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学年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23《每逢佳节倍思亲》公开课课件
合集下载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件-每逢佳节倍思亲(完整)

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 我呢。
第18页,共38页。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பைடு நூலகம்萸少一人
遥想远在家乡的兄弟,在重阳节
这天登高,每个人头上插着茱萸,就 少我一人!
第19页,共38页。
思绪万千… …
第20页,共38页。
王维思绪万千,提起笔来写下
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
首诗:
•
独在异乡为异客,
•
每逢佳节倍思亲。
含(含义)
想念
心念
第34页,共38页。
兄弟
兄长
只(只有) 况(何况)
第35页,共38页。
回忆
记忆
艺(技艺)
亿(亿万)
第36页,共38页。
独自
独立
烛(烛火) 浊(混浊) 读(读书)
第37页,共38页。
第38页,共38页。
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据说可以避邪、 消灾
第15页,共38页。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 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 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 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
如今的我们却天各一方,不
能相会......
•
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
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第16页,共38页。
如果你是王维的兄弟,你想说: “____。”
如果你是王维的父母,你想说: “____。”
如果你是王维的朋友,你想说: “____。”
第17页,共38页。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 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 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 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如今的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 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
第18页,共38页。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பைடு நூலகம்萸少一人
遥想远在家乡的兄弟,在重阳节
这天登高,每个人头上插着茱萸,就 少我一人!
第19页,共38页。
思绪万千… …
第20页,共38页。
王维思绪万千,提起笔来写下
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
首诗:
•
独在异乡为异客,
•
每逢佳节倍思亲。
含(含义)
想念
心念
第34页,共38页。
兄弟
兄长
只(只有) 况(何况)
第35页,共38页。
回忆
记忆
艺(技艺)
亿(亿万)
第36页,共38页。
独自
独立
烛(烛火) 浊(混浊) 读(读书)
第37页,共38页。
第38页,共38页。
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据说可以避邪、 消灾
第15页,共38页。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 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 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 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
如今的我们却天各一方,不
能相会......
•
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
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第16页,共38页。
如果你是王维的兄弟,你想说: “____。”
如果你是王维的父母,你想说: “____。”
如果你是王维的朋友,你想说: “____。”
第17页,共38页。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 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 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 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如今的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 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
苏教版23每逢佳节倍思亲ppt

背井离乡
举目无亲
冷冷清清
孤孤单单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 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 更加 家乡的亲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 倍
王维主要思念了 哪些亲人?又想起了 哪些事情?
茱
萸
茱萸插在头上 避邪驱灾
每逢重阳节, 总要和兄弟们头插 wǎn 茱萸,手挽着手去 城外登高远眺。大 家欢聚在一起,是 多么让人高兴啊!
遍插茱萸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 不能相会 ……
不能相会
天各一方
诗人内心的遗憾
天各一方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 唉 能相会 „„ 此时此刻,兄弟 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 安,思念着我呢。
王维还会想什么?
兄弟们还会说些什么?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 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 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 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 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 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 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 思念着我呢。
林深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李白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杂诗》王维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渡汉江》宋之问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望月怀远》张九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苏轼
作业: 1、结合课文说说“每 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2、搜集几首思乡诗, 小组交流背背。
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诗人为什么会思念家 乡的亲人。
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 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 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
已经两年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 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 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
小学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优质课PPT课件

为什么会这么高兴?他为什么要关心盲婆婆?
(3) 小结。 (4) 齐读第一节。 第二节
(1) 指名读。 (2) 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话说了什么?蝈蝈真的会唱歌吗?那为 什么“
红领巾”说它会唱歌? (3) 第二句说了什么?“红领巾”说“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这 句话说
明了什么?你们看,“红领巾”爱蝈蝈,但他更爱谁?为什么 这么说? (4) 小结,齐读。 第三节
(2).指导学习第二组句子。 a.出示句子,自由读。 b.指名读第一行两个句子,思考:这两句话分别告诉我们什么? c.指名读第二行,思考: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d.再指名读这一句,“又”要读重音,表示强调。 e.学生自读第三行句子,边读边思考:这句话中的两个意思哪个更 重要?
(1) 齐背字母表。 (2) 启发学生将形状基本一样的字母连起来。 (3) 引导学生将形状比较接近的字母连起来。 (4) 引导学生将形状有部分像的字母连起来。 (5) 让学生将大小写字母对着读,边读,边注意他们的形状。 3.
练习。
(1).教师出示小黑板,让学生练习。
G
WZ M Q D F
BN
W
mg s
野( )( )( ) 喜( )( )( )
居( )( )( ) 忘( )( )( )
练习2 教学目标: 1. 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字母的大小写。 2. 认识四种标点符号及它们的用法。 3. 读句子,在一定语境中进行句式的初步训练。 4. 熟记成语。 5. 朗读背诵古诗。 6. 练习写左右结构的字。 7. 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一幅图,并有条理说一段话。 教学 重难点:认识标点,知道它们不同用法。 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挂图。 主要板书安排:练习2 作业设计:连线,读背训练、写字、说话。 教学时间:四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教学第一题 1. 审题。 2. 指导
(3) 小结。 (4) 齐读第一节。 第二节
(1) 指名读。 (2) 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话说了什么?蝈蝈真的会唱歌吗?那为 什么“
红领巾”说它会唱歌? (3) 第二句说了什么?“红领巾”说“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这 句话说
明了什么?你们看,“红领巾”爱蝈蝈,但他更爱谁?为什么 这么说? (4) 小结,齐读。 第三节
(2).指导学习第二组句子。 a.出示句子,自由读。 b.指名读第一行两个句子,思考:这两句话分别告诉我们什么? c.指名读第二行,思考: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d.再指名读这一句,“又”要读重音,表示强调。 e.学生自读第三行句子,边读边思考:这句话中的两个意思哪个更 重要?
(1) 齐背字母表。 (2) 启发学生将形状基本一样的字母连起来。 (3) 引导学生将形状比较接近的字母连起来。 (4) 引导学生将形状有部分像的字母连起来。 (5) 让学生将大小写字母对着读,边读,边注意他们的形状。 3.
练习。
(1).教师出示小黑板,让学生练习。
G
WZ M Q D F
BN
W
mg s
野( )( )( ) 喜( )( )( )
居( )( )( ) 忘( )( )( )
练习2 教学目标: 1. 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字母的大小写。 2. 认识四种标点符号及它们的用法。 3. 读句子,在一定语境中进行句式的初步训练。 4. 熟记成语。 5. 朗读背诵古诗。 6. 练习写左右结构的字。 7. 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一幅图,并有条理说一段话。 教学 重难点:认识标点,知道它们不同用法。 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挂图。 主要板书安排:练习2 作业设计:连线,读背训练、写字、说话。 教学时间:四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教学第一题 1. 审题。 2. 指导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公开课课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在班级里 开展一次古诗交流会。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
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
老携幼,兴高采烈的去登高游玩。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 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 人。
每逢
佳节
倍思亲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
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 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 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 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23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茱萸是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
古人在重阳节登高,并把茱萸插在头上,
据说可以避邪。
认真阅读课文1——3自然段,
并说出你的感受。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 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 了。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3.每逢佳节倍思亲》课件

dēng 登高( √ .
yú √)
zhào) dēn)
加倍( bèi biè ) √ . 二、比一比,再组词。
佳( 佳人 ) 挂( 挂念 ) 幼( 幼小 ) 幻( 幻想 )
倍( 双倍 ) 培( 培养 ) 忆( 记忆 ) 亿( 亿万 )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三、将词语补充完整。 一年一( 度) 兴高( 采)( 烈) 思( 绪)万千 ( 扶)老( 携)幼 家家( 户) ( 户) 天各( 一) (方)
4.王维写下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
王维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 了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每乡 背景和缘由 重阳佳节倍思亲人 回忆从前欢聚一起
思绪万千写下诗句
思思 念念 亲家 人乡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本文写了诗人王维15岁离家客居长安,两年后的重 阳节看到家家户户登高游玩,触景生情,写下了《九月
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 游子就越是感到孤独无亲。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分类学生字 兄 念、 1.上下结构: 采、 2.左右结构: 佳、 倍、 扶、 独、 幼 忆、
3.独体结构: 重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读课文。 核心问题: 王维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 串珠问题: 1.王维离开家乡两年,他的感受怎样?
《山居秋暝》等。著有《王 右丞集》《画学秘诀》。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诗人因离开家乡,客居他乡,重阳节思念家乡的 亲人而作诗一首。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 诗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 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衷仕进的年轻人虽有
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
yú √)
zhào) dēn)
加倍( bèi biè ) √ . 二、比一比,再组词。
佳( 佳人 ) 挂( 挂念 ) 幼( 幼小 ) 幻( 幻想 )
倍( 双倍 ) 培( 培养 ) 忆( 记忆 ) 亿( 亿万 )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三、将词语补充完整。 一年一( 度) 兴高( 采)( 烈) 思( 绪)万千 ( 扶)老( 携)幼 家家( 户) ( 户) 天各( 一) (方)
4.王维写下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
王维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 了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每乡 背景和缘由 重阳佳节倍思亲人 回忆从前欢聚一起
思绪万千写下诗句
思思 念念 亲家 人乡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本文写了诗人王维15岁离家客居长安,两年后的重 阳节看到家家户户登高游玩,触景生情,写下了《九月
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 游子就越是感到孤独无亲。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分类学生字 兄 念、 1.上下结构: 采、 2.左右结构: 佳、 倍、 扶、 独、 幼 忆、
3.独体结构: 重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读课文。 核心问题: 王维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 串珠问题: 1.王维离开家乡两年,他的感受怎样?
《山居秋暝》等。著有《王 右丞集》《画学秘诀》。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诗人因离开家乡,客居他乡,重阳节思念家乡的 亲人而作诗一首。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 诗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 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衷仕进的年轻人虽有
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件-每逢佳节倍思亲(完整)

王维看到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 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重阳节的习俗 (一)
登 插 高 茱
萸
饮 菊 花 茶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独自一人生活在远离故乡的 地方, 每当佳节来临时, 就更加想 念家乡的亲人。
头插茱萸
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据说可以 避邪、消灾
3.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 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 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 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 兴啊!如今的我们却天各一方, 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 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 思念着我呢。
王维简介
王维(701—761),字 摩诘,唐代著名诗人。九岁 就以文才出名,十七岁时写 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 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 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 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 “王孟”。
2,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 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 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 游玩。
重阳节的由来(二)
桓景听从费长房的话,在农历九月九 日举家登山,到了傍晚回到家里的時候,发现 所饲养的鸡、狗、羊等家禽家畜,皆已暴毙而 死。费长房知道后,说:“这些都是替死鬼呀 !”后來人们于重九日登高、饮菊花酒,配挂 茱萸等习俗,就是因此而來。
课外拓展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唐】王维
小练笔
(1) 重阳节指农历____,这一天人们____。
(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___ 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诗表达了诗人远 离家乡的寂寞,思念亲人的心情。 (3) “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诗想象了今年重阳节亲人登高。 (4)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的情感。
重阳节的习俗 (一)
登 插 高 茱
萸
饮 菊 花 茶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独自一人生活在远离故乡的 地方, 每当佳节来临时, 就更加想 念家乡的亲人。
头插茱萸
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据说可以 避邪、消灾
3.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 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 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 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 兴啊!如今的我们却天各一方, 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 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 思念着我呢。
王维简介
王维(701—761),字 摩诘,唐代著名诗人。九岁 就以文才出名,十七岁时写 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 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 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 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 “王孟”。
2,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 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 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 游玩。
重阳节的由来(二)
桓景听从费长房的话,在农历九月九 日举家登山,到了傍晚回到家里的時候,发现 所饲养的鸡、狗、羊等家禽家畜,皆已暴毙而 死。费长房知道后,说:“这些都是替死鬼呀 !”后來人们于重九日登高、饮菊花酒,配挂 茱萸等习俗,就是因此而來。
课外拓展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唐】王维
小练笔
(1) 重阳节指农历____,这一天人们____。
(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___ 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诗表达了诗人远 离家乡的寂寞,思念亲人的心情。 (3) “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诗想象了今年重阳节亲人登高。 (4)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的情感。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PPT课件7公开课获奖课件 公开课获奖课件

• 前 言 高考状元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
青 春 风 采
•
•高考总分:
•692分(含20分加分) 语文131分 数学145分 英语141分 文综255分
•毕业学校:北京二中 报考高校: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 院 •北京市文科状元 阳光女孩--何旋
•来自北京二中,高考成绩672分,还有 20分加分。“何旋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 她的笑声,远远的就能听见她的笑声。” 班主任吴京梅说,何旋是个阳光女孩。 “她是学校的摄影记者,非常外向,如 果加上20分的加分,她的成绩应该是 692。”吴老师说,何旋考出好成绩的秘 诀是心态好。“她很自信,也很有爱心。 考试结束后,她还问我怎么给边远地区 的学校捐书”。
•高考总分:711分 毕业学校:北京八中 语文139分 数学140分 •英语141分 理综291分 •报考高校: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北京市理科状元杨蕙心
•班主任 孙烨:杨蕙心是一个目标高远 的学生,而且具有很好的学习品质。学 习效率高是杨蕙心的一大特点,一般同 学两三个小时才能完成的作业,她一个 小时就能完成。杨蕙心分析问题的能力 很强,这一点在平常的考试中可以体现。 每当杨蕙心在某科考试中出现了问题, 她能很快找到问题的原因,并马上拿出 解决办法。
•上海 2006 高考 理科 状元-武亦 文
•武亦文 格致中学理科班学生 •班级职务:学习委员 高考志愿:复旦经济 •高考成绩:语文127分 数学142分 英语144分 • 物理145分 综合27分 总分585分
•
“一分也不能少”
•“我坚持做好每天的预习、复习,每 天放学回家看半小时报纸,晚上10: 30休息,感觉很轻松地度过了三年 高中学习。”当得知自己的高考成 绩后,格致中学的武亦文遗憾地说 道,“平时模拟考试时,自己总有 一门满分,这次高考却没有出现, 有些遗憾。”
苏教版语文三上每逢佳节倍思亲课件

如果你的电脑无法登录上面的网站,你也可以直接进入本网站的分类资源, 在里面选择你需要的信息。
制作一份图文并茂的电子文档,介绍亲人在外地工作、 学习情况和取得的成绩。
3、制作一份图文并茂的电子文档。
4、比一比,评一评
同学姓名 整理的材 搜集图片 搜集诗文 综合等级 料
亲手绘制一张纸质贺卡,在佳节到来之际,通过邮局 寄给远方的亲人
贺卡接受人
通讯地址
贺卡内容
邮票面值 贺卡送达亲人 需要花费的时 间
调查在外地学习或工作的亲人或朋友的学习、工作 和生活情况:
在浏览器地址栏中,直接输入下面的网址,登录网站后,浏览有关诗文。
如果你的电脑无法登录上面的网站,你也可以直接进入本网站的分类资源, 在里面选择你需要的信息。
制作一份图文并茂的电子文档,介绍亲人在外地工作、 学习情况和取得的成绩。
2、收集、选择你最喜爱并能表达主题的图片
在浏览器地址栏中,直接输入下面的网址,登录网站后,浏览有关诗文。
子邮箱向亲人介绍家里的情况,汇报家乡变化, 表达对亲人的问候
一、用WORD文档给在外地学习或工作的该亲友写一封信。
二、用电子邮件把给亲友写的信发给对方。
制作一份图文并茂的电子文档,介绍亲人在外地工作、 学习情况和取得的成绩。
1、收集并选择最能够表达你对亲人思念和祝福的诗文。
制作一份图文并茂的电子文档,介绍亲人在外地工作、 学习情况和取得的成绩。
3、制作一份图文并茂的电子文档。
4、比一比,评一评
同学姓名 整理的材 搜集图片 搜集诗文 综合等级 料
亲手绘制一张纸质贺卡,在佳节到来之际,通过邮局 寄给远方的亲人
贺卡接受人
通讯地址
贺卡内容
邮票面值 贺卡送达亲人 需要花费的时 间
调查在外地学习或工作的亲人或朋友的学习、工作 和生活情况:
在浏览器地址栏中,直接输入下面的网址,登录网站后,浏览有关诗文。
如果你的电脑无法登录上面的网站,你也可以直接进入本网站的分类资源, 在里面选择你需要的信息。
制作一份图文并茂的电子文档,介绍亲人在外地工作、 学习情况和取得的成绩。
2、收集、选择你最喜爱并能表达主题的图片
在浏览器地址栏中,直接输入下面的网址,登录网站后,浏览有关诗文。
子邮箱向亲人介绍家里的情况,汇报家乡变化, 表达对亲人的问候
一、用WORD文档给在外地学习或工作的该亲友写一封信。
二、用电子邮件把给亲友写的信发给对方。
制作一份图文并茂的电子文档,介绍亲人在外地工作、 学习情况和取得的成绩。
1、收集并选择最能够表达你对亲人思念和祝福的诗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历八月十五 正月十五 农历五月初五 重阳 春节 元宵节 端午节 中秋节 水饺 元宵 粽子 月饼 千人糕
作业:
必做:
1、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选择一首思乡的古诗吟诵。
3、摘抄几首王维的古诗,读一读。 选做: 你有过思念亲人的感受吗?写一两句话 来表达你对亲人的思念。
而生。
学习任务二
王维主要思念了哪些亲人?又 想起了哪些事?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 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 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 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 让人高兴啊!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 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 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 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诗人王维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 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 也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
认识生字
fénɡ xié
chā
wǎn
tiào
逢 携 插 挽 眺
佳 倍 维 重 扶
采 念 兄 弟 忆
读好词语
重阳 每逢 欢聚
热闹 兄弟 相会
登高 茱萸 异乡
情景 远眺
一年一度 兴高采烈 天各一方
扶老携幼 家家户户 思绪万千
你知道有关重阳节的习俗吗?
相传古代有位名叫桓景的人,跟着费长房学习修仙之 术,一天费长房警告桓景:“九月九日,你家会有大灾难, 你要赶紧告诉家人,请他们缝制布囊袋,里面装着茱萸, 系在手臂上,并且爬到高山上,在山上饮菊花酒,才可避 开这场大灾难。”桓景听从费长房的话,在农历九月九日 举家登山,到了傍晚回到家里的時候,发现所饲养的鸡、 狗、羊等家禽家畜,皆已暴毙而死。费长房知道后,说: “这些都是替死鬼呀!”后來人们于重九日登高、饮菊花 酒,配挂茱萸等习俗,就是因此而來。
自学要求
(1)读准生字的音,认清字形。 (2)边读边想读懂了哪些词语。(理解词 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查字典、做上记号与 同学讨论等。)
(3)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古诗的 主要意思。
王维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诗时,其家已由太原郡(今山西祁 县)迁至蒲(今山西永济),长安在 陕西省,两地相距数百千米,蒲在华 山以东,所以此处的“山东”指的是 华山以东(山西一带)。
第二课时
每逢佳节倍思亲 思亲
朗读课文 思考:课文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
走入课文
诗人为什么会思 念亲人? 诗人是怎样思念 亲人的?
学习任务一
诗人为什么会思念亲人?
自由朗读课文,找出原因。
(1)15岁那年,他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 长安。 (2)不觉已经两年了。 (3)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 (4)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 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 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思绪万千
王维思绪万千,提 起笔来写下了《九月九 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学习任务三:理解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① 独:独自一人。 ② 异乡:他乡。 ③ 遥:远。
fé nɡ jiā
bè i
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 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 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佳节
中国古时候有许多节日,有的 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像中秋节、重 阳节、春节等等。
王维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 唐代著名诗人。九岁就以文才出 名,十七岁时写了《九月九日忆 山东兄弟》。他多才多艺,擅长 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 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 孟”。
王维借这首诗表达出自己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这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已经融进了我们每 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 统之一,从古至今,亘古不变。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着花未?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
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 花纹的窗户前, 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重阳节指农历 九月九日 , 头戴茱萸,登高游玩…… 这一天人们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 每逢佳节倍思亲 。”表达了 “ 独在异乡为异客 , 诗人远离家乡的寂寞,思念亲人的心情。 遍插茱萸少一人 “ 遥知兄弟登高处 , 象了今年重阳节亲人登高远眺的情景。
每逢佳节倍思亲
虽然我们不是诗人,但我们也拥有诗人一样的 情怀。 中秋时,爸爸出差在外地,不能回家与我们 团圆。此时此刻,让我们拨通他的电话,话语里千万 别忘了这句诗: 重阳节,也许爷爷奶奶不和你们住在一起。此时 此刻,让我们给他们打个温情电话,送去我们的祝福, 千言万语总少不了这句诗: 春节时,人人都期盼着团团圆圆。我们每个中国 人都懂得了这句诗:
唐代有个大诗人,名 叫( 王维 ),( 15岁 )那 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 (京城长安 ),不觉已经 ( 两年了 )。
独在异乡为异客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 热闹 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 登高游玩。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 家家户户欢度节日,可王维独自一 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 人,感到孤单、寂寞,思乡之情便油然 的亲人。
④ 登高:登山或登上高处。
⑤ 茱萸:一种植物。古人在重阳节登高时, 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消灾避邪。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孤身一人流浪在他乡, 每当佳 节來临, 正是家人团聚的日子, 那就 更勾起我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想远在家乡的兄弟,在重阳节 这天登高,分发那佩带在身上的茱萸 草时,会猛然发觉少了一人啊!
作业:
必做:
1、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选择一首思乡的古诗吟诵。
3、摘抄几首王维的古诗,读一读。 选做: 你有过思念亲人的感受吗?写一两句话 来表达你对亲人的思念。
而生。
学习任务二
王维主要思念了哪些亲人?又 想起了哪些事?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 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 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 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 让人高兴啊!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 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 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 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诗人王维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 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 也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
认识生字
fénɡ xié
chā
wǎn
tiào
逢 携 插 挽 眺
佳 倍 维 重 扶
采 念 兄 弟 忆
读好词语
重阳 每逢 欢聚
热闹 兄弟 相会
登高 茱萸 异乡
情景 远眺
一年一度 兴高采烈 天各一方
扶老携幼 家家户户 思绪万千
你知道有关重阳节的习俗吗?
相传古代有位名叫桓景的人,跟着费长房学习修仙之 术,一天费长房警告桓景:“九月九日,你家会有大灾难, 你要赶紧告诉家人,请他们缝制布囊袋,里面装着茱萸, 系在手臂上,并且爬到高山上,在山上饮菊花酒,才可避 开这场大灾难。”桓景听从费长房的话,在农历九月九日 举家登山,到了傍晚回到家里的時候,发现所饲养的鸡、 狗、羊等家禽家畜,皆已暴毙而死。费长房知道后,说: “这些都是替死鬼呀!”后來人们于重九日登高、饮菊花 酒,配挂茱萸等习俗,就是因此而來。
自学要求
(1)读准生字的音,认清字形。 (2)边读边想读懂了哪些词语。(理解词 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查字典、做上记号与 同学讨论等。)
(3)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古诗的 主要意思。
王维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诗时,其家已由太原郡(今山西祁 县)迁至蒲(今山西永济),长安在 陕西省,两地相距数百千米,蒲在华 山以东,所以此处的“山东”指的是 华山以东(山西一带)。
第二课时
每逢佳节倍思亲 思亲
朗读课文 思考:课文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
走入课文
诗人为什么会思 念亲人? 诗人是怎样思念 亲人的?
学习任务一
诗人为什么会思念亲人?
自由朗读课文,找出原因。
(1)15岁那年,他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 长安。 (2)不觉已经两年了。 (3)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 (4)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 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 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思绪万千
王维思绪万千,提 起笔来写下了《九月九 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学习任务三:理解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① 独:独自一人。 ② 异乡:他乡。 ③ 遥:远。
fé nɡ jiā
bè i
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 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 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佳节
中国古时候有许多节日,有的 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像中秋节、重 阳节、春节等等。
王维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 唐代著名诗人。九岁就以文才出 名,十七岁时写了《九月九日忆 山东兄弟》。他多才多艺,擅长 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 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 孟”。
王维借这首诗表达出自己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这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已经融进了我们每 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 统之一,从古至今,亘古不变。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着花未?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
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 花纹的窗户前, 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重阳节指农历 九月九日 , 头戴茱萸,登高游玩…… 这一天人们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 每逢佳节倍思亲 。”表达了 “ 独在异乡为异客 , 诗人远离家乡的寂寞,思念亲人的心情。 遍插茱萸少一人 “ 遥知兄弟登高处 , 象了今年重阳节亲人登高远眺的情景。
每逢佳节倍思亲
虽然我们不是诗人,但我们也拥有诗人一样的 情怀。 中秋时,爸爸出差在外地,不能回家与我们 团圆。此时此刻,让我们拨通他的电话,话语里千万 别忘了这句诗: 重阳节,也许爷爷奶奶不和你们住在一起。此时 此刻,让我们给他们打个温情电话,送去我们的祝福, 千言万语总少不了这句诗: 春节时,人人都期盼着团团圆圆。我们每个中国 人都懂得了这句诗:
唐代有个大诗人,名 叫( 王维 ),( 15岁 )那 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 (京城长安 ),不觉已经 ( 两年了 )。
独在异乡为异客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 热闹 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 登高游玩。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 家家户户欢度节日,可王维独自一 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 人,感到孤单、寂寞,思乡之情便油然 的亲人。
④ 登高:登山或登上高处。
⑤ 茱萸:一种植物。古人在重阳节登高时, 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消灾避邪。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孤身一人流浪在他乡, 每当佳 节來临, 正是家人团聚的日子, 那就 更勾起我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想远在家乡的兄弟,在重阳节 这天登高,分发那佩带在身上的茱萸 草时,会猛然发觉少了一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