以补偿打点计时 器对小车的阻力及其他阻力。调节木板的倾斜度,使 小车在不受牵引力时能拖动纸带沿木板匀速运动。
B.小车的质量要远大于塑料桶和桶内砝码的质量 C.实验中可以通过在塑料桶中增加砝码来改变小车 受到的拉力 D.每次改变小车受到的拉力后都需要重新补偿阻力
使尽可能多的点落在直线上, 不能落在直线上的点均匀分布在 直线的两侧,偏离直线较远的点 舍去。
注意事项 1)打点前小车应靠近打点计时器,且应先接通电源,后 释放小车。
2)在补偿阻力时,不要悬挂槽码,小车的另一端应连着 纸带且接通电源。给小车一个初速度,若纸带上打出的 点间隔均匀,表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跟它受到的重力沿斜 面向下的分力平衡。之后都不需要重新补偿阻力。
表1 小车质量一定 F a
5. a与m的关系:小车所受拉力不变(即槽码的个数一 定),通过增减在小车中的重物(即增减在小车中的砝 码)来改变小车的质量,根据纸带上打出的点测出相应 的加速度,将数据填在表2中。
表2 小车所受的拉力一定
m a
数据分析 (1)分析a与F的关系:通过观察记录的数据发现,F 越大,a越大,首先猜想a与F成正比。
(2)分析a与m的关系:通过观察记录的数据发现, m越大, a越小,这可能是a与m成反比,也可能是 a与m 2成反比,甚至是更复杂的关系,需要通过作 图来判定。
实验结论
进行实验 实验器材
打点计时器、纸带、复写纸、小车、一端附有 定滑轮的长木板、槽码若干个、夹子、细绳、低压 交流电源、导线、天平(带有一套砝码)、刻度尺。
实验步骤 1.用天平测出小车的质 量m,并记录.
2.按图所示,安装实验器材,只是不把悬挂槽码用 的细绳系在车上,即不给小车施加牵引力.
3.阻力补偿:把木板的一侧垫高,以补偿打点计时 器对小车的阻力及其他阻力。调节木板的倾斜度,使 小车在不受牵引力时能拖动纸带沿木板匀速运动。
B.小车的质量要远大于塑料桶和桶内砝码的质量 C.实验中可以通过在塑料桶中增加砝码来改变小车 受到的拉力 D.每次改变小车受到的拉力后都需要重新补偿阻力
使尽可能多的点落在直线上, 不能落在直线上的点均匀分布在 直线的两侧,偏离直线较远的点 舍去。
注意事项 1)打点前小车应靠近打点计时器,且应先接通电源,后 释放小车。
2)在补偿阻力时,不要悬挂槽码,小车的另一端应连着 纸带且接通电源。给小车一个初速度,若纸带上打出的 点间隔均匀,表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跟它受到的重力沿斜 面向下的分力平衡。之后都不需要重新补偿阻力。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4.2《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ppt课件

2019/8/11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11
⑤ 搁置问题抓住老师的思路。碰到自己还没有完全理解老师所讲内容的时候,最好是做个记号,姑且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继续听老师讲后面的 内容,以免顾此失彼。来自:学习方法网
⑥ 利用笔记抓住老师的思路。记笔记不仅有利于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利于抓住老师的思路。
2019/8/11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10
谢谢欣赏!
x1 x2
2 1
ammm112
结论:当物体受力一定时,物体的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方案二: P73参考案例二
实验器材:小车、打点计时器、纸带、长木板、细 线、砝码、钩码、刻度尺、天平。
F
实验 1、平衡摩擦力:在木板无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一 注 事意 项:薄上木打块出,的反点复是调均节匀高(度即差小,车直匀到速小运车动后)面为的止纸。带
4.2 探究加速度与力、 质量的关系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1、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
2、速度的大小或方向改变,即速度改变, 则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变化了
3、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或运动变化 快慢)的物理量
问题: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快慢(即加速度) 和什么有关?
(1)质量 例如:一般小汽车从静止加速到100km/h,只需
① 根据课堂提问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往往会提出一些问题,有的要求回答,有的则是自问自答。一般来说,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 题都是学习中的关键,若能抓住老师提出的问题深入思考,就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② 根据自己预习时理解过的逻辑结构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讲课在多数情况下是根据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展开的,若把自己预习时所理解过的知识 逻辑结构与老师的讲解过程进行比较,便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量保 持不变
控制变量m或F.探讨加速度a与F或m的关系
1
X1= 2 a1t2
1
X2 = 2 a2t2 X1/ X2=a1/a2
测量X1 、X2
F1 X1
F2 X2
2020/12/9
实验结论: m一定时
a∝F
实验结论: F一定时 a∝1/m
2020/12/9
进一步交流、讨论
你是否还有其他的探究方案?
一.确定研究方法: 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物理方法来研究 a与F、m的定量关系呢?
二.设计实验方案: (1)如何测量物体的加速度、质量和受到的力? (2)怎样设计实验步骤?怎样选用和调试实验器材? (3)如何采集实验数据,怎样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2020/12/9
加速度与力、物体的质量有什么定量的 关系?
实验装置图
2020/12/9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图:
小车
打点计时器
纸带
电源
砝 码
2020/12/9
把木板一端垫高,平 衡小车受到的摩擦力
2020/12/9
按照制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收集并记录数据
试验次数
1 2 3 4 5
加速度 α(m/s2)
小车受力 F(N)
试验次数
1 2 3 4 5
加速度 α(m/s2)
2020/12/9
3.各纸带上的加速度 a,都应是该纸带上的平均加速度. 4.作图象时,要使尽可能多的点在所作直线上,不在直 线上的点应尽可能对称分布在所作直线两侧.离直线较远的 点是错误数据,可舍去不予考虑. 5.释放时小车应靠近打点计时器且先接通电源再放开小 车.
2020/12/9
学
生
探
究
方 方案二:小车一端带滑轮的长木板、细线、砝
小车质量 m(kg)
2020/12/9
A、加速度与合外力的关系
实验基本思路: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 测量物体在不同的合力 作用下物体的加速度, 分析加速度与合外力 的关系。
2020/12/9
实验数据的记录处理:
实验次数
实验数据
a/m/s2
F/N
第一次
1.0
0.20
第二次
1.6
0.40
第三次
2.0
0.5
a
3.0
2.0
2020/12/9
1.0
0
0.2 0.4 0.6
F
B、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
实验的基本思路:保持物体所受的合外 力相同,测量不同质 量的物体在该力的作 用下的加速度,分析 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2020/12/9
实验数据记录处理:
实验次数
实验数据
第一次
a/m/s2 0.25
2020/12/9
2020/12/9
如何来平衡摩擦力? 我们将长木板倾斜一定角度θ,θ应
该等于 arctan ,此时物体在斜面上
受到的合外力为0。做实验时肯定无法 这么准确,做实验时肯定无法这么准确, 我们只要把木板倾斜到物体在斜面上大 致能够匀速下滑(可以根据纸带上的点 来判断)
2020/12/9
绳子的拉力等于钩码(或者沙桶)的重力吗? 为什么?
2020/12/9
气垫导轨装置2020/1来自/9m一定,F越大,a越大。 a∝ F或者a∝ Fn;
F一定, m越小,a越大。a∝1/m或者a∝1/mn。
猜想:加速度与力成正比
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
2020/12/9
怎样才能探究出加速度、力、质量三个变量之 间的关系?
控制变量法:
1保持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2保持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第二次
第三次
a
0.3 0.25 0.2 0.15 0.1 0.05
0
2.0
0.15 0.10
4.0 6.0
1/m 5.0 4.0 3.3
1/m
对实验数据的处理
如何分析这些数据? --图象法(图象处理技巧)
a a
0
2020/12/9
F0
m m1
实验结论:
加速度与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
即: a ∝ F
2020/12/9
2.摩擦力平衡不准确、质量测量不准、记数点间距测量 不准、纸带拉线不严格与木板平行也是引起误差的原因。
2020/12/9
四、注意事项 1.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挂重物.整个实验平衡了摩擦力后, 不管以后是改变盘和砝码的质量,还是改变小车及砝码的质 量,都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2.实验中必须满足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远大于小盘和砝 码的总质量.只有如此,砝码和小盘的总重力才可视为与小 车受到的拉力相等.
2020/12/9
学
生
探 方案一:小车、打点计时器、纸带、一端带滑
究 轮的长木板、细线、砝码、钩码、刻度尺、天 方 平为器材,研究小车运动。
案
用天平测出小
车的质量m
从打点计时器打出 的纸带计算出小车 的加速度a
2020/12/9
砝码的总重力G 当作小车受到的
拉力F
思考:小车在运动方向上受几个力的作用?细
案
码、钩码。用刻度尺测量物体运动的位移,用
秒表测量出物体运动的时间,求出加速度a 。
2020/12/9
学
生
探
究 方
方案三:以两辆小车、一端带滑轮的长木板、 粗线、砝码、钩码、天平、刻度尺、宽口夹子
案 为实验器材,研究小车的运动。
2020/12/9
学 生 探 究 方 案
合外力 保持不 变
2020/12/9
不等于!因为钩码向下加速,所以绳 子的拉力小于钩码的重力。
什么情况下钩码(或者沙桶)重力可以近似等于 绳子拉力,即小车所受的合外力?
当砝码质量比小车质量小得多时,绳子的拉 力近似等于砝码的重力,即小车受到合外力 近似等于砝码的重力。
2020/12/9
小车和沙桶的受力情况如图所示。
2020/12/9
1
a∝
m
2020/12/9
三、误差分析 1.因实验原理不完善造成系统误差 本实验中用所挂重物的重力代替小车受到的拉力,实际 上小车受到的拉力要小于所挂重物的重力,存在系统误差.所 挂重物的质量比小车的质量越小,误差越小;反之误差越大.
2020/12/9
2.因操作不够准确造成的偶然误差 (1)质量的测量误差. (2)测量纸带上各点间的距离的误差(读数误差). (3)绳或纸带与木板不平行造成的误差. (4)平衡摩擦力不准确造成的误差.平衡过度使小车合外 力偏大,平衡不够使小车的合外力偏小,此时要注意匀速运 动是恰好平衡摩擦力的标志.
4.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2020/12/9
• 力F——迫使“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 质量m——抵抗“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 • 加速度a——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快慢
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物体速度的变化
2020/12/9 加速度
与力和质量有关
思考:
1:在书本上撒一些碎纸片,先用嘴轻轻地吹,再用 力使劲吹,我们会观察到什么的现象?你能得到什 么结论?
绳对小车的拉力等于小车所受的合力吗?
2020/12/9
例1、如图一个木块正在倾角为θ为的三角斜面上匀速下
滑,试求斜面的动摩擦因数。
N
mg cos FN
Ff
N
Gsinθ
mg sin FN mg cos θ θ
所以: sin tan cos
G Gcosθ
问:如果此时给物体加上一个沿斜面向 下的力F,那物体现在受到的合外 力是多少?
结论:对某一物体而言,受到的力越大,其运动 状态越容易改变,即加速度越大。
2:在书本上撒一些小石子和一些碎纸片,用 力使劲吹。我们又会观察到什么的现象?又能 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对不同物体而言,受到相同的力,质量越小, 其运动状态越容易改变,即加速度越大。
2020/12/9
学生探究α与F、m的定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