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分子育种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浅议玉米育种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浅议玉米育种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Z h o n g f e i n o n g y a o作为主要农作物之一的玉米,近几年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培育与种植方面已经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但是,依旧无法满足当前对玉米优良品种的需要。

本文主要论述了当前玉米育种发展的现状,包括优势和劣势,并提出了玉米育种的发展方向。

玉米产量常年居于较为稳定的水平上,单产在5000kg/hm2左右,略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种植面积每年保持在2400万hm2左右,位居世界第二。

随着畜牧业和玉米加工业的发展,对玉米的产量以及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就需要不断研发新育种材料,运用新的育种技术,提高玉米育种质量,进而促进玉米种植实现更大的突破。

目前玉米育种发展优势与劣势同样突出。

一、玉米育种发展现状1、优势①新品种与新自交系选育方面成就突出。

中国幅员辽阔,从南至北,从平原到高原,都有玉米种植。

但是地区不同,对玉米种质的要求就不同,只靠一两个玉米品种实现玉米产量,是很不现实的,因此,玉米品种越来越多。

自2006年至今,已经有上千个普通玉米品种通过了国家审定。

农业专家以及种植技术人员,通过研究外来品种,对这些品种进行了改良。

②引入热带、亚热带种质,为玉米进行杂交与自交系选育做了充足的准备。

经过努力,相继培育出了郑单958、先玉335等优良玉米品种,这些品种具有种植密度高、适应地区广、成熟期早、产量高等优点,缓解了玉米品种的局限性问题,使得玉米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促进玉米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③育种新方法的运用与新材料的研发进步明显。

目前已经运用分子标记等新的生物技术,进行培育新品种和研究新的种植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

比如,用提取了玉米胚乳DNA的分子标记方法培育出来的玉米种子,纯度更高,对继续培育新品种、研究新技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劣势①种质的资源比较狭窄。

虽然国内在选育玉米品种的技术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具备大面积种植资格的杂交品种却很少。

目前已经实现广泛种植的杂交玉米品种主要是旅大红骨体系、瑞德体系等。

浅析玉米产业现状及生物育种发展趋势

浅析玉米产业现状及生物育种发展趋势

随着农业发展的不断重视,各类农艺技术也逐渐的成熟。

对于佳木斯等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点的地区而言,要结合实际环境和产业现状,科学贯彻科技种田的思路,以实现作物的优质优产。

下面以玉米种植为例,对其产业现状进行阐述,并结合生物育种发展趋势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我国玉米产业的发展现状1、农业资源不足目前来看,在如今的农业生产活动中,许多农业经营者为短期获得产量提升,提高了化肥等化学物质的使用频次,而且对于水肥的管理也没有实现科学调节,从而极大程度地破坏了农业用地土壤的再生功能。

以化肥的使用为例,如果超过标准用量很容易导致酸碱失衡,各项微生物活性也随之降低,严重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

久而久之,会造成农业可用资源不足的窘态。

与此同时,水资源的分配不平衡也成为了限制玉米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一些地区土地干旱,而一些地区经常出现洪涝灾害,这对于玉米作物生长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要坚持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联系性,保护现有农业资源。

2、新技术推广受到传统种植模式的限制目前还存在部分地区的玉米种植户采取经验式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管理,虽然具备一定的成熟性,但随着环境的变化和技术的创新,很多方式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新形势下的农业经营。

例如:整地方法、田间管理措施等,长此以往,也限制了玉米作物的增产增收。

与此同时,新技术的推广也容易受到传统种植模式的限制,一方面,农民的科学意识不强,另一方面,一旦宣传工作没有做到位,各项措施无法得到有效落实。

对此,要持续加强政府对于新型玉米种植技术的关注和扶持力度,借助于特色服务以及入村培训等方式,为新技术的推广建立可行性,提高群众认可,促进玉米产业的良性发展。

3、玉米产业机械化进程缓慢玉米产业机械化进程缓慢主要原因为:首先,农村地区的人均耕地面积较小且呈零散分布趋势,这样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的使用;其次,农民的机械化种田意识没有养成,甚至仍旧采用人工手工方式进行播种和收获,十分不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也容易造成玉米产量的下滑;最后,农业机械化能够实现深层耕种,如果不采用,会导致最终的土壤再生能力降低。

玉米种植调查报告

玉米种植调查报告

玉米种植调查报告玉米种植调查报告玉米种植调查报告1玉米产业现状及问题浅析玉米产业:围绕玉米生产形成的产业链,包括玉米生产前的种子、及产出后在产品消费过程中涉及的饲料工业、食品工业、化工工业、医药工业、生物燃料等。

一、玉米产业概况1.玉米生产概况在世界谷物总产量中,玉米居第2位,仅次于小麦。

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拉美、非洲把玉米生产放在首位;而亚洲则放在水稻、小麦后的第3位。

玉米是种植最广泛的谷类作物,全世界有70多个国家,包括53个发展中国家种植玉米。

未来10~20年,世界玉米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平均产量持续提高,总产量不断增长;玉米的用途将更加广泛,加工更精细;饲用玉米的数量将占有更大的比例;玉米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目前,美国、中国、巴西、墨西哥、阿根廷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玉米生产国,这五国的产量之和达到世界玉米总产量的70%以上。

从数据来看,五国的总产量仍在不断的上升当中。

20xx/11年度(7月到次年6月)全球玉米产量预计为8.253亿吨。

其中,美国玉米产量为3.302亿吨,相比之下,早先的预测为3.363亿吨,上年为3.33亿吨。

预计中国20xx年玉米产量为1.68亿吨,较上年增长2.5%或403万吨。

欧盟27国玉米产量可能达到5560万吨,低于早先预测的5770万吨,上年为5580万吨。

美国和中国的玉米产量占世界玉米总产的60%以上。

预计到20xx/2013年度,世界玉米种植面积将稳定在1.38亿至1.39亿公顷之间,单产将由4.56吨/公顷稳定增加到5.12公顷。

因单产的增加,总产量也稳定增加到8.2亿吨。

年平均增长1.34%。

20xx 年我国玉米的种植面积达到2898万公顷,较20xx年增加18万公顷。

预计20xx年中国玉米播种面积为3,056万公顷,较上年增加10万公顷,增幅为0.3%。

2.玉米消费情况自1999年起全球玉米总需求一直保持在6亿吨以上,并且呈刚性增长态势。

世界玉米消费主要有三个方面。

中国玉米育种行业现状

中国玉米育种行业现状

中国玉米育种行业现状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大国之一,对粮食需求的依赖性也在不断增加。

而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育种行业的发展也备受关注。

中国玉米育种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玉米育种的目标主要是通过选育具有抗病虫害、抗逆性强、产量高和品质优良的新品种,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和市场需求。

在种质资源方面,中国拥有丰富的玉米种质资源。

各地玉米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为育种提供了宝贵的基础材料。

同时,随着近年来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引进了许多国外的优良品种,丰富了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为玉米育种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在育种方法方面,中国玉米育种行业逐渐向现代化方向转变。

传统的育种方法主要依靠人工选育和经验积累,效率较低。

而现代育种方法则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编辑等高新技术手段,大大提高了育种效率和精准度。

这些先进的育种方法为玉米育种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育种成果方面,中国玉米育种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突破。

近年来,我国培育出了一批高产优质的玉米新品种,如“华北优8号”、“粳糯139”等。

这些新品种不仅产量高,而且抗性强,适应性广,受到了广大农民的青睐。

同时,我国在抗病虫害和逆境环境方面的育种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为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中国玉米育种行业还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育种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耗时和耗力,育种周期较长。

其次,育种过程中的投入与产出不平衡,育种成本较高。

此外,玉米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还缺乏有效的协同和配套,阻碍了玉米育种产业的发展。

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玉米育种行业的发展,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加大对育种工作的支持力度。

同时,还需要加强与农民和企业的合作,将育种成果快速推广到实际生产中。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育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育种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中国玉米育种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然而,仍面临一些挑战与问题。

玉米分子育种研究现状

玉米分子育种研究现状

玉米分子育种研究现状王玲琼(河西学院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甘肃张掖 734000)摘要: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和实验能力的提高,分子标记随之出现并且发展迅速,尤其是在玉米遗传育种上的应用。

本文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介绍了分子标记育种在玉米遗传图谱的构建及基因定位、杂种优势群划分、优良品种的获得等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SSR AFLP 分子标记玉米育种1.序言在学习《植物分子育种技术》的课程中,认识到了分子标记在玉米育种中的重要性,但具体内容仍不了解,所以通过查阅文献增进对分子标记的了解,并将了解的内容进一步整理,写了这篇读书报告。

分子标记直接表现在DNA水平上,是一种在分子遗传学快速发展而产生的技术。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与饲料作物, 是世界三大作物之一。

但是由于对玉米中许多性状的遗传机制缺乏了解, 从而限制了玉米产量的提高与品质的改善, 阻碍了玉米育种工作的进程。

建立在分子遗传学基础上的分子标记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作物育种研究各个领域的发展。

2.分子标记概述分子标记是继形态标记、细胞标记和生化标记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较为理想的遗传标记形式。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分子标记也同样得到非常迅速发展。

根据分子标记所依赖的的生物技术的不同,分子标记经历了三代的变化。

1974,Graz- dicker 等人在鉴定温度敏感表形的腺病毒DNA突变体时,利用经限制性内切酶酶解后得到的DNA片断的差异,首创了DNA分子标记,即第一代分子标记——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标记(restrictionfragment lengthpolymorphism,RFLP)。

第一代分子标记主要是以分子杂交技术为基础的分子标记,1982 年Hamade发现第2 代DNA 分子标记——简单序列重复标记(Simplesequence repeat,SSR)。

第2代分子标记是以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为基础建立。

1990年Williams和welsh 等人发明了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和任意引物PCR(arbitrary primer PCR,AP-PCR)。

我国农业分子育种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分子育种发展现状

2023年第1期中 国 甜 菜 糖 业2023No.1文章编号:1002-0551(2023)01-0030-03我国农业分子育种发展现状张德财(依安东方瑞雪糖业有限责任公司,齐齐哈尔161500)摘 要: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生物育种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现代种业已进入“常规育种+现代生物技术育种+信息化育种”的“4.0时代”,正迎来以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及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发展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

本文介绍了当前中国种业发展历程并对比了目前国际作物分子育种发展现状,分析了中国分子育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关键词:分子育种;转基因;生物安全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2-0551.2023.01.0060 前言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培育优良品种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

“种子是农业发展的芯片”,发展生物育种技术,是发展现代农业、解决农业安全问题的重要支撑。

在我国已经成为共识。

生物育种发展已经被列入我国科技发展的重大战略方向之一,抢占生物育种技术及其产业发展制高点,已经成为各国增强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保障农业安全的重大战略选择。

国际上将育种发展分为4个典型阶段(图1):育种1.0时代,人类驯化了大量野生植物进入农耕文明;育种2.0时代,育种家主要依赖经验并把统计学、数量遗传学和杂交育种策略应用到优良品种选育中;育种3.0时代,先进的生物技术包括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工程在育种中广泛应用;随着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学科发展,育种进入由前沿科学技术引领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育种4.0时代。

传统常规育种大多依赖育种家经验,育种效率低、精准度差、育种周期长。

生物育种基于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计算生物学和系统生物学理论,依赖先进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密不可分,将成为支撑未来现代种业长足发展的决定力量。

2024年玉米育种市场调研报告

2024年玉米育种市场调研报告

2024年玉米育种市场调研报告引言玉米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许多国家的主要农作物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玉米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因此,玉米育种市场调研显得尤为重要,以为农业提供更高产、更抗病虫害的新品种,从而满足市场需求。

目的本调研报告主要目的是了解当前玉米育种市场的状况,包括市场规模、主要参与者、竞争状况以及发展趋势,为农业相关企业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

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亲自走访的方式进行。

问卷调查针对玉米种植户,采集了他们对当前市场的认知和需求;亲自走访主要是与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的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访谈。

调研结果根据收集的数据和专家意见,以下是本次调研的主要结果:市场规模玉米育种市场在过去几年里保持着稳定增长的态势。

目前,全球玉米育种市场的规模已超过XX亿美元。

预计未来几年内,这一市场将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并可能超过XX亿美元。

主要参与者玉米育种市场竞争激烈,参与者主要有以下几类:1.农业生物技术公司:包括梅里克、康迪同类公司,它们在玉米育种领域拥有强大的研发实力和技术优势。

2.农业科研机构:包括农业大学和科研院所,他们在玉米育种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种业企业:包括传统种业企业,他们通过玉米种子的繁育和销售获得利润。

竞争状况玉米育种市场的竞争主要表现为技术竞争和品种竞争。

技术方面,各家企业都在研发更先进的育种技术,例如基因编辑技术和遗传改良技术。

品种方面,品种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市场竞争力,在品种的产量、抗病虫害性能等方面的竞争非常激烈。

发展趋势根据专家的意见,未来玉米育种市场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抗病虫害品种的开发将是未来的重点。

随着气候变化和病虫害问题的加剧,培育抗病虫害品种将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2.基因编辑技术将逐渐得到应用。

基因编辑技术具有精准和高效的特点,将有望加快新品种的育成速度。

3.玉米育种与数字化农业的结合将带来新的机遇。

国内外玉米育种的概况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玉米育种的概况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玉米育种的概况及发展趋势玉米是世界粮食作物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种,育种技术也是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国内外玉米育种这一领域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在品种质量上取得了显著的改良。

(1)现状目前,国内外玉米育种经历了从孤立性育种到联合育种、从单一性选择到多样性育种的发展历程。

近年来,我国玉米育种工作出现了广泛发展的趋势:一是把品质改良优先放在育种目标之上:其中综合品质优良,抗病虫性强,性状良好,适应性强。

二是积极发展特殊品种育种,如嗜热性、耐水性、抗逆等胁迫品种。

三是以抗温带性病害玉米品种为重点,加快抗环境逆境性胁迫品种研发。

(2)育种发展趋势首先,育种工作朝着新的科学方向发展,将以质量育种、生物数据育种、小核心育种和转基因育种等新技术渗透到育种工作中。

其次,一些新品种的创新性育种将是国际育种的主流方向,新品种将朝着高效、低耗、精品化的方向继续发展,使育种质量及种质改良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另外,多种科学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也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如,利用CARN技术/精准育种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等,从而改变传统的育种观念,更有效的解决育种难题。

二、育种的未来发展方向玉米育种未来可以更加有效的解决育种难题,重点在于:(1)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面向未来育种框架。

育种要立足社会需求,重点突出构建以用户为中心、以系统为核心、以品质为特色、以科学为支撑、以安全为保障的育种体系体系框架;(2)大力开展育种精准化发展,加强基因改良、精准选育种的研发和应用,提高研究效率,提高育种效率,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3)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开发新型育种技术,不断强化增良品种研发能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新品种,不断完善育种管理体系,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

总之,随着育种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玉米育种的发展趋势将更加积极,最终将促进国内外玉米种植的优质发展,促进国家和国际粮食安全的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分子育种研究现状
王玲琼
(河西学院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甘肃张掖 734000)
摘要: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和实验能力的提高,分子标记随之出现并且发展迅速,尤其是在玉米遗传育种上的应用。

本文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介绍了分子标记育种在玉米遗传图谱的构建及基因定位、杂种优势群划分、优良品种的获得等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SSR AFLP 分子标记玉米育种
1.序言
在学习《植物分子育种技术》的课程中,认识到了分子标记在玉米育种中的重要性,但具体内容仍不了解,所以通过查阅文献增进对分子标记的了解,并将了解的内容进一步整理,写了这篇读书报告。

分子标记直接表现在DNA水平上,是一种在分子遗传学快速发展而产生的技术。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与饲料作物, 是世界三大作物之一。

但是由于对玉米中许多性状的遗传机制缺乏了解, 从而限制了玉米产量的提高与品质的改善, 阻碍了玉米育种工作的进程。

建立在分子遗传学基础上的分子标记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作物育种研究各个领域的发展。

2.分子标记概述
分子标记是继形态标记、细胞标记和生化标记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较为理想的遗传标记形式。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分子标记也同样得到非常迅速发展。

根据分子标记所依赖的的生物技术的不同,分子标记经历了三代的变化。

1974,Graz- dicker 等人在鉴定温度敏感表形的腺病毒DNA突变体时,利用经限制性内切酶酶解后得到的DNA片断的差异,首创了DNA分子标记,即第一代分子标记——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标记(restrictionfragment lengthpolymorphism,RFLP)。

第一代分子标记主要是以分子杂交技术为基础的分子标记,1982 年Hamade发现第2 代DNA 分子标记——简单序列重复标记(Simplesequence repeat,SSR)。

第2代分子标记是以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为基础建立。

1990年Williams和welsh 等人发明了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和任意引物PCR(arbitrary primer PCR,AP-PCR)。

1991 年Adams 等建立了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 cetag,EST)标记技术。

1993 年Zabeau 和Vos 合作发明了扩展片断长度多态性标记(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polymorphism,AFLP)。

1994 年Ziekiewicz 等发明了简单重复间序列标记(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ISSR)。

1998 年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第3代分子标记——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p-
olymorphism,SNP)标记诞生。

3.几种分子育种技术介绍
SSR为简单重复序列,又称微卫星,是一类由1~6个核苷酸为重复单位组成的长达几十个核苷酸片段的串联重复序列,如(CA)n、(AT)n、(GGC)n 等。

重复序列两端多是保守的单拷贝序列,因此可以根据两端序列设计一个特意引物。

SSR标记可有效地应用于作物种质的遗传变异研究及类群划分。

孙友位等利用SSR分子标记方法研究375 个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变异,认为SSR 能较真实地揭示自交系间的遗传多样性,划群结果与系谱来源基本一致。

杨勇等利用SSR 标记研究糯玉米遗传多样性,认为SSR 能较真实地揭示自交系间的遗传多样性,可以认定是进行杂种优势类群划分的有效分子标记方法。

黑龙江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的王明泉综合国内外在玉米的杂种优势群划分研究并做了综述,表明不同学者采用不同的分子标记方法都成功地对玉米自交系进行了杂种优势群划分,并发现它们的分类与系谱关系非常一致。

,分子标记为研究玉米遗传多样性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对合理划分杂种优势群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

主要优点是多态性丰富,检测效率高,结果稳定可靠,而且标记性状为共显性,易于区分杂合体和纯合体。

缺点是构建和应用此种标记费时、费钱,常需要同位素,选用此种标记应考虑经费、技术和实验条件是否允许。

该标记主要用于遗传连锁图的绘制和目标基因的定位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标记。

主要优点是建立和应用均简便、快速、费用低、无放射性。

缺点是多数位点的标记带表现为显性特点,不能提供完整的遗传信息,在一些作物上扩增产物的稳定性差,建立稳定的辅助选择体系比较难。

该标记已广泛用于种质资源鉴定和分类、玉米自交系杂种优势群划分、杂种优势预测。

ALFP(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子标记。

该标记被认为是兼有ALFP和RAPD两种标记的长处,能提供更多的多态性信息,是DNA多态性检测的一种非常有用的技术。

缺点是该标记需要较好的仪器设备,建立和应用标记比较费时费钱,同时对DNA纯度和内切酶的质量要求较高。

RAPD是1990年由Williams和Welsh领导的2个研究小组几乎同时发展起来的建立在PCR基础上的一种新型的DNA分子标记技术。

RAPD技术具有其自身独特的优点: ①不需要DNA探针; ②使用随机引物, 合成引物时无需预知被研究的生物的基因组序列, 一套引物可用于不同生物的研究; ③RAPD技术操作简便, 可免去RFLP中的克隆制备、同位素标记、Southern杂交等步骤; ④RAPD分析所需DNA量少, 每个反应仅需几十纳克的DNA , 但RAPD技术也有局限性,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RAPD标记为显
性分子标记, 因此不能在F2代区分纯合体与杂合体, 必须进行F3分析; 第二, RAPD 扩增中退火温度较常规的PCR反应低, 一般为36 ℃左右, 这样能保证短核苷酸引物与模板的稳定配对并允许适当的错配,增大了引物在基因组DNA中配对的随机性, 提高了对基因组的分析效率, 但是由于采用的引物短, Tm 值低, 扩增结果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实验的重复性较差, 因此在实验中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 才能得到可重复、理想的扩增效果。

构建玉米遗传图谱及寻找与目标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是进行分子辅助选择育种的基础。

而玉米最初的遗传图谱是以RFLP 标记为主的连锁图。

SSR 为主的遗传图谱构建基本原理是以SSR位点为基础, 在基因组中每隔一定距离找一个多态性的SSR 标记, 当这些标记达到足够的饱和度后则可利用SSR标记找到基因组中的任何功能基因和数量性状位点(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 QTL) , 并进行连锁分析, 确定该功能基因和QTLs 的位置。

遗传图谱既是遗传研究的重要内容,又是种质资源育种及分子克隆等许多应用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基础,自1986 年Helen 发表了第一张玉米遗传图谱,它由排列在10 个连锁群上的338个RFLP 位点组成,从此分子标记技术在玉米中的应用研究快速发展,到1999 年明确的基因分子标记已经达到16 000 个其中明确定位的基因位点1270个。

4.结语
以前,分子标记技术同常规育种相脱节,大多数分子标记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分子标记技术用于大规模育种和种质鉴定还有一段距离。

现在,应把分子标记技术同常规育种的丰富经验相结合,充分利用国外研究成果,不做重复工作,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搞好我国特有种质资源分子标记及与高产、优质和高抗有关新基因的发现、鉴定和利用,并进行相关的标记和定位工作,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并将其转化成一定的经济效益。

分子标记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玉米育种的高效性,并可以对玉米基因了解的更透彻。

希望将来玉米育种技术的发展可以充分中国12亿人口的需要,造福人民。

参考文献
[1] 田齐建,DNA 分子标记技术与玉米育种,玉米科学袁2005,13(2):18-21
[2] 鞠方成,DNA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451-787
[3] 孙友位等.利用SSR标记研究85个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玉米科学,15(6):19-26
[4] 杨勇,王鹏文,张树光.SSR 标记在糯玉米遗传多样性研究上的应用.玉米科学,14(6):62-65
[5] 王明泉,几种分子标记技术在玉米自交系类群划分中的应用,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5):14-19
[6] 张鹏. DNA指纹技术在国外苹果育种中的应用[J]. 落叶果树, 1996, (增刊).
[7] 孙琦, 孟昭东, 张发军, 等. SSR标记在玉米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J ]. 玉米科学, 2006, 14 (1) : 37 - 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