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美术下册 聚聚散散 (3)

合集下载

小学四年级下册美术 聚聚散散

小学四年级下册美术  聚聚散散

(二)诗歌的意境
诗歌的意境是指给人以美感或有强烈的抒情意味。
《夕阳兮晨曦》1998
《池塘人家》1996
《夜航》2000
《月如钩》1998
《高桥》2006
《遗忘的雪》1996
(三)技法的突破
《草与莲》1997 《白桦林》1993
《大漠》1981
《色色空空》1993
《荷塘》1995
《荷塘春秋》2002
(四)个性的形成
《秋瑾故居》1988 《海棠》2000
《接天莲叶胜于碧》1990
《荒漠》1994
《沧桑之变》1998
《墙上秋色》1997
《弃舟》1998
《窗里窗外》2001
《纠葛》2000
《不争春》1992
《流逝》1997
《书画缘》1996
《汉柏》1992
《狮子林》1983
《照壁》1997
蒙德里安代表作:
康定斯基代表作:
波洛克代表作:
(三)印象派绘画
• 不依据可靠的知识,以瞬间的印象做画。19世纪后半叶到 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如:莫奈、 马奈、德加、莫里索......他们都善于抓住一个具有特点的 侧面去做画,所以他们必须疾飞画笔把颜色直接涂在画布 上,他们只能多考虑画的总体效果,较少的顾及枝节细部。 印象主义的以粗放的笔法做画,作品缺乏修饰,是一种外 表草率的画法。 • 印象主义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光色变化 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气氛的创作方法,主张根据太阳光 谱所呈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间 印象,印象主义的作品选择的题材面比较广泛,无论是在 城市或是在乡村,画家都试图捕捉到瞬息多变的大自然。
(一)点线面的构成感

《1 聚聚散散》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美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1 聚聚散散》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美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聚聚散散》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通过对各种形态的观察,了解聚散的观点和变化规律。

2. 学习运用绘画技巧表现聚散的动态,培养空间感。

3. 培养观察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各种形态的聚散变化,掌握绘画技巧表现聚散动态。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聚散的原理表现物体的空间感,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各种形态的图片和视频,如花朵、水滴、烟花等。

2. 准备画笔、颜料、画纸等绘画工具。

3. 准备教学PPT,包括聚散变化的动态图片和视频。

4. 设计教室互动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创作。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同砚们,你们喜欢观光吗?你们都去过哪些地方观光呢?2. 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特别的地方,你们想不想去?3. 播放视频,展示图片。

4. 介绍:这些图片中的景象,有的聚在一起,有的散开,它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聚聚散散。

5. 提问:你们看到了哪些聚聚散散的景象?(二)欣赏作品1. 欣赏课本中的图片,感受聚聚散散的美。

2. 提问:这些图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聚聚散散的美?3. 教师总结:这些图片中,有的场景是聚在一起的,比如花朵和蜜蜂;有的场景则是分离的,比如湖面的倒影和飘荡的云彩。

这些都是美的体现。

4.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图片进行创作设计。

(三)分组创作1. 教师介绍所需的材料和工具:画纸、彩笔、颜料、水彩纸。

2.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内容,确定主题和构图。

3. 教师巡回指导,针对不同小组的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4. 学生完成作品后,展示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和心得。

(四)教室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聚聚散散在美术中的运用。

2.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和感想?3.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给予鼓励和必定。

4. 安置课后作业:观察生活中的聚聚散散现象,用画笔记录下来。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生活中的聚聚散散现象,理解聚散现象是自然规律。

人教版四年级美术下册《聚聚散散》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美术下册《聚聚散散》教案

《聚聚散散》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吴冠中的作品,体验起作品中的点与点之间聚散,疏密的变化。

2、鼓励学生运用各种工具和材料进行实践,尝试,体会聚与散的不同艺术效果。

3、通过实践,尝试,使学生知道聚与散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4、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运用聚与散的表现方法,创作有新意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
1、欣赏作品体验点与点之间聚散、疏密的变化。

2、根据自己的想象,运用聚与散的表现方法,创作有新意的作品。

教具学具:水彩、毛笔、纸、水罐、调色盘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欣赏导入
1、让学生欣赏吴冠中的作品,请学生说说作品中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

2、介绍吴冠中的作品,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点的位置及产生的肌理效果。

3、出示课题--聚聚散散
二、游戏体验
1、教师语言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是否有见过聚和散。

2、师生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表现聚和散。

4、师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本范例。

师生共同研究课本中范例的制作方法。

5、教师重点讲解并示范颜色的喷与点的方法,强调水分的掌握。

6、学生动手尝试颜色的喷与点,体验聚和散的感觉。

7、师生对学生的尝试练习进行评价。

8、布置作业,教师强调用不同的工具尝试表现聚和散。

三、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作业:用各种工具滴(喷)洒颜料,产生聚和散的效果。

四、展示学生作品,师生评价。

五、拓展:引导学生欣赏用多种方法制作表现的聚和散的效果,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制作。

四年级下册美术课件-1聚聚散散 |人教新课标(2014秋) (共9张PPT)

四年级下册美术课件-1聚聚散散 |人教新课标(2014秋)     (共9张PPT)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美术下册
第一课
整齐、均衡、安定
丰富 变化
抽象派的作 品,在纸上弹奏 的彩色音乐。苍 蓝的天幕上,橙 黄的窗户正在打 开,方方的窗户 有神秘的瞳仁, 在那里飘出浑圆 的五彩音符;每 一个音符都罩着 一圈粉色的光晕, 它们围着中间那 个最大的粉红音 圈,翩翩起舞, 仿佛万物在一个 神秘宏大的主题 里自由和谐地 生长。
学生作品:
学习要求: 1、小组合作完成一到两幅表现聚散的作品。 2、用各种工具滴(喷)洒颜料产生聚与散 的效果。 3、也可用纸或其他材料粘贴出聚与散的效 果。 4、作品完成后,收拾整理好自己的桌子。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聚聚散散》人教新课标(2023秋)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聚聚散散》人教新课标(2023秋)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聚散关系的构成要素和视觉效果的强化方法。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实例分析和步骤演示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聚散关系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作品中创造聚散效果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动手实践聚散关系的构图方法。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聚散关系的基本概念。聚散关系是指在美术作品中,通过元素的组合和布局,形成视觉上的聚集或分散效果。它是构成画面美感的重要手段,有助于表达情感和主题。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聚散关系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帮助我们表达情感和创造视觉冲击力。
3.引导学生运用对比、重复、节奏等手法,增强作品的视觉效果,表现出聚散的美感。
4.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通过集体创作,感受聚散关系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5.课程结束时,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互相欣赏、交流养学生关注生活,发现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聚散现象,提高观察能力和审美感知。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中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但在成果展示时,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使得其他同学难以理解他们的创作意图。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下一节课中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环节,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
此外,我还发现有些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可能是由于他们对美术课程兴趣不足。为了激发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计划在以后的教学中,尝试引入更多有趣的教学素材,让课堂更加生动活泼。
2.创意实践:激发学生运用美术元素和手法,创作表现聚散关系的作品,培养创新思维和艺术表现力。
3.情感表达:引导学生通过作品传达个人情感和思想,提高自我表达能力和情感沟通能力。

人教版美术四年级下册《聚聚散散》PPT

人教版美术四年级下册《聚聚散散》PPT

树丛(墨彩)吴冠中
《几个圆圈》威利斯.康定斯基(俄罗斯)
超现实主义绘大师——霍安.米罗(西班牙)
学 生 作 品
作业: 用绘画的形式表 现聚聚散散。
动手做一做: 用滴、喷洒颜料的方法,或剪、贴的方 法,使画面产生聚和散的效果。 作业先做在纸上,等完成作业、纸晾干 后再贴作业本上。注意:纸的大小不要超 过作业本的大小。
看一看:生活中的聚与散散
深海鱼群的聚与散
城市建筑
烟花中绽放的时刻
人群
欣赏:艺术大师表现的聚与散
《春如线》的结构是如此紧密,我们无法想象可以在任何地 方添加一堵墙或一根草,但吴冠中洒上去的那些看似毫无意义的 墨点,却不可思议地使整个画面充满流动的韵律。在色彩的使用 上,吴冠中同样做到了既简约、又精确,画中色彩既少且淡,画 中的几点红,与画面右下方的一方印章,巧妙地使整个画面达到 了完美的平衡,山头

《1聚聚散散》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美术人教版12四年级下册

《1聚聚散散》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美术人教版12四年级下册

《聚聚散散》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聚聚散散”的基本概念和表现技法,培养学生观察和发现生活中“聚聚散散”现象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简单的绘画技巧,并能够运用这些技巧创作出富有创意的美术作品。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聚聚散散”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

教学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有新意的作品。

教师需通过示范、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本课时教学顺利进行,需准备的教学工具包括:美术教材、画笔、颜料、画纸等绘画工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聚聚散散”的实例和优秀作品;同时需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创作环境,以激发其创作灵感。

此外,教师还需提前备课,熟悉教学内容,准备好教学课件和示范作品。

四、教学过程:(一)导课环节在课堂开始之初,教师会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系列的“聚聚散散”主题的优秀学生作品和经典艺术作品。

这些作品可以包括自然景观的组合与分散,如繁星点点、云卷云舒的动态效果等。

此举的目的是让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作品使学生直观感受到“聚”与“散”的概念和在美术中的运用。

(二)初步认知与理解紧接着,教师会围绕本次课的学习内容做详细而生动地介绍,强调“聚聚散散”不仅是艺术创作的元素,更是生活哲理的体现。

在此过程中,教师将用简单的语言和示例,让学生明白“聚”即事物的集合、凝聚,而“散”则代表分散、扩散。

通过实例分析,如画作中云雾缭绕的群山和湖面散开的涟漪等,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三)创意启发与互动探讨随后进入创意启发环节,教师将通过一系列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如“在你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物或场景是‘聚’的?哪些是‘散’的?”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之后,教师会与学生进行互动探讨,通过学生发言来进一步启发其他同学的思考,丰富学生的思路和想象力。

《聚聚散散》教学设计2-1聚聚散散-四年级下册美术

《聚聚散散》教学设计2-1聚聚散散-四年级下册美术
7.手工制品可选用多种材料,如纸张、布料、塑料等,通过拼贴、折叠等手法创作。
8.照片需捕捉到《聚聚散散》主题的场景,如通过拍摄人物表情、动作展现作品的情感。
9.舞蹈或表演可编排一段剧情,通过演员的动作、表情、台词表现作品的主题。
10.诗歌或歌词需体现《聚聚散散》的主题,如描述人生的聚散离合、友谊的珍贵等。
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结合学生兴趣,引入更多实际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更多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际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加强实践环节: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机会,如绘画、手工制作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资源,如视频、图片、课件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课后作业
1.创作一幅以《聚聚散散》为主题的美术作品,可以是绘画或手工制作,要求表现主题的情感和思想。
2.写一篇关于《聚聚散散》的短文,内容包括作品的含义、创作背景以及个人的感受和启示。
3.搜集一些与《聚聚散散》相似的美术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写出分析报告,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4.参观一次美术展览或画廊,选择一幅作品进行深入分析,write an essay discussing the artistic techniques, themes, and emotions expressed in the selected artwork.
4.评价软件:运用教学评价软件,对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5.教学互动平台:利用教学互动平台,发布课程通知、作业要求和交流讨论区,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和交流。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