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纹枯病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玉米纹枯病

玉米纹枯病

三、形态特征
RhizoctoniasolaniKü hn称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 Thanatephoruscucumeris(Frank)Donk称瓜亡革菌。此外 (R.cerealisVanderHoeven称禾谷丝核菌中的CAG-3、CAG-6、CAG-8、 CAG-9、CAG-10等菌丝融合群也是该病重要的病原菌,其中CAG-10 对玉米致病力强。(中国不同玉米种植区玉米纹枯病的立枯丝核菌的 菌丝融合群及致病性不同。引发典型症状的主要是立枯丝核菌 R.solaniAG-1IA菌丝融合群。华北地区AG-1IA、AG-lIB、AG-3、AG-5 四个菌丝融合群都能侵染玉米。西南地区广泛分布着AG-4、AG-1IA两 个菌丝融合群,其中AG-4对玉米幼苗致病力较强,成株期AG-1IA的致 病力较强。该菌群是一种不产孢的丝状真菌。菌丝在融合前常相互诱 引,形成完全融合或不完全融合或接触融合三种融合状态。玉米纹枯 病菌为多核的立枯丝核菌,具3个或3个以上的细胞核,菌丝直径6~ 10um。菌核由单一菌丝尖端的分枝密集而形成或由尖端菌丝密集而 成。该菌在土壤中形成薄层蜡状或白粉色网状至网膜状子实层。担子 桶形或亚圆筒形,较支撑担子的菌丝略宽,上具3~5个小梗,梗上着 生担孢子;担孢子椭圆形至宽棒状,基部较宽,大小7.5~12×4.5~ 5.5(um)。担孢子能重复萌发形成2次担子。
四、传播途径
病菌以菌丝和菌核在病残体或在土壤中越冬。翌春条件 适宜,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侵入寄主,后病部产生气生菌 丝,在病组织附近不断扩展。菌丝体侵入玉米表皮组织 时产生侵入结构。接种6天后,菌丝体沿表皮细胞连接处 纵向扩展,随即纵、横、斜向分枝,菌丝顶端变粗,生 出侧枝缠绕成团,紧贴寄主组织表面形成侵染垫和附着 胞。电镜观察发现,附着胞以菌丝直接穿透寄主的表皮 或从气孔侵入,后在玉米组织中扩展。接种后12天,在 下位叶鞘细胞中发现菌丝,有的充满细胞,有的穿透胞 壁进入相邻细胞,使原生质颗粒化,最后细胞崩解;接 种后16天,AG-IIA从玉米气孔中伸出菌丝丛,叶片出现 水浸斑;24天后,AG-4在苞叶和下位叶鞘上出现病症。 再侵染是通过与邻株接触进行的,嘶以该病是短距离传 染病害。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玉米纹枯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农作物病害,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对玉米纹枯病的发生原因、症状特征、防治方法等进行详细介绍。

玉米纹枯病主要由真菌伯克菌所引起,主要通过种子传播和土壤传播。

潮湿多雨的天气条件和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丰富是该病的易发环境。

土壤中存在的伯克氏细菌也是玉米纹枯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为了预防玉米纹枯病的发生,我们需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有效控制。

二、玉米纹枯病的症状特征玉米纹枯病一般在玉米苗期、生长期以及果实成熟期发生。

病害初期,玉米叶片上出现黄绿色的小斑点,随后逐渐褪绿而变黄,形成不规则的黄色斑点。

而后,这些斑点开始变浅,出现红褐色病斑,形成纹枯病斑,最终导致植株花药被感染死亡,影响玉米的授粉和传粉。

果实的受害,将出现黑色、软腐、生长缓慢等症状。

如果发现玉米出现上述症状,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1. 种子处理在种植前,可以对玉米种子进行消毒处理,以防止玉米纹枯病的发生。

可以选择较为常见的抗病种子,也可以将种子浸入含有有效成分的杀菌剂中,用以清洗玉米种子。

2. 预防措施充分改良土壤,保持土壤肥沃和通风,降低土壤中真菌和细菌的密度,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生长。

如果发现玉米地出现了纹枯病疫情,要及时将病株拉掉改善排水,保持空气流通。

在干旱条件下减少过湿,否则将增加真菌的繁殖速度和感染植物的可能性。

3. 合理施肥适度增加磷、钾等微量元素的营养供应,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

减少过量施用氮肥,以降低病菌的感染可能性。

4. 生物防治选择一些能促进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生物有益剂,也可以通过种植玉米纹枯病抵抗性更强的玉米品种来防治玉米纹枯病。

5. 喷洒农药对玉米纹枯病严重区域,可以喷洒一些有效的农药,如霜霉灵、三唑酮等,以防止病原菌的传播和扩散。

6. 养护管理及时修剪病株,清除病害叶片和病害的果实,并且采取适当措施保证足够的光照、空气流通。

严格控制水分,避免盲目浇水,防止植物过多吸收过多水分,助长细菌和真菌的繁殖。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技术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技术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技术作者:张丹来源:《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5年第01期摘要:随着我国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推广,越来越多的农作物有效避免了病虫害的威胁。

玉米为我国一项主要农作物,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本研究将主要对玉米纹枯病的防治技术进行探讨。

关键词:玉米纹枯病;病害;防治玉米纹枯病近年来对我国的玉米产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特别是从我国的玉高产密植栽培技术的推广和米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以来,纹枯病的危害已经蔓延至全国各地。

只有掌握了玉米纹枯病的发病原理,特点以及发病的条件,才能不断革新其防治技术。

1 玉米纹枯病的发病症状及原理纹枯病主要发生玉米生长后期,这段时期正好是玉米籽粒的形成期到灌浆期。

从形态和颜色的症状来看,玉米发病初期最显著的症状是叶鞘呈浸水状态,椭圆状到不规则状。

叶片的边缘呈现深褐色,中间部位多为灰褐色。

从病斑来看,则可见多个病斑汇集成的类似云纹状的斑块包围了整个叶鞘,叶鞘逐渐发生腐败迹象,最终枯萎。

这种病斑除了危害叶鞘,还会危害果穗苞叶,一旦病菌入侵到果穗内部,则会造成玉米籽粒和轴穗变褐腐败的严重后果。

除了以上这些,玉米纹枯病的发病症状也会体现在茎秆上,呈现不规则形状的褐色茎秆上布满菌斑,甚至茎秆后期会发生破裂,露出内部的纤维。

玉米纹枯病最开始的发病部位是玉米接近地面的几节茎秆和叶鞘,进而发展到茎基腐烂,导致茎内传导组织发生病变,最终导致营养物质和水分不能正常输送到玉米的各个组织里。

造成玉米产生纹枯病的主要病菌有禾谷丝核菌,立枯丝核菌等。

这些病菌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在高温下生存,因此它们更容易在玉米成熟后期的高温环境下生长和繁殖[1]。

2 玉米纹枯病产生的条件掌握玉米纹枯病防治技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了解纹枯病发生的条件。

首先纹枯病的菌源来自遗留在田间越冬的菌核,若这些菌核在来年或下一个与玉米种植季节遇到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菌核就能不断生长和繁殖。

纹枯病在玉米间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就是田间的再浸染,主要包括雨水的反溅以及健康叶,患病叶和叶鞘间的相互接触。

玉米纹枯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

玉米纹枯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

玉米纹枯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摘要介绍了玉米纹枯病的发病症状、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玉米;纹枯病;发病规律;防治玉米纹枯病属世界性土传病害,在我国各玉米产区普遍发生,已成为我国玉米主产区主要病害之一,且日趋严重。

一般田块发病率为10%~30%,重病田达50%以上。

随着玉米播种面积的迅速扩大和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纹枯病发展蔓延迅速,已成为制约玉米持续增产的主要障碍。

1 危害症状玉米纹枯病主要发生在玉米籽粒形成期至灌浆期,苗期和生长后期很少发生。

该病主要危害叶鞘和果穗,也可危害茎秆和叶片。

最初多由近地面的1~2节叶鞘发病,病斑初呈水渍状,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后病斑中央变为灰白色,边缘褐色,病斑扩大后常多个病斑汇合成云纹状大斑,包围整个叶鞘,致叶鞘腐败,叶片枯死。

受害果穗苞叶上也产生云纹状大斑,其内籽粒和穗轴腐烂。

被害茎秆上的叶片呈褐色,不规则形,严重时根茎基部组织变为灰白色,次生根黄褐色或腐烂。

多雨、高湿持续时间长时,病部长出稠密的白色菌丝体,菌丝进一步聚集成多个菌丝团,最后形成褐色不规则形的菌核。

成熟的菌核极易脱离寄主,遗落田间。

2 病原物玉米纹枯病病原为立枯丝核菌( Rhizoctonia solani Kü hn),属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有性态为瓜亡革菌( 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ank) Donk),属担子菌亚门亡革菌属,在自然界不常见。

2.1 形态特征菌丝初无色,较细,分枝处多缢缩,近分枝处有隔膜。

随菌龄增长,菌丝细胞渐变粗短,并纠结成菌核。

菌核形状各异,初为白色,后变为褐色,表面粗糙,单生或多个结成不规则形,直径1~15 mm,表面有许多微孔。

菌核萌发后形成担子,担子呈桶形或亚圆筒形,较支撑担子的菌丝略宽,上具3~5个小梗,梗上着生担孢子。

担孢子椭圆形至宽棒状,基部较宽,大小(7.5~12)μm×(4.5~5.5)μm。

担孢子能重复萌发形成2次担子。

土壤环境因素对玉米纹枯病菌菌核生长影响

土壤环境因素对玉米纹枯病菌菌核生长影响

辽宁农业科学㊀2022(1):17~20Liaoning Agricultural Sciences文章编号:1002-1728(2022)01-0017-04㊀㊀㊀㊀㊀㊀doi:10.3969/j.issn.1002-1728.2022.01.004土壤环境因素对玉米纹枯病菌菌核生长影响∗刘㊀震,桑立君,杨学达,朱久祥(铁岭市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辽宁铁岭㊀112616)摘要:利用土传植物病原生态学的试验方法,通过模拟土壤温度㊁含水量㊁pH值对玉米纹枯病菌菌核生长进行研究㊂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对菌核生长影响较大,在含水量一定,pH值一定的条件下,25ħ下菌核生长最快,30ħ次之㊂在土壤pH值一定㊁温度适宜的条件下,土壤含水量对玉米纹枯病菌菌核产生影响很大,随着土壤湿度的增加,菌核生长出菌丝的速度越快,这也更能体现该菌适宜高湿的习性㊂土壤含水量一定㊁温度适宜的条件下,在中性或略偏酸性条件下菌核生长速度较快,强酸,强碱都对会对其生长和萌发产生抑制作用㊂关键词:玉米纹枯病;土壤环境;菌核中图分类号:435.131文献标识码:B㊀㊀玉米纹枯病已成为辽宁省玉米丰产栽培中主要限制性因素之一[1~2]㊂近年来,随着玉米产区对玉米品种㊁抗病性㊁耐密性等要求的提高,品种示范田间种植密度相比以往有大幅度的增加㊂因此,田间玉米灌层内土壤温湿度相对提高,土壤环境条件有利于纹枯病的发生[3]㊂关于玉米纹枯病的生物学特性前人已有报道[4~5],但对土壤环境因素影响玉米纹枯病菌菌核生长产生,尚缺乏系统的定量研究㊂本文采用土传植物病原生态学的试验方法,通过对玉米生长最适宜的生长条件,模拟了土壤温度㊁含水量㊁pH值对玉米纹枯病菌菌核生长进行了研究[6~7]㊂并应用SPSS11.5进行差异显著性和相关性分析,分析不同土壤环境下菌核生长和萌发状况,明确土壤环境对玉米纹枯病发生的影响㊂旨在进一步明确玉米纹枯病菌菌核在土壤中的生存条件,明确其规律,将为今后在玉米生产上防治玉米纹枯病田间流行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㊂1㊀材料与方法1.1㊀供试菌株供试菌株为沈阳农业大学植物病害流行实验室提供,在超净工作台中(保证工作台的清洁无菌环境),从玉米病株上分离得到玉米纹枯病菌,放置25ħ恒温箱中培养,培养至产生大量菌核,待用㊂1.2㊀土壤制备在供试菌株培养期间,用40目和60目筛子,取二者之间的沙子㊂转入大培养皿中,进行干热灭菌(165ħ,120min),灭菌完毕,待用㊂1.3㊀培养液的制备液体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PD培养液),作为调节土壤培养基的含水量㊂1000ml水㊁马铃薯200g㊁10~20g葡萄糖㊂将马铃薯洗净去皮切块,加水煮沸30min,用双层纱布滤去薯块,补足水量,再加糖,待完全化后,趁热用双层纱布过滤至漏斗中,分装入三角瓶中,每瓶装量不超过三角瓶容量的2/3,塞好棉塞,外罩用牛皮纸并用橡皮筋扎好后,放入高压灭菌锅中灭菌(121ħ, 30min),灭菌完毕,待用㊂1.4㊀温度试验用装有自来水的洁净手提式喷雾器,对灭菌后的大培养皿中进行喷雾,并把土壤含水量调节为15%(含水量=1-喷雾前土壤的重量/喷雾后土壤的重量)㊂土样充分混匀后,在超净工作台中(保证工作台的清洁无菌环境)称取15g的土样放入90mm培养皿中㊂挑选大小相同的玉米纹枯病菌菌核放入装有土样的培养皿中,每皿3个㊂然后用纱布包好放置5ħ㊁10ħ㊁15ħ㊁20ħ㊁25ħ㊁30ħ培养箱中培养,菌丝在每个温度梯度各3次重复㊂玉米纹枯病菌核在3d㊁6d㊁9d用游标卡尺测定1次,并∗收稿日期:2021-07-29基金项目:财政部和农业农村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CARS-02-45);国家重点研究计划项目(2019JH1/ 10200001-11)作者简介:刘震(1984-),男,吉林吉林人,博士,高级农艺师,从事玉米病害流行研究㊂E-mail:liuzhenln@ 通讯作者:桑立君(1973-),硕士,研究员,从事玉米抗病育种研究㊂E-mail:sanglijun1973@辽宁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2年记录数据㊂1.5㊀含水量试验用装有自来水的洁净手提式喷雾器,对灭菌后的大培养皿中进行喷雾,并把土壤含水量调节为10%㊁15%㊁20%㊁25%㊁30%(含水量=1-喷雾前土壤的重量/喷雾后土壤的重量)㊂土样充分混匀后,在超净工作台中(保证工作台的清洁无菌环境)分别称取不同含水量15g的土样放入90mm培养皿中㊂挑选大小相同的玉米纹枯病菌菌核分别放入装有不同含水量土样的培养皿中,每皿3个,菌丝在每个含水量梯度各3次重复㊂然后用纱布包好放置25ħ培养箱中培养㊂玉米纹枯病菌核在3d㊁6d㊁9d用游标卡尺测定1次,并记录数据㊂1.6㊀pH值试验用装有自来水的洁净手提式喷雾器,对灭菌后的大培养皿中进行喷雾,并把土壤含水量调节为15%(含水量=1-喷雾前土壤的重量/喷雾后土壤的重量)㊂土样充分混匀后,把含水量15%的土壤pH值调节为5㊁6㊁7㊁8㊁9共5个处理㊂土壤pH值得测定的调节参照Johnson介绍的方法进行[8~10]㊂在超净工作台中(保证工作台的清洁无菌环境)称取不同pH值的土样15g的土样放入90mm培养皿中㊂挑选大小相同的玉米纹枯病菌菌核放入装有不同pH值土样的培养皿中,每皿3个,菌丝在每个pH值梯度各3次重复㊂然后用纱布包好放置25ħ培养箱中培养㊂玉米纹枯病菌核在3d㊁6d㊁9d用游标卡尺测定1次,并记录数据㊂1.7㊀玉米纹枯病菌菌丝的测量菌丝的测量:测量菌落直径作为生长量指标,以菌核的中心为圆点,病菌培养12h后,每隔12h用直尺按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大小,每天记录数据㊂直到产生菌核为止,停止测量㊂2㊀结果与分析2.1㊀土壤温度对菌核生长状况的影响含水量控制在15%,pH值为7的条件下,培养9d,每3d测量1次菌落直径,从表1和表2中可见,在30ħ㊁25ħ和20ħ土壤温度条件下对玉米纹枯病菌菌丝生长影响较大,特别是25ħ时菌核生长最快㊂而5ħ㊁10ħ和15ħ影响较小,尤其玉米纹枯病菌菌丝在5ħ的土壤环境中几乎不能生长㊂可以初步得出结论:玉米纹枯病菌适合于在高温条件下发病,低温条件下纹枯病菌发病较高温条件缓慢㊂含水量控制在15%,pH值为7的条件下,培养9d 后,25ħ,30ħ条件下菌落直径最大,生长较好(图1㊁图2)㊂表1㊀菌核在不同温度下产生菌丝的状况Table1㊀Sclerotium producing hyphae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 conditions㊀(cm)温度(ħ)0d3d6d9d5ħ0.000.000.000.0010ħ0.000.110.240.3515ħ0.000.120.270.3920ħ0.000.330.670.8525ħ0.000.470.87 1.1630ħ0.000.440.73 1.02表2㊀不同温度下菌核生长情况差异显著性分析Table2㊀Analysis of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sclero-tia growth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 温度(ħ)样本数平均值标准误差差异显著性5ħ300e10ħ30.350.015275d15ħ30.330.008819d20ħ30.850.020817c25ħ3 1.160.055678a30ħ3 1.020.017321b图1㊀25ħ下菌核产生菌丝情况Figure1㊀25ħcondition of sclerotia producedhyphae图2㊀30ħ下菌核产生菌丝情况Figure2㊀30ħcondition of sclerotia produced hyphae㊃81㊃第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刘㊀震等:土壤环境因素对玉米纹枯病菌菌核生长影响2.2㊀不同土壤含水量对菌核生长状况的影响在pH 值为7的条件下,培养9d,每3d 测量一次菌落直径,由表3可以分析出:在温度(25ħ)㊁pH 值为7一定条件下,土壤含水量在10%㊁15%㊁20%㊁25%㊁30%菌核均能生长出菌丝,其规律是湿度越大,生长速度越快,这与其高温高湿的习性相关㊂经SPSS 11.5软件分析(表4)可以看出:各个土壤含水量之间差异性显著㊂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土壤含水量对菌核生长影响较大,菌核随着湿度增加生长速度加快,但湿度低菌核生长出菌丝较慢,因此湿度大有利于菌核的生长(图3)㊂这也说明控制湿度,有利于控制病害的发生㊂表3㊀菌核在不同含水量下生长状况Table 3㊀The growth status of sclerotia under differentwater content㊀(cm)含水量(%)0d3d6d9d10%0.000.130.270.5115%0.000.350.490.7720%0.000.420.590.8525%0.000.510.67 1.0630%0.000.660.811.22表4㊀不同含水量下菌核生长情况差异显著性分析Table 4㊀Significant analysis under different water con-tent of sclerotia growth difference含水量(%)样本数平均值标准误差差异显著性10%30.510.011547e 15%30.770.011547d 20%30.850.030551c 25%3 1.060.005774b30%31.220.025166a图3㊀含水量30%菌核产生菌丝情况Figure 3㊀Moisture content 30%of sclerotia producedmycelium conditions2.3㊀不同土壤pH 对菌核生长状况的影响在温度(25ħ),含水量15%条件下,每3d 测量1次菌落直径,由表5可以分析出:菌核在pH 值为7和pH 值为6及微酸性下生长较好,尤其是在中性条件下菌核生长快,形成的菌落最大,而在强酸和强碱条件下生长速度缓慢或几乎不生长㊂经SPSS 11.5软件分析(表6)可以看出:各个pH 之间差异性显著㊂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玉米纹枯病菌核喜在中性或略偏酸性条件下生长,强酸㊁强碱都会对其生长产生抑制作用㊂表5㊀不同pH 下菌核生长状况Table 5㊀Sclerotia growth status under different pH ㊀(cm)pH 值0d3d6d9d40.000.150.170.2150.000.370.560.8860.000.440.630.9770.000.540.91 1.2880.000.210.330.3690.000.000.110.14100.000.000.000.00表6㊀不同pH 值下菌核产生菌丝情况差异显著性分析Table 6㊀Different pH values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analysis was to produce sclerotiapH 值样本数平均值标准误差差异显著性430.210.01e 530.880.015275c630.970.020817b 73 1.280.005774a 830.360.020817d 930.140.01f 103g 3㊀结果与讨论玉米纹枯病其病原菌Rhizoctonia solani 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一员㊂土壤中物理㊁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协同作用对寄主的健康生长和病原菌的存活有很大的影响,这些因素之间互相促进㊁互相制约,可能使寄主的生长发育良好,也可能加重植物病害的发生[11]㊂因此,利用调节土壤温度㊁湿度㊁pH 值等技术来控制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以达到防治该病害的目的㊂土壤温度对菌核生长出菌丝影响较大,在含水量一定,pH 一定的条件下,随着时间的进展,不同温度下的玉米纹枯病菌菌丝长度与温度成正比例关系,即温度越高菌丝生长的越快,25ħ下菌核生长最快,30ħ次之,而5ħ条件下菌核几乎不生长,从而得出结论:含水量,pH 一定情况下,高温条件比低温更㊃91㊃辽宁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2年有利于玉米纹枯病的发生㊂土壤含水量及土壤湿度也是促进菌核生出菌丝一个重要因素,由土壤不同含水量对菌核生长试验说明,随着湿度的增加,菌核生长出菌丝的速度越快,这也更能体现该菌喜欢高湿的习性㊂掌握其规律,控制土壤湿度,有利于减轻病害的发生㊂土壤pH 值对菌核生长出菌丝也有一定影响,从试验测得数据来看,玉米纹枯病菌核喜在中性或略偏酸性条件下生长,强酸,强碱都会对其生长产生抑制作用㊂为了更好地深入研究玉米纹枯病菌菌核萌发,室内测定土壤不同有机质含量以及在N2㊁O2和CO2胁迫情况下对玉米纹枯病菌菌核的萌发是否有影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㊂参考文献:[1]㊀薛腾,傅俊范,周如军,等.辽宁省玉米纹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玉米科学,2008,16(1):126~128. [2]㊀吕国忠,陈捷,白金铠.我国玉米病害发生现状及防治措施[J].植物保护,1997,23(4):20~21.[3]㊀刘志恒,徐秀德.玉米病虫害原色图鉴[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4]㊀陈捷,唐朝荣,高增贵,等.玉米纹枯病病菌侵染过程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0,31(5):503~506. [5]㊀周而勋,杨媚,陈友林.土壤环境因素对水稻纹枯病菌腐生定殖能力的影响[J].植物病理学报,2002,32(3):214~218.[6]㊀宋佐衡,陈捷,咸洪泉,等.土壤因子对玉米茎腐病菌侵染的影响[J].植物病理学报,1995,25(4):321~324. [7]㊀杨家荣,商鸿生,高立强.土壤环境因素对棉花黄萎病菌微菌核存活的影响[J].植物病理学报,2004,34(2):180~183.[8]㊀Johnson,D.A.Martin,M.Cummings,et al.Effect of ChemicalDefoliation,Irrigation Water,and Distance from the Pivot on Late Blight Tuber Rot in Center-pivot Irrigated Potatoes in the Columbia Basin[J].Plant Disease,2003,87(8):977~982.[9]㊀Johnson,D.A.Cummings,T.F.Ghanem,et al.Association ofSolar Irradiance and Days of Precipitation with Incidence of Po-tato Late Blight in the Semiarid Environment of the Columbia Basin[J].Plant Disease,2009,93(3):272~280. [10]㊀Johnson,K.B.Stockwell,V.O.Sawyer,et al.Assessment ofEnvironmental Factors Influencing Growth and Spread of Pan-toea agglomerans on and Among Blossoms of Pear and Apple[J].Phytopathology,2000,90(11):1285~1294. [11]㊀周而勋,杨媚,陈友林.土壤环境因素对水稻纹枯病菌腐生定殖能力的影响[J].2002,32(3):214~218.Effects of Soil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Sclerotium Growth of Corn Sheath Blight LIU Zhen,SANG li-jun,YANG Xue-da,ZHU Jiu-xiang(Maize Research Institute,Tieling City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Tieling,Liaoning㊀112616) Abstract:The sclerotium growth of Corn Sheath Blight whose soil temperature,moisture content,pH are sim-ulated has been studied by test method of soil borne plant pathogen ecology for the first tim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oil temperature has great effect on sclerotium mycelium growth of Corn Sheath Blight,which at25ħunder certain moisture content and pH is fastest and at30ħis the second.Soil moisture content has great in-fluence on sclerotium formation of Corn Sheath Blight under certain pH and appropriate temperature.The my-celium growth and sclerotium speed more quickly with the increasing of soil moisture,which can reflect the habit of being suitable for high humidity.Under certain soil moisture and appropriate temperature,neutral or slightly acidic conditions are suitable for the growth and germination,and strong acid and strong alkali can in-hibit.Key words:Corn sheath blight;Soil environment;Sclerotium㊃02㊃。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纹枯病又称为烂脚病,发生在世界各国的玉米产区,是一种真菌性的、世界性的玉米病害。

近年来,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由于近年来玉米密植、玉米主产区的多年连作及缺少优质高抗玉米品种的应用,导致玉米纹枯病发病呈加快的趋势,且愈发严重,发病率已超过70%,减产已达到10%~20%,严重时可高达35%。

一、症状玉米纹枯病主要侵染玉米的叶鞘和穗部,发病时多从下位叶鞘处开始,随后逐渐向上蔓延,严重时甚至危害整株。

被侵染的部位通常呈心形、椭圆形或云纹状,病斑多为灰褐色,水渍状,病健交界处模糊,且外沿处颜色较深。

随着病害的发展,病斑通常会扩展合并,直至包裹玉米的整个叶鞘,造成叶鞘腐烂,茎杆倒伏,最终导致玉米减产或绝产。

同时,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发病部位通常会形成菌核,菌核初为白色,后逐渐变为黑褐色。

二、发病规律越冬菌源为翌年初次侵染源, 在适宜的条件下, 菌核萌发长出菌丝, 或以病株上存活的菌丝接触寄主茎部表面引起发病。

纹枯病属于高温高湿性病害, 田间湿度较大, 温度较高, 很容易导致发病。

如果出现连续阴雨, 外界温度维持在26℃以上, 田间相对湿度达到90%以上时, 就会导致纹枯病病菌在田间传播蔓延, 田间湿度越大, 危害越严重。

同时,秸秆未进行妥善处理, 施肥不合理, 地势低洼, 排灌不方便, 均会导致田间病情严重发生。

偏施氮肥的地块, 玉米生长旺盛, 加之种植密度过大, 增加了田间湿度, 透风透光不良, 容易诱发病害。

三、防治方法1、加强清洁。

玉米完成收获后,将其秸秆远离农田堆放,并将田间残茬进行烧毁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

若准备利用秸秆堆肥,应确保肥料充分腐熟后才可施用,防止携带病原菌。

入冬前翻耕土地,以减少和杀灭菌源,可有效减轻发病。

2、控制密度。

要根据玉米品种、土壤和光照条件等来确定种植密度。

一般生育期短、植株较矮的品种, 可适当密植。

非紧凑型玉米应该稀植, 提高田间通风透光效率。

适当晚播, 尽可能避免病害发生高峰期与雨季相遇。

玉米纹枯病防治与治疗

玉米纹枯病防治与治疗
或寄生病原菌
4
利用生物刺激素: 如氨基寡糖素、 几丁质酶等,提
高作物抗病性
玉米纹枯病的治 疗
3
药物治疗
农药:使用高效、低毒、低残 留的农药进行防治
化学防治:使用化学药剂进行 防治
生物防治:利用有益生物来控 制病原菌
农业防治:通过改善农业措施 来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和危害
田间管理
1. 合理密植:保持适当的种植密度,避 免过密或过疏
2 . 水肥管理:合理灌溉,避免土壤过湿 或过干,合理施肥,避免过量或不足
3. 及时除草: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 病害传播
4. 适时收获:适时收获玉米,避免过度 成熟或过早收获
5. 轮作倒茬:与非禾本科作物轮作,减 少病害发生
及时补救措施
01
发现病株后,立即拔除并 销毁,防止病害扩散
02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中耕 除草,保持土壤疏松
B
空气传播:通过气流 传播病原菌
D
农事操作传播:通过 农事操作传播病原菌
玉米纹枯病的防 治
2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 合理轮作 加强田间管理,提高作物抗病能力 及时清除病株,减少病源 合理施肥,提高作物营养水平 适时灌溉,保持土壤湿润
化学防治
01
农药选择: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02
施药时间:在病害发生初期进行施药
病原体
病原体:玉米纹枯病是由立枯 丝核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
传播途径:通过土壤、种子、 肥料等传播
症状:玉米植株出现黄褐色条 纹,叶片枯萎,茎秆腐烂
危害:影响玉米生长,导致 减产,甚至绝收
传播途径
土壤传播:通过土壤 中的病原菌传播
A
灌溉传播:通过灌溉 水播病原菌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粮油农资玉米纹枯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郝 伟(河北省承德市农牧局科技教育工作站,河北 承德 067000)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农作物种植规模大、品种多,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粮食作物,其具有口感好、营养价值高等特点,因此在我国农业种植中优势显著。

但是,玉米种植过程中,纹枯病会严重影响玉米质量和产量,本文就针对玉米纹枯病发病特点以及相关防治对策进行几方面研究。

1 危害症状1.1 前期当玉米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生长至中后期时极易发生玉米纹枯病,其主要是指在玉米籽粒生长到灌浆阶段时,被病斑侵蚀,并不断蔓延,最终导致叶枯而死。

此病症暴发过程,主要侵害植株的果穗、叶鞘、茎秆。

1.2 中期病情暴发时,由接近地面的叶鞘开始逐步向上蔓延,并呈现拓展态势,以水浸状向不规则状转变,伴随病斑由灰褐色向深褐色过渡,病斑逐渐汇合连成片,最后包裹整个叶鞘,诱发叶枯腐败。

1.3 后期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斑可危害果穗,果穗苞叶逐渐被云纹状病斑侵蚀,最后果穗苞叶被整片侵蚀。

此类病菌的侵入甚至会影响果穗内部,导致籽粒腐烂和穗轴变色。

发展到后期茎秆受到影响,不规则病斑逐渐破裂暴露纤维。

当气候较为潮湿时,病斑表面呈现出一定的蛛丝状白色菌丝体,发育成熟到形状不一的灰褐色菌核时,易脱落至土壤中。

2 传播途径生自然衰退的条件是连作以及灾害的威胁达到最大,如果在病害威胁到达高峰之后进行土壤消毒自然衰退现象则不会出现。

因此当到达高峰之后在进行小麦或者是玉米的种植可以有效地控制该病。

3 防治措施3.1 把好产地检疫关对于小麦的产地应该加强质量的检疫,保证在田间种植的小麦都是健康且不携带病菌的良种。

在发病田所收获的小麦严禁耕种使用,对病株也应该进行集中烧毁处理。

在小麦的整个耕作、播种以及收获的机械不能和小麦全蚀病地区所使用的机械混用,避免出现病害蔓延的现象。

严禁从病区进行引种。

3.2 农业防治首先要合理地进行轮作倒茬。

小麦和非寄生作物进行轮作倒茬种植有利于消灭病菌,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壤中的含有的病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防小麦全蚀病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纹枯病研究进展
摘要论述了玉米纹枯病的病症、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及侵染过程、抗病机制、抗性遗传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玉米纹枯病的研究、防治以及抗纹枯病玉米品种的选育等方面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玉米纹枯病;病症;病原菌生物学特性;侵染过程;抗性遗传
1 病症
从苗期至生长后期均可发病,但主要发生在抽雄至灌浆期间,苗期和生长后期很少发生。

成株期发病多在近地面的1~3节叶鞘上出现水渍状小点,逐渐发展成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继续扩大汇合成云纹状大斑,包围整个叶鞘直至叶鞘腐败。

叶鞘受害后,病菌常透过叶鞘为害茎秆,重者引起茎部腐烂倒折,或沿叶鞘侵染叶片、果穗、苞叶、籽粒、穗轴等,引起穗腐。

在植株生长后期,若遇高温多雨天气,病株上长出稠密白色菌丝体,当环境条件适宜时,病斑迅速扩大,叶片萎蔫,甚至导致植株枯死。

2 病原菌种类及生物学特性
玉米纹枯病是由禾谷丝核菌、立枯丝核菌、玉蜀黍丝核菌等土壤习居菌侵染引起的土传病害[1]。

其中立枯丝核菌是优势病原菌,其有性阶段为瓜亡革菌[2]。

立枯丝核菌寄主范围十分广泛,能够侵染43科263种植物。

病原菌在PDA培养基25 ℃条件下培养,初生菌丝无色,分隔距离较长,一般培养2 d可布满全皿,2~3 d后,培养皿周围产生菌核。

菌株生长温度为7~39 ℃,适宜温度为26~30 ℃;菌核形成温度为11~37 ℃,最适温度为22 ℃;病菌生长适宜的pH值为5.4~7.3。

日光对菌株形成有刺激作用,菌核对紫外线有极强的抗性。

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病菌发育快,菌核1~2 d就可萌发产生菌丝,6 ~10 d又可产生新的菌核。

3 侵染过程
病原菌以遗留在土壤中和病残体上的菌丝、菌核越冬[3]。

土壤中的菌核在一定温度条件下萌发,发出菌丝,菌丝在叶鞘上蔓延伸出,对附近的叶鞘叶片或邻近的植株进行再侵染。

病株上菌核落在土壤中成为第二侵染源。

玉米纹枯病以垂直扩展为主,当温度高时,病斑长出许多孢子和白霉状菌丝。

陈捷等[4]研究发现,玉米纹枯病病菌可通过寄主表皮、气孔和自然孔口这3种途径侵入,其中以表皮侵入为主。

侵染时间一般为接种后12~24 h。

4 抗病机制
目前,国内外对玉米纹枯病的抗病机制报道较少[5]。

张志明[6]通过SSH技术分离得到玉米成熟期纹枯病致病菌诱导的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片段,一方面可以建立基因表达图谱来探讨抗病机制;另一方面也为通过转基因改良作物的抗性及奠定基础抗病基因的克隆。

金庆超等[7]研究发现,玉米纹枯病的品种抗性及阶段抗性变化与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有关。

Sharma et al[8]的研究表明,抗病玉米品种被立枯纹核菌侵染后,叶鞘组织内MDA积累较少,而感病品种产生的MDA较多。

5 抗性遗传研究
杨俊品等[9]研究发现,玉米纹枯病抗性表现为质量—数量性状,抗性遗传受主基因的控制,同时受微效多基因修饰。

赵茂俊等[10]研究分析发现,有5个QTL位点与玉米纹枯病的抗性有关。

Kumar et al[11]对CML1和CM104等2个抗性自交系进行纹枯病抗性研究,认为CML1由1显1隐抗性基因控制,CM104由2个显性抗性基因控制。

唐海涛[12]初步推断玉米纹枯病抗性基因的表达不受纹枯病菌的诱导,为组成型表达。

杨华[13]利用(CML270×478)×CML270回交群体BCF2:3为作图群体,采用区间定位和复合区间定位2种方法,对3个表征纹枯病抗性指标进行QTL定位分析,均检测出纹枯病抗性与第7条染色体有关。

阚贵珍[14]以对纹枯病抗性不同的5个玉米自交系完全双列杂交所获得的6个世代为材料,人工接种纹枯病后发现,整个群体不受细胞质效应的影响,各自交系纹枯病抗性的特殊配合力和一般配合力效应间有明显差异,不同组合纹枯病抗性遗传规律不同,非等位基因间存在互作作用,等位基因间存在显性效应。

6 展望
国内外学者对玉米纹枯病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很多问题还未解决。

例如,玉米植株在受病原菌侵染后的信号传导、病原菌的侵入过程、致病机理、抗病机制及遗传规律等方面都不十分明确,还需进一步研究[15-21]。

目前,防治玉米纹枯病主要采用三唑类杀菌剂喷施,缺乏高效的防治技术,而且随药剂的大量使用,病原菌产生抗性,防治效果大大降低,因此今后应加强开发利用高效广谱的复配剂以及研制并推广环保、高效、低毒的农药。

此外,还可利用有效的拮抗微生物来防治玉米纹枯病。

在育种方面,目前还没有找到可靠的免疫和高抗纹枯病的材料,在实际育种中,既要充分利用已鉴定筛选出来的抗病材料,还要不断扩大鉴定筛选工作,同时重视利用抗纹枯病基因定位、克隆和转入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来加快抗纹枯病育种工作[22-24]。

7 参考文献
[1] 荣廷昭,李晚枕,杨克诚,等.西南生态区玉米育种[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87-191.
[2] 宋佐衡,陈捷,刘伟成,等.玉米纹枯病研究进展概述[J].辽宁农业科学,1993(4):45-47.
[3] 徐家兰,周保亚,刘逸卿,等.玉米纹枯病侵染来源与侵染途径的初步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1995(1):40.
[4] 陈捷,唐朝荣.玉米纹枯病病菌侵染过程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0,31(5):503-506.
[5] 黄京华,曾任森,骆世明.AM菌根真菌诱导对提高玉米纹枯病抗性的初步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3):167-169.
[6] 张志明.立枯丝核菌AG-I-IA诱导玉米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