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学习心得
谏太宗十思疏对学生的启示

谏太宗十思疏对学生的启示谏太宗十思疏对学生的启示1. 了解自己的身份与责任身为臣子,必须执行法律,执行皇上的命令。
身为学生,必须好好学习,担负起未来社会的责任。
每一个人都应该了解自己的身份与责任,并为之努力。
2. 虚心向前,勤勉学习时刻以谦虚,认真的态度去对待学习。
多听取师长的教导和劝慰,克服所有难关,以获得更多的技能,变得更加聪明智慧。
3. 自我约束,细心治学不要放纵自己,要时刻自我管束,让自己更加专注,细心治学。
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4. 多做思考,勇于追求不要停留于表面信息,而应该深入挖掘。
在学习中多做思考,思考不同的解决方法及其优缺点,勇于追求更高的层次,才能不断提升自己。
5. 互相支持,共同进步学习不是单打独斗的事情,需要互相支持和共同进步。
在学习中,要互相鼓励和帮助,共同听取建议,共同进步。
6. 关注传统,注重创新我们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走过历史的长河。
但是我们也需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创新,不定期更新自己的思想及其知识水平,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
7. 忠于真理,慎言慎行真理是我们学习一切的关键所在。
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谨慎,因为不谨慎的言行举止可能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良影响。
所以在思考和学习中,我们都应该谨守严肃的态度。
8. 不怨天不尤人,知难而退我们都必须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怨天不尤人,知难而退。
在考试时,我们要全力以赴,无论成败,都要面对现实,认真反思并准备好下一次考试。
9. 坚持养成好习惯学会用心学习,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立足。
养成好习惯,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容易走得更远。
这需要坚定的决心和努力,在学习生活中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
10. 有理有节,大气为宜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思想。
同时,要抱有宽广的思想,做事应有分寸。
在和别人的交往中,要相互尊重,保持一定的距离,充满大气的气息。
这是谏太宗十思疏对学生的启示,我们应该学习其中的智慧,去努力创造我们的未来。
谏太宗十思书赋读后感

《谏太宗十思书》读后感《谏太宗十思书》是唐朝魏徵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章,旨在劝诫他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德义以固天下。
在阅读这篇文章后,我深受启发,感受到其中的深邃思考和智慧。
《谏太宗十思书》中的经典语句包括:“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这些语句主要强调了君主应该注重道德修养、谦虚谨慎、居安思危、以民为本等思想。
其中,“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这句话用比喻的方式强调了国家治理的基础是加强君主的道德修养和选贤任能。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句话则通过反证的方式强调了君主应该注重道德修养和选贤任能的重要性。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这句话则直接向君主提出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要求。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句话则用比喻的方式提醒君主应该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句话则强调了君主应该以民为本,注重民生福祉。
这些经典语句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它们提醒我们要注重道德建设、谦虚谨慎、居安思危、以民为本等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也提醒我们要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了长远发展。
这些思想的提出,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章从治理国家的角度出发,强调了君主应当具备的品质和智慧。
魏徵以“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为核心思想,指出君王应该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以德治国,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要注重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谏太宗十思疏》学习心得-读书笔记.doc

《谏太宗十思疏》学习心得-读书笔记第一篇:《谏太宗十思疏》学习心得本文是唐朝谏议大夫魏征在唐太宗李世民生活逐渐奢靡之时,心中极为忧虑,故写给唐太宗几篇谏文,这是其中之一(原文和译文网上随处可见)。
今天读来别有一番理解,故写出读书心得与博友们分享。
一、有关背景资料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李密失败后,魏征随其入关降唐,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劝建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
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
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问道:「何谓明君、暗君?」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
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
」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
贞观二年(628),唐太宗下诏召一郑姓官员年仅十六七岁的才貌出众的女儿进宫备为嫔妃。
魏征听说这位女子已经许配陆家,便立即入宫进谏:「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
居住在宫室台榭之中,要想到百姓都有屋宇之安;吃着山珍海味,要想到百姓无饥寒之患;嫔妃满院,要想到百姓有室家之欢。
现在郑民之女,早已许配陆家,陛下未加详细查问,便将她纳入宫中,如果传闻出去,难道是为民父母的道理吗?」太宗听后大惊,当即深表内疚,并决定收回成命。
但朝中有人却认为郑氏许人之事,子虚乌有,坚持诏令有效。
陆家也派人递上表章,声明以前虽有资财往来,并无订亲之事。
这时、唐太宗半信半疑,又召来魏征询问。
魏征直截了当地说:「陆家其所以否认此事,是害怕陛下以后藉此加害于他。
其中缘故十分清楚。
不足为怪。
谏太宗十思疏读后感

谏太宗十思疏读后感【献谏太宗十思疏读后感】一、谏言有用1、李世民的《献谏太宗十思疏》让我不禁惊叹不已,他在话语中体现出崇高的大业观、大理念、大智慧,使我感到积极的正能量。
书中推崇的“谏言有用”的观念,就是一种言传身教的史诗,启发人们不断创新,向着奋斗的目标不断紧锣密鼓地前进。
2、令我深受启发的是,当下如果想要发挥“谏言有用”的意义,就必须具备以下几点:一是必须有充足的 government knowledge 知识,了解政策细节,把谏言说到要点才能更有力;二是必须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对不同的意见能够包容;三是必须坚持专业,不随波逐流,主持公道的态度。
这些都是我们在谏言中要具备的品质。
二、遵循传统习俗有能力1、另外,读完这部经典,也让我受益匪浅,这部经典更是提醒了我们要遵循传统习俗,当今社会、当下时代,一些传统习俗仍然存在,而且对社会发展还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要遵循传统习俗,获得更多的能力、利益甚至荣誉,但是也不要将传统习俗作为一个枷锁,细节上可以发生变化,但大致原则不能改变。
2、“献谏太宗十思疏”所传达的其实也就是这一点:只要有能力遵守传统,就应该努力去做,这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比如说,有些约束仍然属于我们社会,保持社会安定还需要有人来维护,即使变得枯燥乏味也是值得的,可以带来最长远的成就。
三、重视小心机1、此外,读完《献谏太宗十思疏》,我更加重视了小心机的重要性。
不能做出过火的事情,有时候一句小言语可能会引起不小的影响,李世民所说的“有些事把它推得太急是不可以容忍的”,提醒了我,要多一份心机,不能过急去做一些事情,一份细心一份小心机,是很必要的。
2、所以,读完《献谏太宗十思疏》,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看到这些细节,我对谏言有用这一观念以及遵循传统习俗和重视小心机等都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也鼓励着我去全力以赴,继续地奋斗,实现自己人生的梦想!。
谏太宗十思疏读后感

《谏太宗十思疏》读后感《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的谏议大夫魏徵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
这篇文章不仅在当时对唐太宗起到了重要的规劝作用,即使是到了现代,其中的许多观点仍然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谏太宗十思疏》其中包含了许多具有深远意义的经典语句。
以下是对其中一些经典语句的解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想让树木长得高大,就要先稳固其根部;如果想让泉水流得远,就要疏通其源泉。
这句话强调了基础的重要性,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为君王,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处于重要的地位,如果不考虑安危、不节制奢侈而崇尚节俭,这就如同砍掉树木的根而希望其长得茂盛、堵塞泉水的源头而希望其流得长远一样。
这句话告诫君王要时刻保持警觉,不能忘记自己的责任和地位。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这句话的意思是,很多人开始时充满激情和决心,但能够坚持到底的人却寥寥无几。
这句话揭示了一个普遍的现象,告诫人们要有始有终,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民就像水一样,能够承载船只也能够倾覆船只,这是应该深切谨慎的。
这句话告诫统治者要重视人民的力量,要时刻关注人民的利益和福祉。
“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时刻想到自己的地位高、权力大,但也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要避免骄傲自满,像江海一样容纳百川。
这句话告诫统治者要有自知之明,要能够容纳不同的声音和意见。
《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经典语句都是对君主的劝诫和告诫,要他们重视基础、保持警觉、关注人民利益、谦虚谨慎、容纳百川。
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对后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文章开头,魏徵就以“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为主题,提醒唐太宗在取得巨大政绩之后,不应忘记初心,骄傲自满,而应更加谨慎地对待自己的德行和治国之道。
谏太宗十思疏读后感

谏太宗十思疏读后感《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反映了唐太宗李世民治国理政的文章,通过作者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唐太宗李世民治国的智慧和胸怀。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深受启发,对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首先,唐太宗在文章中提到“忧劳而无怨”这一思想,让我深受触动。
在唐太宗治国期间,他为了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汗水,但他从来没有抱怨过,反而更加努力地工作。
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只有忍耐和努力,才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其次,唐太宗在文章中提到“宽以待人”这一思想,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在唐太宗的治国理政中,他对待人民非常宽容,从不轻易处罚,而是尽量给予人民机会改过自新。
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待人宽容和宽厚,不仅能够获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也能够使自己变得更加宽容和成熟。
再次,唐太宗在文章中提到“以礼相待”这一思想,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在唐太宗的治国理政中,他非常重视礼仪,对待人民和朝臣都非常有礼貌,这让人民和朝臣都非常尊重他。
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待人要有礼貌,不仅能够获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也能够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和稳重。
最后,唐太宗在文章中提到“饮食有度”这一思想,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在唐太宗的治国理政中,他非常重视节俭,从不铺张浪费,这让人民也都非常尊重他。
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饮食要有度,不仅能够保持健康,也能够让自己变得更加节俭和谨慎。
通过阅读《谏太宗十思疏》,我对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不仅可以用在治国理政上,也可以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学习和借鉴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我们的人生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谏太宗十思疏》学习心得(推荐5篇)

《谏太宗十思疏》学习心得(推荐5篇)第一篇:《谏太宗十思疏》学习心得《谏太宗十思疏》有着深刻的思想价值,丰富的哲理内涵,精湛的写作技巧,是一篇高质量的政治散文。
虽然文章写于1300多年前,目的是为了巩固封建阶级的统治,具有特定的阶级局限性,但文中的思想深刻,对我们仍有许多可取之多。
60年代初,党内曾印发作为学习材料。
现在市委又作为每月一文的第二个学习篇目来组织大家重温,有着更加积极的影响。
不仅可以浓厚开门纳谏、广开言路的“两新”大讨论氛围,而且对我们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建设新九江,更好地为事、为人、为官更具借鉴作用。
一、修身养德,扎深和谐与发展之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居一篇之要。
积德义是手段,思国安是目的。
“十思”就是对这个具有哲学理论深度思想方法论的具体诠译。
百行德为首。
做人要有人德,从政要有政德,为官要有官德。
建设新九江,需要我们加强官德修养,更好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一)深化以民为本的理念。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复舟,所宜深慎”。
魏征是在提醒皇帝要注意民心,争取民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朴素的民本思想。
作为人民的公仆,我们一定要执政为民,心为民所想,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真正把群众作为我们的衣食父母,尊重群众,善待群众,只有这样才能我们的干部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我们的事业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我们的党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
(二)弘扬谦虚谨慎的作风。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这不仅会发生在唐太宗身上,我们的一些干部也有的不由自主。
认为领导得要高人一等,保持距离,摆官架子,对下属趾高气扬,对百姓不屑一顾。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如果我们高高在上,只会脱离群众,失去民心。
因此,我们要“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居庙堂之高更忧其民,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安不忘危,戒骄戒躁,在勤勉实干中把握发展机遇,在孜孜奋斗中实现兴县富民。
(三)恪守清正廉洁的情操。
谏太宗十思疏 读后感

《谏太宗十思疏》读后感《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魏征写给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篇奏疏。
这篇文章主要阐述了君主在治理国家时应该具备的十个方面的品质和能力,以及如何避免走向衰败的道路。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感受益匪浅。
魏征在文章中强调了君主要有仁爱之心。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君主的仁爱之心。
只有关心民生、体恤百姓疾苦的君主,才能得到民心,使国家长治久安。
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取决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更取决于领导者的品质和道德修养。
魏征提到了君主要有远见卓识。
他认为,一个英明的君主应该能够洞察时局,预见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制定出正确的政策。
这让我认识到,作为一个有抱负的人,我们应该具备远见卓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魏征强调了君主要善于纳谏。
他认为,一个明智的君主应该虚心接受臣子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纠正错误。
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要想不断进步,就必须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魏征提醒君主要避免走向衰败的道路。
他提出了“十思”的建议,包括勤政、节用、崇文、尚武等。
这些建议都是为了让君主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警惕自己的行为,防止走向衰败。
这让我认识到,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不断反省自己,努力提高自己。
《谏太宗十思疏》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英明的领导者,而一个英明的领导者必须具备仁爱之心、远见卓识、善于纳谏等品质。
同时,这篇文章也让我认识到,作为一个有抱负的人,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太宗十思疏》学习心得
《谏太宗十思疏》有着深刻的思想价值,丰富的哲理内涵,精湛的写作技巧,是一篇高质量的政治散文。
虽然文章写于1300多年前,目的是为了巩固封建阶级的统治,具有特定的阶级局限性,但文中的思想深刻,对我们仍有许多可取之多。
60年代初,党内曾印发作为学习材料。
现在市委又作为每月一文的第二个学习篇目来组织大家重温,有着更加积极的影响。
不仅可以浓厚开门纳谏、广开言路的“两新”大讨论氛围,而且对我们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建设新九江,更好地为事、为人、为官更具借鉴作用。
一、修身养德,扎深和谐与发展之根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居一篇之要。
积德义是手段,思国安是目的。
“十思”就是对这个具有哲学理论深度思想方法论的具体诠译。
百行德为首。
做人要有人德,从政要有政德,为官要有官德。
建设新九江,需要我们加强官德修养,更好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一)深化以民为本的理念。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复舟,所宜深慎”。
魏征是在提醒皇帝要注意民心,争取民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朴素的民本思想。
作为人民的公仆,我们一定要执政为民,心为民所想,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真正把群众作为我们的衣食父母,尊重群众,善
待群众,只有这样才能我们的干部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我们的事业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我们的党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
(二)弘扬谦虚谨慎的作风。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这不仅会发生在唐太宗身上,我们的一些干部也有的不由自主。
认为领导得要高人一等,保持距离,摆官架子,对下属趾高气扬,对百姓不屑一顾。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如果我们高高在上,只会脱离群众,失去民心。
因此,我们要“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居庙堂之高更忧其民,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安不忘危,戒骄戒躁,在勤勉实干中把握发展机遇,在孜孜奋斗中实现兴县富民。
(三)恪守清正廉洁的情操。
戒奢侈,戒纵欲,戒奢以俭是积官德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十思的一个主要内容。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常思贪欲之耻,骄奢之祸,腐败之害。
坚持防微杜渐,从点滴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息嬉止奢,革除不良嗜好,戒贪玩之心,做到工作XX标准,生活上低要求,以清廉俭朴树威信,以人格魅力赢民心。
二、广集民智,激活和诣与发展之源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广纳群言,“择善而从”,
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贞观之治”,源于太宗的宽广胸怀,得益于一大批忠臣义士直言进谏。
古人能做到的,我们更能做到,而且能做得更好。
群策之举无不成,群策之力无不胜。
市委开展大讨论活动以来,全市上下建言献策、民主议事的氛围空前浓厚,九江加快发展的事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我们将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凝聚各方面的智慧,集合各方面的力量,营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浓厚氛围。
广开言路,博采民议。
“虑雍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只有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才能作出科学的决策,才能体现人民的意愿,才能实现和谐发展。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在这个方面,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从XX年起,县政府设立“人民建议奖”,较好地激发了群众参政议政的热情,5年来收集建议1000多条,先后采纳有价值的建议32条,对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发挥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深入调研,尊重民意。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更没有决策权。
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充分听取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意见。
对调研过程中发现的好经验好做法要及时进行总结和推广。
珍珠之所以能够在都昌形成大气候,一方面源于群众的创造,另一方面在于我们尊重群众意愿,适时进行了科学的引导。
科学决策,发扬民主。
要通过民主程序决策重大事项,
实行决策前论证、决策中票决、决策后责任制。
建立健全重大事项社会公示、社会听证制度,不断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
近几年来都昌的城市建设项目,基本上都要听取社会各阶层的意见和反映,取得市民的支持和参与,花最少的财力,获最大的效果,这也是我们穷县探索大城建的一条基本经验。
三、选贤任能,筑牢和谐与发展之柱
“简明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魏征提醒皇帝要知人善任,集思广益,才能垂拱而治。
毛主席说:“领导者的职责,归结起来,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
我们要按照智勇书记提出的“用骞马理论”、“军功理论”、“解决法则”,发现和任用一批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人才,打造一支致力创业、能征善战的团队。
不拘一格选人材。
简能而任之,简能就是选拔能人。
我们要创新人才选拔机制,善于从加快发展的赛场上识别干部,让更多的“千里马”在公平竞争中脱颖而出。
要敢于破格使用优秀干部,不惟资历,不惟学历,敢于把年轻干部放到工作难度最大,任务最重的岗位上使用。
能位相称用人才。
简能而任之,任之就是要人尽其才。
“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
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使用干部要做到量才任职,能位相称。
大材小用,浪费人才,小材大用,贻误事业。
我们要坚持扬长避短用干部,从而使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营造各显其能建功立业的强磁场。
赏罚分明出人才。
“思无因喜以谬赏,思无因怒而滥刑”。
乱奖只会给不干事的钻空子,乱惩只会挫伤会干事的积极性。
我们要进一步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坚持凭能力、重实绩看干部,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
要通过正确的用人导向,激发广大干部和各类人才你追我赶勇争先,打开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