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车前陆盆地油气成藏特征与分布规律

合集下载

【大家】全球三大盆地类型油气富集规律分析

【大家】全球三大盆地类型油气富集规律分析

【大家】全球三大盆地类型油气富集规律分析2014-03-25石油观察文|康玉柱中国工程院院士全球发育的含油气盆地上千个,大体分为三大类:克拉通盆地、断陷盆地和前陆盆地。

克拉通盆地油气主要分布在盆地内的古隆起、古斜坡、区域性不整合及断裂带内;断陷盆地油气主要分布在深凹带内构造带、陡坡带、缓坡带;前陆盆地油气主要分布在前陆断褶带、斜坡带、逆掩带及坳陷带。

厘清这些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对全球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克拉通盆地:从寒武系-白垩系各层系都发现油气富集全球克拉通盆地主要分布于古生界及部分中生界内,油气层位分布具有多时代层段特征。

目前,从寒武系-白垩系各层系都发现了油气田,但发现最多、储量最大的层系主要是石炭-二叠系、侏罗-白垩系、寒武-奥陶系,特别是阿拉伯地块二叠系油气储量大,天然气占比高达57.4%。

近年来的勘探成果表明,全球克拉通盆地大油气田主要分布于古隆起区、古斜坡区、断裂带及不整合面。

古生代隆起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

在加里东期到燕山期的历次构造变动中,我国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始终处于构造变动的隆起部位,有利于接受两侧生油坳陷不同时期的油气聚集。

在早古生代,东南侧的满加尔坳陷发育有利生油的巨厚寒武系-奥陶系盆地相沉积,北侧的库车坳陷发育有三叠-侏罗系烃源岩,隆起成为油气运移指向区。

因而,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大气田均分布在古隆起-古斜坡区。

古斜坡一般处于古隆起和坳陷区之间的过渡带。

从油气源分析,坳陷内生成的油气,首先向斜坡部位运移,如遇有较好的储层和圈闭条件即可成藏。

目前我国在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和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均发现多个大气田。

位于美国西得克萨斯州的油气田,是一个与二叠系不整合有关的油气圈闭,处于二叠盆地中央隆起区内,大多数油气藏位于该隆起斜坡上,产层为奥陶系-泥盆系碳酸盐岩。

我国各地块区域性不整合面,是以加里东中期构造运动形成的奥陶系顶部不整合面。

地质学家在不整合面上、下发现一系列油气田的事实,证明了不整合控油的重要性。

库车前陆盆地斜坡带牙哈地区凝析气藏形成机理

库车前陆盆地斜坡带牙哈地区凝析气藏形成机理

库车前陆盆地斜坡带牙哈地区凝析气藏形成机理罗枭;姜振学;李卓;刘建良;高甜;陈磊;冯洁【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14(035)006【摘要】我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斜坡带油气藏以凝析气藏为主,目前对该类油气藏的成藏机理尚认识不清.以塔里木盆地库车前陆盆地斜坡带牙哈地区为例,分析了斜坡带凝析气藏形成机理,指出该地区油气藏具有典型凝析油气的特征:较高的气油比,凝析油除了密度低、黏度低外,还具有含蜡量高的特征,凝析气表现为湿气特征.通过测定与烃类伴生的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结合地层埋藏史和热史,厘定了牙哈地区油气具有两期成藏特点:原油主要在8×106~5×10a充注,天然气在5×106a以来,特别是3×106a左右充注.据此结合库车前陆盆地构造演化过程,恢复了牙哈地区凝析气藏的形成过程,并提出了“先油后气,气侵改造”的前陆盆地斜坡带次生凝析气藏形成机理.【总页数】4页(P668-671)【作者】罗枭;姜振学;李卓;刘建良;高甜;陈磊;冯洁【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北京1022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41【相关文献】1.塔里木盆地库车前陆逆冲带异常高压成因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J], 曾联波;刘本明2.库车前陆盆地走滑断裂形成机理及其对油气的控制 [J], 吴晓智;李佰华;吕修祥;谢会文;刘志刚3.陆相断陷盆地低凸起斜坡带层序划分及其沉积充填演化特征:以埕岛东斜坡古近系为例 [J], 谢宗奎4.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带异性气侵的成藏模式 [J], 刘金水;赵洪5.基于米氏旋回理论的高频层序识别与划分——以东海陆架盆地平湖斜坡带宝云亭地区平三段为例 [J], 常吟善;覃军;赵洪;程俊阳;张建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扎格罗斯前陆盆地大油气田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

扎格罗斯前陆盆地大油气田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
中图分类号 :T E l 1 2 文献标识码 :A
F or ma t i on an d di s t r i b u t i on o f g i a n t oi l a n d g a s f i el ds i n Zag r o s F or e l a n d Ba s i n
群 石灰 岩 、三叠 系 D a s h t a k组 和 Ka n g a n组 石灰 岩及 二叠 系 D a l a n组 石灰 岩 中,受 中新统 Ga c h s a r a n组 蒸发岩 系 及上 白垩统 G u r p i 组 泥岩 等封盖 ,在褶 皱背斜 圈闭中聚集成藏 。大油 气 田主要集 中在伊 朗 、伊拉克 和叙 利亚三 国 , 在 l 9 6 O 一1 9 7 9 年 间有 较大发现 ,主要富集于 中生界和新生界 ,以碳酸 盐岩 储层 为主 ,多数埋深小于 3 k m,储量小于 1 x 1 0 O b b l 。影响大油气 田分布的控制 因素包括 :盆地 的形成和演化及其成盆前 的演化历 史 ,烃 源岩 的有机质类型 、
热演化和展布 ,储层有利的储集条件 ,优质的区域和直接盖层 ,以及新近纪的造山运动和褶皱作用形成 的有利油气聚 集的褶皱背斜圈闭和有 利油气垂 向运移的裂缝通道 。这 些因素控制 了油气的分布区域和 聚集层位 。 关键词 : 扎格罗斯前陆盆地 ;大油气 田;含油气系统 ;形成条件 ;分布特征
J i a Xi a o l e , He De n g f a , T o n g Xi a o g u a n g
f l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Ma r i n e R e s e r v o i r E v o l u t i o n &H y d r o c a r b o n A c c u mu l a t i o n Me c h a n i s m o f t h e Mi n i s t y r o f E d u c a t i o n .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G e o s c i e n c e s , B e j i i n g 1 0 0 0 8 3 , " 2 C h i n a N a t i o n a l O i l a n d G a s E x p l o r a t i o n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C o r p o r a t i o n ,

库车前陆盆地超深层大油气田形成的地质认识

库车前陆盆地超深层大油气田形成的地质认识
maki ng high productivity reservoirs Occur on the top.② A series ofthrust belts are form ed in the subsalt under the intense squeezing action of the foreland thrust belt,where abundant fault anticline traps are in rows and belts.③ The Paleogene gypsum-salt caprocks in plastic flow state
摘 要 :库车前 陆盆地 是近年来 中国乃至全球 超深层油气勘探 的热点区域 ,在盐下 6500m 至 8000m 埋 深的碎屑 岩 储层 内发现 了一批高产 、稳产 的大 型天然气 田。地质 认识 的进 步至关重要 ,为超深层 勘探指 明了方向。(1)在 顶蓬 构造的减压 作用下 ,盐下超 深层 仍发育规 模有效储层 ,储层孔 隙度 达到 3% ~ 9%;构造强挤压应 力在盐下 断背 斜 内 形成 “应力 中和面 ”效应 ,控制储层垂 向分层 特征 ,构造顶 部发育高产储 层。(2)前陆冲断带 强烈挤压 作用在 盐下形 成多排冲断带 ,断背斜圈闭规模发育 ,成排成 带展布 。(3)古 近系一新 近系巨厚 膏盐岩盖 层因构造挤压呈塑性流动加厚 , 叠置于断背斜 圈闭之上 ,具有效封挡作 用。库车前陆盆地 超深层具有优越的石油地质条件及广 阔的勘探 前景 ,南部秋 里塔格构造带有望成为超深层油气勘探 接替领域 。
第 21卷 第 1期
中 国 石 油 勘 探 CHINA PETR0LEUM EXPLORATION
DOI:10.3969/j.issn.1672-7703.2016.01.004

库车前陆盆地克拉苏构造带的构造特征与油气(1)解读

库车前陆盆地克拉苏构造带的构造特征与油气(1)解读

库车前陆盆地克拉苏构造带的构造特征与油气(1)克拉苏构造带位于库车前陆盆地的北侧,由浅部和深部两个层次的构造组成,上、下不同层次的构造具有不一致性。

浅部层次的构造主为断层传播褶皱、断层传播-滑脱褶皱,这些构造的突破断层发育,不利于油气的保存;深部层次的构造主为被动顶板双重构造、突发构造和断层转折褶皱,这些构造在走向上相互转变,构成了本区最有利的构造圈闭。

断裂是本区最重的构造,它不仅是烃源岩排烃的有效机制,而且是油气运移的通道。

关键词库车前陆盆地克拉苏构造带断层相关褶皱被动顶板双重构造构造与油气关系1 区域地质概况库车前陆盆地是塔里木盆地北缘的一个重构造单元,位于塔里木盆地与天山造山带交接部位,是一个叠置在二叠纪至三叠纪前陆盆地之上的新生代再生前陆盆地[1],其中主沉积了一套巨厚的陆相沉积。

三叠系为湖泊相沉积,边缘为三角洲相,中部为深湖相,包括砂岩、暗色泥岩和煤层,厚460~2 300m。

侏罗系为湖泊-沼泽相沉积,底部为厚层砂岩,中部为煤系,顶部为褐色砂岩、砾岩,厚330~2200m。

白垩系和第三系主为巨厚的河流相沉积,包括棕色、褐色砂岩、泥岩。

其中早第三纪库车前陆盆地的西部有短时海侵,下第三系在盆地西部为一套膏泥岩沉积。

白垩系和第三系总厚2000~6000m。

库车前陆盆地三叠系、侏罗系有成熟度适中、厚度大的腐植型生油岩,侏罗系煤系与下第三系膏泥岩是良好的区域性盖层,各岩系发育多套砂岩储层,多以原生孔隙为主,具有优良的储集条件。

总之,库车前陆盆地是一个中生代的生油坳陷,具有多套生储盖组合,主勘探目的层为白垩系、侏罗系和三叠系,其次为第三系。

1952年开始勘探工作。

1987年该油田因枯竭而废弃。

1995年在大宛齐构造上见工业油气流。

1997年底以来,先后在克拉2井、克拉3井、依南2井获高产工业油气流,使库车前陆盆地的勘探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库车前陆盆地的地表构造由北向南可以划分为7个构造带:Ⅰ.北部边缘冲断带;Ⅱ.东风背斜带;Ⅲ.北部背斜带;Ⅳ.拜城-阳霞向斜带;Ⅴ.南部背斜带;Ⅵ.西南雁列背斜带;Ⅶ.南缘剪切伸展构造带。

库车前陆盆地天然气成藏过程及聚集特征

库车前陆盆地天然气成藏过程及聚集特征

库车前陆盆地天然气成藏过程及聚集特征赵孟军;王招明;张水昌;王清华;宋岩;柳少波;秦胜飞【期刊名称】《地质学报》【年(卷),期】2005(79)3【摘要】天然气的组分和碳同位素主要受母质类型和成熟度双重因素的控制,这是我们研究天然气的基础.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成藏过程对天然气组分和碳同位素也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尽管库车前陆盆地不同构造单元的天然气来源一致,即主要来源于侏罗系烃源岩、其次为三叠系烃源岩,但是库车前陆盆地冲断构造带、斜坡区和前缘隆起区在天然气组分、干湿程度和碳同位素组成上具有明显的差异.库车前陆盆地经历了早期油气的聚集、破坏和晚期天然气聚集、调整的过程,研究认为成藏过程对库车前陆盆地不同构造单元的天然气组分和碳同位素特征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总页数】9页(P414-422)【作者】赵孟军;王招明;张水昌;王清华;宋岩;柳少波;秦胜飞【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新疆库尔勒,841000;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新疆库尔勒,841000;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相关文献】1.库车前陆盆地古隆起及双超压体系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J], 孙冬胜;金之钧;吕修祥;杨明慧2.川西前陆盆地南部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在天然气成藏研究中的应用 [J], 张莉;柳广弟;谢增业;高嘉玉;单秀琴3.塔里木盆地北缘库车前陆盆地地温梯度分布特征 [J], 王良书;李成;刘绍文;李华;徐鸣洁;王勤;葛锐;贾承造;魏国齐4.川西前陆盆地天然气成藏过程 [J], 秦胜飞;赵孟军;宋岩;柳少波;洪峰;张朝军5.塔里木盆地库车前陆褶皱带中段盐相关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 [J], 汤良杰;贾承造;金之钧;皮学军;陈书平;谢会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中西部4种组合类型前陆盆地成藏研究:Ⅰ.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分析

中国中西部4种组合类型前陆盆地成藏研究:Ⅰ.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分析

收 稿 日期 :0 61- 5 修 回 日期 :0 70 —2 2 0— 11 ; 2 0—30 . 基 金 项 目 :十 五 ” 家 重 点 科技 攻 关项 目( 号 :0 1 A6 5 0 ) “ 国 编 20 B 0 A一6 资助 . 作 者 简 介 : 孟 军 (9 5) 男 , 北 巨 鹿 人 , 级 工 程 师 , 士 , 赵 16一, 河 高 博 主要 从 事 油气 成藏 地 质研 究 工 作 . — a:z @ p tohn .o c . E mil mj erc ia cm.n
赵 孟 军 ,宋 岩 ,柳少 波 ,秦 胜 飞 ,洪 峰 ,傅 国友 ,达 江
( 国石 油勘探 开 发研 究 院 , 京 108 ) 中 北 0 0 3
摘 要 : 陆盆地 是 中 国重要 的油 气勘探 领 域 。 中国 中西部前 陆盆地 从 盆地 结 构和 演化 特征 可 以分 前 为早 衰 型 、 改造 型、 生型 和 叠加 型 等 4种 组合 类 型 。 剐 以准西 北缘 前 陆盆地 ( 衰型 ) 川 西前 陆 新 分 早 、
陆 盆地 形 成 之后 , 后 主 要 经历 伸 展 型 的 断 陷 和 区 其 域 性坳 陷 盆地 , 山期 冲断变 形影 响很 弱 , 喜 早期 前 陆 盆地 结 构特 征 较 明显 , 类 型 主要 发 育在 准 噶 尔 盆 该
地 的西部 和 东部 。
( )改 造 型 前 陆 盆 地 , 指 晚 海 西一 印 支 期 前 2 是
1 4种 组 合 类 型 前 陆盆 地 的划 分
晚 古 生代 以来 , 国中西 部 地 区主要 发育 2期 中 前 陆盆 地l 1 。中国 中西部 前 陆盆地 主要 是喜 山期 再 生前 陆 盆地 ( 断带 ) 海西 晚期 ~ 印 支期 周 缘 、 冲 与 弧 后 前 陆 盆地 组 成 的叠 合 式 前 陆 盆地 , 原 型 盆 地包 其 括 海 西一 印 支 期周 缘 前 陆 盆 地 ( 塔 里 木 北 部 、 如 川 西 、 尔 多 斯西 缘 等 ) 海 西一 印支 期 弧 后前 陆盆 地 鄂 、 ( 如塔 里 木 南部 等 ) 喜 山期再 生 前 陆 盆 地 ( 库 车 、 、 如

库车前陆盆地克深气田超深超高压气藏开发认识与技术对策

库车前陆盆地克深气田超深超高压气藏开发认识与技术对策
关 键 词 塔 里木 盆地 克 深 气 田 白垩 纪 巴什 基 奇 克组 超 深 超 高压 高 温 裂缝 性 致 密砂 岩 气藏 开发 技术 对 策 DOI:10.3787 ̄.issn.1000—0976.2018.06.OO1
Developm ent of K eshen ultra-·deep and ultra--high pressure gas reservoirs in the K uqa foreland basin,Tarim Basin:Understanding points and technical counterm easures
Jiang Tongwen & Sun Xiongwei
(PetroChina Tarim OilfieM Company,Korla,Xinj{Qng 841000,China) NATuR.GAS IND.VOLUME 38,ISSUE 6,pp.1—9,6/25/201 8.(ISSN 1000-0976;In Chinese)
A bstract:The K eshen Gas Field in the K uqa foreland basin,Tarim Basin,is a rare f ractured tight sandstone gas reservoir w ith ultra depth and ultra high pressure.During its pilot period of gas f ield developm ent,the developm ent effect is poor with a low developm ent well success rate,a low utilization rate of production capacity and a rapid decline of gas w ell productivity.In view of these problem s,develop— m ent experim ents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 w ere carried out continuously after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as reservoirs,produc- tivity control factors,reservoir connectivity,seepage characteristics,gas and w ater relations and w ater invasion laws w ere studied thor— oughly.And consequently,the developm ent counterm easures of ”w ell placem ent in high position,m oderate stim ulation and early-stage drainage”were prepared,and five m atching developm ent technologies were form ed,such as description technology of ultra deep com plex structures,well pattern optim ization technology for fractured tight sandstone gas reservoirs,fracture net acid fracturing technology f o r f ractured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s,dynam ic m onitoring technology for ultra deep and ultra high pressure gas w ells,wellbore integrity m anagem ent and evaluation technology for high pressure gas w ells.The follow ing rem arkable application results w ere achieved in the process of gas field developm ent.First,the drilling depth error of the target form ation drops from 125 m to less than 30 m .Second,the utilization rate of production capacity in the Keshen 8 Block reaches 1 00% .Third,the average absolute open flow rate is increased by 5 tim es to 273×1 0 m /d from 50 ̄1 0 m /d before the stimulation.Fourth.safe and sm ooth production under high tem perature and high pressure conditions is realized in the Keshen Gas Field.In conclusion.the successful efficient developm ent of the K eshen Gas Field pro— vides the experience fo r the developm ent of sim ilar gas reservoirs at hom e and abroad and its developm ent counterm easures and m atching technologies have im portant guidance and reference significanc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y dr o c a r b o n Ac c u mu l a t i o n,Be i j i n g 1 0 0 0 8 3 ,C h i n a;2 .R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o f Pe t r o l e u m Exp l o r a t i o n & De v e l o pme n t ,
摘要 : 库 车前 陆盆 地 是 中 国 目前 油 气勘 探 程 度 和 研 究 程度 最 高 的前 陆 盆地 。 在 深入 认 识 库 车 前 陆 盆地 油 气 成 藏 条 件 和 油 气 聚 集 过 程 的基 础 上 , 总 结 了库 车前 陆 盆地 的油 气 分 布 规律 : ①平面上 , 油 气 相 态 在 克拉 苏 构 造 带 中部 以干 气 为 主 , 以 此为 中心 向南 、 北 两侧 及 东 、
Z h a o Me n g j u n L u Xu e s o n g Z h u o Qi n g o n g L i Yo n g S o n g Ya n Le i Ga n g l i n Wa n g Yu a n 。
( 1 .Pe t r o Ch i n a R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o f Pe t r o l e u m Exp l o r a t i o n& De v e l o p me n t ,CNPC Ke y La b o r a t o r y o f Ba s i n St r u c t u r e a n d
第3 6卷
第 4期
石 Βιβλιοθήκη 油 学 报 Vo1 .3 6 No. 4
2 0 1 5年 4月
ACT A PETR O LEI S I NI CA
Apr .
2 01 5
文章编 号 : 0 2 5 3 — 2 6 9 7 ( 2 0 1 5 ) 0 4 — 0 3 9 5 — 1 0 D OI : 1 0 . 7 6 2 3 / s y X b 2 0 1 5 O 4 ( ) ( 】 1
a na l yz e d a nd s um m a r i z e d: ( 1) H or i z on t al l y,dr y ga s ma i nl y e x i s t s i n t he c e nt r a l s e gm e n t o f Ke l a s u t e c t o ni c b e l t ,w hi l e c ond e ns a t e
库 车 前 陆盆 地 油 气 成 藏 特 征 与分 布 规 律
赵孟 军 鲁 雪 松 卓 勤功 李 勇 宋 岩 雷 刚 林 王 媛
( 1 .中 国 石 油 勘 探 开 发 研 究 院 中 国石 油 天然 气 集 团公 司盆 地 构 造 与 油 气 成 藏 重 点 实 验 室 2 . 中国 石 油 塔 里 木 油 田分 公 司 勘 探 开 发 研 究 院 新疆 库 尔 勒 8 4 1 0 0 0 ) 北 京 1 0 0 0 8 3
Ch i n a .Ba s e d o n t h e d e e p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f a c c u mu l a t i o n c o n d i t i o n a n d p r o c e s s ,t h e o . 1 a n d g a s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l a w wa s s y s t e ma t i c a l l y
中图分类号 : TE 1 2 2 . 1 4 文献标识码 : A
C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l a w o f h y d r o c rb a o n a c c u mu l a t i o n i n Ku q a f o r e l n d a b a s i n
Pe t r o C h i n a Ta r i m Oi l f i e l d Co mp a n y,Xi n j i a n g Ko r l a 8 41 0 0 0,C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At p r e s e nt ,Ku qa f or e l a nd ba s i n h as t h e h i g he s t de gr e e o f p r o s pe c t i n g a nd a t t r a c t s t he m os t a t t e nt i on f r om r e s e a r c he r s i n
西 两 端 渐 变 为凝 析 气 、 油藏 ; ② 垂 向上 , 以第 三 系 含 盐地 层 和 侏 罗 系 煤 系 泥 岩 2套 区域 盖 层 划 分 为 盐 上 、 盐 下 和 深 层 3套 成 藏 组 合 , 盐
下 白垩 系 成 藏组 合 是 天 然 气 勘 探 主体 } ③ 从 南 向北 , 不 同构 造 带 的 油 气 藏 类 型 、 油气相态、 油 气 成 藏 期 次 表 现 为 时 空 上 的 有序 聚 集 ; ④ 从 东 向西 , 不 同构造 段构 造 特征 、 油 气藏 类型 、 成藏 特征 和 资源 潜力 具有 差异 性 , 具 有 中段 油 气 富集 的特 征 。通过 对 油 气成藏 规律 和 油 气分 布特 征 的认 识 , 整体 建 立 了库车 前 陆盆地 从 非常 规致 密油气 到 常规 油气 的有 序聚 集模 式 , 深 入认 识 了油 气分 布规 律和 有利 勘探 领域 。 关键词 : 成藏条件 ; 成 藏过 程 ; 分布规律 ; 成藏组合 ; 有序聚集 ; 库 车 前 陆 盆 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