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艾滋病防治项目实施方案福建省疾病预防共70页
艾滋病防治工作实施方案(最新)

艾滋病防治工作实施方案(最新)艾滋病防治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全球范围内仍然是一项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截至目前,全球已有超过3800万人感染了HIV,其中有超过2500万人已经死于艾滋病。
每年还有超过160万人被新感染HIV。
艾滋病疫情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公共卫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加强艾滋病的防治工作是当务之急。
二、目标本方案的目标是推动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全面发展,提高艾滋病防治水平,减少艾滋病传播,改善感染者的生存质量以及减少相关死亡人数。
具体目标如下:1. 提高艾滋病预防知识普及率,提高公众的艾滋病防控意识;2. 加强艾滋病病毒检测与筛查工作,提高感染者及高危人群的发现率;3. 加强艾滋病病毒治疗和抗病毒治疗工作,降低患者的病死率;4. 提高感染者的生活质量,加强艾滋病相关疾病的防治;5. 减少母婴传播,提高艾滋病阻断率;6. 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组织和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重点工作1. 提高艾滋病预防知识普及率- 加强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通过新闻媒体、互联网、社区等渠道,向公众广泛传播艾滋病的预防知识;- 针对高危人群,开展定向宣传教育,加强对其的预防和防控培训;- 在学校教育中加强艾滋病防控知识的普及和教育。
2. 加强艾滋病病毒检测与筛查工作- 加强艾滋病病毒检测设施的建设和经费保障,提高病毒检测的覆盖范围和质量;- 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病毒检测和筛查,提高感染者及高危人群的发现率;- 推广艾滋病自我检测技术,提高自我检测的便捷性和准确性。
3. 加强艾滋病病毒治疗和抗病毒治疗工作- 加强对感染者的追踪和病毒载量检测,及时发现并治疗感染者;- 提高抗病毒治疗的覆盖率和疗效,推广最新的抗病毒治疗方案;- 加强对抗病毒药物的供应和管理,确保感染者的抗病毒药物需求。
4. 提高感染者的生活质量,加强艾滋病相关疾病的防治- 加强艾滋病相关疾病的筛查和防治工作,提高感染者的生存质量;- 加强对感染者的心理疏导和精神支持工作,提高他们的生活满意度;- 加强对感染者的社会融入和就业援助,减少其在社会上的歧视和排斥。
艾滋病防治项目实施方案

艾滋病防治项目实施方案•相关推荐艾滋病防治项目实施方案(精选9篇)为保证事情或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往往需要预先制定好方案,方案是有很强可操作性的书面计划。
那么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艾滋病防治项目实施方案(精选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艾滋病防治项目实施方案(精选9篇)1一、活动主题今年活动主题仍为“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英文主题为Getting to Zero),副标题为“共抗艾滋,共担责任,共享未来”。
旨在号召全社会积极投身于艾滋病防治工作,共同承担防治责任和义务,群策群力,各展所长,遏制艾滋病的流行。
二、活动时间:20xx年11月上旬—12月上旬三、活动内容(一)向党政领导同志汇报当地的艾滋病疫情、防治工作进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动员各级领导同志,深入艾滋病防治工作一线,走群众路线,开展调查研究,走访慰问防治工作人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及受艾滋病影响儿童,了解、解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实际困难。
(二)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体及网络微博、微信及手机短信、车载电视、户外电子屏幕等新型媒体,通过公益广告、专题节目、集中采访、在线访谈、专家讲座、广场宣传等形式,继续深入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政策措施,宣传艾滋病流行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损害,给家庭和个人带来的不幸,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三)广泛组织动员青年学生志愿者,在校园内外开展防治艾滋病宣传活动,宣传艾滋病对社会、家庭和个人造成的危害、传播途径及预防控制知识,提高防治艾滋病的意识和能力,保护自己,远离艾滋。
动员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发挥自身优势,深入开展高危行为人群的健康教育和综合干预,强调反歧视、鼓励主动接受检测及安全套推广。
(四)对医疗卫生人员开展防治艾滋病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为艾滋病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增强服务意识,加强隐私保护,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
2021年福建省艾滋病防治项目实施方案福建省疾病预防

检测方法的选择: HIV抗体检测方法:ELISA
结果的告知: 要求做好原始记录; 筛查阳性必须送确证。
✓ 对所有确证阳性者,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作 好网络直报,落实CD4细胞的标本采集和送检和 结果告知。
✓ 为阳性者要提供预防艾滋病传播教育和相关知识 ,防止艾滋病病毒继续传播。
✓ 对符合条件的病人,及时提供免费抗病毒治疗和 救助,积极挽救病人生命。
✓ 监管场所的工作补助按照2009年方案的标准根据 具体完成工作情况在次年下拨。
监管场所的筛查工作关系到多部门、多机构、多 人群和社会舆论等多方面,各地应组成政府领导 牵头,多部门参与的领导小组和工作组。
按照卫生部、司法部、公安部等有关文件和技术 方案的要求组织落实,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研究 解决好监管场所筛查和管理工作各环节的问题, 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括厂家、批号、有效期、检测结果、操作人员等。 原则上,结果采用口头告知,需要出具检测报告单时,
标注快速法。 筛查阳性者,必须送当地市CDC确证。
采取各种措施,扩大自愿咨询检测服务覆 盖范围,提高服务可及性和质量。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技术指导,组 织对县(区市)咨询点的专业人员培训。 。。。。
免费自愿咨询检测
目标:所有地市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均开展免费自愿咨询和抗体筛查检测服务 。努力提高各级自愿咨询检测点服务人员 的能力,增加自愿咨询检测点,扩大自愿 咨询检测服务覆盖范围,提高服务可及性 。
措施:
✓ 所有设区市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当 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和妇幼保 健机构均开展艾滋病免费自愿咨询和抗体 筛查检测服务。
为筛查检测结果阳性的孕产妇提供免费确 证检测。
福建省艾滋病流行态势及防治

福建省艾滋病流行态势及防治作者:福建省预防医学会来源:《海峡科学》2007年第01期【摘要】针对艾滋病所引发的严重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我省不断加大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力度,主要从八个方面采取综合措施控制该病的流行,随着这些综合措施的全面贯彻实施,对我省艾滋病的防治也将会引起重大推动作用。
【关键词】艾滋病流行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是一种目前尚无疫苗可以预防、也无特效药物可以治愈、病死率极高的病毒性传染病。
自1987年1月我省发现首例华侨艾滋病病例后,即开始进行艾滋病的防治工作,随着艾滋病疫情逐步蔓延扩散,防治力度也随着加强,近几年,在政府的强势主导下,力度更大,已取得了一些成效,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流行态势及特点福建省艾滋病最早源于境外感染传入。
90年代中期后逐渐从境外感染传入为主转变为境(省)内扩散二者并重的态势,其流行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7-1994),主要是劳务经商人员、非法出境人员、华侨和外国人等在境外特别是东南亚国家感染HIV后传入,病例发现数较少,在境(省)内发现的主要是少数配偶间的传播;第二阶段(1995-2001),在境(省)内性乱人群中发现了HIV感染者,AIDS病人数增加较为明显,传播速度加快。
第三阶段(2002年至今),HIV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播散,家庭聚集性病例不断发现,自2002年发现首例母婴传播病例以来,历年陆续有新病例出现;各类人群的哨点监测均有发现HIV抗体阳性病例,在吸毒人群中发现的本省籍感染者数量不断增加,吸毒者中同时存在经性接触途径感染HIV的病例。
截至到2006年10月31日,福建省历年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149例,艾滋病病人340例,死亡189例。
男女性别比为2.216:1,最小年龄2岁,最大年龄81岁,平均年龄34.66±11.34岁,≤19、20-29、30-39和≥40岁年龄段,分别占3.2%、31.4%、38.3%和27.1%。
2024年预防艾滋病工作实施方案

2024年预防艾滋病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
近年来,我国艾滋病疫情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防治艾滋病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为有效遏制艾滋病传播,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艾滋病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工作目标1. 减少新发艾滋病感染:通过宣传教育、行为干预和综合防治措施,降低艾滋病传播风险,减少新发艾滋病感染。
2. 提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生存质量:通过提供抗病毒治疗、关怀和支持服务,提高HIV/AIDS生存质量。
3. 消除歧视和污名化: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和社会动员,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识,消除歧视和污名化现象。
4. 提高防治能力:加强防治队伍建设,提高防治人员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
三、工作措施1. 宣传教育:(1)深入开展全民健康教育,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提高公众防病意识。
(2)利用各类媒体和宣传渠道,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重点人群防病知识水平。
(3)在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场所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培养健康生活方式。
2. 行为干预:(1)加强对重点人群的行为干预,提供安全套、消毒剂等预防用品,降低传播风险。
(2)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活动,如性病筛查、咨询和治疗服务,减少传播途径。
(3)加强对娱乐场所、宾馆等公共场所的监管,严格执行艾滋病防治措施。
3. 综合防治:(1)加强对HIV/AIDS的关怀和支持,提供抗病毒治疗、心理咨询、社会救助等服务。
(2)建立健全HIV/AIDS随访管理制度,提高随访质量和效果。
(3)加强HIV/AIDS母婴阻断工作,降低母婴传播风险。
4. 消除歧视和污名化:(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正确认识,消除歧视和污名化现象。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卫生厅关于福建省遏制与预防艾滋病“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卫生厅关于福建省遏制与预防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的通知【法规类别】艾滋病监测管理【发文字号】闽政办[2013]58号【发布部门】福建省政府【发布日期】2013.03.31【实施日期】2013.03.31【时效性】失效【效力级别】XP10【失效依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宣布废止一批省政府文件的决定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卫生厅关于福建省遏制与预防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的通知(闽政办〔2013〕58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省卫生厅会同省有关部门制订的《福建省遏制与预防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3年3月31日福建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省卫生厅2013年3月)为保护我省群众身体健康,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闽政〔2011〕67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国办发〔2012〕4号)精神,结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求,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防治现状近年来,我省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艾滋病防治的决策部署,积极落实国家艾滋病防治“四免一关怀”政策和“五扩大六加强”措施,基本形成“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格局,初步遏制了艾滋病疫情快速上升的势头。
病死率有所下降,社会歧视有所减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下简称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以下简称病人)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但是,我省当前艾滋病流行形势依然严峻,疫情仍呈上升趋势,局部地区和高危行为人群疫情正逐步转向中高流行状态,还有一定数量感染者和病人尚未被发现;性传播仍是我省的主要传播途径,其中男男性行为的传播增长明显,艾滋病传播的危险因素广泛持续存在,艾滋病向一般人群扩散;既往感染者陆续进入发病期,治疗服务需求显著增加;婚前保健和孕产期保健艾滋病筛查率有待提高。
福建省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2015年)

附件福建省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2015年版)为进一步规范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全面落实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措施,实现最大限度地减少因母婴传播造成的儿童感染,根据《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参照国家卫生计生委《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2015年版)》,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实施范围在全省范围实施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
中央财政经费支持全省所有县(市、区)及平潭综合实验区开展免费的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检测、咨询及感染孕产妇与所生儿童综合干预服务。
二、工作目标(一)总目标。
为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提供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服务,最大程度地减少疾病的母婴传播,降低艾滋病、梅毒和乙肝对妇女儿童的影响,进一步改善妇女儿童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
(二)具体目标。
至2020年底,实现以下目标:1. 孕产妇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率达95%以上,孕期检测率达90%以上,提高孕早期检测比例。
2. 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抗艾滋病毒用药率达90%以上,所生婴儿抗艾滋病毒用药率达90%以上。
3. 梅毒感染孕产妇梅毒治疗率达90%以上,所生儿童预防性治疗率达90%以上。
4.乙肝感染孕产妇所生新生儿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率达95%以上。
5. 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下降至5%以下。
6. 先天梅毒报告发病率下降至15/10万活产以下。
三、工作内容结合孕产期保健与儿童保健服务,为所有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提供全面、整合的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服务,整合服务流程见附件1。
主要工作内容如下:(一)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
各级卫生计生部门应当与各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发挥部门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和知识宣传。
艾滋病防治实施方案

艾滋病防治实施方案艾滋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传染病。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通过实施综合防治措施,减少艾滋病新发感染,降低艾滋病病死率,提高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生存质量,减少社会歧视,营造良好的防治氛围。
具体目标包括:1、提高公众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特别是重点人群的知晓率达到具体数值以上。
2、加强艾滋病监测检测工作,扩大检测覆盖面,提高检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3、确保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治疗覆盖率达到具体数值以上。
4、减少艾滋病母婴传播,母婴传播率控制在具体数值以下。
二、工作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艾滋病预防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同时,加强对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治疗和关怀,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2、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充分发挥政府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3、依法防治,科学防治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遵循科学规律,推广应用先进的防治技术和方法,提高防治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根据艾滋病的流行特点和传播规律,突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和重点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同时,根据不同地区和人群的实际情况,实行分类指导,提高防治工作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三、主要措施(一)加强宣传教育1、广泛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利用多种媒体和渠道,如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微信等,广泛宣传艾滋病的危害、传播途径、预防方法等知识,提高公众的知晓率和自我保护意识。
2、针对重点人群开展宣传教育针对青少年、流动人口、暗娼、吸毒人员等重点人群,采取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方式和内容。
例如,在学校开展艾滋病防治专题讲座,在流动人口集中的场所发放宣传资料,对暗娼和吸毒人员进行面对面的宣传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