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的经典成语故事及释读
最经典的成语故事10则

最经典的成语故事10则中国历史悠久,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汉语更是渊远流长的文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而成语则是汉语的精髓。
下面是最经典的成语故事10则,欢迎阅读:【成语一】:坐怀不乱解释: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将受冻的女子裹于怀中,没有发生非礼行为。
形容男子在两性关系方面作风正派。
成语故事:战国时,邯郸的大思想家荀况在他的不朽着作《荀子。
大略》中,讲述了一个生动感人的《坐怀不乱》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柳下惠,他是春秋时鲁国大夫,任士师(掌管弄狱的官)。
鲁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齐国进攻鲁国时,他派人到齐国去,劝说齐国退兵,受到鲁僖公的称赞。
在当时,柳下惠以善于讲究贵族礼节而着称,是个道德高尚的人。
有一次柳下惠到外地办事,耽搁了出城时间,此时,客店也已住满了客人,他只好到城门下夜宿。
不久,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也来到城门下夜宿。
柳下惠见那女子衣服单薄,冻得索索发抖。
柳下惠恐怕那女子冻死,就用自己的棉衣把她裹在怀里,一直到天亮,丝毫没有淫乱行为。
此后,人们就用“坐怀不乱”来形容男子在两性道德方面情操高尚,作风正派。
【成语二】:炙手可热解释: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
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成语故事:唐玄宗李隆基年轻时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但是,唐玄宗后来任用李林甫为丞相,政治开始腐败。
公元745年,他封杨玉环为贵妃,纵情声色,奢侈荒淫,政治越来越腐败了。
杨贵妃有个堂兄叫杨刽。
由于杨贵妃得宠,杨刽也平步青云,做了御史,唐玄宗还赐名国忠。
不久,李林甫死了,唐玄宗便任命杨国忠做丞相,把朝廷政事全部交杨国忠处理。
一时之间,杨家兄妹权势熏天,他们结党营私,把整个朝廷搞得乌烟瘴气,以致不久以后就爆发了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
可当时,杨家兄妹过着花天酒地、穷奢极欲的生活。
公元753年3月3日,杨贵妃等到曲江江边游春野宴,轰动一时。
诗人社甫对杨家兄妹这种只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的行为极为愤慨,写出了着名的《丽人行》一诗,大胆揭露和深刻讽刺了杨家兄妹生活的奢侈和权势的显赫。
十个成语故事的大概意思要简短一点

十个成语故事的大概意思要简短一点1、雪中送炭【成语故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范成大一生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深受人们的喜爱,晚年退居故乡石湖,自号石湖居士,他着作被编为《石湖居士诗集》,其中有一首《大雪送炭与芥隐》诗:“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2、画饼充饥【成语故事】曹操的孙子曹睿当上皇帝后急于找一个“中书郎”,让大臣卢毓推荐一个真有本事的人,并告诫他推荐人才不能只看名声,名声就像画在地上的一张饼,饥饿时不能吃。
卢毓经过仔细挑选为曹睿选中中书郎。
3、囫囵吞枣【习语故事】从前,有一个智者听说吃梨对牙齿有好处,但对脾不好,但吃枣却正好相反。
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不嚼,吃枣不嚼,这样才不会伤牙伤脾,人们都嘲笑他把枣都吞了。
4、尔虞我诈【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强大的楚国包围了弱小的宋国都城,宋国大帅华元誓死守城不降,楚军存粮不多,车夫申叔向楚庄王献计,要士兵盖房种地,装做长住的样子。
华元急了,偷偷潜入楚军统帅子反的营帐,说城里缺粮人们易子而食。
于是两军讲和。
5、草船借箭【成语故事】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攻打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周瑜心胸狭隘,很忌妒诸葛亮,设计让诸葛亮三天之间完成造箭十万支。
诸葛亮向鲁肃借了20只船及草人,趁夜色大雾之机,开船向曹营,曹操率军拼命向草人上射箭,圆满完成任务。
6、嫦娥奔月【习语故事】据说在古代,天空中同时出现了10个太阳,大地被烤焦了。
后羿射下9个太阳为民除害,西天王母娘娘赏赐他长生不老药。
他的妻子嫦娥趁后羿不注意偷了这些药。
突然,她变成了神仙,飞到了天宫。
王母娘娘惩罚了她,让她在广寒宫好好想想。
7、恃才傲物【成语故事】南朝时期,齐武帝的侄子萧子显从小聪慧过人,文思敏捷。
在任梁国国子博士时,把梁武帝写的《经义》作太学的教材授课。
他写成《后汉书》100卷,《齐史》60卷。
他深得梁武帝的信任。
梁武帝认为他恃才傲物,在他死后赐他谥号“骄”。
8、舍生取义【成语故事】春秋末期,大夫赵襄子杀了大夫智伯。
20个成语故事及解释

成语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故事情节,能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以下是20个常见成语及其故事和解释:1. 画龙点睛故事:相传古代有位画家画了一条栩栩如生的龙,但觉得还差点什么,于是在画龙的眼睛处点上了一点墨,瞬间龙焕发出生机。
解释:比喻在文章或艺术作品的关键处加以点染,使之更加生动深刻。
2. 杞人忧天故事:古时候杞国有个人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别人劝他不必多虑,他却认为这是大事。
解释:比喻无端地、不切实际地多虑多惧。
3. 指鹿为马故事:秦始皇时期,有人故意指着鹿说它是马,希望见风使舵,试探人心。
解释: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4. 杀鸡儆猴故事:一位官员为了警告众猴子,就杀了一只鸡,猴子们都吓得不敢再犯错。
解释:用严惩少数人的错误来警告其他人。
5. 鹤立鸡群故事:鹤本身高洁孤傲,站在鸡群中显得格格不入。
解释:形容一个人在一群人中,因为过于出众而显得格格不入。
6. 画蛇添足故事:有人画了一张蛇,又画了一只脚,以为足够完美,实际上画错了。
解释:比喻做多余的事,反而弄巧成拙。
7. 掩耳盗铃故事:有个人偷了别人的铃,把铃藏在耳朵底下,自以为没人听见了。
解释: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掩盖不了真相。
8. 纸上谈兵故事:战场上没有实际经验,只是在纸上谈论兵法。
解释:比喻只是空谈理论,没有实践经验。
9. 对牛弹琴故事:传说有个人对着牛弹琴,牛当然不会懂音乐。
解释:比喻对对方讲解、说明,而对方却不懂。
10. 狐假虎威故事:一只狐狸借用老虎的威势吓唬其他动物。
解释: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11. 亡羊补牢故事:羊跑掉了,主人赶紧修牢,以防止更多的羊跑掉。
解释:比喻为了弥补已经造成的损失而采取的补救措施。
12. 画蛇添足故事:有人画了一张蛇,又画了一只脚,以为足够完美,实际上画错了。
解释:比喻做多余的事,反而弄巧成拙。
13. 守株待兔故事:有个农夫守着树根,等待兔子自己送上门来。
解释:比喻不做实际努力,只是幻想着奇迹出现。
历史成语故事10则

历史成语故事10则我们日常使用的许多成语,其实都来源于一些成语典故,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历史成语故事,希望能帮助到您。
故事(一)水滴石穿【典故】宋朝时,张乖崖在崇阳当县令。
当时,常有军卒侮辱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事。
张乘崖认为这是一种反常的事,下决心要整治这种现象。
一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
突然,他看见一个小吏从府库中慌慌张张地走出来。
张乘崖喝住小吏,发现他头巾下藏着一文钱。
那个小吏支吾了半天,才承认是从府军中偷来的。
张乘崖把那个小吏带回大堂,下令拷打。
那小吏不服气:“一文钱算得了什么!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杀我!”张乘崖大怒,判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为了惩罚这种行为,张乘崖当堂斩了这个小吏。
【释读】成语“水滴石穿”原比喻小错不改,将会变成大错。
现比喻只要坚持不懈,总能办成事情。
故事(二)卧薪尝胆【典故】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
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
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退居到会稽。
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
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
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不听。
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
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
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
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
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
简单四个字成语故事(10篇)

简单四个字成语故事(10篇)1.简单四个字成语故事闭门思过韩延寿是西汉时期一个的官吏,他做官崇尚礼义,以教化感化人们做善事,以礼让解决纠纷,平息诉讼。
因为在淮阳太守任上政绩显著,朝廷让他到更难治理的颍川当太守。
有一次,他出去巡行,经过了高陵县,看见兄弟两个人为了争夺田产而大打出手。
韩延寿见此情景,十分沮丧,他觉得这是对他一贯推行的礼义教化的巨大嘲讽。
他于是说,“我有幸成为这里的长官,却没给老百姓做出表率,百姓没有蒙受教化的熏陶,以致兄弟失和,骨肉争讼。
这个责任全都是因为我无德无能造成的,我必须引咎辞职,关起门来好好地反省检讨自己的过失,听候朝廷处分。
”说完之后,他就回到住处,不再出门,终日反省自己的不足。
他的行为使当地官员都不知所措,最后只好一个个的把自己捆起来投到监狱里,表示请罪。
争田产的兄弟俩这下全傻了,连他们的家族也都惶恐不安,指责他俩犯了大罪。
兄弟俩被深深地感动,痛悔自己的错误,剃光了头,*着上身到县衙请罪。
两人都表示,愿将田产让给对方,希望韩太守能原谅他们。
韩延寿于是出门和县里的官员以及兄弟两个见了面,并且大设酒宴和他们同欢共乐。
闭门思过成语意思:后来人们就用闭门思过这个成语来比喻,有了过失和错误之后,要自我反省和检讨。
闭门思过中的过就是过失错误。
2.简单四个字成语故事凿壁借光把与邻居相隔的墙上凿开一个洞,偷偷地借邻舍的烛光读书。
现在用这个成语来形容读书十分刻苦的人。
汉朝时,有一人叫匡衡,勤奋好学。
家里很穷,白天必须干活,晚上他才能读书。
但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
他的邻居家一到晚上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
对邻居说:“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说:“既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烛光透过来了。
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带拼音的成语故事

带拼音的成语故事1. 井底之蛙(jǐng dǐ zhī wā)。
故事讲述了一个住在井底的蛙,它以为整个世界就是井口的一小块天空。
有一天,一只从外面来的蛙告诉它外面的世界有多么广阔美丽,但井底之蛙却不相信,认为外面的世界只是虚构的。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眼光狭窄,见识不足的人。
2. 画蛇添足(huà shé tiān zú)。
相传古代有个人画了一条蛇,但觉得不够完美,于是在蛇身上再加上了蛇的腿。
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做多余的事情,弄巧成拙。
3. 杯弓蛇影(bēi gōng shé yǐng)。
故事中有个人在山林中看到了杯子的倒影,同时又看到了弓和蛇的影子,就因此产生了杯弓蛇影的错觉。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因多虑而产生的错觉。
4. 对牛弹琴(duì niú tán qín)。
相传有个人对着牛弹琴,牛听不懂也不在乎。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对不懂事的人说教,或对不懂装懂。
5. 杞人忧天(qǐ rén yōu tiān)。
古时候,杞国有个人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但其他人都觉得他的担心是多余的。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多虑、杞人忧天。
6. 狗尾续貂(gǒu wěi xù diāo)。
相传有个人买了一条貂,但嫌它的尾巴太短,就用狗的尾巴接了上去。
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弄虚作假,把本来好的东西搞坏。
7. 守株待兔(shǒu zhū dài tù)。
故事中有个人看到兔子撞死在树根上,就坐在那里守着树,等待有兔子撞死。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不劳而获,坐等幸运降临。
以上就是带拼音的成语故事,每个成语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希望通过这些故事,能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成语的魅力和意义。
愿我们能够在传承和应用成语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文化修养,让成语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让智慧之光照亮我们的人生道路。
成语故事及解释

成语故事及解释成语是汉语中的特殊表达方式,它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语故事作为成语的来源和背后的故事,更是让人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些成语的来历和含义。
1. 画蛇添足。
相传古代有一个画师,他画了一条蛇,但觉得画得不够生动,于是又在蛇身上加上了腿。
有人看到后告诉他,“画蛇添足!”意思是原本已经很好了,反而多此一举,反而弄巧成拙。
2. 杯弓蛇影。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原文是“杯弓蛇影,不能自见”。
比喻因为害怕而产生的错觉。
3. 杞人忧天。
传说春秋时期,杞国有个人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大家都劝他不要杞人忧天。
这个成语就是由此而来,形容人胡思乱想,杞人忧天。
4. 画龙点睛。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原意是画龙时点上眼睛,形容最后一笔或最后一个动作使整体更加完美。
5. 掩耳盗铃。
这个成语出自《列子》,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掩耳盗铃。
6. 杀鸡取卵。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比喻为一时的利益而毁掉长远的利益。
7. 守株待兔。
这是一个出自《列子》的故事,比喻不劳而获,坐等幸运降临。
8. 亡羊补牢。
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比喻事情出了问题后及时补救。
9. 狐假虎威。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别人。
10. 画蛇添足。
相传古代有一个画师,他画了一条蛇,但觉得画得不够生动,于是又在蛇身上加上了腿。
有人看到后告诉他,“画蛇添足!”意思是原本已经很好了,反而多此一举,反而弄巧成拙。
以上就是一些成语故事及其解释,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内涵和意义。
希望大家在学习成语的同时,也能了解其中的故事,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经典成语故事10个

经典成语故事10个1得意忘形魏晋时,有个名气很大的文人叫阮籍。
他博学多才,性情极其豪放。
他读书入迷时,可以好几个月都不出家门。
出外游玩和访友时,因迷恋名山大川的景色,沉迷于朋友之间的交往,常常几个月都不回家,他得意的时候就尽情地享乐,能够忘记自己是什么模样。
[解释]本意为因高兴而忘掉一切。
现多形容浅薄的人得志,高兴得无法控制自己。
2八仙过海传说吕洞宾等八位神仙途经东海去仙岛,只见巨浪汹涌。
吕洞宾提议各自投一样东西到海里,然后各显神通过海。
于是铁拐李把拐杖投到水里,自己立在水面过海;韩湘子以花篮渡水:吕洞宾、蓝采和、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也分别把自己的萧、拍板、纸驴、鼓、玉版、竹罩投到海里,站在上面逐浪而过。
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过了东海。
[解释]比喻各有一套办法或本领去完成任务。
一般连用。
3对症下药三国时有个名医华佗给两个发烧头疼的人看病,用了不同的药。
两人觉得奇怪,为什么同样的症状,却用药不同?华佗对他们说:“你的病是由内部伤食而引起的,他的病则是外感风寒受了凉而引起的。
”服药后,他俩的病果然很快便好了。
[注释]症:病症[解释]比喻针对具体情况采取有关措施。
也作“对症用药”。
4以貌取人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
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
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他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
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
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
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地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解释]只根据外貌来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个的经典成语故事及释读
【经典成语故事(一)铁杵磨针】
【典故】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
了城外。
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
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
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
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不过,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能够穿石,愚公能够移山,铁杵为什么
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不过,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
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
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
没有问题的。
【经典成语故事(二)闻鸡起舞】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
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
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
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祖逖24岁
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
他与刘琨感情
深厚,不但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
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
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
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
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
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
祖逖
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
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即时振作。
【经典成语故事(三)亡羊补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