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禅理小故事_故事
禅故事及感悟

禅故事及感悟1. 有个小和尚问老和尚:“师父,您开悟前每天做什么呀?”老和尚笑着说:“砍柴、担水、做饭。
”小和尚又问:“那开悟后呢?”老和尚还是笑着回答:“砍柴、担水、做饭。
”小和尚很疑惑:“这有啥区别呀?”老和尚说:“开悟前,我砍柴的时候想着担水,担水的时候想着做饭;开悟后,砍柴就砍柴,担水就担水,做饭就做饭。
”感悟:专注于当下,才能真正享受生活呀!就像我们做事的时候,一心一意才能把事情做好嘛!2. 曾经有个居士去寺庙,看到佛像前的供花特别漂亮,就问和尚:“这花真美,一定很贵吧?”和尚回答:“在喜欢它的人眼里,它无价;在不喜欢它的人眼里,它一文不值。
”感悟:价值这东西,不就是看我们自己怎么看嘛!就好比有人觉得榴莲是美味,有人却觉得臭烘烘的,这都是个人的感受呀!3. 两个和尚在争论,一个说:“旗子在动。
”另一个说:“是风在动。
”这时师父走过来说:“不是旗子动,也不是风动,是你们的心在动。
”感悟: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其实是我们内心的投影呀!就像你心情好的时候看啥都美好,心情不好的时候看啥都不顺眼,不是吗?4. 有个年轻人苦恼地问禅师:“我总是很浮躁,怎么办?”禅师让他端着一杯茶,直到他觉得累了才放下。
然后禅师说:“浮躁的时候,就像端着这杯茶,一直端着会很累,放下就轻松了。
”感悟:该放下的时候就得放下呀,别总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想想我们有时候是不是非要纠结一些没必要的事情呢?5. 一个和尚在雨中行走,没有打伞却一点也没淋湿。
别人问他怎么做到的,他说:“我心中没有雨。
”感悟:心态决定一切呀!要是我们心里阳光,遇到困难也不会觉得那么苦啦,对不对?6. 禅师给弟子们讲:“有只猴子想捞水中的月亮,怎么都捞不着。
”弟子们问:“那怎么办?”禅师说:“月亮不在水里,在天上。
”感悟:有时候我们追求的东西可能根本就是错的方向呀!就像我们非要去够那不可能的事情,还不如找找真正适合我们的呢!7. 一位施主问和尚:“人生为什么这么苦?”和尚说:“人生就像吃苦瓜,虽然苦,但也有它的清甜。
佛教禅理经典小故事

佛教禅理经典小故事一则则生动的佛教禅理故事,可以阐释一条条人生哲理,比空洞的大道理更令人乐于接受,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佛教禅理经典小故事。
佛教禅理经典小故事1:向石头道歉听说过有人向石头道歉的故事吗?一个小沙弥在化缘的时候与一位农妇吵了起来,最后发展到动手打人。
他扯破了农妇的衣服,农妇抓破了他的脸。
后被赶来的其他和尚劝开,并把小沙弥送回了寺院。
老法师了解情况后,对小沙弥一句教训的话也没有,就张罗着在供品里找出些布料并亲自带着小沙弥去给那农妇赔礼道歉。
当然,面对专程来赔不是的师徒二人,农妇也变得通情达理了,她还在老法师面前说都怨她本人,她不该嘲笑和辱骂前来化缘的小沙弥的。
回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
在半路的山坡上,老法师被一块石头绊倒了,腿上也摔得出了血,小沙弥扶起法师后,狠狠地朝地上的石头踢了几脚,还想抱起来摔它。
老法师先是念声阿弥陀佛,然后对小沙弥说:“石头本来就在原地,它又没动,是我不小心踢到它的,一点也不怪它啊,这次磕绊是我自找的,理应向石头道歉的。
”小和尚愣怔了一阵,终于明白了师父的开导自责而歉疚地说:“对不起,师父,是我错了,今后一定注重个人修养,学会尊重他人,感化他人,不再犯错或少犯错。
”是啊,石头本无意,何必自生怨?由石头到人,由人到人,我们都需要宽容和谅解,如此一来,烦恼不再,快乐永恒。
佛教禅理经典小故事2:想一想,便圆满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杂技师走钢丝,钢丝悬于两幢8层楼高的建筑物之间,看上去摇摇欲坠。
杂技师登场了,每走一步钢丝都会摇晃,吓得观众尖叫连连,但他走了过去。
杂技师洒脱地朝着观众挥手,接着他用一块黑布遮住眼睛,他问观众相不相信他能走过去?观众大喊,不要这样,太危险了。
他在观众的大喊声中,迈开了第一步。
谁也没有想到,这一次,他走得飞快,像是一路小跑就走到钢丝另一端。
观众拼命鼓掌,欢呼。
接下来,有人用绳子绑住杂技师的双手,而遮眼布条并没有拿下来。
杂技师问观众,相不相信我能走过去?观众彻底沸腾了,高喊,相信!当然,他又走过去了。
佛教禅语小故事20个

佛教禅语小故事20个佛教禅语小故事20个(一)宽容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外散步,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 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
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我们可以想象听到老禅师此话后,他的徒弟的心情,在这种宽容的无声的教育中,徒弟不是被他的错误惩罚了,而是被教育了.(二)不信是真谛有学僧请示慧忠国师道:“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不信的人认为是邪说,有信仰者认为是不可思议,但不知如何才正确?”慧忠国师回答道:“此是文殊普贤等之境界,非诸凡夫小乘们所能信受,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
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又《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花既不越于色,岂非般若?故经本不定法,法本无多子。
”学僧听后,仍不明白,再问道:“此中消息,信者为是?不信者为是?”慧忠国师提示更高的意境,答道:“信者为俗谛,不信者为真谛。
”学僧大惊道:“不信者讥为邪见,禅师怎可说为真谛?”“不信者自不信,真谛自真谛。
因其真谛,故凡夫斥为邪见。
邪见者,何能语真谛?”慧忠国师作了总结。
学僧方悟究竟真理,不易信也。
佛陀初证悟,即慨叹所悟与众生相违,众生认为欲乐为真,佛陀则认为欲乐为假;众生认为佛性真如为无,佛陀则认为是有。
故世间之法,莫以信与不信为准,莫不以说好说坏为准,实则是佛道的归于佛道,邪见的归于邪见。
(三)八风吹不动宋朝苏东坡居士在江北瓜州地方任职,和江南金山寺只一江之隔,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经常谈禅论道。
一日,自觉修持有得,撰诗一首,派遣书僮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注:八风是指吾人生活上所遇到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种境界,能影响人之情绪,故形容为风。
蕴含人生哲理的禅理故事

蕴含人生哲理的禅理故事原来想要开悟,首先不能执着于开悟,而应该再生活中慢慢累积,不经意寻找。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禅理小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禅理小故事:一个杯子一个富人问禅师:“我一生忙于赚钱,请问我应该赚多少才停止?”禅师在桌上摆了一个杯子,拿一大壶茶注满杯子。
茶水都溢满整张桌子了,禅师还是继续倒,直到把整壶茶都倒光为止。
禅师问:“你懂了吗?”富人說:“我不了解这是什么意思?”禅师说:“整壶茶水是你一生所赚的钱,杯子的容量是你一生所需要花的钱,赚超过自己所需要的财富,只会满溢出来,无法留住。
”禅理小故事:成功的时机早年,庙里种了一些黄豆。
一个烈日炎炎的午后,小和尚走到地里,一串串饱满的豆荚被小和尚碰得“刷拉刷拉”响。
随后,有些豆荚爆开了,黄澄澄的豆粒蹦得到处都是,豆秸上的空壳则打了卷,像泄了气的皮球似的,很伤心、很遗憾的样子。
小和尚怕糟践了即将到口的粮食,回去找出镰刀,告诉老和尚:“豆子都熟透了,赶快收割吧。
”老和尚说:“明天清晨再割吧。
”小和尚以为他没时间,就说:“你没空的话,就让我去割吧。
”老和尚说:“你不能去!现在正是烈日当头,豆荚都晒焦了,一碰就爆开了,豆粒四处蹦,无法收拾。
等明天清晨,夜里下了露水,豆荚潮湿了,就不会爆开了。
”第二天一早,小和尚就与老和尚一起去割豆子。
果然,豆秸、豆荚潮乎乎的。
直到割完,也没有一个豆荚爆开,一个豆粒也没有损失。
启示:收获,也是讲究时机的。
同样是熟透的果实,如果收获的时机得当,就会满载而归;否则,到手的果实也会不翼而飞,让你劳而无功。
禅理小故事:本性与天性有一学僧请示盘珪禅师道:“我有一个天生的毛病-气短心急,曾受师父指责,我也知错要改,但因心急已成为习气,始终没有办法纠正,请问禅师,您有什么办法帮我改正习气呢?”盘珪禅师非常认真的答道:“你心急的习气,如果能拿出来,我帮你改正。
”学僧道:“现在不会心急,有时会忽然跑出来。
”盘珪微微一笑道:“那么,你的心急,时有时无,不是习性,更不是天性;是你触境而生的,本来没有,因境而生。
禅师哲理故事(精选10篇)

禅师哲理故事(精选10篇)禅师哲理故事(精选10篇)人生路上,你是不是常被一些莫名奇妙的问题困扰?生活的迷茫、职场的紧张有时候会压得你喘不过气来。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禅师哲理故事(精选10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禅师哲理故事篇1诗人白居易为了要求得到更高深的学问,到处向人请教,但仍不能满足他强烈的求知欲。
有一天他听说有一位得道的禅师,学问非常高深。
于是不惜千里跋涉去求见,好不容易见到了禅师,便虚心地问:“师父,请告诉我如何才能得道?”禅师回答:“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自居易不解地说:“这连三岁小孩也知道呀,怎能说是道呢?”禅师回答:“三岁小孩也知道,但80老翁也难奉行啊!”禅师哲理故事篇2故事发生在一位日本禅师和一位日本武士之间。
这天,名叫信重的武士向名叫白隐的禅师请教说:“真有地狱和天堂吗?你能带我去参观参观吗?”“你是做什么的?”白隐禅师问。
答曰:“我是一名武士。
”“你是一名武士?”禅师大声说,“哪个蠢主人会要你做他的保镖?看你的那张脸简直像一个讨饭的乞丐!”“你说什么?”武士热血上涌,伸手要抽腰间的宝剑,他哪受得了这样的讥嘲!禅师照样火上浇油:“哦,你也有一把宝剑吗?你的宝剑太钝了,砍不下我的脑袋。
”武士勃然大怒,“哐”的一声抽出了寒光闪闪的利剑,对准了白隐禅师的胸膛。
此刻,禅师安然自若地注视着武士说道:“地狱之门由此打开!”一瞬间武士恢复了理智,觉察到了自己的冒失无礼,连忙收起宝剑,向白隐鞠了一躬,谦卑地道歉。
白隐禅师面带微笑,温和地告诉武士:“天堂之门由此敞开!”禅师哲理故事篇3有个年轻人脾气暴躁,听到一点点风吹草动、闲言碎语就要生气,禅师好意规劝,他却冲着禅师大骂,禅师不以为忤,反而笑眯眯地为他沏茶,一股股茶香扑鼻而来。
望着禅师专注而陶醉的样子,年轻人忍不住问道:“您是如何修炼到这个境界的呢?”禅师指指自己的耳朵说:“我给它安了一个筛子,那些对自己有用的话就像面粉一样往里漏,而那些不中听的话就像石子一样被挡在外面。
【哲理故事】禅语故事三则

【哲理故事】禅语故事三则第一则:禅师的竹篮有一天,一个学生问禅师:“禅师,我觉得学习禅宗好像是在打水漂。
费了那么大劲,为什么最后一滴水还是留不住呢?”禅师听了笑了笑,拿起手边的一个竹篮递给学生说:“你拿着这个竹篮,去往河边打水漂,用力往上撩一篮河水,当河水流到篮子的底部,便会发现,河水自然会溢出篮子,无法留住一滴水。
我们的内心就好比这个竹篮,充满着无穷无尽的渴望和欲望,总是无法满足。
”学生听了禅师的话,恍然大悟,原来禅宗所追求的不是表面的功名利禄,而是内心的宁静和解脱。
第二则:空杯心态一位国王邀请禅师到王宫里,想向禅师学习禅宗的智慧。
禅师来到王宫的时候,国王准备了一杯清水,洒掉一半,然后递给禅师。
禅师接过水杯,等了一会儿,国王问禅师:“你为什么不喝水呢?”禅师笑着说:“因为杯子里还有一半水。
”国王听了禅师的话,恍然大悟,明白了自己心态不够空杯,永远无法接纳更多的智慧。
禅师告诉国王:“只有放下过去,才能接纳新的智慧。
”第三则:不要執著有一位商人到寺庙请教:“大师,我一天到晚忙着做生意,但总不如意,不知如何是好?”禅师听了他的诉苦,伸手轻轻抚摸他的头,然后举起一只空杯,倒满了水,然后在水中加入了一颗大石头。
商人看到水溢出杯子外,水漫过寺庙地板。
禅师又拿出一颗小石头,放入杯子中。
水面上立刻涌出了一圈圈的波纹,水花四溅。
过了一会,水面恢复了平静。
禅师问商人:“你明白了什么吗?”商人摇摇头。
禅师传授商人:“不要在水中加入大石头,而要做些小改变,这样才能使生意顺利。
”商人听了之后,反思自己,悟出了要做小调整而不執著于大变化的道理。
这三则禅语故事都告诉我们,禅宗教导我们要放下执著和欲望,接受改变并保持空杯心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内心真正的平静和智慧。
6个禅理小故事,深受启发!

6个禅理小故事,深受启发!其一:传说,有个寺院的住持,给寺院立下了一个特别的规矩:每到年底,寺院里的和尚都要面对住持说一说这一年里的感受,但是,只许说两个字。
第一年年底,住持问到一个新来的小和尚说:“你这一年里的感受是什么?”小和尚答道:“床硬。
”第二年年底,住持又问到了这个小和尚说:“你这一年里的感受是什么?”小和尚答道:“食劣。
”第三年年底,这个小和尚还没等到住持问到他,他就主动找上住持说:“告辞。
”住持望着这个小和尚远去的背影自言自语地说:“心中有魔,难成正果,可惜!可惜!”这位住持所说的“魔”,就小和尚心里面那没完没了的抱怨。
这个小和尚只是考虑自己要什么,却从来没想过别人给过他什么。
其二:两个在沙漠中行走已经多日的旅人,在他们口渴难忍的时候,碰见了一位赶骆驼的老人,老人给了他们每人各半碗水。
两个人面对同样的半碗水,一个抱怨水太少,不足以消解他身体的饥渴,抱怨之下竟将这半碗水泼掉了;另一个也知道这半碗水不能完全解除身体的饥渴,但他却心想:上天给我留下这半碗水,真是恩赐,并且怀着这份感恩的心情,喝下了这半碗水。
结果,前者因为挑剔这半碗水而死在了沙漠之中,后者因为喝了这半碗水,终于成功地走出了沙漠。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对生活抱有一颗感恩之心的人,即使遇上再大的灾难,也能熬过去。
感恩者遇上祸,祸也能变成福,而那些常常抱怨生活的人,即使遇上了福,福也会变成祸。
其三:一阵风吹来,花儿纷纷飘落。
弟子问:“当花儿谢了,春天是不是结束了?”“当花儿谢了,不是春天结束了,而是春天正在远行,在她远行的路上,花儿在开,叶儿在绿,草儿在青,燕子在飞,蝴蝶在舞。
”禅师告诉弟子。
“哪春天什么时候再回来呢?”弟子问。
“当冬天到来的时候,当我们感到最寒冷的时候,我们就能听到春天的脚步声了。
”禅师说。
“春天会给我们带回什么呢?”弟子问。
“春天会给我们带回红的花、绿的叶、青的草,带回和煦的春风,带回明媚的阳光,带回温暖和美丽,带回生机和希望。
经典禅语故事10则

经典禅语故事10则经典禅语故事10则其实有很多的经典禅语故事里面蕴含着无穷的大智慧,我们倘若能从中有所收获,必定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成长机会,下面为大家带来经典禅语故事10则,欢迎阅读!也希望你从中有所感悟!经典禅语故事10则1、一滴水佛祖释迦牟尼考问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都回答不出。
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江、河、湖、海里去。
”2、平常心三伏天,寺院里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很难看。
小和尚看不过去,对师傅说:“师傅,快撒点种子吧!”师傅曰:“不着急,随时。
”种子到手了,师傅对小和尚说:“去种吧。
”不料,一阵风起,撒下去不少,也吹走不少。
小和尚着急地对师傅说:“师傅,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
”师傅说:“没关系,吹走的净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随性。
”刚撒完种子,这时飞来几只小鸟,在土里一阵刨食。
小和尚急着对小鸟连轰带赶,然后向师傅报告说:“糟了,种子都被鸟吃了。
”师傅说:“急什么,种子多着呢,吃不完,随遇。
”半夜,一阵狂风暴雨。
小和尚来到师傅房间带着哭腔对师傅说:“这下全完了,种子都被雨水冲走了。
”师傅答:“冲就冲吧,冲到哪儿都是发芽,随缘。
”几天过去了,昔日光秃秃的地上长出了许多新绿,连没有播种到的地方也有小苗探出了头。
小和尚高兴地说:“师傅,快来看呐,都长出来了。
”师傅却依然平静如昔地说:“应该是这样吧,随喜。
”3、禅者的祝福唐朝的龙潭禅师,他少年未出家时很贫穷,靠卖饼为生,无处栖身,所以道悟禅师把寺旁的.小屋子借给他住。
为了表示谢意,他每天送十个饼给道悟禅师,而道悟总是回赠一个给龙潭,并祝福他说:“这是给你的,祝你子孙繁昌!”他实在不解,有一天他问何故,道悟却说:“你送来的,我送给你有什么不对?”龙潭听后从此开悟出家,后来成为一代宗师。
取之于人要回报于人,得之于社会要回馈社会;要我好你也好,我赢你也赢。
这伟大的祝福,也是生活的至理。
4、死期到了一休禅师自幼就很聪明。
他的老师有一只非常宝贵的茶杯,是件稀世之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则禅理小故事
一则禅理小故事
唐朝时有一位崇信法师,他的师父是道悟禅师。
他在禅师身边待了很长时间,天天侍候师父。
他觉得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师父并没有给他指示禅机心要。
有一天,崇信忍不住向师父说道:“我来到这里之后,你还没有指示我禅修心要。
”
师父却说:“从你来了,我无时无刻不在指示你心要啊。
”
崇信问:“你是怎么指示的?”
师父说:“你端茶来,我就喝;你端饭来,我就吃;你向我磕头,我就低头领受。
哪一样不是指示你心要啊?”
崇信听了师父的开导,低下头,很长时间都不说话。
师父说:“见则直下便见,拟思即差。
(你如果当下悟到了就悟了,如果思量就会有偏差)”
崇信在一瞬间,不再思量揣度,一下子悟道了。
接着,他又进一步请教师父:“如何保持悟性呢?”
师父说:“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无别胜解。
(逍遥自在地过日子,随缘随分,就用普普通通的凡心,并没有其他的高妙之处)”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