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夏季热的辨证论治

合集下载

中西医儿科 暑热症

中西医儿科 暑热症

目的要求:通过学习,要求掌握暑热症的临床特征、诊断依据、辨证论治要点;熟悉护理要点。

本单元的重点与难点:1.重点:暑热症临床特征、诊断依据及辨证论治要点。

2.难点:正确理解本病病机。

古代医籍中无此病名记载。

我国于50年代初正式使用夏季热这一病名。

二、病因病机:病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失调,或病后气阴虚弱者,入夏以后,不能耐受炎热气候的熏蒸而易患本病。

三、病因与发病机制:本病的病因尚不肯定。

有人认为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全、体温调节失效有关。

也有人认为与病毒感染有关。

四、临床表现:1.发热2.多饮多尿3.少汗或无汗4.其他情况5.病程6.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三)分型用药1.暑伤肺胃治法: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方药:王氏清暑益气汤。

2.上盛下虚治法:温下清上。

方药:温下清上汤加减。

(四)西医治疗居室内通风降温,供给足量饮料。

及时物理降温,可用低于患儿体温3~4℃的温水擦浴,每次20~30分钟,每日2~3次,或用冷水、酒精擦拭。

(五)其他疗法1.辨证使用中成药:生脉饮口服液:每次5ml,1日3次,用于暑伤肺胃症。

3.推拿疗法:推三关。

退六腑,分阴阳,推脾胃及三焦,清天河水,揉内庭、解溪、足三里、阴陵泉,摩气海、关元。

六、中西医结合认识中医在近代名医徐小圃指出本病上实下虚是其主要病机后,对后世医家很大启迪。

目前中医以清暑、化湿、温阳、后期予以滋阴等方法辨证论治,均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

但对本病的作用机理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复习提纲:1.暑热症的临床特征?2.暑热症的诊断依据?3.试述暑热症上盛下虚型的临床证治。

他们勇于挑战新的高度!。

辨证论治小儿外感发热

辨证论治小儿外感发热

主要用于风寒 、 风热表证。肺为娇脏 , 位处华 盖 , 主一 身之气 , 然d , J L 肺常不 足 , 易 受外 邪侵袭 。感 受外 邪常 以 风邪为先 , 夹杂寒 、 热、 湿、 燥邪 。小儿为纯 阳之体 , 感邪后
容易化热 , 因此 风热感 冒居 多。如《 幼科发挥 ・ 急惊风有
书》 , 主治感 冒风寒 , 郁 而化热 。小儿 为稚 阴稚 阳之体 , 在
出现发热 。因此 , 治疗上应采用宣肺解表法 。由于d , J L 感 邪后易化热 , 热病 者居多 , 故辛 凉解表 法应用 广泛 。亦有
体, 感邪后易寒从 热 化 , 或热 为寒 闭 , 形成 寒 热夹 杂或 热
证, 单用辛凉药汗出不透 , 单用辛温药助热化火 , 故 常辛温 辛凉并用 。方 中金银花 、 连翘为对药 , 既有辛凉透邪 、 清热 之效 , 又有芳香辟 秽解毒之 功 ; 柴胡 、 葛根辅 助解 肌发 汗 , 达到退热 的目的; 薄荷 既能疏风 清热 , 又能通鼻窍 ; 黄芩 归
每日1 剂, 水煎取汁 1 5 0 m L, 分 3~ 5次服用 。3剂后未再
发热, 鼻塞 、 流涕 、 咳嗽症状消失 , 病愈 。 按: 本例发病在夏 季 , 主 要表现 为发热 , 热 势较 高 , 伴 有 鼻塞 、 流黄涕 、 打喷嚏 、 咳嗽等表 热证 , 结合 咽部情 况及
舌象、 指纹 , 属 于风热表证范 畴。本例 所用银 翘散 为儿科 常用方 剂 , 又为“ 辛 凉平 剂 ” ; 柴葛 解 肌 汤 出 自《 伤 寒 六
效显著 。 参考文献
[ 1 ] 赵文研 . 席汉 氏综合征的整体观治疗探析 [ J ] . 中医药学刊 ,
作者简介 : 王芳 ( 1 9 8 2 一) , 女, 主治 医师 。从事 儿科l 临床工 作。研

自拟平热度夏汤治疗小儿夏季热经验

自拟平热度夏汤治疗小儿夏季热经验

自拟平热度夏汤治疗小儿夏季热经验发表时间:2010-12-07T14:43:12.8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10月30期1供稿作者:潘富荣[导读] 小儿夏季热又称为“夏期热”潘富荣(江西省乐安县潭港卫生院 344300)【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30-0320-02 【摘要】小儿夏季热为功能性低热,现代医学治疗往往无法取到满意的疗效,运用中医中药方法治疗,确有其独到之处,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运用中药治疗,并随证用药,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中医中药辨证论治小儿夏季热平热度夏汤小儿夏季热又称为“夏期热”,是东方民族特有的生理反应现象是我国中南地区及东南沿海地区夏季婴幼儿特有的疾病。

主因是夏季气候炎热,环境温度升高,加上婴幼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不成熟,导致体温升高。

临床以长期发热不退、口渴、多饮、多尿、汗闭或少汗为主症,与治疗夏季热所称“小儿疰夏”、“暑热消渴”、“饮溺病”、“阳明经热证”等颇相类似,近代也称“婴儿汗闭性暑热症”、“小儿暑天发热口渴多尿综合征”。

本病的成因除与体质因素有关外,尚有下列4个方面:一是脏腑娇嫩,气血未充,入夏后,每因断乳后伤食停痞,蕴面发热;二是禀赋不足或病后体虚(尤其是气阴不足),入夏之后,不耐暑热熏蒸,遂致伏燥、伏火。

发为本病;三是小儿素体肺胃热盛,盛夏暑热蒸迫,肺气与胃阴受损面致本病;四是夏季发热缠绵日久,蒸热不止,阴损及阳,肾阳不振,脾阳运化失职,脾肾两虚也可发病。

“发烧”是夏季热最常见的症状,其高烧型态多呈现规律性。

体温每天从清晨起逐步上升、中午持续、午后渐退、傍晚最低,入夜后又开始升高,每日体温呈规则变化,一直持续到夏季结束为止。

期间除了发热及些许食欲不振、哭闹等反应外,少有其它不适症状。

此症状常发生在3岁以下幼儿,尤其是小于1岁的宝宝。

对于夏季热的治疗,目前西医并无良策,只能治其标,不能治其本,我国传统中医则有标本兼治之法,笔者在基层从医近20年,以自拟平热度夏汤治疗夏季热患儿十余例,疗效颇为满意,特作介绍以飧读者。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A卷)一、名词解释1.乳娥:是指咽部喉核(腭扁桃体)肿大或伴红肿疼痛甚至溃烂,咽痒不适为主症的肺系疾病。

因喉核肿大,状如乳头或蚕蛾,故名乳娥。

2.惊风:是小儿常见的一种急重病症,由多种原因引起,临床以抽搐、神昏为特点。

又称“惊厥”,俗名“抽风”。

3.拗哭:有些婴儿因不良习惯而致夜间啼哭,如夜间开灯方寐,摇篮中摇摆方寐、怀抱方寐、边走边拍方寐的习惯等,注意纠正不良习惯后啼哭可以停止。

4.纯阳:所谓“纯阳”是指小儿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表现得生机旺盛,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正说明了“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这一生理特点。

二、填空1.古代四大要证:痧(麻)、痘、惊、疳。

2.麻疹分期:初热期、见形期、收没期。

3.血压计算公式:(注:1kPa=7.5mmHg)收缩压(mmHg)=80+2×年龄舒张压=收缩压×2/34.乳娥发生于一侧者,名单乳娥;发生于双侧者,名双乳娥;喉核溃烂化脓者,名烂乳娥。

5.肺炎喘嗽的病理产物是痰热。

附:小儿体重计算公式:<6个月体重(kg)=出生时体重+0.7×月龄7~12个月体重(kg)=7+0.5×(月龄-6)1岁以上体重(kg)=8+2×年龄2岁后至12岁儿童身高计算公式:身高(cm)=70+7×年龄2岁以内乳牙颗数计算公式:乳牙数=月龄-4(或6)胸围-头围=岁数-1;头胸围交叉时间约为1.5~2岁。

前囟应在小儿出生后的12~18个月闭合。

后囟有部分小儿出生时就已闭合,未闭合者正常情况应于生后2~4个月内闭合。

粗运动:新生儿仅有反射性活动(如吸吮、吞咽等)和不自主的活动;1个月小儿睡醒后常做伸欠动作;2个月时扶坐或侧卧时能勉强抬头;4个月时可用手撑起上半身;6个月时能独坐片刻;8个月会爬;10个月可扶走;12个月能独走;18个月可跑步和倒退行走;24个月可双足并跳;36个月会骑三轮车。

夏季热s详解

夏季热s详解
[预防与调护] [思考题]
1、什么是夏季热? 2、夏季热与疰夏如何鉴别?
2、治疗原则:清暑泄热,益气生津。 清暑泄热宜用辛凉清暑之品,不可过用苦寒,以免化 燥伤阴; 益气生津需选用甘润之品,不可多用滋腻,以防碍滞; 也不可纯用峻补气阳,以免助热。 上盛下虚者治应温下清上,并佐以潜阳。 药物治疗同时可佐以食疗,并须注意避暑降温。
3.证治分类 (1)暑伤肺胃 辨证:多见于疾病初期或中期。暑伤肺气为主者, 症见发热、汗闭、多尿为重;暑伤胃津为主 者,症见口渴、多饮为重。 治法: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方药: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 常用西瓜翠衣、荷梗解暑清热;北沙参(或西洋 参)、石斛、麦冬益气生津;知母、竹叶、黄连 清热泻火;粳米、甘草益胃和中。
第一节 夏季热
目的要求
【了解】 夏季热的概念。
【熟悉】 夏季热的病因病机。 【掌握】 夏季热的辨证论治。
[概述]
一、定义:又称暑热症,是婴幼儿在暑天发生的 特有的季节性疾病,临床以长期发热、口渴多 饮、多尿、少汗或汗闭为特征。 二、发病情况 1.年龄:本病多见于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5岁 以上者少见。 2.地区:我国如华东、中南、西南等气候炎热 地区发病者较多。
(2)上盛下虚 辨证:病程较长+素体虚弱者+口渴多饮+肾阳亏 虚(下肢清冷,小便清长,频数无度,大便稀 溏等) 治法:温补肾阳,清心护阴。 方药:温下清上汤加减。 常用附子下温肾阳;黄连上清心火;龙齿、磁 石潜浮越之阳;补骨脂、菟丝子、覆盆子、桑 螵蛸、益智仁温肾固涩;石斛、蛤粉清热护阴。
[其他疗法]
3.时间: 集中在6、7、8三个月, 4.与气温的关系:气温愈高,发病愈多, 且随着气温升高而病情加重,秋凉以 后,症状能自行消退。 5.预后:本病若无合并症,预后良好。

慎柔养真汤治小儿夏季热

慎柔养真汤治小儿夏季热

慎柔养真汤治小儿夏季热朱炳林江西省波阳县中医院沈某,男,3岁。

患儿7日上旬起病,在当地卫生院诊为外感,经治疗好转。

7月13日热又复起,且持续不退,高时39.5℃。

经多种抗菌素、抗病毒、补液、酒精擦浴等治疗未效,转市人民医院诊治,X 线胸片检查心肺无异常,血及大小便常规正常,血培养亦无异常发现,诊为小儿夏季热,建议服中药。

刻诊:发热月余不已,朝轻暮重,腋温39.2℃,神志清楚,形体瘦弱,皮肤灼热,汗少,口渴喜饮,不思饮食,小便多,大便溏薄,有时烦躁不安,口唇干,舌质红少苔,指纹深红,脉细数无力。

证属暑伤气阴,治以益气养阴,清暑涤热。

方拟慎柔养真汤加味,处方:党参20g,炒白术10g,茯苓10g,甘草5g,黄芪20g,怀山药15g,莲肉10g,炒白芍10g,五味子3g,麦冬10g,竹叶5g,生石膏20g,3剂。

另嘱口渴索饮时,即以绿豆汤、冬瓜汤、葛粉、粳米汤、丝瓜汤交错给予,以代饮水。

18日复诊,药后热稍挫(腋温38.5℃)病有起色,烦躁已去。

守原方去石膏,续服7剂。

26日三诊,患儿自24日始体温恢复正常,近2日热未复作,口渴大减,大便较稠,饮食增加,愿意嬉戏,舌红,薄白苔,脉细。

防其复发,再予上方去竹叶,7剂而愈。

小儿若先天禀赋不足,后天一旦失养,肌肤疏薄,外易遭六淫侵袭;脏腑娇嫩,内易为饮食所伤,疾病很容易发生,小儿夏季热即其一例。

余治此病着重从脾胃入手,因小儿以脾胃为本,可偏偏又脾胃多弱,乳食易伤,如果脾胃不健,饮食减少,众脏无以禀气,所以前人反复强调小儿脾常不足,临床上不可不认真调理,此其一。

其二,王旭高指出:“四时之病,惟盛夏为杂,……然证虽夹杂,要不离太阴阳明脾胃两经。

”证之临床,此言不虚。

再从夏季热的发热、口渴、尿多三大主要症状看,其发热乃脾胃虚弱,金失所养,肺卫失职,故发热不休;热郁不解,必伤津耗液,脾胃气阴两损,运化无权,既不能化津上资,又无力摄其水液,故口渴引饮,小便增多。

本例为脾胃气阴两虚证,以补气不助热,养阴不滋腻碍胃,避温燥,远渗利之旨,选用明代胡慎柔的“养真汤”加竹叶、生石膏。

儿科中医考试题及答案

儿科中医考试题及答案

儿科中医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中医理论中,小儿的生理特点不包括以下哪项?A. 脏腑娇嫩B. 形气未充C. 气血未定D. 筋骨未坚2. 小儿感冒的中医辨证治疗原则是:A. 清热解毒B. 疏风散寒C. 温阳解表D. 滋阴降火3. 下列哪项不是小儿推拿的常用手法?A. 推法B. 揉法C. 捏脊法D. 拔罐法4. 在中医儿科中,以下哪个脏腑被称为“后天之本”?A. 心B. 肝C. 脾D. 肾5. 小儿夜啼的中医病因主要与哪个脏腑有关?A. 心B. 肝C. 脾D. 肺6. 中医治疗小儿腹泻时,常用的方剂是:A. 保和丸B. 六君子汤C. 理中丸D. 四君子汤7. 小儿生长发育迟缓,中医辨证多认为是:A. 气血两虚B. 肾精不足C. 脾胃虚弱D. 肝气郁结8. 下列哪项不是小儿肺炎的中医辨证分型?A. 风寒闭肺B. 风热犯肺C. 痰热壅肺D. 湿热蕴脾9. 中医儿科中,小儿夏季热的发病原因主要与哪个因素有关?A. 暑邪B. 湿邪C. 寒邪D. 燥邪10. 小儿咳嗽的中医辨证治疗,若见痰黄稠,舌红苔黄,脉滑数,应选用以下哪个方剂?A. 清金化痰汤B. 杏苏散C. 银翘散D. 麻黄汤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 小儿哮喘的中医辨证分型包括哪些?A. 风寒型B. 风热型C. 痰湿型D. 肺燥型E. 肾阴虚型12.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可能采用的方法包括:A. 调整饮食B. 草药治疗C. 针灸治疗D. 推拿治疗E. 心理疏导13. 下列哪些是小儿推拿治疗小儿便秘的常用穴位?A. 天枢B. 足三里C. 合谷D. 神阙E. 涌泉14. 小儿遗尿的中医病因主要包括:A. 肾气不足B. 脾阳不振C. 心肾不交D. 肺热伤津E. 肝气郁结15. 中医治疗小儿黄疸,常用的草药包括:A. 茵陈B. 黄连C. 黄芩D. 黄柏E. 栀子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6. 简述中医对小儿感冒的辨证要点。

解暑益阴饮治疗小儿夏季热134例

解暑益阴饮治疗小儿夏季热134例

3 讨论HRV是指逐次心搏间期之间的微小变异。

在生理条件下,HRV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心脏窦房结自律活动通过交感和迷走神经,神经中枢,压力反射和呼吸活动等因素的调节作用,使得心脏每搏间期一般存在几十毫秒的差异。

此外,体位、体温、血循环中的儿茶酚胺、内分泌激素以及营养、环境、药物、各种疾病等都会影响心率。

HRV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与交感、迷走神经系统密切相关,其中迷走神经对HRV 起着主要作用,所以,迷走神经功能健全时,心率变异程度大,迷走神经功能受损时,心率变异程度小。

HRV可以间接地定量评价神经系统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作用,是反映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张力及其平衡的重要指标。

在心肌缺血发作时HRV降低,时域指标S DNN(用于评估心率变化中的长期慢变化成分)显著降低。

频域指标:高频段HF(只反映迷走神经的调节)降低,低频段LF(反映交感和迷走神经的双重调节)未见增加。

L F/HF(反映自主神经系统的平衡状态,基本上代表交感神经张力的高低)无显著差异[2]。

三角形指数用于评估心率总体变化的大小。

心率变异性还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指标,预测心源性猝死危险性。

心率变异性分析有助于分析对多种恶性心律失常的预后判断和药物治疗效果。

A S的病理变化类似于中医的“痰凝血瘀”。

其病机为阳微气弱,痰瘀互结,脉络痹阻。

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阳虚贯穿疾病的始终。

临床多采用活血化瘀、化痰通络法治标,却忽视了“阳气不通”是本病发生发展以及病情逆转的关键因素。

《叶天士医案大全》中提到:“阳气不到之处,即浊阴凝聚之所。

”我们认为本病当从“阳气不通”入手,以“通阳宣痹”立法治疗。

为此我们选用通阳药华夏小葱制剂防治AS。

关于葱白的通阳作用,《本草从新》曰:葱能“通上下阳气”,陈亮斯解释说:“葱白能通阳气,姜附之力虽能益阳,不能使真阳之气必入于阴中,唯葱白味辛,能通阳气。

”葱白可防治痰浊凝聚之证。

我们的研究表明:AS兔心率变异性程度明显降低,说明AS 过程中存在HRV,神经调节在其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通过心率变异性分析可以监测AS的过程和评价药物的疗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1 外感暑邪 .
症见高热无 汗, 多饮多尿 , 神疲倦怠 , 胃纳不
佳 , 伴有 轻 微 的 上 呼 吸道 症 状 , 白腻 , 或 苔 脉滑 数 。 型 多见 于 发 此 病 初起 。长 夏 暑 湿较 盛 , 儿 形 气 未充 , 小 肌肤 疏 薄 , 卫外 功能 未 固 , 感暑 热之 邪 所 致 。 外 治宜 清 热 解 暑 为 主 , 以化 温 和 中。 用 辅 方
笔 者 针 对本 病 临床 所 见 的不 同症 状 , 归纳 为 以上 4型 , 加 并 以 审证 、 因 、 法 、 治 。但病 不 尽 证 , 求 立 论 临床 上 既 要 强调 整 体 观 念 , 应 注意 病 情 差 异 , 能拘 泥 于 一证 一 方 , 须灵 活 地 辨 证 更 不 必 施治。 婴幼 儿 体 质娇 脆 , 属稚 阳之 体 , 气 未 充 , 热 之邪 易耗 气 行 暑
山东省滕州 市 中医医院( 州 2 7 0 ) 滕 7 5 0
( 稿 日期 2 0 收 0 9—1 2一l ) 1
15 , 叶 、 连 各 2 5 , 斛 6 , 西 瓜 皮 6 g 荷 梗 1 , .g 竹 黄 .g石 g鲜 0, 尺 梗 米 1 。服 法 同上 。 汗 少或 无 汗 者加 霍 香 、 荷 、 佩 等 ; 躁 撮 薄 霍 烦 不 安 者 加 钩藤 、 贝 齿 、 石 ; 便 次 多无 度 者 加益 智 仁 、 盆 紫 磁 小 覆 子 、 茧壳等 ; 蚕 胃热 偏 重 者 加 重 清 泄 胃热 、 益气 生 津 之 品 , 鲜 如 芦 根 、 膏 等 。或 单 用 白虎 加 人 参 汤 : 参 、 膏 、 母 、 草 、 石 人 石 知 甘
但病 后 体 虚 , 再 予 调元 清暑 之 剂 , 方 石 膏 易 石斛 6 , 参 加 故 原 g党
至 9 。服 3剂后 诸 症 全 平 。 g 例 2贾某 , : 男性 ,0个 月 。 诊 20 2 初 0 6年 7月 2 5日。 热 近 发
【 关键词 】 A J 夏季热 辨证论治 ,L
笔 者 根据 小 儿 夏 季 热 的发 病 特 点 , 纳为 4个 不 同证 型 , 归 予
2 , 多饮 多尿 。 食 头
以论 治 , 得 较 好 的疗 效 。现 叙 及 如 下 。 取
1 辨 证 论治
少, 但两足不温 , 口渴狂饮 , 小便清长频数无度 , 大便如常 , 伴虚
天 不 足 ,肝 肾本 虚 ,或 久 泻 后 复 患 本 病 的 患 儿 。 治 宜 温 下 清
上 , 阴 潜 阳 。 方 取 温 下 清 上 汤 : 附 子 6 , 连 3 , 龙 齿 护 制 g黄 g煅 1g煅磁石 2g 太子参 、 骨脂 、 盆子 、 螵蛸 、 8, 4, 补 覆 桑 白莲 须 、 菟 丝子各 6 , 泉丸 ( g缩 台乌 药 、 智 仁 、 山 药 )2 ( 煎 ) 随症 益 淮 1g 包 。
1g枳 壳 1 g厚 朴 1g法 半 夏 1g生 大 黄 6 , 草 3 。每 日 1 5, 2, 2, 2, g甘 g 剂 , 煎 分 服 。服 药 2剂 后 腹痛 减 轻 , 热 已退 , 水 发 大便 通 行 , 诉 仍 口微 苦 , 干 呕 ; 方去 大黄 , 少 许 生 姜 , 服 3剂 而愈 。 时 上 加 继
5 胁
雷 某 , 性 ,6岁 。2 0 年 l 男 3 09 2月 3 日就 诊 。1 因饮 酒 后 d前 出 现 右上 腹 隐 痛 不 舒 ,就 诊 时 诉 右 上腹 疼 痛 加 重 ,呈 持续 性 胀 痛 , 发加 剧 , 阵 向肩 背部 放 射 , 恶 心 , 伴 口苦 , 恶寒 , 便干 结 , 大 小 便黄 , 舌红 苔 黄 腻 , 滑 数 。查 体 温 3  ̄ 皮 肤 巩膜 无 黄 染 , 脉 8 C, 腹 软 , 上 腹压 痛 , 反 跳 痛 及 肌 紧 张 。 右 无 B超 显 示 为 急 性胆 囊 炎 。 中 医 诊 断为 胁 痛 ; 证 属 肝 胆 湿热 , 辨 阻滞 气 机 。 宜清 肝利 胆 , 肝 治 疏
加减 。
责 之 于 肝 胆 。《 岳全 书 ・ 痛 》 载 “ 痛 之 病 本 属肝 N z 经 , 景 胁 记 胁 - 以二 经 之 脉 皆循 胁 肋故 也 ” 急性 胆 囊 炎 其 症状 与胁 痛 之 肝 胆湿 。 热 相 同 , 热蕴 结 肝 胆 , 失 疏 泄 条 达 , 经 失 和 , 气郁 滞 , 湿 肝 肝 胆 故 胁 痛 诸症 悉 见 。当 予 清 泄肝 胆 湿 热 之 龙 胆泻 肝 汤 , 药对 其 证 , 效 自显 矣 。 异 病 同 治是 指 不 同 的 疾病 虽 症 状 体 征 不 同 ,但 只要 病 机 相 同 , 可用 相 同 的 治疗 法 则 进 行 治 疗 , 辨 病 与 辨 证相 结 合 的 治 即 是 疗 原 则 , 现 了 中 医辨 证 论 治 的 精髓 。 者 在 临 床 工作 中注 重 运 体 笔 用异 病 同 治理 论 , 强 临床 辨 证 , 加 除繁 就 简 , 求 抓 住 疾 病本 质 , 力 准确 辨 证 , 以达 事 半 功倍 的效 果 。
之 证 。 投 清暑 益气 , 阴泄 热 之 剂 。 拟 护 处方 : 党参 6 , 膏 1g知 g石 2,
母 45 , . g 梗米 9 , g 甘草 15 , . g 沙参 、 麦冬各 6 , g 竹叶 3 , g 荷叶 1
角, 梗 1 , 荷 尺 黄连 3 。连服 3剂 后 , 出 热退 , 饮 多尿 渐 减 。 g 汗 多

14 0 8・

中国中医急症 21 年 6月第 1 卷 第 6 00 9 期 JT M. n21 ,o 1,o6 E C J .00V 1 9N. u .
D J 禀 素 阴虚 复 患 本 病 所 致 。 故 治 以 消 暑 益 气 、护 阴 泄 热 为 ,L 法 。方 用 王 氏清 暑 益气 汤加 减 : 参 、 冬 各 6 , 沙 麦 g 知母 9 , 草 g甘
小儿夏季热的辨证论治
刘 真 栋
中图 分类 号 : 2 4 9 文 献 标 志 码 : R 5 . B
文 章 编 号 :0 4— 4 X(0 0 0 10 7 5 2 1 )6—14 0 0 8— 1
数 。此 乃 暑热 之 邪 内蕴 , 久耗 气 伤津 所 致 , 夏季 暑 气 阴两 虚 热 属
按 : 居 胁下 , 附 于肝 , 胆两 经布 于胁 下 , 胁 痛 之 病 常 肝 胆 肝 故
口渴 多 饮 , 便 清 长 多 奇 , 呆 便 稀 , 神 萎 顿 , 色 无 华 , 小 纳 精 面 虚 烦 不 安 , 肢 不 温 , 淡 苔 少 , 濡 细 而 数 。 此 型 多 见 于 因先 下 舌 脉
梗米 。 13 暑致 下寒 上 热 症 见 发 热 朝 盛 暮 衰 ,头 额 无 汗 或 少 汗 , .
理气 。予龙胆泻肝汤化裁 : 龙胆草 1g 黄芩 1g 栀子 2 g 泽泻 5, 5, 0,
1 g车 前 子 1 g 当归 1g 生地 黄 1g 柴 胡 1g 木 通 1g 白芍 5, 5, 2, 2, 2, 2,
补 骨脂 6 , 益 智 9 。 随症 加 减 , 法 同 上 。 g煨 g 服
2 病 案举 例
( 稿 日期 2 0 收 0 9—1 2—1 ) 1
例 1 王某 , : 女性 , 。2 0 3岁 0 5年 7月 1 0日初诊 。发 热 旬 余 , 每 晚 加 重 , 用 退 热药 、 曾 抗生 素 无 效 。体 温 3 .  ̄ 无头 痛 恶 寒 , 9 6C, 皮 肤 干燥 无汗 , 口渴 多饮 , 躁 不 安 , 溲 频 繁 , 烦 小 舌红 少 津 , 脉濡
烦 不 安 , 薄 腻 , 淡 红 , 濡数 。 乃 下 寒 上热 证 。 拟 温 下清 苔 舌 脉 此 治 上 佐 以 芳 化之 法 。处 方 : 鲜藿 香 、 兰各 6 , 附 片 4 5 , 佩 g制 . g 黄连
12 , 石 3 g 先煎 ) 补 骨脂 、 丝 子 、 盆子 、 螵 蛸 、 .g 磁 o( , 菟 覆 桑 自莲须
14 暑 伤 脾 气 .
症见发热 、 饮 、 尿 、 多 多 少汗 , 便 溏泄 , 大 四肢
不温 , 色咣白, 体消瘦 , 面 形 苔薄 白质 淡 红 , 濡 等 。此 型大 多 见 脉
于本病 日久未愈 , 暑伤脾气者 , 或因禀素脾 胃虚弱 , 或久泻后继
患本 病 的患 儿 。 治宜 补 中益 气 , 脾 止泻 。 用 钱 氏 白术 散 : 参 健 方 党 9 , 白术 6 , 苓 9 , g炒 g茯 g 甘草 15 , 葛 根 、 香各 6 , 香 3 , .g煨 藿 g木 g
各 6 , 泉 丸 1 g包 煎 ) 服 3剂 后热 退 , g缩 2( 。 两足 复 暖 , 症 悉 平 。 诸
再 连 服 3剂 以巩 固疗 效 。 3 结 语
香薷饮加味 : 香薷 6 , g 厚朴 3 , g 炒扁豆 6 , g 藿香 、 兰各 6 , 佩 g覆盆
子 、 丝 子 各 9 , 草 15 。 每 日 1 , 煎 取 汁 , 隔 2 菟 g甘 .g 剂 水 每 h服 1 次 。 热烦 渴 者 加 黄 连 ; 嗽 者加 薄 荷 、 叶 、 仁 、 蒡 子 ; 吐 高 咳 桑 杏 牛 呕 者加陈皮、 竹茹 ; 泻 者 加煨 葛 根 、 芩 炭 。 腹 黄 12 署伤 气 阴 症 见 发 热 、 . 口渴 、 尿 、 汗 , 躁 明显 , 神 多 少 烦 精
和食欲 改变不大 , 发热大多早轻暮重 , 体温虽高而无头痛 、恶 风寒等症 , 病程虽 长 , 亦无 化火入营等征象 。舌苔薄 , 质红绛 ,
V唇 干燥 , 滑 数 。此 型 由于 暑 热 之 邪 内蕴 , 久 耗 伤 津 气 , I 脉 热 或
伤津, 故立法上宜以轻清流畅 , 无伤正气为准则 。用药上勿使热 而不居 , 寒而不凝 , 使清热而不抑 阳, 阴而不碍胃, 养 助阳和育 阴 兼顾 , 细加斟酌 , 使阴阳调和 , 方可取得满意效果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