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禅语经典故事

合集下载

禅语哲理故事

禅语哲理故事

禅语哲理故事禅语哲理故事禅语哲理故事1道生一,禅道之中的“一”是独特的哲学,或宏微合一、或对立统一、或逆反执一,总之是大道归一。

别开生面的禅语,启迪心扉的智言。

它玄秘而实在,指向分明;它神妙且通俗,义理深刻。

宏微合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禅以为要明察世界,以小观大,见微知著。

所谓“滴水能反映太阳的光辉”,这是启迪我们应当立足小处去把握大局。

佛祖问:“一滴水如何能不枯干呢?”弟子答不上来。

佛祖答:“将它放回大海里。

”其禅意是:个人力量毕竟有限,集体的力量可以带你排山倒海;个体生命短暂,事业的生命能够使你永垂不朽。

正是:滴水亦可贵,生命能永恒。

回归大海去,幸福在共存。

有人问:“如何区别愚者与智者呢?”虚云大师答:“愚者唯见雪,智者观大白。

”其禅意是:雪花从天上来,飘飘洒洒,能动荡世俗人性;白色则是从心上悟,空空荡荡,即安宁慧风智水。

正是:见物乃恋情,观色即悟空。

智愚有差异,皆因虚实中。

对立统一“眼冷似灰,心热如火。

”禅以为处世的要义,既冷静又热诚,合为一体。

所谓“不即不离,有张有弛。

”这是启示我们掌握辩证法与中和道。

有人问:“禅定有什么含义吗?”惠能大师答:“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其禅意是:世俗之相,所谓芸芸众生,唯有禅是真实的;人心之态,所谓蠢蠢欲动,唯有禅是恒定的。

正是:外身乃虚象,内心即实地。

安然来静坐,佛祖在心里。

有人问:“真有所谓天堂与地狱吗?”白隐大师答:“皆在人的善恶一念之中。

”其禅意是:人世可以成为地狱,亦可以成为天堂;要记取有多少教训,“一失足而成千古恨”。

正是:善达天堂门,恶通地狱口。

成败系一念,自警莫蹉跎。

逆反执一“背心以求心,面南而望北。

”所谓反常合道,可以殊途同归,相反相成。

“大智若愚”、“以屈求伸”,这是启悟我们以逆向思维达到出奇制胜之目的。

有人问:“如何读经能专心一致呢?”慈云大师答:“把时光置于身后。

”其禅意是:时间就是生命,但生命的意义并不决定于时间;生命可以与时俱进,更能够超越时间、征服空间。

佛教禅语小故事20个

佛教禅语小故事20个

佛教禅语小故事20个佛教禅语小故事20个(一)宽容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外散步,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 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

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我们可以想象听到老禅师此话后,他的徒弟的心情,在这种宽容的无声的教育中,徒弟不是被他的错误惩罚了,而是被教育了.(二)不信是真谛有学僧请示慧忠国师道:“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不信的人认为是邪说,有信仰者认为是不可思议,但不知如何才正确?”慧忠国师回答道:“此是文殊普贤等之境界,非诸凡夫小乘们所能信受,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

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又《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花既不越于色,岂非般若?故经本不定法,法本无多子。

”学僧听后,仍不明白,再问道:“此中消息,信者为是?不信者为是?”慧忠国师提示更高的意境,答道:“信者为俗谛,不信者为真谛。

”学僧大惊道:“不信者讥为邪见,禅师怎可说为真谛?”“不信者自不信,真谛自真谛。

因其真谛,故凡夫斥为邪见。

邪见者,何能语真谛?”慧忠国师作了总结。

学僧方悟究竟真理,不易信也。

佛陀初证悟,即慨叹所悟与众生相违,众生认为欲乐为真,佛陀则认为欲乐为假;众生认为佛性真如为无,佛陀则认为是有。

故世间之法,莫以信与不信为准,莫不以说好说坏为准,实则是佛道的归于佛道,邪见的归于邪见。

(三)八风吹不动宋朝苏东坡居士在江北瓜州地方任职,和江南金山寺只一江之隔,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经常谈禅论道。

一日,自觉修持有得,撰诗一首,派遣书僮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注:八风是指吾人生活上所遇到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种境界,能影响人之情绪,故形容为风。

禅学中的十个智慧故事,开悟修心-经典日志

禅学中的十个智慧故事,开悟修心-经典日志

禅学中的十个智慧故事,开悟修心_经典日志1、泥泞路上某日,坦山和尚与一道友一起走在一条泥泞小路上,此时,天正下着大雨。

他俩在一个拐弯处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因为身着绸布衣裳和丝质衣带而无法跨过那条泥路。

“来吧,姑娘,”坦山说道,然后就把那位姑娘抱过了泥路,放下后又继续赶路。

一路上,道友一直闷声不响,最后终于按捺不住,向坦山发问:“我们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别是年轻貌美的女子,那是很危险的,你为什么要那样做?”“什么?那个女人吗?”坦山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吗?”2、一切皆空山冈铁舟到处参访名师。

一天,他见到了相国寺的独园和尚。

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颇为得意地对独园和尚说道:“心、佛,以及众生,三者皆空。

现象的真性是空。

无悟、无迷、无圣、无凡、无施、无受。

”当时独园正在抽烟,未曾答腔。

但他突然举起烟筒将山冈打了一下,使得这位年轻的禅者甚为愤怒。

“一切皆空,”独园问道,“哪儿来这么大的脾气?”3、求人不如求己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

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

此人大惑不解,轻声问道:“您是观音菩萨吗?”那人答:“是。

”此人更加迷惑,又问:“那您自己为什么还要参拜呢?”观音菩萨答:“因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4、输与赢一位武士手里握着一条鱼来到一休禅师的房间。

他说道:“我们打个赌,禅师说我手中的这条鱼是死是活?”一休知道如果他说是死的,武士肯定会松开手;而如果他说是活的,那武士一定会暗中使劲把鱼捏死。

于是,一休说:“是死的。

”武士马上把手松开,笑道:“哈哈,禅师你输了,你看这鱼是活的。

”一休淡淡一笑,说道:“是的,我输了。

”一休输了,但是他却赢得了一条实实在在的鱼。

5、你且看他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6、一杯茶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一位禅师。

【哲理故事】禅语故事三则

【哲理故事】禅语故事三则

【哲理故事】禅语故事三则第一则:禅师的竹篮有一天,一个学生问禅师:“禅师,我觉得学习禅宗好像是在打水漂。

费了那么大劲,为什么最后一滴水还是留不住呢?”禅师听了笑了笑,拿起手边的一个竹篮递给学生说:“你拿着这个竹篮,去往河边打水漂,用力往上撩一篮河水,当河水流到篮子的底部,便会发现,河水自然会溢出篮子,无法留住一滴水。

我们的内心就好比这个竹篮,充满着无穷无尽的渴望和欲望,总是无法满足。

”学生听了禅师的话,恍然大悟,原来禅宗所追求的不是表面的功名利禄,而是内心的宁静和解脱。

第二则:空杯心态一位国王邀请禅师到王宫里,想向禅师学习禅宗的智慧。

禅师来到王宫的时候,国王准备了一杯清水,洒掉一半,然后递给禅师。

禅师接过水杯,等了一会儿,国王问禅师:“你为什么不喝水呢?”禅师笑着说:“因为杯子里还有一半水。

”国王听了禅师的话,恍然大悟,明白了自己心态不够空杯,永远无法接纳更多的智慧。

禅师告诉国王:“只有放下过去,才能接纳新的智慧。

”第三则:不要執著有一位商人到寺庙请教:“大师,我一天到晚忙着做生意,但总不如意,不知如何是好?”禅师听了他的诉苦,伸手轻轻抚摸他的头,然后举起一只空杯,倒满了水,然后在水中加入了一颗大石头。

商人看到水溢出杯子外,水漫过寺庙地板。

禅师又拿出一颗小石头,放入杯子中。

水面上立刻涌出了一圈圈的波纹,水花四溅。

过了一会,水面恢复了平静。

禅师问商人:“你明白了什么吗?”商人摇摇头。

禅师传授商人:“不要在水中加入大石头,而要做些小改变,这样才能使生意顺利。

”商人听了之后,反思自己,悟出了要做小调整而不執著于大变化的道理。

这三则禅语故事都告诉我们,禅宗教导我们要放下执著和欲望,接受改变并保持空杯心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内心真正的平静和智慧。

12个经典禅意故事

12个经典禅意故事

12个经典禅意故事1. 一天,一个年轻人来到一位禅师面前,向他请教人生的意义。

禅师拿起一杯水,问年轻人,“这杯水有多重?”年轻人回答,“大概50克。

”禅师笑了笑,说,“如果我让你拿着这杯水走一段路,你觉得它会变得更重吗?”年轻人点了点头。

禅师继续说道,“但如果你将它放下,再抬起来,它就会变得轻松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的烦恼就像这杯水一样,如果我们一直执着于它,它就会变得越来越沉重;而如果我们学会放下,它就会变得轻盈自在。

2. 有一位年轻人来到禅师那里,抱怨生活中的不如意。

禅师给了他一把盐和一杯水,让他尝一尝。

年轻人尝了一口,觉得非常咸。

禅师说,“人生中的困难就像这杯水,盐就是困难,而你是水。

当困难来临时,你只需要让自己变得更宽容,困难就会变得更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困难来临时,我们需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而不是让困难影响到自己的内心。

3. 有一位年轻人问禅师,“我总是觉得生活中有太多的烦恼和纠结,怎样才能摆脱这些困扰呢?”禅师拿出一朵花,递给了他。

年轻人接过花,闻了闻,禅师说,“你看,花儿并没有为了开在这里而烦恼,它只是默默地开放,享受着阳光和雨露。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会像花儿一样,享受当下的美好,而不是沉浸在烦恼之中。

4. 有一位学者前来拜访禅师,自诩博学多才。

禅师拿出一只空杯子,开始往里面倒茶。

当杯子已经满了,禅师却仍然继续往里倒。

学者看到这一幕,忍不住说,“杯子已经满了,再也装不下了!”禅师笑了笑,说,“你的心就像这个杯子,充满了自以为是的知识,没有空间接纳新的东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保持一颗谦虚的心,才能不断地学习和成长。

5. 有一位年轻人问禅师,“我总是觉得自己很渺小,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有何意义。

”禅师拿出一只蜡烛,点燃了它,然后问年轻人,“你觉得这个世界因为有了这支蜡烛而变得更亮了吗?”年轻人摇了摇头。

禅师接着说,“但这支蜡烛可以照亮自己的周围,给人带来温暖和光明。

你的存在虽然微小,却可以给身边的人带来温暖和希望。

禅语哲理故事

禅语哲理故事

禅语哲理故事宏微合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禅以为要明察世界,以小观大,见微知著。

所谓“滴水能反映太阳的光辉”,这是启迪我们应当立足小处去把握大局。

佛祖问:“一滴水如何能不枯干呢?”弟子答不上来。

佛祖答:“将它放回大海里。

”其禅意是:个人力气毕竟有限,集体的力气可以带你排山倒海;个体生命短暂,事业的生命能够使你永垂不朽。

正是:滴水亦可贵,生命能永恒。

回归大海去,幸福在共存。

有人问:“如何区别愚者与智者呢?”虚云大师答:“愚者唯见雪,智者观大白。

”其禅意是:雪花从天上来,飘飘洒洒,能动荡世俗人性;白色则是从心上悟,空空荡荡,即安静慧风智水。

正是:见物乃恋情,观色即悟空。

智愚有差异,皆因虚实中。

对立统一“眼冷似灰,心热如火。

”禅以为处世的要义,既冷静又热诚,合为一体。

所谓“不即不离,有张有弛。

”这是启示我们把握辩证法与中和道。

有人问:“禅定有什么含义吗?”惠能大师答:“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其禅意是:世俗之相,所谓芸芸众生,唯有禅是真实的;人心之态,所谓蠢蠢欲动,唯有禅是恒定的。

正是:外身乃虚象,内心即实地。

安然来静坐,佛祖在心里。

有人问:“真有所谓天堂与地狱吗?”白隐大师答:“皆在人的善恶一念之中。

”其禅意是:人世可以成为地狱,亦可以成为天堂;要记取有多少教训,“一失足而成千古恨”。

正是:善达天堂门,恶通地狱口。

成败系一念,自警莫蹉跎。

逆反执一“背心以求心,面南而望北。

”所谓反常合道,可以殊途同归,相反相成。

“大智若愚”、“以屈求伸”,这是启悟我们以逆向思维达到出奇制胜之目的。

有人问:“如何读经能用心一致呢?”慈云大师答:“把时间置于身后。

”其禅意是:时间就是生命,但生命的意义并不决定于时间;生命可以与时俱进,更能够超越时间、制服空间。

正是:晨钟面西天,暮鼓背明灯。

不知光阴去,全神贯入经。

有人问:“一个人终日兀兀地要思量什么呢?”惟严大师答:“非思量。

”其禅意是:一个人要以至死不渝之信念,应对瞬息万变之世界;要用坚决不移之态度,制服风起云涌之欲望。

六个禅意故事,让你破迷开悟!(深度好文)

六个禅意故事,让你破迷开悟!(深度好文)

六个禅意故事,让你破迷开悟!(深度好文)一,泥泞路上某日,坦山和尚与一道友一起走在一条泥泞小路上,此时,天正下着大雨。

他俩在一个拐弯处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因为身着绸布衣裳和丝质衣带而无法跨过那条泥路。

“来吧,姑娘。

”坦山说道,然后就把那位姑娘抱过了泥路,放下后又继续赶路。

一路上,道友一直闷声不响,最后终于按捺不住,向坦山发问:“我们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别是年轻貌美的女子,那是很危险的,你为什么要那样做?”“什么?那个女人吗?”坦山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吗?”二,一切皆空山冈铁舟到处参访名师。

一天,他见到了相国寺的独园和尚。

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颇为得意地对独园和尚说道:“心、佛,以及众生,三者皆空。

现象的真性是空。

无悟、无迷、无圣、无凡、无施、无受。

”当时独园未曾答腔,但他突然举起手里的东西将山冈打了一下,使得这位年轻的禅者甚为愤怒。

“一切皆空,”独园问道,“哪儿来这么大的脾气?”三,求人不如求己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

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

此人大惑不解,轻声问道:“您是观音菩萨吗?” 那人答:“是。

”此人更加迷惑,又问:“那您自己为什么还要参拜呢?”观音菩萨答:“因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四,送一轮明月一位在山中修行的禅师,有一天夜里,趁着皎洁的月光,他在林间的小路上散完步后回到自己住的茅屋时,正碰上个小偷光顾,他怕惊动小偷,一直站门口等候他……小偷找不到值钱的东西,返身离去时遇见了禅师,正感到惊慌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说着脱下了身上的外衣,说道:“夜里凉,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

”说完,禅师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你!”第二天,温暖的阳光融融地洒照着茅屋,禅师推开门,睁眼便看到昨晚披在小偷身上的那件外衣被整齐地叠放在门口。

6个禅语经典故事

6个禅语经典故事

6个禅语经典故事1)临时抱佛脚古时候,在云南的南面有一个外民族建立的小国家,这个小国家的民众都是信仰释迦牟尼的佛教徒。

有一次,一个被判了死刑的罪犯在深夜挣断了锁链和木枷越狱逃跑了。

第二天清晨,官府发现后即派兵丁差役四处追捕。

那个罪犯逃了一天一夜后已精疲力竭,眼看追兵已近,他自知难以逃脱,便一头撞进了一座古庙。

这座庙宇里供着一座释迦牟尼的坐像,佛像高大无比。

罪犯一见佛像,心里悔恨不已,抱着佛像的脚,号啕大哭起来,并不断用磕头表示忏悔。

这个罪犯一边磕头,一边嘴里不停地说:“佛祖慈悲为怀,我自知有罪,请求剃度为僧,从今往后,再也不敢为非作歹!”不一会儿,他的头也磕破了,弄得浑身上下都是鲜血。

正在这时,追兵赶到。

兵丁差役见此情景,竟被罪犯的虔诚信佛、真心悔过的态度感动了,便派人去禀告官府,请求给予宽恕。

官府听后,不敢作主,马上禀告了国王。

国王笃信佛祖,赦免了罪犯的死罪,让他入寺剃发当了和尚。

后来,当这个国家的一些和尚到中国传播佛教时,将这个故事及因故事产生的“临时抱佛脚”的俗语带入了我国。

2)当心你的脚步马祖禅师与一位学生外出散步时,学生问他:「甚麽是佛?」马祖答道:「天是蓝色,树是绿色。

」学生说:「我明白这点。

」就在这时,马祖指着学生前面的地方说:「当心你的脚步!」原来一条毒蛇正窜过学生前面,学生因而大吃一跳。

就在那刻,他的知见全部消失了,他的「天是蓝色」的心消失了,明白「树是绿色」也没有用。

马祖的一句「当心你的脚步」,是十分高深的教法。

这故事教导我们知见不能帮助我们,不能救渡我们的一生,反而,当下一刻你正在做甚麽呢?时刻保持清明心,当你做一件事时,只是去做。

就算你明白蓝天绿树都是真理,但如你不能保持清明心,这知见便不能正确地运作去帮助你的人生。

因此,当下每刻只是去做的心是十分重要的。

当下的心是没有主体和客体,你只是在这刻清晰地运作,帮助一切众生,这也就是大慈大悲大菩萨行。

3)已进不退禅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智慧,还在于它的独特性和坦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个禅语经典故事
1)临时抱佛脚
古时候,在云南的南面有一个外民族建立的小国家,这个小国家的民众都是信仰释迦牟尼的佛教徒。

有一次,一个被判了死刑的罪犯在深夜挣断了锁链和木枷越狱逃跑了。

第二天清晨,官府发现后即派兵丁差役四处追捕。

那个罪犯逃了一天一夜后已精疲力竭,眼看追兵已近,他自知难以逃脱,便一头撞进了一座
古庙。

这座庙宇里供着一座释迦牟尼的坐像,佛像高大无比。

罪犯一见佛像,心里悔恨不已,抱着佛像的脚,号啕大哭起来,并不断用磕头表示忏悔。

这个罪犯一边磕头,一边嘴里不停地说:“佛祖慈悲为怀,我自知有罪,请求剃度为僧,从今往后,再也不敢为非作歹!”不一会儿,他的头也磕破了,弄得浑身上下都是鲜血。

正在这时,追兵赶到。

兵丁差役见此情景,竟被罪犯的虔诚信佛、真心悔过的态度感动了,便派人去禀告官府,请求给予宽恕。

官府听后,不敢作主,马上禀告了国王。

国王笃信佛祖,赦免了罪犯的死罪,让他入寺剃发当了和尚。

后来,当这个国家的一些和尚到中国传播佛教时,将这个故事及因故事产生的“临时抱佛脚”的俗语带入了我国。

2)当心你的脚步
马祖禅师与一位学生外出散步时,学生问他:「甚麽是佛?」马祖答道:「天是蓝色,树是绿色。

」学生说:「我明白这点。

」就在这时,马祖指着学生前面的地方说:「当心你的脚步!」原来一条毒蛇正窜过学生前面,学生因而大吃一跳。

就在那刻,他的知见全部消失了,他的「天是蓝色」的心消失了,明白「树是绿色」也没有用。

马祖的一句「当心你的脚步」,是十分高深的教法。

这故事教导我们知见不能帮助我们,不能救渡我们的一生,反而,当下一刻你正在做甚麽呢?时刻保持清明心,当你做一件事时,只是去做。

就算你明白蓝天绿树都是真理,但如你不能保持清明心,这知见便不能正确地运作去帮助你的人生。

因此,当下每刻只是去做的心是十分重要的。

当下的心是没有主体和客体,你只是在这刻清晰地运作,帮助一切众生,这也就是大慈大悲大菩萨行。

3)已进不退
禅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智慧,还在于它的独特性和坦诚。

在杂乱的生活中给人们一种超然于世的心境,从乌七八糟的世界和林林总总的欲望中让人们发现自己的真心和诚意。

多年以前,马祖的一个俗家弟子就是这样做的。

他的名字就叫做邓隐峰。

那时的邓隐峰,只是一个刚入门的弟子,做一些杂活。

一天,他推着土车上山。

那山路不仅崎岖,而且窄小,大概恰好能容下他的小车。

当路过一个山口转弯处时,恰逢马祖伸脚坐在路上歇息。

邓隐峰认得马祖,就对马祖说:“请把脚收起来。

”马祖依稀记得这样的一个弟子,就想考较一下他的功德。

马祖不仅没有收回自己的脚,反而说:“已展不收。

”邓隐峰也不让,也说道:“已进不退。

”说完就真的推着车子从马祖脚上碾了过去,碾伤了马祖的脚。

马祖很是生气,忍痛回法堂后召集僧众,提着板斧对僧众说:“刚才碾伤老僧脚的人,给我出来。

”邓隐峰听到了师父的话,于是就走到大师跟前,伸长脖子。

马大师却放下了斧头,马祖知道他的心中是透明的,就原谅了他。

多少年过去了,邓隐峰老得快要死了,但他并不伤心。

他安详地对僧众说:“各方禅师迁化示寂时,有坐着、躺着的,我也见过。

有没有站着去世的呢?”一个和尚回答
道:“有。

”他就又问:“有没有倒立着去世的?”众僧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没见过。

”于是,他就倒立而亡。

禅的智慧:林清玄在讲禅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对于禅者,每一个心念、每一个生活动作,都可以摊开在阳光下检验。

这一句话正可以做这个故事的注脚。

禅师的心灵永远都是那样的真诚。

也正因为这真诚,他们问心无愧,他们解脱心灵,独立于世。

禅的知识:邓隐峰,生卒年不详,福建人。

为俗家弟子,初参马祖道一,后拜石头希迁为师,又折回马祖道一处契悟。

为人狂放不羁,禅法直接而凌厉,有“狂禅”之称。

4)坐禅不能成佛
禅一样讲究成佛,因为佛是一种真谛,是大彻大悟后的心境。

很多和尚为了这可能会花上数十年,甚至一生的功夫。

他们并不知道成佛只是一种心境,不可妄求,否则只会越修离佛越远。

青年时候的马祖就是如此,幸好,他还有一个得道的师父怀让。

那时,马祖整天呆呆地坐在那里参禅。

佛堂前的花儿开了,他看不到;天上的朗朗晴空,他没注意到;甚至连木鱼声,他都听得快没有感觉了。

他只是枯枯地坐在那里。

这些都被师父怀让看在眼里,过了很久,怀让准备开导他了。

怀让问马祖:“你整天在这里坐禅,到底想要得到什么呢?”马祖答道:“我想成佛呀。

”回答干脆利落,不带任何迟疑。

怀让不声不响,从墙边拿起一块砖头,在马祖附近的石头上就磨了起来。

起初,马祖没有注意到。

当他注意到了时,完全被老师的行为吸引了。

马祖不解地问:“师父,您磨砖头作什么呀?”怀让若无其事地说:“我磨砖头作镜子啊。

”“磨砖也能作镜子?怎么可能呢?”怀让却并不惊奇,仍然语调平缓。

他说:“磨砖头不能作镜子,那么坐禅又怎么能成佛呢?”马祖就问道:“怎么样才能成佛呢?”“这道理就好比人们驾牛车。

如果车子不走了,你是打车?还是打牛?”看到马祖无法回答。

怀让又说道:“你是学坐禅,还是要成佛?如果学坐禅,禅并不在于坐卧。

如果要成佛,佛无定形。

对于变化不定的事物也不应该有取舍。

你执著于坐禅,那不能成佛,反而是背道而行了。


禅的智慧:禅要不执著,禅无定法。

无论是参禅,还是追求佛家真如都不能死死地抓住具体的外物和形式因素,那样只能是背道而行。

成佛也是禅师的一大追求,只是禅家的佛已经没有神圣的彼岸光芒,他是任何人都可以接触的,他就在你开悟的瞬间。

禅的知识:马祖道一(709—788),四川成都人。

俗姓马,在佛教僧侣中,惟一以俗姓称祖的禅师。

马祖在唐开元年间跟随怀让,得悟大道;离别怀让后,便到福建、江西等地去做方丈,门下杰出的弟子近百人,有百丈怀海、南泉普愿、西堂智藏等,百丈下更开衍出临济、沩仰二宗。

唐德宗贞元四年示寂于石门山。

唐宪宗时,赐谥“大寂禅师”。

5)热心人
归宗智常禅师有一个弟子,法名叫灵训。

他很有慧心,也聪明伶俐,心思奇快。

归宗智常非常喜欢他,一直希望他继承佛法,使禅门在他的手中发扬光大。

但是,也正因为灵训和尚领悟力奇高,也常常有参念天下之心。

在一个冬天,他看到大雪纷纷扬扬,天地一下子陷入白色之中。

这寂寥的气氛中,他下定决心要离开,要独自下山,云游四方,参学天下。

他就去向归宗智常禅师告辞,说了自己的想法。

归宗禅师问他:“你要到什么地方去?”“四海云游,处处是家。

”“好!你在我这里参禅了十几年了,就要走了,在这最后的时间我再向你说点佛法真意吧。

你收拾好了行李,再来找我吧。

”灵训和尚就回去收拾行李,不一会提着行李到方丈室的门外。

他将行李放在门外,进去拜见归宗禅师。

归宗禅师招呼他道:“你到我的前面来。

”等灵训和尚走到面前时,他就说:“天气严寒,途中善自珍重。


禅的智慧禅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人生本来是有情的,所以禅师也是一种有情人,甚至可以说是热心人。

只是禅反对对于情的执著和偏执。

归宗智常热心的背后,还有一种告诫和提醒:世间诸相,如同冬天的寒冷一样时时侵入肌肤,扰乱心灵,一定要小心。

6)不可向你说
有一学僧想到覆船禅师住的地方去,在路上碰到一个卖盐的老翁,于是就向前问道:“请问老翁覆船路如何去?”
良久,都等不到老翁的回答,于是学僧又问一次。

老翁:“我已经向你说过了,你聋吗?”
学僧:“你回答过我什么?”
老翁:“向你说覆船路。


学僧:“难道说你也学禅吗?”
老翁:“不止是禅,连佛法也全会。


学僧:“那你试说看看?”
老翁一句话也不说,挑起盐篮便要走。

学僧不解只道了一声:“难!”
老翁:“你为什么这样说?”
学僧:“盐翁!”
老翁:“有何指示?”
学僧:“你叫做什么?”
老翁:“不可向你说这是盐。


要去覆船禅师处参学,路要怎么走?“既曰覆船,何有道路?”道,有难行道,易行道,有大乘道小乘道,有出世道世间道,一般学者,总要循道前行,但禅门学者,“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

”虽是覆船,又何无路?
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

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

感激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消除了你的业障。

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自立。

感激绊到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

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