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故事,感悟做人的道理.doc
禅故事及感悟

禅故事及感悟1. 有个小和尚问老和尚:“师父,您开悟前每天做什么呀?”老和尚笑着说:“砍柴、担水、做饭。
”小和尚又问:“那开悟后呢?”老和尚还是笑着回答:“砍柴、担水、做饭。
”小和尚很疑惑:“这有啥区别呀?”老和尚说:“开悟前,我砍柴的时候想着担水,担水的时候想着做饭;开悟后,砍柴就砍柴,担水就担水,做饭就做饭。
”感悟:专注于当下,才能真正享受生活呀!就像我们做事的时候,一心一意才能把事情做好嘛!2. 曾经有个居士去寺庙,看到佛像前的供花特别漂亮,就问和尚:“这花真美,一定很贵吧?”和尚回答:“在喜欢它的人眼里,它无价;在不喜欢它的人眼里,它一文不值。
”感悟:价值这东西,不就是看我们自己怎么看嘛!就好比有人觉得榴莲是美味,有人却觉得臭烘烘的,这都是个人的感受呀!3. 两个和尚在争论,一个说:“旗子在动。
”另一个说:“是风在动。
”这时师父走过来说:“不是旗子动,也不是风动,是你们的心在动。
”感悟: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其实是我们内心的投影呀!就像你心情好的时候看啥都美好,心情不好的时候看啥都不顺眼,不是吗?4. 有个年轻人苦恼地问禅师:“我总是很浮躁,怎么办?”禅师让他端着一杯茶,直到他觉得累了才放下。
然后禅师说:“浮躁的时候,就像端着这杯茶,一直端着会很累,放下就轻松了。
”感悟:该放下的时候就得放下呀,别总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想想我们有时候是不是非要纠结一些没必要的事情呢?5. 一个和尚在雨中行走,没有打伞却一点也没淋湿。
别人问他怎么做到的,他说:“我心中没有雨。
”感悟:心态决定一切呀!要是我们心里阳光,遇到困难也不会觉得那么苦啦,对不对?6. 禅师给弟子们讲:“有只猴子想捞水中的月亮,怎么都捞不着。
”弟子们问:“那怎么办?”禅师说:“月亮不在水里,在天上。
”感悟:有时候我们追求的东西可能根本就是错的方向呀!就像我们非要去够那不可能的事情,还不如找找真正适合我们的呢!7. 一位施主问和尚:“人生为什么这么苦?”和尚说:“人生就像吃苦瓜,虽然苦,但也有它的清甜。
禅宗顿悟的故事

禅宗顿悟的故事一、放下两位禅者走在一条泥泞的道路。
走到一处浅滩时,看见一位美丽的少女在那里踯躅不前。
由于她穿着丝绸的罗裾,使她无法跨步走过浅滩。
“来吧!小姑娘,我背你过去。
”师兄说罢,把少女背了起来。
过了浅滩,他把小姑娘放下,然后和师弟继续前进。
师弟跟在师兄后面,一路上心里不悦,但他默不作声。
晚上,住到寺院里后,他忍不住了,对师兄说:“我们出家人要守戒律,不能亲近女色,你今天为什么要背那个女人过河呢?”“呀!你说的是那个女人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到现在还挂在心上?”二、还要我放下什么唐代,严阳尊者问赵州禅师:“一物不将来时如何?”——大意是:在禅修的道路上,我抛弃了一切,下一步怎么做?赵州禅师答:“放下吧。
”严阳尊者说,已经两手空空,还要我“放下”什么?赵州禅师指示他:“放不下,那就把它挑起来!”严阳尊者听到这里,忽然有所领悟。
三、洗钵去唐代时,有参学禅法的僧人不远千里,来到河北赵州观音院(今柏林禅寺)。
早饭后,他来到赵州禅师身前,向他请教,“禅师,我刚刚开始寺院生活,请您指导我什么是禅?”赵州问:“你吃粥了吗?”僧人答:“吃粥了。
”赵州说:“那就洗钵去吧!”在赵州禅师话语之中,这位僧人有所省悟。
赵州的“洗钵去”,指示参禅者要用心体会禅法的奥妙处,必须不离日常生活。
这些日常的喝茶吃饭,与禅宗的精神没有丝毫的背离。
四、一切都在有好多天,一休和尚独坐参禅,默然不语。
师父看出其中玄机,微笑着领他走出寺门。
寺外,一片大好的春光。
放眼望去,天地间弥漫着清新的空气,半绿的草芽,斜飞的小鸟,动情的小河……一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偷窥师父,师父正在安祥打坐于半山坡上。
一休有些纳闷,不知师父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过了一个下午,师父起身,没说一句话,打个手势,他把一休领回寺内。
刚入寺门,师父突然跨前一步,轻掩两扇木门,把一休关在寺外。
一休不明白师父的旨意,独坐门外,思悟师父的意思。
很快天色就暗了下来,雾气笼罩了四周的山冈,树林、小溪、连鸟语水声也不再明晰。
禅宗的生命哲学故事

禅宗的生命哲学故事禅宗的人生哲学故事人生是一体的,禅宗中的“一体”是一种独特的哲学,它是宏观与微观的统一,对立的统一,或者说是对立的统一,总之是大道的统一。
独特的禅语,启迪智慧的话语。
它神秘而真实,方向明确;它精彩而流行,寓意深刻。
微集成“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佛。
”禅宗认为,我们应该清楚地观察世界,从小中看大,从小中知大。
所谓“滴水能照出太阳的光辉”,是我们要从小处着眼把握全局的启示。
佛曰:“一滴水怎能不干涸?”弟子无法回答。
佛曰:“放回海中。
”禅意是:毕竟个人力量有限,集体力量可以带你走向雪崩;个人生命短暂,事业生命可以让你长生不老。
正是:滴水也有价值,生命可以永存。
回到大海,幸福共存。
有人问:“如何区分傻瓜和聪明人?”徐云大师回答说:“愚者见雪,智者见白。
”禅意是:雪花从天而降,飘飘洒洒,可以撼动世俗人性;白色是从内心悟出的空,即平安、智慧、风和水。
没错:看人就是爱,看人就是悟空。
傻子之间的智慧是有差异的,都是因为不足和现实。
对立统一“眼冷如灰,心热如火。
”禅宗认为,生活的本质,既平静又温暖,融为一体。
所谓“永不离开,永不离开,永不离开。
”这启示我们要掌握辩证法和中和。
有人问:“打坐是什么意思?”慧能大师回答说:“外分是禅,内乱是定。
”禅的意思是:世俗相,所谓众生相,只有禅才是真的。
心态,所谓动则动,唯禅则恒。
没错:外面是虚像,里面是场。
来坐定,佛在你心中。
有人问:“有天堂和地狱这种东西吗?”白胤大师回答说:“一切都在善恶的思想中。
”禅的意思是:世界可以是地狱,也可以是天堂;记住你吸取了多少教训,“一失足成千古恨”。
没错:好到天堂,坏到地狱。
成败在思想,自警是浪费时间。
违背自己的意愿"背心是为心脏准备的,面朝南,朝北."所谓“非正常和谐”可以导致目标一致,但相辅相成。
“大智若愚”“屈而求伸”都在启发我们通过逆向思维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有人问:“怎么能专心读经?”慈云大师回答:“把时间放在身后。
让你受益终身的禅宗故事

抗船赶路
一个青年人背一个大包袱,千里迢迢跑来找无际大师,他说:“大师,我是那样 的孤独、痛苦和寂寞,长期的跋涉使我疲惫到了极点,我的鞋子破了,双脚也磨 出了水泡,手也被刮破了,流血不止;嗓子因为长久的呼喊而沙哑………疲惫和 失望纠缠着我,为什么我还不能找到心中的阳光?” 大师问他:“你的背包裹里装的是什么?”青年说:“它对我可重要了。里面是 我每一次跌倒时的痛苦,每一次受伤后的哭泣,每一次受伤寂寞时的烦恼……. 靠了它,我才能走到你这里来。” 于是,无际大师带青年来到河边,他们坐船过了河,上岸后,大师说:“你扛了 船赶路吧!”“什么?扛了船赶路?”青年很惊讶,“它那么重,我扛的动吗?” 大师微微一笑说:“是的,孩子,你扛不动它。过河时船是有用的,但过了河, 我们就要放下船赶路。否则,它会变成我们的包袱。痛苦、孤独、寂寞、灾难、 眼泪,这些对人生都是有用的,它们使生命得到升华,但执著不忘,就成了人生 的包袱。放下它吧!孩子,生命不能太负重。”
化繁求简
路人站在匠人和他雕琢的巨石前,看他究竟要把这块巨石雕刻成什么。匠人的锤子,凿子丁丁当当的响 着,石硝乱飞,地上纷陈着大大小小的石块。
看了半天,路人也看不出什么。只好打断了他的工作,向他询问。 “你这么打石头,究竟要把这块石头雕成什么样子呢?” “我也不知道,不过等我把多余的石头全部打下来之后,你就明白了。” 于是路人继续在一边观看,一边耐心的等待下去。终于,巨石渐渐隐约成形,变成了模糊的雕像,是一 位坐着思考的沉思者 “看出来没有,小伙子?”匠人停下来休息的时侯问路人一句。 路人点点头。 “雕像就在里面,只是被那些多余的石块掩藏着,你只要把那些多余的石块一一凿去,它就显现在眼前 了。”
珍惜眼前的现在吧!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在心头,便是人间好时 节!
关于禅理的人生哲理小故事_哲理故事

关于禅理的人生哲理小故事_哲理故事在我们的生活中,禅理就像那隐藏在日常琐碎中的智慧宝石,时不时地闪耀出令人顿悟的光芒。
今天,我就来给您讲讲几个蕴含着深刻禅理的人生哲理小故事。
曾经,我在一个古寺中游览,看到一位年轻的僧人在庭院中清扫落叶。
他的动作缓慢而专注,仿佛这清扫的不仅仅是落叶,而是内心的尘埃。
这一幕让我陷入了沉思,也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
有一位年轻人,他总是为生活中的琐事烦恼,觉得压力巨大,心情郁闷。
于是,他决定去拜访一位禅师,希望能得到一些启示。
年轻人见到禅师后,便一股脑地倾诉着自己的苦恼。
禅师微笑着听完,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给了他一个空杯子,然后开始往杯子里倒茶。
茶很快就溢了出来,年轻人连忙喊道:“大师,茶满了,满了!”禅师这才停手,缓缓说道:“就像这杯子,你的心已经被烦恼填满,又怎么能装得下快乐和智慧呢?”年轻人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一直被烦恼占据了心灵,没有给美好的事物留下空间。
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登山者。
他一心想要登上山顶,证明自己的能力。
在攀登的过程中,他不顾身体的疲惫和警告,拼命地往上爬。
终于,他到达了山顶,但却因为过度劳累,一下子瘫倒在地,根本没有心情欣赏山顶的美景。
这就好像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总是急于追求所谓的目标,却忽略了沿途的风景和内心的感受。
再给您讲一个小故事。
有两只大雁与一只乌龟是好朋友。
一天,乌龟说它很想飞上天看看。
两只大雁就想出了一个办法,让乌龟咬住一根树枝的中间,它们各叼住树枝的一端,带着乌龟飞上了天。
路过的人们看到这一幕,都惊叹不已。
这时,有个小孩喊了一声:“乌龟真聪明!”乌龟听到后,得意忘形,张嘴想要回应,结果一下子摔了下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得意时要保持清醒,不能忘乎所以。
就像我之前看到的那位清扫落叶的僧人,他专注于当下的每一个动作,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
这种专注和宁静,不也是一种禅理的体现吗?禅理其实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每一个微小的瞬间。
比如,当我们用心品尝一杯茶时,感受那茶香在舌尖弥漫;当我们静静欣赏一朵花的绽放,感受生命的奇迹。
人生的禅理小故事

人生的禅理小故事第1篇:禅道人生的哲理小故事高僧与弟子一位高僧即将涅??,他的一位得意弟子跪拜在高僧面前问道:“师父,您离开我后,我应该怎样活呢?”高僧反问道:“你跟随我修行求道,为谁活呢?”弟子回答道:“师父,我跟随您修行求道,首先为自己活,然后为他人活,尔后为众生而活。
”高僧说道:“你不是明白了吗?”弟子困惑道:“师父,我不明白你这话的意思。
”高僧说道:“为自己活,一直地活在自己的梦中;为他人活,一生地活在他人的脑中;为众生而活,永恒地活在众生的心中。
”高僧说完这番话便安息了。
弟子跪拜在地,凝望着高僧的形体,崇敬不已。
古往今来,芸芸众生,造就的人生往往也是如此——为自己活,一直地活在自己的梦中;为他人活,一生地活在他人的脑中;为众生而活,永恒地活在众生的心中。
小沙弥与老和尚有一次,一个小沙弥向一位老和尚请教道:“师父,怎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量呢?”老和尚回答道:“努力修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心量。
”小沙弥说道:“师父,您这是说,一个人只要具有大的心量,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能量,实现自己人生最大的价值吗?”老和尚*道:“并非如此。
”小沙弥困惑不已道:“这是为什么呢?”老和尚说道:“一个人只有不断地修行,努力扩大拓宽自己的心量,让自己具有足够大的心量,才会努力去积累与之相当的能量。
如果心量不大,即使有机会积累能量,也不会放在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人生的禅理小故事1,一朵花的禅理弟子爱好打扮,每天都要在这方面耗费太多的时候。
一日,禅师问弟子:“一朵花有多大?”“有的如指头大,有的如拳头大,有的如巴掌大,顶大的,也不过脸盆大吧。
”弟子说。
“哪花香有多大呢?”禅师再问。
“花香怎么是多大呢?”弟子不解。
“哦,我是指花香能传播多大的空间?”禅师说。
“有的可以溢满整个房间,有的可以溢满一个广场,如有风,有的花香可以传到几里地开外。
”弟子说。
“几里地有多少个脸盆大呢?”禅师说,“如果把花香比作花的灵魂,那么,一个生命灵魂的*芳,永远比它漂亮的形体传播得更长远,影响得更深广。
哲理故事:禅师的道理

哲理故事:禅师的道理引言禅宗以其深奥的哲学和简约的生活方式而闻名于世。
禅宗的禅师以他们独特的智慧和教导方式,启发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向您讲述一则禅宗故事,让我们一同领悟禅师传承下来的道理。
故事在某个古老的寺庙里,住着一位名叫慧心的禅师。
他以其深邃的智慧和温和的态度而受到大家的敬重。
许多人前来探访他,希望能从他那里学到禅宗的真谛。
有一天,一个年轻人前来向慧心请教。
他疲惫不堪,满脸焦虑地告诉慧心自己感到迷茫和失落。
他不知道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努力追求幸福。
慧心静静地听着他的诉说,然后微笑着说道:“我有一个小任务给你。
请你每天早上起床的时候,去山上找一朵野花,并将它带回来。
”年轻人疑惑地看着慧心,不明白野花与他的问题有何关系。
几天后,年轻人带着一朵鲜艳的野花回到寺庙。
慧心接过花,微笑着对他说道:“请明天再去寻找一朵野花,并将它带回来。
”年轻人虽然不解,却按照禅师的指示继续每天采摘野花。
时间过去了一个月,年轻人带了一个鲜花盛满的花篮来见慧心。
慧心欣喜地接过花篮,然后对年轻人说道:“好,你已经完成了我的任务。
现在请你把花篮里的花倒在地上。
”年轻人有些犹豫,但还是照办了。
丰富多彩的花瓣洒落在地上,形成了一幅美丽的花海。
慧心注视着这美丽而短暂的景象,然后转向年轻人说道:“你可能会问,这些花朵的美丽有何意义?它们会枯萎、凋谢、最终消失。
然而,每天早上去寻找野花的过程,正是你追寻内心安宁和幸福的体验。
”道理这则故事传递着禅师慧心所教导的哲理。
他通过寻找野花的过程,引导年轻人思考生命的意义和幸福的追寻。
1. 当下的重要性禅宗强调当下的重要性。
在故事中,禅师要求年轻人每天寻找野花,并将其带回来。
这个简单的任务是为了提醒年轻人关注当下的美丽和珍贵。
禅师慧心教导我们,只有在当下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美好。
2. 追求内心安宁故事中,禅师告诉年轻人通过寻找野花来追求内心的安宁。
通过与大自然的接触,人们的心灵得到平静和满足。
禅理小故事 (3)

禅理小故事一、修行禅宗的小和尚从前有个小和尚,他在寺庙里修行禅宗。
他每天早上都会去山林中找一片清静的地方,坐在莲花座上静心冥想。
有一天,他听说了一个很有名的禅宗大师要来寺庙讲经。
小和尚非常兴奋,他决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听这位大师讲经。
当大师开始讲经时,小和尚全神贯注地听着。
可是,不知何时起,他感觉自己的思绪开始飘忽不定,无法集中。
他试着用力把思绪拉回,但没有成功。
大师看到了小和尚的情况,他停下了讲经,走到小和尚面前,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然后问他,为什么无法集中。
小和尚愧疚地回答道:“大师,我努力想要集中注意力,但是我的思绪总是无法停歇。
”大师微笑着说:“小和尚,你知道思绪就像一条河流,无法停止吗?”小和尚点了点头。
大师继续说道:“那么,你可知道为何我们要练习禅坐?”小和尚摇了摇头。
大师解释道:“我们练习禅坐,是为了让自己观照思绪的流动,并不需要去控制它。
当你学会放下对思绪的执着,让它自由地流淌,你会发现本质上思绪是没有实体的,它只是出现和消失。
”小和尚略感困惑,他问:“大师,那我该如何让自己的思绪停下来呢?”大师微笑着说:“思绪无法停止,但你可以选择不去追随它。
当你不再追随思绪,它会自然而然地化解。
”小和尚恍然大悟,他感觉到心情明朗起来,思绪也开始平静下来。
他再次坐好,继续聆听大师的讲经。
二、抛弃执着的石头有一天,一位悟道人在禅宗寺庙前的小溪边散步。
他突然在小溪中发现了一块美丽的石头,石头上有着独特的花纹。
悟道人被这块石头吸引住了,他觉得这是一块非常宝贵的宝石,于是他伸手去捡起它。
但是,石头却自动滑开,躲避了悟道人的手。
悟道人奇怪地望着这块石头,他再次试图捡起它,却同样没有成功。
这时,一位和尚经过,看到了悟道人的困惑,便上前问道:“大师,您遇到了什么问题吗?”悟道人向和尚解释了他和这块石头的遭遇。
和尚微笑道:“这块石头并非普通的石头,它代表了我们与世界的执着。
执着就像是我们试图捡起这块石头一样,只会让我们感到困惑和受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禅宗故事,感悟做人的道理篇一:禅宗智慧感悟我的学习杂感这个学期校选课,我选择了《中国禅宗智慧》这门课程。
其实说实话,当初选校选课的时候,并没有多大在意,只是随便一选,当时想学一下禅宗智慧,只是单纯的想了解一下什么是“禅”。
不过,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禅”离我的生活并不遥远,它就在我的身边,它也不想人们想象的那么枯燥,相反,还很有趣。
通过禅宗智慧,我对禅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产生了兴趣。
禅,我认为,与其说是宗教,不如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与其说是信仰,不如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凝聚着东方智慧的禅宗,对人生命和心灵的关注,对真实人生的追求,对天地万物的问与答,引发了人们无限的遐想。
在我看来,在禅宗的世界里,并没有所谓的对与错,它完全取决于你的内心。
有时在常人看来很矛盾的事物,在禅宗的世界里,它很平常。
这也就是我初次接触禅宗时的疑问,在禅宗看来,一切都是对的,一切又都是错的,有时甚至所答非所问。
在课余时间,我也特意看了一下有关禅宗的书籍,了解一下禅宗。
中国禅宗是由唐宋时期无数杰出的禅师创造的。
他们生活在清风翠岩下、枯藤老树间,或互斗机锋,或指天笑月,纵情潇洒而风流。
他们的出家不是为了逃避尘世的喧嚣,而是寻求人生智慧的途径。
他们强调自尊、自信、自立、敢于否定崇拜,敢于离经叛道,从而完成了中印文化的交融,开创了大智大慧的中国禅宗。
博大精深的禅宗,蕴涵着中华文化特有的风采和令人叹为观止的人生智慧,至今仍不失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座独特的丰碑。
一千多年以来,禅宗吸引了多少文人士大夫为之痴迷,同时成为他们精神的一部分。
在我看来,禅可以使人们把握自己、肯定自己、热爱人生,使我们自由、奔放、果敢、豁达,充满自信。
在不愉快的人生中保持愉快的心情,把世俗的功名看得淡一些,从而生活的洒脱、自然。
禅宗在这一千多年里,通过历代文人雅士的参与和弘扬,对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禅宗,一千多年来的中华文化就不免有所失色。
禅,是生活的智慧和艺术,禅的宗旨不是要人们逃避现实生活,而是要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承担责任和义务,发扬人性中的真、善、美,抛弃狭隘和自私,增长智慧,培养爱心。
可以这么说,禅的终极意义是积极入世的,是面向社会人生的。
在课程中看了几部电影,我想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其中在《六祖慧能》这部电影中,最被讨论的是六祖慧能所作的的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弘忍最终将衣钵传给他,而没有传给神秀,我认为也是从这首偈中慧能证得空性。
而神秀所作的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而被认为仍未悟道。
我认为神秀的偈问题出在,它仍然停留在“有”的范围,他认为身是有的,心是有的,尘埃是有的,而未能触及“空”性。
其次,他认为禅有目标可达,其实我认为擦拭心灵的尘埃只是过程,不是禅的目标。
因为一个人进入心念的安静虽要经过时时拂拭,但是要得到般若,则不是光靠拂拭就能得到的。
慧能的偈之所以比神秀的优秀,我认为它讲出了般若的实相,告诉我们般若不可以被说成一个名相,不能说是“菩提树”或“明镜台”,同样也不能说成“这个”或是“那个”,或什么东西。
般若是绝对的空性,般若本来就不在那里了。
因为清净的自性根本使尘埃没有附着之处,又何必去擦拭呢?慧能因为看到了般若的空性而得到五祖弘忍的衣钵,神秀则仍未得道。
我在课下曾很有兴趣的去查了神秀的历程。
我发现在提到他时,往往是六祖慧能的反面教材,因为慧能太杰出了,使得当时的禅门俊秀神秀被比的黯淡无光。
神秀不如慧能,这是事实,他也因此未能得到五祖的衣钵,这也是事实。
但如果把神秀看得一无是处,则未免有失偏颇。
有这样几个列子可以看出神秀人格的伟大,在公元705年,武则天与中宗曾派使者带诏书请神秀到京城说法,但神秀却自认比不上慧能,推荐慧能,并说慧能是五祖的衣钵传人。
可见神秀是心胸开阔之人,他一生都没有怀恨慧能,甚至敬佩慧能。
二是在神秀晚年时,他的弟子商议到南方找慧能争胜,神秀知道了,却对弟子说:“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
且吾师五祖,亲付衣法,岂徒然哉?吾所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
”[1]这段话非常令人感动,神秀确实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
最后,我还有疑问想向老师提出。
因为上课时听到老师讲的那个在梦中得知密码的故事,所以我也想提一下我的困惑。
就是我在有的时候,比如说某一个人说了一段话,或者是做了一些事,在我看来好像似曾相识一样。
就是他说的话或者是做过的事,我在他说之前和做之前就已经听过或者见过了,而且是完全一样的。
好像是从高中开始就有这种情况了,有那么几次了,每次我都很惊讶,和同学说了之后,他们中有的人也和我有同样的经历!而且我感觉还不是在梦境中看到,好像不是做梦。
希望老师能够替我解一下我的疑惑。
还有一个就是,和上面那个差不多,就是在和同学说话时,比如说他说完某句话,我可以知道他下一句要说什么,当然不是每次都知道,也是很少的几次有这个发现。
上面那个是他说完或做完后,感觉似曾相识,这个是在他说之前或做之前,就已经知道要说什么。
我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当然不信那些所谓的什么,但是这样的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希望老师可以给我解答一下。
问题:1.禅意境的表现到底是怎样的?2.禅中说到最高境界,就是“空”吗?3.“悟”在禅宗当中是怎样的价值?4.中国的禅宗与印度、日本以及西方的禅有什么不同?5.禅与书法、绘画以及诗词的联系?6.人的真心本性到底是什么?7.禅在现代是不是有所改变?比如说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8.我知道,在西方,也有一些人在学习禅宗,那么禅与基督教有什么不同?它们互相冲突吗?9.怎样才能做到“空”?10.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在文中最后提出的问题,希望老师可以给我解答一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可以用禅宗来解说吗?如果不可以的话,那到底用什么才能解释?参考:[1]林清玄,《林清玄说禅》,海南出版社,2009年3月,168篇二:禅宗智慧感悟在道家和儒家之后,中国历史又产生了以慧能的《坛经》为代表的禅宗智慧。
禅宗作为佛教,不仅继承了印度大乘佛教的一些基本思想,甚至将源头直接追溯到佛祖释迦牟尼那里。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
是时,众皆默然。
唯迦叶尊者破颜为笑。
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乃嘱摩诃迦叶。
” 禅宗正是以心传心,惟论明心见性。
禅宗突显的是个体的心灵在瞬间中直接了悟自身的本性。
可以说,禅宗是中国智慧对于印度佛教最具创造性解释后的独特产物。
也正是如此,它弥补了中国精神结构中的缺失,丰富了心灵的程度。
从禅宗的思想来源来看,一方面它吸取了中国古代儒家孔孟一派的人性论以及道家老庄一派的崇无思想;另一方面它又继承了印度大乘佛教的“空”、“有”两宗的思想。
禅宗以禅命名,容易给人误解,仿佛它只是突显了戒定慧中的禅定。
事实上,禅宗之禅与禅定之禅相关,但并非就是禅定之禅。
首先,慧能认为禅宗的根本是“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说明禅宗所追求的是心灵的觉悟。
它只是通过心灵的实践,而不是身体的实践来实现。
一般所说的禅定被狭隘地理解为单纯的身体的静坐行为。
虽然身体的修炼为心灵的觉悟可以提供一定的条件,但它并不能直接解决心灵自身的问题。
正如慧能所质疑的:“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 其次,禅宗当然也肯定禅定对于佛教修行的重要作用,但并不认为禅定就等同于坐禅或者静坐,而是认为它遍及于人的日常生活世界的一切行为、思想和言说之中。
“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
”贯穿于人的日常生活的禅定才是真正的禅定。
第三,慧能将禅定解释为心地法门:“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因为它是心灵本性的呈现,所以它不是有相的,而是无相的。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
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
对于禅宗而言,佛或者佛性绝对不是人之外的其他什么东西,而就是人自身的自性。
但何谓自性?一般而言,所谓性就是本性,是存在的规定。
而所谓自性则更突出了存在自身的规定。
自性就是本性,也就是存在自身所是的特性。
一方面,自性让存在者自身区别于其他存在者,另一方面,自性让存在者成为其自身。
但在在世界整体中,人是一个特别的存在者。
禅宗的革命性在于,它不仅将佛的佛性理解为自性,而且将人的自性解释为本心。
这就是说,每一个人自身就具有佛性。
于是成佛的问题便不是一个一般世界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而且是个人此时此地的问题,并且主要表现为个人的心灵的问题。
慧能将佛性完全理解为人的自性,因此人的自性便完全具有佛性的特点。
他曾感叹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所谓自性本自清净,是指它没有原始无明的污染、遮蔽,以及由此而来的无穷烦恼和痛苦,而是纯洁的、透明的。
对于自性,神秀的偈语尚未体悟其自身。
他认为:“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的问题在于,他对于自性把握为有,而没有理解为空。
同时,他只是要去掉污染,而没有能体悟清净。
与此完全不同,慧能说出了自己另外的心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
慧能除了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