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巧释义
高考文言文超重点实词288个分类汇编释义

高考文言文超重点实词288个分类汇编释义一、学习修养为人1.工:擅长。
如:工擅文。
2.厉:磨练,磨砺;勉励,激励;严肃,严厉;磨刀石;磨。
3.劝:勉励,奖励;劝告。
4.勉;尽力,努力;鼓励,使人努力。
5.师:老师;以……为师;效法,学习。
6.训:教导,教诲,如训俭示康;规范,准则,如:不足为训;训练;词义解释,训释。
7.善:善于,擅长;友好,亲善;应答之词,表同意;好好地,如:善待。
8.修:研究,学习,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修饰,装饰,修养(动词);善,美好;高,长;著,撰写,如:修书;整治,治理;修建,如:乃重修岳阳楼。
9.习:反复练习;学习;通晓,熟悉。
10.务:致力,从事,如:“务农”“君子务本”;事务,事情,如:“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11.攻:深入钻研,如:术业有专攻。
12.游:出外求学或求官:交际,交往;纵,放纵,如:游目骋怀;游玩,游览;旅行。
13.售:考试得中,如“操童子业,久不售”;实现,如:“挟邪作蛊,于是不售”;施展(奸计),如:“以售其奸”;卖出去。
14.笃:忠厚,“太祖闻其笃行”;坚定,如:“笃志而体(意志坚定,并且努力去实践)”;深,甚,如:“笃好文章”;(病)重,如:“孙权病笃”。
15.敬:严肃,慎重,做事情严肃认真,如:敬事而信;尊敬,尊重。
16.忠:(做事)尽心竭力,如:使民敬、忠以劝;忠于君主。
17.恕: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如: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宽恕,原谅。
18.谅:诚信,如“友直,友谅”;相信,如“不谅人”;原谅。
19.勤:劳,辛苦,与“逸”相对,如:四体不勤;努力,尽力,与“惰”相对。
20.质:本质纯真朴实,如:君子质而已矣。
21.文:华美,有文采,如:“何以文为”。
22.忍:狠心,如:君王为人不忍;残忍;忍心,如:今存其本,不忍废;忍耐,忍受,如然而隐忍以行。
二、人物心理1.疾:厌恶,憎恨,如:疾恶如仇;妒忌,如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病;痛苦,疾苦;缺点,毛病,如: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130个实词释义详解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130个实词释义详解A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B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备: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C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长:cháng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次:1、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D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当:1、承当,承受。
2020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130个实词释义

惩: 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驰: 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出: 1、发、起(方其出海门) 2、 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骑: 1、jì,骑兵(骑千余) 2、马(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前: 1、前面(其一犬坐于前《狼》) 2、上前(狼不敢前《狼》)
强: 1、强悍(凶强侠气) 2、有余(赏赐百千强) 3、勉强(不可强以仕) 4、力行(慕义强仁) 5、强盛,强大(以弱为强者) 6、通“僵”,僵硬(项为之强)
且: 1、将近(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况且(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毕: 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C 薄: 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策: 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善: 1、专长,名词(岂爱人之善) 2、好(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3、擅长,动词(罗敷善蚕桑)
见: 1、同“现”(路转溪头忽见) 2、引见(胡不见我于王) 3、召见,接见(于是见公输盘/曹刿请见) 4、拜见(子墨子见王/乃入见) 5、知道(见往事耳)
6、看见(贵人过而见之)
将: 1、将领,名词(则命一上将) 2、率领(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 3、将要(公将战) 4、搀扶(出郭相扶将) 5、无实义(宫使驱将惜不得)
十种方法推断文言文词义

1.温故知新法“温故知新法”又可称为“迁移法”,就是要善于举一反三,灵活地迁移、运用课内外学过的相关知识。
2.以今推古法同其他事物一样,语言也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现代汉语脱胎于古代汉语,因此不少词语中还保留有古汉语的义项。
据此,可以快捷地解释一些词语。
3.因形训义法也就是根据字形结构特点,运用“六书”知识猜读。
所谓“六书”指的是六种造字和用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和“转注”“假借”。
这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中有详细的解说。
我们在初中阶段也多少有些了解。
据此,我们可以初步诠释一些实词。
比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诗》)“辔”字,从“糹”,从“车”,从“口”,是个会意字,可见跟套马车的物件有关。
上文说买了“骏马”“鞍鞯”,下文又说买了“长鞭”,这马车还缺什么呢?就只有“马嚼子”和“缰绳”了。
那么,“辔”字该是“缰绳”了,因为该字中有两个“糹”字符。
查课文解释,果然:“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辔”,缰绳。
4.同义互训法“互训”,是指两处或几处的文字相互注释。
“同义互训”就是根据联合结构(同义联合)用词特点,以此推彼,以彼推此,互相参照着进行解释。
5.反义互训法“反义互训”就是根据反义对举的行文特点,猜断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例如,“布席之初,呕者百千,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竞以新艳相角,雅俗既陈,妍媸自别。
”(袁宏道《虎丘记》)首先观察上下文,可知“雅俗”句与“妍媸”句有对仗关系,其结构特点应该是一致的。
其次,我们发现,“雅”与“俗”是对反义词,据此判定“妍”与“媸”也是反义关系。
那么,“媸”字到底该作何解呢?既然“妍”字有“美”的意思,那“媸”字就是“丑”的意思了,文中大概是指有的歌声不那么优美动听。
查工具书明确:妍媸,美和丑。
6.对偶互训法对偶句有其固定的特点,就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间。
对偶根据结构不同,可分为正对、反对和流水对三种。
文言文150常用实词现代释义

文言文150常用实词现代释义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文言文已经不再是我们日常交流的主要方式,但是学习文言文对于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常用实词,这些实词在古代汉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中的150个常用实词以及它们在现代汉语中的释义。
一、时间与空间1. 昔:从前,以前在《史记·刘敬叔孙通传》中,“昔者,致孝以事亲也。
”意为“以前的时候,通过尽孝道来侍奉亲人”。
2. 今:现在在《左传·哀公十二年》中,“今王不王。
”意为“现在的国王不称职”。
3. 古:古代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故自古圣贤皆显而世传之。
”意为“所以,自古以来,圣人和贤人的事迹都为人们所称颂和传述”。
4. 天地:宇宙在《庄子·天运》中,“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意为“宇宙间有很多美好的事物,但它们不会说话”。
5. 先后:顺序在《左传·昭公十三年》中,“乃更形立宪,君臣父子之义,无得失于先后。
”意为“于是,更加明确了各种先后次序的规定,君臣、父子之间的义务要求不能颠倒顺序”。
...总结:通过对文言文中150个常用实词的现代释义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实词在古代汉语中的丰富含义以及它们在现代汉语中的延续和演变。
了解这些实词的释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学习和使用现代汉语。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通过学习和传承,我们能更好地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们能对文言文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对古代汉语文化的认识和欣赏水平。
“文言实词”怎么翻译?火速围观推断技巧!

“文言实词”怎么翻译?火速围观推断技巧!技法解读1.对称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
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
2.语境推断法一是短语语境,就是实词所在的短语的词性特征和结构特征。
比如说“谲佞残妒”是四个形容词构成的并列结构,我们就可以根据其他几个词的意义来推断“谲”的释义是否正确。
二是句子语境,就是实词所在句子的结构特征和特定句义限定。
如2012年高考天津卷中文言文阅读实词题D选项“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我们只要对此句作简单的主谓宾结构分析,就可以知道“寿”在句中作谓语,肯定要解释为动词义,而不是名词。
三是上下文语境,就是实词所在的上下文语段构成的语境。
如“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
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
根据这样的语境,说“无行之人”“谲佞残妒”,由“佞”和“妒”我们就能基本推断“谲”解释为“诡诈”应该是正确的。
语境推断法对于我们解读文言文,乃至现代文阅读题来说,都是必要的技能。
它不仅有助于推断实词释义选项的正确与否,对解答虚词辨析题、信息筛选题、概括分析题也都有帮助。
3.语法推断法(位置推断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1)划分句子成分法“信义著于四海”“信义”作主语,可判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烟涛微茫信难求”(状语,确实)“楚王贪而信张仪”(谓语,信任)(2)看搭配“辍耕之垄上”,“之”后接表地点的“垄上”,很明显,“之”在这里只能译成动词“到”才能与之搭配。
“自放驴,取樵炊爨”,原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
“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文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文言实词释义实用技法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中的 “ 胡越 ” 为一北一 2 . 随文断义。 烟波微茫信难求 读“ 中的 南代 指距 离大 ;骨 肉” 相依 , 指关系密切 , 府 ,一 , 起来推断 , - - 同样是“ ” 赴 的意思 。 “ ” “ ” 信 修饰 难 这个形容词 , 是副词 , 表程度 这 两句 利用反义 互训组成对偶 , 旗帜鲜 明 2 . 分析语法结构。 其子尝请并市( 如“ 一 “ 的确、 实在 ” 之意 。 地 告诫 “ 竭诚 ” 待下与纵 情 “ 傲物 的结果 齐买) 樵米 , 以备 岁 之费 ” 的 ”与 中 樵 ,
进 原句中去理解 , 得通为对 , 不通 为 讲 讲
4参照修辞 。有 的词语 , . 单凭字 面上 双重否 定 , “ 说 没有 什 么办 法没有想 到” ;
也 一些 具有特殊 而后者作谓语 溃败 , 解 是说 试着让它 不对。 但加点词有多义性 , 这样讲那样讲好 的意思去解释 , 欠准确 ; 含义的词语 , 还得从f 辞角度去考虑 , 叫 和别的蟋 蟀斗 ,那 些蟋蟀都 被斗败 了” 如 。 像 都通 , 那就要 本着 “ 词不 离句 , 不 离 句
1联系上下文。 . 一些词 , 只要联系该词 的后置状语 。
7对句 联 系。读 “ . 利而诱 之 , 而取 乱
所在句子前后相关的词 , 可以断定它的 就
高考文言实词 的词义 , 还可以运 用下 之 , 实而备之 , 强而避之 ……此兵家之胜 ”
中的“ 常误解 为“ 利 利诱 ” 实 , 。其 这是一 含义, “ 如 左右欲 引相 如去 ” 中的 “ 是 面一些方法去猜读 : 引 1联系通假。 “ . 读 相如奉璧秦王” 奉 ” 组 排 比句 ,议论 角 度 是 一致 的 , 乱 ” 的“ “ 、 “ 、 ” 拉 拖 的意思 ; 有的还 要联 系与 该词所
初中语文 中考必考的文言文150个实词释义

初中语文 | 中考必考的文言文150个实词释义1、比①比,《说文》“密也”。
本义,靠得很近。
古字像两人紧贴之形。
②引申:并列、靠近、勾结、亲密等。
③比较、比拟。
④及,等到。
⑤法律术语,同“例”。
比附照行的各类案例。
2、鄙①“鄙,边邑也。
”“鄙”是“野”中的偏远部分,是和邻国接近的地区。
(边疆,边远的地方。
)②见识浅陋。
(庸俗,浅陋。
)目光短浅(肉食者鄙)③鄙夫;鄙人(自谦);鄙俚;鄙吝? ? ?④鄙薄;鄙弃;鄙夷(轻视厌弃)⑤卑鄙,身份低下,出身微贱。
? ? ? ? ?⑥比较:鄙;敝3、兵①兵,《说文》“械也”。
军械、武器。
(本义,兵器、武器。
)古字双手举斧斤形。
例:兵器;兵库;兵工厂;兵不血刃;短兵相接。
铸兵。
②士兵,手执武器的人。
战士或军队。
? ?③战争、军事。
兵贵神速(军队);兵连祸结(战争);兵不厌诈(用兵作战)。
兵力(作战能力)4、病①病,《说文》“疾加也”。
一般的病称“疾”,重病称“病”。
②引申:凡疲劳过度、饥饿过度造成的困苦不堪、软弱无力的状态也叫“病”。
③引申:心理状态,忧虑、担心、苦恼、困顿比较:病;疾5、察C①察,《说文》“复审也”。
“察”是对已知但却知之不深,知之不详的事物进行仔细、详尽、反复的观测、考核,目的是弄清楚事物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变化过程,是把事情看得一清二楚。
②“察”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如观察、省察、体察、考察、访察、核察……,这些“察”都为了了解真相。
③举荐。
? ? ④“察”的结果是明;“察察”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6、彻①“彻”,《说文》“通也”,《小尔雅·广诂》“达也”。
(通达;贯通。
)②“彻”表通时重在一通到底,是由此及彼、由外及里、从头到尾、从上到下的贯通。
(深透;透彻。
)②中古之后,“彻”更广泛地用于声音、颜色、光线、温度、气味等的渗透到底上。
(日光下彻;穿透)7、乘①“乘,升也”。
登车、坐车。
? ? ? ?②引申:驾车、驭马。
③“乘”,趁着,引申:冒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实词巧释义
作者:范玉珠
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14年第01期
文言文阅读的关键在于文言实词,因为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它不仅数量庞大,而且义项众多,想要在具体的文段中对其进行准确释义有一定的难度。
能否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将直接关系到能否读懂整个文言语段,所以,掌握一些文言实词释义的技巧尤为重要。
一、字形构成巧识记
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些字的意义可以通过字形本身的构成来进行推断。
使用“会意”和“形声”这两种造字法的汉字,就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推断其含义。
会意字是指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方法。
例如:即和既。
即:左半部分是一个盛有食物的器皿,右半部分是人形,合在一起指人来到器皿前用餐,本义是接近、靠近。
既:右半部分是一个转过头的人形,代表已经吃完饭了,本义是尽、完结。
如《诗经·氓》中“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句中的“即”使用的就是本义“接近”。
而成语“既往不咎”的“既”使用的也是本义。
另外“籴、粜、武、信、艺”等字都是会意字,可以从字形直接分析出含义。
有些字虽不能直接分析出含义,却可以根据“偏旁部首”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猜测词义提供依据。
如“逋”字本义就与“人的行为”有关,指“逃跑”,引申为“拖欠”义,“逋赋”一词就是拖欠赋税之义。
“赉”字的偏旁“贝”与“金钱”有关,本义“赏赐、给予”。
“抚军亦厚赉成名”句中的“赉”就是此义。
另外,2013年四川高考卷第8题C项:履祥倾赀营购。
赀:钱财。
“赀”偏旁“贝”在古代是一种货币,可以判定这个字与“钱财”有关,此句的含义是“履祥倾尽钱财设法解救”,正好与下文语境相吻合,由此可知此项解释正确。
二、已学知识巧迁移
很多文言实词在教材中都出现过,当在文言文阅读中遇到这样的实词时,要能够立刻联想起课内的例句,从而将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做到触类旁通,解决课外问题。
如2013年安徽卷第7题: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此句中的“捐”的理解是难点,不过人教版选修教材中有《湘夫人》一课,其中“捐余袂兮江中”的“捐”是“抛弃、舍弃”之义。
将其迁移到这个句子中,正好与语境相吻合,这句话的准
确译文是: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了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
另外,很多成语也是从古代沿用下来的,其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
所以在阅读中遇到不理解的词时,可以联想熟悉的含有该词的成语来加以印证。
如2013年广东卷第5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不痛绳之。
绳:捆绑
根据我们熟知的成语“绳之以法”中“绳”的含义“约束、制裁”,再联系上下文语境,可以断定此句的“绳”就是这个含义,译文是“不用法律严厉制裁他们”,正好与下文“恐怕无法禁止此事”衔接紧密。
三、语言环境巧联系
文言实词是具有多义性的,但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词的含义是唯一的。
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不能脱离语言环境去生搬硬套,应该找到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以已知信息推求、猜测未知信息。
如2013年山东卷第9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皆竞秀献状。
秀:开花
回到原文,此句所在的语境是“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状”,由此知道主语是“诸峰”,“皆竞秀献状”是对“东西北诸峰”的描绘,所以谓语动词“秀”就不可能是“开花”,这根本说不通,此处的“秀”是形容山峰的秀丽。
四、语法知识巧断义
词在句子中所处的语法位置,能够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介词短语充当等等。
根据词所处的语法位置,可以推知它的词性,从而推断它的含义。
如2013年广东卷第9题的文言翻译:
(2)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根据语法知识,“名”字后面带了宾语“之”(代词,代傅先生),它就不可能是名词。
很显然这里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称呼……的名字”。
此句的正确译文是“傅先生是天下有名的贤士,我尚且不能和他成为朋友,你们是什么人,竟敢直呼他的名字”。
再如2013年江西卷第13题,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諳村落者也。
其中“家”在句子中充当谓语,后有地点宾语“江北”,故为动词,为“居住”之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位姓华的先生,世代居住在江北,是十分熟悉乡村的人”。
总之,要想实现考纲中“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要求,除了日常学习中积累足够的文言实词以外,还要掌握一定的实词释义技巧。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163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