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禅理故事

合集下载

六个佛禅经典故事

六个佛禅经典故事

六个佛禅经典故事佛祖释迦牟尼的母后摩耶夫人产期将至,忽然王宫里出现了祥瑞景象:池塘里的白莲花盛开如伞盖,白鸟飞落在池边。

摩耶夫人在湖边午休时,梦见一只白象来投胎,夫人遂感腹中有动,便乘车回娘家分娩。

途经蓝毗尼园时,夫人因感腹内阵痛,便下车至一株茂密的婆罗树下休憩。

她刚走到树下,腹中便动了起来,此时万千世界奇光异彩,佛祖诞生了。

相传大梵天王请佛祖释迦牟尼在灵鹫山说法,并率众人把一朵花献给佛祖。

佛祖向众弟子传授正法眼藏时一言不发,只用手拈着那朵花。

大家都不明白佛祖的意思,只有迦叶会心一笑。

佛祖便宣布将“正法眼藏”传予摩诃迦叶。

为何传给迦叶?因为“正法眼藏”包含了佛家的一种涅槃妙心,这种妙心是无相的,不立文字的,所以也是无言语的,其中的智慧涅槃就在心领神会之间。

从前,在古印度,有一只将产小鹿的母鹿和鹿群走散了,独自生下两只小鹿。

母鹿去给小鹿找吃的,不料被猎人的捕兽工具捉住。

正当猎人要杀它时,母鹿流着泪请求让她去教会两只小鹿寻找嫩草和水源后回来再杀她。

猎人说:“不行,放你回去,你还不逃跑了。

”母鹿反复恳求说:“请相信我,如果我不回来,那不就成了说谎的坏人了?”猎人本来已经被母鹿的爱心感动,想放它走了,但还想考验它一下,就放走了母鹿。

过了没多久,母鹿果然回来了。

猎人十分感动,又见两只小鹿躲在远处掉眼泪,便对母鹿说:“你的爱心和诚实感动了我,我不杀你,你快带着你的两只小鹿走吧。

”母鹿叫来两只小鹿一起谢过猎人,然后带着小鹿们回到山林之中。

人最可怕的就是贪色和贪财,释迦牟尼的弟子阿难陀就挡住了美色的诱惑。

阿难是有名的美男子,很多女子以前为之倾倒。

一天,阿难乞食时路过摩登伽女的住所,被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所迷惑,差点恋上摩登伽女,毁了戒体。

关键时刻是佛祖即时用楞严咒的神力协助阿难猛醒。

不过摩登伽女依旧追随阿难不止,佛祖只得劝摩登伽女出家修行。

终于,在佛法的感化下,摩登伽女不再被情欲所困,并证得了阿罗汉果。

之后阿难不解地问佛祖,自己为何会被女人迷惑。

佛教禅理经典小故事

佛教禅理经典小故事

佛教禅理经典小故事一则则生动的佛教禅理故事,可以阐释一条条人生哲理,比空洞的大道理更令人乐于接受,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佛教禅理经典小故事。

佛教禅理经典小故事1:向石头道歉听说过有人向石头道歉的故事吗?一个小沙弥在化缘的时候与一位农妇吵了起来,最后发展到动手打人。

他扯破了农妇的衣服,农妇抓破了他的脸。

后被赶来的其他和尚劝开,并把小沙弥送回了寺院。

老法师了解情况后,对小沙弥一句教训的话也没有,就张罗着在供品里找出些布料并亲自带着小沙弥去给那农妇赔礼道歉。

当然,面对专程来赔不是的师徒二人,农妇也变得通情达理了,她还在老法师面前说都怨她本人,她不该嘲笑和辱骂前来化缘的小沙弥的。

回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

在半路的山坡上,老法师被一块石头绊倒了,腿上也摔得出了血,小沙弥扶起法师后,狠狠地朝地上的石头踢了几脚,还想抱起来摔它。

老法师先是念声阿弥陀佛,然后对小沙弥说:“石头本来就在原地,它又没动,是我不小心踢到它的,一点也不怪它啊,这次磕绊是我自找的,理应向石头道歉的。

”小和尚愣怔了一阵,终于明白了师父的开导自责而歉疚地说:“对不起,师父,是我错了,今后一定注重个人修养,学会尊重他人,感化他人,不再犯错或少犯错。

”是啊,石头本无意,何必自生怨?由石头到人,由人到人,我们都需要宽容和谅解,如此一来,烦恼不再,快乐永恒。

佛教禅理经典小故事2:想一想,便圆满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杂技师走钢丝,钢丝悬于两幢8层楼高的建筑物之间,看上去摇摇欲坠。

杂技师登场了,每走一步钢丝都会摇晃,吓得观众尖叫连连,但他走了过去。

杂技师洒脱地朝着观众挥手,接着他用一块黑布遮住眼睛,他问观众相不相信他能走过去?观众大喊,不要这样,太危险了。

他在观众的大喊声中,迈开了第一步。

谁也没有想到,这一次,他走得飞快,像是一路小跑就走到钢丝另一端。

观众拼命鼓掌,欢呼。

接下来,有人用绳子绑住杂技师的双手,而遮眼布条并没有拿下来。

杂技师问观众,相不相信我能走过去?观众彻底沸腾了,高喊,相信!当然,他又走过去了。

佛教禅理故事

佛教禅理故事

佛教禅理故事佛教禅理故事满贤婆罗门遥请佛缘佛陀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精舍弘法度众时,有一婆罗门名曰满贤,如天人般拥有无量的财宝。

满贤为人贤德良善,恒常利他,慈愍众生,如母爱子;亦喜布施,常施设种种肴,供养外道,希求生天。

当时,满贤有一亲友从王舍城来家中作客,赞叹佛、法、僧三宝,名声远彻;佛陀智慧广大,无论是世间、出世间法都能正知无碍,人称「世尊」,现在王舍城中受护法龙天、国王长者、百姓所供养、赞叹。

满贤听闻亲友赞佛功德,深生信心与恭敬,于是走上高楼,手执香花,长跪合掌,遥请世尊前来接受供养,并心想:「希望如来以您功德,令我所烧之香气芬馥,遍于王舍城内;所散之香花,于佛顶之上变成华盖。

」发誓愿已,香花即至佛顶变成华盖,香气遍布王舍城中。

阿难见此,即问佛陀:「如此胜妙之相,从何而来?」佛说:「南方有一金地国,国内有一长者满贤遥请我及比丘僧前往彼国应供,我会至其住处,你们各藉神通前往。

」到了金地国,佛陀以神通力将千位比丘隐匿起来,唯现己身至满贤长者家。

长者一听到佛陀亲临,马上带领徒众五百人,手持百味饮食奉迎如来。

大众看到佛陀的相好庄严,光明晖曜,威仪安详,即顶礼佛足,至诚祈请:「慈悲的世尊,请接受我们的供养。

」佛陀慈悲应允,于是长者及五百徒众纷纷将饮食置于钵中,没想到食物始终没有满溢出来。

随后,千位比丘僧手持满钵现前,围绕着世尊。

满贤见此殊胜异相,心生欢喜,即顶礼佛陀,发大誓愿:「愿此供养善根功德,尽未来际,为盲冥众生的眼目;无皈依者,令其皈依;无救护者,为作救护;无安稳者,令其安稳;无解脱者,令其解脱;未得涅盘者,使入涅盘。

」发是愿已,佛即微笑,出五色光,遍照世界,光绕佛三匝,还从顶入。

阿难请示佛陀:「如来以何因缘微笑?请佛慈悲开示。

」佛陀告诉阿难:「满贤长者因为供佛的功德,于未来世,过三阿僧祇劫,具菩萨行,修大悲心,圆满六波罗蜜,当得成佛,号曰满贤,广度众生,不可限量。

」众人闻佛所说,心开意解,欢喜奉行;亦有证得初果、二果、三果……乃至发无上菩提心者。

禅师的智慧的哲理故事

禅师的智慧的哲理故事

禅师的智慧的哲理故事前言禅师是一位智慧而深思熟虑的人,他以简洁而富有意义的话语传达了无数道理和哲理。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分享几个禅师的哲理故事,希望能够启发您的思考和生活。

故事一:蝴蝶与花朵有一天,禅师走在花园里看到一只美丽的蝴蝶停在花朵上,他微笑着说道:“蝴蝶和花朵之间是一种美妙的共生关系。

蝴蝶在花朵上停留片刻,从它们身上获得食物和滋养,而花朵则借助于蝴蝶传播自己的花粉,实现繁衍。

互相依存的关系正是大自然智慧的体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世界各种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复杂的关系网络。

我们需要学会欣赏和珍惜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尊重和合作他人,共同创造美好的世界。

故事二:断舍离的智慧有一次,一位学生来拜访禅师,他向禅师诉说了自己的困境:“我感到生活压力很大,我总是担心失去一些东西,无法放下。

”禅师听到后微笑着说:“生活就像一个房间,你需要明智地选择将什么放入其中,将什么抛弃。

只有通过断舍离,你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物质所困扰,追求无尽的欲望和物质财富。

然而,真正的幸福来自于简化生活,舍弃那些无关紧要的事物,专注于内心的需求和价值。

故事三:静心冥想的力量一位学生问禅师:“禅师,您常常强调静心冥想的重要性,但我总是无法静下心来。

”禅师微笑着说:“想象一下湖面,当湖面平静如镜时,你可以清晰地看到湖底的景象;而当湖面波澜起伏时,你却无法看到湖底。

同样,当你的内心平静时,你将更容易看到内心深处的智慧和真相。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需要静下心来,通过冥想和思考,寻找内心的平静和答案。

只有在内心平静的状态下,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外在的挑战和困扰。

故事四:珍惜当下的时光有一天,禅师看到一位年轻人焦虑不安地走来走去。

禅师问他:“年轻人,为什么你如此焦虑和忧虑?”年轻人回答:“禅师,我总是想着未来的事情,担心自己的成就和未知的风险。

”禅师微笑着说:“你看到的只是树的上层枝叶,而忽略了树根的牢固。

佛教禅语小故事20个

佛教禅语小故事20个

佛教禅语小故事20个佛教禅语小故事20个(一)宽容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外散步,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 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

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我们可以想象听到老禅师此话后,他的徒弟的心情,在这种宽容的无声的教育中,徒弟不是被他的错误惩罚了,而是被教育了.(二)不信是真谛有学僧请示慧忠国师道:“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不信的人认为是邪说,有信仰者认为是不可思议,但不知如何才正确?”慧忠国师回答道:“此是文殊普贤等之境界,非诸凡夫小乘们所能信受,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

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又《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花既不越于色,岂非般若?故经本不定法,法本无多子。

”学僧听后,仍不明白,再问道:“此中消息,信者为是?不信者为是?”慧忠国师提示更高的意境,答道:“信者为俗谛,不信者为真谛。

”学僧大惊道:“不信者讥为邪见,禅师怎可说为真谛?”“不信者自不信,真谛自真谛。

因其真谛,故凡夫斥为邪见。

邪见者,何能语真谛?”慧忠国师作了总结。

学僧方悟究竟真理,不易信也。

佛陀初证悟,即慨叹所悟与众生相违,众生认为欲乐为真,佛陀则认为欲乐为假;众生认为佛性真如为无,佛陀则认为是有。

故世间之法,莫以信与不信为准,莫不以说好说坏为准,实则是佛道的归于佛道,邪见的归于邪见。

(三)八风吹不动宋朝苏东坡居士在江北瓜州地方任职,和江南金山寺只一江之隔,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经常谈禅论道。

一日,自觉修持有得,撰诗一首,派遣书僮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注:八风是指吾人生活上所遇到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种境界,能影响人之情绪,故形容为风。

6个禅理小故事,深受启发!

6个禅理小故事,深受启发!

6个禅理小故事,深受启发!其一:传说,有个寺院的住持,给寺院立下了一个特别的规矩:每到年底,寺院里的和尚都要面对住持说一说这一年里的感受,但是,只许说两个字。

第一年年底,住持问到一个新来的小和尚说:“你这一年里的感受是什么?”小和尚答道:“床硬。

”第二年年底,住持又问到了这个小和尚说:“你这一年里的感受是什么?”小和尚答道:“食劣。

”第三年年底,这个小和尚还没等到住持问到他,他就主动找上住持说:“告辞。

”住持望着这个小和尚远去的背影自言自语地说:“心中有魔,难成正果,可惜!可惜!”这位住持所说的“魔”,就小和尚心里面那没完没了的抱怨。

这个小和尚只是考虑自己要什么,却从来没想过别人给过他什么。

其二:两个在沙漠中行走已经多日的旅人,在他们口渴难忍的时候,碰见了一位赶骆驼的老人,老人给了他们每人各半碗水。

两个人面对同样的半碗水,一个抱怨水太少,不足以消解他身体的饥渴,抱怨之下竟将这半碗水泼掉了;另一个也知道这半碗水不能完全解除身体的饥渴,但他却心想:上天给我留下这半碗水,真是恩赐,并且怀着这份感恩的心情,喝下了这半碗水。

结果,前者因为挑剔这半碗水而死在了沙漠之中,后者因为喝了这半碗水,终于成功地走出了沙漠。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对生活抱有一颗感恩之心的人,即使遇上再大的灾难,也能熬过去。

感恩者遇上祸,祸也能变成福,而那些常常抱怨生活的人,即使遇上了福,福也会变成祸。

其三:一阵风吹来,花儿纷纷飘落。

弟子问:“当花儿谢了,春天是不是结束了?”“当花儿谢了,不是春天结束了,而是春天正在远行,在她远行的路上,花儿在开,叶儿在绿,草儿在青,燕子在飞,蝴蝶在舞。

”禅师告诉弟子。

“哪春天什么时候再回来呢?”弟子问。

“当冬天到来的时候,当我们感到最寒冷的时候,我们就能听到春天的脚步声了。

”禅师说。

“春天会给我们带回什么呢?”弟子问。

“春天会给我们带回红的花、绿的叶、青的草,带回和煦的春风,带回明媚的阳光,带回温暖和美丽,带回生机和希望。

12个经典禅意故事

12个经典禅意故事

12个经典禅意故事1. 一天,一个年轻人来到一位禅师面前,向他请教人生的意义。

禅师拿起一杯水,问年轻人,“这杯水有多重?”年轻人回答,“大概50克。

”禅师笑了笑,说,“如果我让你拿着这杯水走一段路,你觉得它会变得更重吗?”年轻人点了点头。

禅师继续说道,“但如果你将它放下,再抬起来,它就会变得轻松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的烦恼就像这杯水一样,如果我们一直执着于它,它就会变得越来越沉重;而如果我们学会放下,它就会变得轻盈自在。

2. 有一位年轻人来到禅师那里,抱怨生活中的不如意。

禅师给了他一把盐和一杯水,让他尝一尝。

年轻人尝了一口,觉得非常咸。

禅师说,“人生中的困难就像这杯水,盐就是困难,而你是水。

当困难来临时,你只需要让自己变得更宽容,困难就会变得更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困难来临时,我们需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而不是让困难影响到自己的内心。

3. 有一位年轻人问禅师,“我总是觉得生活中有太多的烦恼和纠结,怎样才能摆脱这些困扰呢?”禅师拿出一朵花,递给了他。

年轻人接过花,闻了闻,禅师说,“你看,花儿并没有为了开在这里而烦恼,它只是默默地开放,享受着阳光和雨露。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会像花儿一样,享受当下的美好,而不是沉浸在烦恼之中。

4. 有一位学者前来拜访禅师,自诩博学多才。

禅师拿出一只空杯子,开始往里面倒茶。

当杯子已经满了,禅师却仍然继续往里倒。

学者看到这一幕,忍不住说,“杯子已经满了,再也装不下了!”禅师笑了笑,说,“你的心就像这个杯子,充满了自以为是的知识,没有空间接纳新的东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保持一颗谦虚的心,才能不断地学习和成长。

5. 有一位年轻人问禅师,“我总是觉得自己很渺小,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有何意义。

”禅师拿出一只蜡烛,点燃了它,然后问年轻人,“你觉得这个世界因为有了这支蜡烛而变得更亮了吗?”年轻人摇了摇头。

禅师接着说,“但这支蜡烛可以照亮自己的周围,给人带来温暖和光明。

你的存在虽然微小,却可以给身边的人带来温暖和希望。

禅理小故事 (3)

禅理小故事 (3)

禅理小故事一、修行禅宗的小和尚从前有个小和尚,他在寺庙里修行禅宗。

他每天早上都会去山林中找一片清静的地方,坐在莲花座上静心冥想。

有一天,他听说了一个很有名的禅宗大师要来寺庙讲经。

小和尚非常兴奋,他决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听这位大师讲经。

当大师开始讲经时,小和尚全神贯注地听着。

可是,不知何时起,他感觉自己的思绪开始飘忽不定,无法集中。

他试着用力把思绪拉回,但没有成功。

大师看到了小和尚的情况,他停下了讲经,走到小和尚面前,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然后问他,为什么无法集中。

小和尚愧疚地回答道:“大师,我努力想要集中注意力,但是我的思绪总是无法停歇。

”大师微笑着说:“小和尚,你知道思绪就像一条河流,无法停止吗?”小和尚点了点头。

大师继续说道:“那么,你可知道为何我们要练习禅坐?”小和尚摇了摇头。

大师解释道:“我们练习禅坐,是为了让自己观照思绪的流动,并不需要去控制它。

当你学会放下对思绪的执着,让它自由地流淌,你会发现本质上思绪是没有实体的,它只是出现和消失。

”小和尚略感困惑,他问:“大师,那我该如何让自己的思绪停下来呢?”大师微笑着说:“思绪无法停止,但你可以选择不去追随它。

当你不再追随思绪,它会自然而然地化解。

”小和尚恍然大悟,他感觉到心情明朗起来,思绪也开始平静下来。

他再次坐好,继续聆听大师的讲经。

二、抛弃执着的石头有一天,一位悟道人在禅宗寺庙前的小溪边散步。

他突然在小溪中发现了一块美丽的石头,石头上有着独特的花纹。

悟道人被这块石头吸引住了,他觉得这是一块非常宝贵的宝石,于是他伸手去捡起它。

但是,石头却自动滑开,躲避了悟道人的手。

悟道人奇怪地望着这块石头,他再次试图捡起它,却同样没有成功。

这时,一位和尚经过,看到了悟道人的困惑,便上前问道:“大师,您遇到了什么问题吗?”悟道人向和尚解释了他和这块石头的遭遇。

和尚微笑道:“这块石头并非普通的石头,它代表了我们与世界的执着。

执着就像是我们试图捡起这块石头一样,只会让我们感到困惑和受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禅理故事
满贤婆罗门遥请佛缘
佛陀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精舍弘法度众时,有一婆罗门名曰满贤,如天人般拥有无量
的财宝。

满贤为人贤德良善,恒常利他,慈愍众生,如母爱子;亦喜布施,常施设种种肴,供养外道,希求生天。

当时,满贤有一亲友从王舍城来家中作客,赞叹佛、法、僧三宝,
名声远彻;佛陀智慧广大,无论是世间、出世间法都能正知无碍,人称「世尊」,现在王
舍城中受护法龙天、国王长者、百姓所供养、赞叹。

满贤听闻亲友赞佛功德,深生信心与恭敬,于是走上高楼,手执香花,长跪合掌,遥
请世尊前来接受供养,并心想:「希望如来以您功德,令我所烧之香气芬馥,遍于王舍城内;所散之香花,于佛顶之上变成华盖。

」发誓愿已,香花即至佛顶变成华盖,香气遍布
王舍城中。

阿难见此,即问佛陀:「如此胜妙之相,从何而来?」佛说:「南方有一金地国,国内有一长者满贤遥请我及比丘僧前往彼国应供,我会至其住处,你们各藉神通前往。


到了金地国,佛陀以神通力将千位比丘隐匿起来,唯现己身至满贤长者家。

长者一听
到佛陀亲临,马上带领徒众五百人,手持百味饮食奉迎如来。

大众看到佛陀的相好庄严,
光明晖曜,威仪安详,即顶礼佛足,至诚祈请:「慈悲的世尊,请接受我们的供养。

」佛
陀慈悲应允,于是长者及五百徒众纷纷将饮食置于钵中,没想到食物始终没有满溢出来。

随后,千位比丘僧手持满钵现前,围绕着世尊。

满贤见此殊胜异相,心生欢喜,即顶礼佛陀,发大誓愿:「愿此供养善根功德,尽未来际,为盲冥众生的眼目;无皈依者,令其皈依;无救护者,为作救护;无安稳者,令其安稳;无解脱者,令其解脱;未得涅盘者,使入涅盘。

」发是愿已,佛即微笑,出五色光,遍照世界,光绕佛三匝,还从顶入。

阿难请示佛陀:「如来以何因缘微笑?请佛慈悲开示。

」佛陀告诉阿难:「满贤长者
因为供佛的功德,于未来世,过三阿僧祇劫,具菩萨行,修大悲心,圆满六波罗蜜,当得
成佛,号曰满贤,广度众生,不可限量。

」众人闻佛所说,心开意解,欢喜奉行;亦有证
得初果、二果、三果……乃至发无上菩提心者。

善生比丘缘
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度众时,波斯匿王的夫人怀胎十月,生下一儿,不仅
相貌端正殊妙、世间少有,且出世即身披袈裟,并开口说话。

王子询问波斯匿王:「请问世尊还住世吗?」波斯匿王回答:「是的。

」接着又问:「那么大迦叶尊者、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等诸大比丘呢?」波斯匿王告知他们也都还
在世。

听完波斯匿王的回答,王子恳请父王能设斋供养佛陀及诸大比丘,波斯匿王毫不思
索地就答应王子的请求。

佛陀来到皇宫,见到这位一出生就能说话的王子,即问:「你还记得你是迦叶佛时代
的三藏比丘吗?」王子回答:「是的,我记得。

」佛陀又问:「在胞胎中,安稳否?」答:「蒙佛恩泽,得存性命,得过日夜,今日得以见佛。


波斯匿王夫人看到王子竟然能与佛陀一来一往地问答,心中非常欢喜,于是请问佛陀:「世尊,王子过去生如何培福,今世一出胎即能说话,且能回答世尊所问的问题?请世尊
慈悲,为我们解说当中的因缘。

」于是佛陀说了一首偈子:
「宿造诸善业,百劫而不朽,
善业因缘故,今获如是报。


听完偈子后,波斯匿王夫妇仍不甚了解,恳请佛陀能进一步开示,于是佛陀为波斯匿
王及皇后娓娓道来。

过去迦叶如来住世时,佛陀带领大众比丘至各地宣说佛法,教化众生。

当他们来到迦
翅国时,迦翅国的太子善生对于佛陀的教诲深生敬信,因而发起无上道心,欲随佛出家。

然而他请求国王让他出家时,国王却说:「你是我唯一的儿子,将来必须继承王位,养育
人民,如果你出家了,谁来继承王位呢?我是不会让你出家修行的。


善生太子得不到父王的允许,十分哀愁,从那一刻起即拒绝任何饮食,一天、两天,
乃至到了第六天,都未曾进食。

大臣们对于太子六天没有吃东西非常担心,于是请求国王
能满太子出家之愿。

在所有大臣的乞请下,国王终于应允太子出家,但他对太子说:「我
答应让你出家,但有一个条件,就是你必须精勤读诵三藏经典,通达了悟经中教理,然后
再来见我。

」听完国王的一番话,善生王子满心欢喜,出家修行。

出家后的善生比丘,勤诵经典,思惟道理,不久即通达三藏经典,契悟第一义谛,并
且回到皇宫晋见国王。

国王问:「之前我和你约定,需通达三藏经典才能回来见我,如今
你已有所契悟了吗?」善生比丘回答:「我已了达三藏所有道理。

」国王一听,生大欢喜,马上对善生比丘说:「既然如此,我财库中的所有宝物,随你取用,绝不吝惜。

」有了国
王的承诺,为了报答佛恩、父母恩,善生比丘于是大取财物,施设百味佳肴,礼请迦叶佛
及二万比丘至宫中应供,并且供养每位比丘三衣六物。

世尊说:「由于如此殊胜的供养,善生比丘生生世世不堕恶趣,天上人间得大富贵,
且袈裟随身而生;乃至今世,以此袈裟,随我出家,得证道果。

」大众闻佛说法后,心生
法喜,信受奉行。

比丘身作金色缘
昔日,迦毗罗卫国有一位长者财富丰厚,不可计量。

他迎娶了一位望族女子为妻,后
来妻子生下一名男孩,不仅相貌端严、殊胜难伦,身上亦散发着金色光芒,照遍城内。


者夫妇见此景象,十分欢喜,于是请相师来为孩子看相。

由于男孩一出生即散发金色光芒,所以相师为他取名为「金色」。

金色日渐成长,秉性善良柔和,慈悲孝顺。

一日,他听闻佛陀在尼拘陀树下说法,便
带着亲友来到佛陀居住的精舍。

金色看见佛陀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通身光明,如同
千百日月遍照十方,即欢喜顶礼佛足,端坐听法;佛陀为他开示四圣谛法,当下心开意解,证得须陀洹果。

金色回家后,告诉父母:「佛陀身相光明,如千日般普照天地;众比丘亦
威仪庠序,神态安详,所以我想随佛出家,希望您们能够答应。

」长者夫妇十分疼爱儿子,于是答应了金色的要求。

金色前往精舍祈请佛陀成就他出家的心愿,佛陀慈悲应允:「善
来比丘,须发自落,法服着身。

」金色即现出家相。

出家后,金色比丘精进用功,不久证得阿罗汉果,为诸天世人所敬仰。

其他比丘顶礼
佛陀后请示:「世尊,这位金色比丘过去如何培植福田,今生果报如此殊胜,不仅出生豪
贵之家,散发金色光芒,又能在佛陀座下出家修行,成道证果?」于是,佛陀开示大众:
「九十一劫以前,毗婆尸佛在波罗奈国教化众生,后来因缘圆满,毗婆尸佛即入涅盘。

当时有位名叫盘头末帝的国王,发心收集毗婆尸佛的舍利,并建造一由旬高的宝塔来供奉
舍利;但随着时光流逝,舍利塔逐渐损坏。

一天,有个人经过舍利塔,发现塔身剥落,于
是和泥修补,并买金箔装饰其上,发愿后才离开。

因为修补佛塔的功德,此人在九十一劫
中都不曾堕落三涂恶道,身上总是散发金光,并于天上人间享受种种乐事。

不仅如此,今
生还能随佛出家,乃至成就道果。


佛陀告诉比丘们:「当时修补损坏的佛塔,并在塔身贴金箔的人,就是现在的金色比丘。

」大众听闻佛陀讲述金色比丘的因缘后,皆发欢喜心,依教奉行。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