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最新进展
2024版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概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与方案选择•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目录•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疾病概述定义与发病机制定义发病机制SLE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环境、免疫异常等多个方面。
其中,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和自身抗体的产生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
年龄与性别分布SLE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育龄期女性最为多见,男女比例约为1:9。
发病率SLE 的发病率因地区和种族差异而异,全球范围内发病率约为(20~70)/10万。
遗传因素SLE 具有家族聚集性,同卵双胞胎同时患病几率高于异卵双胞胎。
此外,某些基因如HLA-DR2、HLA-DR3等与SLE 易感性相关。
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与分型临床表现分型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标准及流程诊断标准诊断流程鉴别诊断相关疾病皮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有皮肤损害和肌肉症状,但无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特异性抗体,如抗核抗体(ANA(dsDNA)。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实验室检查与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全血细胞计数、尿常规、生化检查(如肝肾功能、电解质等)、免疫学检查(如ANA、dsDNA、抗可提取核抗原抗体等)。
辅助检查如X线、超声心动图、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用于评估器官受累情况。
此外,皮肤活检和肾活检等组织病理学检查也有助于诊断和评估病情。
治疗原则与方案选择控制疾病活动保护重要脏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030201治疗目标及原则糖皮质激素作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基础治疗药物,具有抗炎、免疫抑制等作用,需根据病情调整剂量和疗程。
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用于控制病情活动、减少激素用量及预防复发,需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生物制剂如抗B细胞抗体、抗TNF-α抗体等,用于对传统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的患者,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
1 2 3血浆置换干细胞移植心理治疗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害肾脏并发症心血管并发症肺部并发症神经系统并发症预防措施建议通过药物、免疫调节等手段控制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活动,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中西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进展

西药治疗
联合治疗
将中药和西药结合起来,制定个性化 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 副作用。
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西药 ,控制病情进展,减轻炎症反应。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研究
临床试验
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试验,比较中西医结合治 疗与单纯西医治疗的疗效差异,评估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VS
细胞疗法
细胞疗法是一种利用患者自身或异体细胞 进行治疗的方法。目前用于系统性红斑狼 疮治疗的细胞疗法主要包括造血干细胞移 植和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等。
04
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 红斑狼疮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与挑战
优势
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可以充分发 挥中医和西医各自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注重整体调理,通过辨证施治,针对病 因进行治疗;西医则注重对疾病的针对性治 疗,两者结合可以更好地缓解症状、控制病 情。
05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新型药物与疗法的研发
生物制剂
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研发针对红斑 狼疮发病机制的特异性抗体或细 胞因子抑制剂,以减少炎症反应 和自身免疫损伤。
小分子药物
研究开发针对红斑狼疮相关信号 通路的小分子抑制剂,以调节免 疫细胞的活性,抑制异常的免疫 反应。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理论与技术突破
整合医学理论
糖皮质激素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基础药物,具有抗炎、免疫抑制和抗过敏等作用。常用的糖皮质激素包括泼 尼松、甲泼尼龙等。
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重要药物,能够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减少自身抗体产生。常用的免疫抑制 剂包括环磷酰胺、霉酚酸酯、他克莫司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疫疗法
血浆置换疗法
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治新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可以有冠状动脉受累, 表现为心绞痛和心电图ST-T改变,甚至 出现急性心肌梗塞,除冠状动脉炎可能 参与了发病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加 速了动脉粥样硬化,及部分狼疮患者存 在抗磷脂抗体导致动脉血栓形成,可能 是冠状动脉病变的另两个主要原因。
9、消化系统表现:
狼疮可以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 泻或便秘,其中以腹泻较常见,可伴 有蛋白丢失性肠炎,并引起低蛋白血 症。活动期狼疮可出现肠系膜血管炎, 其表现类似急腹症,甚至被误诊为胃 穿孔、肠梗阻而手术探查。
抗核抗体谱(ANAs)和其他自身抗体
免疫荧光抗核抗体(IFANA)是狼疮的 筛选检查,对诊断狼疮的敏感性为 95%,特异性为65%;其他结缔组 织病的血清中也常存在ANA,一些 慢性感染、肿瘤、和正常人中也可 出现低滴度的ANA。
ANA包括一系列针对细胞核中抗原 成分的自身抗体。其中抗双链DNA (ds-DNA)抗体的特异性95%,敏 感性70%,与疾病活动性和狼疮肾 炎有关;抗Sm抗体的特异性高达 99%,但敏感性仅25%;
⑤关节炎 非侵蚀性关节炎,累及2 个或更多的外周关节,有压痛、肿胀、 积液。 ⑥浆膜炎 胸膜炎或心包炎。 ⑦肾脏病变 尿蛋白〉0.5g/24小时或 +++,或管型(红细胞、血红蛋白、颗 粒或混合管型) ⑧神经病变 癫痫发作或精神病,出外 药物或已知的代谢紊乱。
⑨血液学疾病 溶血性贫血,或白细胞 减少,或淋巴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 少。 ⑩免疫学异常 抗ds-DNA抗体阳性,或 抗Sm抗体阳性,或抗磷脂抗体阳性。 ⑾抗核抗体 在任何时候和未用药物 诱发药物性狼疮的情况下,抗核抗体 滴度异常。
2、皮肤与粘膜:
SLE临床研究进展(两篇)2024

引言: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
近年来,SLE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了解SLE的临床研究进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SLE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详细讨论,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了解和管理SLE患者。
概述:1.SLE的流行病学研究揭示了其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
2.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研究有助于诊断和分型。
3.免疫学和遗传学研究揭示了SLE的免疫病理机制。
4.药物治疗的研究对SLE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5.个体化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是未来的研究热点。
正文内容:一、SLE的流行病学研究1.1.在不同人群中的SLE发病率和死亡率存在差异。
1.2.SLE与年龄、性别、种族和遗传因素的关系值得研究。
1.3.环境和生活方式对SLE的发病风险有一定影响。
1.4.研究SLE的危险因素和预后因子对患者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1.5.将SLE与其他自身免疫疾病进行比较,有助于深入理解其病理机制。
二、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研究2.1.SLE的常见症状包括疲劳、发热、关节痛和皮疹等。
2.2.特殊器官的受累可以导致多种症状和体征。
2.3.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分析有助于SLE的早期诊断和分型。
2.4.对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评估有助于预测疾病进展和预后。
2.5.微创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对SLE相关器官损害的诊断准确度。
三、免疫学和遗传学研究3.1.免疫球蛋白异常与SLE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3.2.自身抗体的产生对病程和预后具有重要影响。
3.3.研究免疫细胞和信号通路的异常有助于揭示免疫病理机制。
3.4.遗传因素对SLE的易感性和病情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3.5.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研究为SLE的个体化治疗奠定了基础。
四、药物治疗的研究4.1.糖皮质激素是SLE的基础治疗药物。
4.2.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可以控制SLE的疾病活动和器官损害。
4.3.靶向免疫治疗药物为SLE的治疗带来新的机会。
4.4.生物制剂在SLE治疗中的应用正逐渐扩大。
红斑狼疮的免疫治疗研究新进展

红斑狼疮的免疫治疗研究新进展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以机体对自身组织产生过敏反应而导致的慢性多系统炎症性疾病。
该疾病在临床上呈现出各种系统和器官的广泛受累,并具有明显的自身免疫特点。
由于红斑狼疮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其治疗一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近年来,随着免疫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对红斑狼疮的免疫治疗也取得了新进展。
一、常用免疫治疗药物1. 糖皮质激素作为红斑狼疮治疗中最常用的药物之一,使激素类药物成为首选。
通过抑制免疫系统,减少自身抵抗反应和遏制自身免罪攻击等方式缓解肌体发作。
然而高剂量或长期使用会伴随着许多副作用,如感染风险增加、骨质流失、血压升高等。
2. 免疫抑制剂针对那些激素治疗无效或耐受性差的患者,免疫抑制剂是常用的替代选择。
它们通过抑制免疫系统中某些特定的细胞或因子,降低自身免疫攻击。
典型的药物包括硫唑嘌呤、环孢素A、甲氨蝶呤和小剂量口服巴利昔单抗。
二、新进展1. 靶向B细胞药物——贝利司他(Belimumab)贝利司他是一种靶向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的单克隆人源化抗体。
该药物可干扰BLyS与B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从而阻断B细胞活化和分裂。
临床试验显示,在红斑狼疮患者中使用贝利司他可以显著减少疾病活动性和发作频率,并且安全性良好。
2. 递白介素-6(Interleukin-6, IL-6) 受体抑制剂IL-6在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抑制其信号传导可能有助于缓解疾病进展。
阿特利珠单抗和托珠单抗是两种针对IL-6受体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临床试验显示它们可以显著改善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生活质量。
3. 重组胞外受体域融合蛋白ACEIgACEIg是一种人源重组胞外受体域融合蛋白,与红斑狼疮相关的自身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从而减轻自身抵抗反应。
初步临床结果显示ACEIg在红斑狼疮治疗中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有效性,但仍需进行更多的大规模临床试验。
2024年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治疗市场环境分析

2024年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治疗市场环境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简称SLE)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疾病,主要影响皮肤、关节、肾脏、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
目前,该疾病的治疗主要依赖药物治疗。
本文将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治疗市场环境进行分析。
1. 市场规模据统计,全球范围内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人数约为500万到1000万人。
根据市场研究报告,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治疗市场在过去几年稳步增长。
预计到2025年,该市场规模将超过100亿美元。
2. 主要药物治疗方法目前,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免疫抑制剂、类固醇和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其中,免疫抑制剂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案之一。
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包括环磷酰胺、甲氨蝶呤和硫唑嘌呤等。
3. 市场竞争态势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治疗市场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目前,市场上领先的公司有Roche、GlaxoSmithKline、Pfizer等。
这些大型制药公司通过持续的研发和临床试验,不断推出新的创新药物来抢占市场份额。
4. 市场增长驱动因素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治疗市场的增长受到多种因素的驱动。
首先,患者人数的增加是市场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其次,医疗技术的进步,使得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更加可行,进而推动了药物市场的需求。
此外,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和医疗资源的增加也为市场的增长提供了支持。
5. 市场面临的挑战尽管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治疗市场前景广阔,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该疾病的复杂性使得新药研发和临床试验困难重重。
其次,高昂的治疗费用限制了许多患者的选择。
此外,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也是一个挑战,因为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可能导致一系列副作用。
6. 市场发展趋势在未来几年,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治疗市场将继续保持稳步增长。
市场发展的主要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新药研发:制药公司将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开发出更多创新药物,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新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新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以影响全身多个器官,包括皮肤、肾脏、关节和中枢神经系统等。
目前,尚无完全治愈SLE的方法,但是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SLE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进步。
以下是SLE治疗的新进展:
靶向治疗药物:靶向治疗药物是指针对特定分子或通路发挥作用的药物。
例如,贝利单抗、托珠单抗等靶向治疗药物可以针对SLE的特定免疫反应分子或细胞进行干预,具有更高的治疗效果和更少的副作用。
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是抑制免疫系统功能的药物。
例如,环磷酰胺和甲氨蝶呤等免疫抑制剂可以用于控制SLE 患者的免疫反应,减轻症状和预防疾病进展。
其他药物:除了靶向治疗药物和免疫抑制剂,还有其他药物也被应用于SLE的治疗中,如皮质激素、抗疟疾药、钙通道阻滞剂等,这些药物可以用于控制症状、缓解疼痛、抑制免疫反应等。
个性化治疗:SLE的症状和疾病进展因人而异,因此个性化治疗也越来越重要。
例如,基于患者的遗传、免疫和临床特征,医生可以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计划,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并提高治疗效果。
其他治疗方式:除了药物治疗外,还有其他治疗方式也
可以帮助SLE患者控制疾病,例如营养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这些治疗方式可以帮助患者改善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对于SLE的治疗已经有了一些新的进展,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未来,随着新药物和新治疗方法的不断涌现,SLE的治疗将会更加精准、个性化和有效。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治疗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治疗进展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内分泌等多种因素有关。
近年来,研究发现异常的免疫反应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环境因素如紫外线照射、药物、感染等也可能诱发系统性红斑狼疮。
临床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特征、血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临床特征包括发热、关节痛、皮肤病变、肾脏损伤等。
血液检查可见血红蛋白下降、血小板减少、血清免疫球蛋白升高、抗核抗体阳性等。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心脏损伤。
基因检测:近年来,基因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中受到。
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突变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生有关,如人白细胞抗原基因和补体基因等。
基因检测有助于预测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生风险和评估预后。
生物标志物:抗核抗体谱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经典生物标志物,包括抗双链DNA抗体、抗Sm抗体等。
这些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但敏感性较低。
近年来,一些新的生物标志物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逐渐应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
药物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
糖皮质激素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基础药物,可控制炎症反应。
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霉酚酸酯等可抑制免疫细胞的活化,减轻免疫损伤。
生物制剂如抗CD20单克隆抗体、抗TNF-α抑制剂等可针对特定免疫细胞或分子进行靶向治疗。
激光治疗:激光在皮肤科广泛应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
如使用高能脉冲激光照射病变皮肤,可诱导炎症缓解和促进皮肤修复。
激光还可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的血管炎和黏膜溃疡。
手术治疗: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引起的严重心脏病变、肾衰竭等,手术治疗可能有效。
例如,心脏瓣膜置换术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引起的心瓣膜病变,透析可治疗肾衰竭。
个性化治疗方案:近年来,个性化治疗成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重要治疗策略。
根据患者的病情、基因型、免疫表型等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SLE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 ic lupus erythem atosus,SLE ) 是一种复杂的异质性自身免疫病,以出现多种自身抗体为特征,可以累及多个系统。
SLE 的发病机制中有多种因素的参与,其机制可能与患者体内致病性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及T细胞和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功能失调有关。
其具体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未明。
有研究认为,SLE是在遗传因素导致的遗传易感性的基础上,在病毒感染或激素环境等促发因素的作用下,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功能紊乱导致自身耐受丧失而引起的。
1、遗传因素SLE 的易感性与遗传因素有关,Deapen 等对患有SLE 的双胞胎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单卵双胞胎的同病率可达25%,而双卵双胞胎的同病率仅为2%。
最近,人们使用基因组筛查来定位与狼疮易感性有关的基因,几乎每条染色体都被检测过,检测结果发现,许多基因都与SLE 的发病有关,其中Johanneson 等仅在1 号染色体上就检测到了6个优势对数评分(Log score) 超过1.5的连锁区域。
但是许多关于基因与SL E的相关性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某些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基因等,这种不一致的结果可能是由于不同人群中等位基因频率的不同而造成的。
2、免疫因素SLE 患者血清中出现的大量自身抗体说明了自身反应性B细胞的存在和活化,B细胞的活化和存活有赖于T细胞的调节,自身反应性B细胞的增殖与T细胞抑制功能的异常有关。
C D 4+C D 25+调节性T细胞是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T 细胞亚群,在自然条件先处于无能状态,可通过直接接触或分泌IL-10、TGF-B 等的方式发挥负向调节作用,抑制其它CD 4+和CD 8+T 细胞的功能以及B细胞的抗体合成,它的抑制作用不具有抗原特异性,且与其细胞表面的细胞毒性T 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 (cytotoxic T lym phocyte associated antigen 4,CTLA 4 )和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glucocorticoid induced tum 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GITR ) 家族相关基因(fam ily related gene)的表达密切相关。
CD 4+C D 25+ 调节性T 细胞的免疫抑制活性和细胞数量决定了CD 4+CD25+ 调节性T细胞介导的抑制反应水平。
SLE 患者的C D 4+C D 25+调节性T细胞功能异常,Crispin 等研究发现,活动性SLE患者体内C D 4+CD 25+调节性T 细胞的数目较健康对照和非活动性SLE患者明显下降,CD 4+CD25+调节性T细胞数目减少,免疫抑制能力下降,使得其对过度活化的自身反应性 B 细胞的抑制能力减弱。
抗双链DNA抗体是SLE 患者体内出现的特征性抗体之一,进一步研究发现,CD 4+CD 25+调节性T 细胞可以通过细胞间直接接触的方式抑制B 细胞产生抗双链DNA 抗体。
Lee等的研究数据表明,活动性SLE患者的CD 4+CD25+调节性T细胞减少,且其减少的程度与疾病的活动性和患者血中抗双链DNA抗体的水平呈负相关。
述作用使得机体自身耐受被打破,自身反应性T、B 细胞活化,自身抗体和含染色质成分的自身抗体自身抗原免疫复合物形成,这些反过来又可以进一步诱导并维持DC成熟,形成恶性循坏,使疾病不断进展。
3、性激素的作用SLE 的发病表现出女性优势,主要累及脑力和体力处于最佳状态的育龄期女性,男女患病比为1 :9,SL E的这种女性优势表现的原因至今未明,或许与性激素的作用有关。
3.1 雌激素目前关于雌激素在狼疮发病中的作用尚未有一致的结论,在实验性SL E 鼠,经抗雌激素抗体或雌激素受体拮抗剂他莫昔芬处理后其异常的细胞因子水平恢复正常,自身抗体IgG 3 亚型减少。
但是,另有研究显示怀孕SLE 患者当随着孕期延长狼疮活动性增加时,体内血清雌二醇水平与年龄相匹配的对照组孕妇相比异常降低,非芳香化的男性激素并没有改善患者的病情,反而加重了患者的疾病活动,雌激素受体拮抗剂他莫昔芬的使用也未改善疾病活动性反而加重。
因此,雌激素在SLE 中的作用究竟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2 睾酮睾酮为雌二醇的前体物质,在男性与女性体内均可存在,通常作为免疫抑制剂使用。
在合并有克兰费尔综合征(患者性染色体组为X X Y 型,表现为小睾丸,精子缺乏与不育,尿中促性腺激素排泄增加,患者身高体长) 的SLE 患者在接受睾酮治疗后,SLE的临床症状得到缓解。
4、环境因素光过敏是SLE患者的一个常见症状,紫外线照射可使得易感个体出现皮疹甚至全身性反应。
某些患者对紫外线高度敏感,据报道有一例患者的皮肤狼疮因暴露于影印机发射的紫外线中而恶化。
Sonthelmer 对紫外线诱发狼疮的可能机制加以综合后得出如下假设:抗Ro 抗体与光过敏皮疹的发生相关,紫外线照射使得促炎细胞因子释放增多以及角质细胞凋亡率增高,导致包括Ro抗原在内的自身抗原暴露和后续的角质细胞的细胞毒反应,从而诱发SLE 或使SLE症状加重。
综上所述,SLE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参与并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对于SLE研究已取得了极大的成绩,我们对它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尽管SLE 的病死率在过去十年里逐渐降低,它仍然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对SLE病因学的进一步研究,将为SLE 的治疗提供更好的靶点。
5.其他因素研究提示细胞因子失衡、人ATG-5基因变异及循环Tfh细胞增加均与SLE发病相关,E2泛素结合酶UBE2L3可能是SLE治疗的新靶点。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标准1、在以往的研究中, 很多研究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诊断标准进行了总结。
当前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标准为11条, 即面颊部位红斑、光敏感、盘状红斑、口腔溃疡、浆膜炎、肾脏病变、关节炎、神经系统异常、免疫学异常、血液学异常和抗核抗体异常。
我国在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实施临床诊疗时, 使用这一分类标准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 能够达到96%左右。
但仍需注意的是, 使用这一标准在发病早期无法起到较好的诊断效果。
因此在2009年, ACR会议上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分类标准进行了修订。
在分类标准上, 将其分为了急性或亚急性皮肤狼疮表现、口腔或鼻咽部溃疡、慢性皮肤狼疮表现、炎性滑膜炎、非瘢痕性秃发、肾脏病变、浆膜炎、白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
通过这一方法可在患者发病早期对其症状进行较好的观察和分析, 可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起到更好的诊断效果。
2、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免疫学标准在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实施免疫学诊断室, 其标准为6条。
1. 抗-ds DNA 抗体滴度至少为实验室标准。
2. 抗-Sm抗体呈现出阳性。
3. ANA滴度高于实验室标准。
4. 补体出现了降低。
5. 狼疮抗凝物阳性/梅毒血清试验假阳性/抗心磷脂抗体为正常水平的至少2倍。
在确诊条件方面, 若患者在实施肾脏病理诊断后确诊为狼疮性肾炎并且出现了抗ds DNA 抗体或ANA 抗体阳性, 则能够被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另外若患者符合其中的4条诊断标准,也可被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免疫学诊断标准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可达到90%以上,在临床诊断中能够起到较好的诊断效果。
3、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鉴别诊断和判断标准在鉴别诊断方面, 需要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精神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药物性狼疮、皮炎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而在对患者实施病情判断中,对病情严重性的诊断需要按照患者受累器官的严重程度和部位等信息进行分析。
若患者出现了脑部受累等症状,则表示其病变已经非常严重。
若患者出现了肾脏类的病变,则表示其症状严重性高于仅出现了皮疹和发热等不严重症状的患者。
而若患者出现了其他并发症,例如糖尿病、高血压和感染等疾病,其症状显示较为严重。
三、临床表现SLE好发于生育年龄女性,多见于15~45岁年龄段,女:男为7~9:1。
在美国多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SLE的患病率为14.6~122/10万人;我国大样本的一次性调查(>3万人)显示SLE的患病率为70/10万人,妇女中则高达113/10万人。
SLE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多数呈隐匿起病,开始仅累及1~2个系统,表现轻度的关节炎、皮疹、隐匿性肾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部分患者长期稳定在亚临床状态或轻型狼疮,部分患者可由轻型突然变为重症狼疮,更多的则由轻型逐渐出现多系统损害;也有一些患者起病时就累及多个系统,甚至表现为狼疮危象。
SLE的自然病程多表现为病情的加重与缓解交替。
1.1 SLE常见临床表现鼻梁和双颧颊部呈蝶形分布的红斑是SLE特征性的改变;SLE的皮肤损害包括光敏感、脱发、手足掌面和甲周红斑、盘状红斑、结节性红斑、脂膜炎、网状青斑、雷诺现象等。
SLE 口或鼻黏膜溃疡常见。
对称性多关节疼痛、肿胀,通常不引起骨质破坏。
发热、疲乏是SLE 常见的全身症状。
1.2 SLE重要脏器累及的表现1.2.1狼疮肾炎(LN):50%一70%的SLE患者病程中会出现临床肾脏受累,肾活检显示几乎所有SLE均有肾脏病理学改变。
LN对SLE预后影响甚大,肾功能衰竭是SLE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LN病理分为6型:l型为正常或微小病变;Ⅱ型为系膜增殖性;Ⅲ型为局灶节段增殖性;1V型为弥漫增殖性;V型为膜性;Ⅵ型为肾小球硬化性。
病理分型对于估计预后和指导治疗有积极的意义,通常I型和Ⅱ型预后较好,Ⅳ型和Ⅵ型预后较差。
肾脏病理还可提供LN活动性的指标,如肾小球细胞增殖性改变、纤维素样DOI:10.3760/eraa.j.issn.1007—7480.2010.05.016坏死、核碎裂、细胞性新月体、透明栓子、金属环、炎细胞浸润,肾小管间质的炎症等均提示LN活动;而肾小球硬化、纤维性新月体、肾小管萎缩和问质纤维化则是LN慢性指标。
1.2.2神经精神狼疮:轻者仅有偏头痛、性格改变、记忆力减退或轻度认知障碍;重者可表现为脑血管意外、昏迷、癫痫持续状态等。
在除外感染、药物等继发因素的情况下,结合影像学、脑脊液、脑电图等检查可诊断神经精神狼疮。
以弥漫性的高级皮层功能障碍为表现的神经精神狼疮,多与抗神经元抗体、抗核糖体P蛋白(Ribsomal P)抗体相关;有局灶性神经定位体征的神经精神狼疮,又可进一步分为2种情况:一种伴有抗磷脂抗体阳性;另一种常有全身血管炎表现和明显病情活动,在治疗上应有所侧重。
横贾I生脊髓炎在SLE不多见,表现为下肢瘫痪或无力伴有病理征阳性。
脊髓的磁共振检查有助明确诊断。
1.2.3 血液系统表现:贫m和(或)n细胞减少和(或)血小板减少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