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上册 15_2 动物运动的形成教案 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15.2《动物运动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三维)

2.掌握运动的形成过程,包括神经系统的调节、骨骼的杠杆作用、肌肉的收缩和关节的支点作用。
3.能够解释不同动物运动方式的形成原理,如奔跑、跳跃、游泳等。
4.能够分析现实生活中不同动物的运动适应性和运动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积极态度,来自励他们勇于提问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4.培养学生对团队合作和交流的重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动物的运动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运动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动物运动的兴趣和好奇心。
2.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动物,亲身体验不同运动方式的适应性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思维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对于运动系统的组成和运动形成的过程理解不够深入,容易将运动简单地理解为肌肉的收缩,而忽视了骨骼的作用。针对这一问题,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动物运动的形成,提高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3.提醒学生运动系统的知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鼓励他们在生活中观察和思考运动的原理和作用。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种动物,撰写一篇关于该动物运动方式及其适应性的小论文。
2.鼓励学生在撰写作业过程中,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学术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教师对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与学生进行交流,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八年级生物上册15.2动物运动的形成学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15.2动物运动的形成学案北师大版动物运动的形成[学习目标]1,能理解长骨的结构,能理解骨的基本结构;2.通过探索骨骼的组成,我们可以解释骨骼结构和功能的适应性。
3,能学会理解人体骨骼和骨骼肌的组成,学会描述人体运动的发生;4、能根据骨骼构成的知识,有意识地养成坐、站、走的正确姿势[学习困难]重点1,长骨结构与功能的适应;2.骨的成分和特征;3、身体运动的形成难点1、骨骼的结构和组成与其功能的关系;2、身体运动的形成[学习方法]阅读,观察实验,实验探究,讨论[学习过程]预习反馈:比较你的自学能力!1,人类和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即,和在和其他系统的协调调节下,运动系统起着、和的作用2、骨头是一种长骨大多是. 3。
长骨的基本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即、、和骨膜是和谐的,它为骨组织提供营养合作探究:一对一,哪个小组有更多的方法!(1)骨1,活性:哺乳动物长骨2的解剖学观察及骨髓的终身造血功能;在某些情况下,造血功能也可以恢复。
3,骨的长度和厚度与骨折后的修复有关与骨骼长度相关的是4.活动:探索骨头的组成和特性:将鱼骨放在酒精灯上,烧掉骨头中的有机物。
剩下的灰白色灰烬是无机盐,骨头变得又硬又脆鱼骨浸泡在稀盐酸中以溶解骨中的无机盐,其余为有机物,骨变得柔韧。
(1)有、和,(2)无机盐的主要成分是所以骨头(3)骨骼中的有机物主要是它使骨骼具有5.骨的物理特性年龄组有机(1/3)无机骨的特性(2/3)约1/3约2/3高弹性,低硬度,不易断裂,但易变形,坚硬有弹性,易断裂(2)骨连接1,根据骨与骨连接的活动程度,可分为三类:2。
关节是指骨和骨头之间的连接3。
关节可以灵活移动,因为里面有少量的滑液,关节表面覆盖了一层。
关节非常牢固,因为关节表面和关节周围的钢筋固定。
(3)骨骼,骨骼肌1,人体骨骼是由骨头连接而成的;人类骨骼分为两部分2、人体有一条骨骼肌,每条骨骼肌包括两部分3.肌腱主要位于骨骼肌的两端,分别与骨骼相连肌肉发达的腹部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并具有以下特点(4)体细胞运动的形成1,体细胞运动的形成是由,,,人体运动主要通过杠杆运动来表达。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生物第15章动物的运动第2节《动物运动的形成》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研究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热情。
2.增强学生对动物运动结构与功能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
3.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
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动物运动的形成过程。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克服难点。
2.利用多媒体、实物等教学资源,直观展示动物运动的结构与功能,降低学习难度。例如,通过动画演示肌肉收缩与松弛的过程,使学生更易于理解。
五、作业布置
1.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选取一种动物运动方式,分析其在自然界中的适应性,并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逻辑清晰、观点明确。
2.设计一份关于动物运动知识的手抄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动物运动的基本结构、肌肉收缩与松弛的生理机制、不同动物运动类型的适应性等。手抄报要求图文并茂,突出重点,体现创意。
3.教师批改练习题,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动物运动的形成过程、基本类型、适应性等。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教师解答学生疑问,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4.强调动物运动在生物进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意义,激发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动物运动方式,分析其在自然界中的适应性。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总结所选动物运动方式的特点、优势以及在生存竞争中的意义。
第15章第2节动物运动的形成教学设计(第4课时)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生物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会设计一些课堂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这些题目旨在检验学生对动物运动形成原理的理解程度。我会在学生做题时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总结归纳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带领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动物运动的基本结构、形成过程和能量转化。我会强调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课堂练习中发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以及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识阶段,我会先介绍动物运动的基本组成,包括骨骼、肌肉和关节。我会用图示和模型来展示这些结构在动物体内的位置和作用,并解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以产生运动。
接着,我会深入讲解生物力学原理,如力的产生、传递和转化。我会通过动画和实际运动案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些原理。同时,我会引导学生思考能量在不同形式之间的转换,以及这种转换对动物运动的意义。
教学策略:运用多媒体展示动物运动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动物运动的特点,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2.知识讲解,突破难点:以讲授法为主,结合案例分析,讲解动物运动形成的生物力学原理。
教学策略:采用生动的比喻、形象的图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生物学原理。针对学生的认知难点,进行个别辅导,确保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动物运动形成的生物力学原理,掌握骨骼、肌肉、关节在运动中的协调关系。
2.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在合作中的沟通、交流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生活中的动物运动实例为切入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动物运动的形成过程
1.生物力学原理:分析动物运动中力的产生、传递和转化。
八年级生物上册15.2《动物运动的形成》(第1课时)教案北师大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生物上册15.2《动物运动的形成》(第1课时)教案(新版)北师大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生物上册15.2《动物运动的形成》(第1课时)教案(新版)北师大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生物上册15.2《动物运动的形成》(第1课时)教案(新版)北师大版的全部内容。
第2节动物运动的形成(第1课时)一、设计思路新课程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本节教学中,以学生自己的观察、探究、交流和讨论以为主,以教师适时的启发和点拨为辅,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共同达成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在学习动物运动方式的基础上,本节进一步探讨动物运动的形成,为后面学习动物的行为打下基础。
人体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骨连接、骨骼、骨骼肌组成的。
人体的每块骨都是一个器官。
教材中以长骨为例阐述骨的结构及其与功能的适应性。
通过实验探究骨是由有机物和无机物两大类物质组成的,这两大类物质的比例决定着骨的硬度和韧性。
三、教学目标1。
知识(1)观察辨认长骨的主要结构(2)解释骨的结构如何与功能相适应(3)说明骨的特性与骨成分之间的关系2。
能力(1)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操作的能力(2)培养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3)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交流合作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和自觉养成坐、立、行的正确姿势(2)关注骨健康,预防骨疾病四、教学重点1.长骨的结构与功能的适应2。
骨的成分和特性五、教学难点1.骨的结构和组成成分与其功能的关系2。
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探究活动六、教学准备1。
第15章第2节动物运动的形成教学设计(第2课时)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生物

教片,引导学生关注动物运动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简要回顾上一节课内容,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动物运动的形成。
3.讲解与探究:
(1)讲解骨骼、肌肉、关节等在动物运动中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动物运动的基本结构。
(4)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的动物运动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4.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实验报告和小测验等形式,评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动物运动的形成过程,骨骼、肌肉、关节在运动中的作用,以及运动产生的基本原理。
2.难点:理解动物运动形成过程中各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动物运动现象。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动物运动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3.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涵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家长签字确认,教师将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4.撰写一篇关于动物运动的科普文章,内容可包括动物运动的形成过程、运动原理、运动的意义等。要求语言简练,图文并茂,字数不少于500字。
5.开展小组合作研究,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动物运动现象,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观察等方法,深入了解该运动方式的原理和特点。下节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分享研究成果。
1.观察身边的动物运动现象,选择一种动物,描述其运动方式,并分析其骨骼、肌肉、关节在运动中的作用。要求不少于300字,以日记形式记录,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15章第2节动物运动的形成(第3课时)教案北师大版

(骨骼肌——动力;骨——杠杆;关节——支点)
三、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调作用
屈肘: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伸肘: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学生自学、讨论
三、运动中骨骼肌的协调
在一个简单运动中,至少有多少骨?多少关节?多少骨骼肌的参与呢?引出运动过程中的骨骼肌的协调。
自此利用屈肘伸肘的例子,结合简单模型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运动中骨骼肌的协调作用,归纳总结。
拓展
除了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在运动中还需要哪些结构参与?
引导学生思考:消化系统负责获得有机物,呼吸系统负责提供氧气,循环系统负责运输……,感受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
重点
人体运动的形成
难点
骨、关节、骨骼肌在运动中的作用
具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
教材分析与学法说明
引入
活动:完成屈肘、伸肘动作,体会一个动作的完成,除了骨、关节,还有什么结构参与了?
学生回忆
学生思考
复习:骨骼肌的结构及特性
骨骼肌在我们初一学习人体基本组织的时候曾经设计过,组成它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出示图片,介绍骨骼肌的结构组成——肌腹和肌腱。结合生活中学生吃鸡腿的感受,归纳总结。强调骨骼肌的着生位置。
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的骨骼肌的功能特性是什么?
骨骼肌在运动中的作用是什么?在运动形成中的起动力作用。
学生复习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听老师介绍、补充
二、运动的形成
出示屈肘伸肘图片,讨论屈肘、伸肘动作中,骨、关节,骨骼肌的作用分别是什么?运动时如何实现的?
结合杠杆原理,帮助学生理解运动的产生,是在神经支配下,骨骼肌收缩,牵动着骨围绕关节活动,明确骨、关节、骨骼肌在运动中的作用(杠杆、支点、动力)
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15.2《动物运动的形成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优秀教学案例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我将采用以下情景创设策略:
1.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动物运动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在视觉冲击中产生探究欲望。
2.创设生活情境,如引用学生熟悉的运动员、舞蹈演员等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动物运动系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设计互动游戏,如“动物运动会”,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以下是具体策略: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种动物,探讨其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研究报告,包括搜集资料、整理分析、撰写报告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举办小组汇报活动,让各小组分享研究成果,互相学习、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与沟通能力。
2.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3.鼓励学生提出疑问,针对问题进行解答,消除学生的困惑。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选取一种动物,描述其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并分析其在生物进化中的意义。
2.作业要求:内容完整、结构清晰,语言表达准确,体现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作业评价:关注学生在作业中的表现,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小组合作与交流分享
案例中强调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团队中共同探讨、研究动物运动系统。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同时,通过小组汇报和交流分享,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4.实践活动与理论知识的紧密结合
本案例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如制作动物运动系统模型、观察动物运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这种紧密结合实践与理论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动物运动的形成(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观察辨认长骨的主要结构;解释骨的结构如何与功能相适应;说明骨的特性与骨成
分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交流合作能力;培养识图、归
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和自觉养成坐、立、行的正确姿势;关注骨健康,预防骨疾病。
【教学难点】
1.骨的结构和组成成分与其功能的关系。
2.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探讨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在学习生物上积极性很高,但理解及归纳能力较弱。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实验视频及生活实例吸引学生保持高积极性,在问题设置上多细化,引导、鼓励学生思考问题,并给予充分的时间考虑和组织回答语言。
学生日常在生活中常见猪骨,但人体骨骼没见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多引入图片和视频,利于学生理解。
由于归纳能力差,所以先用问题形式请学生总结,如果效果不佳就改为教师用归纳性语言引导学生以填空的形式总结。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动物的运动方式,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回答以下问题:
1.在水中、陆地上和空中,动物们分别用什么方式运动?
2.在水中,鱼、鸭子和虾分别用身体的什么结构来运动?
从以上的回忆我们发现,动物在运动时,都有特有的身体结构来完成运动过程,那么这些结构是如何完成运动过程的呢?今天,我们以人的运动为例,来了解动物运动的形成过程。
新课讲授:第二节动物运动的形成
一、运动系统
(讨论)1.提问:
(1)动物运动的意义是什么?
(2)人和动物之所以能运动与自身的什么系统密切相关?
(3)运动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
人体在运动时,需要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通过骨、骨连结与肌肉的相互作用完成运动动作的。
因此,人体运动系统是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的。
(板书)
1.骨的分类
人体骨根据形态不同,其名称也不同。
(出示不同骨若干,请学生辨其形态)例如人的头部颅骨一般宽而扁,称为扁骨;人体上肢骨和下肢骨多为长形,称为长骨;人的手掌处骨一般短小,称为短骨;人的盆骨处骨型不规则,称不规则骨。
2.长骨的结构
观看实验视频并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图文辨认长骨的结构,说出长骨各部分的功能
(1)你认为骨属于细胞组织还是器官?为什么?
(2)你观察到的长骨是中空的还是实心的?血管和神经位于长骨的什么部位?你认为这些血管和神经有什么作用?
(3)幼年时骨为什么能长长、长粗呢?
(4)骨折后为什么会愈合?
(5)你试说一说长骨有哪些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征呢?
结构位置及特点功能
骨膜骨表面结缔组织膜,有血管、与骨营养、感觉、长粗和
神经、成骨细胞骨折后的修复有关
骨质
骨密质
位于骨外层和长骨的骨干,致密
坚硬。
抗压、承重骨松质骨骺和短骨等内部,蜂窝状
骨髓骨髓腔和骨松质内红骨髓造血
3.骨的成分
骨为何能承担很大的重量又不会弯曲折断?这与骨的成分有关吗?请同学们观看实验视频,参考课本思考问题。
(1)骨的特性与什么成分有关?含量如何?
(2)不同年龄的骨成分含量有何不同?
骨的成分及变化水分
无机盐:主要是钙盐(人体最大的钙库)
有机物:主要是骨胶蛋白
人体骨成分的变化
少年儿童成年人老年人
无机物<2/32/3>2/3
有机物>1/31/3<1/3
特性
弹性大,硬度小,易变
形
既有硬度又有弹性弹性小,易骨折
讨论:⑴出示公共汽车上年轻人未给老人让座的图片,请学生对该图片加以评述,并说明其科学道理。
⑵出示学生课堂上标准的坐资图片,质疑:为什么老师上课要求正确的坐姿?
【板书设计】
第二节动物运动的形成
运动系统:骨、骨连接和骨骼肌组成
一、骨
㈠骨的形态类型: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㈡长骨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