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德莱尔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波德莱尔散文诗、诗歌美学特征【文献综述】

波德莱尔散文诗、诗歌美学特征【文献综述】

波德莱尔散文诗、诗歌美学特征【文献综述】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波德莱尔散文诗、诗歌美学特征专业:汉语言文学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年4月9日-1867年8月31日),是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

波德莱尔不但是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而且是现代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现代主义认为,美学上的善恶美丑,与一般世俗的美丑善恶概念不同。

现代主义所谓美与善,是指诗人用最适合于表现他内心隐秘和真实的感情的艺术手法,独特地完美地显示自己的精神境界。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出色地完成了这样的美学使命。

历来对于波德莱尔有各种不同的评论。

保守的评论家认为波德莱尔是颓废诗人,而他的代表作《恶之花》是毒草。

但他们不能不承认《恶之花》的艺术特色,福楼拜在给他的信中说:“您找到了使浪漫年轻的方法。

你迥异于任何人(这是所有优点中的第一位)。

风格独特取决于创作。

你的句子塞满了思想,以致都要爆开来。

”①兰波进一步指出:“波德莱尔是第一个通灵人②,诗王。

”③奠定波德莱尔在法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的作品,是诗集《恶之花》。

这部诗集1857年初版问世时,只收100首诗。

1861年再版时,增为129首。

以后多次重版,陆续有所增益。

其中诗集一度被认为是淫秽的读物,被当时政府禁了其中的6首诗,并进行罚款。

此事对波德莱尔冲击颇大。

从题材上看,《恶之花》歌唱醇酒、美人,强调官能陶醉,似乎诗人愤世嫉俗,对现实生活采取厌倦和逃避的态度。

实质上作者对现实生活不满,对客观世界采取了绝望的反抗态度。

他揭露生活的阴暗面,歌唱丑恶事物,甚至不厌其烦地描写一具《腐尸》蛆虫成堆,恶臭触鼻,来表现其独特的爱情观。

所以他的诗是对资产阶级传统美学观点的冲击,而并非他人所谓“毒草”。

说他的诗歌是毒草的人,我认为他们并没有用心去感受波德莱尔诗歌中的各种美,而只是停留于诗歌的表面文字。

《波德莱尔的象征主义诗歌与19世纪欧洲文学风潮》

《波德莱尔的象征主义诗歌与19世纪欧洲文学风潮》

波德莱尔的象征主义诗歌与19世纪欧洲文学风潮简介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诗人和作家,也是象征主义文学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

本文将探讨波德莱尔的象征主义诗歌对于当时欧洲文学风潮的影响和贡献。

象征主义诗歌的起源和特点象征主义诗歌起源于19世纪末的法国,它试图逃离现实生活,通过富有意象和隐喻的语言表达内心情感和精神境界。

与浪漫主义相比,象征主义更加注重超越现实、追求灵魂深处。

波德莱尔在《彼此之间》等作品中运用了大量暧昧、模糊而富有启示性的意象,如黑暗、荒废、堕落等,以及个体的孤独、绝望与愤怒等情感。

这些特点使得他成为象征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并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波德莱尔的诗歌对欧洲文学的影响1.影响法国象征主义运动:波德莱尔被誉为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奠基人。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在文学圈引起了轰动,激发了许多年轻诗人的创作灵感。

他对当时法国文坛的影响是巨大而持久的。

2.拓展象征主义的国际影响:波德莱尔不仅在法国有着极高声望,也深受其他欧洲国家诗人和作家的喜爱。

他翻译了爱伦·坡(Edgar Allan Poe)等美国作品,并将其象征主义意味引入自己的创作中。

这种跨越国界的影响使得波德莱尔成为19世纪欧洲文学风潮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3.开创现代诗歌形式:波德莱尔摒弃传统格律,追求自由而富于节奏感的写作方式,开辟了现代诗歌形式的潮流。

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社会现实和个人内心的复杂追问,为后来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结论波德莱尔作为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通过其富有意象和隐喻的作品对19世纪欧洲文学风潮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开创了现代诗歌形式,同时也带动并影响了法国和整个欧洲的象征主义运动。

波德莱尔的诗歌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表达了作者内心情感与精神追求,也启发着后来诸多文学家和诗人的创作灵感。

多多与波德莱尔诗学理念比较研究

多多与波德莱尔诗学理念比较研究

多多与波德莱尔诗学理念比较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代诗歌创作领域,多多和波德莱尔都是备受瞩目的诗人。

多多以其清新自然的写作风格和独特的诗歌表达方式赢得了广泛的认可,而波德莱尔则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诗歌技艺享誉文坛。

对于这两位诗人的诗学理念的比较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他们各自的创作思想和艺术特色,还可以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新的启示。

多多和波德莱尔作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人,其诗学理念的异同点备受关注。

多多倾向于表现生活中的细微之美和日常生活的情感,注重情感共鸣和读者的体验;而波德莱尔则更注重诗歌的象征意义和隐喻,以及对生命、存在等哲学问题的反思。

对于这两位诗人的诗学理念进行比较研究,将有助于拓展我们对诗歌创作的认识,促进文学理论的交流和发展。

1.2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对多多与波德莱尔两位诗人的诗学理念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诗歌创作的异同之处。

这将有助于拓展对当代诗歌创作方式的认识,促进不同文学传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通过深入分析多多与波德莱尔的诗学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各自的创作风格和审美追求,进一步挖掘他们诗歌中的深层文化内涵。

对于当代诗歌创作者来说,借鉴多多与波德莱尔的诗学思想,可以为其提供新的启示和灵感,拓展诗歌创作的边界,推动诗歌创作的发展。

通过本研究对多多与波德莱尔诗学理念的比较分析,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两位诗人的了解,同时也有助于促进诗歌研究领域的发展,探索更多可能性和创新方向。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比较多多与波德莱尔的诗学理念,探讨二者在诗歌创作中的异同之处,分析他们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和启示,以期能够深入理解当代诗歌创作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通过对多多和波德莱尔诗歌作品的对比分析,揭示二者在诗歌形式、意象表达、主题内容等方面的共性和差异,探讨他们各自在诗歌创作中的独特之处,从而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新的思路和启发。

希望通过这篇研究可以对多多与波德莱尔诗学理念的强弱之处进行评估,为今后诗歌创作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西方美学精神现代转型视野中的波德莱尔诗歌创作审丑论研究

西方美学精神现代转型视野中的波德莱尔诗歌创作审丑论研究

西方美学精神现代转型视野中的波德莱尔诗歌创作审丑论研究波德莱尔是西方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诗人、文艺理论家,他处于西方美学精神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期,其所提出的诗歌创作审丑论及创作实践既体现了这一转型,又推动了这一转型。

波德莱尔的诗歌创作理论极具现代性与独特性,对现代美学及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标签:现代转型;波德莱尔;审丑论当19世纪的诗人们还在遵从着由新古典主义者布瓦洛确立的“真、善、美”相统一的创作原则,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及最卓越的批评家之一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创造性地提出了“发掘恶中之美”这一迥异于传统文学的表现题材。

他从审美的角度看待社会的丑恶现象、自然中的丑陋意象以及人性之恶,将19世纪现代都市巴黎的黑暗和病态描绘得淋漓尽致。

他的诗集《恶之花》由此成为文学史上第一部以“丑”和“恶”作为直接审美对象的作品。

波德莱尔的创造性努力开拓了现代诗歌的表现题材,在此之后,“丑”和“恶”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现代文学艺术作品中。

其从恶中发掘美的美学取向,开启了西方美学精神由审美到审丑的转型,弱化了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道德评价标准,为艺术自主性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西方美学精神的现代转型是波德莱尔诗歌创作和文论思想提出的一个美学背景,波德莱尔又通过他的创作和观念推动了西方美学精神的现代转型。

本文旨在将波德莱尔放在西方美学精神现代转型的背景中,探讨波德莱尔诗歌创作审丑论在西方美学精神现代转型中的独特意义。

一、波德莱尔诗歌创作审丑论的渊源波德莱尔曾经为诗歌下了这样的定义:“什么叫诗?什么是诗的目的?就是把善同美区别开来,发掘恶中之美,让节奏和韵脚符合人对单调、匀称、惊奇等永恒的需要;让风格适应主题,灵感的虚荣和危险,等等。

”〔1〕在波德莱尔的笔下,巴黎的阴暗、丑陋面暴露无遗,诗人将敏锐的目光投向了被现代化的城市所遗弃的穷人、盲人、妓女等社会底层人群;自然在波德莱尔的眼中也不无丑恶的意象:坟墓、腐尸、骷髅、蛆虫、恶魔、死亡、幽灵等等,都被其极尽描绘之能事;波德莱尔还探究了人性的丑恶,追求感官享受、变态的凶杀、同性恋行为都被其纳入诗歌创作的题材。

波德莱尔的现代性研究 波德莱尔 现代性

波德莱尔的现代性研究 波德莱尔 现代性

波德莱尔的现代性研究波德莱尔现代性摘要本文从“现代性”的有关认识出发,探讨了“现代主义”先驱波德莱尔的“现代性”过渡、短暂、偶然之美,具体探讨了现代英雄之现时、美之现代性、审丑之美及其开创性意义等几个方面。

<br/> 关键词: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文学现代性英雄现时审丑 <br/>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br/> 一引语 <br/> 何为“现代性”?其特质为何?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达成一致意见。

一般来说,“现代性”是一个具有内在张力的整体性概念,它包含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艺术学等诸多领域;从18世纪后期开始,它“就已成了‘哲学’讨论的主题”(贡巴尼翁,20__:5)。

在《文学与现代性》一书中,伊夫・瓦岱将现代性与时间意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他阐释到:“现代性是一种‘时间职能’:没有比这更好的说法了。

从定义上而言,现代性的价值表现在它与时间的关系上。

它首先是一种新的时间意识,一种新的感受和思考时间价值的方式。

”伊夫・瓦岱把时间形态称作“时间类型”:“这些时间模型反映了历史时间的种种表现形式,它们受到某个特定时代所特有的事件、集体经验、习俗变化以及言论(文学、意识形态、科学等方面)的支配。

” <br/>“现代性”植根于启蒙运动对未来的理性设计,与启蒙、理性、科学和人的主体性直接关联,以“理性”和“进步”来建立其合法性的根基,以“革命”和“反叛”来确立其话语的主导地位。

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现代性”和西方现代化进程密不可分,现代化以工业化、城市化、世俗化、殖民主义、民族主义等作为种种指标;而作为一个文化或美学概念的“现代性”与作为社会范畴的现代性处于对立之中。

<br/> 二现代性之阐释 <br/> 早在出版于1846年的《1846年的沙龙》这本小册子中,年轻的波德莱尔在论及浪漫主义时,就用到了“现代艺术”一词,他认为谁说浪漫主义,谁就是说“现代艺术”。

波德莱尔的感觉美学研究

波德莱尔的感觉美学研究
III
波德莱尔的感觉美学研究
引言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1867), 是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伟大先驱,被称为现代派的鼻祖。他的诗歌理论和创作直 接影响了 19 世纪下半叶以来的欧美文坛,在现代派作家的创作中激起了强烈的 历史回响。波德莱尔是让欧洲人的经验方式和写作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的作家,他 的美学理论在诗歌和艺术史上是一个重大转折点,是现代主义各流派灵感与理论 的不尽源泉。正如盖伊·桑在《杂谈波德莱尔对现代诗和思想的影响》中对波德 莱尔在现代文学、思想和生活的巨大影响所作的描述:“写出一部伟大的书,不 啻是在人类思想的池子中投入一块卵石;它激起一圈圈涟漪,人们不知道那些水 波要扩散到哪里去;它启开一连串事变的序幕,可能导致王国和宗教的倾覆和新 的上帝的觉醒。”①
①泰奥菲尔·戈蒂耶:《回忆波德莱尔》,陈圣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年, 第 314 页。
1
江西师范大学 2015 年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关于波德莱尔现代性的研究。波德莱尔作为第一个对现代性定义作出 较为明确界定的诗人,其现代性思想成为后人系统研究现代性问题的理论切入 点。法国著名学者伊夫·瓦岱的《文学与现代性》在如何定义现代性时要求人们 回到波德莱尔,注意其现代性在美学和文学领域的含义。美国学者马泰·卡林内 斯库在《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 义》中谈到“波德莱尔与美学现代性的悖论”,认为波德莱尔的现代性应从美学 上加以认识,即美学要关注当下的现实性,表现了对传统美学的突破。马歇尔·伯 曼的《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和安托瓦纳·贡巴尼翁的 《现代性的五个悖论》都论及波德莱尔与现代性的关系,前者提出波德莱尔的现 代性体验是独创性地描绘了一类大街的现代人,他们由于精神痛苦而去寻找肉体 麻醉;后者则认为现代性始于波德莱尔的决裂,最后又要回归波德莱尔,这是现 代性的一种悖论与背叛。

波德莱尔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

波德莱尔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

波德莱尔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论文题目:波德莱尔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一、研究背景在现代社会中,审美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因为它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文化、媒体、艺术等各个方面。

波德莱尔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文化批评家,他对审美现代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波德莱尔的审美现代性思想在当今文化和哲学领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因此,对波德莱尔审美现代性思想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理论分析法进行研究。

在文献资料法方面,《资本主义的幻象》《现代性导论》《符号交换与死亡》等波德莱尔的著作是重点。

在理论分析法方面,对波德莱尔审美现代性思想的主要概念进行较为详细的解释和分析,从中提取其本质特点及其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

三、研究内容和思路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波德莱尔审美现代性思想的内涵及其主要概念,包括但不限于“符码”“模拟”“消费主义”“文化消耗”等;2.波德莱尔审美现代性思想与传统理论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对传统审美理论的批评、修正和更新;3.波德莱尔审美现代性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启示,探讨其对当代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的重要性以及对社会变迁中人们的现实状况的解释作用;最后,根据以上内容,本文会对波德莱尔审美现代性思想产生的重要影响和启示做出总结。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波德莱尔审美现代性思想,为当今时代的文化、艺术、媒体等领域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理解。

同时,也可以为人们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更好地理解并适应现代化过程提供重要的指导和启示。

五、预期结果预计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对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贡献:1.对波德莱尔的审美现代性思想有一个全面的认识;2.对传统审美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3.对当代文化和社会现象有深刻的思考和阐释;4.为未来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波德莱尔研究综述

波德莱尔研究综述

波德莱尔研究综述04中文系汉师2班孟超杰 040811225摘要:波德莱尔对法国乃至整个世界诗坛的影响是巨大的,无论是他的诗歌还是美学思想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早在1919年,波德莱尔的名字就首次见诸于中国的杂志上,随后对他的研究就进入了一个在迂回发展的时期。

而90年代以后,又有不少的评论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波德莱尔,对波德莱尔的研究又进入到一个繁荣时期。

本文通过对大量的资料文献的梳理,从他的早期总体研究,诗歌研究,美学思想研究,比较文学研究等方面来对波德莱尔展开论述,进一步对波德莱尔进行了解。

关键词:早期总体研究诗歌研究美学思想研究比较文学研究应和论在法国,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在地狱中堕落,与群鬼共舞,却向往天堂的光明;他在诗歌中描写腐臭的兽尸,被称为“兽尸之王”,却从腐恶污秽中培植出艺术之花;他饱受诋毁辱骂,却又被韩波尔尊为“诗人中的王者,真正的神”,被艾略特奉为“现在所有国家中诗人的最高楷模”。

这个人就是波德莱尔。

波德莱尔对法国乃至整个世界诗坛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无论是他的诗歌还是美学思想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本文就试着从诗歌研究,美学思想研究,比较文学研究等方面来展开对波德莱尔的论述。

一早期总体研究早在1919年,周作人在《新青年》第6卷第2期上就第一次提到了波德莱尔的名字。

从此之后,许多杂志报纸就纷纷开始介绍和评论波德莱尔以及他的作品,其中波德莱尔的散文诗更早地被译入,并被大家接受,这时期的评论者基本上都对波德莱尔持肯定态度。

相关文章有李璜的《法兰西诗之格律及其解放》,详细地介绍了波德莱尔的生平,诗歌创作和风格。

还有一篇对波德莱尔进行全面评介的文章是田汉的《恶魔诗人波陀雷尔的百年祭》,该文从文学与美学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分五个部分对诗人进行论述:神与恶魔,波陀雷尔的生涯,波陀雷尔的特色,波陀雷尔的主义,艺术家的宗教,此外还明确了波德莱尔在文学界的地位和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德莱尔研究综述04中文系汉师2班孟超杰 040811225摘要:波德莱尔对法国乃至整个世界诗坛的影响是巨大的,无论是他的诗歌还是美学思想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早在1919年,波德莱尔的名字就首次见诸于中国的杂志上,随后对他的研究就进入了一个在迂回发展的时期。

而90年代以后,又有不少的评论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波德莱尔,对波德莱尔的研究又进入到一个繁荣时期。

本文通过对大量的资料文献的梳理,从他的早期总体研究,诗歌研究,美学思想研究,比较文学研究等方面来对波德莱尔展开论述,进一步对波德莱尔进行了解。

关键词:早期总体研究诗歌研究美学思想研究比较文学研究应和论在法国,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在地狱中堕落,与群鬼共舞,却向往天堂的光明;他在诗歌中描写腐臭的兽尸,被称为“兽尸之王”,却从腐恶污秽中培植出艺术之花;他饱受诋毁辱骂,却又被韩波尔尊为“诗人中的王者,真正的神”,被艾略特奉为“现在所有国家中诗人的最高楷模”。

这个人就是波德莱尔。

波德莱尔对法国乃至整个世界诗坛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无论是他的诗歌还是美学思想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本文就试着从诗歌研究,美学思想研究,比较文学研究等方面来展开对波德莱尔的论述。

一早期总体研究早在1919年,周作人在《新青年》第6卷第2期上就第一次提到了波德莱尔的名字。

从此之后,许多杂志报纸就纷纷开始介绍和评论波德莱尔以及他的作品,其中波德莱尔的散文诗更早地被译入,并被大家接受,这时期的评论者基本上都对波德莱尔持肯定态度。

相关文章有李璜的《法兰西诗之格律及其解放》,详细地介绍了波德莱尔的生平,诗歌创作和风格。

还有一篇对波德莱尔进行全面评介的文章是田汉的《恶魔诗人波陀雷尔的百年祭》,该文从文学与美学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分五个部分对诗人进行论述:神与恶魔,波陀雷尔的生涯,波陀雷尔的特色,波陀雷尔的主义,艺术家的宗教,此外还明确了波德莱尔在文学界的地位和影响。

到了60,70年代,由于政治原因,对波德莱尔的研究和译介工作比较迟缓,甚至停顿的状态。

而在80年代末,介绍波德莱尔的作品又多了起来。

主要译作有1979 年金志平在《外国名作家传》中介绍了波德莱尔,《外国文学作品选》(三) 里收有陈敬容的6 首译诗。

《西方文论选》(下) 中的波德莱尔的《随笔·艺术和自然》、《1845 年的沙龙》、《1859 年的沙龙》三篇文章,1980年程抱一的《论波德莱尔》(外国文学研究) 中发表了7 首译诗等。

二诗歌研究《恶之花》是波德莱尔的唯一一部诗集,也是一部开一代诗风的作品,保尔-瓦雷里说:“这不足三百页的小书《恶之花》,在文人的评价中,是与那些最著名,最广博的作品等量齐观的。

”波德莱尔要在这部诗集中用真实的笔触,蘸血的笔触来写自己的爱,欲,生,死:来写灵魂,人生,自然,乃至神秘不可测的事物的各个侧面。

对于他的诗歌研究,国内学者一般从诗歌的内容和艺术形式两方面进行研究。

(1)内容方面:长久以来, 杰出的诗人已瓜分了诗歌领域中最为灿烂的题材, 之前的浪漫主义大都歌颂美好的大自然, 纯洁的孩童时代以及神圣的爱情,而波德莱尔独树一帜, 开辟了另一条道路。

他以恶为主题,描绘巴黎是一座充满矛盾的“病城”,既是罪恶的深渊,又是数百年人类活动的产物,集中了文学艺术的精华。

他通过剖析都市生活和社会人性,来发泄对资产阶级的仇恨,来表达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哈尔滨师范大学周丽明发表了一篇《暗夜中的天籁——波德莱尔《恶之花·腐尸》的反讽手法简析》的文章,诗人通过横向空间和纵向时间两个维度,对腐尸与爱人两个意象作骇人的对照,形成了覆盖全篇的反讽态势,从而传达了蔑视肉体之爱,尊崇精神之爱、蔑视短暂的自然美。

此外还有榆林高等专科学校的师华发表了《波德莱尔—众人的良心》,通过比较波德莱尔和雪莱的创作精神,得出波德莱尔颓废放浪行为下浓郁的人道主义情怀。

四川大学的张宏辉发表《波德莱尔“厌倦”的隐秘》,通过论“诗人”与“大众”及“城市”的关系,来探索他作品内容的深层含义。

内蒙古师大的李亚白发表了《波德莱尔:新时代的先觉者》,文章人波德莱尔的生平创作及《恶之花》内容思想作了具体的研究和探讨。

(2)艺术形式方面有论者说:象征主义就在浪漫主义的核心中。

然而处在浪漫主义核心中的象征主义毕竟还只是潜在的,为了重获象征的诗, 波德莱尔不满足于原始的抒发和倾泻,而是将情绪升华为精神的活动,在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直通浪漫主义不曾挖掘的深处。

总的来说波德莱尔诗歌的艺术形式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以象征性意境建构艺术的朦胧多义。

第二采用通感暗示等方法。

四川外语学院法语系的文雅在《论波德莱尔诗歌的独特性》的文章中就指出了他对象征主义的贡献。

武汉教育学院吴忠诚发表了《波德莱尔与中国“象征派”诗艺》,文章通过比较法国与中国象征主义的异同,来进一步分析波德莱尔诗歌的表现技巧。

还有陕西榆林学院师华在他的《试说波德莱尔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中说道波德莱尔是一个有独特艺术追求的人,其诗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象征性、隐喻性、暗示性,文章对构成波诗丰富意蕴、含蓄多义的美学手法进行了探索。

三美学思想研究波德莱尔将他的一生都凝聚在《恶之花》中,因此这是一部血泪之书。

从这部书的名字,我们就看到了对立与冲突。

对立与冲突也是贯穿这本书始终的:现实与理想,黑暗与光明,疾病与健康,沉沦与向上,魔鬼的地狱与上帝的天堂,假与真,善与恶,丑与美。

波德莱尔在个人情感的大胆袒露上对传统美学进行过有力地冲击,以自己独特的恶魔式美学使现代诗美学一下子升华开来,形成了自己全新的艺术的美学思想体系。

综观90年代对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思想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善恶二元论恶的问题是一个古老的问题,波德莱尔显然不是最早谈论恶的人,但他是最早打破古典美学的为诗歌设置的禁区,并打破“真善美”相统一的理论原则,提出与之完全背道而驰的新的原则:从恶中发现出美的人。

虽然在波德莱尔的作品中他常常描绘恶的行为,但他要算是比较克制拘谨的一位了,因为他关心善的问题。

他在善恶的观念上建立起了他的恶之花园。

湘潭大学的郭晶晶发表了一篇《波德莱尔唯美主义文艺观的独特性》,中指出波德莱尔宣称诗的目的就是把善跟美区别开来,发掘恶中之美,波德莱尔打破了古典美学关于“真善美”一体的理论原则,为唯美主义运动注入了新鲜血液。

同样,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王洪琛也发表了《波德莱尔与唯美主义艺术精神》,文章描绘详细他分析了波德莱尔唯美主义艺术精神唯美主义艺术精神和与传统艺术决裂的巨大勇气。

此外,武汉大学的黄芳《恶中之美》的文章通过比较《恶之花》与戴望舒《雨巷》,来进一步阐明戴望舒对波德莱尔这种恶中有善的美学思想的继承。

第二化丑为美美的问题,是波德莱尔纠缠了一生的问题。

习惯上, 人们把波德莱尔说成是一个“审丑”的诗人,因为在他的笔下描绘了太多的丑陋的的东西:腐尸,毒蛇,蛆虫,吸血鬼等等。

但是波德莱尔波德莱尔有力地证明了, 描写社会中丑的事物的作品不仅可以是激动人心的, 而且在艺术上可以是美的, 也就是说, 丑中之美是值得发掘的,他对美有着独特的定义。

陈文一篇名为《试论波德莱尔美学思想的现代性》的文章中对于波德莱尔美的现代性的见解以及美与丑的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述,同时还还概述了对于法国唯美主义思潮的几点看法。

浙江师范大学的周红发表了《波德莱尔对主流的消解及重构》一文,文章通过分析诗人对主流文学歌咏的圣母型女性形象的反叛,肯定了波德莱尔对古典诗的理想化的审美准则进行消解,从而重构了新的价值体系和美学观念。

新加坡的张松建的名为《“恶之花”的转生与变异》中,通过介绍汪铭竹、陈敬容、王道乾对波德莱尔诗的研究,来说明诗人在腐恶污秽中培植出艺术之花的独特本领。

此外,南京大学中文系的付立峰发表了《审美现代性之-新奇观的蜕变》的文章指出波德莱尔是将传统审美价值转变过来的先者。

四川大学的梁洁的一篇《越轨的美》也引入波德莱尔“美是惊讶”的理论,,将丑转化为美。

第三应和论应和的理论并不是波德莱尔首创,这种理论古已有之,最早可追述到古希腊的柏拉图,中世纪的神学家,近世则在浪漫派作家拉马丁,雨果,巴尔扎克等人的创作中留下痕迹。

我们从波德莱尔的言论中可以看出,他是融合了神秘主义,霍夫曼的相似论,运用丰富的想象,将其写如十四行诗中,从而开始了一种新的创作方法,为象征派提供了立论和创作的依据。

国防科大政治学院, 广东韶关学院的尹小玲,赵彩花发表了一篇《试析波德莱尔的应和论》一文从自然与人之间的应和,自然与超自然之间的应和,人的各种感官之间的应和,各种艺术形式之间的应和四个方面详细论述了波德莱尔的应和论。

四川外语学院的刘波的一篇《波德莱尔“应和”思想的来源》通过分析波德莱尔创作的《应和》一诗,说明波德莱尔的应和论是分纵向和横向两方面的,从这一基础来论述应和论。

四比较文学研究随着比较文学领域的逐渐成熟,许多研究者开始跨出了国界,跨出学科开始从比较的眼光来研究波德莱尔。

综观研究资料,主要是从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角度来看的。

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李翠娟, 李姝娟, 郑逢操发表了《从波德莱尔到李金发》文章,通过比较从波德莱尔和李金发诗歌的意象的不同来研究中西方诗歌的异同。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的杨安翔发表了《鲁迅与波德莱尔的话语共鸣》一文,通过分析《野草》和《巴黎的忧郁》来体味两为大家的话语共鸣。

同时,波德莱尔从雨果那里受到的某些影响和启发,四川外语学院的刘波的《波德莱尔:雨果的模仿者》就论述了波德莱尔在吸取了雨果喜欢在抒情诗中表现平凡琐碎事物,并且对社会边缘人物的命运加以关注和思考的特点,从创造了优秀的作品。

榆林学院中文系师华的《波德莱尔诗中的幽默》一文中将波德莱尔诗的幽默与美国20世纪的“黑色幽默”进行比较,从而分析了波德莱尔幽默艺术形式下所潜藏的愤世思想和绝望情趣。

五结语波德莱尔曾经被看作是一个颓废的诗人,他的作品也被看作是对丑恶的美化,迷恋和崇拜。

然而当我们真正了解了他之后,就会发现不能说他是一个颓废的诗人,我们只能说他是一个颓废时代的诗人,一个对这个时代充满了愤怒,鄙夷,反抗的诗人,一个洋溢着对光明和美好向往的诗人。

波德莱尔真正的朋友是时间。

虽然,我国对波德莱尔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的是,他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雨评说之后仍然未朽,他这朵“恶之花”依然盛开在法兰西乃至世界的原野上。

时至今日,人们,关于波德莱尔说过的话几乎可以和人们关于拿破仑说过的话一样多,这说明伊甸园中的这枚禁果正在向越来越多的人显示出它的鲜艳的颜色,散发出浓郁的芬芳,传送出神秘的暗示,诱惑着各个时代,各个国度,各个年龄的读者。

参考文献:1 波德莱尔《恶之花》,郭宏安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6月2 让-保尔-萨特《波德莱尔》,施康强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11月3 葛雷,梁栋《现代法国诗歌美学描述》,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4 乔治-巴塔耶《文学与恶》,董澄波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11月5 郭绍华《1919-2000波德莱尔在中国》,绥化师专学报,第22卷第1期,2002年3月6 文雅《论波德莱尔诗歌的独特性》,史教资料,2005年第27期7 辛中华《波德莱尔的美学思想探微》,《语文学刊》,1999 年第6期8 师华《试说波德莱尔诗歌的艺术表现力》,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8月19卷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