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性默写
第15课《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性默写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性默写第一组通关训练《谏太宗十思疏》理解性默写(1)《谏太宗十思疏》中运用对比句“,”写出了团结他人与轻视他人会造成不同的结果。
(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十思”中建议唐太宗要始终谨慎行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的句子是“,”。
(3)《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水”和“舟”的关系比喻民心向背决定生死存亡的句子是“,”。
(4)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直接指出古代很多帝王不能做到善始善终的句子是:“,”。
(5)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指出古代很多帝王守江山难的原因。
(6)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海纳百川”的道理来告诫唐太宗不要骄傲自满的句子是:“”,用“网开一面”的典故告诫唐太宗要有好生之德,不要过度狩猎的句子是“”。
(7)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唐太宗能全面做到“十思”的要求和弘扬“九德”,并且在用人和从谏方面做到“,”,那么管理好这个国家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了。
(8)在中国古代,君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常常根据个人喜恶而奖罚臣民,针对这一点,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向唐太宗建议要赏罚得当:君王在向臣民施恩时应做到“”;而在动用惩罚时应做到“”。
(9)《谏太宗十思疏》中开头“,,,”运用两个形象生动的比喻来推理,引出正题,浅显易懂。
(10)《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劝诫皇帝要不骄不躁,恪守职分,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的句子是“,”。
(11)《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提出“十思”,其中劝皇帝不要放任纵欲的句子是“”。
(1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
(福建卷)(1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所宜深慎。
(山东卷)《谏太宗十思疏》通关训练答案(1)《谏太宗十思疏》中运用对比句“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写出了团结他人与轻视他人会造成不同的结果。
(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十思”中建议唐太宗要始终谨慎行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的句子是“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谏太宗十思疏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谏太宗十思疏》理解性默写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 。
2.《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所谓取天下易守天下难的缘由是:,。
3.《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说“知其不可”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4.《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用“求木”“欲流”引出“,”的结论。
5.《谏太宗十思疏》开篇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首先举出“,;,”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中心论点“,”。
6.《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题,“,,”。
从而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政治意图。
7.《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
8.《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兴建要适可而止的两句是:,。
9.《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对自己喜好之物要知足的的两句是:,。
10.《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谦虚有修养的两句是:,。
11.《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的的两句是:,。
12.《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游乐要有限度的两句是:,。
13.《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慎始慎终的两句是:,。
14.《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不要因为自己的喜恶而赏罚不公的句子是:,;,。
15.《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两句是:,。
16.《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远离奸佞小人的两句是:,。
17.《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取守天下不同是因为做法不同的句子是:,;,。
18.《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刑法威吓都无法让百姓心服的句子:,,,。
19.《谏太宗十思疏》指出帝王是承受上天使命的两句是:,。
20.《谏太宗十思疏》用反问语句指出帝王不必代替百官职务的两句是:,,,21.《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王有重大权利和地位的两句是:,。
22.《谏太宗十思疏》用设喻来说明不居安思危、戒奢行俭,就做不到积累德义的句子:,,德不处其厚。
《谏太宗十思疏》理解性默写

《谏太宗十思疏》理解性默写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
2.《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所谓取天下易守天下难的缘由是:,,,。
3.《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说“知其不可”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
4.《谏太宗十思疏》中, 作者用“求木”“欲流”引出“,”的结论。
5.《谏太宗十思疏》开篇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首先举出“,;,”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中心论点“,”。
6.《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题,“,,”。
从而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政治意图。
7.《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兴建要适可而止的两句是:,。
8.《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对自己喜好之物要知足的的两句是:,。
9. 《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谦虚有修养的两句是:,。
10.《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的的两句是:,。
11.《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游乐要有限度的两句是:,。
12.《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慎始慎终的两句是:,。
13.《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不要因为自己的喜恶而赏罚不公的句子是:,;,。
14.《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两句是:,。
15.《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远离奸佞小人的两句是:,。
16.《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取守天下不同是因为做法不同的句子是:,;,。
17.《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刑法威吓都无法让百姓心服的句子:,,,。
18.《谏太宗十思疏》指出帝王是承受上天使命的两句是:,。
19.《谏太宗十思疏》用反问语句指出帝王不必代替百官职务的两句是:,?20.《谏太宗十思疏》用设喻来说明不居安思危、戒奢行俭,就做不到积累德义的句子:,。
21.《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主应该选拔有才能的人,听取好的意见的两句是:,。
22.《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以自谦的口吻,强调明智之人(帝王)比自己更懂得不积德义不可能安定国家的句子是:,,?23. 《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帝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两句是:,。
《谏太宗十思疏》最全理解性默写教师版

《谏太宗十思疏》默写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2.《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所谓取天下易守天下难的缘由是: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3.《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说“知其不可”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4.《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用“求木”“欲流”引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结论。
5.《谏太宗十思疏》开篇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首先举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6.《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题,“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从而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政治意图。
7.《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8.《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兴建要适可而止的两句是: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9.《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对自己喜好之物要知足的的两句是: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10.《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谦虚有修养的两句是: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11.《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的的两句是: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12.《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游乐要有限度的两句是: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13.《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慎始慎终的两句是: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14.《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不要因为自己的喜恶而赏罚不公的句子是: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15.《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两句是: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16.《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远离奸佞小人的两句是: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完整版)《谏太宗十思疏》理解性背默

《谏太宗十思疏》理解性默写1.文章开篇用,;和,;这两个形象的比喻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这篇奏章意在劝唐太宗:,。
3.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句子是:,。
4.文章中指出创业与守业,处于殷忧和得志不同心态的句子是,和,。
5.文章中写出创业和守业因不同心态而造成不同结果的句子是:,。
6.劝诫太宗不要大兴土木的句子:,。
7.劝诫太宗不要贪婪,要自我克制的句子:,。
8.劝诫太宗身在高位,要谨慎自我约束的句子:,。
9.劝诫太宗不要放任娱乐游逸、狩猎的句子:,10.劝诫太宗不要懈怠懒惰的句子:,。
11.劝诫太宗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句子:,。
12.劝诫太宗不要听信谗言的句子:,。
13.劝诫太宗要赏罚分明,不要因个人喜怒而滥赏乱罚的句子:,;,。
14.提出用人和纳谏策略的句子:,。
15.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和舟的句子: ,。
16.描绘出了人尽其用,这样一个理想画面的句子:,,,。
17.面对统治者的严刑酷法,人民的态度是:,。
18.描写君臣无事,百姓得到教化的句子:,。
答案: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3、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4、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5、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6、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7、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8、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9、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1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1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12、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13、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14、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15、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16、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17、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18、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谏太宗十思疏》理解性默写 (1)

《谏太宗十思疏》理解性默写
1.谏太宗十思疏》中开头“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运用两个形象生动的比喻来推理,引出正题,浅显易懂。
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以两组比喻起兴,进而提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指出治理国家要积聚民心。
3.《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的一句是: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4.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提出“十思”,其中劝皇帝不要放任纵欲的句子是“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5.《谏太宗十思疏》,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句子是“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6.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劝导君主待人诚恳、不可倨傲的句子是“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7.《谏太宗十思疏》中劝诫太宗不要大兴土木的句子是:“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
8.魏徵《谏太宗十思疏》中“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两句向帝王表达了和诸葛亮《出师表》中“远小人”、辨善恶一样的谆谆告诫。
9.《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不竭诚对待臣民,如同用腐烂的缰绳驾驭马车一样可怕的句子是: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10.《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提出了“用人纳谏”的策略“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为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打下了基础,成为初唐的治国方略。
《谏太宗十思疏》理解性默写

理解性默写
1.《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所谓取天下易 守天下难的缘由是: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2.《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用“求木”“欲 流”引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结 论。
3.《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肯定人民力量 的句子是: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23.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君 王按照十思去做,人们会各尽其才的句子是: 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 24.《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刑法威吓都无法 让百姓心服的句子: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 仁,貌恭而不心服。
25.《谏太宗十思疏》用反问语句指出帝王不 必代替百官职务的两句是:何必劳神苦思, 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26.《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游 乐要有度的两句是: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30.《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 谦虚有修养的两句是: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10.《谏太宗十思疏》用设喻来说明不居安思 危、戒奢行俭,就做不到积累德义的句子: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11.《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 慎始慎终的两句是: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 终。 12.《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 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两句是: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19.“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说明人 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 20.指出帝王要总结“十思”、弘扬九德的句 子是: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21.《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主应该选拔 有才能的人,听取好的意见的两句是: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性默写1.“,,。
”作者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盘庚之迁,连百姓都反对,说明反对者之多并不表明措施有错误。
2.“”,那么类似的,当前实行变法遭到朝廷士大夫中保守势力的反对,就更无退缩之理了。
这是用历史上改革的事例说明当前所进行的变法的合理与正义性,表明自己不为怨诽之多而改变决心的坚定态度。
3.“,”,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慎重果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4.王安石在信的末尾处正面表明态度:,,,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对方要害,使其原形毕露,无言以对。
5.《答司马谏议书》中“,”两句直接点明王安石和司马光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亮出了分歧的焦点所在。
6.《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的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7.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生事”的指责,王安石指出新法的理论根据是“”,根本目的是“”,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
8.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征利”的指责,王安石只用一句“”驳斥已足。
因为问题不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为谁征利。
根本出发点正确,“征利”的责难也就站不住脚。
9.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拒谏”的指责,王安石认为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因此“,”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
10.面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以致天下怨谤”的指责,王安石却不再从正面反驳,仅用“”一语带过,大有对此不屑一顾的轻蔑意味。
11.“,、”三句揭示出思想保守的反对者们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实质,正为下文皇帝的“欲变此”和王安石的“助上抗之”提供了合理的依据。
12.“”一句运用反语,说明保守势力的反对势在必然,却丝毫不意味着他们有理和有力。
1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自己与司马光政见不一的原因是“”;而“”则表达了王安石对司马光的敬慕之情。
1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性默写
《谏太宗十思疏》
1.文章一开始,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首先举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中心
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又以三个“不” 字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从而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政治意图。
3.这篇奏章意在劝太宗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文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作者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6.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收业的普遍规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十思的内容是:
8.君王按十思去做,会有怎样的结果:
9.作者认为的天下的君王为何失天下:
《答司马谏议书》
1.王安石对司马光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王安石对司马光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安石对司马光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王安石驳斥保守派主张的论证立足点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5.王安石表明自己不为怨诽之多而改变决心的坚定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6.在王安石的诗文中,“苟且”是因循保守的同义语;而“俗”与“众”则是为保守思想所浸染的一股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
本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揭示出了俗众们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实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