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染色体与DNA
现代分子生物学-第二章_染色体与DNA课后思考题答案

现代分子生物学第3版朱玉坚第二章染色体与DNA课后思考题与答案1 染色体具有哪些作为遗传物质的特征?1 分子结构相对稳定2 能够自我复制,使亲子代之间保持连续性3 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整个生命过程4 能够产生可遗传的变异2.什么是核小体?简述其形成过程。
由DNA和组蛋白组成的染色质纤维细丝是许多核小体连成的念珠状结构。
核小体是由H2A,H2B,H3,H4各两个分子生成的八聚体和由大约200bp的DNA组成的。
八聚体在中间,DNA分子盘绕在外,而H1则在核小体外面。
每个核小体只有一个H1。
所以,核小体中组蛋白和DNA的比例是每200bpDNA有H2A,H2B,H3,H4各两个,H1一个。
用核酸酶水解核小体后产生只含146bp核心颗粒,包括组蛋白八聚体及与其结合的146bpDNA,该序列绕在核心外面形成1.75圈,每圈约80bp。
由许多核小体构成了连续的染色质DNA细丝。
核小体的形成是染色体中DNA压缩的第一阶段。
在核小体中DNA 盘绕组蛋白八聚体核心,从而使分子收缩至原尺寸的1/7。
200bpDNA 完全舒展时长约68nm,却被压缩在10nm的核小体中。
核小体只是DNA压缩的第一步。
核小体长链200bp→核酸酶初步处理→核小体单体200bp→核酸酶继续处理→核心颗粒146bp3简述真核生物染色体的组成及组装过程除了性细胞外全是二倍体是有DNA以及大量蛋白质及核膜构成核小体是染色体结构的最基本单位。
核小体的核心是由4种组蛋白(H2A、H2B、H3和H4)各两个分子构成的扁球状8聚体。
蛋白质包括组蛋白与非组蛋白。
组蛋白是染色体的结构蛋白,它与DNA组成核小体,含有大量赖氨酸核精氨酸。
非组蛋白包括酶类与细胞分裂有关的蛋白等,他们也有可能是染色体的结构成分由DNA和组蛋白组成的染色体纤维细丝是许多核小体连成的念珠状结构---- 1.由DNA与组蛋白包装成核小体,在组蛋白H1的介导下核小体彼此连接形成直径约10nm的核小体串珠结构,这是染色质包装的一级结构。
染色体与DNA分子生物学

H2A
H2B
H4 H3
真核细胞染色体上的组蛋白成分分析
种类
相对分 子质量
氨基酸 分离难 保守性 数目 易度
染色质 中比例
染色质 中位置
H1
21 000
223
易
不保守 0.5
接头
H2A
14 500
129
较难
较保守 1
核心
H2B
13 800
125
较难
较保守 1
核心
H3
15 300
135
最难
最保守 1
核心
• C值( C-value ): 是指一种生物单倍体基因组DNA的总量
各种生物细胞内DNA总量的比较
在真核生物中,C值一般是随生物进化而增加的,高等 生物的C值一般大于低等生物。
C值反常现象 (C-value paradox)
C值往往与种系进化的复杂程度 不一致,某些低等生物却具有较 大的C值。
H4
11 300
102
最难
最保守 1
核心
组蛋白的特性
• 进化上的极端保守性 • 无组织特异性 • 肽链上氨基酸分布的不对称性
碱性氨基酸分布在N端;疏水基团在C端
• 存在较普遍的修饰作用
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泛素化等
The core histones share a common structural fold
续性; ③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整
个生命过程; ④能够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染色体包括: DNA和蛋白质两大部分。
同一物种内每条染色体所带DNA的量是 一定的,但不同染色体或不同物种之间 变化很大。
真核细胞染色体的组成
分子生物学:第二章 基因、染色体与DNA-1

Recombination analysis (重组分析)
rII47 0
rII102 0
rII47 0
rII104 0
infect E. coli B infect E. coli K12
两种噬菌斑
一种WT噬菌斑
可以根据重组值计算两两之间的距离
RII 47 104 101 103 105
2.1.1 遗传因子假说
(Hypothesis of the inherited factor G. J. Mendel 1866. )
• 生物性状由遗传因子控制
• 亲代传给子代的是遗传因子(A,a….) • 遗传因子在体细胞内成双(AA, aa)
在生殖细胞内为单(A,a) • 杂合子体细胞内具有成双的遗传因子(Aa) • 等位的遗传因子分离 • 非等位遗传因子间自由组合地独立分配到配子中
➢科学(基因--酶)为技术(互补测验)的发明提供了理论依据 ➢(互补测验)技术为科学(顺反子)的发现提供了方法手段 ➢构建大量(核苷酸及表型)突变体 ➢开展大量(功能互补)实验
顺反子学说(Theory of cistron)
• Cistron 是基因的同义词
• 在一个顺反子内,有若干个突变单位, 突变子(muton) • 在一个顺反子内,有若干个交换单位, 交换子(recon) • 基因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完整的,不可分割的
最小的遗传功能单位 three in one one in one
• 基因内可以较低频率发生基因内的重组,交换
• pseudo alleles 是基因内的不同突变体
• mut1 X mut2
WT 是基因内发生交换的结果
• cistron 概念的提出是对经典的基因概念的动摇
分子生物学课件第二章DNA的结构

• 复性(Renaturation):热变性的DNA缓慢冷却, 单链恢复成双链。
• 减色效应:随着DNA的复性,260nm紫外线吸收 值降低的现象。 (一)复性的条件 1,消除磷酸基的静电斥力; 2,破坏链内氢键 (二)复性的机制 1.随机碰撞 取决于DNA浓度、溶液温度、离子强度等 2.成核作用(nucleation) 3.拉链作用(zippering)
8.5 Å 11.7 Å Major Groove
Minor
7.5 Å 5.7 Å
Groove
• 大沟和小沟,特别是大沟,对于在遗传上有重要 功能的蛋白质识别DNA双螺旋结构上的特定信息 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沟内,蛋白质才能“感觉” 到不同碱基顺序,而在双螺旋结构的表面全是相 同的磷酸和脱氧核糖的骨架,没有什么信息可言。
• DNA的碱稳定性 DNA对碱相对稳定 RNA在碱性溶液中易降解为2’,3’环式单核苷酸中间
产物,然后很快转变为2’ 单核苷酸和3’单核苷酸。
• DNA结构的表示法
DNA一级结构的重要性
•携带遗传信息 •决定DNA的二级结构 •决定DNA的空间结构
第二节 DNA的双螺旋结构
绕DNA双螺旋表面上出现的螺旋槽(沟),宽的沟 称为大沟,窄沟称为小沟。大沟,小沟都是由于碱基 对堆积和糖-磷酸骨架扭转造成的。
酰胺等。 计算Tm值的经验公式: 在0.15mol/L NaCl+0.015mol/L柠檬酸钠溶液中,当
DNA长链G+C百分含量在30%~70%时 Tm = 69.3+0.41(G+C)% 当DNA链长度≦18nt时,可近似认为 Tm = 4(G+C)+2(A+T)
Effect of [Salt] on Tm
现代分子生物学-第二章 染色体与DNA

这些不同程度的甲基化极大地增加了组蛋白修饰和调节基因表 达的复杂性。
组蛋白精氨酸甲基化是一种相对动态的标记: 精氨酸甲基化与基因激活相关,而H3和H4精氨酸的 甲基化丢失与基因沉默相关。
组蛋白乙酰化结合其他组蛋白修饰(甲基化,磷酸 化、泛素化)形成组蛋白密码影响基因的转录。
组蛋白的可修饰性总结
2) 非组蛋白(non-Histone Protein,NHP)
染色体上还存在大量的非组蛋白。包括酶类,如RNA聚合酶 及与细胞分裂有关的收缩蛋白、骨架蛋白、核孔复合物蛋 自以及肌动蛋白、肌球蛋白、微管蛋白、原肌蛋白等,可 能是染色质的结构成分。
第二章 染色体与DNA
内容提要: 染色体与染色质 染色体的结构和组成(原核生物 、 真核生物) 核小体 DNA的结构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特点比较
第一节 染色体(Chromosome)
(一)染色体与染色质
染色体(chromosome)是细胞核中载有遗传信息(基因)的 物质,在显微镜下呈丝状或棒状,主要由脱氧核糖核酸和蛋白 质组成,在细胞发生有丝分裂时期容易被碱性染料(例如龙胆 紫和醋酸洋红)着色,因此而得名。
粒附近,由6-100个碱基组成,在DNA链上串联重复成千
上万次,不转录,可能与染色体的稳定性有关。(基因组占
比10-60%)
光 吸 收 (
A260cm )
1.700(主体带) 1.692(Ⅰ):卫星带Ⅰ
1.688(Ⅱ):卫星带Ⅱ 1.671(Ⅲ):卫星带Ⅲ
卫星带碱基序列
Ⅰ ACAAACT ACAAACT etc. Ⅱ ATAAACT ATAAACT etc. Ⅲ ACAAATT ACAAATT etc.
DNA与染色体

精选课件ppt
2
人 类 的 全 部 染 色 体
精选课件ppt
3
人类基因 组各条染 色体中碱 基对数量 和功能基 因数量对 照表(基 因组是细 胞内单套 染色体及 其上的基 因)
精选课件ppt
4
染色体存在于真核细胞内的核仁内,呈线性结构。 细胞分裂时,每条染色体都复制生成一条与母链完 全一样的子链,形成同源染色体对。
精选课件ppt
5
精选课件ppt
6
2、真核细胞染色体的组成
2.1 染色质和核小体
染色质的电子显微镜 图显示出由核小体组成的 念珠状结构,可以看到由 一条细丝连接着的一连串 直径为10nm的球状体。
核小体是由H2A、H2B、 H3、H4各两个分子生成的 八聚体和由大约200bpDNA 组成的。
精选课件ppt
先导链需一个引物RNA链,而滞后链需要若干引物RNA。
引发前体 引发酶
共同作用
引发体
RNA 引物
新DNA链
精选课件ppt
46
精选课件ppt
47
(3) DNA复制的终止
精选课件ppt
48
DNA聚合酶
DNA聚合酶(DNA polymerase)是细胞复制 DNA的重要作用酶。
DNA聚合酶 , 以DNA为复制模板,将DNA由5' 端点开始复制到3'端的酶。
单起点、单方向 (原核)
多起点、单方向 (真核)
单起点、双方向(原核)
精选课件ppt
多起点、双方向(真核)
37
3.3.2 环状DNA双链的复制
(1)Theta型复制 双链环状DNA的复制眼可以形成一种θ结构, 形状像希腊字母θ,因而叫θ型复制。
新教材高中生物第2章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核DNA等数目变化规律pptx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核DNA等数目的变化规律
基础知识•双基夯实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核DNA含量的变化(假设 某生物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2n,核DNA数为2c)。
细胞分裂图像
相关时期
染色体数 核DNA数 染色单体数
减数分裂前的间期 __2_n___ 2c→4c
0→4n
细胞分裂图像
相关时期 染色体数 核DNA数 染色单体数
__前__期___ __2_n___
4c
4n
减 __中__期___ 数 分 裂 __后__期___ Ⅰ
末期
__2_n___4_c____ 4c→2c
4n 4n 4n→2n
细胞分裂图像 相关时期 染色体数 核DNA数 染色单体数
第2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1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第2课时 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核 DNA等数目变化规律
1.掌握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2.掌握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装片的相关实验技能。 3.阐明减数分裂产生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卵细胞。
1.通过比较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理解细胞生命活动的动态 变化并建立辩证统一的观点。(生命观念)
合作探究 根据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染色体、核DNA分子数目变化规 律,请在下列坐标系中构建相应的坐标曲线图。
(1)图中,染色体∶核DNA=1∶1的时期是__减__数__分__裂__前__的__间__期__D_N_A__ _复__制____之前和_减__数__分__裂__Ⅱ__后__期__着__丝__粒__分__裂__之后。
前期
__n__ __2_c____
2n
减
中期
__n__
2c
第2章 DNA的复制

- 第四节 DNA的复制 真核生物复制的特点
1、复制叉移动速度大约只有50bp/s,不到大肠杆菌得1/20。 2、真核生物每条染色质上可以有多处复制起始点:人类DNA中 每间隔3万-30万个碱基就有一个复制起始点,而原核生物只有 一个起始点; 3、真核生物的染色体在全部完成复制之前,各个起始点上DNA 的复制不能再开始,而在快速生长的原核生物中,复制起始点上 可以连续开始新的DNA复制,表现为虽只有一个复制单元,但 可有多个复制叉。 4、真核生物DNA聚合酶的特性:5种DNA聚合酶 5、端粒酶保证染色体复制的完整性。
“多莉”的衰老 研究端粒丢失的速率,预测人类的寿命 研究推测端粒酶与肿瘤的关系
第五节 DNA复制的调控
原核细胞的生长和增殖速度取决于培养条件,在不同
生长和增殖速度的细胞中DNA链延伸的速度几乎是恒定的, 但复制叉的数量不同。迅速分裂的细胞具较多复制叉,而分 裂缓慢的细胞复制叉较少并出现复制的间隙。
第五节 DNA复制的调控
真核细胞的生活周期可分为4个时期:
(1)G1:复制预备期;
(2)S:复制期;
(3)G2:有丝分裂准备期; (4)M:有丝分裂期。
DNA复制只发生在S期。
第五节 DNA复制的调控
真核细胞中DNA复制有3个水平的调控:
1.细胞生活周期水平调控,也称为限制点调控,即决定细
胞停留在G1期, 还是进入S期。——复制起点点火
5’
5’ 3’
+
3’ 复制叉到达末 3’ 端后,一条单
5’ 链被置换出来
末端碱基配对
5’
形成双链体起
3’
始点
5’
以单链为模板
3’
5’ 的DNA合成
3: 腺病毒DNA的复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的变形,这样的损伤可以通过核苷 酸切除系统修复。
原核生物:12~13个核苷酸片段
真核生物:27~29个核苷酸片段
DNA直接修复
(最早发现的DNA修复方式)
修复是由DNA光解酶(photolyase)完成
的,此酶能特异性识别紫外线造成的核酸 链上相邻嘧啶共价结合的二聚体,并与其 结合,这步反应不需要光;结合后如受 300-600nm波长的光照射,则此酶就被激 活,将二聚体分解为两个正常的嘧啶单体, 然后酶从DNA链上释放,DNA恢复正常结 构。
四、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DNA复制 的特点
A. 原核生物DNA复制
DNA解链
DnaA蛋白辨认起始点oriC的重复序列, 并与DNA形成起始复合物;DnaB蛋白在 DnaC蛋白协助解开双螺旋;SSB维持单链 模板稳定。
引发体的形成并合成引物
DnaB蛋白和DnaA、DnaC蛋白,还有其他复
制因子,一起形成复合体,结合引物酶,形成较
AP位点
糖基化酶/糖苷水解酶(DNA glycosylases)
能识别DNA中的不正确碱基,如尿嘧啶、次黄
嘌呤和黄嘌呤,这些碱基是由胞嘧啶、腺嘌呤
和鸟嘌呤脱氨形成的。DNA糖基化酶可以切断 这种碱基N-糖苷键,将其除去,形成的脱嘌呤
或脱嘧啶部位即是AP位点
核苷酸切除修复
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会引起DNA双螺旋
b)具有编码转座酶(transposase)的基因
c)复合转座子除转座酶基因外还有1—数个基因。 d)转座酶催化转座子插入新位点。
最简单的转座子不含有任何宿主基因而 常被称为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
复制的半不连续性和冈崎片段
在形成双螺旋结构时,DNA双链的走 向是相反的。复制经解链后,两股单链在 复制叉上也是走向相反。复制,包括引物 合成,只能从5′向3′延伸。而在同一复制叉 上,解链的方向只可能有一个。复制方向 与解链方向不一致,可以理解不连续复制 的成因。
复制的终止
原核生物基因是环状DNA,双向复制的 复制片段在复制的终止点(ter)处汇合。复制 的起始点和终止点刚好把环状DNA分为两 个半圆,两个方向各进行180,同时在终止 点汇合。
反向平行盘绕所形成的双螺旋结构。
DNA的二级结构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右手螺旋,如A-DNA、B-DNA等; 一类是左手螺旋,如Z-DNA
C. DNA的高级结构
DNA的拓扑结构是指在DNA双螺旋的基础
上,进一步扭曲盘绕所形成的特定空间结 构。 超螺旋结构是拓扑结构的主要形式,它可 以分为正超螺旋和负超螺旋两类,在相应 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变。
♣ 转座序列可沿染色体移动,甚至在不同染色体
间跳 跃。
种类与特点
两种类型: A 简单转座子(simple transposon) 或(插入序列 insertion sequence IS ) B 复合转座子(composite transposon) 特征: a)两端有20~40bp的反向重复序列(IR)
大的聚合体,再结合到模板DNA上,这种复合物
称为引发体。
引发体的蛋白质部分在DNA链上可以移动, 并需由ATP供给能量。引发体到达适当位置就可 按照模板的配对序列,催化NTP(不是dNTP)的 聚合,生成引物。
复制起始时,母链即已解开,两股单链都
是模板,其作用是按碱基配对规律指引核 苷酸加入到新链。 每次加入的单个核苷酸,都是以dNTP为原 料,复制时子链从5’向3’延长。 复制延长速度相当快。E.coli每秒钟能加入 的核苷酸数达2500个。
DNA分子的结构特点是:
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链按反
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 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 内侧。 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 碱基对。
B. DNA的二级结构
DNA的二级结构是指两条脱氧多核苷酸链
六、DNA的转座
DNA的转座,或称移(transposition)
是由可移位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 介导的遗传物质重排现象。 在转座过程中,可移位因子的一个拷贝 常常留在原来位置上,在新位点上出现的 仅仅是拷贝。因此,转座有别于同源重组, 它依赖于DNA的复制。
转座子(元)或转座元件
DNA在复制过程中碱基间的氢键首先 断裂(通过解旋酶),双螺旋结构解旋分 开,每条链分别作模板合成新链。由于每 个子代DNA的一条链来自亲代,另一条 则是新合成的,故称之为半保留式复制。
B. 复制起点、方向和速度
复制子:(origin,ori 或 O,复制原点)复
制开始处DNA分子的特定位置 复制叉:复制时DNA分子中的“Y”形区 域,是由解开的两条链和尚未松 解开的双螺旋形成的。 单向复制和双向复制
真核生物每个染色体有多个起始点,是多
复制子复制。复制有时序性,即复制子以 分组方式激活而不是同步起动。
在复制叉及RNA引物生成后,DNA-polδ通
过PCNA的协同作用,逐步取代DNA-polα, 在引物的3’-OH基础上分别合成领头链和 随从链。复制子复制完成后,除去引物。
真核DNA聚合酶至少有5种,即 α,β,γ,δ和ε,均可进行5’→3’方向 聚合。
不同点 起始位点 前导链合成 原核生物 一个 DNA聚合酶Ⅲ 真核生物 多个(多至千个) DNA聚合酶δ
Flash 11-01 11-07
随后链合成 引物长短
冈崎片段长短 RNA引物水解 修补缺口 复制速度
DNA聚合酶Ⅲ 50~100个核苷酸
1000~2000个核苷 酸 DNA聚合酶Ⅰ DNA聚合酶Ⅰ 快
酶α是主要的DNA聚合酶与酶δ协同进 行DNA聚合反应,酶α没有3’→5’外切酶 活性但可作为引物酶,酶α至少含4种不同 多肽最大的亚基组成核心负责聚合反应, 两个小亚基具有引物酶活性。 酶β可能与α和ε协同参与DNA修复。
酶γ只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发现
酶δ含3’→5’外切酶活性进行校读 并作为解旋酶。酶δ至少含2个亚基及 PCNA(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和复制因子C(RFC)、单链结合 蛋白RFA。酶δ参与引导链的聚合而酶α 参与滞后链的聚合。 酶ε的结构和特征与酶α相似,可能 参与修复机制或与α和δ协同作用。
ColE1质粒DNA复制不依赖于本身编码的蛋
白质,而完全依赖宿主DNA聚合酶。 ColE1复制起始由转录启动,RNaseH水解转 录产物形成复制的引物。与引物互补的一 条链的转录物RNA I的转录影响RNaseH水解 产生引物所需的3’-OH末端,起负调控作 用。OriC下游的Rop蛋白增强RNA I与引物 前体的配对亦抑制引物的形成。
原核DNA聚合酶的种类:
有三种DNA聚合酶(I,II,III),可 进行5’→3’方向聚合和3’→5’外切酶活性逐 个切下核苷酸,聚合酶I和III还可从5’→3’ 切下核苷酸。聚合酶III是主要的DNA复制 酶,酶I填补引物去除后的缺口,而酶II与 酶I协作或作为其补充。
B.真核生物的DNA复制
重组修复
此过程也叫复制后修复
SOS反应
DNA严重损伤能引起一系列复杂的诱
导效应,包括修复效应、诱变效应、 分裂抑制及溶原菌释放噬菌体等。 细胞癌变也可能与SOS反应有关。 SOS反应诱导切除和重组修复酶系, 还诱导产生缺乏校对功能的DNA聚合 酶,加快修复,避免死亡,但提高了 变异率。
无论是原核生物还是真核生物,DNA的复
制主要是从固定的起始点以双向等速复制 方式进行的。 复制叉以DNA分子上某一特定顺序为起点, 向两个方向等速生长前进。
C. DNA复制方式
线性DNA双链的复制:
二联体+多联体 末端发卡结构 链取代法
环状DNA双链的复制:
θ型 滚环型 D-环型
原核细胞DNA特点:
结构简单 存在转录单元 多顺反子mRNA 有重叠基因
重叠基因的重叠方式:
包含 部分重叠 单碱基对重叠
二、DNA的结构
A. DNA一级结构
DNA分子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它的基本单位 是脱氧核苷酸 每种脱氧核苷酸都是由三部分组成:即一分子含 氮碱基、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磷酸。 四种碱基:腺嘌呤 (adenine,缩写为A) 胸腺嘧啶(thymine,缩写为T) 胞嘧啶(cytosine,缩写为C) 鸟嘌呤(guanine,缩写为G) DNA分子是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组成的。
C. DNA复制的调控
大肠杆菌染色体DNA的复制调控 染色体的复制与细胞分裂同步但不直接偶联。 复制子由复制起始物位点和复制起点组成。 复制起始物位点编码复制调节蛋白质,复制起 点与调节蛋白作用启动复制。 基因编码的调节蛋白通过与复制复合物的相互 作用确定复制起始频率和复制方式。
质粒DNA的复制调控
真核细胞DNA的复制调控 细胞生活周期水平调控:限制点调控,真 核细胞DNA的复制发生在S期,促使细胞由 G1期进入S期的多种因子调控; 染色体水平的调控:决定复制子起始顺序 复制子水平的调控:复制子参与的多种因 子均可参与调节,主要是复制起始调控, 如酵母复制起始受时序调控。
酶或蛋白质 参 与 复 制 的 酶 及 蛋DNA,因为新合
成DNA链的GATC序列中的A(腺苷酸残基) 开始未被甲基化。GATC中A甲基化与否常用 来区别新合成的链(未甲基化)和模板链 (甲基化)。 错配碱基是从3ˊ还是从5ˊ方向切除取决于 不正确碱基的相对位置。
保存母链,修正子链
碱基切除修复
(transposon or transposable element) 即能够反复插入到基因中许多位点的特 殊DNA片段,它们可从一个位点转移到另 一个位点,从一个复制子到另一个复制子。 (在转移时原来位置上的这些结构依然存 在或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