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故事,感悟做人的道理
禅故事及感悟

禅故事及感悟1. 有个小和尚问老和尚:“师父,您开悟前每天做什么呀?”老和尚笑着说:“砍柴、担水、做饭。
”小和尚又问:“那开悟后呢?”老和尚还是笑着回答:“砍柴、担水、做饭。
”小和尚很疑惑:“这有啥区别呀?”老和尚说:“开悟前,我砍柴的时候想着担水,担水的时候想着做饭;开悟后,砍柴就砍柴,担水就担水,做饭就做饭。
”感悟:专注于当下,才能真正享受生活呀!就像我们做事的时候,一心一意才能把事情做好嘛!2. 曾经有个居士去寺庙,看到佛像前的供花特别漂亮,就问和尚:“这花真美,一定很贵吧?”和尚回答:“在喜欢它的人眼里,它无价;在不喜欢它的人眼里,它一文不值。
”感悟:价值这东西,不就是看我们自己怎么看嘛!就好比有人觉得榴莲是美味,有人却觉得臭烘烘的,这都是个人的感受呀!3. 两个和尚在争论,一个说:“旗子在动。
”另一个说:“是风在动。
”这时师父走过来说:“不是旗子动,也不是风动,是你们的心在动。
”感悟: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其实是我们内心的投影呀!就像你心情好的时候看啥都美好,心情不好的时候看啥都不顺眼,不是吗?4. 有个年轻人苦恼地问禅师:“我总是很浮躁,怎么办?”禅师让他端着一杯茶,直到他觉得累了才放下。
然后禅师说:“浮躁的时候,就像端着这杯茶,一直端着会很累,放下就轻松了。
”感悟:该放下的时候就得放下呀,别总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想想我们有时候是不是非要纠结一些没必要的事情呢?5. 一个和尚在雨中行走,没有打伞却一点也没淋湿。
别人问他怎么做到的,他说:“我心中没有雨。
”感悟:心态决定一切呀!要是我们心里阳光,遇到困难也不会觉得那么苦啦,对不对?6. 禅师给弟子们讲:“有只猴子想捞水中的月亮,怎么都捞不着。
”弟子们问:“那怎么办?”禅师说:“月亮不在水里,在天上。
”感悟:有时候我们追求的东西可能根本就是错的方向呀!就像我们非要去够那不可能的事情,还不如找找真正适合我们的呢!7. 一位施主问和尚:“人生为什么这么苦?”和尚说:“人生就像吃苦瓜,虽然苦,但也有它的清甜。
师傅说禅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禅宗便以其独特的修行方式、深邃的哲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寻求心灵慰藉和智慧启迪的人们。
我有幸跟随一位禅宗师傅修行,在这段旅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禅宗的魅力,以下是我对师傅说禅的一些感悟心得体会。
一、禅宗的智慧1. 禅宗的核心思想禅宗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主张通过修行来认识自己内心的本性,从而达到解脱烦恼、觉悟成佛的境界。
师傅在教导我们时,经常强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即不依赖文字和教条,而是直接从内心去领悟禅宗的智慧。
2. 禅宗的修行方法禅宗的修行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坐禅、参禅、行禅等。
师傅教导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中去体验禅宗的智慧,如“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即在吃饭时专注于吃饭,睡觉时专注于睡觉,从而做到“无念、无相、无住”。
3. 禅宗的生活态度禅宗倡导“平常心是道”,即以平常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境遇。
师傅教导我们要学会放下执着,以宽容、慈悲的心态对待他人,从而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二、师傅的教诲1. 修行的心态师傅常说:“修行先修心,心若不动,万物皆空。
”他教导我们要放下心中的烦恼和执着,以清净、空灵的心态去面对修行。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会观照自己的内心,了解自己的起心动念,从而调整自己的心态。
2. 修行的过程师傅告诉我们,修行是一个不断克服自己习气、完善自己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勇敢面对,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最终达到觉悟的境界。
3. 修行的目的师傅强调,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和他人都能够得到解脱和幸福。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将禅宗的智慧融入到生活中,为这个世界带来正能量。
三、感悟心得1. 禅宗让我学会了放下通过跟随师傅修行,我逐渐学会了放下内心的烦恼和执着。
在日常生活中,我不再为琐事发愁,而是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一切。
这让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宁静和快乐。
2. 禅宗让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谛禅宗让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谛,即珍惜当下,活在当下。
禅语哲理故事

禅语哲理故事禅语哲理故事禅语哲理故事1道生一,禅道之中的“一”是独特的哲学,或宏微合一、或对立统一、或逆反执一,总之是大道归一。
别开生面的禅语,启迪心扉的智言。
它玄秘而实在,指向分明;它神妙且通俗,义理深刻。
宏微合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禅以为要明察世界,以小观大,见微知著。
所谓“滴水能反映太阳的光辉”,这是启迪我们应当立足小处去把握大局。
佛祖问:“一滴水如何能不枯干呢?”弟子答不上来。
佛祖答:“将它放回大海里。
”其禅意是:个人力量毕竟有限,集体的力量可以带你排山倒海;个体生命短暂,事业的生命能够使你永垂不朽。
正是:滴水亦可贵,生命能永恒。
回归大海去,幸福在共存。
有人问:“如何区别愚者与智者呢?”虚云大师答:“愚者唯见雪,智者观大白。
”其禅意是:雪花从天上来,飘飘洒洒,能动荡世俗人性;白色则是从心上悟,空空荡荡,即安宁慧风智水。
正是:见物乃恋情,观色即悟空。
智愚有差异,皆因虚实中。
对立统一“眼冷似灰,心热如火。
”禅以为处世的要义,既冷静又热诚,合为一体。
所谓“不即不离,有张有弛。
”这是启示我们掌握辩证法与中和道。
有人问:“禅定有什么含义吗?”惠能大师答:“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其禅意是:世俗之相,所谓芸芸众生,唯有禅是真实的;人心之态,所谓蠢蠢欲动,唯有禅是恒定的。
正是:外身乃虚象,内心即实地。
安然来静坐,佛祖在心里。
有人问:“真有所谓天堂与地狱吗?”白隐大师答:“皆在人的善恶一念之中。
”其禅意是:人世可以成为地狱,亦可以成为天堂;要记取有多少教训,“一失足而成千古恨”。
正是:善达天堂门,恶通地狱口。
成败系一念,自警莫蹉跎。
逆反执一“背心以求心,面南而望北。
”所谓反常合道,可以殊途同归,相反相成。
“大智若愚”、“以屈求伸”,这是启悟我们以逆向思维达到出奇制胜之目的。
有人问:“如何读经能专心一致呢?”慈云大师答:“把时光置于身后。
”其禅意是:时间就是生命,但生命的意义并不决定于时间;生命可以与时俱进,更能够超越时间、征服空间。
禅学中的十个智慧故事,开悟修心-经典日志

禅学中的十个智慧故事,开悟修心_经典日志1、泥泞路上某日,坦山和尚与一道友一起走在一条泥泞小路上,此时,天正下着大雨。
他俩在一个拐弯处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因为身着绸布衣裳和丝质衣带而无法跨过那条泥路。
“来吧,姑娘,”坦山说道,然后就把那位姑娘抱过了泥路,放下后又继续赶路。
一路上,道友一直闷声不响,最后终于按捺不住,向坦山发问:“我们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别是年轻貌美的女子,那是很危险的,你为什么要那样做?”“什么?那个女人吗?”坦山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吗?”2、一切皆空山冈铁舟到处参访名师。
一天,他见到了相国寺的独园和尚。
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颇为得意地对独园和尚说道:“心、佛,以及众生,三者皆空。
现象的真性是空。
无悟、无迷、无圣、无凡、无施、无受。
”当时独园正在抽烟,未曾答腔。
但他突然举起烟筒将山冈打了一下,使得这位年轻的禅者甚为愤怒。
“一切皆空,”独园问道,“哪儿来这么大的脾气?”3、求人不如求己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
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
此人大惑不解,轻声问道:“您是观音菩萨吗?”那人答:“是。
”此人更加迷惑,又问:“那您自己为什么还要参拜呢?”观音菩萨答:“因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4、输与赢一位武士手里握着一条鱼来到一休禅师的房间。
他说道:“我们打个赌,禅师说我手中的这条鱼是死是活?”一休知道如果他说是死的,武士肯定会松开手;而如果他说是活的,那武士一定会暗中使劲把鱼捏死。
于是,一休说:“是死的。
”武士马上把手松开,笑道:“哈哈,禅师你输了,你看这鱼是活的。
”一休淡淡一笑,说道:“是的,我输了。
”一休输了,但是他却赢得了一条实实在在的鱼。
5、你且看他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6、一杯茶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一位禅师。
【哲理故事】禅语故事三则

【哲理故事】禅语故事三则第一则:禅师的竹篮有一天,一个学生问禅师:“禅师,我觉得学习禅宗好像是在打水漂。
费了那么大劲,为什么最后一滴水还是留不住呢?”禅师听了笑了笑,拿起手边的一个竹篮递给学生说:“你拿着这个竹篮,去往河边打水漂,用力往上撩一篮河水,当河水流到篮子的底部,便会发现,河水自然会溢出篮子,无法留住一滴水。
我们的内心就好比这个竹篮,充满着无穷无尽的渴望和欲望,总是无法满足。
”学生听了禅师的话,恍然大悟,原来禅宗所追求的不是表面的功名利禄,而是内心的宁静和解脱。
第二则:空杯心态一位国王邀请禅师到王宫里,想向禅师学习禅宗的智慧。
禅师来到王宫的时候,国王准备了一杯清水,洒掉一半,然后递给禅师。
禅师接过水杯,等了一会儿,国王问禅师:“你为什么不喝水呢?”禅师笑着说:“因为杯子里还有一半水。
”国王听了禅师的话,恍然大悟,明白了自己心态不够空杯,永远无法接纳更多的智慧。
禅师告诉国王:“只有放下过去,才能接纳新的智慧。
”第三则:不要執著有一位商人到寺庙请教:“大师,我一天到晚忙着做生意,但总不如意,不知如何是好?”禅师听了他的诉苦,伸手轻轻抚摸他的头,然后举起一只空杯,倒满了水,然后在水中加入了一颗大石头。
商人看到水溢出杯子外,水漫过寺庙地板。
禅师又拿出一颗小石头,放入杯子中。
水面上立刻涌出了一圈圈的波纹,水花四溅。
过了一会,水面恢复了平静。
禅师问商人:“你明白了什么吗?”商人摇摇头。
禅师传授商人:“不要在水中加入大石头,而要做些小改变,这样才能使生意顺利。
”商人听了之后,反思自己,悟出了要做小调整而不執著于大变化的道理。
这三则禅语故事都告诉我们,禅宗教导我们要放下执著和欲望,接受改变并保持空杯心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内心真正的平静和智慧。
禅的故事读后感

禅的故事读后感《以禅的故事》是一本关于禅宗故事的书籍,通过讲述禅宗大师们的故事,传达了禅宗思想和智慧。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禅宗的深刻内涵和智慧,也对自己的修行和生活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书中的故事讲述了许多禅宗大师的生平和修行经历,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慧能大师的故事。
慧能大师在禅宗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故事给了我很多启发。
慧能大师在一次与弟子的对话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禅宗的核心思想,即觉悟的境界是超越了相对的存在,超越了对事物的执著和執著,达到了涅槃的境界。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禅宗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禅宗强调的是“顿悟”,即在一瞬间领悟到真理,超越世俗的束缚。
这种领悟不是靠思维和理性的分析,而是通过冥想和修行来实现的。
禅宗的修行方法主要是坐禅和禅定,通过静坐和观想来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觉悟的境界。
这种修行方式对于现代人来说或许有些艰难,但是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通过冥想和静心可以让我们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也对自己的修行和生活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禅宗的故事告诉我,修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耐心和恒心。
在现代社会,我们往往被物质和功利的追求所困扰,很难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而禅宗的故事告诉我,只有通过修行和冥想,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快乐。
同时,禅宗的故事也告诉我,要超越对物质和功利的执著,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觉悟的境界。
通过阅读《以禅的故事》,我对禅宗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的修行和生活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禅宗的故事告诉我,要超越对物质和功利的执著,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觉悟的境界。
只有通过修行和冥想,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快乐。
希望通过不断的修行和思考,能够找到自己的内心的平静和觉悟的境界。
哲理故事:禅师的道理

哲理故事:禅师的道理引言禅宗以其深奥的哲学和简约的生活方式而闻名于世。
禅宗的禅师以他们独特的智慧和教导方式,启发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向您讲述一则禅宗故事,让我们一同领悟禅师传承下来的道理。
故事在某个古老的寺庙里,住着一位名叫慧心的禅师。
他以其深邃的智慧和温和的态度而受到大家的敬重。
许多人前来探访他,希望能从他那里学到禅宗的真谛。
有一天,一个年轻人前来向慧心请教。
他疲惫不堪,满脸焦虑地告诉慧心自己感到迷茫和失落。
他不知道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努力追求幸福。
慧心静静地听着他的诉说,然后微笑着说道:“我有一个小任务给你。
请你每天早上起床的时候,去山上找一朵野花,并将它带回来。
”年轻人疑惑地看着慧心,不明白野花与他的问题有何关系。
几天后,年轻人带着一朵鲜艳的野花回到寺庙。
慧心接过花,微笑着对他说道:“请明天再去寻找一朵野花,并将它带回来。
”年轻人虽然不解,却按照禅师的指示继续每天采摘野花。
时间过去了一个月,年轻人带了一个鲜花盛满的花篮来见慧心。
慧心欣喜地接过花篮,然后对年轻人说道:“好,你已经完成了我的任务。
现在请你把花篮里的花倒在地上。
”年轻人有些犹豫,但还是照办了。
丰富多彩的花瓣洒落在地上,形成了一幅美丽的花海。
慧心注视着这美丽而短暂的景象,然后转向年轻人说道:“你可能会问,这些花朵的美丽有何意义?它们会枯萎、凋谢、最终消失。
然而,每天早上去寻找野花的过程,正是你追寻内心安宁和幸福的体验。
”道理这则故事传递着禅师慧心所教导的哲理。
他通过寻找野花的过程,引导年轻人思考生命的意义和幸福的追寻。
1. 当下的重要性禅宗强调当下的重要性。
在故事中,禅师要求年轻人每天寻找野花,并将其带回来。
这个简单的任务是为了提醒年轻人关注当下的美丽和珍贵。
禅师慧心教导我们,只有在当下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美好。
2. 追求内心安宁故事中,禅师告诉年轻人通过寻找野花来追求内心的安宁。
通过与大自然的接触,人们的心灵得到平静和满足。
禅理小故事 (3)

禅理小故事一、修行禅宗的小和尚从前有个小和尚,他在寺庙里修行禅宗。
他每天早上都会去山林中找一片清静的地方,坐在莲花座上静心冥想。
有一天,他听说了一个很有名的禅宗大师要来寺庙讲经。
小和尚非常兴奋,他决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听这位大师讲经。
当大师开始讲经时,小和尚全神贯注地听着。
可是,不知何时起,他感觉自己的思绪开始飘忽不定,无法集中。
他试着用力把思绪拉回,但没有成功。
大师看到了小和尚的情况,他停下了讲经,走到小和尚面前,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然后问他,为什么无法集中。
小和尚愧疚地回答道:“大师,我努力想要集中注意力,但是我的思绪总是无法停歇。
”大师微笑着说:“小和尚,你知道思绪就像一条河流,无法停止吗?”小和尚点了点头。
大师继续说道:“那么,你可知道为何我们要练习禅坐?”小和尚摇了摇头。
大师解释道:“我们练习禅坐,是为了让自己观照思绪的流动,并不需要去控制它。
当你学会放下对思绪的执着,让它自由地流淌,你会发现本质上思绪是没有实体的,它只是出现和消失。
”小和尚略感困惑,他问:“大师,那我该如何让自己的思绪停下来呢?”大师微笑着说:“思绪无法停止,但你可以选择不去追随它。
当你不再追随思绪,它会自然而然地化解。
”小和尚恍然大悟,他感觉到心情明朗起来,思绪也开始平静下来。
他再次坐好,继续聆听大师的讲经。
二、抛弃执着的石头有一天,一位悟道人在禅宗寺庙前的小溪边散步。
他突然在小溪中发现了一块美丽的石头,石头上有着独特的花纹。
悟道人被这块石头吸引住了,他觉得这是一块非常宝贵的宝石,于是他伸手去捡起它。
但是,石头却自动滑开,躲避了悟道人的手。
悟道人奇怪地望着这块石头,他再次试图捡起它,却同样没有成功。
这时,一位和尚经过,看到了悟道人的困惑,便上前问道:“大师,您遇到了什么问题吗?”悟道人向和尚解释了他和这块石头的遭遇。
和尚微笑道:“这块石头并非普通的石头,它代表了我们与世界的执着。
执着就像是我们试图捡起这块石头一样,只会让我们感到困惑和受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禅宗故事,感悟做人的道理篇一:禅宗智慧感悟我的学习杂感这个学期校选课,我选择了《中国禅宗智慧》这门课程。
其实说实话,当初选校选课的时候,并没有多大在意,只是随便一选,当时想学一下禅宗智慧,只是单纯的想了解一下什么是“禅”。
不过,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禅”离我的生活并不遥远,它就在我的身边,它也不想人们想象的那么枯燥,相反,还很有趣。
通过禅宗智慧,我对禅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产生了兴趣。
禅,我认为,与其说是宗教,不如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与其说是信仰,不如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凝聚着东方智慧的禅宗,对人生命和心灵的关注,对真实人生的追求,对天地万物的问与答,引发了人们无限的遐想。
在我看来,在禅宗的世界里,并没有所谓的对与错,它完全取决于你的内心。
有时在常人看来很矛盾的事物,在禅宗的世界里,它很平常。
这也就是我初次接触禅宗时的疑问,在禅宗看来,一切都是对的,一切又都是错的,有时甚至所答非所问。
在课余时间,我也特意看了一下有关禅宗的书籍,了解一下禅宗。
中国禅宗是由唐宋时期无数杰出的禅师创造的。
他们生活在清风翠岩下、枯藤老树间,或互斗机锋,或指天笑月,纵情潇洒而风流。
他们的出家不是为了逃避尘世的喧嚣,而是寻求人生智慧的途径。
他们强调自尊、自信、自立、敢于否定崇拜,敢于离经叛道,从而完成了中印文化的交融,开创了大智大慧的中国禅宗。
博大精深的禅宗,蕴涵着中华文化特有的风采和令人叹为观止的人生智慧,至今仍不失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座独特的丰碑。
一千多年以来,禅宗吸引了多少文人士大夫为之痴迷,同时成为他们精神的一部分。
在我看来,禅可以使人们把握自己、肯定自己、热爱人生,使我们自由、奔放、果敢、豁达,充满自信。
在不愉快的人生中保持愉快的心情,把世俗的功名看得淡一些,从而生活的洒脱、自然。
禅宗在这一千多年里,通过历代文人雅士的参与和弘扬,对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禅宗,一千多年来的中华文化就不免有所失色。
禅,是生活的智慧和艺术,禅的宗旨不是要人们逃避现实生活,而是要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承担责任和义务,发扬人性中的真、善、美,抛弃狭隘和自私,增长智慧,培养爱心。
可以这么说,禅的终极意义是积极入世的,是面向社会人生的。
在课程中看了几部电影,我想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其中在《六祖慧能》这部电影中,最被讨论的是六祖慧能所作的的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弘忍最终将衣钵传给他,而没有传给神秀,我认为也是从这首偈中慧能证得空性。
而神秀所作的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而被认为仍未悟道。
我认为神秀的偈问题出在,它仍然停留在“有”的范围,他认为身是有的,心是有的,尘埃是有的,而未能触及“空”性。
其次,他认为禅有目标可达,其实我认为擦拭心灵的尘埃只是过程,不是禅的目标。
因为一个人进入心念的安静虽要经过时时拂拭,但是要得到般若,则不是光靠拂拭就能得到的。
慧能的偈之所以比神秀的优秀,我认为它讲出了般若的实相,告诉我们般若不可以被说成一个名相,不能说是“菩提树”或“明镜台”,同样也不能说成“这个”或是“那个”,或什么东西。
般若是绝对的空性,般若本来就不在那里了。
因为清净的自性根本使尘埃没有附着之处,又何必去擦拭呢?慧能因为看到了般若的空性而得到五祖弘忍的衣钵,神秀则仍未得道。
我在课下曾很有兴趣的去查了神秀的历程。
我发现在提到他时,往往是六祖慧能的反面教材,因为慧能太杰出了,使得当时的禅门俊秀神秀被比的黯淡无光。
神秀不如慧能,这是事实,他也因此未能得到五祖的衣钵,这也是事实。
但如果把神秀看得一无是处,则未免有失偏颇。
有这样几个列子可以看出神秀人格的伟大,在公元705年,武则天与中宗曾派使者带诏书请神秀到京城说法,但神秀却自认比不上慧能,推荐慧能,并说慧能是五祖的衣钵传人。
可见神秀是心胸开阔之人,他一生都没有怀恨慧能,甚至敬佩慧能。
二是在神秀晚年时,他的弟子商议到南方找慧能争胜,神秀知道了,却对弟子说:“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
且吾师五祖,亲付衣法,岂徒然哉?吾所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
”[1]这段话非常令人感动,神秀确实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
最后,我还有疑问想向老师提出。
因为上课时听到老师讲的那个在梦中得知密码的故事,所以我也想提一下我的困惑。
就是我在有的时候,比如说某一个人说了一段话,或者是做了一些事,在我看来好像似曾相识一样。
就是他说的话或者是做过的事,我在他说之前和做之前就已经听过或者见过了,而且是完全一样的。
好像是从高中开始就有这种情况了,有那么几次了,每次我都很惊讶,和同学说了之后,他们中有的人也和我有同样的经历!而且我感觉还不是在梦境中看到,好像不是做梦。
希望老师能够替我解一下我的疑惑。
还有一个就是,和上面那个差不多,就是在和同学说话时,比如说他说完某句话,我可以知道他下一句要说什么,当然不是每次都知道,也是很少的几次有这个发现。
上面那个是他说完或做完后,感觉似曾相识,这个是在他说之前或做之前,就已经知道要说什么。
我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当然不信那些所谓的什么,但是这样的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希望老师可以给我解答一下。
问题:1.禅意境的表现到底是怎样的?2.禅中说到最高境界,就是“空”吗?3.“悟”在禅宗当中是怎样的价值?4.中国的禅宗与印度、日本以及西方的禅有什么不同?5.禅与书法、绘画以及诗词的联系?6.人的真心本性到底是什么?7.禅在现代是不是有所改变?比如说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8.我知道,在西方,也有一些人在学习禅宗,那么禅与基督教有什么不同?它们互相冲突吗?9.怎样才能做到“空”?10.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在文中最后提出的问题,希望老师可以给我解答一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可以用禅宗来解说吗?如果不可以的话,那到底用什么才能解释?参考:[1]林清玄,《林清玄说禅》,海南出版社,2009年3月,168篇二:禅宗智慧感悟在道家和儒家之后,中国历史又产生了以慧能的《坛经》为代表的禅宗智慧。
禅宗作为佛教,不仅继承了印度大乘佛教的一些基本思想,甚至将源头直接追溯到佛祖释迦牟尼那里。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
是时,众皆默然。
唯迦叶尊者破颜为笑。
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乃嘱摩诃迦叶。
” 禅宗正是以心传心,惟论明心见性。
禅宗突显的是个体的心灵在瞬间中直接了悟自身的本性。
可以说,禅宗是中国智慧对于印度佛教最具创造性解释后的独特产物。
也正是如此,它弥补了中国精神结构中的缺失,丰富了心灵的程度。
从禅宗的思想来源来看,一方面它吸取了中国古代儒家孔孟一派的人性论以及道家老庄一派的崇无思想;另一方面它又继承了印度大乘佛教的“空”、“有”两宗的思想。
禅宗以禅命名,容易给人误解,仿佛它只是突显了戒定慧中的禅定。
事实上,禅宗之禅与禅定之禅相关,但并非就是禅定之禅。
首先,慧能认为禅宗的根本是“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说明禅宗所追求的是心灵的觉悟。
它只是通过心灵的实践,而不是身体的实践来实现。
一般所说的禅定被狭隘地理解为单纯的身体的静坐行为。
虽然身体的修炼为心灵的觉悟可以提供一定的条件,但它并不能直接解决心灵自身的问题。
正如慧能所质疑的:“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 其次,禅宗当然也肯定禅定对于佛教修行的重要作用,但并不认为禅定就等同于坐禅或者静坐,而是认为它遍及于人的日常生活世界的一切行为、思想和言说之中。
“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
”贯穿于人的日常生活的禅定才是真正的禅定。
第三,慧能将禅定解释为心地法门:“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因为它是心灵本性的呈现,所以它不是有相的,而是无相的。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
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
对于禅宗而言,佛或者佛性绝对不是人之外的其他什么东西,而就是人自身的自性。
但何谓自性?一般而言,所谓性就是本性,是存在的规定。
而所谓自性则更突出了存在自身的规定。
自性就是本性,也就是存在自身所是的特性。
一方面,自性让存在者自身区别于其他存在者,另一方面,自性让存在者成为其自身。
但在在世界整体中,人是一个特别的存在者。
禅宗的革命性在于,它不仅将佛的佛性理解为自性,而且将人的自性解释为本心。
这就是说,每一个人自身就具有佛性。
于是成佛的问题便不是一个一般世界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而且是个人此时此地的问题,并且主要表现为个人的心灵的问题。
慧能将佛性完全理解为人的自性,因此人的自性便完全具有佛性的特点。
他曾感叹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所谓自性本自清净,是指它没有原始无明的污染、遮蔽,以及由此而来的无穷烦恼和痛苦,而是纯洁的、透明的。
对于自性,神秀的偈语尚未体悟其自身。
他认为:“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的问题在于,他对于自性把握为有,而没有理解为空。
同时,他只是要去掉污染,而没有能体悟清净。
与此完全不同,慧能说出了自己另外的心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
慧能除了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