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中”丁香“的象征意义

合集下载

《雨巷》意象浅析

《雨巷》意象浅析

《雨巷》意象浅析一在中国现代诗坛上里,戴望舒是一位独树一帜的现代派诗人,其凭借《雨巷》而蜚声20年代现代诗坛。

也正是因为这首诗,他享有“雨巷诗人”的称号。

这首诗作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现代新诗单元的第二课,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也是本单元的难点篇目。

由于诗人象征手法的运用造成诗歌意象的模糊性从而导致诗歌主题解读的多元。

作为一首经典的象征诗歌,那么诗歌的主题到底有几种解读呢?诗中主要有“雨巷”和“丁香花”两个意象,这两个意象很美。

从而营造了一种朦胧、神秘的意境。

一是雨巷,细雨迷蒙的江南小巷,经历雨水侵袭的青石地板路,颓圮的篱墙,青色的屋瓦,“我”撑着油纸伞,带着惆怅与彷徨追寻“我”渴盼的“丁香姑娘”。

雨巷是潮湿的,是狭窄的,是悠长的。

这一意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雨巷不失为可以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苦苦求索追寻,让人不禁发问,我在苦苦追寻求索什么?二是丁香。

丁香是古典诗词里的常见意象。

因其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极容易凋谢,花色为淡紫色或纯白色,颜色高洁、冷艳,文人墨客往往把它作为哀怨惆怅的象征反复吟咏。

例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南唐李璟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愁”等诗句中的丁香意象都是愁闷的象征,丁香是愁品的化身,但是,丁香又是高洁、美丽的,在宋代诗人王十朋看来,连傲视严寒的梅花也休能与丁香相媲美,因为丁香独具幽香。

在《雨巷》中诗人将丁香所具有的品质赋予一位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是丁香,丁香即是姑娘。

这个姑娘具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丁香可以象征惆怅、高洁、美丽的事物,让人感到无限的怅惘。

而“丁香姑娘”是解读本诗的一把钥匙,历来见仁见智,备受争议。

笔者从课文的理解出发,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认为本诗歌的主题主要可以解读为以下四种。

(一)政治诗(姑娘=“我”)结合整个诗歌来看,“雨巷”象征着黑暗的现实,“我”象征着苦苦追求理想的青年,而“丁香姑娘”象征着“我”所追求的美好理想,姑娘的“走近,飘过,最终走尽雨巷”就象征着美好理想的幻灭。

【课外阅读】戴望舒《雨巷》赏析

【课外阅读】戴望舒《雨巷》赏析

【课外阅读】戴望舒《雨巷》赏析《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本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

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

“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

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

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

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

在艺术上,本诗也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

它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

戴望舒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

《雨巷》就体现了这种艺术上的特点。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那撑着油纸伞的诗人,那寂寥悠长的雨巷,那像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一般忧愁的姑娘,并非真实生活本身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的的抒情形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我们不一定能够具体说出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内容,但我们可以体味这些形象所抒发的的朦胧的诗意。

那个社会现实的气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种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写的形象里,是既明白又朦胧,既确定又飘忽地展示在读者眼前。

想象创造了象征,象征扩大了想象。

这样以象征方法抒情的结果,使诗人的感情心境表现得更加含蓄蕴藉,也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感到诗的余香和回味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雨巷的丁香

雨巷的丁香

雨巷的丁香1.《雨巷》《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的1927年夏天。

《雨巷》中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分别比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以及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伤感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2.《不要这样盈盈的相看》《不要这样盈盈的相看》是“雨巷”诗人戴望舒写给自己第二任妻子杨静的。

于1927年12月发表于《莽原》。

面对伤感的女子,诗人反复的温存话儿终于打开了一扇哭泣的心窗。

没有烦闷,暴烈与喧哗,细致温存的话语衬托出了诗人宽厚仁慈与安静的形象,显示出了诗人柔情的一面。

3.《我的恋人》《我的恋人》是戴望舒写于1928年,收录于1929年4月出版的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中的一首爱情诗。

它是诗人戴望舒写给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的。

作为一首初恋情诗,“我的恋人”在诗人心中是一个羞涩的恋人,也是诗人初恋时一种羞涩感情的表现。

4.《在天晴了的时候》《在天晴了的时候》是戴望舒写于抗战时期的一首诗,作者似表达心中的“淡然”、“宁静”和“暖意”又似乎等待着什么。

诗人通过拟人化的手法,用“动态化”的表达方式,为我们绘出了一幅雨后放晴的乡村画卷,使人在感受清新的雨后村景时,又感受到诗人暗藏的深意。

在语言上诗人一韵到底,读来富有节奏感。

5.《对于天的怀乡病》《对于天的怀乡病》是昭示戴望舒精神上的孤独和寂寞的一首诗。

身处繁华都市,身边人潮汹涌,车流如织,但作为一个对乡村文明念念不忘的怀乡者,热闹是别人的,诗人什么也没有。

此诗以独特的表现方法,体现诗人渴望回返精神的宁静世界。

6.《致萤火》《致萤火》是一首“高度个性化的现代抒情诗”。

诗歌可以用一个字概括戴望舒先生情感处置方式,那就是“殉”。

“一双纤纤小手为我轻披上薄被”这是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温馨场景。

此诗不是平铺直叙,而是由一个个故事片构成,几个片段串联,节奏韵律与“情感的变异”结合得很好。

《雨巷》意象

《雨巷》意象
(孤身一人,彳亍着,心事重重。 一个寂寞的独行者,一个孤独的 追求者。)
姑娘——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颜 色、芬芳、忧愁、哀怨、默默、彳 亍、冷漠、凄清、惆怅、太息一般 的眼光、走近、飘过、像梦一般的、 凄婉、迷茫、到了、走尽、消散 了……
雨巷——悠长、寂寥、颓圮的篱墙
(幽深寂静、哀怨凄凉,蒙蒙 细雨又增添一种朦胧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丁香——美丽、高洁、冷艳、忧愁
(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 的愁怨和凄美。然而丁香花虽 美,却易凋谢, )
油纸伞——复古、怀旧、神秘、迷蒙。 (为寂寥的雨巷,平添了一份冷 漠,一份凄清。)
我——独自、彷徨、希望、默默、 彳亍、冷漠、凄清、惆怅

戴望舒雨巷鉴赏

戴望舒雨巷鉴赏

《雨巷》赏析形式技巧+韵律节奏+用典+内容情感《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

这首诗一扫当时诗坛坦白直露之风,以朦胧、幽深的意境表达一种寂寞感和愁绪。

它将中国古代诗歌意象艺术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艺术相融合,意象具有象征性,意境具有朦胧美。

本诗的第一部分营造了一幅静中有动的画面:“寂寥的雨巷”表现了环境的寂静,天空的阴雨加重了这份寂静,而“撑着”、“彷徨”是两个动词,不剧烈却有一定的动感。

第三部分,诗人将自己凄清、惆怅的心境投射在姑娘身上;第四部分:“太息一般的眼光”运用了通感。

1.意象:注重“意象性”,通过意象的变幻组合来隐喻暗示诗人的主观意念,把情绪客观化,极大增加了诗歌的含量,使之具有一种朦胧美。

《雨巷》创设了一个富于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丁香是本诗中的核心意象。

也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意象:“丁香空结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

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是愁品。

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不轻佻,常常被称洁身自好。

总之,诗人笔下的姑娘如同丁香一样,是集美丽、高洁、愁怨一体的象征。

2.韵律节奏:《雨巷》最初为人称道,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它的音节的优美。

叶圣陶更是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a)全诗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为“飘过”之外,其他语句完全一样。

起结复见,首尾呼应,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形成循环、跌宕的旋律加强了全诗的音乐感,也加重了诗人彷徨和幻灭心境的表现力。

b)整个诗每节六行,每行字数长短不一,参差不齐,大体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且从头至尾没有换韵。

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这些同样的字在韵脚中多次出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音节回旋复踏,突出轻柔、寂寞而痛苦的气氛。

浅论《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对中国传统文学中美人意象的继承

浅论《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对中国传统文学中美人意象的继承

浅论《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对中国传统文学中美人意象的继承与《》的美在于其朦胧的意境。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浅论《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对中国传统中美人意象的继承与创新。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浅论《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对中国传统文学中美人意象的继承与创新摘要: 中国传统文学中“美人”这一意象常常被用来象征理想,戴望舒《雨巷》中的“丁香姑娘”继承了这一传统,但是又有了大胆的突破和创新,本文从香草和美人的结合、外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结合以及忧郁而不沉沦的意境之美三方面进行了阐述,力图揭示出“丁香姑娘”带给人的古典和现代结合的独特心理体验。

关键词:美人丁香姑娘继承创新中国古代讲究含蓄之美,一般很少直接的、大段的抒情,抒情议论往往借助于“意象”,古人对“意象”的理解,是一种象征,一种“表意之象”。

中国的古代诗歌中,很多意象都被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比如“柳枝”、“长亭”象征离别,“月亮”象征团圆,“莲花”象征品质高洁等等,中国的古代诗歌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喜欢用美人的形象来作为抒情言志的载体,表达对贤君的渴求和对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赋予“美人”以丰富的象征意义。

一、“丁香姑娘”对中国传统文学中美人意象的继承用“美人”象征理想这一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文学史上举例最多的就是国风中的《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关于这首诗的旨意,历来说法纷纭,但笔者更认同清朝姚际恒《诗经通论》中的说法:“是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诗”,诗中通过主人公对“伊人”苦苦追求而又不得的惆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诗中的“伊人”可以看做是美好理想的一个象征。

此后爱国诗人屈原将“美人”的意象大量用于自己的作品,在《》中诗人多处用美人来象征自己眷恋的楚王,并用“美人迟暮”暗喻人才凋谢、理想落空,更在《思美人》一篇中借着对心中美人的深深思念,表达了对美好情操和崇高理想的不懈追求。

戴望舒《雨巷》诗歌鉴赏

戴望舒《雨巷》诗歌鉴赏

戴望舒《雨巷》诗歌鉴赏【《雨巷》赏析一】此诗最直观的美感是音乐美。

“彷徨”、“悠长”、“雨巷”,“丁香”、“姑娘”、“惆怅”、“迷茫”均用唐韵或“江阳辙”,回环吟叹,更增添了全诗幽茫惆怅的情致。

其用韵与古典诗歌将韵用在诗脚不同,而直接受到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仑的影响,采取了较为自由的诗歌格律,让同样的子音和母音在诗行中反复出现,以达到听觉的和谐和加强某种诗情的效果。

这种手法在当时是很新鲜的,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杜衡:《〈望舒草〉序》),他所称许的就是《雨巷》音乐美的非传统性。

?从立意上看,《雨巷》也呈现了象征主义诗歌的主题朦胧性的特征。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大革命挫败之时,评论者多认为有所寄托,它既可以看作是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事物的模糊追求和在黑暗现实中产生的感伤怅惘的情绪,亦可理解为对革命事业的想望和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感。

如果结合诗人当时正值韶华和恋爱上的一再挫败,我们也可回复到诗的表层意义,看作是诗人对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向往与爱慕,想爱而不得,与爱擦肩而过的淡淡的怅惘与忧伤。

?诗歌表面上是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悲凉的画面,其实诗人是运用象征的手法,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诗中“悠长,悠长”,“寂寥”重复的字眼里和“撑在细雨中的油伞”,无不透露着入骨的凄凉气息,让人感到人生的渺茫与绝望,,这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被困在悠长的小巷,找不到出的他们是继续走下去还是要放弃,他们在心里嘀咕着,寻找着答案,然而就在绝望与迷惘中,诗人并没有放弃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

而“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美好的象征,但是她却又是“象梦一般的,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让人感到唏嘘和渺茫不可实现,说丁香是梦一般,其实是他们睡在梦中,分不清方向与目的,让人惆怅,让人无助,可谓的是“巷中人”。

戴望舒《雨巷》中的“丁香”情结

戴望舒《雨巷》中的“丁香”情结

戴望舒《雨巷》中的“丁香”情结“丁香姑娘”是戴望舒《雨巷》中的核心意象,是诗人在雨巷中欲意相逢的姑娘的称号,在诗人心中,她是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一样的芬芳”“一样的忧愁”。

而正是这样一位“姑娘”的塑造,使得“丁香”这个意象充满了凄迷朦胧而带有深深忧郁忧愁的文学意韵。

丁香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意象,是美丽、高洁、忧郁的象征。

因其开在仲春时节,花色或白或紫,给人柔弱、娇美而又纯洁、庄重的感觉,因此,成为古代诗人笔下传统的意象。

但是,丁香花娇美却容易凋谢,古代诗人对着丁香常常生发出伤春之情,因此,丁香成为了诗人们笔下的引愁之物。

如杜甫的《丁香》“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李商隐的《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的《浣溪纱》“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其娇弱柔美与忧郁愁闷流于诗人笔下。

自唐代开始,以丁香为题材的作品逐渐增多,由于中国古代诗人们的反复吟咏和广泛传唱,在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心中,丁香逐渐成为美丽、高洁、柔弱、愁怨之类性质或具有这类性质的事物的象征。

如陆龟蒙“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贺铸的“深恩纵似丁香结,难展芭蕉一寸心”,宋代李清照《摊破浣溪沙》“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

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明代李珣的《河传》“愁肠岂异丁香结?因离别,故国音书绝”,……无不是将丁香的惆怅郁结在千千情结中,纠缠于密织的情网中,愁心永远守候的模样。

虽然古典诗词中对丁香的“愁怨”之情情有独钟,戴望舒《雨巷》中的“丁香”也似乎没有跳出了这一传统意象的“樊篱”。

“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这里的“愁怨”“忧愁”“哀怨”无不体现出一个像“丁香姑娘”一样“忧郁”“哀怨”的“我”。

但是,在此诗中,丁香的形象又有所发展,有所创新,不仅有愁怨,也有芬芳与颜色,成为美好事物的代名词。

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璟 《 浣溪沙》
楼上黄诗人借丁香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向春风独自愁。
——李商隐《代赠》
小组代表分享观点 呈现“丁香”知识卡片 思考:用“丁香”修饰姑娘,表明姑娘有何特点?
“丁香姑娘”撑着油纸伞,彷徨在雨巷中。那么,“油纸伞”和 “雨巷”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请完成以下两道选择题。
丁 香 的 象 征 意 义
请用两到三个词语概括丁香花的形象特征。
教学目标:
在观看丁香花图片及 了解古诗中“丁香花” 意象的常规含义后, 能够分析出《雨巷》 中“丁香”的象征意 义。
关于“丁香”的诗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请用思维导图梳理出《雨巷》中的意象及象 征意义,并概括姑娘的形象特点。
以上有不当之处,请大家给与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