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德莱尔对主流的消解及重构恶之花的另一种解读_周红

合集下载

波德莱尔《恶之花》原文

波德莱尔《恶之花》原文

波德莱尔《恶之花》原文
(实用版)
目录
1.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概述
2.《恶之花》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3.《恶之花》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4.《恶之花》的艺术特点和成就
5.《恶之花》的影响和波德莱尔的地位
正文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原文是一部描绘现代社会丑恶和邪恶的诗歌集,它是 19 世纪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

波德莱尔在诗集中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和道德沦丧,表达了他对人性的担忧和对美的追求。

《恶之花》的创作背景和意义:波德莱尔生活在 19 世纪的法国,这是一个社会变革的时期,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使得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个时期充满了政治动荡和文化革命,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新的思想和艺术流派。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它反映了这个时期社会的精神面貌和人们的思想情感。

《恶之花》的主题和思想内涵: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主要描绘了现代社会的丑恶和邪恶,包括贪婪、虚荣、欺骗、堕落等。

但是,波德莱尔并不是简单地揭示这些丑恶现象,而是深入到这些现象背后,挖掘了它们对人性和社会的影响。

他通过对这些丑恶现象的描绘,表达了对人性的担忧和对美的追求。

《恶之花》的艺术特点和成就: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它采用了象征主义的诗歌手法,通过对具体的事物和景象的描绘,表达出了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

波德莱尔的诗歌语言简练、精准,
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能够引导读者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体验。

《恶之花》的影响和波德莱尔的地位: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被认为是 19 世纪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之一。

论波德莱尔《恶之花》的双重性诗学精神

论波德莱尔《恶之花》的双重性诗学精神

10月25日出版 2017年第5期 简卫杰 论波德莱尔《恶之花》的双重性诗学精神目,/委实令人眼花缭乱。

”[4]175在诗人眼中,城市就是人与试图接近上帝的巴别塔,富含智慧,是人类最突出的杰作。

而自然的东西,携带着天然赋予的残酷,极度的冰冷,缺乏委婉含蓄的美,能够被一眼望尽,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赤裸裸的法则。

波德莱尔是怎样地仇恨有缺憾的自然?诗人认为自然的无限复制的独特性要远逊于人工复制的能力,自然已经被现代艺术抛弃,它被视作一个失去繁衍能力的、冷冰冰的符号性存在。

他察觉人们对美的错误认识是因为人们认为一切审美和德行的尺度是自然,并坚信自然引发了人类固有的恶,道德理应在自然之上的,无论身处哪个时代和民族,都应该是道德负责引导人。

诗人认为恶是固有的,与生俱来的,而善却是人为向上的产物。

波德莱尔《恶之花》中美丑的双重性审美观念,还突出表现在美与丑的结合与转化上。

对于恶的双重性质,诗人认为鲜艳的花朵绽放的美丽必须植根于丑恶的土壤,在恶的意象上反复是诗歌的禁忌。

波德莱尔具有从恶中发掘美的天赋,将现实的恶转换为美,诗人对原本美的事物给予还原,揭露恶的同时也对美予以呼唤。

丑的形象成为审美对象,是因为融入了诗人的理性思考和审美评价。

波德莱尔如何在丑的事物中寻求一种艺术之美?且看作品:“在爬满蜗牛的烂泥中,/我要挖出一个深深的坟墓,/让我像浪里藏身的鲨鱼一样,/从容地舒展我这早该遗弃的尸骨。

//我厌恶遗嘱,痛恨坟墓,/与其乞求世人的眼泪而苟且偷生,/不如请乌鸦把我这污秽不堪的尸首,/啄食的干干净净。

//蛆虫啊!没有耳目的黑色伴侣,/看吧!一个自由快乐的死者向你走来;/享乐的哲士,腐败的后裔。

”[1]183 恶的残酷和粗暴成就了美的特殊性和道德的丰富性,诗人的恶是多重的、复杂的,因此开出具有特殊美的花。

诗是多么地温和,同时令人咋舌,奥秘却正在这非同寻常的审美观念里,在这枝恶之花中,总体透露着和谐,但正是罪恶的、病态的事物蕴藏着美妙的、终极的真理。

波德莱尔恶之花读后感

波德莱尔恶之花读后感

波德莱尔恶之花读后感
《波德莱尔恶之花》是法国著名文学大师布洛德·波德莱尔的一部杰作,这部小说被誉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它描写了一个运用毒药、献身于罪恶和黑暗的未名女性的故事。

作者精细入微地刻画了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让读者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她的心理和痛苦,并随之思考人类价值观和思想道德。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禁对这个女人产生了深深的联想和同情。

她一直在寻找自己的世界,寻找她心中的真相。

但结果只是不断地遭受伤害和憎恶。

此外,小说也在深度探讨了人性的贪欲和罪恶。

作者用女主人公的角色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生活中存在的罪恶,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和反思。

这本小说对文学世界的贡献显而易见。

作者运用了不同的文学手法,刻画出深刻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这些手法包括影射、暗示、象征、对比等等。

作品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有力的思想震撼,还有一份细腻的艺术感受。

最后,我想通过这本书来提醒人们,我们始终要保持警惕,避免被罪恶侵害。

每个人都要思考自己的责任和对社会的贡献。

总之,《波德莱尔恶之花》深刻地描绘了人类内心的罪恶和痛苦,在对读者的情感激起和对世界的警醒中大放异彩,是一部充满思想启示和趣味性的文学巨制。

波德莱尔《恶之花》读后感范文

波德莱尔《恶之花》读后感范文

波德莱尔《恶之花》读后感范文波德莱尔《恶之花》读后感范文当阅读文章完一本名篇后,大伙儿对人生道路或是事情一定造成了很多感受,为何不静下来写写读后感呢?很有可能你如今毫无头绪吧,下列是我搜集整理的波德莱尔《恶之花》读后感范文,仅作参考,期待可以协助到大伙儿。

冲动的树木啊,你以开心做为化肥,伴随着你树根的变厚加硬,你的枝头期待与太阳光贴近。

——波德莱尔《恶之花》最初掌握到《恶之花》是根据一部名叫《恶之华》的动漫作品获知的。

《恶之花》是法国文学家夏·皮埃尔·波德莱尔的一部文集。

依照內容归类为了更好地六个一部分是一部主要表现西方国家精神病态和社会发展心理扭曲的是个艺术品。

这著作名中的“恶”并不仅意味着邪惡,也有抑郁、痛楚和心理扭曲。

在平常人来看,心理扭曲并不美观,但波德莱尔却能在恶的`全球中发现身边的美,在中美感受到恶。

坦白说,一开始读他的诗,会感觉很枯燥乏味、很难懂,但静下来,细细地赏读,才会发觉这些印在紙上的文本的含义,才真真正正见到恶之花的风采。

有些人说:“善自始至终是人为因素的物质”,因此要获得真真正正的善,只有根据本身的勤奋从“恶”中去发掘。

采颉恶之花便是在恶中发掘期待,从恶中引出来社会道德的经验教训来。

因而,我们要寻找大家的“恶”,再从“恶”中寻找对人生道路有利的工作经验,从缺陷中取得成功。

有一个小孩,夫妻在这其中课时为他挑选了文学类这条道路,可是教师感觉这一学员办事过度刻苦和呆板,在文学类上无功底。

殊不知化学老师却感觉他的缺陷能在有机化学上有一定的充分发挥。

由于有机化学的试验必须一丝不苟的用心和“呆板”。

之后,他的有机化学考试成绩在同学们在名列前茅。

最终他得到了诺奖,他便是创脉·瓦拉赫。

他非常好的运用了自身的缺点,而且还使他本身的缺陷变成了往上的台阶,最后还攀到了化学大师的高峰期。

实际上大家每一个人都是有多多少少的那样或那般的缺陷,或许她们会在大家将来的发展趋势之道上变成大家的阻拦,有可能你觉得她们的存有并无影晌。

恶之花

恶之花

《恶之花》的解读和思考2012243116-徐华华波德莱尔是法国诗人,文艺批评家,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

他的《恶之花》的出现,曾刹那间震动了法国诗坛,引起过沸沸扬扬的议论。

雨果就说它“灼热闪烁,犹如众星。

”但与此同时也有人认为它是臭的。

而我觉得这样一本被一片神秘危险甚至是邪恶的气息包围的诗集更具有被阅读思考的价值。

《恶之花》的法文原意是“病态的现实花朵。

”而造成这种病态的大概就是诗人想要揭露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罪恶和世纪病。

正因如此,《恶之花》的出版过程也比较曲折,再版后的《恶之花》除《序诗》外,还分成六部,而这六部又都是有因果关系,紧密相联的。

诗人在第一部《忧郁与理想》中叙述了内心的忧郁以及迫切想要摆脱这种状态的理想。

然而在第二部《巴黎风光》中,诗人的理想就幻灭了,诗人似乎想要通过《巴黎风光》告诉我们他脱离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走向现实世界进行观察,可是他发现的尽是丑恶与悲惨,他感到的是无尽的失望。

终于在现实中看不到理想和希望的诗人,想通过借酒消愁的方法来麻痹自己,第三部《酒》就产生了,可是事实上,酒并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这又促使着他亲身深入到罪恶中去体验生活,这些题材的诗构成了第四部《恶之花》。

可是那样的生活依旧让诗人感到无比的痛苦与挣扎,于是在第五部《叛逆》中对天主发出反抗的叫喊,可即使如此诅咒,依旧得不到回应。

最终诗人只能向死亡寻求安慰与解脱,这样第六部《死亡》便成了全诗的终曲。

虽然诗人想要寻求解脱,可他并不甘心,死亡在这里似乎寓含着诗人要去另一个世界继续探索希望。

在《忧郁与理想》中的第一首《祝福》中写道:“当初在最高之神的命令之下,诗人降生到这个烦恼的世间,他的母亲恐怖万分,满口辱骂,向着怜悯她的天主捏紧双拳——哎,我真情愿生下一团蝰蛇,也不愿生下这惹人耻笑的东西!”诗篇一开始就让人看到了一扇通向地狱的大门,诗人的降生却受到母亲的诅咒,接着又受到世人的排斥和虐待,诗中有这样的描述“在给他果腹的面包和葡萄酒里,他们掺进了龌龊的痰液和灰尘”,就连他自己的女人也要掏出他鲜红的心“满怀着轻蔑把它仍在地上”。

波德莱尔《恶之花》原文

波德莱尔《恶之花》原文

波德莱尔《恶之花》原文摘要:一、波德莱尔及《恶之花》简介二、作品主题与风格特点三、文学价值与影响四、作品中的经典篇章解析五、阅读与鉴赏建议正文:一、波德莱尔及《恶之花》简介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1821-1867)是法国著名诗人,象征主义文学运动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恶之花》(Les Fleurs du Mal)是一部具有深刻影响的诗歌集,创作于1857年。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审美观、怪诞的诗风和丰富的寓意,成为19世纪法国诗歌的瑰宝。

二、作品主题与风格特点1.主题:《恶之花》以“恶”为主题,探讨了人性、道德、宗教、审美等多个方面。

波德莱尔认为,“恶”并非绝对的邪恶,而是一种存在于人性中的复杂力量。

他试图通过诗歌揭示这种力量的奥秘,以及它与美好事物之间的关联。

2.风格特点:作品具有鲜明的象征主义特征,语言诡异、意象怪诞、寓意丰富。

波德莱尔运用了大量比喻、象征和暗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具有多层次的审美效果。

同时,他还是首位将散文诗引入法国诗歌的诗人,为后世诗人提供了新的创作途径。

三、文学价值与影响《恶之花》被誉为19世纪法国诗歌的里程碑,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波德莱尔的诗歌风格和主题拓宽了文学创作的边界,为后来的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文学流派奠定了基础。

同时,他的作品也对艺术家、哲学家、作家等产生了启发,如尼采、梵高、纪德等。

四、作品中的经典篇章解析1.《恶之花》:这首诗歌以“恶之花”为主题,展现了恶与美好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诗人通过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揭示了人性中善恶交织的真相。

2.《乌鸦》:这首诗歌以乌鸦为象征,寓意着死亡、孤独和诅咒。

诗人通过对乌鸦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对美好未来的渴望。

3.《上帝》:这首诗歌探讨了宗教信仰与人性的关系。

诗人对上帝的质疑和否定,反映出他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人性的困惑。

五、阅读与鉴赏建议1.了解背景知识:阅读《恶之花》前,了解波德莱尔及其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

浅析波德莱尔的死亡美学意识

浅析波德莱尔的死亡美学意识

摘要:波德莱尔,这个被称为“诗人之王”的伟大诗人,象征主义的开创者,是法国十九世纪最为著名的现代派诗人。

他的诗集《恶之花》的问世,标志着象征主义的兴起、现代派文学的正式出现。

通过其诗集对于死亡的礼赞和向往,不仅使人们能得以窥见诗人新颖的死亡视角和其独特的诗歌艺术想象,同时还给当时患着“世纪病”的知识分子以一种向死而生的希望与反抗。

波德莱尔用死亡来表现他对于生命以及感情的热爱,这也是他通过用扭曲的概念来反讽于黑暗的社会。

在诗人的眼中,也许只有死亡才能为卑微的人的生活带来新的希望,活下去的动力。

关键字:死亡观;恶之花;死亡之美;死亡与希望On Baudelaire's death consciousness, aesthetics -- with flowers of evil as anexampleAbstract:Baudelaire, the known as the "king of poets" one of the greatest poets, the founder of symbolism is the 19th century French most famous modern poet. His collection of poems "flowers of evil" come out, marking the formal appearance of symbolism, the rise of modern literature. Through the collection of poems praise and yearning for death, not only make people can get a glimpse of the poet novel death perspective and its unique poetry artistic imagination, at the same time also was suffering from a "disease of the century" of the intellectuals in a to the death of hope and resistance. Baudelaire used his death to express his love for life and his emotions, and this is also the idea that he is using the concept of distortion to irony in the dark society. In the eyes of the poet, maybe only death can bring new hope to the life of the humble people, and the power to live.Keywords:View of death; the flower of evil; the beauty of death; death and hope引言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时间将会洗清一切愚昧的罪名,诗人的光辉定格在永恒的价值之上。

【恶之花 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的风格怎样的,波德莱尔的应和理论

【恶之花 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的风格怎样的,波德莱尔的应和理论

【恶之花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的风格怎样的,波德莱尔的应和理论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他出生于19世纪,他是法国的诗人。

波德莱尔在法国诗人中的地位可谓是非常高的,是因为波德莱尔的特殊的写作风格。

那么,波德莱尔的风格到底是什么呢?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图片首先,波德莱尔的风格与他的从小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他从小父亲就去世,母亲改嫁,他的继父非常讨厌他,因而可以说他的童年时期完全没有感受到任何爱。

因而,波德莱尔作品的风格大多都表现出了人性的阴暗面,他通过描写城市中的生活来处处体现和透露出人性的贪婪以及自私自利。

还有就是波德莱尔作品的风格可谓是在当时的法国来说是非常特别的,因为波德莱尔的作品大多都是抛弃旧思想,旧思路,从而开辟出诗的新类型。

因而,很多人都评价他说:波德莱尔是法国现代主义文化的领导者。

波德莱尔的作品风格还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说他的第一部作品《恶之花》,主要收集了一些城市中的年轻男女生活的小故事,从而体现出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然而,不幸的是,他的作品刚一发表就被政府暂停,而且他本人还被法院判刑了,原因是说他的作品不健康,不积极向上。

故而,从这些就可以看出来波德莱尔的作品风格可谓是多元化的,但是主要还是表现出了人性的阴暗面。

但不管怎么说,波德莱尔对法国当时的文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波德莱尔的应和理论波德莱尔可以说是一位非常伟大的诗人,因为他不仅仅在艺术方面有着非常大的成就,而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所透露出的哲理对人类的教育是非常远大的。

他的全名为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他出生于19世纪,他是法国的诗人。

波德莱尔他的一生之所以那么著名,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诗集,还是因为与他有着密切相关的应和理论。

那么,波德莱尔应和理论应和理论到底是什么呢?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图片根据资料来看,波德莱尔应和理论其实并不是波德莱尔发现的,而是它本身就存在于这个世界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第1期第28卷(总第123期)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No.1,2003General No.123Vol.28波德莱尔对主流的消解及重构恶之花 的另一种解读周 红(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浙江金华321004)摘 要:波德莱尔处于浪漫主义退潮期,必须开拓新的诗歌领域。

其名播遐迩的诗集 恶之花 用梦魇般的笔调描写荒诞社会造成的忧郁、变态人性和绝望的沉沦,使诗集呈现出对于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的颠覆,而情诗的一些主题尤其显示出诗人对主流文学歌咏的圣母型女性形象的反叛,从而对古典诗的理想化的审美准则进行消解,并重构了新的价值体系和美学观念,即 恶之美 。

关键词:波德莱尔; 恶之花 ;解构; 恶之美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5035(2003)01 0022 05查理 波德莱尔(C Baudelaire),19世纪法国的著名诗人和文艺评论家。

如果说中国诗人首推李白和杜甫,那么,法国诗人则当属雨果和波德莱尔了。

虽然,雨果写作的诗歌达20余卷之多,气势磅礴,绚丽多彩,而波德莱尔毕生只创作了唯一一部诗集 恶之花 ,可是,就其对法国国内及世界的影响及意义而论,雨果却不及波德莱尔。

波德莱尔的贡献在于,他在对古典诗的理想化的审美准则的解构中,重建了新的价值体系和美学观念,使文学创作返回到存在的本质层次,从而开创了一个现代诗歌的新时代。

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瓦莱里在那篇著名的论文 波德莱尔的位置 中这样写道: 到了波德莱尔,法国诗歌终于走出了国境。

被全世界的人诵读,使人承认他就是现代性的诗歌本身,产生了模仿,使许多精神丰饶多产。

法国象征派诗人兰波赞颂波德莱尔是 最初的洞察者,诗人之王,真正的神。

[2](P2)波德莱尔被尊为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现代派诗歌的鼻祖。

时至今日, 恶之花 仍具有与时俱进的魅力。

一、对理想化的审美准则的消解许多学者将 恶之花 当成是诗人的自传性作品,并力图为他的每一首诗找出个人生活方面的依据。

其实,诗人为了描写某种罪恶,表现某种普遍的情绪感受,常常把自己并不曾犯下的罪恶加在自己身上,并采用了许多并不属于他个人的细节,从而使作品超出了自传的范畴,具有一种更为普遍、更为本质的意义。

但是, 恶之花 毕竟放入了波德莱尔的全部心曲、柔情、信仰,以及全部的憎恨,所以了解波德莱尔的生平,仍然是解读 恶之花 的重要一步。

波德莱尔出生于巴黎,其父是位具有艺术修养的长者,波德莱尔幼年即开始受到艺术的熏陶。

他6 收稿日期:2002 09 10基金项目:浙江师范大学科研基金项目(20021108)作者简介:周红(1966-),女,河北石家庄人,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

岁丧父,7岁母亲再嫁,在失去父爱后又仿佛被夺去了母爱,这使禀性敏感的诗人从幼年起就开始了忧郁的生活,产生了 永远孤独的命运感 [2](P2-3)。

波德莱尔才华出众,但内心的孤独造成了他玩世不恭、蔑视习俗的性格。

官运亨通的继父欧比克希望他毕业后成为外交官,但是波德莱尔却决定过 自由生活 当作家,使欧比克夫妇大失所望。

他像那些狂放不羁的文学青年一样,出入酒吧和咖啡馆,纵情声色,寻欢作乐,遭到家庭干涉。

欧比克夫妇采取了当时富有家庭的惯用手段:让他远游,想藉此拨正他生活的轨道。

这目的因旅行中断而未达到,波德莱尔却由此饱览异域风光,为日后写作打下基础。

1842年,波德莱尔不堪忍受家庭束缚,带着生父留给他的十万法郎遗产离开家庭,放浪形骸,标新立异,想以此表示他对正统的资产阶级生活的轻蔑。

与此同时,他开始了创作,暗中写下一些不凡的诗章。

一年的时间里, 恶之花 的大部分诗篇已经写就。

此时,他虽然一首诗也没有发表过,但诗作的标新立异使得波德莱尔很快得到了一些前辈诗人的眷宠,在诗人队伍中他已被视为一位 有独创性的诗人 了。

1845年,波德莱尔发表画评 1845年沙龙 ,一举轰动文坛;次年又以 1846年沙龙 再次引人注目。

两篇文章以相当完整的文艺观,确立了波德莱尔在批评界的地位。

不久,开始潜心翻译美国作家爱伦 坡的作品,历时17载,这些译文均被认为是译海珍品。

他与爱伦 坡有着同样的顾影自怜和愤世嫉俗的孤傲。

他们厌弃的是同一个世界,梦幻的是同一个天堂。

正是这种心灵的契合,使波德莱尔把自己当成爱伦 坡,对待翻译如同对待创作一样全神贯注、精益求精。

同时,爱伦 坡的神秘主义和悲观主义倾向,也不可避免地给波德莱尔的精神世界带来影响。

波德莱尔个性纯真坦率,不是一个有政治细胞的人。

1848年革命爆发,波德莱尔和工人诗人战斗在街垒上,但他并没有明确的政治信念。

他在后来的诗中写到: 我在1848年的沉醉。

这种沉醉是什么性质?报复的乐趣,对破坏的天生的乐趣。

[3](P89)波德莱尔爱革命,就像他爱一切暴力的、不正常的东西一样。

他爱的是反抗,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什么制度,他都不能容忍。

高尔基称赞波德莱尔的反抗精神是 生活在邪恶中而热爱着善良 ,并且把他们列入 更正直、更敏感的 艺术家之列[1](P7)。

19世纪50年代是波德莱尔创作的全盛时期,波德莱尔给后世留下的不朽诗集 恶之花 即出版于1857年6月25日,当时诗人36岁。

波德莱尔对虚伪的主流社会的反叛,一方面使他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另一方面也使他将愤世嫉俗的心态和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融入作品,使作品不雕琢、不粉饰、不追求典雅精致的贵族化书写。

诗集中用了大量荒诞的描写手法、细腻的感官表达、阴湿的环境描写以及变态的人性刻画等,使诗集表现出对于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的颠覆与反叛,完全消解了古典诗的理想化的审美准则,使诗集一问世,就使世俗哗然,也使波德莱尔顷刻之间名播遐迩。

法国官方报纸猛烈抨击这部作品的 可怕 ,认为其有扰乱公共道德之嫌, 恶之花 随即被查封。

8月20日,受到触犯公德和善良风俗的质询,被第六轻罪法庭判处三百法郎罚款,并勒令删除诗集中的6首。

这个判决给法国带来了耻辱,也给诗人带来心灵的创伤,他痛恨世俗对诗歌所怀的敌意。

也正是由于诗人敢于打破权威的艺术模式,探索艺术的新途径的勇气,使作品仿佛文坛的一朵奇葩,呈现出独特的光彩,洋溢出生存的愉悦与生动,才使得那么多著名的大师公开为其辩护。

福楼拜、雨果和其他许多文人公开称其为 善之花 。

雨果写信给诗人: 你创造了新的战栗 你的 恶之花 光辉耀目,仿佛星辰 [3](P10)4年后, 恶之花 再版问世,仍由原书店出版。

书中删去了6首禁诗,另外增补35首,并作了调整和补充,分成 忧郁与理想 、 巴黎风光 、 酒 、 恶之花 、 叛逆 和 死亡 6个部分,再版本被认为是最有权威的版本。

二、审美价值的重建圣勃夫在为 恶之花 写的辩护书中说:诗的领域全被占领了。

拉马丁取去 天国 ,雨果取去 地上 ,不,比 地上 还多。

拉普拉特取去 森林 。

缪塞取去 热情和令人眼花缭乱的盛宴 。

其他人取去 家庭 、 田园生活 等等。

戈蒂埃取去西班牙极其鲜艳的色彩。

还留下什么可供波德莱尔采取呢? [1](P7-8)留给波德莱尔的,不能不说只有 恶之美 。

恶之美 无疑是波德莱尔的新发现,也是浪漫派忽略掉的新主题。

波德莱尔处于浪漫主义的退潮期,必须开拓新的诗歌领域,显出独创性。

诗集 恶之花 用梦魇般的笔调描写荒诞社会造成的忧郁、变态人性和绝望的沉沦,从而对古典诗的理想化的审美准则进行消解,并重构了新的价值体系和美学观念,即 恶之美 ,从根本上更新了艺术的观念,开创了一个现代诗的新时代。

波德莱尔在 恶之花 书稿的一份清样上注明:恶之花 乃是惊人之语,即这些花可能是悦目诱人的,然而它们是有病的,因为它们借以生存的土地、滋养它们的水和空气有病,他们开放的环境 社会有病。

恶之花 的另一层含义是,恶具有一种 奇特的美 。

诗人做诗的初衷正是要从丑恶中发掘美。

[3](P20)诗人曾写道: 我发现了美、我自己的美的定义,这是一种颇热烈的忧伤 忧郁乃是美的出色伴侣,很难想象有什么美的典型没有不幸相伴随 [4](P8)以及 痛苦伴随上音律节奏就使心神充满了静谧的喜悦 [5](P7)。

这些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 恶之花 中出现了那么多的忧郁,因为,这正是波德莱尔追求的一种美。

波德莱尔的忧郁既与生俱来,也是后天形成的,是作为一个社会个体的人在失落其价值、找不到出路后内心的压抑、躁动的表征,它反映了人与时代、社会的冲突。

恶之花 并非一般的若干首诗的集合,而是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有序结构,使得诗集中的诗人成为一个首尾贯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他在狂热的肉欲中泥足深陷,却梦想着灵魂的远飞高举;他努力追寻天堂,却步步陷入地狱。

他与欧洲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如歌德的维特、贡斯当的阿道尔夫、拜伦的曼弗雷得等等一样,全都忧郁、孤独、高傲、悲观、叛逆,都是顽固的个人主义者,全都患上了世纪病。

只是,诗人比他们多了一重悔恨和焦灼的犯罪感。

伟大的激情来自理想和爱情,第一部分 忧郁与理想 叙述诗人内心状态的忧郁以及想摆脱忧郁的理想,此部分是全书最重的部分,约占全书二分之一篇幅,内容依次包含艺术、恋爱和忧郁诗篇。

波德莱尔写诗,往往运用暗示的手法刺激读者的想象力,他把通感引入诗歌创作,创造了象征的表现手法, 感应 [1](P21)是艺术诗篇中最为重要的篇章:自然是一座神殿,那里有活的柱子,不时发出一些含糊不清的语音;仿佛远远传来一些悠长的回音,芳香、色彩、音响全在互相感应。

有些芳香新鲜得像儿童肌肤一样,柔和得像双簧管,绿油油像牧场,感应 的概念表达了波德莱尔的美学思想,是象征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诗人把自然比做神殿,使嗅觉与触觉、听觉和视觉产生通感。

波德莱尔也是一位出色的情爱诗人,只是他的情诗一直被 恶 名所掩。

恶之花 集中有30多首情诗,分别属于三个不同的女性,即黑美人让娜 迪瓦尔、白美人萨巴蒂埃夫人和一位绿眼睛的女郎玛丽 迪布朗。

像 阳台 、 永远如此 、 秋之歌 、 邀游 等都是情诗中的绝唱。

当我俯身向你,我好像闻到你的血液的芳香,我酣饮你的气息,哦,甘美,哦,毒素,那些无穷的亲吻,那些盟誓、芬芳,可会从那不可测的深渊里复生,阳台 [1](P83),是为歌咏让娜 迪瓦尔而作,他是诗人肉体之爱的代表。

她虽美貌,但内心贫乏、思想平庸,并脱不了 轻浮 的恶名,它的一切似乎都浸满毒液,诗人歌咏这样一朵 毒花 ,显示了诗人对主流文学歌咏的圣母型女性形象的反叛。

让我的心陶醉于虚幻之中,钻进你的美目,像进入一场美梦,永远睡在你睫毛下的阴凉之处,永远如此 [1](P93)是歌咏萨巴蒂埃夫人,其为诗人崇拜的美神和爱神,精神之爱的代表。

诗人似乎希望让娜 迪瓦尔的淫荡和萨巴蒂埃夫人的纯情可以两全其美,同时企图在现实中都得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