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导学案设计

明朝趣事1、明朝公主出嫁遭骗婚。
明朝公主按规定只能下嫁平民,民间男子为了当上驸马,往往贿赂太监把自己夸的天花乱坠进行骗婚,皇帝也经常被坑!比如嘉靖皇帝女儿嫁了个秃子,万历皇帝妹妹嫁了个病痨,结婚一月就守寡。
2、朱元璋写错别字。
官员卢熊要到山东兖州走马上任,结果拿到皇帝诏书发现皇帝写了错别字,“兖[yǎn]州”写成“衮[gǔn]州”。
卢熊脑子一根筋,办事极认真,一定要朱元璋改过来。
朱元璋恼羞成怒,心想你这厮是欺负我老朱没文化是吧,我说是“衮州”就是“衮州”,天下都是我的,改个名字怎么啦!可怜卢熊就这样脑袋搬了家。
3、明朝户部经常发不出工资。
有时候上半年发纸币,下半年发苏木和胡椒。
明朝纸币贬值,发了等于是废纸。
正统年间没钱,把仓库囤积的布匹发了,官员领了俸禄还要往商铺换钱。
4、正德皇帝有个法号叫大宝。
正德皇帝有段时间迷上了宗教故事,天天缠着各国法师给他讲因果轮回,想当一名优秀的法师。
法师们各有法号,正德皇帝很羡慕,于是给自己也加封了一个,名叫大庆法王西天觉道圆明自在大定慧佛!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导学案课前准备:1、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2、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3、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4、唐朝、宋朝经济发展课本从哪些方面进行了阐述?5、阅读教材,自己总结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
学习目标1、知道明朝的建立。
2、通过皇权的加强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一、明朝的建立1.背景(1)(1)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2)(2)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农民起义爆发并迅速发展,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渐强大。
2.建立建立者: 朱元璋时间: 1368年都城: 应天(今南京) 统一: 1368年,攻占大都,元朝灭亡。
胡惟庸: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名至实归的丞相洪武六年(1373年),淮西朋党集团的领袖李善长推荐其同乡兼姻亲胡惟庸姻亲担任右丞相。
导学案--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导学案
导学案
班级:姓名:座位号: .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明朝建立的史实;
2,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3,正确认识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相权和皇权的矛盾,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思想解放和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重点】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学习难点】
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学习过程】
(一)明朝的建立
明朝的建立时间是_______,建立者是___________,都城是___________。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在中央废除_____________,撤销_____________
2,在地方废除______________,设_____________
在军事上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______________,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______
3,为了监视臣民,朱元璋设立了____________,明成祖时又成立了_____________ 4,明朝科举制发生变化,题目的来源是_______________,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来自_________
答题的文体是___________
(三)明朝经济的发展
1,明朝时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农作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是__________,
3,全国的制瓷业中心是__________,
4,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是_______________,出现的商帮有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导学案(无答案 )

5.花生、向日葵、马铃薯等农作物的原产地是( )
A.西域
B.西洋
C.东洋
D.南美洲
6.明朝时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有( )
A.洛阳和长安
B.开封和临安
C.北京和南京
D.北京和洛阳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
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材料二:廖燕在《明太祖》论中说:“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
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1)材料一中的“八股之害”和材料二中的“制义取士”共同反映了明朝的哪一选官制
度?
(2)这一制度与“秦焚书”有何相同点?
(3)明朝时采用这种制度来选拔官吏有何突出的弊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4
5、课后作业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五、板书设计
时间: 1368 年
明朝的建立 建立者: 朱元璋(明太祖)
都城: 应天府(南京)
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
明朝的统治 强化皇权的措施 中央: 废除丞相及中书省
特务机构: 锦衣卫、东厂
科举制度的变化:八股取士
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
一,巩固拓展
1.如果你是明朝一位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应去( )
(二)讲授新课:
1、明朝的建立 问:取代元朝是哪个朝代?(明朝),那么元朝为什么会灭亡呢?(学生思 考)
1/4
知识像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的人。--培根
生:元朝政治腐败、灾荒不断,导致农民起义,结果政权被推翻。 问:那么明朝是由谁建立的呢?哪一年?都城在哪里?(指导学生看书) 生:1368 年朱元璋建立明朝,都城在应天府(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多媒体介绍朱元璋资料及明朝的疆域) 2、 朱元璋强化皇权: 问:他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引导学生阅读材料) 生: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所致。 总结: (1)在地方:①废行省,②设三司,③分封诸子。材料分析 (2)在中央:①废丞相制度及中书省,②提升六部职权,②分散兵权, 问:皇帝每天坐在朝中却知道天下事,他是通过什么手段? 生:设“厂卫”,明太祖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 总结:他的这些措施可以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实现大权独 揽;为防止大权旁落,还立下“祖制”。 (3)材料分析 问:明太祖加强君权并定下祖训的目的? 师生讨论:使皇帝权力的加强,巩固统治 3、科举考试的变化 问:始于隋朝的科举制度到了明朝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总结: (1)内容变化: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对题目的解释, 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准随意发挥自己的见解。否则,就是离 经叛道,文章再好,也不能录取。 (2)文体变化:有严格文体,只能分为八个部分,因此称为“八股文”。 问:这种八股取士的科举考试有什么局限性?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导学案(无答案)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班级:_______ 小组:_______ 姓名:_______ 评价:_______【学习目标】1.仔细研读文本,用自己的话说出明朝的建立及明太祖强化皇权的3方面措施。
2.结合科举考试的变化,谈谈它对当今教育的影响(2点)。
【学法指导】1.认真阅读导学案上关于明朝加强皇权、八股取士相关资料,结合课本内容和问题,自主完成导学案上的问题。
2.小组合作探究,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注意倾听同伴的声音,遍讨论边做记录,并总结答题方法。
探究主题---朱元璋强化皇权【情境导入】在中国古代,一个一无所有的年轻人,要吃过怎样的苦、走过怎样的路、经历怎样的磨难、付出怎样的代价,才能最终创建一个帝国,为万世开太平?这样的人,几千年来,有且仅有一个,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的个人经历是传奇的,更是励志的。
朱元璋是怎样加强皇权的?明朝的统治又有怎样的呢?【学习任务】初二年级远足拉练去明祖陵,面向全校招聘解说员,你想参与,需要准备的材料有朱元璋的生平事迹、他的功与过等,一起准备吧!通过搜集材料,可以了解明朝的建立背景、朱元璋加强皇权措施。
步骤1:从乞丐走向黄帝步骤2: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改革官制,立竿见影材料一宰相胡惟庸,开国老臣,位高权重,因是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常与朱元璋发生“口角”,朱元璋以“谋反”之罪灭其九族。
材料二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颉颃指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朱元璋《皇明祖训》(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朱元璋是如何加强皇权的?步骤3:八股取士,为害甚巨材料一:明代成化年间,科举考试之法又大大变更,用排偶问题阐发经义,成为“八股”……以后便承袭下来,格式愈益严格,文章越发空虚……应试者必须……代圣贤立言,依格式填写……材料二: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
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辜负光明,白白昏迷一世,就叫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材料三: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2)请思考一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学案(无答案)

14课明朝的统治一、自学目标1.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
2.重难点: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八股取士。
二、基础自学1.明朝的建立(1)建立时间: 年。
(2)都城: 府(今南京)。
(3)建立者: (即明太祖)。
2.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和的权力过大所致。
3. 朱元璋设,明成祖设。
这两个机构合称“”。
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又,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 大为加强。
4. 明朝提倡。
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为标准,不得自己。
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个部分组成,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
5.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瓷器,造型多样,色彩艳丽,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6.商品经济活跃。
和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
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安徽的。
三、分析探究1.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2.“八股取士”的危害?3. 唐朝科举制和明朝八股取士的异同 ?四、知识体系一、明朝的建立1.背景:元末社会动荡,民不聊生2.时间:1368年3.定都:应天府二、朱元璋强化皇权1.全面改革官制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设六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推行“三司制”表现:考“四书”“五经”,写八股文2.改革科举制度影响:禁锢思想自由,培养顺从者3.设立锦衣卫和东厂三、经济的发展1.农业:引进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2.手工业:制瓷业和棉纺织业发展,产品远销海内外3.商业:出现了商业中心,甚至出现了全国性的商贸城市五、拓展测评1.“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这段凤阳花鼓词中的“朱皇帝”指的是()2.明初统治者废行省、设三司的举措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A.通过分散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的权力B.提高了地方各级的行政效率C.有利于加强边境地区的军事防御力量D.客观上减轻了对人民的压迫3.七年级的某学生说:“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太可怕了!”他说的应该是明朝实行的哪项措施带来的后果()A.设置厂卫特务机构B.大兴文字狱C.废除丞相D.设军机处4.我国的科举制度从积极推动社会进步转变为束缚人们思想和阻碍社会进步。
七下第14课《明朝的统治》导学案

订线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标要求】1.了解明朝建立和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2.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情况;3.正确认识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的影响。
【知识框架】一、明朝的建立:1、年,朱元璋称帝,定都,他就是明太祖。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2、措施:(1)政治上:在地方取消_______________,设______。
在中央废除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提升________的职权,并直接向皇帝负责。
(2)军事上: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_________________,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________。
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3)司法上:设立监视臣民。
(后来,明成祖时又成立了_____)(4)思想文化上:实行。
3、影响: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实行八股取士4.具体变化:(1)考试内容: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
(2)考试文体:必须写。
5.影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的创造性,不利于选贤任能,不利于教育的发展,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四、经济的发展6.农业:引进了原产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7.手工业:棉纺织业在明代从南方推向北方。
成为丝织业中心。
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畅销海内外。
8.商业:商品经济活跃,和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安徽的。
【活动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成化年间,科举考试之法又大大变更,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称为“八股”……以后便承袭下来,格式愈益严格,文章越发空虚……应试者必须……代圣贤立言,依格式填写……材料二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
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
就叫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材料三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1)材料一反映了明代科举考试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当时参加科举考试必须从小学习和苦练什么?(2)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当堂巩固】1.“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4课《明朝的统治》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七下历史)导学案:第14课 明朝的统治主备人 复备人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班级 小组名 姓名一、学习目标:1.知道明朝建立的史实,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2.了解明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3.正确认识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的影响二、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2、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三、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同步学习》P34“自主学习”部分。
(二)、课堂练习:一、单选题1.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统治的事件是 (A .红巾军起义爆发B .朱元璋攻占应天府C .朱元璋建立明朝D .明北伐军占领大都2、如右图所示,从图一到图二政治制度的变革发生在( )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明朝3会进步到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转变。
这种转变始于( )A .设置进士科B .开创殿试和武举C .设置明经科D .明朝“八股取士”4、我国的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到明朝时发生了巨大变化。
出的特点是 ( )A .“八股取士”B .以诗词歌赋为主要内容C .试题类型繁多D .鼓励考生发表个人见解5、我国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废除于 (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明朝6、.明朝有不少只会背诵“四书”这是因为明朝 ( A .废除行中书省 B .设立锦衣卫 C .提升六部职权 D .实行八股取士7、我国的国外引种历史悠久,目前栽培的600种作物中约有一半是国外引进的。
明朝时从国外引进的农作物有()①玉米②甘薯③小麦④花生A.①②④B. 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8、明朝时期,景德镇以陶瓷举世闻名。
最能体现其高超制瓷工艺的是()A.青瓷B.白瓷C.唐三彩D.青花瓷9、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有①废丞相,设三司②设置厂卫制度③八股取士④设三省六部制()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10、明朝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鉴于“人君不能恭览庶政,大臣专权自恣(放纵)”的状况,采取的措施是()A.设置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实行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C.废除丞相,强化君主专制 D.大兴文字狱,禁锢知识分子思想11、某同学从图书馆借来了《宰相制度的终结》、《锦衣卫特务机构研究》、《“八股取士”制度考》等书,准备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他选择的论文题目应该是A.叙说科举的兴起与变迁 B.略谈明朝的君主专制()C.细述三省六部的分工职能 D.浅论明朝的文化政策(三)、合作探究:材料分析题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导学案(无答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建立的基本史实;
2.掌握朱元璋和明成祖强化皇权的措施及作用;概括明朝强化皇权的特点;
3.掌握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及评价明朝的科举制度;
4.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情况;
5.认识到明朝强化皇权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又是中国封建
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学习重点】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学习难点】
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合作探究】
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他那喜极而疯的形象。
该作品批判的是()
.八股取士
的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子,成为我国现存唯一的状元
引自某史书《职官志》。
明太祖朱元璋在中央和地方分别是怎样强化皇权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明朝的统治》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建立的相关史实,识记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知道明朝经济的发展;
2.掌握明朝的八股取士,理解其影响;
3.理解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原因和影响,认识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二.学习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三.学习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学习过程
(一)新知学习
1.【导】播放视频《明朝的那些事》导入新课。
2.【思】——自主学习(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一、明朝的建立
1.背景:元朝末年,政治,徭役繁重,灾害频繁,导致社会动荡,。
2.明朝建立:年,称帝,建立明朝,定都;他就是。
随后,明军攻占,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一)原因: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和过大所致,所以他采取措施强化皇权。
(二)措施:1、政治:在中央:①废,权分六部。
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制度和,提升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向负责。
在地方:①取消,设立“”。
将原来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使权力分散。
②分封为王,驻守各地,地方,巩固皇室。
2、军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 , 将军队和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大权。
3.设厂卫特务机构:为臣民,朱元璋设立,时期设立东厂,合称“”,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4.影响:通过分散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使皇权,大为加强。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1.命题: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
2.答题:以朱熹的《》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
3.影响: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思想。
四、经济的发展
1.农业:引进了原产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2.手工业: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
成为丝织业中心。
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畅销海内外。
3.商业:商品经济活跃,和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安徽的。
3.【思】合作学习
(一)明朝的建立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
”——《醉太平小令》
上述材料反映了元朝末年怎样的社会状况?
(2)列出明朝建立的基本情况
背景:时间建立者都城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2.观看视频,加深理解。
(三)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原因
读史料《胡惟庸案》,回答问题
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丞相胡惟庸称其旧宅井里涌出醴泉,此为祥瑞,并借此邀请明太祖朱元璋前来观赏。
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太监云奇紧拉住缰绳,急不能言,拼命指向胡家。
朱元璋感觉事态严重,结果发现胡惟庸家藏有士兵。
太祖大怒,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当天处死胡惟庸等。
同时藉辞穷追其友好,包括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等大批元勋宿将皆受株连,牵连致死者三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
读材料,结合课本知识,说说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历史原因。
(四)特务机构锦衣卫
职能:
特点:
4.【议】合作探究一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百官未起朕先起,百官已睡朕未睡。
材料二: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不可一日无辅臣”。
材料三:罢宰相不设,拆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司。
帝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结合视频和材料,想一想朱元璋废除丞相,强化皇权,这一举措有什么利弊得失?
5.【议】合作探究二
材料一:“八股之害等于焚书。
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顾炎武
材料二:
泥---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
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
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
----(清)徐大椿议一议:八股取士对教育、选官等方面造成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二.【展】感悟历史:如果你是明朝的一位官员或读书人,你生活的幸福指数高吗?你认为应该创设怎样的环境,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三.【展】课堂小结
四.【评】达标测试
1.
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造成洪武皇帝工作负担沉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 ) A.丞相制度的废除 B.军机处的设立 C.文字狱的兴起 D.东厂的设置
2..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写道:“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这一现象说明( )
A.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B.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C.设立了锦衣卫、东厂 D.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3. 明清时期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
下列属于明朝统治者从思想上加强对人民控制的措施是( )
A.“焚书坑儒” B.大兴“文字狱” C.“八股取士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有()
①废丞相,设三司②设置厂卫制度③八股取士④设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自产生以来,封建帝王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强化与完善。
下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汉武帝推行“推恩令”②秦始皇推行郡县制③忽必烈推行行省制④明太祖废除丞相A.②①③④ B.③②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③②①
6.明朝前期国力强盛,对外交往频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以下内容能够反映明朝经济发展的有( )
①引进玉米、甘薯等作物②景德镇成为制瓷中心,盛产青花瓷③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出现许多较大商业城市④富人积极从事商业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四.【记】识记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小组对学)
五.学习反馈: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哪些感想?
六.拓展延伸: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