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情景默写
《声声慢》《答司马谏议书》情景默写

高考必备篇目之《离骚》情景默写1、在《离骚》中,作者交代自己先辈情况的两句是:,。
2、在《离骚》中,作者介绍自己显赫家世的两句是:,。
3、在《离骚》中,作者介绍自己出生的情况的两句是:,。
4、在《离骚》中,作者介绍自己在祥瑞的时间降生的两句是:,。
5、在《离骚》中,写父辈根据作者出生的情况而取名的两句是:,。
6、在《离骚》中,写出自己的名字蕴含古人的政治理想的两句是:,。
7、在《离骚》中,写出作者内外兼修,不仅有好的品质,还注重加强自己的修养的两句是:,。
8、在《离骚》中,作者用江离、芷草和秋兰装饰自己的两句是:,。
9、在《离骚》中,写出作者对时不待我的两句是:,。
10、在《离骚》中,作者运用互文的手法来写自己早晚都去采摘芳草的两句是:,。
11、在《离骚》中,写时光流逝,四季更替变化的两句是:,。
12、在《离骚》中,作者由草木凋零想到自己逐渐老去的两句是:,。
13、在《离骚》中,作者用反问的语气写出要趁此时去改变不合理的制度的两句是:,。
14、在《离骚》中,写出在改革的路上,作者愿成为先锋(引路人)的两句是:,。
15、“香草”是《离骚》中最常用的意象,作者常常借香草来表现自己高洁的情操,如:,。
16、“美人”是屈原常文章中常用的意象之一,它有时用来指代自己,有时也用来指代君王,有时还表示,如:,。
1、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2、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3、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4、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5、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6、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7、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8、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9、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10、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11、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12、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13、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14、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15、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16、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高考必备篇目之《声声慢》情景默写1、在《声声慢》中,写作者清晨起床寻觅,本想找寻自己的心爱之物,但结果是:,。
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性默写(解析版)-高考语文古诗文名句名篇默写

第09练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直接指出古代很多帝王不能做到善始善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唐太宗能全面做到“十思”的要求和弘扬“九德”,并且在用人和从谏方面做到“_____,________”,那么管理好这个国家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了。
(3)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文武并用垂拱而治【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繁”“寡”“简”“善”“垂拱”“治”。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变法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驳斥“生事”之说。
(2)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保守思想所浸染的一股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怨诽”的来历。
(3)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确认自己做的是对的,就没有任何退缩后悔的必要。
【答案】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弊、苟、恤”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有能坚持到最后的。
(2)《谏太宗十思疏》开篇用生动的比喻推理引出本文的中心论题:___,___。
(3)《谏太宗十思疏》中劝君主待人诚恳、不可倨傲的句子是:____,____。
【答案】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性默写助记与训练

《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性默写助记与训练一、理解性默写助记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理解】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理解】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的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理解】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紧承上段结尾处怨诽之多早在意料之中的无畏声言,作者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理解】信末客套语。
二、自主强化训练(一)【易错字·写三遍】(二)[情境默写训练]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自己与司马光政见不一的原因是“________”;而“________”则表达了王安石对司马光的敬慕之情。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兴利除弊的角度,阐述了新法的目的。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性默写

《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性默写
1.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的句
15.《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自己所不能领教的碌碌无为、墨守陈规思想是,“
,”,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
16.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 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17.,”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性默写答案
1.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
2.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3.盖儒者所争,名实已明。
4.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5.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6.辟邪说,难壬人。
7.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8.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9.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10.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11.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
12.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13.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14.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15.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
16.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17.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性默写和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默写翻译一.理解性默写1.王安石认为自己与司马光对待国家大事的意见不合的根本原因是:。
2.王安石此次回信的原因是:,,,。
3.王安石认为读书人最看重的是:,。
4.王安石认为“名”与“实”与“理”之间的关系是:,。
5.司马光认为变法应该停止的原因是:、、、,。
6.王安石用以驳斥“侵官”一说的根据是:,。
7.王安石用以驳斥“生事”一说的根据是:,。
8.王安石用以驳斥“征利”一说的根据是:。
9.王安石用以驳斥“拒谏”一说的根据是:,。
10.王安石认为变法有其施行的社会因素的句子是:,、。
11.盘庚并没有怨声载道而改变自己的迁都计划的原因是:,。
12.王安石点出司马光政治观点的本质即无为和守旧的句子是:,。
二.一词多义见①终必不蒙见察②冀君实或见恕也③是而不见可悔故也④于是入朝见威王⑤秦王坐章台见相如⑥风吹草低见牛羊⑦移船相近邀相见⑧乃翁见事可怜迟⑨总不许见哭声⑩儿童相见不相识三.翻译1.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3.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4.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答司马谏议书》课后自测(一)答案一.理解性默写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2.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3.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4.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5.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6.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7.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8.为天下理财9.辟邪说,难壬人10.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11.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1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二.一词多义见:①被②我③看到④拜见⑤召见⑥通“现”,出现⑦见面⑧懂得⑨听见⑩遇见三.句子翻译1.安石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可是商讨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坚持的政治主张多有不同的缘故啊。
答司马情境默写

答司马谏议书
依据情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指出,儒者所争,在于“名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而司马光的指责名不符实。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侵官"的责难,王安石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了正面驳斥。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生事”的责难,王安石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了正面驳斥。
4.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征利”的责难,王安石以_______________作了正面驳斥。
5.在《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拒谏”的责难,王安石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了正面驳斥。
6.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指出“盘庚之迁,不为怨者故不改其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不仅表明了改革的决心,同时还批评了士大夫
苟且度日,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不良习气。
1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2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4 为天下理财,
5辟邪说,难壬人6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7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完整版)《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性默写

完整版)《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性默写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XXX提到自己与XXX交情甚好,但在政治上常有分歧。
2.XXX在回信中反驳了XXX因推行变法而指责他“生事”的罪名,提出了三个观点。
3.XXX还反驳了XXX因推行变法而指责他“征利”的罪名,提出了两个观点。
4.XXX反驳了XXX因推行变法而指责他“拒谏”的罪名,提出了三个观点。
5.XXX反驳了XXX因推行变法而指责他“侵官”的罪名,提出了四个观点。
6.XXX认为与XXX意见不合的原因是政见和方法不同,因此回信简略且不再辩解,但又因为交情深厚,希望XXX能原谅他。
7.XXX认为有学识的读书人所争论的内容是关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
8.XXX认为XXX指责他的主要问题是他推行的新法。
9.XXX为自己辩护,表示他受命于皇帝,为朝廷定法度,不算是侵夺官员职权,否定了XXX指责他“生事”的说法。
10.XXX揭示了众官对他反感的原因,即他推行新法打破了他们的既得利益。
11.XXX举例说明先XXX也会招致百姓反对,不只是朝廷士大夫反对。
12.“推新法,废故典”这句话概括了XXX指责XXX变法的言论。
13.XXX表达了对当时士大夫苟且偷安、墨守成规、随和世俗的不满。
14.从文章中可以看出XXX对变法招来的批评早有预料。
15.XXX直接点明了他与XXX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即政见和方法不同。
16.“无为而治”可以说是XXX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的精神概括。
17.在文章结尾,XXX委婉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直刺对方要害,揭示了保守派的思想实质。
18.在《答司马谏议书》中,XXX通过三句话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地位。
19.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通过举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件,说明面对群起怨恨的百姓,XXX是如何处理的。
20.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表达了对XXX充满仰慕之情,尽管未曾见面。
2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承认自己在位时间长,但不能帮助君王福泽百姓这种失误。
(完整word版)《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性默写

《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性默写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 , 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一样建议的句子是 :,。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实行变法而冠之以“惹祸”罪名加以辩驳的三句是:,,。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实行变法而冠之以“征利”罪名加以辩驳的两句是:,。
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实行变法而冠之以“拒谏”罪名加以辩驳的三句是:,,。
5.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实行变法而冠之以“侵官”罪名加以辩驳的四句是:,,,。
6.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说,和司马光议事每不合,主假如政见和方法不一样的原因,所以简单地写回信,不再辩白,可是又由于“,,”,希望司马光谅解他。
7.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有学问的念书人所争辩的内容是:,,,。
8.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司马光谴责自己的主要问题的句子是:,,。
9.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为自己辩白,他说授命于人主,为朝廷定法度,不可以算是劫夺官员的职权,而后他又接着说,“,,”,否认了“惹祸”之说。
10.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在文中揭露众官对他汹汹然的原由的句子是 :,,。
1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举例说明先王做事也会导致百姓反对 , 不不过朝廷士医生反对的句子是: , , 。
12.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这一句归纳了司马光来信中谴责王安石变法的话。
1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表示王安石对当时士医生苟且偷生、故步自封、平和世俗的不满的句子是: , 。
14. .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从“,”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料想。
15.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迎合的原由所在的两句是:是:, 。
16.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 能够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 , 也是历史上全部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归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司马谏议书》理解默写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
5、作者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
7、作者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面对群起而怨恨的老百姓盘庚是如何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10、最后作者却欲擒故纵,先让开一步,说如果对方是责备自己在位日久,没有能帮助皇帝干出一番大事,施惠于民,那么自己是知罪的。
这虽非本篇正意,却是由衷之言。
紧接着又反转过去,正面表明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要害,使其无言以对。
【参考答案】
1.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2.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3.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4、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
5、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6、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7、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8、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9、“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10、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