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佛禅经典故事
佛教禅语小故事20个

佛教禅语小故事20个佛教禅语小故事20个(一)宽容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外散步,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 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
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我们可以想象听到老禅师此话后,他的徒弟的心情,在这种宽容的无声的教育中,徒弟不是被他的错误惩罚了,而是被教育了.(二)不信是真谛有学僧请示慧忠国师道:“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不信的人认为是邪说,有信仰者认为是不可思议,但不知如何才正确?”慧忠国师回答道:“此是文殊普贤等之境界,非诸凡夫小乘们所能信受,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
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又《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花既不越于色,岂非般若?故经本不定法,法本无多子。
”学僧听后,仍不明白,再问道:“此中消息,信者为是?不信者为是?”慧忠国师提示更高的意境,答道:“信者为俗谛,不信者为真谛。
”学僧大惊道:“不信者讥为邪见,禅师怎可说为真谛?”“不信者自不信,真谛自真谛。
因其真谛,故凡夫斥为邪见。
邪见者,何能语真谛?”慧忠国师作了总结。
学僧方悟究竟真理,不易信也。
佛陀初证悟,即慨叹所悟与众生相违,众生认为欲乐为真,佛陀则认为欲乐为假;众生认为佛性真如为无,佛陀则认为是有。
故世间之法,莫以信与不信为准,莫不以说好说坏为准,实则是佛道的归于佛道,邪见的归于邪见。
(三)八风吹不动宋朝苏东坡居士在江北瓜州地方任职,和江南金山寺只一江之隔,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经常谈禅论道。
一日,自觉修持有得,撰诗一首,派遣书僮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注:八风是指吾人生活上所遇到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种境界,能影响人之情绪,故形容为风。
禅语小故事[禅语故事六则]
![禅语小故事[禅语故事六则]](https://img.taocdn.com/s3/m/3ffcc62bbb4cf7ec4bfed0ba.png)
禅语小故事[禅语故事六则]从“佛祖拈花,迦叶微笑”开始,“禅”作为一种“可意会,难言传”的修行法门,延续至今而未见衰退。
“《宗镜录》出,禅宗衰。
”禅是不能多讲的,其境界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与思维言说的层次不同。
禅是靠悟的,又有“渐悟”、“顿悟”之说,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
在这光怪陆离、物质化肆虐的社会,读禅可以开启心智,点亮心灯,进而形成一份豁达、坦然的生活态度。
而品阅古往今来的禅语故事,更能发掘出人生的智慧,感悟人生的真谛,让生命更加充实丰富,让见地更加深邃明达。
禅语故事(一):途中珍重灵训禅师在庐山归宗寺参学时,有一天,突然动了念头,想下山,因此向归宗禅师辞行。
归宗禅师问道:“你要到哪里去?”灵训如实回答:“回岭中去。
”归宗禅师关怀地说:“你在此参学13年,今天要走,我应该为你说些佛法心要。
等你整理好行李,再来找我吧。
”稍后,灵训禅师先将整理好的行李放在门外,然后去见归宗禅师。
归宗禅师招呼道:“到我前面来。
”灵训禅师依言前行,准备聆听教诲。
归宗禅师轻轻说道:“天气严寒,途中多多珍重。
”灵训禅师顿有所悟。
【人生智慧】“天气严寒,途中珍重”,如果把“天气严寒”看成是征程中的艰辛、挫折、苦恼与坎坷,那么“途中珍重”则是以平常心对待一切的一种告诫。
禅是如此平常,如此简易,一句叮咛即可显露出禅意。
禅语故事(二):本分事石梯禅师有一次看到侍者拿着钵盂往斋堂方向走去,就把他叫住问道:“你到什么地方去呀?”侍者回答道:“到斋堂去。
”石榴禅师不以为然地斥责道:“看你手拿钵盂,我怎么会不知道你要到斋堂去!”侍者反问道:“禅师既然知道,那又为什么明知故问呢?”石榴禅师认真地辩解说:“我是问你的本分事。
”侍者神色庄严地回答道:“禅师若问我的本分事,那么我实在是要到斋堂去。
”听到侍者如此回答,石榴禅师拍掌赞叹道:“你实在不愧为我的侍者。
”【人生智慧】诚然,每个人都应该做好自己的本分事。
禅语故事很多人不能够坚持做好自己的本分事,于是,因放弃和气馁、懦弱,苦恼随之而来。
6个禅理小故事,深受启发!

6个禅理小故事,深受启发!其一:传说,有个寺院的住持,给寺院立下了一个特别的规矩:每到年底,寺院里的和尚都要面对住持说一说这一年里的感受,但是,只许说两个字。
第一年年底,住持问到一个新来的小和尚说:“你这一年里的感受是什么?”小和尚答道:“床硬。
”第二年年底,住持又问到了这个小和尚说:“你这一年里的感受是什么?”小和尚答道:“食劣。
”第三年年底,这个小和尚还没等到住持问到他,他就主动找上住持说:“告辞。
”住持望着这个小和尚远去的背影自言自语地说:“心中有魔,难成正果,可惜!可惜!”这位住持所说的“魔”,就小和尚心里面那没完没了的抱怨。
这个小和尚只是考虑自己要什么,却从来没想过别人给过他什么。
其二:两个在沙漠中行走已经多日的旅人,在他们口渴难忍的时候,碰见了一位赶骆驼的老人,老人给了他们每人各半碗水。
两个人面对同样的半碗水,一个抱怨水太少,不足以消解他身体的饥渴,抱怨之下竟将这半碗水泼掉了;另一个也知道这半碗水不能完全解除身体的饥渴,但他却心想:上天给我留下这半碗水,真是恩赐,并且怀着这份感恩的心情,喝下了这半碗水。
结果,前者因为挑剔这半碗水而死在了沙漠之中,后者因为喝了这半碗水,终于成功地走出了沙漠。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对生活抱有一颗感恩之心的人,即使遇上再大的灾难,也能熬过去。
感恩者遇上祸,祸也能变成福,而那些常常抱怨生活的人,即使遇上了福,福也会变成祸。
其三:一阵风吹来,花儿纷纷飘落。
弟子问:“当花儿谢了,春天是不是结束了?”“当花儿谢了,不是春天结束了,而是春天正在远行,在她远行的路上,花儿在开,叶儿在绿,草儿在青,燕子在飞,蝴蝶在舞。
”禅师告诉弟子。
“哪春天什么时候再回来呢?”弟子问。
“当冬天到来的时候,当我们感到最寒冷的时候,我们就能听到春天的脚步声了。
”禅师说。
“春天会给我们带回什么呢?”弟子问。
“春天会给我们带回红的花、绿的叶、青的草,带回和煦的春风,带回明媚的阳光,带回温暖和美丽,带回生机和希望。
12个经典禅意故事

12个经典禅意故事1. 一天,一个年轻人来到一位禅师面前,向他请教人生的意义。
禅师拿起一杯水,问年轻人,“这杯水有多重?”年轻人回答,“大概50克。
”禅师笑了笑,说,“如果我让你拿着这杯水走一段路,你觉得它会变得更重吗?”年轻人点了点头。
禅师继续说道,“但如果你将它放下,再抬起来,它就会变得轻松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的烦恼就像这杯水一样,如果我们一直执着于它,它就会变得越来越沉重;而如果我们学会放下,它就会变得轻盈自在。
2. 有一位年轻人来到禅师那里,抱怨生活中的不如意。
禅师给了他一把盐和一杯水,让他尝一尝。
年轻人尝了一口,觉得非常咸。
禅师说,“人生中的困难就像这杯水,盐就是困难,而你是水。
当困难来临时,你只需要让自己变得更宽容,困难就会变得更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困难来临时,我们需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而不是让困难影响到自己的内心。
3. 有一位年轻人问禅师,“我总是觉得生活中有太多的烦恼和纠结,怎样才能摆脱这些困扰呢?”禅师拿出一朵花,递给了他。
年轻人接过花,闻了闻,禅师说,“你看,花儿并没有为了开在这里而烦恼,它只是默默地开放,享受着阳光和雨露。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会像花儿一样,享受当下的美好,而不是沉浸在烦恼之中。
4. 有一位学者前来拜访禅师,自诩博学多才。
禅师拿出一只空杯子,开始往里面倒茶。
当杯子已经满了,禅师却仍然继续往里倒。
学者看到这一幕,忍不住说,“杯子已经满了,再也装不下了!”禅师笑了笑,说,“你的心就像这个杯子,充满了自以为是的知识,没有空间接纳新的东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保持一颗谦虚的心,才能不断地学习和成长。
5. 有一位年轻人问禅师,“我总是觉得自己很渺小,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有何意义。
”禅师拿出一只蜡烛,点燃了它,然后问年轻人,“你觉得这个世界因为有了这支蜡烛而变得更亮了吗?”年轻人摇了摇头。
禅师接着说,“但这支蜡烛可以照亮自己的周围,给人带来温暖和光明。
你的存在虽然微小,却可以给身边的人带来温暖和希望。
禅理小故事

作文素材之禅理小故事1、老和尚问小和尚:“如果你前进一步是死,后退一步则亡,你该怎么办?”小和尚毫不犹豫地说:“我往旁边去。
”(天无绝人之路,人生路上遭遇进退两难的境况时,换个角度思考,也许就会明白:路的旁边还是路。
)2、一人见禅师吃饭至哦有一碟咸菜,就问:这是不是太咸了,禅师:咸有咸的滋味。
饭毕,禅师喝了杯白开水,问:这是不是太淡了?禅师:淡有淡的滋味。
(生活亦是如此,不论咸淡,各有各的滋味。
)3、一弟子棋刚走几步送了一子,想悔棋又不好意思,只好认输。
下来后,禅师笑道:人生与棋局相似之处甚多,你能说说么?弟子: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最大的不同呢?棋盘上须按照规矩来,人生虽处处有规矩,但能不逾越者少。
禅师道:我觉得最大的不同,是人生不能悔棋。
4、一个生意人来拜望禅师,问道:“信佛能发财吗?”禅师答:“不能。
”“那为何要信佛呢?每天念经花这么多功夫,还不如去忙赚钱。
”禅师笑道:“想了生死的人,勤用功;不知道了生死的人,忙辛苦!‘忙’字为心亡,财富再多,又复何用?”5、师傅问:如果你要烧壶开水,生火到一半时发现柴不够,你该怎么办有的弟子说赶快去找,有的说去借,有的说去买。
师父说:为什么不把壶里的水倒掉一些呢世事总不能万般如意,有舍才有得。
——人生的许多寻找,不在于千山万水,而在于咫尺之间。
6、禅师问:你觉得是一粒金子好,还是一堆烂泥好呢?求道者答,当然是金子啊!禅师笑曰,假如你是一颗种子呢?(其实,换个心境,或许你会得到解脱!)7、一位学者找禅师问禅。
禅师没有说话,只是拿起茶壶给他的茶杯中倒茶水。
杯中茶水溢出来了,可是禅师还在加水。
学者忍不住说:“不要再加了,水溢出来了。
”禅师:“你的心就像这杯子一样是满的,我怎么和你说禅呢?”(人生如茶,空杯以对,就有喝不完的好茶,就有装不完的欢喜和感动。
)8、父亲丢了块表,他抱怨着翻腾着四处寻找,也找不到。
等他出去了,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找到了表。
父亲问:怎么找到的?儿子说:我就安静的坐着,一会就能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6个禅语经典故事

6个禅语经典故事1)临时抱佛脚古时候,在云南的南面有一个外民族建立的小国家,这个小国家的民众都是信仰释迦牟尼的佛教徒。
有一次,一个被判了死刑的罪犯在深夜挣断了锁链和木枷越狱逃跑了。
第二天清晨,官府发现后即派兵丁差役四处追捕。
那个罪犯逃了一天一夜后已精疲力竭,眼看追兵已近,他自知难以逃脱,便一头撞进了一座古庙。
这座庙宇里供着一座释迦牟尼的坐像,佛像高大无比。
罪犯一见佛像,心里悔恨不已,抱着佛像的脚,号啕大哭起来,并不断用磕头表示忏悔。
这个罪犯一边磕头,一边嘴里不停地说:“佛祖慈悲为怀,我自知有罪,请求剃度为僧,从今往后,再也不敢为非作歹!”不一会儿,他的头也磕破了,弄得浑身上下都是鲜血。
正在这时,追兵赶到。
兵丁差役见此情景,竟被罪犯的虔诚信佛、真心悔过的态度感动了,便派人去禀告官府,请求给予宽恕。
官府听后,不敢作主,马上禀告了国王。
国王笃信佛祖,赦免了罪犯的死罪,让他入寺剃发当了和尚。
后来,当这个国家的一些和尚到中国传播佛教时,将这个故事及因故事产生的“临时抱佛脚”的俗语带入了我国。
2)当心你的脚步马祖禅师与一位学生外出散步时,学生问他:「甚麽是佛?」马祖答道:「天是蓝色,树是绿色。
」学生说:「我明白这点。
」就在这时,马祖指着学生前面的地方说:「当心你的脚步!」原来一条毒蛇正窜过学生前面,学生因而大吃一跳。
就在那刻,他的知见全部消失了,他的「天是蓝色」的心消失了,明白「树是绿色」也没有用。
马祖的一句「当心你的脚步」,是十分高深的教法。
这故事教导我们知见不能帮助我们,不能救渡我们的一生,反而,当下一刻你正在做甚麽呢?时刻保持清明心,当你做一件事时,只是去做。
就算你明白蓝天绿树都是真理,但如你不能保持清明心,这知见便不能正确地运作去帮助你的人生。
因此,当下每刻只是去做的心是十分重要的。
当下的心是没有主体和客体,你只是在这刻清晰地运作,帮助一切众生,这也就是大慈大悲大菩萨行。
3)已进不退禅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智慧,还在于它的独特性和坦诚。
禅经佛理经典故事20个

禅经佛理经典故事20个1、世间什么最珍贵从前,有一座圆音寺,每天都有许多人上香拜佛,香火很旺。
在圆音寺前的横梁上有一个蜘蛛结了网,由于每天都受到香火和虔诚的祭拜的熏,蜘蛛便有了佛性。
经过了一千多年的修炼,蜘蛛佛性增加了不少。
有一天,佛祖光临了圆音寺,看到这里香火甚旺,十分高兴。
离开寺庙的时候,不经意间抬头,看见了横梁上的蜘蛛。
佛祖停下来,问这只蜘蛛:“你我相见总算是有缘,我来问你一个问题,看你修炼了这一千多年来,有什么真知灼见。
怎么样?”蜘蛛遇见佛祖很是高兴,连忙答应了。
佛祖问道:“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了想,回答道:“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
佛祖点了点头,离开了。
就这样又过了五百年光景,蜘蛛依旧在圆音寺的横梁上修炼,它的佛性大增。
一日,佛祖又来到寺前,对蜘蛛说道:“你可还好?五百年前的那个问题,你可有什么更深的认识吗?”蜘蛛说:“我觉得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
”佛祖说:“你再好好想想,我会再来找你的。
”又过了五百年,有一天,刮起了大风,风将一滴甘露吹到了蜘蛛网上。
蜘蛛望着甘露,见它晶莹透亮,很漂亮,顿生喜爱之意。
蜘蛛每天看着甘露很开心,它觉得这是两千年来最开心的几天。
突然,又刮起了一阵大风,将甘露吹走了。
蜘蛛一下子觉得失去了什么,感到很寂寞和难过。
这时佛祖又来了,问蜘蛛:“蜘蛛,这五百年,你可好好想过这个问题: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到了甘露,仍然对佛祖说:“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
”佛祖说:“好,既然你有这样的认识,我让你到人间走一遭吧。
”就这样,蜘蛛投胎到了一个官宦家庭,成了一个富家小姐,父母为她取了个名字叫珠儿。
一晃,蜘儿到了16岁,已经成了个婀娜多姿的少女,长得十分漂亮,楚楚动人。
这一日,新科状元郎甘鹿金榜题名,皇帝决定在后花园为他举行庆功宴席。
席间来了许多妙龄少女,包括珠儿,还有皇帝的小公主——长风公主。
状元郎在席间表演诗词歌赋,大献才艺,在场的少女无一不被他折服。
佛家经典故事

佛家经典故事
佛家经典故事源远流长,这些故事传承至今,成为人们心中的经典。
下面是几则精彩的佛家经典故事:
1. 佛陀的出家
佛陀原名悉达多,是个印度王子。
有一天,他离开皇宫,走到城外,
看到了生老病死和出家人的苦痛。
于是,他下定决心离开尘世,出家
修行。
经过严苛的修行,他最终成为了佛陀,得到了解脱。
2. 阿难提与佛陀的对话
阿难提是佛陀的得力弟子之一。
有一天,他问佛陀:“什么是最重要的
东西?”佛陀回答:“最重要的东西是觉悟。
”于是,阿难提开始了自己
的觉悟之旅。
3. 禅宗祖师达摩传法
禅宗祖师达摩来到中国,发现僧侣们身体虚弱,无法坚持长时间的修行。
于是,他创造了一种以打坐为主的修行方式,这就是禅宗。
达摩
将自己的教法传给了后来的禅宗祖师,使禅宗得以在中国发展壮大。
4. 普贤菩萨的誓言
普贤菩萨是大乘佛教的主要菩萨之一。
他曾发下宏愿:若有一切众生未曾成佛,我不入涅槃。
他愿意不放下任何一个众生,一直陪伴他们走向解脱的彼岸。
5. 爱好修行的胡僧
有一位名叫胡伯的僧人,十分热爱修行。
他经常在山中打坐,不畏严寒酷暑。
一次,他在一座山顶打坐,被大雪覆盖,结果无法动弹,最终离开人世。
当地的人们认为,胡伯已经得道成佛,于是将他尸身山葬,供奉成圣像。
以上是几个经典的佛家故事,这些故事代表了佛教的一些核心价值观念,如觉悟、慈悲和坚持修行。
它们不仅是佛教信徒的精神财富,也启迪了广大人民的心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个佛禅经典故事
佛祖释迦牟尼的母后摩耶夫人产期将至,忽然王宫里出现了祥瑞
景象:
池塘里的白莲花盛开如伞盖,白鸟飞落在池边。
摩耶夫人在湖边
午休时,梦见一只白象来投胎,夫人遂感腹中有动,便乘车回娘家分娩。
途经蓝毗尼园时,夫人因感腹内阵痛,便下车至一株茂密的婆罗
树下休憩。
她刚走到树下,腹中便动了起来,此时万千世界奇光异彩,佛祖诞生了。
相传大梵天王请佛祖释迦牟尼在灵鹫山说法,并率众人把一朵花
献给佛祖。
佛祖向众弟子传授正法眼藏时一言不发,只用手拈着那朵花。
大家都不明白佛祖的意思,只有迦叶会心一笑。
佛祖便宣布将
“正法眼藏”传予摩诃迦叶。
为何传给迦叶?因为“正法眼藏”包含了佛家的一种涅槃妙心,
这种妙心是无相的,不立文字的,所以也是无言语的,其中的智慧涅
槃就在心领神会之间。
从前,在古印度,有一只将产小鹿的母鹿和鹿群走散了,独自生
下两只小鹿。
母鹿去给小鹿找吃的,不料被猎人的捕兽工具捉住。
正
当猎人要杀它时,母鹿流着泪请求让她去教会两只小鹿寻找嫩草和水
源后回来再杀她。
猎人说:“不行,放你回去,你还不逃跑了。
”母
鹿反复恳求说:“请相信我,如果我不回来,那不就成了说谎的坏人了?”
猎人本来已经被母鹿的爱心感动,想放它走了,但还想考验它一下,就放走了母鹿。
过了没多久,母鹿果然回来了。
猎人十分感动,又见两只小鹿躲在远处掉眼泪,便对母鹿说:
“你的爱心和诚实感动了我,我不杀你,你快带着你的两只小鹿走吧。
”母鹿叫来两只小鹿一起谢过猎人,然后带着小鹿们回到山林之中。
人最可怕的就是贪色和贪财,释迦牟尼的弟子阿难陀就挡住了美
色的诱惑。
阿难是有名的美男子,很多女子以前为之倾倒。
一天,阿难乞食
时路过摩登伽女的住所,被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所迷惑,差点恋上摩登
伽女,毁了戒体。
关键时刻是佛祖即时用楞严咒的神力协助阿难猛醒。
不过摩登伽女依旧追随阿难不止,佛祖只得劝摩登伽女出家修行。
终于,在佛法的感化下,摩登伽女不再被情欲所困,并证得了阿罗汉果。
之后阿难不解地问佛祖,自己为何会被女人迷惑。
佛祖说那是五
百年前你俩以前经历过一次偶然的相视一笑,就是那一刹那间的因缘,轮回到了今世的情欲。
阿难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原来自己的五根清
净不清净能够轮回影响到很远,于是决心痛斩凡根,潜心修行,终于
修成了的阿难陀。
阿那律是佛祖的十大高徒之一,他是怎样证得“天眼神通”的呢?
原来,阿那律出家后十分贪睡,经常在佛祖讲经时睡觉。
一天,
佛祖呵责阿那律说:“咄咄胡为寐,螺蛳蛤蚌类,一睡一千年,不闻
佛名字。
”意思是说阿那律在佛祖讲经时睡觉,和海里的螺蛳蛤蚌差
不多,连佛的名字都听不见,业障太重了。
阿那律听了,非常惭愧,连续七天没有睡觉,精进用功。
因为七
天没有睡觉,阿那律的双目失明了。
佛祖知道后非常感动,就教阿那律修习金刚照明三昧,阿那律便
证得了天眼通,从此能看到三千大千世界。
唐朝高僧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为了保存佛经,在慈恩寺内修建
了的大雁塔(此塔一直保存至今)。
佛界为何对大雁这样敬重呢?原来,在佛界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在古印度的摩伽陀国里有一所伽蓝,这里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
吃三净食(雁、鹿、犊肉)。
一天,天空飞过来一群大雁,一个和尚
开玩笑地说:“今天中午大家的饭食还不够,菩萨应该知道吧。
”话
没说完,天上有一只大雁掉在和尚面前摔死了。
这个和尚把这件事告诉全寺僧人,僧人们听了都很伤感,说:
“这是如来施法,让我们遵行大乘佛教啊。
”于是,他们在寺内建塔,把大雁埋在塔下。
从此以后,佛寺内便有了雁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