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17-20
三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1. 诗歌名称:《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内容概要:描述登高望远,感叹世事无常,人生短暂。
-学习重点:登高远眺的感受,以及对人生的感悟。
2. 诗歌名称:《将进酒》
-作者:李白
-内容概要:歌颂快乐幸福的生活,倡导豪饮畅饮,追求自由。
-学习重点:了解作者的豪放不羁的个性,以及对快乐生活的追求。
3. 诗歌名称:《春晓》
-作者:孟浩然
-内容概要:描绘清晨的景象,赞美大自然,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学习重点:感受自然的美好,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2023最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言绝句,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这首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下是可爱的编辑给家人们分享的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篇一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饮湖上初晴后雨篇二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4.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2.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3.迁移导入: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
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学生可以朗读、背诵、或用歌唱等多种形式来汇报,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吟唱《水调歌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
)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三年级语文上册 17、18、19、20备课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积累好 重点难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词佳句。
教学准备
:①制作多媒体课件。②在课前交流中,了解学情,沟通师生情感。
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阅读感悟
第一课时 教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引起阅读期待 学 过 程 (一)播放孙悟空,哪吒,葫芦娃的动画 片断,导入新课。 (二)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课文主要内容。 2.提名认读生词,相机正音。 3.引导学生了解并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 4.指导学生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①理解“抡”的意思。
②比较“拿”“提” “拎” 与“抡”的不同, 感悟盘古的力大、神勇,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 ③指导朗读, 感受盘古劈开天地的力量和 勇气。 ①调动学生生活积累,理解“轻”与“清”意 思的不同。 ②引导学生读书并有所发现。 ③交流学生的发现,感悟理解词语的方法 及语言表达的精妙。 a.通过“清”理解“浊”的意思,感悟利 用反义词也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b.在朗读中,感悟课文通过几组反义词, 把天地形成的过程写得清楚、明白。 c.结合句子,进一步理解“混沌”的意思, 体会联系上下文也是深入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课 题
19、赵州桥
第 1 课时
1、理解词句,读懂课文,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学生的
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1.
重点: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和设计上的特点。
重点难点
2.
难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及用词的准确。
语文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七颗钻石》原文及教案

【导语】《七颗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篇童话。
描述了地球上发⽣了⼤旱灾,许多⼈和动物都焦渴⽽死,⼀个⼩姑娘抱着⽔罐出门为⽣病的母亲找⽔,爱⼼使⽔罐⼀次⼜⼀次地发⽣着神奇的变化,最后⽔罐⾥涌出了⼀股巨⼤的清澈⼜新鲜的⽔流,从⽔罐⾥跳出的七颗钻⽯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以下是整理的(语⽂版:⼩学三年级上册语⽂第17课《七颗钻⽯》原⽂及教案),希望帮助到您。
【原⽂】 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过⼀次⼤旱灾。
花⼉都凋谢了,草⽊都枯黄了,许多⼈和动物都因焦渴⽽死去。
⼀天夜⾥,⼀位⼩姑娘拿着⼀个⽊头做的⽔罐⾛出家门,为⽣病的母亲去找⽔。
她找哇,找哇,终于在⼀座⼭上找到了⼀个很⼩的泉眼。
⽔从岩缝⾥慢慢地滴下来。
⼩姑娘⼩⼼翼翼地端着⽔罐,⼀滴⼀滴地接着⽔,很久才接满⼀罐。
⼩姑娘抱着⽊⽔罐往家⾛。
她看见⼀只⼩狗躺在地上,伸着⾆头,呼呼地喘着粗⽓。
⼩姑娘往⼿掌⾥倒了⼀点⼉⽔,捧到⼩狗嘴边。
⼩狗舔⼲了⽔,朝着⼩姑娘欢快地摇起了尾巴。
奇怪的事情发⽣了,⽊⽔罐变成了银⽔罐,进⽽的⽔还是满满的。
⼩姑娘回到家,把银⽔罐捧到母亲嘴边。
就在这⼀瞬间,银⽔罐变成了⾦⽔罐。
母亲喝了⽔,感到精神好多了。
⾦⽔罐⾥还剩下⼀些⽔,多么清凉新鲜的⽔呀!⼩姑娘刚想喝⼀⼝,看见⼀位过路⼈站在门外。
他脸⾊苍⽩,有⽓⽆⼒地说:“⼩姑娘,能给我⼀点⼉⽔喝吗?”“好哇!你⽐我更需要⽔,把它全都喝了吧。
”说着,⼩姑娘把⾦⽔罐递给了过路⼈。
过路⼈接过⾦⽔罐。
突然,从⽔罐⾥跳出七颗闪闪发光的⼤钻⽯,⾦⽔罐变成了⼀个泉眼,涌出了⼀股清澈的⽔流。
那七颗钻⽯越升越⾼,升到天上,变成七颗星星,这就是⼈们所说的⼤熊星座。
【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2、凭借对课⽂内容的朗读感悟,体会⽂中⼩姑娘善良、美好的⼼灵,从中受到关爱他⼈的教育。
教学过程: ⼀、谈话导⼊ 1、进⾏⼀个⼼理⼩测试。
2、由此,⽼师想到了⼀句话: 【课件出⽰】在⾃⼰处于困境中时,也能够想到处在困境中的他⼈,并且给予他⽆私的关爱和帮助——这,才是真正的爱⼼,它⽐钻⽯还要珍贵、还要闪亮! 3、通过初读课⽂,我们知道⽂中的⼩姑娘是在什么情况下给予别⼈帮助的?(困境中) 师述:其实,那时何⽌⼩姑娘⼀⼈处于困境,还有许许多多的⼈,许许多多的动物和植物——整个地球都处于困境之中。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练习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练习全知识点走近作者:李白(701-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代表诗作有《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等。
苏轼(1037-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代表作有《赠刘景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刘禹锡(772- -842)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代表作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
难点探究:1.《望天门山》的作者是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的?从“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知道,作者是在行进的小船上“望”天门山。
他正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此时他看到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情景。
2.《望洞庭》的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望”洞庭的?与《望天门山》不同,作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望”洞庭的。
先近望,看到了水月交融、湖平如镜的景象;接着“遥望",看到了山水青翠、君山如青螺的景象。
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主题归纳:主题:《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
《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望洞庭》用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秋月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感悟:美丽的景色比比皆是,只要我们有一颗善感的心灵,再普通的景色也能生出不一样的风情。
乘一叶孤舟,顺流而下;坐湖中小亭,笑赏烟霞。
让我们记下心中的感悟,成就新的诗篇。
课后习题答案: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背诵课文。
默写《望天门山》。
点拔:背诵古诗前,要熟读古诗。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

诗歌梳理
课堂集中营
饮湖上初 晴后雨
晴方好 ——水光潋滟 浓妆 雨亦奇 ——山色空蒙 淡抹
对西湖的爱好 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总相宜
课堂小结
课堂集中营
《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人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画 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抓住了夏季西 湖时晴时雨的风光,以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画,活 灵活现地勾画了西湖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爱 好之情。让我们在诵读过程中激发了热爱祖国山河、 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望洞庭》描写了秋夜明亮下的洞庭湖的波光与 月色交相辉映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爱 好和赞美之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实战练习
理解古诗填空。
1、第一句描写的景物有___湖__光___、__秋__月____。“和”指 _湖__光__和___月__光__交__相___辉__映__。
2、第二句中把湖面比作_未__经___打__磨__的__铜__镜___,形象地表 现了千里洞庭___风__平___浪__静______的景象。
镜未磨遥银
pán
盘
多音字
潭面无风镜未磨(mó)。
磨
mó
磨蹭
mò
石磨
字词乐园
爷爷让弟弟去借一个石磨(mò)弟弟磨(mó)蹭半天 都没出发。
课堂集中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 湖面的波光。 潭面: 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指湖面无风,
水平如镜。
【释义】秋夜,明亮的清光与清澈明净的洞庭湖的水色 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的像一面 未经磨平的镜子,没有一丝波纹。
我会认
yì
mǒ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

我看到晴天的西湖,荷叶飘香, 湖面上水波粼粼,小船来来往往,热 闹极了。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 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你好像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谢谢大家
语文 三年级 上册
17 古诗三首 重点知识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 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 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 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 天门山。” (2)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3)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瞧,这就是晴天的西湖。在万里晴空之下, 微风徐徐吹来,温顺地抚摸着游人的脸,灿烂的 阳光洒在宽阔的湖面上。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 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空蒙:迷茫缥缈的样子。
你好像看到什么景象?
雨后的青山,升起了一团团白色的云雾。 它们如轻纱一般,随风飘动,若有若无。此时的 青山如仙境一般。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 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人为何会把西湖比作“淡妆 浓抹总相宜”的西施呢?
西子:即西施,春秋 时代越国的美女。
西湖之美,何止晴天雨天,一年的春夏秋冬 四季,一日的清晨黄昏,风景各异,美不胜收。
望洞庭
mó
磨 潭面无风镜未磨。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

yín
银
部首:钅
组词:银色 银光
造句:这雪下得真大,白茫茫的一 片,大地成了银色的世界。
pán
盘
部首:皿 组词:盘子 盘查 造句:小帆把盘子洗得发亮。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准节奏。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西湖与西施都十分美丽, 把西湖比喻成西施。
本诗通过作者对西湖晴 天和雨天不同风景的描写,以 及以西湖比作西子,形象地表 现了西湖的美,表达了作者对 西湖的赞美,对祖国大好河山 的热爱。
晴(好):水光潋滟
西湖
浓抹
西施 雨(奇):山色空蒙 淡妆
总相宜
课外阅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
[宋] 苏 轼 朝曦迎客艳重冈, 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 一杯当属水仙王。
注释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潭面】指湖面。 【未】没有。 【遥望】远远地看。 【青螺】青绿色的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 中的君山。
作者写诗的时间是什么时候?从哪里看出来?
秋天夜晚,从“湖光秋月两相和”看出来。
“和”怎么理解?
和谐,这里指水色 与月光融为一体,交 相辉映。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一叶孤舟从旭日东升的远处驶来。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 的铜镜。
谢 谢 观 看!
地点——湖上舟中 天气——初晴后雨 事件——饮酒谈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语文上册17、孔子拜师·同步练习
滚雪球
闻()()()等()()()迎()()()
小书法家先说说写时的注意事项,然后再写一写。
纳闷等候品行风尘仆仆
找朋友看看哪些词与下面的词语意思相近。
佩服--()纳闷--()拜见--()学问--()
连忙--()敬重--()
查查填填
等候迎候
“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
”“太客气了,多谢你()。
有名闻名
孔子是()世界的大教育家。
有很小的时候就非常()。
想想说说
孔子和老子都是非常有名的大学者,人们非常敬重他们,对照课文想一想?和同学讨论一下以下的问题吧!
人们为什么佩服他们的学问?人们为什么敬重他们的品行?
你对哪个话题感兴趣,根据搜集的资料和文中的内容,想一想,看看你是怎样理解的,再和小伙伴们一起交流。
开始吧!
积累窗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聪明屋
下面的这些名言,究竟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开动脑筋,连一连吧!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积极思考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不懂就问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及时复习
小学语文阅读在线
谦虚好学:孔子的故事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学识渊博,但从不自满。
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
其一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
孔子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
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孔子无言以对。
他惭愧地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说给爸爸妈妈听听!
三年级语文上册18、盘古开天地·同步练习
一.我能填。
jiàng zhîu bēn xī
下()宇()()流不()
()ú()ōng ( )uàng( )ào x()
逐渐祖宗创造血液
二.多音字开花
倒 dào 降 jiàng 露 lîu
dǎo xiáng lù
三.词语擂台
宗()肢()创()液()
踪()肌()枪()夜()
四.唱反调
光明对黑暗上升对轻对分对
对对对对
五.日积月累
课文里有不少像“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这样的词语,找找抄抄,认真体会。
六.改头换面(按要求把句子改写来,试试你的本领吧!)
1.传说中,盘古呼出的气息,变成了风和云。
(改变词语顺序,不改变句子的意思。
)
2.今天了一篇故事学习神话我们(把这些词语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
七.填写写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课文是怎么把这件事写清楚的?我们再读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看看课文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呢……
把你的理解写下来吧!
八.小学资源网边学边练
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女娲补天精卫填海……
三年级语文上册19、赵州桥·同步练习
一.小小书法家
túàn cān jiā hãng kuà quán bù jiān gù bǎo guì yí chǎn shâ jì
()()()()()()()()
二.火眼金晴
张牙舞爪(zhǎo zhuǎ)爪(zhǎo zhuǎ)子鸡爪(zhǎo zhuǎ)人才济济 (jì jǐ) 安济(jì jǐ)桥无济(jì jǐ)于事
三.比一比,再组成词语,认真辨认一下它们的样子。
低()固()推()
底()园()堆()
抵()因()雕()
四.想想填填
创造创举
赵州桥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伟大的()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了辉煌的历史。
顽固坚固牢固
只有掌握记忆方法,不断巩固复习,知识才能掌握得()。
这个建筑物特别(),经历了上千年的风风雨雨,仍然完好无损。
五.小学语文课文传真。
填一填,练一练,会有新发现……
1、赵州桥非常雄伟。
桥长(),有()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
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
我还发现作者从赵州桥的()()()()等方面来进行描写的。
2、这座桥不但(),而且()。
桥面两侧有古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
有的刻着两条()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各自();还有的刻着()。
所有的龙似乎都在(),真像活了一样。
你能用文中的加点词语写一句话吗?不但……而且…… 有的……有的……还有的……
三年级语文上册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同步练习
一.我能读(注意读准带点字的读音!)
撑船小摊摊贩官吏形态各异
悠闲溜达保存拽住一乘轿子
二.抄抄背背
欣赏风景来来往往清清楚楚名扬中外形态各异古都风貌
三.组组读读
(1)一幅这作品名扬中外
(2)上课他很仔细写得听得作业很认真
四.想想填填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上的人物有五百多个:有()农民,有()的船工,有()的生意人,有()的道士,有()的医生,有()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结合今天所学的内容,对照书上的画面,向家长介绍一下这幅名画吧!
五.小学语文能力挑战
省略号的作用有:A引文或引述的话里有所省略;B重复词语的省略;C列举同类事物和序数词语的省略;D表示静默或思考;E表示说话断断续续;F表示语言的中断;G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下面这些句子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请选择
1、这幅名扬中外的画作,让我想了很多……()
2、妈妈说:“这就是你的好朋友吧…”()
3、春天到了,花坛里热闹起来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鲜花装点着欣欣向荣的季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