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默写.ppt
合集下载
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28张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 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 了。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难道是取得天 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 足,这是为什么呢?通常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 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虽然一在北方,一在 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 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 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臣民) 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 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怎 么可以疏忽大意呢?
• (2)妙在论证上
• ①比喻论证。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 从两个方面比喻论证,即“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远者。必浚其 泉源”。“固其根本”是树木长得高的必要条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流水 流得长远的前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来比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 象。同样,魏征以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来比喻人民的力量的重要性,至今 还为人们传颂。
• 第三段从“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至结尾,以“十思”全面阐述 “积德义”的具体内容。这“十思”,好象是魏征提醒唐太宗从多侧面进行 观照,多侧面地照一照“积德义”的镜子。人以铜为镜,唐太宗则以魏征为 镜,魏征又给唐太宗以“十思”之镜。可以说,“十思”之镜是一个多棱镜。 之所以说“十思”是多棱镜,是因为它从多侧面反映了“思国之安者,必积 其德义”的主旨,从多方面开拓了唐太宗“居安思危”的境界,从多方面开 拓治理李唐王朝的途径:“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 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谏太宗十思疏》默写

者,也可以 推翻统治者。
疏: 疏通事理,分条陈 述。作为一种文体,属 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 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 奏疏。
为什么一定自己劳神费思, 代替百官管理职事,劳损自 己的耳目,损害无为而治的 方针呢?
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人民 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能负 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 当深切警惕的事。
概括并理解本文中的成语
垂拱而治:君王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 择善而从:择取好的来听从或跟随。 善始善终: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 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要考虑可能出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 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 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 哲乎!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 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
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 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 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 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 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 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
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 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 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
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 则思三驱以(之)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 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 邪,则思正身以黜 恶;恩所加,则思无因 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 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 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 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 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 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疏: 疏通事理,分条陈 述。作为一种文体,属 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 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 奏疏。
为什么一定自己劳神费思, 代替百官管理职事,劳损自 己的耳目,损害无为而治的 方针呢?
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人民 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能负 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 当深切警惕的事。
概括并理解本文中的成语
垂拱而治:君王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 择善而从:择取好的来听从或跟随。 善始善终: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 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要考虑可能出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 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 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 哲乎!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 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
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 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 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 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 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 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
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 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 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
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 则思三驱以(之)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 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 邪,则思正身以黜 恶;恩所加,则思无因 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 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 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 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 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 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谏太宗十思疏》ppt课件

解题
谏:劝谏 写作目的
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有成
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 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写作对象
十思: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劝谏内容
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
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从十个方面分条劝谏太宗的疏文
人君当思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以“固本思源”为喻
2.分析问题 为什么思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总结历史教训
3.解决问题 思些什么 诚能十思 垂拱而治
提出具体做法
叁·深度探究
第一段
(一)标注难解字词句,疏通文意。
固:使……稳固。
浚:疏通。
树根
臣闻求木 之 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
而:却。
文本探究
第一段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固其根本”和“浚其泉源”说起?
文章不是一下笔就开门见山地提出“十思”,而是先论天下 安治的基础在于“积德义”,而“积德义”是抽象的道理, 不易为君主理解和信服。为了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深奥的 问题通俗化,便以“木固其根”“水浚其源”比况,说明人 君安国当积德义,“喻巧而理至”(《文心雕龙·论说》)。
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贰·初读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 圈画不认识或读不准 的字或词语;听名家 朗诵,订正字音。
诵读文本
求木之长 zhǎng
塞源
sè
黜恶
chù
垂拱
gǒng
载舟
zài
订正读音
浚 jùn 殷忧 yīn 谬赏 miù 壅蔽 yōng
细读全文 理清思路
1.提出问题 通篇只重一“思”字——《古文观止》
《谏太宗十思疏》精品PPT课件30张

戒赏罚不公
壹 固本思源
比喻论证
居安思危
谏
戒奢以俭
太
善始实繁
总结历史 对比论证
宗贰
克终盖寡
十
引出警告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反面
思
疏
叁 提出十思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正面
拓展延伸: 唐朝初建,叛乱未已,民生凋敝,满目疮痍,百废待举。朝 臣们在如何立国施政问题上是有争议的。
唐太宗曾回忆道: “朕即位之初,上书者或言人主必须威权独运,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 武,慑服四夷。唯有魏征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 魏征认为: “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德礼诚信,国之大纲”。(见新旧《唐书》 本传)“竭诚则胡越为一体”,不然,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荀 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事实证明,魏征这套与民生息、无为而治的办法是合乎国情、顺乎民 心的。
其:反问语气词,难道,怎么。 忽:轻视。
朽的绳索,难道可以轻视吗?
君人者,诚 能 见 可欲 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
名作动,统治 如果 贪图的东西
表目的
兴建、建造
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使……安宁
牧,养。加强自身
的道德修养。
骄傲自满
名作动,居于……之下
乐 盘游 则思 三驱 以为度; 忧懈怠 则思慎始而敬终;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1、凡百元首:凡百,所有的。元首,泛指所有帝王 2、景:重大的。 3、殷忧:深切忧虑。 4、著:显著。 5、而:连词,“却”,表示转折。
6、实:的确。 7、克:能够。 8、盖:表示推断的语气词。 9、岂:难道。 10、之:代词,代指天下。
壹 固本思源
比喻论证
居安思危
谏
戒奢以俭
太
善始实繁
总结历史 对比论证
宗贰
克终盖寡
十
引出警告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反面
思
疏
叁 提出十思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正面
拓展延伸: 唐朝初建,叛乱未已,民生凋敝,满目疮痍,百废待举。朝 臣们在如何立国施政问题上是有争议的。
唐太宗曾回忆道: “朕即位之初,上书者或言人主必须威权独运,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 武,慑服四夷。唯有魏征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 魏征认为: “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德礼诚信,国之大纲”。(见新旧《唐书》 本传)“竭诚则胡越为一体”,不然,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荀 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事实证明,魏征这套与民生息、无为而治的办法是合乎国情、顺乎民 心的。
其:反问语气词,难道,怎么。 忽:轻视。
朽的绳索,难道可以轻视吗?
君人者,诚 能 见 可欲 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
名作动,统治 如果 贪图的东西
表目的
兴建、建造
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使……安宁
牧,养。加强自身
的道德修养。
骄傲自满
名作动,居于……之下
乐 盘游 则思 三驱 以为度; 忧懈怠 则思慎始而敬终;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1、凡百元首:凡百,所有的。元首,泛指所有帝王 2、景:重大的。 3、殷忧:深切忧虑。 4、著:显著。 5、而:连词,“却”,表示转折。
6、实:的确。 7、克:能够。 8、盖:表示推断的语气词。 9、岂:难道。 10、之:代词,代指天下。
《谏太宗十思疏》精品PPT30张课件

就在唐太宗越来越忘乎所以,别的大臣都噤若寒蝉的情况下,魏 征在贞观十一年的三月到七月这五个月中,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 《谏太宗十思疏》为第二疏。
唐太宗接到奏章后,亲手写了诏书答复魏征。他在诏书中承认自 己的过失,赞扬魏征的劝告,并将奏章放在案头上,作为警戒。
“贞观之治”的后期之所以没有多大反复,就是因为太宗在 一定程度上听取了魏征的这一劝谏。唐太宗也给予魏征很高的 评价: “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 之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
浚(jùn ) 谗(chán )邪 谬(miù)赏 壅(yōng )蔽
载(zài )舟
文章解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 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求:要求,追求。 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长(zhǎng):生长。 固:形容词的使动,使…牢固。 根本:树根。 流:泉流,名词。 远:形作动,流得长远,达到远方 。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唐太宗李世民
魏征(580—643),字玄成。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
魏
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
征
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
■ 赋,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 也有以较短的篇幅抒情说理的,如《阿房宫赋》。
■ 论,政论文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重大事件或社会等问题,提出 见解或主张并说明理由,使读者信服。它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如 《六国论》《过秦论》。
谏太宗十思疏复习讲课课件

❖ “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 思的情况。
❖ “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 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复习目标: 1、背诵默写课文。 2、落实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一[高考再现]:
默写名句:
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 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什么?
文武并用 ,垂拱而治 。 (福建卷)
❖ ④ 形容词用作动词 ❖ 智者尽其谋 尽:用尽。 ❖ ⑤ 使动用法 ❖ 必固其根本 固:使……稳固。 ❖ 知止以安人 安:使……安宁。 ❖ 正身以黜恶 正:使……端正。 ❖ 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使……谦虚。
❖ 三、重要虚词 ❖ 之:①臣闻求木之长者 ❖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 结构助词,的。 ❖ ③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 代词,指代天下。
❖ 通常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 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 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虽然一在北方,一在 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傲视别人,就会使亲 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 (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 (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 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 (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 是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 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疾驰 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怎么可以疏忽 大意呢?
背景回顾
❖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 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 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 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 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 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 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 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 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 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 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 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 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 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5.1《谏太宗十思疏》复习课件

安: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 安定
②燕雀安知鸿之志哉
怎么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 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享受
⑤不念居安思危
安全的环境
⑥则思知止以安人
使……安宁
求: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想要 (追求)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探求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要求
④不求闻达与诸侯
追求
治:①望国之治
安定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治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
惩治
所: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所”加动词的固定结构
②山峦为晴雪所洗。 表被动
克:①能克终者盖寡
能够
②然操虽能克绍
战胜
③公乃与克日会战 约定
④克己复礼为仁
束缚
终:①终苟免而不怀仁 最终
②能克终者盖寡
坚持到底
六、句法
1、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状语后置句
2、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之)为度。 省略句
一、通假字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无”通“毋”,不要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振”通“震”,恐吓
简能而任之 “简”同“拣”,选拔
二、古今异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义,树木的根; 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乐盘游,则思三驱虚心:古义,使……谦虚; 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以为: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三、词类活用
① 名词用作状语 貌恭而不心服 貌:表面上。心:在内心。
② 名词作动词 江海下百川 下:居于……之下。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君:做君主,统治。
③ 形容词用作名词 人君当神器之重 重:重任、重权。 居域中之大 大:重位。 惧谗邪 邪:邪恶的小人。 择善而从之 善:好的意见。 则思正身以黜恶 恶:奸恶的小人。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能:有才能的人。善:好的意见。 居安思危 安:安全的环境。危:危险的可能。
《谏太宗十思疏》ppt课件

危险的事,形容词作名词 抽背:刑人如恐不胜、沛公不胜杯杓
喜庆 安定的环境,形容词作名词 保持
控制
休。⑨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
表目的的连词,来 连词,表转折 判断句 亦⑩伐根以求木茂,⑪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胜 ①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战胜 ②此时无声胜有声 超过 ③情不胜其欲
15.1《谏太宗十思疏》
二 背景知识
唐朝(618年-907年),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 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称帝建立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为盛唐奠 定基础。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并于 657 年 建 东 都 洛 阳 。 690 年 , 武 则 天 改 国 号 为 周 , 705年神龙革命后,恢复唐国号。唐玄宗即位后缔 造全盛的开元盛世,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 后期经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宗会昌中兴、唐宣宗 大中之治国势复振。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 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
一 导入
天宝十四年,长安城的小吏李善德突然 接到一个任务:要在贵妃诞日之前,从岭 南运来新鲜荔枝。荔枝“一日色变,二日 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距长安五千余 里,李善德靠着精密计算和反复试验,确定 了保存方法和转运路线,将时长控制在十 一天,运鲜荔枝之事终得落实。
万事俱备,李善德却没料到,横亘在他 面前的最后一座大山,是官场……光鲜亮 丽的大唐盛世的表象下,隐藏着唐朝的腐 败和衰败。
二 背景知识
唐太宗 与 “铮臣”魏征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泉源;思国之安
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 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 哲乎!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
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
现的危险和困难。
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
推翻统治者。
疏: 疏通事理,分条陈 述。作为一种文体,属 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 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 奏疏。
为什么一定自己劳神费思, 代替百官管理职事,劳损自 己的耳目,损害无为而治的 方针呢?
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人民 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能负 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 当深切警惕的事。
概括并理解本文中的成语
垂拱而治:君王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 择善而从:择取好的来听从或跟随。 善始善终: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 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要考虑可能出
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 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 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 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 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 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
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
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
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
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
则思三驱以(之)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
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 邪,则思正身以黜 恶;恩所加,则思无因
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 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 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 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 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 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 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 哲乎!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
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
现的危险和困难。
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
推翻统治者。
疏: 疏通事理,分条陈 述。作为一种文体,属 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 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 奏疏。
为什么一定自己劳神费思, 代替百官管理职事,劳损自 己的耳目,损害无为而治的 方针呢?
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人民 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能负 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 当深切警惕的事。
概括并理解本文中的成语
垂拱而治:君王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 择善而从:择取好的来听从或跟随。 善始善终: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 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要考虑可能出
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 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 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 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 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 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
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
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
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
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
则思三驱以(之)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
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 邪,则思正身以黜 恶;恩所加,则思无因
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 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 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 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 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 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