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吴均与“吴均体”

合集下载

最新-吴均体 精品

最新-吴均体 精品

吴均体
篇一:练习题与朱元思书课前预习自主学习赢在起点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缥碧()经纶()窥谷()急湍(....轩ǎ()横ē()īī()íí(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急湍甚箭()..(2).争高直指()..(3).望峰息心()..(4).经纶世务者()..(5).天下独绝().(6).百叫不绝().(7).负势竞上().(8).横柯上蔽().3.填空。

本文的作者,是代文学家。

字叔庠,吴兴故章人。

他的散文以写景见长,有人仿效他的文体,称“吴均体”。

本文从文体上看,应是一篇,介绍了优美的景色。

描绘异水时,抓住了“缥碧”的特点,在描绘奇山时,紧扣“负势竞上”“争高直指”的特征。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4).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5.根据课文内容填写句子。

(1).赞叹富春江景色的句子(2).描写富春江水清澈的句子:(3).描写两岸高山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句子:(4).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课堂达标课中探究当堂达标1.下列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1).“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鲁教版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3:文言文阅读

鲁教版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3:文言文阅读

鲁教版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3:文言文阅读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考试须知: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文言文阅读 (共8题;共136分)1. (16分) (2017八上·绍兴期中) 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吴均与吴均体】吴均(469~520年),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

出身贫寒,通史学,有个性。

写《齐春秋》时,不顾梁武帝萧衍的忌讳,如实地记录了齐、梁间的历史,梁武帝恶其实录,免其职,焚其稿,而遭迫害。

后又奉诏撰写《通史》,未成而卒。

诗文多描绘山水景物,而文胜于诗,风格以清丽挺拔见长,时人或仿效之,世称“吴均体”。

【吴均诗文】【甲】赠王桂阳别诗树响浃山来,猿声绕岫急。

旅帆风飘扬,行巾露沾湿。

深浪暗蒹葭,浓云没城邑。

不见别离人,独有相思泣。

【注释】王桂阳是当时的桂阳郡太守王嵘,诗人吴均曾依附于他,然而似乎也未得到王的器重,因而他终于辞别王桂阳而去,写下了三首赠别诗,这的是第三首,状写自己飘然而去及别后所见所感。

【乙】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丙】与施从事书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①;绿嶂百重,清川万转。

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②之猿,百臂相接。

秋露为霜,春罗③被径。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注释】①汉:银河。

②企水:口渴求饮。

企:祈求,盼望得到。

③春罗:即女萝,一种爬蔓植物。

吴均与“吴均体”

吴均与“吴均体”

吴均与“吴均体”篇一:与朱元思书(配答案)与朱元思书一、简介吴均与“吴均体”二、结合原文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批注、解释难字、难词、难句,逐句译文。

三、直译课文四、正音缥(piǎo)碧急湍(tuān)轩(xuān)邈(miǎo)泠泠(líng)作响嘤(yīng)嘤成韵千转(zhuàn)不穷鸢(yuān)飞戾(lì)天者经纶(lún)世务者窥(kuī)谷忘反横柯(kē)上蔽有时见(xiàn)日五、节奏划分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六、解词1、风烟俱净2、天山共色3、从流飘荡.......4、一百许里5、天下独绝。

6、水皆缥碧.....7、急湍甚箭8、负势竞上9、互相轩邈.....10、鸢飞戾天者11、经纶世务者12、窥谷忘反.....13、横柯上蔽.七、问题1、富阳至桐庐山光水色的总特征?2、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句子?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句子?写江水清澈的句子?写江流气势磅礴的句子?写听觉感受的句子?写山之“奇”的句子?3、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写水流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体现在哪些句子上?5、“奇山异水”,山奇在何处?水异在哪儿?文中抓住山水什么特征?6、哪些为侧面描写,具有怎样的作用?7、归纳本文的写作特色。

8、文中出现的对偶句?(1)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吴均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吴均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吴均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人也。

家世寒贱,至均好学有俊才。

沈约尝见均文,颇相.称赏。

天监初,柳恽为吴兴,召补主簿,日引.与赋诗。

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效之,谓为“吴均体”。

建安王伟为扬州,引兼记室,掌文翰。

王迁江州,补国侍郎,兼府城局。

还除奉朝请。

先是,均表求撰《齐春秋》。

书成奏之,高祖以其书不实,使中书舍人刘之遴诘问数条,竟支离无对,敕①付省焚之,坐免职。

寻有敕召见,使撰《通史》,起三皇,讫齐代,均草本纪、世家功已毕,唯列传未就。

普通元年,卒,时年五十二。

均注范晔《后汉书》九十卷,著《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唐先贤传》五卷、《续文释》五卷,文集二十卷。

【注释】①敕:帝王命令
——《梁书•吴均传》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颇相.称赏(______)日引.与赋诗(______)
2.翻译句子
寻有敕召见,使撰《通史》,起三皇,讫齐代,均草本纪、世家功已毕,唯列传未就。

3.你还记得我们曾经背诵过一首吴均写的诗吗,请写出这首诗的题目,并完整默写这首诗。

【答案】
1.他拉着
2.不久,(高祖)又命令召见(吴均),让他撰写《通史》,从三皇开始,到齐代,吴均起草本纪世家,部分已经完结,只有列传尚未完成。

3.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吴均

吴均

龙源期刊网 吴均作者:来源:《作文周刊(初二版)》2009年第21期吴均(469年-520年),字叔庠,号不详,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

吴兴故鄣(现在浙江安吉)人。

吴均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

后因私撰《齐春秋》,触犯梁武帝,被免职。

不久奉旨撰写《通史》,未及成书即去世。

《梁书•吴均传》说他“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颇有影响,时称“吴均体”。

其诗今存140余首,多为友人赠答、赠别之作。

音韵和谐,风格清丽,属于典型的齐梁风格;但语言明畅,用典贴切,无堆砌之弊。

吴均善于刻画周围景物来渲染离愁别绪。

如《送柳吴兴竹亭集》“夕鱼汀下戏,幕雨檐中息。

白云时去来,青峰复负侧。

踯躅牛羊下,晦昧崦嵫色”,朦胧暮色中的山野景象,更衬出离别时分的凄婉气氛。

吴均很注意学习乐府民歌,拟作了不少乐府古诗,如《行路难》五首、《胡无人行》《从军行》等,虽辞藻华美,但不失刚健清新的气息,有鲍照余绪。

他的一些五言诗句,如“君随绿波远,我逐清风归”“折荷缝作盖,落羽纺成丝”等,民歌风味也比较浓。

吴均家世贫贱,终生不得意,他的一些作品中也常常表现出寒士的雄心和骨气,如《赠王桂阳》“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

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借松树来吐露怀才不遇的牢骚,其构思立意很像陶渊明的“青松在东园”。

此外,如《边城将四首》,歌颂将士们“高旗入汉飞,长鞭历地写”的英雄气概;《闺怨》写征人家属相思之苦,内容现实,在当时诗歌中不多见。

吴均善于以骈文写书信,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三篇,俱以写景见长。

如“绝壁干天,孤峰入汉。

绿嶂百重,青川万转”“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等句,皆文笔清丽,韵味隽永。

吴均的志怪小说集《续齐谐记》文辞优美,书中不少故事广为流传,如九月九日桓景登高避灾故事,七月七日织女渡河会牛郎故事,五月五日作粽祭屈原故事等等,常被人引作典故。

【本版编辑部】。

吴均、吴均体及吴均作品

吴均、吴均体及吴均作品

吴均、吴均体及吴均作品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安吉县西北)。

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

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

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

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

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

入为奉朝请。

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

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

事见《梁书》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

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可供参考。

吴均是史学家,平生著作颇多,除《齐春秋》、《通史》外,还有《钱塘先贤传》五卷、《谈文释》五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

另注范晔《后汉书》九十卷。

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吴朝请集》。

别有小说《续齐谐记》一卷传世。

今存诗130余首,其中乐府30首。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称:“其为小说,变卓然可观,唐宋文人都引为典据,阳羡鹅笼之记,尤其奇诡者也。

”吴均的诗文,《文选》一首未选。

不知是不是与梁武帝“吴均不均,何逊不逊”的批评有关。

吴均的骈文成就较高,他的《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等,都是传诵很广的名作。

吴均的诗和文一样,多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挺拔,有一定的艺术成就。

另外,他还有《续齐谐记》,是六朝志怪小说的优秀小说诗歌文学作品。

在文学方面,他提倡“骈体文”。

《梁书吴均传》说他“文体清拔有古气”,当时著名文史学家沈约,读了他的作品,十分赞赏。

在当时颇有影响,时称“吴均体”。

现今存诗一百四十余首,多为友人赠答、赠别之作。

音韵和谐,风格清丽,属于典型的齐梁风格;但语言明畅,用典贴切,无堆砌之弊。

他的一些五言诗句,如“君随绿波远,我逐清风归”,“折荷缝作盖,落羽纺成丝”等,民歌风味也比较浓。

再如《梅花落》、《行路难》、《赠别新林》等诗中,也含蓄地抒写了渴望有所作为的心情。

此外,如《边城将四首》,歌颂将士们”高旗入汉飞,长鞭历地写”的英雄气概;《闺怨》写征人家属相思之苦,都比较有现实内容,在当时诗歌中不多见。

“吴均体”新论

“吴均体”新论
作都 表现 出同样 的特征 , 表现 为以下三方面 :
( 一) 转 韵 体 特 征
传 播开来 。 如纪少瑜 之《 拟吴均体应 教诗》 , 题 中“ 应教” 二
字 意 为文学 集 团聚会 之时 由多 人就一 种文 体 同时拟作 ,
此诗 即为纪少瑜奉 太子 萧纲之命 而作 , 足以说 明当时“ 吴 均 体” 颇 受欢 迎 , 而吴均此 时被模仿追 附的作 品并 不包 括 他 那 在 风格上迥 异于 齐梁诗风 ,独具 清拔 特色 的军 旅
边塞诗 。 闪此 , 在 吴均生 活的齐梁 时期 , “ 吴 均体” 被赋予 的涵
齐梁文 人作 诗依 旧遵从 的是 “ 永 明体 ” 的四声八 病 ,
义并不 完整 。仅仅是指 在语体上具 有“ 转韵体 ” 特征 的一
种诗 体 , 而非 《 梁书 ・ 文 学传 》 所 载 的“ 清拔有 古气 ” 之“ 吴 均体 ” 。
置到具 体 的历 史时期加 以研究 比较才能全 面理解 。
( 一) 齐梁时期 的“ 吴 均体 ”
与 吴均也 十分 贴近 , 曾作《 过梅 里七首 ・ 上 家 山》 一诗, 同 样 用清拔古朴 的笔触 , 饱蘸一 腔热血 , 抒发 出内心无 限惆
怅2 _ N。 他在序言中表明: “ 上家山即惠山。 余顷居梅里, !
摘 要: 《 梁 书・ 文 学传 》 载: “ 均文体 清拔有 古气 , 好 事 者 或 学之 , 谓为‘ 吴均体 ’ 。 ” 吴 均 能 以 自己 的 名
技 干 术 部 学 学 院 院

字 自成 一 体 。 在 齐 梁 时 期 是 独 此 一 份 。从 古 至 今 , 学者们对“ 吴均体 ” 的理 解众说纷 纭, 或 以诗 律 论 , 或以

吴均古诗词10篇吴均写的诗

吴均古诗词10篇吴均写的诗

吴均古诗词10篇吴均写的诗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人也。

家世寒贱,至均好学有俊才。

沈约尝见均文,颇相称赏。

天监初,柳恽为吴兴,召补主簿,日引与赋诗。

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效之,谓为“吴均体”。

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吴均古诗词,来欣赏一下吧。

赠杜容成朝代:南北朝|作者:吴均一燕海上来,一燕高堂息。

一朝相逢遇,依然旧相识。

问我来何迟,山川几纡直。

答言海路长,风驶飞无力。

昔别缝罗衣,春风初入帏。

今来夏欲晚,桑扈薄树飞。

渌水曲朝代:南北朝|作者:吴均香暧金堤满,湛淡春塘溢。

已送行台花,复倒高楼日。

共赋韵咏庭中桐诗朝代:南北朝|作者:吴均龙门有奇价,自言梧桐枝。

华晖实掩映,细叶能披离。

不降周王子,空待岁时移。

严风忽交劲,遂使无人知。

和柳恽毗山亭诗朝代:南北朝|作者:吴均平湖旷复远,高树峻而危。

行路难五首·其三朝代:南北朝|作者:吴均君不见西陵田。

从横十字成陌阡。

君不见东郊道。

荒凉芜没起寒烟。

尽是昔日帝王处。

歌姬舞女达天曙。

今日翩妍少年子。

不知华盛落前去。

吐心吐气许他人。

今旦回惑生犹豫。

山中桂树自有枝。

心中方寸自相知。

何言岁月忽若驰。

君之情意与我离。

还君玳瑁金雀钗。

不忍见此使心危。

梅花诗朝代:南北朝|作者:吴均梅性本轻荡,世人相陵贱。

故作负霜花,欲使绮罗见。

但愿深相知,千摧非所恋。

去妾赠前夫诗朝代:南北朝|作者:吴均弃妾在河桥,相思复相辽。

凤凰簪落鬓,莲花带缓腰。

肠从别处断,貌在泪中消。

愿君忆畴昔,片言时见饶。

绿竹朝代:南北朝|作者:吴均婵娟鄣绮殿,绕弱拂春漪。

何当逢采拾,为君笙与篪。

酬萧新浦王洗马诗二首·其一朝代:南北朝|作者:吴均始可结交者,文酒满金壶。

围棋帝台局,系马秦王蒲。

长剑皆玉具,短笛悉银涂。

送归日愁满,留客袂纷吾。

今成桓山上,秋风星散乌。

杂绝句诗四首·其一朝代:南北朝|作者:吴均昼蝉已伤念,夜露复沾衣。

昔别曾何道,今夕萤火飞。

吴均(469~520年)[1],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吴均与“吴均体”篇一:与朱元思书(配答案)与朱元思书一、简介吴均与“吴均体”二、结合原文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批注、解释难字、难词、难句,逐句译文。

三、直译课文四、正音缥(piǎo)碧急湍(tuān)轩(xuān)邈(miǎo)泠泠(líng)作响嘤(yīng)嘤成韵千转(zhuàn)不穷鸢(yuān)飞戾(lì)天者经纶(lún)世务者窥(kuī)谷忘反横柯(kē)上蔽有时见(xiàn)日五、节奏划分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六、解词1、风烟俱净2、天山共色3、从流飘荡.......4、一百许里5、天下独绝。

6、水皆缥碧.....7、急湍甚箭 8、负势竞上9、互相轩邈.....10、鸢飞戾天者 11、经纶世务者12、窥谷忘反.....13、横柯上蔽.七、问题1、富阳至桐庐山光水色的总特征?2、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句子?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句子?写江水清澈的句子?写江流气势磅礴的句子?写听觉感受的句子?写山之“奇”的句子?3、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写水流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体现在哪些句子上?5、“奇山异水”,山奇在何处?水异在哪儿?文中抓住山水什么特征?6、哪些为侧面描写,具有怎样的作用?7、归纳本文的写作特色。

8、文中出现的对偶句?(1)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七、知识点1、通假字①“转”通“啭”,鸟鸣声。

原句: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②“反”通“返”,返回。

原句: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古今异义①东西:古义:向东向西。

例句:任意东西。

今义:指物品。

②许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左右。

例句: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今义:或许,应允,赞许等。

③奔古义:本文指飞奔的马。

例句:猛浪若奔。

今义:奔跑。

奔④穷:古义:穷尽。

例句:蝉则千转不穷。

今义:贫穷。

⑤戾:古义:至 .例句:鸢飞戾天者。

今义:罪恶。

⑥经纶 :古义:筹划、治理。

例句:经纶世务者。

今义:整理过的蚕丝,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⑦窥:古义:看,观察,侦探。

例句:窥谷忘反。

今义: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

3、一词多义1、 [绝]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没有第二个)猿则百叫无绝 (断,停止 )2、 [上] 负势竞上 (向上)横柯上蔽 (在上边)3、 [无] 直视无碍(没有)猿则百叫无绝(不)4、 [百] 一百许里(确数,十的倍数)猿则百叫无绝(概数,表示多)5、 [直] 直视无碍(直接)争高直指(笔直)6、[负] 负势竞上(凭借)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背)7、[穷] 蝉则千转不穷(穷尽)穷冬烈风(深)穷则独善其身(不得志,不显贵)欲穷其林8、[见]有时见日(通“现”出现)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4、词类活用①风烟俱净(“净”:形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②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动词,向东走.向西走) ③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④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⑤望峰息心(“息”:使动用法,使??停止) ⑥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面) ⑦负势竞上(“竞”:动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语的意思)⑧负势竞上(“上”:方位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向上生长”) ⑨皆生寒树(“寒”:形容词作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人感到有寒意)5、特殊句式省略句⑴“(船)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主语省略) ⑵“急湍甚(于)箭”(省略介词“于”) ⑶“(高山)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省略主语“高山”)倒装句后置定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八、译句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3、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6、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篇二:21 与朱元思书21 与朱元思书课文研讨一、整体感知这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但与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而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

该文最早见于初唐人编的《艺文类聚》,这本书在选辑作品时,往往是根据不同专题的要求进行摘录。

因此,现在我们读到的《与朱元思书》,也许并非是吴均与朱元思信的全文,而仅是作者描绘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富春江上雄奇秀丽景致的一段。

课文中,作者先总叙了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

“风烟俱尽,天山共色”,富春江的美景就是在这样天朗气清的壮丽背景中展开。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不仅写出了江流宛转,随山形而变,江上小舟,顺流而下,随流飘荡的情形,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心情。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既是作者在百里富春江上的所见所感的概括,也可以说是本文所写山光水色的一个总体特点。

下文自然就转入对山之奇,水之异的描写了。

平静的江面,水之澄澈,以至千丈深的水都能见底,游鱼细石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湍急的河段,水流又如疾箭,若奔马,势不可挡。

夸张比喻中,水之异尽现。

两岸峭壁,皆生寒树,层峦叠嶂,争相竞高,直入云天,动态比拟中,山之奇毕呈。

然后从听觉写泉音、鸟鸣、蝉嘶、猿叫,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交响曲,令人神往。

于是,作者不禁触景生情,自然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最后四句,仍结在写景上。

清幽淡雅,余音缭绕。

二、问题研究1.关于书信中的景物描写六朝文人在往还书信中好用景语作点缀,其作用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用典型的景象打动对方,例如丘迟的《与陈伯之书》中写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就有引起对方故国之思,促其早日归顺朝廷的作用。

另一种是借景物烘托写信人的心情,例如六朝人伪托的《李陵答苏武书》,其中“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这一段,就有力地烘托了写信人独居塞外、不得归国的凄苦心情。

由此可见,书信中的景物描写也是有意而为,是服务于书信的宗旨的。

至于吴均此书宗旨如何,因不见原信全文,难以臆断;如果仅就这段景物描写而言,其要害当在“飞戾天”两句上,其宗旨可能是自明本志,也可能是对朋友婉言相劝,希望他早日离开官场过隐居生活。

2.关于文章的体式本文是一篇骈体文,全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

骈体文也有一个发展过程。

初期的骈体文,多数是偶句,亦称骈句,个别地方也有散句;有的偶句,字数整齐划一,但并非对仗。

到后来发展成“四六文”(亦称“骈四俪六”),对字数和对仗的要求就变得严格起来。

本文前两段中,“风烟”两句、“从流”两句、“急湍”两句以及“泉水”以下直至篇末,都是骈句;其余都不是,可以视为初期的骈体文。

3.课文语句质疑桐庐在富春江上游,富阳在富春江下游,作者此番乘舟出游既是“从流飘荡”,则当云“自桐庐至富阳”,而信中作“自富阳至桐庐”,是否笔误,因不了解作者当时实际情况,难以确定。

练习说明一、背诵课文。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

通过背诵,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增加对文言文的语感。

本文语言优美,而且多用骈偶句式,应该比较容易成诵。

二、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此题,意在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

同时,这也是一道口头表达的练习,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第二、三段的主要内容。

学生只要能抓住重点,说出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和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也就能够大致领悟这篇写景美文的魅力了。

三、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动手改写,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不同的语言特点,与上一题口头表达的练习相得益彰。

改写时不必局限于课文本身,也不必像古文翻译那样字字落实,可以加入一些有关富春江地理位置、风土人情以及人文背景等方面的材料。

也可以查找一些历代关于富春江的诗文,最好能将风物介绍和风景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建议本文可用一课时指导学生自读。

这是一篇美文,应当使学生初步懂得怎样审美。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要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二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

朗读的指导,总的说来,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要注意停顿,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使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两个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

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

教师可要做示范朗读,学生中读得好的也可给同学们示范。

启发想像,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假定某些情节,然后设问。

例如,作者这次是特意选择一个“风烟俱净”的日子并且自雇小船出游;作者说“猛浪若奔”不是从旁看到的,而是小船在浪尖上行驶时亲自感受到的;“负势竞上……争高直指”是作者的幻觉,如此等等。

根据这些情节设问,也可能引起争论,更有可能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好。

本文的难点是“飞戾天”两句。

学生以现在的生活阅历很难理解此中深意,如刻意求深,也可能效果反而不好,讲清字面上的意思即可。

有关资料一、关于作者(穆克宏)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

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

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

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

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

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

入为奉朝请。

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

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

事见《梁书》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

今人朱东润《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可供参考。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

他是著名的文学家。

《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

”其“文集二十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