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 曰
禅经里的真理......

禅语禅是不能讲的。
禅的境界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与思维言说的层次不同,禅是悟的。
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
你且看他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一杯茶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一位禅师。
有一天,有位大学教授特来向他问禅,他只以茶相待。
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子,直到杯满,而后又继续注入。
这位教授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息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已经漫出来了,不要再倒了!”“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南隐答道,“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悟性如光读佛经。
弟子问佛祖:“您所说的极乐世界,我看不见,怎么能够相信呢?”佛祖把弟子带进一间漆黑的屋子,告诉他:“墙角有一把锤子。
”弟子不管是瞪大眼睛,还是眯成小眼,仍然伸手不见五指,只好说我看不见。
佛祖点燃了一支蜡烛,墙角果然有一把锤子。
你看不见的,就不存在吗?打破碗一位老和尚有两个徒弟,大和尚和小和尚。
一日饭后,小和尚在洗碗,突然把碗打破了一个。
大和尚立马跑向老和尚的禅房打小报告:“师傅,师弟刚刚打破了一个碗。
”老和尚手捻佛珠,双眼微闭,说道:“我相信你永远也不会打破碗!”一滴水佛祖释迦牟尼考问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都回答不出。
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江、河、湖、海里去。
”惹尘埃神秀曰:“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教惹尘埃。
”慧能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修佛一人去深山中的寺庙找禅师问道。
禅师问:“你到这儿来是干什么的?”那人说:“我是来修佛的。
”禅师答:“佛没坏,不用修,先修自己。
”心境有一天,苏东坡到佛印禅师处与佛印禅师聊天,两人均盘腿而坐。
聊到高兴时,苏东坡问佛印禅师:“你看我现在像什么?”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尊佛。
中国禅的启示

中国禅的启示目前,在国内和国际上,禅学很热,很多人都在学禅,都成了禅的狂热的粉丝。
那么,到底什么是禅?这是很多朋友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禅,是印度梵语‚禅那‛的音译,意译就是‚静虑‛、‚思维修‛、‚摄念‛,也就是冥想的意思,是指通过禅坐训练,将意念集中在一处,思考人生真理,从而使大脑里的杂质沉淀下来,使思维如水一样清澈、透明。
用现代话简要地说,禅是一种境界,一种方法,一个家园。
首先,禅是一种境界。
禅是一种觉悟的境界。
禅的境界远离分别,去除了一切二元对立。
在禅学看来,世上万事万物,形相上虽然有差别,本性上却是平等的。
其次,禅是一种方法。
禅是开发智慧的方法。
禅运用‚不二法门‛,让我们摆脱分别的枷锁,充分显现出一切众生原本具有的‚如来智慧德相‛。
其三,禅是一个家园。
他乡虽言好,不如早还家。
禅的开悟,就像游子归乡。
禅给了漂泊无依的现代人一个温馨的精神归宿,使我们回到‚主客未分之前‛的精神本源。
禅师们使用各种语言、机锋,都是为了使所谓精神结束流浪,回到它的‚故乡‛。
中国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
‛(《坛经》)——外面的世界五光十色,能超越形相,不为所动,这就是‚禅‛;超越外部的形相时,心灵就保持了自由,这就是‚定‛。
有了‚禅定‛的功夫,生命境界就会改观。
禅,也是当代人缓解压力、增强定力、开启智慧有效的方法之一。
减压:现在的人成天到晚都在喊,说自己很‚忙‛,很‚累‛,很‚郁闷‛。
禅可以将这些东西一扫而光,可以减缓工作压力,把压力转变成动力。
增定:现代人受到的诱惑太多,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要,面对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时,把握不住自己,心神杂乱,恍恍惚惚。
禅可以把我们的心理调节到最好的状态,让我们集中注意力,增加禅定的力量,获得宁静、安详、舒适、快乐的心理体验,从而让我们滚滚红尘得自在,大风大浪不翻船。
开智慧:为了各种利益,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明枪暗箭,那不叫智慧。
禅的思维方式可以使人从生命的最深层次,打开最根本的智慧。
什么是禅宗的三种境界?宋代禅宗大师认为,第一境界:“...

什么是禅宗的三种境界?宋代禅宗大师认为,第一境界:“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第二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第三境界:“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为学有三要,所谓不读《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这三者缺一不可,缺一则偏,缺二则隘,三者全无而称之为人者,则是貌似人而已。
——明憨山德清王国维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佛教传入中国后,一开始译经便受印度影响而善用韵文。
佛陀时代或是为了方便布道,并使信众易于上口,于是广泛采用“偈”——由短句构成、排列成章,或协韵、或不协韵的一种文学形式,来传经布道。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大行于魏晋。
东土僧人始以“诗偈”形式著作、布道。
随着中国诗歌发展到隋唐之鼎盛、僧人诗也大大前进一步。
有王梵志、寒山与拾得等僧人承晋僧之风,导俗入佛,流传广泛,故而中国“诗僧”的得名是由他们开始。
“诗僧”自此后两千年至今,成为中国诗坛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僧入诗从寒山初近高雅到晚唐的皎然、贯休等诗僧之后,方真正走上“僧诗”的正格。
以禅喻诗的风气大开,中国诗坛奇葩“禅诗”已然成其规模,两千年来为中国诗风之精华。
禅诗,就是渗透着禅宗理趣的诗。
禅诗是禅家沉思参悟的结晶,它打破常俗的知解框架,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禅的机敏智略与狂放激杨。
优秀的禅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表现着崇高的道德情操,传达着人类的至情至性。
中国的古诗,不 少均出自佛门高僧手笔,他们在诗句中充分表达了悲天悯人,胸怀法界的高尚情操。
所谓“禅”乃音译,梵文原音为“禅那”。
泛称曰“禅”,即“禅定”之义。
所谓“禅定”是指四禅八定而言,虽云四禅八定其实却是四四定,曰四禅八定者,四禅四定共为八也。
佛教传入中国后,始有禅宗产生,六祖慧能谓:“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传有语录名<六祖坛经>。
其中解释说:“内见自性不动”为禅。
试析苏轼诗词的佛学思想

试析苏轼诗词的佛学思想苏轼是一位在文学艺术领域内卓有建树的奇才,他是继欧阳修之后的又一位北宋文坛盟主,而其多方面的文学创作实践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居士代表和对禅法省悟很深的禅者。
一、苏轼生平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初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人。
他出生家庭,虽不是名门望族却富有文学气氛。
母亲程氏怀孕时,夜梦僧人来到他家,于是就生下苏轼。
苏轼到七、八岁时,常梦见自己身披袈裟。
他认为前世是出家人,所以后来有所感叹:“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
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
”幼年的苏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同时接受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思想和佛教自利利他的博大情怀。
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他和弟弟苏辙,随父亲进京应试,兄弟俩一举中鹄。
此时因母亲程氏去世,回蜀行孝。
嘉祐四年<公元1057年),父子三人再度赴京。
嘉祐六年,苏轼应“制科”入第三等,被授大理评事,签书风翔府判官。
从此,苏轼开始了他那漫长而坎坷的仕途生涯和丰富多采的文学创作道路。
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苏轼入朝廷任职。
当时正值宗任用王安石变法。
苏轼因与王安石在改革思想、方法、措施—亡都有分歧,于是渐渐走向对立面。
照宁四年(公元071年)十一月至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此被贬外任,相继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等知州职。
苏轼虽远离朝廷,但无时不在关心朝廷政亊。
因此,苏轼写了多首讽刺新法的诗文,被政敌肆意夸大歪曲为“愚弄朝廷”的罪证。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在湖州被捕,关押御史台,险遭极刑,这就是“乌台诗案”。
后经多方营救,终于从轻发落,贬往黄州任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
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苏轼调赴汝州。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神宗去世,由支持旧派的英宗皇后垂帘听政,政局发生变化。
苏轼在二十几天内连升几级。
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九月,太皇太后高氏去世,哲宗亲政,政局再次变动,新党人物相继执政,并把打击“元祐党人”作为主要目标。
佛教禅语小故事20个

佛教禅语小故事20个佛教禅语小故事20个(一)宽容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外散步,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 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
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我们可以想象听到老禅师此话后,他的徒弟的心情,在这种宽容的无声的教育中,徒弟不是被他的错误惩罚了,而是被教育了.(二)不信是真谛有学僧请示慧忠国师道:“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不信的人认为是邪说,有信仰者认为是不可思议,但不知如何才正确?”慧忠国师回答道:“此是文殊普贤等之境界,非诸凡夫小乘们所能信受,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
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又《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花既不越于色,岂非般若?故经本不定法,法本无多子。
”学僧听后,仍不明白,再问道:“此中消息,信者为是?不信者为是?”慧忠国师提示更高的意境,答道:“信者为俗谛,不信者为真谛。
”学僧大惊道:“不信者讥为邪见,禅师怎可说为真谛?”“不信者自不信,真谛自真谛。
因其真谛,故凡夫斥为邪见。
邪见者,何能语真谛?”慧忠国师作了总结。
学僧方悟究竟真理,不易信也。
佛陀初证悟,即慨叹所悟与众生相违,众生认为欲乐为真,佛陀则认为欲乐为假;众生认为佛性真如为无,佛陀则认为是有。
故世间之法,莫以信与不信为准,莫不以说好说坏为准,实则是佛道的归于佛道,邪见的归于邪见。
(三)八风吹不动宋朝苏东坡居士在江北瓜州地方任职,和江南金山寺只一江之隔,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经常谈禅论道。
一日,自觉修持有得,撰诗一首,派遣书僮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注:八风是指吾人生活上所遇到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种境界,能影响人之情绪,故形容为风。
八宗概要 第五章 禅宗

八宗概要第五章禅宗第五章禅宗第三十八节略史禅宗在中国流传,自元魏中叶以至清末近一千四百余年,其间法门改转,变易甚大,大略可分为四个时期: 1(一脉相承时期,就是达磨创宗以后,经慧可、僧璨、道信、弘忍五祖相承,以《楞伽》为心印,以观心为法门,其时弘传未广,笃信者希,历北魏、周、齐、隋以至初唐,为时约一百年左右(约当公元500一600)。
2(支流派生时期,就是四祖门下有法融分立牛头宗;五祖门下分为神秀的北宗,慧能的南宗以及十子各为一方之师;六祖门下有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两系和神会的荷泽宗。
其时禅人已遍于大江南北,北自中原,南至南海,禅风浸广,为时历盛唐而至中唐,约有二百年左右(约当公元600--800)。
3(五家分灯时期,就是沩山灵佑、仰山慧寂师资共建立沩仰宗;洞山良价、曹山本寂师资建立曹洞宗;临济义玄建立临济宗;云门文?偃建立云门宗;清凉文益建立法眼宗。
前三宗先后成立在晚唐,后二宗成立于五代。
其后当宋代时,临济一宗又分为黄龙、杨歧两派。
杨歧又分为大慧和虎丘两派。
为时历晚唐以至南宋之末,约四百年左右(约当公元800—1200)。
4(洞济并传时期,就是沩仰、云门、法眼三宗先后失传,唯有临济、曹洞两宗流布,就是元、明、清三代,为时约七百年(约当公元1200—1900)。
第三十九节菩提达磨的禅法自达磨西来,传授心法,次第发展,成为汉地独有,别具风格的禅宗。
但是达磨是印度大德。
印度的大乘思想只有中观、瑜伽两宗,此外别无其他宗派的遗迹。
因此达磨所传的学派,必定是此两宗中的一宗。
达磨的语句传世不多,且多伪托。
只有《略辨大乘人道四行观》一章尚可信任。
在这章中说:“人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两种:一是理人,二是行人。
理人者谓借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
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
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一等,坚住不移,更不随言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为理入。
”行人中说四行:“一、报冤行,二、随缘行,此二是观恩冤苦乐都是宿业所招而无动于衷。
什么是封禅?

什么是封禅?阅读天地0518 1853什么是封禅?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为祭拜天地而举行的活动。
在中国政治制度中,可说是最盛大,但也争议最多的一项典礼。
所谓「封」就是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而「禅」则是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向天地宣告人间太平。
民初疑古派的史家认为,这纯粹是战国至秦汉间,齐儒凭空杜撰,并为好大喜功的君主利用来巩固政权、夸侈政绩的活动。
但从近年考古资料看来,其起源或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先民筑坛祭祀的习俗,是非常幽远的。
中国古代帝王为加强自己的统治,不约而同的宣传“神权天授”的理论,为了使这种理论得以证明,便有了封椫泰山的活动,使泰山祭天的作用得以延续,封建统治者的这种行为让泰山在人们心中的神山地位进一步强化,随后成为每代帝王一生必须的大事之一。
公元前26世纪,黄帝营建了明堂以祀上帝,开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的先河。
以后,中国历代的统治者几乎都建造了专用于祭祀皇天上帝的祭坛,周有明堂,秦有四畤,汉有甘泉宫,唐、宋皆建有圜丘,元世祖元世祖定都北京,于丽正门外筑坛祭天,元成宗时再于大都城东南建成郊坛,合祀天地。
雄才大略的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结束了列国争战的混乱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大帝国——秦朝。
自信傲岸的秦始皇并未忽视上帝的存在,秦王朝于国都立四畤用于祭五方上帝,他曾亲赴泰山封椫,虽然那只是为了标榜他自己的伟大功绩,并没有多大诚意,但也反映了上帝在当时封建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及其影响。
虽然到宋朝之后不再进行封禅,但崇拜活动却进一步扩大,黎民百姓无不知神山泰山。
明初,明太祖定都南京,于钟山之阳建圜丘,后改建为大祀殿。
明永乐十八年(1420),明永乐皇帝迁都北京,按南京旧制建北京天地坛,即今天的天坛,史书对当时天地坛的建制有详尽的记载,“天地坛在正阳门之南左,缭以垣墙,周回十里,中为大祀殿;丹墀东西四坛,以祀日月星辰。
大祀殿门外,东西列十二坛,以祀岳、镇、海、渎、山川、太岁、风、云、雷、雨、历代帝王、天下神祗。
《乐不思蜀》原文及翻译赏析

《乐不思蜀》原文及翻译赏析
原文:
司马文王①与禅②宴,为之作故蜀技③,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矣,而况姜维邪?”
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郤正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⑤,乃心西悲,无日不思.’”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注释:
①司马文王:指司马昭.
②禅:指蜀王刘禅,刘备之子.
③蜀技:四川的歌舞.
④郤正:刘禅旧臣,与刘禅一起被迁送到洛阳.
⑤陇、蜀:都指四川.
译文:
司马文王同刘禅一起欢宴,特地为刘禅演唱刘禅故国蜀地的乐音舞蹈,在旁的人们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
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帮助不了这个昏庸的君主,何况是姜维呢!”
贾充说:“他要是不这样昏庸,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又另一天,司马文王问刘禅:“你很思念蜀国吗?”刘禅说:“这里很快乐,我不思念蜀国.”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等到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说完并闭上眼睛,想装出要哭的样子.司马昭于是说:“为何你刚才所说的话,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禅曰
大年初一,素有烧香的习俗。
拥着人流,我们来到了南山寺,未见其貌,远远地便望见了寺中袅袅的浓烟。
南山寺金碧辉煌,朱红色的顶梁柱,一尊尊镀金的佛像,使人们顿生敬畏之情,顶礼膜拜的香客,焚香炉中堆香如山。
在堂内,有高拜的,有跪拜的,有年轻的姑娘小伙儿,还有过往的黄发垂髻,好不热闹!人们带着一颗虔诚的心和新年美好的愿望来祈福。
我们来带了大雄宝殿,这是寺里的主殿,里面供奉的是观音菩萨,这是千手观音。
她盘坐在一朵莲花上,翠绿色的花瓣勾着粗金边,花瓣的细纹则用细金边,在阳光的反射下,多了几分灵动。
莲座的下面是黑底贴金座,黑底红花勾金线,朱红色雕刻的镂空底座,最底下的一层便是莲叶状,两层瓣,中间是鲜红色的宝石镶嵌。
循着像身往上看,三面都有菩萨像,第二层也是三面都是菩萨像,直至第五层便是一面,第七层上用一座小塔及泛着湖蓝色光的宝石收尾,最上一层便是三个半身小像。
菩萨的手腕上都带着金镯,有操神器的,有半弯曲的,也有伸展开的,更叫人惊叹的是竟有手上长眼睛的。
千儿百个的手,却也造型各异。
这一尊尊佛像个个慈眉善目,在保佑人们平安吉祥。
看那些僧人,个个披着袈裟,见到人们双手合十,嘴里念声“阿弥陀佛”。
南山寺的确热闹,却也有清幽之处,那些修行佛法的人们在这里静心养性,有诵经的,有坐禅的,有操古琴的,也有练习书法的,在屋内焚一炉香,让缕缕紫色的烟雾贯彻心腑,凝神屏气,仿佛外面的喧嚣俨然已将他们隔绝,这一屋子全是他们的世界。
登上大殿二楼,是休息室,空空如也,虽有些失望,但立足一会儿,别有洞天之处自然显现。
佛光笼罩,阳光在镂空的窗隙间泻下,投影在地上,光与影的融合,黑与白的交织,略显斑驳,略带迷离,阵阵香烟从光柱间偷偷溜过,神秘、冶魅,勾人心魄。
在这里,晨钟暮鼓,佛光普照,日子清淡,人的信仰是如此纯洁,愿世纪的号角吹响千古的法音。
这不是迷信,而是人们精神的寄托,生活迷茫的空洞在这里能得到填补,境界能得到提升……
大年初一,禅曰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