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伤的过程

合集下载

弗洛伊德-哀伤与抑郁

弗洛伊德-哀伤与抑郁

作者/弗洛伊德翻译/周娟校对/施琪嘉这篇文章中最被弗洛伊德本人看重的一点是:在抑郁中,客体投注被认同所取代。

在《自我与本我》的第三章中说:这个认同过程不仅局限在抑郁症的发生中,它是普遍存在的。

在很大程度上,这些退行的认同扩大了我们谓之“性格”理论基础。

弗洛伊德认为,这些最早期的退行性认同——起源于俄底普斯情结的解除——占据了非常特殊的地位,并且构成了超我的核心。

正文:哀伤与抑郁若我们将梦视为自恋性障碍的正常现象,则我们必须将哀伤的正常情感表现与抑郁区别开来。

首先声明,不要对我们的结论作过高的期待和评价。

我们知道即使在以描述性为特点的精神病学里,对如何定义抑郁症的也有着多种不同观点,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分歧和不一致。

我们的这里的材料限定在较无争议的某类个案中。

因此我们要讨论的可能不一定是整个抑郁症,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抑郁和哀伤的共性在于均有生活事件为前提。

哀伤通常为对某个亲密的人的丧失所产生的反应,或因离开自己亲爱的祖国、失去自由和理想等所产生的反应。

在类似的情形下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些人应该为哀伤反应的时候却表现出病态的抑郁。

值得提出来的是,哀伤并非病态,也不需要治疗,虽然有时它可以导致人们变得脱离原来的生活轨道。

我们相信,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它会自然痊愈,其障碍为广泛的以针对自己为主的表现。

抑郁则以严重创伤后的精神表现为特征,对外界的兴趣减弱、爱的能力丧失及所有能力受限及自我价值的丧失,伴随着自责和自怨,甚至出现带有妄想性的惩罚期待。

在哀伤中也伴有自我价值的降低,但自我感觉仍保持完整,当出现丧亲时,可以出现精神的极度痛苦的体验以至于失去对外界的兴趣——就像不愿接受已经亲人死亡的现实一样。

选择新的客体替代旧的亲人的能力的丧失实际上是不愿回避任何能令人想到亲人的一种方式。

我们可以理解,这种自我的阻遏及受限为哀伤的表现,其他的主动功能和兴趣并未丧失。

由于大家均可理解这种情绪,故大可不必视其为病态的。

我们可以将哀伤称为是非常痛苦的,但大家应该可以理解,作为反应,这种痛苦也是必须的。

丧亲青少年哀伤过程的定性研究

丧亲青少年哀伤过程的定性研究

,为青少 年的哀伤咨询提供依 据。方法 :据理论抽样原则
选取 1 在青 少年时期丧亲 ( 8名 父或母去 世 ) 的被访 者进行 深度访 谈 。采 用主题 分析 方法分 析数据 ,运用
编码分析软件 Al .i . ts t5 0对访谈 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丧 亲青 少年的哀伤过程有 4个共 同主题 ,即面对生 a 活 的巨变 、体验 丧亲的痛苦与失落 、在哀伤 中继 续生活 、重新诠释死亡 。共 同主题 还分别有 4个次级 主题 ,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 1 ,2 ( ) 5 64 ) 0 1 5 9 :60— 5 .
A ua ia i e r s a c a uta ls e r av m e tpr c s q lt tv e e r h bo do e c nt S be e e n oes
60 5
C ieeMe t at ora hns na He hJun l l l

Vo 5, No 9, 2 1 l 2 . 01

心理治 疗 与心 理 咨询 ・
丧 亲 青 少 年 哀伤 过 程 的定 性研 究
徐 洁 陈顺森 张 日弄 张 雯
( 北京 化工大学文法学院,北 京 10 2 漳州 师范学院应用 心理研 究所 ,福建 漳州 3 30 北京 师范大学发展 心理 009 6 00 研 究所 ,北 京 1 85 0 7 中华女子学院J l 0 A i 发展学院 ,北京 1 1 1 通信作者 :张 日异 r hn @b u eu c ) 0 0 0 i eg n .d . n s
s l n fb r a e d ls e c . eh d : c r i g t e i e ft e r t a a l g 1 e s n o l s t er u t g o e e v d a oe c n e M t o s Ac o d n o t d a o o e c ls mp i , p ro swh o t h i i h h i n 8

老人去世的流程

老人去世的流程

老人去世的流程老人去世的流程当年逾七旬的老人,就像一条孤寂的田园小路,缓缓融入了寂静的黑夜。

一天,老人的心脏终于按耐不住岁月的摧残,累计了一生的疲惫终于使他遁入了永恒,老人去世了。

老人去世后,亲人和朋友身着素服,虔诚地祭奠老人。

他们带着沉重的哀伤,踏上了漫漫的丧路。

首先,亲友们会将老人的遗体送往殡仪馆。

在殡仪馆,老人的遗体会进行清洗和布置。

专业人员会精心打理老人的外貌,帮助他们恢复尽可能原本的面貌。

然后,遗体会被放置在装饰精美的灵柩中,放在殡仪馆的安静屋内。

随后,家属会为老人举办告别仪式。

告别仪式通常在寺庙或家中进行。

家人和亲友们将聚集在一起,准备送老人最后一程。

在告别仪式开始前,会有一位喇叭手吹奏悲曲,以表达他们心中的悲伤与哀思。

之后,亲人们会轮流带领大家行三次哭拜礼,以示对逝者的怀念。

此时,现场充斥着沉痛的气氛,每个人都在默默地哭泣,追忆老人逝去的岁月与情谊。

告别仪式结束后,家人和亲友们将会整理后事,准备最后的告别。

在遗体告别过程中,家属会在灵柩旁摆放香炉和花束,以示对老人的敬爱之情。

参加告别的人会在身后轻轻烧香,向老人表达自己对他的敬意和祝福。

家属们还会在告别仪式前准备一个神桌,用于供奉老人的照片,香炉和其他纪念物。

随着花束的缓缓降落,老人最后的儿子或女儿将点燃纸钱,高举双手向遥远的天空祝福老人。

在告别仪式之后,亲人们会将灵柩送往火化场。

火化过程通常在殡仪馆的火化炉房内进行。

家人会与亲友们共同送老人进入殡仪馆的火化炉房,目送着老人最后的离去。

在炉房,工作人员会将灵柩放置在火化炉中,而亲人们则会在一旁默默祈祷,盼望老人的灵魂得到安宁和救赎。

老人的火化完成后,家人会将骨灰装入骨灰盒,再进行一次简短的告别仪式。

这次告别仪式通常只有家人参加,他们会再一次向骨灰盒敬香,给予老人最后的祝福。

然后,家庭会把骨灰盒带回家,将老人的骨灰放在墓地或骨灰堂中。

有的家庭还会选择将骨灰撤离出火葬场,寄存在纪念塔或家中,以便随时怀念和祭拜老人。

哀伤辅导

哀伤辅导

哀伤辅导的目标
Worden(1991):协助生者完成与逝者之间 的未竟之事(unfinished business)并向逝者告别。 四个特定目标: (1)增加失落的现实感。 (2)协助当事人处理已表达的或潜在的情感 (3)协助当事人克服失落后再适应过程中的障碍。
(4)鼓励当事人向逝者告别,以健康的方式,并 坦然地重新将感情投注在新的关系里。
意义
1. 精神科门诊处的统计数据:10-15%的精 神科门诊病人认为自己有未解决的哀伤;
2. 大多数丧亲者在头一年内都有忧郁症状, 许多人其头痛、心悸、颤抖及各种胃肠疾病的 症状会加重;
3. 有的丧偶者会复制疾病; 4.男性丧偶者死亡率显著比婚姻中男性高;
二、基本原理
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
如何界定异常哀伤
一般而言,正常或病态的区别应以该悲 伤行为是否在常态的悲伤期间而定。若常态 悲伤期表现出过激的症状,如退缩、拒绝正 视逝者遗像,表示悲伤者还停留在不真实感, 而采取不健康的心理防卫机制来减轻其焦虑 , 甚至极度抑郁、暴力、自杀等。
九、哀伤辅导策略
(一)个体化策略 (二)现实化策略 (三)觉察局限性 (四)理解愤怒情感 (五)鼓励恰当的哀伤方式 (六)引导展望未来、赋予生活新意义
Don‘t 1、’说:“节哀顺便”、“要振作
些”、“你会克服的”、“你要坚 强”、“一切很快结束”、“你会重 新站起来”、“一切将在一年内过 去”、“你会变好的”、“生活就是 为着活着” 2、说:“我很了解你的感受”、“我 很遗憾” 3、说:“你应该感到安慰,因为他已 不用再受苦了”;“你应该感到难过, 因为你俩如此亲密” 4、以太多的字眼代替“死”
1、唤起 3、写信 5、角色扮演 7、回忆录 9、空椅子技术

丧子女父母的哀伤:过程、机制与诊断

丧子女父母的哀伤:过程、机制与诊断

丧子女父母的哀伤:过程、机制与诊断作者:李成齐,韩布新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46期摘要:子女死亡带给父母巨大且难以平复的心理创伤,可能会持续一生。

对其机制的研究主要有两种取向:其一根植于弗洛伊德的哀伤工作与鲍尔比的依恋理论,聚焦生者与逝者关系;其二基于应激研究的认知评估与应对,聚焦意义重构。

临床诊断主要有迁延性哀伤障碍和持续性复杂丧亲障碍两种。

丧子女父母的哀伤研究并未得到应有重视,研究对象与方法均需调整。

未来需整合我国文化传统与社会现实、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建构理论模型。

关键词:丧子女父母的哀伤;哀伤过程;机制;临床诊断中图分类号:B84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6-0101-02我国丧子女家庭数量庞大。

胡晓林等(2014)发现地震丧子女父母比其他丧亲者的情感孤独感更高;其后有研究也发现丧子女父母比其他丧亲者有更高的哀伤、自责与自杀意念(Zetumer等,2015)。

总之,丧子女较一般丧失导致更高的负面情绪、更严重的消极后果,故及时、有效的应对更为关键。

本文从丧子女哀伤的反应过程、机制、临床诊断三方面评述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并提出丧子女父母哀伤的研究建议。

一、哀伤反应过程Malkinson和Bar-Tur(2005)访谈47名以色列老人(61-92岁,其子26至35年前死于战争),将哀伤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急性哀伤期”:父母体验到剜心之痛,常见反应是不断哭泣、焦躁不安、内疚、愤怒、悲伤、沉溺于思念已故孩子、退缩独处等;“漫长哀伤期”:悲伤情绪强度降低,并内化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老年悲伤期”:合并其他重大丧失,如生病或配偶去世等,且空闲时间增多,更易于沉溺于对已故孩子的追忆中,使其更难调节哀伤。

Arnold等(2005)研究74名美国白人丧子女父母,认为“丧子女父母的哀伤是非线性、个别化、持续一生的过程”。

George Bonanno是丧亲实证研究的开拓者,提出创伤(哀伤)心理有六种发展轨迹。

独自难过悲伤的文案,高级又伤感的句子

独自难过悲伤的文案,高级又伤感的句子

独自难过悲伤的文案,高级又伤感的句子1.拥有的幸福越多,失去的痛苦也越深。

2.一个人的快乐始终会被孤独掩盖。

3.追逐幸福的过程越艰辛,心中的伤痛也越难痊愈。

4.内心的寂寞比孤独更加沉重。

5.每一滴眼泪都是灵魂的叹息。

6.心碎的感觉是无言的呐喊。

7.孤单的感觉如同在黑夜中漫无边际地徘徊。

8.爱情并不仅仅是甜蜜的,它还会给人带来无尽的悲伤。

9.心痛的感觉让人窒息。

10.当你感到最快乐的时候,往往也是最寂寞的时刻。

11.从心底感到的悲伤是无法掩饰的。

12.在别人看来是笑容,却是自己心中最深的忧伤。

13.寂寞犹如一把锋利的刀,不断地刺入心灵。

14.沉默背后隐藏的是一颗承受了太多伤痛的心。

15.悲伤是没有声音的歌,只有灵魂去聆听。

16.雨水洒在脸上,而心中却下着无尽的悲伤。

17.把心中的快乐融入眼泪中,希望幸福能留下一痕痕痕痛苦。

18.所有的快乐终将变作过去,而悲伤却永远留下痕迹。

19.时间会冲淡一切,但无法磨灭内心的伤痛。

20.悲伤并不会因为你的微笑而减轻一分。

21.心中的孤独掩盖不了眉间的忧伤。

22.所有的悲伤都是心灵的回声。

23.悲伤是家常便饭,在快乐之后总是跟随而来。

24.每一次微笑都是为了掩盖那滴滴的眼泪。

25.悲伤是思念的延续。

26.那些看似坚强的背影下隐藏的是最脆弱的灵魂。

27.心中的痛苦如同一个漩涡,越陷越深。

28.悲伤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内心真实的伤痛。

29.美丽的微笑下是染上了忧伤的心灵。

30.痛苦如同一把无形的刀子,刺破内心的安宁。

31.忧伤是心灵与世界的对话。

32.孤独是心灵的一方净土,却也是最无法忍受的痛。

33. “幸福”只是一场梦,醒来时才发现是一次心碎。

34.心中的伤痕有时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35.内心的孤独无法通过任何东西来填补。

36.黑暗中的寂寞使人无法喘息。

37.痛苦像一只无形的魔爪,紧紧地抓住心灵。

38.悲伤是灵魂中最长的歌谣。

39.内心的哀伤无法通过笑容来隐藏。

40.痛苦让人感到真实存在,而快乐却如同泡沫般脆弱。

哀伤辅导方法和技术的步骤和流程

哀伤辅导方法和技术的步骤和流程

哀伤辅导方法和技术的步骤和流程引言:在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失去。

这些不幸事件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伤痛和悲伤,而如何有效地进行哀伤辅导,帮助人们走出悲伤,重建生活,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介绍哀伤辅导的方法和技术的步骤和流程,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悲伤和失去。

一、建立信任和安全的环境在进行哀伤辅导之前,首先要与受伤者建立信任和安全感的环境。

这可以通过与受伤者建立亲密的关系,倾听他们的感受和需求,并表达对他们的关心和支持来实现。

同时,辅导者还应提供一个私密的空间,确保受伤者能够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表达他们的情感和痛苦。

二、倾听和理解在哀伤辅导中,倾听和理解是至关重要的步骤。

辅导者应该积极倾听受伤者的故事和感受,不打断他们的表达,不做过多的评价和解释。

通过倾听,辅导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受伤者的内心世界,体验他们的痛苦和悲伤,从而建立起更深层次的共鸣和连接。

三、情感释放和表达在哀伤过程中,情感释放和表达对于受伤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辅导者可以通过鼓励受伤者表达他们的情感,如哭泣、愤怒、恐惧等,帮助他们释放内心的压力和痛苦。

同时,辅导者还可以提供一些情感表达的工具,如写日记、绘画、舞蹈等,帮助受伤者更好地表达和释放情感。

四、认识和接受现实在哀伤辅导中,认识和接受现实是一个重要的步骤。

辅导者应帮助受伤者正视他们所面临的现实,接受失去的事实,并帮助他们重建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这可以通过与受伤者一起回顾他们的过去,回忆和珍惜与失去的人或事物之间的美好回忆,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接受现实。

五、重建生活和自我在哀伤辅导的最后阶段,辅导者应帮助受伤者重建生活和自我。

这可以通过制定目标和计划,帮助受伤者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和目标。

辅导者还可以提供一些实用的技巧和策略,如积极的思考、身体锻炼、社交活动等,帮助受伤者逐渐走出悲伤,重建他们的生活。

结论:哀伤辅导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需要辅导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

本文介绍了哀伤辅导的方法和技术的步骤和流程,包括建立信任和安全的环境、倾听和理解、情感释放和表达、认识和接受现实以及重建生活和自我。

松果倾听者考核答案

松果倾听者考核答案

松果倾听者考核答案*1.对于倾诉欲望很强的来访者,他们会很自然的把生活中的()等带入到服务中。

[多选] *A.紧张(正确答案)B.焦虑(正确答案)C.无助(正确答案)D.愤怒(正确答案)*2.练习正念可以( )。

[多选] *A.提升注意力(正确答案)B.提升情绪管理能力(正确答案)C.提升抗压力(正确答案)D.促进睡眠(正确答案)*3.自我表露后没有起到作用,原因有()。

[多选] *A.来访者还没做好准备接受倾听师的自我表露。

(正确答案)B.倾听师的自我表露是自己的投射,并没有得到来访者本人的认同。

(正确答案)C.来访者对倾听师的熟悉感不够。

(正确答案)D.来访者觉得超出了正常的心理社交距离。

(正确答案)*4.以下哪些是启发思维的提问?[多选] *A.关于这个问题你有何种经历?(正确答案)B.你与自己的痛苦、害怕和悲伤的关系是什么?(正确答案)C.在过去的时光中,是否有一些事件或伤痛使你不能忘怀?(正确答案)D.你真的曾让自己受过这种经历吗?*5.倾听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做到能做的,就是对其最大的帮助,倾听师能做的事情总体包括哪些点()?[多选] *A.给来访者空间,让其宣泄焦虑情绪,并给予其共情与理解。

(正确答案)B.引导来访者澄清事实,抓取一些来访者可以入手的关键点。

(正确答案)C.引导来访者站在更多角度去进行反思。

(正确答案)D.为来访者遇到的困扰进行问题解决的进程规划。

*6.行为改变阶段,要了解来访者曾经做过哪些尝试,效果如何,可以怎么问?[多选] *A.你之前做过哪些尝试?用过哪些方法?(正确答案)B.你尝试之后结果如何?(正确答案)C.这些尝试起到了什么作用吗?(正确答案)D.你当时遇到了什么困难吗?(正确答案)*7.在丧失初期,来访者在认知上的反应有哪些?[多选] *A.不相信(正确答案)B.迷惑(正确答案)C.沉迷对逝者的思念(正确答案)D.感觉丧失的对象仍然存在、幻觉(正确答案)*8.在丧失初期,来访者在行为上的反应有哪些?[多选] *A.心不在焉的行为(正确答案)B.社会退缩行为(正确答案)C.食欲不振D.叹气与坐立不安(正确答案)*9.在丧失初期,来访者在生理上的反应有哪些?[多选] *A.睡眠失调(正确答案)B.食欲不振(正确答案)C.以往疾病加重(正确答案)D.社会退缩行为*10.哀伤的过程需要社会支持,倾听师与来访者讨论如何获得社会支持是为了提升来访者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伦· 凯勒
悲伤与哀悼的三阶段
1. 回避阶段 2. 面对阶段 3. 适应性调节阶段
悲伤与哀悼的时间模式
死亡 葬礼 回避阶段
面对阶段
可能需要其他的支 持恢复至正常通常 是很快的
回避阶段
1) 承认丧失
-承认死亡已是事实
-理解死亡
面对阶段
2) 对分离做出反应
-经历丧失的痛苦 -识别丧失导致的各种心理反应并以某种形式表 达出来 -识别继发丧失
3)回忆并再现与逝者的关系
-真实地回顾和回忆 -唤醒并重新体验各种感受 4)放弃与逝者原有的关系以及对世界原有的
适应阶段
5)在不忘记过去的情况下重新调整,以适应新生活 -修改对世界的假设、重建核心信念,改善不适认知 -重建与逝者的关系 -采用新的方式生活 -建立新的自我认同
6)转移生活重心(将情感能量重新投注于令人愉快的
人、事、活动)
仪式的示例
写一封致死者的信表达想法和情感或未完成的 事务。 画一幅画或创作一个艺术品。
在桌子上设置一个地方以怀念逝去的人。
去扫墓
放飞气球,就好象是在与死者告别
使用引导性的想象
举行告别仪式,烧化遗物
我们从不会失去
曾经挚爱的一切,
因为这些挚爱已
融入为我们的一 部分哀伤的程丧失很具有个体差异性
• 如何应对丧失 –走过, 康复和痊愈—是很个体 化 • 别人不可能代替一个人的悲伤,但可以帮助 我们或那些经历悲伤痛苦的人度过悲伤阶段
哀伤咨询的主要任务
1. 确认和理解丧失的真实性 2. 表达、调整和控制悲伤 3. 应对由于丧失所带来的环境和社会性改 变 4. 转移与丧失客体的心理连接 5. 修复内部和社会环境中的自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