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千万不要讲道理,直接“动手”就对了
对家庭教育的理解及心得体会10篇

对家庭教育的理解及心得体会10篇对家庭教育的理解及心得体会篇1怎样搞好小学生的教育呢?关键应当根据小学生的特征对症下药。
小学生象春天的花朵,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纯真无瑕,分辩是非本事差,同时有极强的好奇心及理解本事和模仿本事。
所以对小学生施教,作为家长绝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应善于引导,想方设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做为家长要放下架子,善于和孩子们交朋友,平时少用命令的口气,多用商量的语言,比如能够说来,爸爸跟你一齐想看这到底是为什么,我们来一齐画画好不好!等等。
因为孩子胆小,如果家长经常教训孩子,势必使孩子产生恐惧感和厌恶感,不敢亲近你,同时还往往产生逆反心理,不但不爱听你的话,就连学校也怕去了。
其次,做为家长,平时要异常注意自我的形象,在孩子面前言行举止不能随便乱来,因为小学生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模仿本事,同时分辩是非本事差,在家里,家长们都教育孩子,到学校后要听教师的话,所以孩子们都认为教师的话永远是对的,教师做的永远都是好事,孰不知,教师在孩子们的心中无形已经树立了伟大的形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成为孩子们模仿学习的榜样,所以在孩子们面前,家长要像教师一样,言谈举止要礼貌得体。
因为父母是孩子的学习榜样,家长在平时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构成,对孩子今后人生道路的成长影响深远。
再次,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要想方设法善于引导,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都明白,孩子生性好动、贪玩,正如教育专家所言,只要他们感兴趣的事,他才会真正认真去学,认真去做,自觉地做。
否则,对他们不感趣的事,他们死活都不愿去做,赶鸭子上架在孩子们身上行不通。
仅有善于引导孩子,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孩子们学得更多,平时我们能够利用自我的知识,发挥自我的想象力,编一些趣味的小故事,或趣味的游戏等,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另外,作为一名家长,我觉得要有极大的忍耐力和足够的耐心对待孩子。
家长会育儿经验交流发言稿

家长会育儿经验交流发言稿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李老师让我介绍一下育儿经验。
其实,我也没什么经验。
我和大家一样,都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
在座的许多家长经验都比我丰富,一朵在班上也并不优秀。
如果一定说有,也只是一些心得和感想,在这里,与大家一起交流。
我觉得,育儿是一种很具特别化的活动,但是,也有共性的一面。
下面,我就讲一讲个人认为是共性的方面。
1、不懂就问,多阅读,读懂儿童的心理。
我认为,人人都会成为父母。
但是做一个合格的父母,是需要不断学习的。
从古至今,有那么多专门研究儿童的心理学家,研究出了那么多的结论。
身边又有那么多的教子高手。
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如果任何经验都靠自己摸索,等摸索出来,黄花菜凉了倒是小事,错过了最佳教育时机,那“罪过”可就大了。
有了一朵之后,我才发现,自己在育儿方面是个文盲。
说句实在话,一朵的性格比较倔强、暴躁,对于一些要求,如果不能马上满足她,她会撒泼,在地上打滚。
有一段时间,我都快崩溃了。
心里在讨饶:求求你,放过我吧!面对她,我经常有一种失败感和无助感。
刚开始,我就打她,没有效果。
心想,老是打,也不是个办法。
一定有更好的办法,只是我没找到。
后来给她讲道理,听不进去。
最后没辙了,就冷落她,任你鬼哭狼嚎,我自岿然不动。
又过了一段时间,不知是这种方法有效果了,还是人大了,懂事了。
反正,她的反应没有以前那么强烈了。
后来看了书才知道,小孩撒泼时,是处于不可理喻的时期,这时候,任何反应都是多余的。
我们要做的,就是”冷处理”。
等她平静下来,再跟她讲道理。
当然,道理她不一定听得进去,但至少她明白了一件事:哭闹是没有用的,我并不是家里的老大,我也会受到冷落。
当然,冷落后的安抚工作是不能缺少的。
不然,她会认为爸爸妈妈是因为不爱她了,才会这么的'”无情”。
用舟山话讲就是:“打好还要揉好”。
2、言传身教。
女儿身上有什么缺点,我先反思自己身上有什么缺点,或者自己什么地方做得还不到位。
比如,前段时间,女儿说话很高声,翻白眼,语气恶狠狠的。
家长会分享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精选6篇)

家长会分享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精选6篇)家长会分享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精选6篇)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家长会分享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精选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家长会分享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1老师好,各位家长好:我是第一次参加孩子的家长会。
因为我今年上半年之前,有一年多的时间在外地工作。
所以很不负责任地把孩子扔给了他妈妈、他外公外婆,和学校的老师同学们。
感谢你们的陪伴和帮助,让方海漠在过去一年健康快乐地成长。
今天,大家让我这个不够称职的家长发言,我体会,老师应该是希望我也要像孩子们一样,争取更大的进步。
所以,我要谢谢老师和家长们给我这样一个学习进步的机会。
我把学校和老师的要求当作中央精神来认真落实。
这次家长会对家长发言内容的两点要求是:介绍家庭生活;介绍家人相处的方式。
我理解,这两个问题可以搅在一起说,主题就是家庭和家庭教育。
方海漠是个早产儿,他是被一件事情催生早产的,还不足八个月啊。
那是一个雨天,他外婆一早带着他妈妈,打着雨伞去医院做产检。
一辆汽车飙过来,溅了他外婆一身的泥浆。
未出生的方海漠的妈妈丢下伞,用短跑速度奋起直追,要那个司机给外婆道歉。
结果那司机是个熟人,事情也就不追究了。
到了医院,医生说你不要回家了,直接住院准备生吧。
孩子快被你跑跌下来了。
这就是方海漠他妈妈的个性,简单直接,快意恩仇,但是不够周全,容易粗心筐瓢。
那么我的个性呢?70年代初的人,比较内敛,茶壶里煮饺子,一肚子热情,一肚子的话,表达不出来,也不太爱表达。
所以爱学习爱看书,爱做实际工作。
我的个性和夫人就形成一种反差,既互补、又斗争。
如果把互补性发挥得好,对孩子成长就会有利;如果把斗争进行到底,对孩子肯定会起到副作用。
那么我们是怎么做的呢?一、夫妻之间不要起争执,就算起争执,尽量不让孩子看见,躲起来“单挑”。
动手打父母的孩子应该怎么教育

动手打父母的孩子应该怎么教育现在孩子动手打父母的新闻层出不穷,因为孩子很多家庭都是独身子女,孩子在家里比较受宠,也因此养成了孩子不懂感恩,不尊重长辈的性格。
动手打父母的孩子应该怎么教育1、和孩子平日的交流不要出现打骂行为。
家长平日教育孩子的时候,孩子犯了什么样的错误,应该和孩子平心气和得沟通,让孩子明白自己行为不对的原因是什么,让孩子能够心服口服。
但如果你发现孩子作业没写好,就马上对孩子一顿大吼大叫,不分青红皂白得打骂,孩子可能刚开始怕你,可时间久了孩子一定会习以为常,甚至会学会用同样的方式对付你。
2、父母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
言传身教。
有不少父母自己性格就过于暴躁,不管和谁相处,一旦有不满意的时候不是满嘴的污言秽语,就是挥动着拳头。
这样的行为让孩子看到,他们会习以为常,觉得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如此。
父母是孩子最好也是最早的老师,父母的一切,绝对直接影响孩子的一切。
3、锻炼孩子对自身情绪的控制力。
孩子并不是不明白父母是不能打骂的,可是却因为控制不住情绪所以才会出现这种行为。
那么你就要在平日注意加强锻炼孩子对自己情绪的自控力,让孩子明白做什么事情不能够凭着自己的情绪进行。
4、教孩子合理宣泄情绪。
当孩子遇到困恼或者是情感遇到了难题,家长应该教会孩子正确的抒发内心的愤怒、烦恼,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为此,家长应该积极的引导孩子倾听自己内心的情感,家长应该耐心的倾听孩子的诉求,从而让孩子发泄出内心的不满、压抑。
在教育孩子尊重长辈时容易陷入的误区1、自己对老人不尊重。
很多父母,对孩子极尽宠爱,但对自己的父母说话却一点也不客气,甚至是动手动脚。
可能在他们觉得习惯了,这么多年都是跟父母这样相处的,没什么,但在孩子眼里,他就会学会,爷爷奶奶并不值得尊重,可以用粗暴的方式对待他们。
2、家长太过宠溺孩子,孩子每次“发脾气”都能达到目的,让孩子误以为“发脾气”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3、不及时制止或者不讲清楚原因。
大多数时候,父母发现孩子对爷爷奶奶出言不逊或者打人,要么置之不理,觉得这是爷孙亲密的表现,要么只简单地说不许打人,而很少跟孩子说为什么不可以这样跟爷爷奶奶说话,这样做有什么不对。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书笔记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书笔记•养成教育,就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
养成教育事管一辈子的教育,是教给少年儿童终身受益的东西。
•从个体层而看,习惯是个体后天习得的自动化了的动作、反应倾向和行为方式,它是条件反射在个体身上的积淀。
从社会群体层而看,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相对稳建的行为方式和反应倾向。
•行为习惯是道徳习惯,学习习惯是智力习惯。
•真正的教育,绝不但仅是讲道理,传授知识,更不是开发孩子的智力,而是维护好孩子的心力。
就是用自己精神的力量去温暧、滋润孩子的心灵,然后,自然就会自觉地区引爆大脑的潜能,爱学习,会学习,学得好。
•言传身教是教冇的逻辑起点,父母能够经常检查一下自身的习惯,或者让孩子来分析父母的习惯。
•无论是家庭教冇,还是学校教育,做到一泄水准就是文化,或者说,教育就是一种文化。
文化是一种状态,一种情怀,一种意识,一种耕耘,一种生命对生命的对话与交流, 一种忘我的情怀,一种综合,最后融会贯通之后,就是一种力量,对心灵产生影响与感召的力量。
教育之所以是大智慧,就是因为它是一种文化。
无形,但胜有形:无用,但大器天成。
所以,实施养成教育的关键是,要有热情,要有情感参与,要有灵魂,也就是说,要从文化层而上来把握其真谛,否则很容易成为教条。
•所谓培养,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
•习惯决左人的命运。
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以前指出:"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著需的教冇家乌申斯基也有一个精彩的比喻:“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持续地增长,一个人年生就能够享用它的利息。
而坏习惯是道徳上无法偿还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持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徳破产的地步。
”好习惯是加速器,是助人腾飞的双翼;坏习惯是枷锁,是难以挣脱的判绊。
习惯支配人生,成也习惯,败也习惯。
•养成教育理应是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都应掌握的教育艺术。
育儿知识:教育孩子的50条忠告!

教育孩子的50条忠告!1,孩子不需要太聪明,太锋芒毕露,我觉得那不是好事;关键是良好习惯的培养;2,环境很重要,自己要做得正。
3,不要轻易养成一个坏习惯,那样你会发现,纠正一个坏习惯的时间会是2倍,3倍于养成习惯的时间;不要因为一时眼前的短暂利益妥协,随便就给孩子引入新的不良习惯,比如因为孩子不吃饭,就开电视让孩子看,来达到多喂几口饭的目的。
4,尊重孩子,习惯换位思考;5,说真话,当你发现有些真话说出来可能会效果不好,那就注意说话的技巧,宁可说一半,说的外交辞令些,也不要说瞎话;6,说孩子听得懂的话。
习惯于讲道理的妈妈要说得简洁明了,忌讳像唐僧。
7,教育孩子注意技巧,循序渐进,不要一口吃成个胖子,一步步来;了解当前孩子的特点,不拔苗助长。
8,有预见性,明明知道这么做可能会引起孩子强烈抗争并且自己还可能妥协,那么就不要去干预孩子,否则最后结果只会更坏不会更好。
9,吃,注意比较均衡的配比即可,无需太精细;1岁以前孩子保证奶量;一岁以后注意三餐即可;一天中的饮食做不到各类搭配均衡,那么一周中的饮食搭配一下,都兼顾一下,也是可以地10,孩子不会饿死自己11,吃饭一定要在餐椅上吃,不吃请离开12,外出玩不可能像家中吃得那么放心的时候,也没必要太担心,能力范围内稍微注意下,比如选家干净的饭店;其他比如菜中是不是有味精,菜是不是绿色食品等,就没必要太担心了。
13,补钙什么的做到心中有数,不缺不补;多晒太阳14,穿不讲究。
不刻意15,穿的和妈妈差不多多。
16,给孩子穿衣服,少一件比多一件要好。
孩子运动量大,玩出汗风一吹更容易感冒,还更不容易好。
17,孩子流鼻涕了,加一件衣服。
18,判断冷热,摸孩子后脖子;19,不给孩子经常,动辄吃小药。
天冷季节,不定期给孩子吃点vc,或者每天吃点富含vc的水果。
20,感冒症状轻的时候,比如只有流鼻涕,不需要刚开始就吃药,可以多灌水;感冒大多数是病毒性的,病毒没有特效药,吃药14天好,不吃药2个礼拜好;很多时候都是大人自己心理安慰。
别和孩子讲道理,鼓励才是最重要的

别和孩子讲道理,鼓励才是最重要的今天看到一位家长,晒出了自己一年级的孩子第一次考试成绩,百分制的数学试卷考了77分,自己非常生气,似乎孩子犯了什么了不得的错误。
突然回想起自己在刚入学的时候,在农村小学的学前班,也是因为一些简单的算数,那个时候农村还没有幼儿园,父母也没有学前教育的观念,真的是什么也不会,第一天学习算数,回家后看着书本上陌生的数字,别说算,根本不理解。
父亲是个暴脾气,撕了我的书,还是母亲用米饭粒搅碎了粘起来。
和孩子生气,批评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有用吗?可能,大人们在看待学习这件事上,都忘了自己曾经是什么样,也忘了自己曾经是什么样的成绩,也可能这些人小时候都是神童,天生一学就会,过目不忘。
批评孩子有用吗?我并不这么认为,孩子的思维简单,在孩子的世界里没有复杂的道理,你和这些孩子说什么,他们也未必能听懂,唯一能感受到的,就是自己成绩差,学不会,让父母生气了,于是每天都很害怕挨骂。
上初中的时候,当时的语文老师说了一句话:“孩子,都是夸着长大的。
”当时我并不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直到长大后,才明白自信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多么重要。
或许,在你看来简单的孩子,基础的算数都很容易,可这是因为你有着成年人的思维能力,成年人的大脑,以及过往的经验,可孩子刚开始接触新事物的时候,需要的是什么呢?我觉得是鼓励,是信心,是不断探索的兴趣和动力。
如今很多家长和孩子的一种状态,孩子怎么学都学不会,也想考个好成绩,可自己不知所措,被骂到一点信心都没有,作业一大堆,回到家还要担心怎么在父母面前表现。
而家长呢?被孩子的排名和成绩气到要死,干着急却不知道做什么,忍不住了批评两句,什么也解决不了。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有闪光点的,同时每个孩子都是潜力无限的。
你会发现一种情况,在班级里,学习好的孩子成绩往往蒸蒸日上,学习差的孩子则是一直处于末尾,只有极少数孩子能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打破这个规律,为什么会这样呢?自信,我觉得这是核心因素。
小学家长教育心得体会5篇

小学家长教育心得体会5篇小学家长教育心得体会1说到孩子的教育,每一个做父母的都有一肚子话要说,虽然家庭情况不同,教育方式也各有千秋,但目的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快快乐乐地健康成长。
作为父母,我们究竟应该怎么教育孩子我曾经为此买了很多的书,买了很多的光盘,请教了许多同事。
孩子一天天长大,成绩也渐趋稳定,可是我心里依然不敢有丝毫的松懈。
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是非常必要的,它应该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中。
我们家每个人都有爱看书的习惯,孩子小的时候早早开发锻炼他的识字能力,为他今后的学习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孩子大一点后,我们就帮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让他每天都抽出一点时间来看书。
在我们家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一家三口人各自捧着自己的书在看。
而且,只要有机会就从书店买各种图书给他阅读,“六一”儿童节、春节的礼物都是各类的有趣的或者有益的书籍。
时间长了,孩子喜欢上了读书。
也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对学习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从孩子上学起,我就注意培养他学习习惯,每天回家后先完成老师留下的作业。
学新课之前,先预习一下后面的内容。
及时同他的老师沟通,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家庭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习惯的养成,玩过的玩具要收拾好,晚上睡前洗脸刷牙等等,有时候,孩子想偷懒,就给他讲讲道理,并且告诉他,那样是不可以的。
慢慢他就认可了这种行为,习惯也就自然而然的养成了。
教育孩子,我们这一代父母是需要学习的,需要学习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我以前心里一直不踏实,就是我感觉自己内心没有建立一个稳定的可信赖的整体价值体系来教育孩子,这一段时间在断断续续对传统启蒙经典的接触过程中,一边反省自身的行为道德规范,一边省思孩子成长的种种表现,我感觉自己找到了教育孩子的线索和方向,我需要跟孩子共同在学习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
不要给孩子定太高的要求,给他一点自由发展的空间,在其中观察孩子的长处和不足,再施加引导。
我想我们都是做过孩子的,应该知道孩子喜欢什么,过多的说教,都不如用自己的行为来引导孩子的效果来的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孩子千万不要讲道理,直接“动手”就对了
在谈到成年人社会交往时的沟通困境时,经常感慨的一句话——思维不在一个层次上沟通很难。
其实,这一句话放在教育孩子上,更是再贴切不过了。
养了娃才知道,苦口婆心的老妈子是最没用的,话多没效果还招人烦。
发现问题时立刻采取行动才有效。
儿童婴幼儿的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思维无法达到理解成年人所讲的道理的能力。
用讲大道理的方式教育孩子是没有任何正面的效果,并且还会适得其反。
举一个我家大宝的例子。
大宝今年九月份上幼儿园。
在开学前两周的入园前家长会上,园方提出了一系列的入园适应方面的工作需要家长配合。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是:必须会自主进餐,一餐饭必须在半小时内吃完。
虽然大宝在农村老家已经上了一年幼儿园的小班,也养成了一些集体生活的习惯。
但是,毕竟农村和城市的幼儿园会有一些差别。
比如说对于吃饭,在老家从来没有对吃饭时间做具体要求。
有时看到大宝不乖乖吃饭,爱孙心切的爷爷甚至还会把他抱在怀里,一边看电视一边一勺一勺地喂饭。
要让他在半个月时间内训练他自己主动吃饭,半小时内吃完,太难了。
一次,大宝不好好吃饭各种走神磨蹭。
孩儿他爹强压着怒火一字一顿地说道:“你要是再不吃完,到点了就把你爱吃的的鸡蛋和鸡蛋汤收了全倒掉。
”
儿子仰起小脸儿不解地问:“爸爸,那鸡蛋是坏了吗?为什么要倒掉?”
这鸡同鸭讲般的回应对我们火急火燎的大人们简直是要吐血。
孩儿他爹本来就“人狠话不多”,看说话没啥用,索性拿出闹钟指给他看:“这个针指到6上,饭就收走,直到晚饭之前,没有东西吃。
”时间一到,孩儿他爹立刻动手收拾碗筷。
饿了一顿两顿,儿子吃饭拖拉的大难题居然两天就解决了。
现在开学已经快两周了,大宝早晚都能安安稳稳地吃饭了,偶有开小差,吃着吃着就要溜一边玩玩具。
在他起身的一霎那,只要按住他,指指他的碗就ok了。
感悟:大人总想对孩子发号施令,讲大道理。
但是孩子往往不买账。
在孩子的世界里,只有你对我好不好,我舒服不舒服,却没有“对错”。
孩儿他爹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教育孩子千万不要讲道理,直接动手就对了。
宝妈讲大道理,居然被两岁多儿子啪啪打脸。
其实,我家大宝小时候还是很乖的。
他在还不到一岁的时候,已经可以按照宝妈的指令,把脏的纸尿裤丢进垃圾桶里了。
平时也会主动把自己制造的废纸零食包装丢进垃圾桶里。
后来两三岁以后,开始不太粘着我,开始疯玩儿了。
一次,他玩的兴奋起来垃圾随手扔在一边。
我这“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老母亲的忧患意识又来了:”这样乱丢垃圾怎么行?
你一岁的时候就知道垃圾要丢进垃圾桶的,好习惯要坚持下去才行呀!乱丢垃圾是不对的,要爱护环境卫生……”balabala一大堆的大道理喷涌而出。
只见大宝坐在那里左扭右扭,越来越不耐烦。
终于,他忍不住了,抽出他胖乎乎的小手拍打我的脸上,连说:“你别说了,别说了,别说了。
”不仅不把垃圾捡起来,还在地上打起了滚。
那是第一次听到儿子反抗的心声。
对于我这个一直以讲道理为荣的老母亲还是很震撼的。
一直觉得教育孩子一定要有耐心,要以理服人。
直到被儿子“打脸”了,这才发现:讲一些绝对正确的大道理,不仅没有用,只会让孩子厌烦,甚至产生叛逆心理。
后来,读了一些亲子教育的文章,还了解到,家长对孩子讲道理话太多,会产生边际递减效应,你说的话在他心里机会越来越没有分量。
把亲子关系搞的越来越糟糕。
所以,教育孩子千万不要讲道理,直接动手就对了。
怎么动手呢?有以下几种情况:
1)当孩子看电视停不下来时
以前:对他讲了看电视太久对眼睛不好,就算是对他喊破喉咙,也休想他就会自觉地把电视关掉。
现在:不讲道理,直接动手
要点:揽在怀里,轻声细语,半推半就
详解:
走过去用手轻轻搂住孩子的肩膀,一边拿遥控器关掉电视一边对他低头轻声耳语:“好了,你已经看了半小时了,必须休息一下,玩点儿别的了。
”然后半推半就地把他带到游戏区,坐下来陪他玩一会喜欢的拼图游戏,或带他去公园玩会滑板车。
同样适用于:一直看电视、玩玩具,该写作业不写作业/该吃饭不吃饭,等等情况。
2)当孩子无端哭闹失控时
用力搂住他,轻声安抚,先让他安静下来,再分析原因进行处理。
原因一般是受了委屈,困了累了饿了,情绪突然上了头。
这些都没关系,慢慢都会化解掉。
3)发现有不良行为时
如:吐口水、打人,等情况,立刻控制,严厉制止。
对于孩子的一些坏习惯的杜绝,还需要家长身体力行做好榜样。
例外:降低思维层次,适度沟通。
不主动讲道理。
当孩子主动向你求助时,放低姿态,降低到孩子的思维层面上适度沟通。
好的家长,要做孩子的“金牌私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