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经典小故事(最新)
佛教经典故事1

佛教经典故事(1):一切皆空山冈铁舟到处参访名师。
一天,他见到了相国寺的独园和尚。
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颇为得意地对独园说道:心、佛,以及众生,三者皆空。
现象的真性是空。
无悟、无迷、无圣、无凡、无施、无受。
当时独园正在抽烟,未曾答腔。
但他突然举起烟筒将山冈打了一下,使得这位年轻的禅者甚为愤怒。
一切皆空,独园问道,哪儿来这么大的脾气?佛教经典故事(2):输与赢一位武士手里握着一条鱼来到一休禅师的房间。
他说道:我们打个赌,禅师说我手中的这条鱼是死是活?一休明白如果他说是死的,武士肯定会松开手;而如果他说是活的,那武士必须会暗中使劲把鱼捏死。
于是,一休说:是死的。
武士立刻把手松开,笑道:哈哈,禅师你输了,你看这鱼是活的。
一休淡淡一笑,说道:是的,我输了。
一休输了,但是他却赢得了一条实实在在的鱼。
佛教经典故事(3):求人不如求己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
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
此人大惑不解,轻声问道:您是观音菩萨吗?那人答:是。
此人更加迷惑,又问:那您自己为什么还要参拜呢?观音菩萨答:因为我明白,求人不如求己。
佛教经典故事(4):快乐之道某日,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过来三位信徒,向他施礼,说道: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们信佛多年,却并不觉得快乐,这是怎样回事呢无德禅师放下锄头,安详地看着他们说:想快乐并不难,首先要弄明白为什么活着。
三位信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料到无德禅师会向他们提出问题。
过了片刻,甲说:人总不能死吧!死亡太可怕了,所以人要活着。
乙说:我此刻拚命地劳动,就是为了老的时候能够享受到粮食满仓、子孙满堂的生活。
丙说:我可没你那么高的奢望。
我务必活着,否则一家老小靠谁养活呢无德禅师笑着说:怪不得你们得不到快乐,你们想到的只是死亡、年老、被迫劳动,不是理想、信念和职责。
没有理想、信念和职责的生活当然是很疲劳、很累的了。
信徒们不以为然地说:理想、信念和职责,说说倒是很容易,但总不能当饭吃吧!无德禅师说:那你们说有了什么才能快乐呢甲说:有了名誉,就有一切,就能快乐。
20个佛教经典小故事

佛教经典小,是茫茫人海中的慈航,它教人认识生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指示人生的真谛。
20个佛教经典小故事
1、泥泞路上
某日,坦山和尚与一道友一起走在一条泥泞小路上,此时,天正下着大雨。
他俩在一个拐弯处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因为身着绸布衣裳和丝质衣带而无法跨过那条泥路。
“来吧,姑娘,”坦山说道,然后就把那位姑娘抱过了泥路,放下后又继续赶路。
一路上,道友一直闷声不响,最后终于按捺不住,向坦山发问:“我们出家人
不近女色,特别是年轻貌美的女子,那是很危险的,你为什么要那样做?”
“什么?那个女人吗?”坦山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吗?”
2、四个老婆
释迦牟尼在一次法会上说:“某地有个富商共讨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伶俐
可爱,整天作陪,寸步不离;第二个老婆是抢来的,是个大美人;第三个老婆,沉溺
于生活琐事,让他过着安定的生活;第四个老婆工作勤奋,东奔西忙,使丈夫根本
忘记了她的存在。
“有一次,商人要出远门,为免除长途旅行的寂寞,他决定在四个老婆中选一
个陪伴自己旅行。
商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说:‘你自己去吧,我才不陪你!’
“第二个老婆说:‘我是被你抢来的,本来就不心甘情愿地当你的老婆,我才不
去呢?’
“第三个老婆说:‘尽管我是你的老婆,可我不愿受风餐露宿之苦,我最多送你
到城郊!’。
[20个佛教经典故事]经典佛教三个故事
![[20个佛教经典故事]经典佛教三个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88202a1f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25.png)
[20个佛教经典故事]经典佛教三个故事(一)蛛儿与芝草从前,学习禅理。
有一座圆音寺,每天都有很多人上香拜佛,香火很旺。
在圆音寺庙前的横梁上有个蜘蛛结了张网,因为天天都受到香火跟忠诚祭拜的熏托,蛛蛛便有了佛性。
经由了一千多年的修炼,蛛蛛佛性增添了不少。
突然有一天,佛祖光顾了圆音寺,看见这里香火甚旺,非常畅快。
分开寺庙的时候,不经意间地仰头,看见了横梁上的蜘蛛。
佛祖停下来,问这只蜘蛛:“你我相见总算是有缘,我来问你个标题,看你修炼了这一千多年来,有什么远见卓识,怎么样?”蜘蛛遇见佛祖很是干脆,立刻准许了。
佛祖问到:“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了想,回答到:“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
” 佛祖点了点头,离开了。
四大。
就这样又过了一千年的光景,蜘蛛如故在圆音寺的横梁上修炼,它的佛性大增。
一日,佛祖又来到寺前,对蜘蛛说道:“你可还好,一千年前的那个题目,你可有什么更深的清楚吗?”蜘蛛说:“我感到世间最贵重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
” 佛祖说:“你再好好想想,我会再来找你的。
”又过了一千年,有一天,刮起了大风,风将一滴甘露吹到了蜘蛛网上。
禅理小故事。
蜘蛛望着甘露,见它晶莹透亮,很漂亮,顿生喜好之意。
蜘蛛每天看着甘露很开心,它觉得这是三千年来最开心的几天。
忽然,有刮起了一阵大风,将甘露吹走了。
蜘蛛一下子认为失去了什么,觉得很寂寞和难过。
这时佛祖又来了,问蜘蛛:“蜘蛛,这一千年,你可好好想过这个题目: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到了甘露,对佛主说:“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
”佛主说:“好,既然你有这样的明确,我让你到人间走一朝吧。
对禅理小故事。
”就这样,蜘蛛投胎到了一个官宦家庭,成了一个富家小姐,父母为她取了个名字叫蛛儿。
一晃,蛛儿到了十六岁了,仍旧成了个婀娜多姿的少女,长的十分英俊,佛经禅理。
楚楚动听。
这一日,新科状元郎甘鹿中士,皇帝决心在后花园为他举办庆功宴席。
来了许多妙龄少女,包含蛛儿,还有皇帝的小公主长风公主。
佛教禅语小故事20个

佛教禅语小故事20个佛教禅语小故事20个(一)宽容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外散步,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 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
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我们可以想象听到老禅师此话后,他的徒弟的心情,在这种宽容的无声的教育中,徒弟不是被他的错误惩罚了,而是被教育了.(二)不信是真谛有学僧请示慧忠国师道:“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不信的人认为是邪说,有信仰者认为是不可思议,但不知如何才正确?”慧忠国师回答道:“此是文殊普贤等之境界,非诸凡夫小乘们所能信受,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
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又《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花既不越于色,岂非般若?故经本不定法,法本无多子。
”学僧听后,仍不明白,再问道:“此中消息,信者为是?不信者为是?”慧忠国师提示更高的意境,答道:“信者为俗谛,不信者为真谛。
”学僧大惊道:“不信者讥为邪见,禅师怎可说为真谛?”“不信者自不信,真谛自真谛。
因其真谛,故凡夫斥为邪见。
邪见者,何能语真谛?”慧忠国师作了总结。
学僧方悟究竟真理,不易信也。
佛陀初证悟,即慨叹所悟与众生相违,众生认为欲乐为真,佛陀则认为欲乐为假;众生认为佛性真如为无,佛陀则认为是有。
故世间之法,莫以信与不信为准,莫不以说好说坏为准,实则是佛道的归于佛道,邪见的归于邪见。
(三)八风吹不动宋朝苏东坡居士在江北瓜州地方任职,和江南金山寺只一江之隔,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经常谈禅论道。
一日,自觉修持有得,撰诗一首,派遣书僮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注:八风是指吾人生活上所遇到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种境界,能影响人之情绪,故形容为风。
20个佛教经典故事

20个佛教经典故事---开悟人生1、泥泞路上某日,坦山和尚与一道友一起走在一条泥泞小路上,此时,天正下着大雨。
他俩在一个拐弯处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因为身着绸布衣裳和丝质衣带而无法跨过那条泥路。
“来吧,姑娘,”坦山说道,然后就把那位姑娘抱过了泥路,放下后又继续赶路。
一路上,道友一直闷声不响,最后终于按捺不住,向坦山发问:“我们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别是年轻貌美的女子,那是很危险的,你为什么要那样做?”“什么?那个女人吗?”坦山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吗?”2 、四个老婆释迦牟尼在一次法会上说:“某地有个富商共讨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伶俐可爱,整天作陪,寸步不离;第二个老婆是抢来的,是个大美人;第三个老婆,沉溺于生活琐事,让他过着安定的生活;第四个老婆工作勤奋,东奔西忙,使丈夫根本忘记了她的存在。
“有一次,商人要出远门,为免除长途旅行的寂寞,他决定在四个老婆中选一个陪伴自己旅行。
商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说:‘你自己去吧,我才不陪你!’“第二个老婆说:‘我是被你抢来的,本来就不心甘情愿地当你的老婆,我才不去呢?’“第三个老婆说:‘尽管我是你的老婆,可我不愿受风餐露宿之苦,我最多送你到城郊!’“第四个老婆说:‘既然我是你的老婆,无论你到哪里我都跟着你。
’“于是商人带着第四个老婆开始了旅行!”最后,释迦牟尼说:“各位,这个商人是谁呢?就是你们自己。
”在这则故事里,第一个老婆是指肉体,死后还是要与自己分开的;第二个老婆是指财产,它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第三个老婆是指自己的妻子,活时两个相依为命,死后还是要分道扬镳;第四个老婆是指自性而言,人们时常忘记它的存在,但它却永远陪伴着自己。
3 、一切皆空山冈铁舟到处参访名师。
一天,他见到了相国寺的独园和尚。
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颇为得意地对独园说道:“心、佛,以及众生,三者皆空。
现象的真性是空。
无悟、无迷、无圣、无凡、无施、无受。
”当时独园正在抽烟,未曾答腔。
佛教经典故事19个

佛教经典故事19个01.母鹿断肠许真君就是晋朝许逊,字敬之,汝南人。
(今河南省汝南县)家住南昌,少年时代,喜武功,善射箭,爱好打猎。
有一天到野外,射中一只小鹿,鹿母痛怜爱子,奋不顾身,冲向小鹿,以舌舔伤痕,因箭深伤重,小鹿不救身死,鹿母惨痛徘徊悲鸣,也死在当场。
真君见此情景,非常惊奇,当剖开母鹿腹部时,发现柔肠寸寸断裂,恻隐之心,油然而生,只好就地埋葬。
原来母鹿因哀怜儿子惨死,悲伤过度,以至肠断。
真君大生悔恨,感悟人畜虽然有别,爱子之心,天性相同,怨艾自己,竟然如此残酷,伤害了天地骨肉之情。
于是折断弓箭,从此不现畋猎。
后来荐举为孝廉,官旌阳县令,感晋室朝政紊乱,弃官司归隐,追随仙人吴猛受三清法要,入深山潜修,证了仙道。
于是周游江湖以道术为民除害。
太康初年飞升成仙。
因常显灵迹济世,宋帝追封为神功妙济真君,也简称为许真君,或称许旌阳。
02.释迦牟尼佛割肉饲鹰释迦牟尼佛过去世行菩萨道时,遇见一只饥瘦秃鹰,正急迫的追捕一只温驯善良的鸽子,鸽子惊慌恐怖,看到菩萨,苍惶投入怀中避难、秃鹰追捕不得,周旋不去,显露出凶恶的样子对菩萨说:“你为了要救鸽子的生命,难道就让我饥饿而死吗?”菩萨问鹰说:“你需要什么食物?”鹰回答:“我要吃肉。
”菩萨一声不响,便割自己臂上的肉来抵偿。
可是鹰要求与鸽子的肉重量相等。
菩萨继续割自己身上的肌肉,但是越割反而越轻,直到身上的肉快要割尽,重量还不能相等于鸽子。
便问菩萨道:“现在你该悔恨了吧?”菩萨回答说:“我无一念悔恨之意。
”为了要使秃鹰相信,又继续的说:“如果我的话,真实不假,当令我身上肌肉,生长复原。
”誓愿刚毕,身上肌肉果然当下恢复了原状。
于是秃鹰感动佩服,立即回复了天帝身,在空中向菩萨至诚恭敬礼拜赞叹。
原来这只秃鹰,是天帝变化来考验菩萨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的伟大事迹。
03.天台智者大师凿放生池隋唐时高僧,天台宗第三代祖师智者大师,讳名智凯,隋炀帝尊称他为智者。
大师曾发起佛教徒,乐捐钱财,购买浙江临海一带洼地六十多所,延长起来共有四百多里,开凿放生池,普劝世人戒杀放生,并奏请朝廷,下令立碑,禁止捕鱼,直至唐贞观年间,依然存在。
佛教故事大全

佛教故事大全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它源自古印度,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佛教故事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宗教智慧和人生哲理。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些经典的佛教故事,希望能为您带来一些启发和思索。
1. 草庵禅师与一切如来。
有一天,一位出家人前来拜访草庵禅师,他问,“禅师,一切如来是什么?”草庵禅师微笑着说,“一切如来就在这里。
”出家人不解地问,“怎么可能?”草庵禅师指了指自己的心说,“一切如来就在这里,你看不见吗?”出家人顿悟了,顿时明白了一切如来的含义。
2. 菩提达摩面壁九年。
菩提达摩是禅宗的创始人,他为了追求内心的解脱,曾经面壁苦修了九年。
有人问他,“为什么要面壁九年?”菩提达摩答道,“因为我要找到内心的清净,我要超脱尘世的烦恼。
”他的坚持和决心最终得到了菩提的果实,成为了禅宗的开山祖师。
3. 贫穷和富有。
有一位富有的商人前来向佛陀请教,“佛陀,我拥有无尽的财富,可是内心却无法得到平静,怎么办?”佛陀对他说,“你应该放下贪欲,学会满足,内心才能得到真正的富有。
”商人听后茅塞顿开,他开始懂得了财富的真正含义。
4. 释迦牟尼佛的菩提树下觉悟。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苦修了六年,最终在一个月圆之夜觉悟成佛。
他在这一刻领悟了生死轮回的真相,明白了人生的意义。
他的觉悟成就了佛教的创立,也启发了无数人对内心的探索和追求。
5. 阿难与佛陀的对话。
阿难是佛陀的亲信弟子,有一天他问佛陀,“世尊,您是如何看待生老病死?”佛陀回答说,“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常态,我们应该接受它,而不是逃避它。
”这段对话让人们明白了生命的无常和宝贵,也引导人们学会珍惜当下的每一刻。
6. 阿难与大海的对话。
有一次,阿难问佛陀,“世尊,您认为大海有多深?”佛陀回答说,“大海有多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心中的智慧有多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内心的智慧比外在的事物更加重要,我们应该注重修炼内心,而不是被外在的诱惑所迷惑。
关于佛教的成败启示故事3篇

关于佛教的成败启示故事3篇不问成败利钝,只问良心要做,便立志去奋斗。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佛教的成败启示故事,欢迎阅读!关于佛教的成败启示故事1:一个人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是什么?不是昨天的辉煌,也不是明天的希望,而是现在。
永平寺里,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禅师在烈日下晒香菇,住持道元禅师看到以后,忍不住说:“长老,您年纪这么大了,为什么还要做这种事呢?请老人家不必这么辛苦!我可以找个人为您代劳呀!老禅师毫不客气地道:“别人并不是我!”道元禅师说:“话是不错,可是要工作也不必挑这种大太阳的时候呀!”老禅师说道:“睛天不晒香菇,难道要等阴天或雨天再来晒吗?”道元禅师一时语塞。
人们常说“今日事今日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话虽简单,但做起来却很难。
人们总能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为自己开脱,但结果是不会欺骗人的,到头来欺骗的还不是自己?人这一生有两件事情绝不能做:一是“等”,不能等明天;二是“靠”,不能靠别人,否则你这一生就算白活了。
日本净土宗的创始人亲鸾上人自小父母双亡。
九岁时,他就已立下出家的决心,于是跑去找慈镇禅师为他剃度,慈镇禅师就问他:“你还这么小,为什么要出家呢?”小亲鸾答道:“我虽年仅九岁,父母却都不在了,我因为不知道为什么人一定要死亡,为什么我一定要和父母分离,所以,为了探索这个道理,我一定要出家。
”慈镇禅师非常嘉许他的志愿,说道:“好!我明白了。
我愿意收你为徒,不过,今天太晚了,待明日一早,我再为你剃度吧!”小亲鸾听后,非常不以为然地答道:“师父,虽然你说明天一早为我剃度,但我终是年幼无知,不能保证自己出家的决心是否可以持续到明天。
而且,师父,您都那么老了,您也不能保证您是否明早起床时还活着啊。
”慈镇禅师听了这话以后,拍手叫好,并满心欢喜地说道:“说得好啊!你说的话完全没错,现在我马上就为你剃度!”如果还有明天,你将怎样装扮你的脸?如果没有明天,要怎么说再见?每个人都要面对生老病死,小孩子不知道今天的决心能不能坚持到明天,老人家不知道自己这条老命能不能挨到明天,你能保证今天的计划明天还记得吗?是的,没有人能预知未来,谁也不能确定明天带来的是新的希望,还是未知的绝望!所以人活着就要努力,勿使今天依然成为过去的一部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生命是经不起等待的,人生短暂,须只争朝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辩为慧能塑像
一个僧人向大师行礼,自称名叫方辩,是西蜀地方的人,不久前在【南天竺国】遇见了达摩大师,嘱咐他赶快到唐朝国土来,说我传给大伽叶的正宗佛法和佛衣,现在已经传到第六代了,传人在韶州的曹溪,你可以去瞻仰礼拜。
方辩远道而来,希望见一下初祖大师传下来的衣钵。
慧能大师就给他看,然后问方辩主要干什么事。
方辩说:“我会塑像。
”大师严肃地说:“你试着给我塑一尊像看看。
”方辩一时回答不上来。
过了几天,塑成了一尊慧能肖像,高七寸,惟妙惟肖。
大师笑着说:“你只懂得塑像的道理,却不懂佛性。
”大师用手抚摸方辩的头顶说:“你将永远享受人间和天上的福田。
”大师把袈裟送给了方辩作为酬谢。
方辩把袈裟分成三截,一截披到塑成的慧能像上,一截自己保留,还有一截用棕叶包好埋在地里。
并发誓说:“后世谁能得到这一块法衣,那就是我投胎再生,那时我将在这里重新修建佛殿,并做住持。
”
阿德经解析:这则故事是说方辩在【南天竺国】即古印度,遇到了达摩祖师,达摩祖师告诉方辩“禅宗的衣钵已经传到了第六代了,你可以去参拜。
”从这里我们去解析,方辩不仅会塑像,更是一个求法心切的修行者,得到了达摩祖师的指点来到了中国求法于慧能大师。
慧能大师说"方辩不懂佛性,却懂得塑像的道理"又言“你将永远享受人间和天上的福田"这则故事不能以神话去解析,如果依神话解析,达摩祖师早已圆寂,又怎么能告诉方辩呢。
慧能大师此说【福田】即布施塑像之功德,凡布施者皆有功德利益能享受人间天上的福田。
方辩发下大愿,亦望来世能成就佛道,度化众生。
慧能作偈
有一个僧人举出卧轮禅师的一篇偈语说:“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
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慧能大师听了以后说:“这篇偈语还没有明白自己的佛性,如果照它来修行,那是给自己的佛性加上了束缚。
”于是,大师也作了一篇偈语:“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译文:六祖慧能禅师看到这首偈子后说:“卧轮还未真正明白佛法真义。
如果依此修行,就要死掉了。
认为‘对境心不起’是功夫好,那是错误的。
我们修道是要修成活佛,绝不是修成死佛,变成金木土石,那还是什么佛?不能普度众生,又有什么用?”六组也做了一个偈子说:“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徒弟们不解其意,于是请禅师开示,六组禅师解释说:“所谓有伎俩,就是有功夫,心有所住,就是着在功夫上了,这就是法执,是不行的。
思想也用不着断,断了就不能起作用了,如果思想断了,就像一块大石头,那还有什么用?凡事一念不生,同样也不行,所以我说‘对境心数起’。
就像我们说法、听法一样,也要起心动念,虽然心动念而不着相,等于没有起心动念。
菩提表明佛之真心,不增不减、不生不灭,即使修炼成佛,也没有增加一分,又如何会有所增长呢?
某日,坦山和尚与一道友一起走在一条泥泞小路上,此时,天正下着大雨。
他俩在一个拐弯处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因为身着绸布衣裳和丝质衣带而无法跨过那条泥路。
“来吧,姑娘,”坦山说道,然后就把那位姑娘抱过了泥路,放下后又继续赶路。
一路上,道友一直闷声不响,最后终于按捺不住,向坦山发问:“我们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别是年轻貌美的女子,那是很危险的,你为什么要那样做?”
“什么?那个女人吗?”坦山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