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故事

合集下载

8.禅宗故事百篇

8.禅宗故事百篇

8.禅宗故事百篇本来面目香严智闲禅师是百丈禅师的弟子,饱学经论,后来参学师兄灵祐禅师,一天灵祐对他说:‘听说你一向博学多闻,现在我问你──父母未生我之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智闲禅师一时语塞,回到住处,翻遍了书本,也找不到答案,再回来对禅师说:‘和尚慈悲,请您开示我,什么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沩山灵祐禅师斩钉截铁的说:‘我不能告诉你,因为我告诉你答案的话,那仍然是我的东西,和你不相干,我告诉了你,你将来会后悔,甚至会埋怨我的。

’智闲禅师一看师兄不指示他,伤必地把所有经典烧毁,从此就到南阳自崖山去看守慧忠国师的坟墓,昼夜六时如哑吧吞含火珠地思考这个疑团,有一天在田园除草,忽然锄头碰到石头,咯答一声,顿然身心脱落,而大彻大悟,于是沐浴焚香,对着沩山遥拜着说:‘和尚您实在大慈悲了,假如当初您告诉了我,我就没有今日的喜悦了!’禅的悟不是别人给我们的,是要我们去心领神会的乞丐与禅挑水云水僧,是一位有名的禅师,曾在好几个丛林禅院住过,可以说饱参饱学,并在各地教过禅人。

他所主持的这一个禅院,因此吸引了太多的僧信学徒,但这些学生往往不能忍苦耐劳,半途而废,使他不得不对他们表示,他将辞去教席,并劝他们解散,各奔前程。

此后,谁也没有发现挑水禅师的行踪。

三年后,他的一位门人发现他在京都的一座桥下,与一些乞丐生活在一起,这位门人立即恳求挑水禅师给他开示。

挑水禅师不客气的告诉他:‘你没有资格接受我的指导。

’门徒问道:‘要怎样我才能有资格呢?’挑水禅师道:‘如果你能像我一样在桥下过上三、五天的时间,我也许可以教你。

’于是,这名门人弟子扮成乞丐模样,与挑水禅师共度了一天乞丐的生活。

第二天,乞丐群中死了一人,挑水禅师于午夜时分伙同这位学生将尸体搬至山边埋了,事完之后,仍然回到桥下他们的寄身之处。

挑水倒身便睡,一直睡到天亮,但他这位学生却始终未能入眠。

天明之后,挑水禅师对门入说道:‘今天不必出去乞食了,我们那位死了的同伙还剩一些食物在那儿。

禅宗故事矛盾

禅宗故事矛盾

禅宗故事矛盾德山禅师本是北方讲经说法的大师,因不满南方禅门“教外别传”的说法,又听闻龙潭有位著名的禅师,携带自著的“《金刚经》青龙疏钞”南来抗辩。

德山禅师到了龙潭,一见龙潭禅师就迫不及待地问道:“这是什么地方?”龙潭禅师回答道:“龙潭!”德山禅师又问道:“既名龙潭,我在此巡回,既不见龙,又不见潭,这是何故?”龙潭禅师就直截了当地告诉德山禅师:“你辛苦了,你已到了龙潭!”德山禅师顿时无言以对。

德山开悟公案共有三段,上述截取的是其中的第二段。

不过这段公案看起来真是没头没尾,不知所谓。

若说这段公案与夫妻吵架有关就更是从何谈起了。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段著名的禅宗公案。

吵架是夫妻生活的常态,若是问吵架在吵什么?很多人都会答吵一件事。

而这偏偏就是大多数架吵起来的根本原因,因为我们以为吵架之中只有事。

其实吵架包括吵架的事和吵架的状态。

要结束吵架,事未必要处理,但吵架的状态却是必须处理的。

若不知吵架状态的存在,那就无法处理了。

所谓吵架的状态就是我今天就是有委屈、有愤怒、有不甘等等情绪,这些情绪需要抒发,所以借一件事把这些情绪发作出来。

比如德山禅师,他南下的目的就是批判南传佛教。

他是带着一颗不满的心来到龙潭的。

所以龙潭即使有龙又有潭,他一样会借其他事由来发作自己的情绪。

龙潭禅师正是看到了这点,知道不必回答他为何龙潭没有龙又没有潭这个问题。

他的症结在自己的状态。

所以回答你辛苦了,你现在就在龙潭。

这是把德山禅师从事件中拉出来,从而看到自己的状态。

德山知道了自己对龙潭的种种不满并非因为龙潭不好,而是自己的状态不好。

我们生活中也有类似的例子,心情好的时候路边的花花草草似乎都在对我们微笑。

而一旦心情不好,那些花儿似乎也有些蔫吧了。

花没有变,草也没有变,但我们的状态变了。

可见夫妻吵架之中,引发吵架的事件,可以处理,也未必必须处理。

重要的是我们要处理对方的状态。

举一个处理状态却没有处理事件的例子。

有一次我对夫人表示不满。

到底是为了什么事我都记不清了,只记得她说,这件事我也没有办法啊,只能这样啊。

禅宗公案大全

禅宗公案大全

禅宗公案大全只手之声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

”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于是,便把峨山赶出去,峨山不服,再三入室,三次都被打出来。

峨山心想:我是被印可的人,难道白隐禅师看不出我有实悟?或许是在考验我吧!便再去叩禅师的门说道:“前几次都因我的无知,而触犯了禅师,愿垂慈诲,我一定虚心纳受。

”白隐禅师道:“你虽担一肚皮禅,到生死岸头,总无着力,如果要痛快平生,须听我‘只手之声’(参一只手所发出的声音)!”因此,峨山便在白隐禅师座下,随侍四年,在峨山三十岁那年终于开悟。

峨山是白隐禅师晚年的高足,峻机妙用,大振白隐的门风。

后来年老时,在庭院外整理自己的被单,信徒看到,觉得奇怪,便问道:“禅师!您有那么多的弟子,这些杂事为什么要您亲自整理呢?”峨山禅师道:“杂事,老年人不做,那要做什么?”信徒说道:“老年人可以修行呀!”峨山禅师非常不满意,反问道:“你以为处理杂务就不是修行吗?那佛陀为弟子穿针,为弟子煎药,又算什么呢?”信徒终于了解到生活中的禅。

一般人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做事与修行分开,其实,如黄檗禅师开田、种菜,沩山禅师合酱、采茶,石霜禅师磨麦、筛米,临济禅师栽松、锄地,雪峰禅师砍柴、担水,其它还有仰山的牧牛,洞山的果园等,这在在说明,禅在生活中。

断指求法唐代仰山慧寂禅师,广州人,俗姓叶,九岁时,父母便送他到广州和安寺出家,到了十六岁时,父母又后悔不该送他出家,故又想尽方法,把他接回家来,令他还俗,准备完婚。

慧寂知道后,大惊,着急地问道:“这是为什么呢?”慧寂的父亲回答道:“从前我和你母亲之所以要送你到寺院里出家,是因为有一个算命先生说你命中犯凶煞,如果不投入僧门,求菩萨的庇护,便无法抚养长大。

禅宗

禅宗

禅宗故事001:不立文字神光闻是语已,则取利刃,自断左臂,置于师前。

师语神光云:“诸佛菩萨求法,不以身为身,不以命为命。

汝虽断臂求法,亦可在。

”遂改神光名为惠可。

又问:“请和尚安心。

”师曰:“将心来,与汝安心。

”进曰:“觅心了不可得。

”师曰:“觅得岂是汝心?与汝安心竟。

”达摩语惠可曰:“为汝安心竟,汝今见不?”惠可言下大悟。

惠可白和尚:“今日乃知,一切诸法,本来空寂。

今日乃知,菩提不远。

是故菩萨不动念而至萨般若海,不动念而登涅槃岸。

”师云:“如是,如是。

”惠可进曰:“和尚此法有文字记录不?”达摩说:“我法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初祖菩提达摩语录,选自《祖堂集》卷二[备注]:神光改名为惠可,惠可即慧可,禅宗二祖。

萨般若,梵语音译,意为无所不晓的佛智。

禅宗二祖慧可到少林寺拜师,达摩“常端坐面壁,莫闻诲励”。

慧可叹道:“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如此,我又何人?”于是,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上下了大雨雪,慧可在雨雪中坚立不动,到早晨积雪过膝。

达摩悯而问曰:“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慧可流泪诉说,请求达摩为其开悟。

达摩回答:“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

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

”达摩在这里对慧可讲,求道开悟的人,要行不能行之事,忍不能忍之情,以小德小智而想得大智慧,只会劳而无功。

这是前文达摩对神光传心的由来。

禅宗故事002:法佛无二有一居士,不说年几,唯有十四,及至礼师,不称姓名,云:“弟子身患风疾,请和尚为弟子忏悔。

”师云:“汝将罪来,为汝忏悔。

”居士曰:“觅罪不可见。

”师云:“我今为汝忏悔竟,汝今宜依佛法僧宝。

”居士问:“但见和尚,则知是僧,未审世间何者是佛?云何为法?”师云:“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汝知之乎?”居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外中间,如其心然,法佛无二也。

”师知是法器,而与剃发,云:“汝是僧宝,宜名僧璨。

”——二祖慧可语录,选自《祖堂集》卷二[备注]:居士,指在家修习的佛教徒。

让你受益终身的禅宗故事

让你受益终身的禅宗故事

抗船赶路

一个青年人背一个大包袱,千里迢迢跑来找无际大师,他说:“大师,我是那样 的孤独、痛苦和寂寞,长期的跋涉使我疲惫到了极点,我的鞋子破了,双脚也磨 出了水泡,手也被刮破了,流血不止;嗓子因为长久的呼喊而沙哑………疲惫和 失望纠缠着我,为什么我还不能找到心中的阳光?” 大师问他:“你的背包裹里装的是什么?”青年说:“它对我可重要了。里面是 我每一次跌倒时的痛苦,每一次受伤后的哭泣,每一次受伤寂寞时的烦恼……. 靠了它,我才能走到你这里来。” 于是,无际大师带青年来到河边,他们坐船过了河,上岸后,大师说:“你扛了 船赶路吧!”“什么?扛了船赶路?”青年很惊讶,“它那么重,我扛的动吗?” 大师微微一笑说:“是的,孩子,你扛不动它。过河时船是有用的,但过了河, 我们就要放下船赶路。否则,它会变成我们的包袱。痛苦、孤独、寂寞、灾难、 眼泪,这些对人生都是有用的,它们使生命得到升华,但执著不忘,就成了人生 的包袱。放下它吧!孩子,生命不能太负重。”
化繁求简

路人站在匠人和他雕琢的巨石前,看他究竟要把这块巨石雕刻成什么。匠人的锤子,凿子丁丁当当的响 着,石硝乱飞,地上纷陈着大大小小的石块。
看了半天,路人也看不出什么。只好打断了他的工作,向他询问。 “你这么打石头,究竟要把这块石头雕成什么样子呢?” “我也不知道,不过等我把多余的石头全部打下来之后,你就明白了。” 于是路人继续在一边观看,一边耐心的等待下去。终于,巨石渐渐隐约成形,变成了模糊的雕像,是一 位坐着思考的沉思者 “看出来没有,小伙子?”匠人停下来休息的时侯问路人一句。 路人点点头。 “雕像就在里面,只是被那些多余的石块掩藏着,你只要把那些多余的石块一一凿去,它就显现在眼前 了。”
珍惜眼前的现在吧!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在心头,便是人间好时 节!

佛教禅宗始祖达摩的传说故事

佛教禅宗始祖达摩的传说故事

佛教禅宗始祖达摩的传说故事达摩的生卒年月不详,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曾经跟随着佛教禅宗的第二十七代祖师班若多罗学习禅宗佛法,后来为了弘扬禅宗佛法来到了中土。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佛教禅宗始祖达摩的传说故事,希望大家喜欢!达摩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始祖,据说是二十七世祖师班若多尊者的大弟子,在南北朝时期航海来到了中国,在中国游历,遇山朝拜,遇寺讲禅,到处弘扬佛法,后来就来到了嵩山少林寺,在嵩山少林寺开坛讲禅,并且在嵩山之西麓五乳峰的中峰上部、离绝顶不远的一孔天然石洞中面壁十年,参禅悟法,进行修行,称为达摩面壁。

嵩山五乳峰中峰的上部距离峰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天然的石洞,石洞深约有5米,高约3米,洞门呈现出方形,向着阳光敞开,石洞之内冬暖夏凉,空气清爽。

这个天然石洞前面有一块小草坪,石洞周围浓荫蔽日,遮住洞口,达摩祖师来到这里之后就将这个石洞当做自己修禅的地方,达摩面壁就发生在这个石洞之中。

据说达摩祖师在这个石洞之内盘膝而坐,面对着石壁终日默然,双目紧闭,五心朝天,祖师入定之后,洞内静悄悄的好像是没有人一样,禅师入定之后,甚至是飞鸟都要在达摩祖师的头上做巢了。

什么是入定呢?入定就是指高僧坐禅的境界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出现思想高度集中,排除了一切杂念,外界的一切,都不会对他产生任何的干扰,属于高僧修禅的高深程度。

达摩祖师就这样入定,然后开定,开定之后吃点东西,活动一下四肢,然后再次入定,这样反复的进行,达摩祖师在这个山洞之中修行了十年,后来在达摩祖师坐禅的地方的石壁之上留下了达摩祖师的影像,宛如一幅淡色的水墨画,人们将这块石头称为“达摩面壁影石”,并且将这个石洞称为“达摩面壁洞”,僧人们将这块“达摩面壁影石”开凿下来,放在寺庙内,供人们瞻仰。

达摩渡江的故事达摩生卒年月不祥,据说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出身高贵,并且非常的聪明,在孩提时代就饱读佛经,并且有自己独到而精辟的见解,后来跟随第二十七代祖师班若多尊者学习佛法,成为印度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

9.禅宗故事百篇

9.禅宗故事百篇

9.禅宗故事百篇本空非有有一天,佛印禅师登坛说法,苏东坡闻说赶来参加,座中已经坐满人众,没有空位了。

禅师看到苏东坡时说:‘人都坐满了,此间已无学士坐处。

’苏东坡一向好禅,马上机锋相对回答禅师说:‘既然此间无坐处,我就以禅师四大五蕴之身为座。

’禅师看到苏东坡与他论禅,于是说:‘学士!我有一个问题问你,如果你回答得出来,那么我老和尚的身体就当你的座位,如果你回答不出来,那么你身上的玉带就要留下本寺,做为纪念。

’苏东坡一向自命不凡,以为准胜无疑,便答应了。

佛印禅师就说:‘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请问学士要坐那里呢?’苏东坡为之语塞。

因为我们的色身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假合,没有一样实在,不能安坐于此,苏东坡的玉带因此输给佛印禅师,至今仍留存于金山寺。

国师与皇帝清朝顺治皇帝有一天特召迎玉琳国师入宫,请示佛法,顺治问道:‘楞严经中,有所谓七处征心,问心在那里?现在请问心在七处?不在七处?’玉琳国师回答道:‘觅心了不可得。

’顺治皇帝:‘悟道的人,还有喜怒哀乐否?’玉琳国师:‘什么叫做喜怒哀乐?’顺治皇帝:‘山河大地从妄念生,妄念若息,山河大地还有也无?’玉琳国师‘如人梦中醒,梦中之事,是有是无?’顺治皇帝:‘如何用功?’玉琳国师:‘端拱无为。

’顺治皇帝:‘如何是大?’玉琳国师:‘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顺治皇帝:‘本来面目如何参?’玉琳国师:‘如六祖所言: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如何是本来面目?’后来顺治皇帝逢人便道:‘与玉琳国师一席话,真是相见恨晚。

’顺治皇帝是一个佛法素养很高的皇帝,从他的赞僧诗中说的‘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蒙眬又是谁?不如不来又不去,来时欢喜去时悲。

悲欢离合多劳虑,何日清闲谁得知?...’就可以知道他的思想非常契合佛法。

顺治皇帝是一国君主,甚至他羡慕出家为僧的生活,他说:‘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黄袍换得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他对玉琳国师的恭敬,可想而知。

六年级读后感作文:禅宗故事读后感

六年级读后感作文:禅宗故事读后感

六年级读后感作文:禅宗故事读后感禅宗故事给了我很深的启示。

它们不仅通俗易懂,还富有哲理,让我深受启发。

在禅宗故事中,我最喜欢的是《一杯茶》这个故事。

故事中,一个学者去拜访一位禅师,希望通过与禅师的对话可以学到更多的智慧。

禅师给他倒了一杯茶,然后继续给他倒茶。

学者看到茶杯中已经满了,但禅师还在不停地继续倒茶。

学者忍不住提醒禅师茶杯已经满了,禅师说:“你的杯子已经装满了学识和自负,怎么可能再接纳新的知识和智慧呢?要想取得更多的智慧,首先要放下自己的成见和傲慢。

”通过《一杯茶》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要保持一颗谦逊的心态。

一个人如果一直以为自己的知识已经足够了,就不能再学习新的东西,这样就会限制自己的进步。

只有当我们心态开放,虚心去学习,才能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和智慧。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禅宗故事是《六个和尚》。

故事中,六个和尚一起渡河,到对岸后,他们发现船上只有五个桨。

他们都想争夺桨来划船,结果导致争斗和混乱。

有位聪明的和尚主动将自己留在了河中,舍弃了争斗,使得其他人可以安全到达对岸。

这个故事告诉我要学会舍己为人。

当我们遇到困难或者争执时,我们应该换位思考,考虑全局利益,而不是只顾自己的利益。

舍弃自己的一点小利益,可以换来大家的和谐和安全。

禅宗故事中的一些小细节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比如在《行者归西》这个故事中,行者离开辅国寺之前,他告诉和尚们,“今日众僧不可送,走私安边。

”这句话虽然简短,但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

也就是说,有些事情不需要别人去帮助,自己也可以做好。

在学习上,我们也应该学会自觉自律,不依赖他人的帮助。

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禅宗故事还让我明白了“无为而治”的哲理。

在《相国寺的碓石》这个故事中,寺庙里的碓石磨损得厉害,大家都在争着修理,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个外地的僧人来到寺庙,看到碓石的情况后,他决定什么都不做,只是专心地做自己的修行。

不久之后,碓石奇迹般地恢复了原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禅宗故事篇一:这是一则禅宗故事这是一则禅宗故事。

从前,有一位少年,渴望练就一身超群的剑术,便千里迢迢来到一座仙山求教于一位世外高人。

这位少年一心想早日成名,跪拜之后,便说:”我决心勤学苦练,请问师傅需要多久才能学成下山?”师傅答道:”十年。

”少年嫌太长,就说:”假如我全力以赴,夜以继日,需要多长时间?”师父说:”这样大概要三十年。

”少年大吃一惊:”为什么全力以赴反而要三十年呢?”师父不答。

少年又说:”我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拼死拼活修练,争取早日成功。

”师父说:”那么,你就得跟我学至少七十年。

”某鞋厂派了两名推销员,一同飞往一个海岛开辟市场。

刚一下飞机,他们就了解到所有岛民从来没有穿鞋的习惯。

推销员甲心里凉了半截,立即向厂里发出电报:”这里没有市场,预计他们的需求量为零!”推销员乙却惊喜万分,也立即向厂里发了电报:”市场前景广阔,他们的需求量将从零开始。

”提示:为什么同样的信息,会在甲乙两个推销员身上产生截然不同的反馈呢?这就要分析他们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

从市场的需求看,是只看现状,还是看发展?从观察事物的方法看,是只看一面,还是看两面?从主观认识上看,是积极地开辟还是消极地对待?一位客人到朋友家作客,受到了朋友的热情款待。

为他的到来主人准备了丰盛的午餐,特别是做了十分可口的红烧鲤鱼和鲜美可口的鲍鱼汤。

客人吃得十分满意,临别时主人盛情相让,让客人喝了一大碗鲍鱼汤,之后还嫌接待不周,于是又送上了一大碗,还十分热情地说:”再喝一碗鲜鱼汤吧!”于是客人盛情难却,勉强喝了下去,没想到主人又端来一碗,又说:”再来一碗吧!”最后客人只好婉言谢绝,心想:”以后再也不能到这里来做客了......。

”提示:这篇寓言故事的主旨是告诫人们好事也要有分寸地去做。

如果做过了火,就会走向反面。

这是一种思维方法问题。

立论作文时可就这方面问题联系实篇二:禅宗故事精彩禅宗故事2010-11-03 08:50:48 来自: 上善若水(从善如流,回头是岸) 精彩禅宗故事一、放下两位禅者走在一条泥泞的道路。

走到一处浅滩时,看见一位美丽的少女在那里踯躅不前。

由于她穿着丝绸的罗裾,使她无法跨步走过浅滩。

“来吧!小姑娘,我背你过去。

”师兄说罢,把少女背了起来。

过了浅滩,他把小姑娘放下,然后和师弟继续前进。

师弟跟在师兄后面,一路上心里不悦,但他默不作声。

晚上,住到寺院里后,他忍不住了,对师兄说:“我们出家人要守戒律,不能亲近女色,你今天为什么要背那个女人过河呢?”“呀!你说的是那个女人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到现在还挂在心上?”二、还要我放下什么唐代,严阳尊者问赵州禅师:“一物不将来时如何?”——大意是:在禅修的道路上,我抛弃了一切,下一步怎么做?赵州禅师答:“放下吧。

”严阳尊者说,已经两手空空,还要我“放下”什么?赵州禅师指示他:“放不下,那就把它挑起来!”严阳尊者听到这里,忽然有所领悟。

三、洗钵去唐代时,有参学禅法的僧人不远千里,来到河北赵州观音院(今柏林禅寺)。

早饭后,他来到赵州禅师身前,向他请教,“禅师,我刚刚开始寺院生活,请您指导我什么是禅?”赵州问:“你吃粥了吗?”僧人答:“吃粥了。

”赵州说:“那就洗钵去吧!”在赵州禅师话语之中,这位僧人有所省悟。

赵州的“洗钵去”,指示参禅者要用心体会禅法的奥妙处,必须不离日常生活。

这些日常的喝茶吃饭,与禅宗的精神没有丝毫的背离。

禅宗故事一、放下著“著”是虚词,起强调作用,无实际意义。

而“放下”,应该是“不要记在心里。

”释迦二十九岁离家接受苦难的修行。

到了三十五岁时,则连修行也一并不谈。

这就是抛弃苦与乐、迷与信等对立观念的相对知识,超越了人我界限的修行,这是释迦当年在菩提树下坐禅的情形。

有一位外道,拿着两个花瓶献给释尊,释尊说“放下。

”外道放下了一只手中的花瓶,释尊又道:“放下。

”外道放下了另一只手中的花瓶,释尊还道“放下。

”外道说:“我现在已两手空空,还让我放下什么?”其实,外道怎么能理解释尊是要他放下献花瓶的这颗心。

有位修行者问赵州和尚:“一物不将来时如何?”意思为抛弃一切,两手空空,要怎么办吧?赵州和尚回答说:“放下著。

”修行者又问:“你要我抛弃一切?我两手已空空了,还要抛弃什么东西呢?”赵州和尚回答说:“那么,把一切挑起来吧!”这句话就把放下的心说得更透彻了。

“挑”是反语,有讽刺的意思。

没有东西可挑,就是“把一切的念头抛弃掉”的意思。

禅者把这些事,借着平易近人的话来劝人“不能背负东西。

”由此,我想到新都宝光寺有一幅对联:挑起一担通身白汗阿谁识放下两头浑身清凉祗自知各种头衔,各种名声,就是人们肩上所背负的重物。

有时候,人们以为已经放下了,以标榜其“一物不将来”,但仍藏不住那若隐若现的狐狸尾巴。

禅者把这些讥讽为“卑下慢”。

因为挂的是卑下的名,行的是“傲慢”的实。

所以赵州和尚讽刺到:“挑起来吧!”人生就是一段旅程,我们的身和名,就是我们的行李,就需要我们这颗心来挑起,一直背负到人生的终点。

要知道,在人生的道路上,是没有人能够替代得了的。

?二、无言之声一天,有一位修行者专程来到山中拜访禅师,请教有关禅的事情。

禅师却避而不答,反问他:“你到这里之前,经过一个山谷吧?”“是的,我曾经过一个山谷。

”“你可听到山谷的声音?”“听到了!”“那么,从听到山谷声音的地方进去,就是通往禅门之路了。

”在人类还没有发明文字之前,天地间早已运行着真理。

文字只能做有形的表达,而无法使人深入地了解,只有亲身体验才能了解其真正的涵义。

只有了解了原来的意思,再去接触语言文字,才能够真正的理解。

这就是禅门不立文字的真谛。

如何亲身体验禅呢?那就是参悟。

参就是参与,即进入角色。

悟者觉也。

左从心;右五、口也。

哪五口,眼、耳、鼻、舌、身也。

通过五口,与外界的交流与融合,再透过这个意门,从而达到心灵地觉醒。

于无声处听惊雷。

你领略到这无言的声音了吗?三、柳绿花红有位禅师,学禅归来告诉别人说:“我已真正领悟到眼横鼻直的真理。

所以我空着手回来了。

”众人听后,莫不捧腹大笑。

可是笑声过后,他们又都觉得自己的笑声,竟是那样的空洞。

这正验证了老子“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的名言。

“眼横鼻直”这一事实,不经过一番深入修炼的人,是无法领悟其中的真谛的。

有些禅师,甚至还要经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才能达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只是这山、这水与那山、那水有着本质的不同。

苏轼的“柳绿花红真面目。

”你看到的又是个什么样子呢?> 删除?四、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秋天,有修行的弟子问禅师:“槿花带露,桐叶舞秋风,如何从这些现象中了悟人生的真实?”禅师答道:“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

”花落不因雨下,絮飞不因风吹。

禅师要求我们向内省视自己,洞穿“花开自会落,人生必然死”的自然法则,而抱持着超越态度。

努力为死,也努力为生。

五、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有人请教大龙禅师:“有形的东西一定会消失,世上有永恒不变的真理吗?”大龙禅师回答:“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

”多么美妙的一幅山水画啊!“山花开似锦”-山上开的花呀,美得象锦缎似的,转眼即会凋谢,但仍不停地奔放绽开。

“涧水湛如蓝”-溪流深处的水呀,影衬着蓝天的景色,溪面却静止不变。

这一对句,隐寓着世界本身就是美的,稍不经意,就将流逝消失。

生命的意义在于生的过程。

在我们这个物质世界,有一个时间之箭,任何东西都受它的强烈影响。

花开的本身,注定要凋落,山花却不因要凋谢,而不蓬勃开放;清清的涧水不因其流动,而不影衬蓝天。

时间之箭是单向的,我们这些有生命之物,都要把握住现在,今朝。

> 删除?篇三:1-禅宗故事之只手之声只手之声(禅宗故事之一)仁昌学堂编辑峨山禅师在月船禅师那里得到认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

?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你身上有许多臭气薰我!?于是,便把峨山赶出去,峨山不服,再三入室,但三次都被打出来。

峨山心想:我是被大师认可的人,难道白隐禅师看不出我有实悟?或许是在考验我吧!于是再去叩禅师的门,说道:?前几次都因我的无知,而触犯了禅师,愿垂慈诲,我一定虚心纳受。

?白隐禅师道:?你虽担一肚皮禅,到生死岸头,总无着力,如果要痛快平生,须听我‘只手之声’(参一只手所发出的声音)。

?因此,峨山便在白隐禅师座下,随侍四年,到了三十岁那年终于开悟。

峨山是白隐禅师晚年的高足,峻机妙用,大振白隐的门风。

后来年老时,在庭院外整理自己的被单,信徒看到,觉得奇怪,便问道:?禅师!您有那么多的弟子,这些杂事为什么要您亲自整理呢??峨山禅师道:?杂事,老年人不做,那要做什么??信徒说道:?老年人可以修行呀!?峨山禅师非常不满意,反问道:?你以为处理杂务就不是修行吗?那佛陀为弟子穿针,为弟子煎药,又算什么呢??信徒终于了解到生活中的禅。

一般人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做事与修行分开,其实,如黄檗禅师开田、种菜,沩山禅师合酱、采茶,石霜禅师磨麦、筛米,临济禅师栽松、锄地,雪峰禅师砍柴、担水,其它还有仰山的牧牛,洞山的果园等,这在在说明,禅在生活中。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是道场,时时都可修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