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型肝炎病毒检测方法学评价

合集下载

戊肝检测标准

戊肝检测标准

戊肝检测标准
戊肝检测标准
戊型肝炎是一种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

该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包括输血、注射药物、使用不洁针头等途径。

目前,我国已将戊型肝炎纳入规划免疫范围,并制定了相应的检测标准。

一、检测对象
1.疑似病例:对患者有肝炎病症,且肝功能检查异常者。

2.血液供应者:对血液供应者进行戊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和核酸检测。

3.医疗人员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对医疗人员和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定期检查,尤其是与血液接触频繁的人员。

二、检测方法
1.检测抗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或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 CLIA)法检测抗体。

2.检测核酸: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病毒核酸。

三、检测结论
1.病毒感染:检测到戊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或病毒核酸阳性,可判定为病毒感染。

2.病毒复原期:在初次感染后,病毒可自行清除,约80%的患者在3个月内抗体转阴,通常称为病毒复原期。

3.感染状态:检测到阳性抗体或核酸的患者可判定为戊型肝炎病毒的现感染状态,应进行相应的治疗和隔离措施。

4.既往感染:检测到阳性抗体且核酸阴性,可判定为戊型肝炎的既往感染史,应进行相应的检查和监测。

戊肝检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及时发现和管理感染者,有效减少戊型肝炎的传播和发生率,保障公众的健康。

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自身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不要轻易使用不洁针头和一次性注射器,避免常接触血液等危险因素,保障自己的健康和安全。

戊型肝炎的实验室诊断及检测

戊型肝炎的实验室诊断及检测
多西环素是治疗衣原体感染的首选 ,奥平栓具有广谱抗 病毒作用 ,用于治疗病毒性感染引起 的宫颈炎 ,预防宫颈癌 。 本组 180例患 者 于 Leep术 后 1个 月复 查 时给予 多西 环 素 0.1 g.2次/d口服 x7 d,同时奥平 栓阴道给药 ,隔 日 1粒 ,共 6次 ,于手术后 2个月 ,3个月进行随访 ,均取得满 意疗效 ,值 得 临床 推 广 。
参 考 文献
[1] 钱 德 英 ,黄 志 宏 .子 宫 颈 电 环 切 术 对 203例 宫 颈 上 皮 内瘤 变 的 疗效判定.中国实用妇科 与产科杂志 ,2003,19(8):473-475.
[2] 张雪玉.Leep联合 2-干扰素治疗 宫颈病变的f临床观察.实用妇 产 科 杂 志 ,2002,18(6):377.
【关键词 】 戊型肝炎 ;HEV;抗 HEVIgM;抗 HEVIgG
戊 型肝 炎 是 戊 型 肝 炎 病 毒 (HEV)引 起 的 一 种 自 限性 疾 病 ,近 年 来 ,我 国发 病 率 有 所 上 升 ,HEV既 能 引 起 大 规 模 暴 发 流行 ,也 可 以 引起 急 性 散 发 性 戊 型 肝 炎 ,常 常 由 于 饮 用 或 食 用被 HEV污染 的食物或水源 ,导致 暴发流行 ,主要经消 化道 传播在老年人慢性肝疾患者和孕妇 中病死率 较高 ,戊 型肝炎 病 毒 为 无 包 膜 的正 链 RNA病 毒 ,基 因组 全 长 约 7200bp,含 有 3个开放读码框架 ,HEV可分为 4个主要 的基 因型只有 一个 血 清 型期 Chin J Mod Drug Appl, Jul 2010.Vo1.4.No.13
不仅在治疗宫颈疾病 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且在宫颈癌 早期 诊断 中亦有临床应用价值。 1.5 术后随访及相关治疗 分别于术后 1、2、3个 月对 患者 进行 门诊随诊 ,了解 创 面脱 痂 出血情况 及宫 颈修复情 况 ,所 有患者均于术后 1个 月复查时 ,给予多西环素片 0.1 g-,2次/ d口服 X7 d,及 奥 平 栓 (重 组 人 干 扰 素 2~2a栓 ,6万 Iu/粒 ) 阴道 塞 药 ,每 次 一 粒 ,隔 日一 次 ,共 6次 。疗 效 评 价 :宫 颈 体 积缩小 ,表 面 光 滑 ,无 糜 烂 面 及 纳 氏 囊 肿 ,宫 颈形 态 恢 复 正 常 。 2 结果 2.1 创 面 托 痂 出 血 情 况 173例 患 者 于 术 后 5~10 d开 始 出现少量阴道流血 ,持续 7—10 d或直 至下次月经来潮 ,无需 处理 、7例术后 10~14 d左 右 出现 多于 月经量样 出血 ,检查 见宫颈创面有不同程度的活动性 出血 ,采用致 扛胶囊粉加氟 哌 酸 胶 囊 粉 直 接 宫 颈 创 面 上 药 ,再 配 合 干 纱 布 局 部 压 迫 ,每 日换药 1次 ,经 3~5次换药后血止 J。 2.2 宫 颈 创 面 愈 合情 况 术后 1个 月 后 3 d复 查 ,宫颈 光 滑 的 有 80例 ,2个 月 后 宫 颈 光 滑 ,恢 复 自然 状 态 的 有 96例 。有 4例患者 2个月检查见愈合 面有点 片状红斑样 表现 ,嘱用奥 平栓阴道用药 ,隔 日一 次 ,共 1O次 ,3个 月后复查 ,创 面愈合 良好。180例患者 中经术 前术 后病理 诊 断为 CIN的患 者共 17例 ,3—6个月行 TCT检查均提示呈 良性反应 。 3 讨 论

戊型肝炎病毒IgM抗体检测结果流行病学分析

戊型肝炎病毒IgM抗体检测结果流行病学分析

戊型肝炎病毒IgM抗体检测结果流行病学分析李婧【摘要】戊型病毒性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的肠道传播为主的急性传染性肝炎.可散发和流行,水源和食源暴发,发展中国家为主,约占急性非甲非乙型肝炎的30%~70%.该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通常是由于饮用被HEV污染的水源而引起,在青中年表现为暴发性肝炎的比例较高,病死率0.5%~3%,但在孕妇中病死率可高达15%~20%.【期刊名称】《实用医药杂志》【年(卷),期】2011(028)009【总页数】2页(P826-827)【关键词】戊型病毒性肝炎;IgM抗体;酶联免疫法;检测【作者】李婧【作者单位】261021山东潍坊,89医院检验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83.4;R512.6戊型病毒性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的肠道传播为主的急性传染性肝炎。

可散发和流行,水源和食源暴发,发展中国家为主,约占急性非甲非乙型肝炎的30%~70%。

该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通常是由于饮用被HEV污染的水源而引起,在青中年表现为暴发性肝炎的比例较高,病死率0.5%~3%,但在孕妇中病死率可高达15%~20%。

各个季节均有发病,呈现3~5月高峰期。

笔者对2006-01~2010-12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患者中戊型肝炎病毒IgM抗体检测结果进行简要的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根据笔者所在医院实验室信息系统,选择2006-01~2010-12进行戊型肝炎病毒IgM抗体检测的2 002例患者。

为了方便数据处理,选取同期200名健康体检人员的肝功能检测结果作参照。

1.2 试剂与仪器采用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戊型肝炎病毒IgM抗体(HEV-IgM)酶联免疫法诊断试剂盒进行检测。

1.3 方法1.3.1 样本采集静脉采血2~3 ml,不抗凝,待血清析出后及时分离血清并进行检测。

1.3.2 实验方法采用捕获法原理检测血清样品中戊型肝炎病毒IgM抗体(HEV-IgM),具体操作及结果解释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

戊肝检测标准

戊肝检测标准

戊肝检测标准戊肝是一种由戊肝病毒引起的严重肝炎疾病,它与乙肝、丙肝等病毒引起的肝炎不同。

为了及时发现和诊治戊肝,检测戊肝病毒的标准非常重要。

本篇文章将深入探讨戊肝检测标准的多个方面,并分享对该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首先,谈到戊肝的检测标准,我们需要了解戊肝病毒的特点和传播途径。

戊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包括输血、注射毒品、性接触以及母婴传播等。

因此,早期发现感染者或携带者对预防戊肝的传播至关重要。

现在,我将介绍戊肝的常见检测方法,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戊肝检测标准。

一种常见的戊肝检测方法是血液学检验,包括血清学检验和分子生物学检验。

血清学检验主要是通过检测血液中特定的抗体和抗原来确定是否感染了戊肝病毒。

而分子生物学检验则是通过检测血液或其他体液中戊肝病毒的基因或病毒颗粒来确定是否存在戊肝感染。

这些检测方法可以提供早期诊断、疾病进展监测和治疗效果评估等重要信息。

另外,戊肝的检测标准也需要考虑戊肝病毒的各个血液学标记物。

戊肝病毒抗原和抗体的检测是诊断戊肝感染和评估感染过程的重要指标。

常见的戊肝病毒标记物包括戊肝表面抗原(HbsAg)、戊肝E抗原(HbeAg)、戊肝核心抗体(HbcAb)、戊肝表面抗体(HbsAb)等。

通过对这些标记物进行检测,可以获得有关戊肝感染的更全面、深入的信息。

除了血液学检验外,戊肝的影像学检查也有助于对疾病的评估。

肝脏超声检查是一种常见的戊肝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检测肝脏的结构和功能,帮助了解戊肝病变的情况。

此外,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高级影像学技术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信息。

尽管戊肝的检测标准已经相对成熟,但仍有一些挑战需要克服。

例如,由于戊肝感染的潜伏期较长,临床上有时难以及早期诊断感染。

此外,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对戊肝的检测需求也有所差异,这对戊肝检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总结回顾一下,戊肝的检测标准对于及早发现和诊治这一疾病至关重要。

戊型肝炎病毒检测方法学评价

戊型肝炎病毒检测方法学评价

戊型肝炎病毒检测方法学评价摘要目的为戊型肝炎病毒检测选择适当的方法。

方法使用抗-戊型肝炎病毒-IgG(HEV IgG)和抗-戊型肝炎病毒-IgM(HEV IgM)检测方法对200份急性非甲非乙非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和200份健康人血清及50例散发性戊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检测。

结果在急性非甲非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抗-HEV IgG、抗-HEV IgM和HEV RNA阳性率分别25.50%、18.50%和16.50%。

在戊肝系列血清检测中,抗-HEV IgG阳性率发病1个月内为74.0%,发病3个月94.0%,6个月38.0%,12个月35.4%,24个月8.6%。

抗-HEV IgM阳性率发病1个月内为92.0%,发病3个月34.0%,6个月4.0%,12个月1.0%。

抗-HEV IgM 在发病初期产生,多数在3个月阴转,即抗HEV IgM阳性是近期HEV感染的标志。

而HEV IgG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多数于发病后6~12个月转阴,但亦有持续几年者。

尽管大部分抗-HEV IgM阳性血清抗-HEV IgG也呈阳性,但也确有少数抗-HEV IgG为阴性的。

结论抗-HEV IgM检测是诊断戊肝近期感染最重要的方法,抗-HEV IgG检测对戊肝感染长期鉴别诊断最为重要。

关键词戊型肝炎病毒;戊肝病毒-IgG;戊肝病毒-IgM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既往认为戊肝主要经消化道传播,由饮用被戊肝污染的水源或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所致[1]。

近年来,随着对戊肝传播途径的研究不断深入,经血液传播的直接和间接证据不断积累,为戊型肝炎病毒不同时期检测寻找合适的方法也至关重要。

作者利用酶联免疫试验(ELISA)和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检测了急性散发性戊肝血清中抗-HEV IgG、IgM及HEV RNA。

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 1 血清标本患者血清来自濮阳市各医院住院患者,健康人血清来自濮阳正常人群。

甲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病毒学论文-生物学论文

甲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病毒学论文-生物学论文

甲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病毒学论文-生物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和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均是能够引起急性肝炎暴发的致病因子,历史上都曾多次造成疾病流行,带来过很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1].虽然在分类学上这两个病毒相去甚远,但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来看,HAV和HEV的分布均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在发展中国家流行较广,尤其是卫生条件较差的区域,这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因于两种病毒具有相似的传播途径,都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事实证明:直接接触感染者的排泄物或排泄物污染过的水、土壤甚至接触感染者存在的环境都有可能造成HAV和HEV感染,因此对于排泄物中以及环境中和蔬菜食品中的病毒检测便显得尤其重要,然而,这两种病毒都很难进行细胞培养,或可以培养但不出现明显的细胞病理效应,因此对HAV和HEV 的检测便主要依赖于核酸的检测,目前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以其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特异性强等优点,已在很多种病原体的核酸定量检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又主要分为SYBR Green染料技术和TaqMan探针技术两种,两种方法相比,TaqMan探针技术具有更好的特异性,且花费更低、易于设计,所以本研究探索建立了基于TaqMan技术的HAV和HEV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

1材料与方法1.1血清样品和对照病毒株来源用于制备HAV和HEV定量标准品的质粒模板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馈赠。

检验反应体系特异性时用到的麻疹病毒核酸(RNA)、脊髓灰质炎病毒核酸(RNA)、风疹病毒核酸(RNA)、呼吸道合胞病毒核酸(RNA)、流感病毒核酸(RNA)、轮状病毒核酸(RNA)、诺如病毒核酸(RNA)、星状病毒核酸(RNA)以及肠道腺病毒核酸(DNA)来自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所有RNA储存于-70℃超低温冰箱。

实验十 戊型肝炎病毒lgG 抗体测定

实验十 戊型肝炎病毒lgG 抗体测定

二、操作步骤: 7、加酶:每孔加入酶标试剂100微升,空白孔 除外。 8、温育:用封板膜封板后置37℃温育30分钟。 9、洗涤:小心揭掉封板膜,用洗涤液充分洗 涤5遍,扣干。 10、显色:每孔加入显色剂A、B液各50微升, 混匀,37℃避光显色15分钟。 11、测定:每孔加终止液50微升,混匀,10分 钟内测定结果。
二、操作步骤: 1、配液:将浓缩洗涤液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20 倍稀释。 2、编号: 将样品对应微孔按序编号,每板应设 阴性对照3 孔、阳性对照2孔、空白对照1孔。 3、稀释:每孔加入100微升样品稀释液。 4、加样:每孔加入待测样品或阴、阳性对照各 10微升(空白对照孔除外),轻轻振荡混匀。 5、温育:用封板膜封板后置37℃温育30分钟。 6、洗涤:小心揭掉封板膜,用洗涤液充分洗涤5 遍,扣干。
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十 戊型肝炎病毒lgG 抗体测定
一、实验原理: 微孔条上包被的基因重组HEV抗原, 可与样品中抗HEV抗体反应,加入HRP标 记的抗人lgG抗体后,将形成“包被抗 原-抗体-酶标二抗”复合物。加入显 色剂,复合物上连接的HRP使显色剂生 成蓝色产物,终止后变为黄色。从而判 断样品中HEV-lgG抗体的存在与否。
三、结果判定: 在白色背景下观察各孔显色情况, 有明显黄色者为HEV-lgG抗体反映阳性; 无色者为HEV-lgG抗体反映阴性。

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欢迎共阅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7011—1997前 言戊型病毒性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实质细胞炎性坏死为主的肠道传播性疾病。

患者主要为成年人,病死率较高,尤其孕期最后3个月的妊娠妇女患病后,病死率可达10%~39%。

戊型病毒性肝炎,首先在印度次大陆发现,中亚、东南亚、非洲、印度次大陆均有较大流行的报道。

多数爆发流行为水源性的。

食源性的报道亦见诸文献。

我国人群戊型肝炎的感染率约18%。

急性散发性肝炎中戊肝约占10%,是我国乙类法定传染病之一。

本标准的附录A 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B 是提示的附录。

1 范围22.1 2.1.1 2.1.2 叩击痛。

2.1.3 2.1.4 2.1.5 2.1.6 转低4临床诊断:2确诊病例:2注:有2.12.2 2.2.1 符合急性黄疸型戊型肝炎(参照2.1)。

2.2.2 起病后10天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指肝性脑病)而排除其他原因者。

2.2.3 黄疸迅速加深,血清胆红素大于171μmol /L 。

2.2.4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

疑似病例:2.2.1+2.2.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2.2.2+2.2.4。

2.3 亚急性重型戊型病毒性肝炎2.3.1 符合急性肝炎黄疸型(参照2.1)。

2.3.2 起病后10天以上出现以下情况者:a )高度乏力和明显食欲不振或恶心呕吐,皮肤巩膜黄染,重度腹胀或腹水。

b )血清胆红素上升≥171μmol /L 或每日升高值大于17.1μmol /L 。

c)血清凝血酶原时间显着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

d)意识障碍(指肝病脑病)。

疑似病例:2.3.1+2.3.2a)和b)。

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2.3.2c),参考2.3.2d)。

3 戊型肝炎的处理原则3.1 戊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3.1.1 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是自限性疾病无需特殊施治,主要用支持疗法和对症治疗。

3.1.2 重型戊型肝炎的治疗原则:加强对病人的监护,密切观察病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戊型肝炎病毒检测方法学评价
作者:孙俊红李雷花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5年第18期
【摘要】目的为戊型肝炎病毒检测选择适当的方法。

方法使用抗-戊型肝炎病毒-IgG (HEV IgG)和抗-戊型肝炎病毒-IgM(HEV IgM)检测方法对200份急性非甲非乙非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和200份健康人血清及50例散发性戊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检测。

结果在急性非甲非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抗-HEV IgG、抗-HEV IgM和HEV RNA阳性率分别25.50%、
18.50%和16.50%。

在戊肝系列血清检测中,抗-HEV IgG阳性率发病1个月内为74.0%,发病3个月94.0%, 6个月38.0%, 12个月35.4%, 24个月8.6%。

抗-HEV IgM阳性率发病1个月内为92.0%,发病3个月34.0%, 6个月4.0%, 12个月1.0%。

抗-HEV IgM在发病初期产生,多数在3个月阴转,即抗HEV IgM阳性是近期HEV感染的标志。

而HEV IgG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多数于发病后6~12个月转阴,但亦有持续几年者。

尽管大部分抗-HEV IgM阳性血清抗-HEV IgG也呈阳性,但也确有少数抗-HEV IgG为阴性的。

结论抗-HEV IgM检测是诊断戊肝近期感染最重要的方法,抗-HEV IgG检测对戊肝感染长期鉴别诊断最为重要。

【关键词】戊型肝炎病毒;戊肝病毒-IgG;戊肝病毒-IgM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8.052
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既往认为戊肝主要经消化道传播,由饮用被戊肝污染的水源或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所致[1]。

近年来,随着对戊肝传播途径的研究不断深入,经血液传播的直接和间接证据不断积累,为戊型肝炎病毒不同时期检测寻找合适的方法也至关重要。

作者利用酶联免疫试验(ELISA)和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检测了急性散发性戊肝血清中抗-HEV IgG、IgM及HEV RNA。

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 1 血清标本患者血清来自濮阳市各医院住院患者,健康人血清来自濮阳正常人群。

1. 2 抗-HEV IgG及IgM检测方法[2] 用抗-人IgGu链、抗人IgMu链包被反应板,每个样本待测孔加入样品稀释液100 μl,再加入待测样本10 μl。

置37℃水浴30 min;洗板5次,每孔加入酶结合物100 μl,封板,置37℃水浴30 min;洗板5次,每孔加入显色剂A、B液各50 μl,封板,置37℃显色10 min,每孔加终止液50 μl,终止反应。

在450 nm波长处测吸光度A 值,≥Cut off值为阳性,反之为阴性。

根据对200份健康人群血清检测,将Cut off 值定为0.25+阴性对照平均值。

2 结果
2. 1 急性非甲非乙非丙型肝炎血清抗-HEV IgG、IgM及HEVRNA检测结果急性非甲非乙非丙型肝炎血清抗-HEV IgG、IgM和HEV RNA检测共检测急性非甲非乙非丙型肝炎血清200份,健康人血清200份,结果见表1。

在抗-HEV IgM和HEV RNA均为阳性的血清中,有4份抗-HEV IgG为阴性,其余均为抗-HEV IgG也阳性。

而在51份抗-HEV IgG阳性的血清中,抗-HEV IgM阳性者占70.6%(36/51), HEV RNA阳性者仅占62.7%(32/51)。

结果表明用抗-HEV IgG检测戊肝高危人群,阳性率明显高于抗-HEV IgM及HEV RNA。

2. 2 戊型肝炎患者抗-HEV IgG和IgM抗体检测的比较分析55例HEV抗体阳性的患者血清,抗-HEV IgG和IgM同时阳性的33份,两者一致率为60.0%;单独IgG抗体阳性的22份,占40.0%;单独IgM抗体阳性的4份,占7.3%。

2. 3 戊型肝炎患者血清抗-HEV IgG、IgM及HEV RNA动态检测结果对50例散发性戊型肝炎患者的系列血清检测结果,见表2。

在发病1个月内, 46例抗-HEV IgM阳性者中, 37例抗-HEV IgG同时阳性, 9例抗-HEV IgG阴性;而37例抗-HEV IgG阳性中,有35例抗-HEV IgM同时阳性, 2例抗-HEV IgM及HEV RNA阴性。

50例戊肝患者血清中,抗-HEV IgG阳性和抗-HEV IgM阳性累计为97.5%。

结果表明,抗-HEV IgM抗体出现时间早,发病后1个月内阳性率为92.0%(46/50),2~4个月内逐渐转阴,个别患者可持续1年。

抗-HEV IgG检出率在1个月后逐渐升高, 2~6个月阳性检出率达到高峰,且持续时间较长, 6~12个月逐渐转阴,个别持续时间较长,达2~3年。

而HEV RNA检出率和存在时间均比抗-HEV IgM和抗-HEV IgG低,但HEV RNA检测结果阳性,即可判定为HEV感染,为HEV感染的确证试验。

3 讨论
抗-HEV IgG、抗-HEV IgM、HEV RNA这三项指标在戊肝诊断中,抗-HEV IgG检测价值较大,因其检出率高,所以较适用于戊肝筛查,而抗-HEV IgM和HEV RNA较适用于HEV 早期诊断。

但抗-HEV IgG不足之处在于:多数患者抗-HEV IgG持续时间较长,因此抗-HEV IgG阳性无法区别是急性HEV感染还是既往感染。

对于抗-HEV IgG阳性病例还应辅以抗-HEV IgM或HEV RNA检测,有助于区分急性和既往感染。

抗-HEV IgM或HEV RNA阳性可诊断为急性感染,但阴性不能排除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对于戊型肝炎诊断,国内外虽有不少研究报导,但本研究可以看出,三种检测方法均有其优点和局限,尚需继续深入研究。

抗-HEV
的检测,应发展检出率高、抗体出现早、抗体持续时间更短的试剂。

HEV RNA在血中存在时间短,其结果受抽血时间限制很大,操作相对复杂,费用也高,对于戊肝常规诊断价值不大。

就目前的研究结果,作者认为对于戊肝诊断早期应以抗-HEV IgM检测为主,以抗-HEV IgG检测为辅,对于发展期则应抗-HEV IgG为主,抗-HEV IgM为辅。

参考文献
[1] 阮冰,马亦林,庄辉,等.戊型肝炎患者病毒血症的研究.中华预防杂志, 1997, 31(6):352-354.
[2] 郑英杰,姜庆五,张军,等.三种戊型肝炎诊断试剂可靠性的研究.中国肝脏病杂志,2004, 12(1):16-17.
[收稿日期:2015-02-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