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翻译复习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必修1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烛之武退秦师》)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3.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荆轲刺秦王》)4.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荆轲刺秦王》)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6.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荆轲刺秦王》)7.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8.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9.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10.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答案:1.如果您放弃灭郑的打算,而把它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以为”,把它作为;“行李”,往来官员;“乏困”,缺乏的东西;补充省略主语“您”)2.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向东边使郑国成为疆界,又想扩张他西部的疆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什么满足;“封”,使动“使…成为边界”;“阙”,侵损;“焉”,兼词,从哪里)3.如果没有太子这番话,我也会请求行动。

(“微”,如果没有;“谒”,请求)4.秦国对待,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

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遇”,对待;“深”,刻毒;“为戮没”,被动句,被杀死或没收入官)5.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着白衣戴白帽来为荆轲送行。

(“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知道这件事的门客;“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6.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

(“拜送于庭”,状语后置,在朝廷上拜送出来;“使使”,派使者;“闻”,使动,让您听到)7.本来就比不上他啊,那我将要怎么办呢?(“固”,本来;“为之奈何”,固定句式,怎么办)8.我之所以派部队把守函谷关,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事故。

语文高中教辅文言文翻译

语文高中教辅文言文翻译

原文: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求,尔与回也,孰愈?”对曰:“回也,非助也,赐也,亦非敢专也。

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得其门者或寡矣。

夫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夫我之不遇鲁侯,天也。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子路迫不及待地回答说:“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敌入侵,接着又是饥荒。

如果让我治理,等到三年,可以使百姓有勇气,而且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微微一笑。

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如果是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治理,等到三年,可以使百姓富足。

至于礼乐教化,那就等待君子来施行了。

”孔子又问:“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自己能够做到,但愿意学习。

在宗庙祭祀或者诸侯会盟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所想的有所不同。

”孔子说:“这有什么关系呢?冉求,你和颜回相比,谁更优秀?”曾点回答说:“颜回他不是帮助别人,我呢,也不是敢独自专断。

夫子的围墙有几丈高,如果找不到门进去,就看不到宗庙的华丽,也看不到百官的富裕。

能够找到门进去的人可能很少。

夫子说:‘仲由比我更勇敢,但没有什么才能。

’我之所以没有遇到鲁侯,那是天意。

别人不了解我,我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解析:这篇文章是《论语》中的一段对话,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四位弟子子路、冉求、公西华、曾点关于治理国家的不同想法。

必背高中文言文及翻译

必背高中文言文及翻译

必背高中文言文及翻译必背高中文言文及翻译1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宋代〕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译文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所以只简单的给您回信,不再逐—替自己辩护。

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注重于名实是否相符。

如果名和实—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清楚了。

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__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

高中语文新教材课内文言篇目重点句翻译(选必下)

高中语文新教材课内文言篇目重点句翻译(选必下)

高中新教材课内文言篇目重点句翻译『选必下』(练习+翻译)一、篇目及重点句1、《陈情表》·李密·魏晋翻译下列句子1、臣密言:臣以险衅(xìn),夙(sù)遭闵(mǐn)凶。

2、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3、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祚(zuò)薄,晚有儿息。

4、外无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qióng)茕孑(jié)立,形影相吊。

5、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6、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7、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8、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9、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10、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2、《﹡项脊轩志》·归有光·魏晋翻译下列句子1、项脊(jǐ)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

3、借书满架,偃(yǎn)仰啸歌,冥然兀(wù)坐,万籁(lài)有声。

4、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5、迨(dài)诸父异爨(cuàn),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6、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7、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8、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zǐ)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3、《兰亭集序》·王羲之·魏晋翻译下列句子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2、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列坐其次。

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4、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5、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hái)之外。

粤教版必修1—必修5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句子翻译

粤教版必修1—必修5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句子翻译

粤教版必修1—必修5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句子翻译粤教版必修1—必修5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句子翻译1.必修四1.无乃尔是过与?翻译:恐怕该责备你吧?2.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翻译: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3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翻译:能施展才能则居其位,否则就不要去。

4.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翻译:摇晃着要倒下,辅助者却不去搀扶,跌倒了也不扶起来,还要那辅助的人干什么呢?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翻译:有道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搪塞的态度。

6.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翻译:我听说国君和大夫,不担忧贫困而担忧分配不均匀,不担忧人少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7.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翻译:财物平均分配就无所谓贫,人与人和睦相处就不会人少,上下相安无事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8.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翻译:如果本国以外的人不归顺,就加强礼乐等文教和施行德政使远方的人前来归顺。

9.既来之,则安之。

翻译:把他们吸引来以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10.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翻译:本国以外的人不归顺,却不能使他们前来。

2.必修四1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翻译: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加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加多,这是为什么呢?1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翻译: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就停下来。

13.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翻译: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

14.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翻译:网眼细密的渔网不放到池塘里,鱼鳖等水产就会吃不完。

15.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翻译:砍伐按按照树木生长的季节,材木就会用不完。

1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翻译: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用孝悌的道理反复教导学生,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用身上背着、头上顶着东西在路上干活了。

(完整)高中课内文言文翻译整理版

(完整)高中课内文言文翻译整理版

(完整)高中课内文言文翻译整理版《鸿门宴》★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友好。

★3、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项伯于是连夜骑马来到沛公的军营。

私下会见张良,把项羽要攻打刘邦的消息详细地告诉了张良。

★4、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见识浅陋的小人劝我说:“据守函谷关,不要让诸侯打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

”★7、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12、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用身体象鸟张开翅膀一样掩护着沛公。

★14、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

15、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却听小人的话,要杀掉有功劳的人,这种做法是曾经灭亡的秦国(的做法)的继续罢了。

★16、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做大事不必顾及细微的中央,讲大礼不必计算细小的礼仪。

《烛之武退秦师》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因为它(指郑国)对晋国君无礼,而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和楚国订立盟约。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跨越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自己的边邑,您知道这一定很困难啊。

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晋国)的土地呢?邻国变得强大,就是您的力量变得弱小啊。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如果放弃攻打郑国,把郑国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往时,(郑国)就能供给他们缺乏的物资。

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况且您曾经对晋国君有恩惠,他许诺给您焦、瑕两城,(但是)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筑城防御(秦国)。

★5、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晋国,哪里会满足?在把东边的郑国作为它的边疆后,又计划向西面扩张它的领土。

高中必备文言文及其翻译

高中必备文言文及其翻译

原文:《滕王阁序》昔闻高阳之墟,有腾王阁者,高敞临江,重楼飞阁,朱栏玉砌,云雾缭绕。

每至春秋,宾客盈门,诗人饮酒,放歌高歌。

予尝登斯楼也,极目远眺,见长江之水,滔滔东流;遥望龟山,郁郁葱葱。

思古之幽情,发而为文。

翻译:《滕王阁序》从前听说高阳的遗址,有一个腾王阁,它高耸临江,重楼飞阁,朱红色的栏杆,白色的台阶,云雾缭绕。

每到春秋之际,宾客络绎不绝,诗人们饮酒作乐,高声歌唱。

我曾经登上这座楼,极目远眺,看到长江之水滚滚东流;远望龟山,郁郁葱葱。

思考古人的幽情,便发而为文。

原文:嗟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古人秉烛夜游,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兼备。

古人云:“千里共婵娟。

”今日之滕王阁,虽非昔日之盛,然登斯楼者,亦足以畅叙幽情。

翻译:唉!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古人手持烛光夜游,美好的时光,赏心乐事,四者兼备。

古人说:“千里共婵娟。

”今日的滕王阁,虽然不是昔日的盛景,但登上这座楼的人,也足以畅叙幽情。

原文:嗟乎!人生如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吾辈虽不及古人,然亦当效法古人,勉力学问,以期有朝一日,能成就一番事业。

翻译:唉!人生如梦,富贵不能使我放纵,贫贱不能使我动摇,威武不能使我屈服。

这就是所谓的大丈夫。

我们虽然比不上古人,但也应该效法古人,努力学习,希望有一天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原文:嗟乎!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兼备。

吾辈当以古人自勉,勿以物喜,勿以己悲。

翻译:唉!天地是万物的旅店,光阴是百代的过客。

而浮生若梦,欢愉又能有多少呢?古人手持烛光夜游,美好的时光,赏心乐事,四者兼备。

我们应当以古人为榜样,不要因为物质而喜悦,也不要因为自己而悲伤。

这篇《滕王阁序》以其优美的文辞、深刻的哲理,成为了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之作。

通过学习这篇序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文人的思想境界和人生观,从而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高中文言文全解加翻译

高中文言文全解加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之后,按时温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全解】此句出自《论语》,是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人际交往的著名论述。

以下是对这句话的逐句解析: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指孔子。

- 曰:说,表示孔子将要发表言论。

- 学而时习之:学习并且按时温习。

这里的“学”指的是学习知识、技能等,“习”是指复习、巩固。

- 不亦说乎:不也是很愉快吗?这里的“说”通“悦”,表示高兴、愉快。

这句话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之后要不断温习,这样不仅能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带来内心的喜悦。

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朋:有朋友。

- 自远方来:从远方来。

这里指远道而来的朋友。

- 不亦乐乎:不也是很快乐吗?这里的“乐”表示快乐、愉悦。

这句话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认为朋友之间的相聚是非常快乐的事情。

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别人不了解自己。

- 而不愠:却不生气、不怨恨。

- 不亦君子乎:不也是君子吗?这里的“君子”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这句话强调了一个人的修养,认为即使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应该因此而生气,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

整句话通过三个问题,阐述了学习的乐趣、友谊的可贵以及君子的修养。

孔子认为,学习应该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朋友之间的相聚是人生一大乐事,而真正的君子即使面对误解和冷漠,也能保持平和的心态。

这些思想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翻译复习必修一:《劝学》: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译:靛青,从蓝草中取得,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深)。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译:即使再把它晒干,它也不会挺直,用火烤使它弯曲而成这样的。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失了。

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译:我曾经整天地思考,比不上一会儿工夫学到的东西多。

5.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译:我曾经抬起脚后跟向远处看,比不上登上高处看得广。

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译: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擅长游泳,却能够横渡江河。

7.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君子的本性与常人并无不同,只是他善于向外物取得帮助罢了。

8.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译:所以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之外。

《师说》: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方面却丢弃了,我没有看出这种人的聪明。

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懂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专长,不过如此罢了。

5.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译:《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6.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我赞赏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写了《师说》来赠送他。

7.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译:现在他们(君子)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巫医乐师百工),真是奇怪啊!8.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译: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9.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译:巫医乐师百工这些人,不以互相拜师学习为耻。

《烛之武退秦师》: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我没能及早地任用你,现在形势危急才来求你,这是我的过错。

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译:如果不削弱秦国,(晋国)将要从哪里取得土地?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译:依靠别人的力量做成事却反过来损害他,是不仁道的。

《赤壁之战》:1.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译:如果占据并拥有它,这是开创帝王事业的凭借。

2.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译:如果这件事能够成功,天下就可以安定下来了。

3.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译:我不能拿全东吴的土地,十万将士,去被别人控制。

4.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

译:这就是所说的强弓射出的箭到了射程的尽头,它的力量不能穿透鲁地的薄绢啊。

5.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译:如今我部署八十万水军,正想要和将军在东吴打猎。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译:将军您投降曹操,想要回到哪里去呢?(想要得到什么结局呢)必修二:《张衡传》:1.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译:虽然才华比世人都高,却没有骄傲自夸的情绪。

2.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译: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才华出奇,多次征召他,他都没有答应。

3.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译:自从有了文字记载,从来没有这种事。

《鸿门宴》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明天犒赏将士们,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

2.距关,毋內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译:把守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有而称王。

3.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译:秦朝时项伯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了他。

4.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译:您替我把他叫进来,我一定像对待兄长那样对待他。

5.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译: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出现意外变故。

6.旦日不可不早自来谢项王。

译:明天不能不早早地主动来向项王请罪。

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译:不然的话,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了。

8.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译:(我)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出现意外情况。

9.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译: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究细小的谦让。

10.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译:现在人家正是菜刀和菜板,我们就是鱼和肉,为什么还要告辞呢?必修三:《陈情表》: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译:我小时候经常生病,九岁还不能走路,孤苦伶仃,直到成人自立。

2.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译:我和祖母相依为命,因此拳拳之情使我不能废止奉养祖母而远离。

3.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译:乌鸦有反哺之情,乞求陛下允许我为祖母养老送终。

4.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译:我活着应当为陛下肝脑涂地,死后也当像结草老人那样报答陛下之恩。

《屈原列传》: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译: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通晓治国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2.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译:上官大夫和他同在朝为官,想争得楚怀王的宠信,从心底嫉妒屈原的才能。

3.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译:上官大夫看到以后想要夺去看,屈原不给他。

4.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译:推论他的这种志趣,即使同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

5.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译:为什么要特意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兰亭集序》: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借此放眼远望,舒展胸怀,足以尽享耳目的欢娱,实在是快乐呀。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所以就知道把死亡和生存看作一样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看作等同也是虚妄的。

3.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译:尽管时代不同,事情也不一样,但引起人们兴叹的原因是一样的。

必修四:《六国论》: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译:六国灭亡,并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译:用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译: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

4.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译: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着柴草救火,柴草烧不完,火就不会熄灭。

5.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译:等到燕太子丹用派荆轲行刺作为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

6.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译: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别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报任安书》: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译:人本来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运用“死”的地方不一样。

2.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计,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译:古时候富足尊贵而声名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无法记述,唯有卓越超群的人才能受到后人的称道。

3.《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译:《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圣贤们抒发内心的愤懑而作的。

4.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译:也是想用来研究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通晓从古到今的变化,而成就一家的言论。

5.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译:然而这些只可以向有智慧的人去说,难于对世俗的人去讲。

必修五:《逍遥游》:1.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译:天色深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太高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2.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译:鹏鸟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像这样罢了。

3.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译:如果风积聚不够大,那么它承负巨大的翅膀就没有力量。

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译:为什么要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呢?5.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译:彭祖如今独以长寿著名,一般人与他相比,岂不可悲吗?6.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译:他对于求福的事,没有拼命去追求。

7.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译:这虽然不用步行,但还是有所凭借的。

《齐桓晋文之事》: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译:安抚老百姓而称王于天下,便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

2.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译:您不要对百姓说您吝啬而感到奇怪了。

3.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译: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译:因此君子远离厨房。

5.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译:所以大王您不能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6.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译:不去做和做不到的表现,拿什么来区分?7.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译:凭借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欲望,就像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8.盖亦反其本矣?译:何不回到根本上来呢?9.其若是,孰能御之?译:如果像这样,谁又能抵挡您呢?10.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11.此为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译: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1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重视学校的教育,拿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地叮咛他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道路上背负和头顶东西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