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焦石坝页岩气田形成与富集高产模式_郭彤楼
四川盆地东南缘二叠系茅口组一段页岩气藏地质特征及富集模式

巧天然社地仏第42卷第1期OIL&GAS GEOLOGY2021年2月文章编号:0253-9985(2021)01-0146-12doi:10.11743/o gg20210113四川盆地东南缘二叠系茅口组一段页岩气藏地质特征及富集模式张培先,何希鹏,高全芳,高玉巧,孙斌,蔡潇,何贵松,张志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东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19)摘要:四川盆地东南缘(川东南)二叠系茅口组一段(茅一段)认识程度较低,以野外露头和钻井岩心等为基础,利用矿物岩石学、地球化学、普通薄片和氫离子抛光扫描电镜等实验分析资料,结合测井和地震属性预测技术,开展沉积相、痊源岩、储层物性及储集类型等研究,明确了茅一段页岩气地质特征及成藏富集模式。
主要得到3点认识:①茅一段处于碳酸盐岩台地较深水外缓坡相,主要发育深灰色-灰黑色炭质泥岩、灰质泥岩、泥质灰岩和生屑灰岩4种岩性,炭质泥岩和灰质泥岩具有较高TOC(0.5%-5.1%),适中的热演化程度(心2.0%~2.3%),具备良好的怪源基础,为新类型非典型性页岩气;②茅一段发育有机质孔、溶蚀孔、粒缘缝和收缩缝等储集空间类型,形成“孔-缝-网”储集复合体,其中炭质泥岩和灰质泥岩主要发育有机质孔、粘土矿物收缩缝和层理缝,泥质灰岩和生屑灰岩主要发育溶蚀孔、粒缘缝、收缩缝和高角度缝;③茅一段页岩气具有“源储一体、连片分布、构造-裂缝双重控藏”的成藏富集模式,研究区茅一段连续分布面积超过70001™?,地质资源量超5000x108m3,页岩气资源潜力大。
研究成果对提高川东南地区新类型页岩气地质认识,指导页岩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质特征;富集模式;资源潜力;茅一段;二叠系;页岩气;川东南中图分类号:TE122.1文献标识码:A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nrichment pattern of Permian Mao1 Member shale gas reservoirs at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Sichuan BasinZhang Peixian,He Xipeng,Gao Quanfang,Gao Yuqiao,Sun Bin,Cai Xiao,He Guisong,Zhang Zhiping,Liu Nana(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of East China Oil&Gas Company,SINOPEC,Nanjing,J iangsu210019,China)Abstract:To understand the shale gas reservoirs in the first member of the Permian Maokou Formation(Mao1Member) in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Sichuan Basin(southeastern Sichuan Basin),we combined outcrop and core observation, mineralogical and geochemical data,thin section analysis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ic results of argon ion beam cross sections,with logging and seismic attribute prediction techniques to study their sedimentary facies,source rocks, reservoir properties and types.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as enrichment pattern of the Mao1Member shale were revealed and summarized as:(1)The member is located in the relatively deep-water gentle slope of a carbonate platform and comprised of well-developed dark gray-gray black carbonaceous mudstone,calcareous mudstone,argillaceous limestone and bioclaslic limestone.The carbonaceous and calcareous mudstone,among others, with relatively high TOC (0.5%一5・1%)and moderate thermal maturity(R o:2.0-2.3),are potential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with possible new-type atypical shale gas.(2)The reservoir space in the member including organic matter pores,dissolution pores, grain boundary fractures,and constricted fissures,may form a reservoir complex of"pore-fracture-network”.The carbonaceous mudstone and calcareous mudstone are dominated by organic matter pores, clay mineral shrinkage cracks and bedding-parallel fractures,while argillaceous limestone and bioclastic limestone mainly develop dissolution pores, grain boundary fractures,contraction fissures and high-angle cracks.(3)The shale gas enrichment in the member can be generally described as"integrated continuous source-reservoir assemblages controlled dually by structures and firactUTes”,and results in an estimated geological resource volume of more than500BCM continuously distributed in an收稿日期:2020-06-16;修订日期:2020-ll-30o第一作者简介:张培先(1983—),男,硕士、副研究员,页岩气勘探。
页岩气工程甜点评价方法——以四川盆地焦石坝页岩气田为例

obtained.First,shale content,brittleness index,calcareous content and stress difference coef i cient are the m ain engineering sw eet spot param eters.Second,the multi-target evaluation problem ,which occurs when the engineering sw eep spot is characterized by using sand volum e and f luid volum e,can be avoided effectively by characterizing the engineering sweet spots by m eans of sand carrying ratio.Third, the evaluation precision of engineering sw eet spots is the highest in the independence w eight coef i cient m odel,secondary in the radar area m odel and the lowest in the single param eter m ode1.Field application effects in three fracturing w ells also show that the quantitative evalution result of engineering sw eet spots in shale form ations by the independence weight coef i cient m odel is reliable.To sum up,it is appropriate to adopt the independence w eight coef i cient m odel to quantitatively evaluate the engineering sw eet spots in shale gas reser— voir developm ent. K eyw ords:Shale gas;Engineering sw eet spot;Sand carrying ratio;Brittleness index;Ground stress difference coef i cient;Fracture pres- sure;Sichuan Basin;Jiaoshiba G as F
青海发现大面积富锗土壤资源区

■■ ■
o v e r v i e w a n d u p d a t e [ J ] . Ga s T I P S , 2 0 0 0 , 7 ( 2 ) : 1 卜6 .
[ 1 3 ] C u r t i s J B . F r a c t u r e d s h a l e — g a s s y s t e ms [ J ] . AAP G B u l l e t i n ,
裂缝 , 为游离 气 的聚 集 和 吸 附气 的赋 存 提 供 了充 足
的空 间 。
4 ) 通过 数 学模 拟 和 等 温 吸 附模 拟 实 验 表 明 , 王
音 铺 组 富 有 机 质 页 岩 中 游 离 气 的 含 量 平 均 为 1 . 0 1 m。 / t , 吸附 气 量 为 0 . 9 1 T I 。 / t~ 1 . 1 m3 / t , 平 均 为l m。 / t , 页 岩气含 气 量平 均 为 2 m。 / t , 页 岩气 资 源 丰度 为 2 . 5 4 ×1 0 I T I 。 / k n。 i , 具 有 较好 的 页岩 气 资 源
B a s i n : I s s u e s a n d d i s c u s s i o n[ J ] . AAP G B u l l e t i n , 2 0 0 7 , 9 1
( 4 ): 5 2 3 — 5 33 .
参 考文 献
[1 ] 程克 明, 王世谦 , 董大忠 , 等. 上 扬 子 地 区 下寒 武 统 筇 竹 寺 组
溪组为例[ J ] . 中 国地 质 3 — 9 0 1 .
[ 1 7 ] 魏志红 , 魏祥峰. 页 岩 不 同 类 型 孔 隙 的 含 气 性 差 异— — 以 四 川 I 盆地焦石坝地区五峰组一龙马溪组为例 [ J ] . 天然 气工业 ,
6000亿立方米,涪陵页岩气田发现的前世与未来

6000亿立方米,涪陵页岩气田发现的前世与未来文/郭彤楼中国石化勘探分公司世界上页岩气资源的研究与勘探开发都始于美国,目前商业性开发也主要集中在美国和加拿大。
2014年美国页岩气年产量为3637亿m3,大大超过了我国常规天然气的年产量。
我国最早关注页岩气的文章,据笔者所查文献资料是1982年《石油实验地质》第二期上,张义纲发表的《多种天然气资源的勘探》一文。
文中提到“页岩气赋存在有机质十分丰富(含量达4%以上)的暗色页岩中。
这种页岩的特点是层理发育,为富含有机质和富含矿物质的黏土互层,形成数毫米厚的纹层。
所含的气体,一部分是生物气,一部分是热成气,或由二者混合而成。
它们保存在微小的粒间孔隙中或吸附在有机质和黏土矿物上”。
该文还介绍了美国三个泥盆系页岩气的勘探和开发情况,同时提出“在我国以往的勘探中,类似的页岩屡见不鲜,今后应加强研究和勘探”。
此后,也有少量文章提到页岩气,但论述较少,直到2003年,张金川等对“页岩气及其成藏机理”进行了简要介绍,陈建渝等对“美国5个主要产气的页岩层密执安盆地的中-上泥盆统Antrim页岩、阿巴拉契亚盆地的Ohio页岩、依利诺依斯盆地的NewAlbany页岩、FortWorth盆地的Barnett页岩和圣胡安盆地的Lewis页岩”进行了对比介绍。
2007年,中国石油和美国新田公司签署了《威远地区页岩气联合研究》协议,利用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蜀南气矿在威远构造上钻探的老井资料,对威远构造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能否形成页岩气藏进行了研究,这应该是中国页岩气发展史上一个重要事件。
中国南方具有寒武系筇竹寺组、志留系龙马溪组两套分布面积大、厚度大、有机质丰富的海相页岩层系,前人在烃源岩与页岩气评价方面做过大量研究,认为其是页岩气勘探最有利的两套地层。
2009年在四川盆地威远构造钻探了我国第一口页岩气井———威201井,2010年经加砂压裂后测试获得页岩气每日产出为1.08万m3,证实中国存在页岩气。
四川盆地焦石坝页岩气田形成与富集高产模式

( E x p l o r a t i o n S o u t h e r n C o m p a n y , S i n o p e c , C h e n g d u 6 1 0 0 4 1 , C h i n a )
t h a n 2 - 2 %, a n d h a s a 3 5 — 4 5 me t e r s hi t c k h i g h — q u a l i t y s h a l e ( T O C>2 %) i n i t s l o we r p a r t . he T r e s e r v o i r i s o v e r p r e s s u r e w i t h a p r e s s u r e
Abs t r ac t :Th e Si l u r i a n Lo n gm a x i s h a l e g a s pl a y i n t h e J i a os h i ba s t r u c t u r e i n t he s ou t he a s t ma r g i n o f he t S i c h u a n Ba s i n i s s udi t e d t o d i s c u s s t he k e y c o n t r ol f a c t o r s o f s h a l e g a s e n r i c h me n t i n c o mp l e x t e c t on i c a nd hi g h e v o l u t i o n z o ne . The J i a o s h i ba s t r u c t u r e i s a f a ul t e d a nt i c l i ne whi c h e x pe ie r n c e d m ul t i ph a s e t e c t o n i c mo v e me nt . The Lo ng ma xi Fo r ma t i o n h a s hi g h t he m a r l e v o l ut i o n d e g r e e wi h t Ro mo r e
黔西南地区龙潭组页岩气储层特征

黔西南地区龙潭组页岩气储层特征钟方德【摘要】随着南方海相页岩气开发的突破,黔西南地区煤系泥页岩研究工作迫在眉睫.通过系统实验测试分析,以黔西南地区二叠系龙潭组页岩为主要研究目标,对该区页岩气成藏条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黔西南地区龙潭组含煤地层自北西向南东逐渐由陆相、海陆交互相演变为海相沉积,其内发育多段富含有机质泥页岩.有机质丰度相对较高,为0.60%~22.30%,平均4.37%;储层矿物成分以黏土矿物为主,为9.83%~ 95.23%,平均48.56%;等温吸附测试结果显示,龙潭组泥页岩最大吸附量为6.13m3/t,含气潜力好.综上所示,基于黔西南地区泥页岩储层特征并结合构造保存条件分析,认为关岭岗乌—花江、普安地瓜—青山、兴仁巴铃—安龙龙山为页岩气成藏的有利区.本研究成果同时也可为中国南方地区龙潭组页岩气勘探提供借鉴.【期刊名称】《中国煤炭地质》【年(卷),期】2018(030)002【总页数】6页(P39-43,49)【关键词】页岩气;储层;龙潭组;黔西南【作者】钟方德【作者单位】贵州煤矿地质工程咨询与地质环境监测中心,贵阳55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0 引言经过几年的探索,研究和勘探人员已对我国南方海相页岩气成藏机理有了基本认识并取得了勘探成果,在重庆涪陵焦石坝区块获得很好的工业气流,步入了初步的商业化开发阶段[1]。
贵州地区页岩气的研究同时取得阶段性进展,在海相牛蹄塘组和龙马溪组取得重大发现[2]。
煤系页岩气作为页岩气的主要类型之一,存在较好的聚集成藏潜力[3],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但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的研究勘探工作仍有待深入推进。
本文以黔西北地区海陆过渡相龙潭组泥页岩为研究对象,在充分分析其储层特征基础上,结合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以期为该研究区勘探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1 地质概况研究区褶皱、断裂构造较为发育,褶皱总体上以NW向展布为主,NE向、WE向、SN向褶皱也有发育;主要以隔档式褶皱为主,背斜狭窄紧陡,向斜宽阔舒缓,亦可见隔槽式褶皱。
中国式页岩气关键地质问题与成藏富集主控因素

中国式页岩气关键地质问题与成藏富集主控因素郭彤楼【期刊名称】《石油勘探与开发》【年(卷),期】2016(043)003【摘要】基于对中国南方和美国页岩气地质特点的分析,探讨了中国式页岩气成藏富集主控因素及勘探开发的关键问题.中国式页岩气地质特点包括:构造演化阶段多,构造类型复杂,断裂发育,页岩层系连续分布面积小,寒武系、志留系两套主要页岩层系现今的热演化程度和埋深没有对应关系.通过对影响页岩气富集的主要因素(裂缝、构造类型、页岩气运移、含气量等)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了中国式页岩气的富集机理:“沉积相带、保存条件”是控制页岩气成藏的主要因素,控制页岩气选区;“构造类型、构造作用”是控制页岩气富集的主要因素,控制甜点区的选择.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下一步攻关方向为:①与美国页岩气发展刚好相反,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要从超压区向常压区甚至低压区发展;②四川盆地内应从中深层向深层发展,开展埋深大于4 000m页岩层系成藏富集机理,特别是水平井压裂工艺技术的攻关;③借鉴海相页岩气的勘探开发经验,推动海陆过渡相、陆相页岩气的发展.【总页数】10页(P317-326)【作者】郭彤楼【作者单位】中国石化勘探分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相关文献】1.低阶煤层气富集主控地质因素与成藏模式分析 [J], 刘大锰;王颖晋;蔡益栋2.沁水盆地成庄区块煤层气成藏优势及富集高产主控地质因素 [J], 王勃;姚红星;王红娜;赵洋;李梦溪;胡秋嘉;樊梅荣;杨春莉3.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长7段致密油成藏条件与富集主控因素 [J], 王永炜;李荣西;王震亮;屈红军;赵谦平;高潮4.川西坳陷新场构造带下沙溪庙组气藏成藏模式及高产富集主控因素 [J], 马森;章顺利;杨映涛5.页岩气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研究:以渝东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 [J], 谭淋耘;徐铫;李大华;曾春林;王飞;曾祥亮;李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盆地焦石坝区块页岩气井产量递减典型曲线建立

2016年 6月 出版
四川盆地焦石坝 区块 页岩气 井产 量递减典型 曲线建立
沈金才 刘尧文 葛 兰 李 鹏
(中 国石 化 重 庆 涪 陵 页 岩 气 勘 探 开 发 有 限 公 司 )
摘 要 借 鉴 常 规 气 井 和 北 美 页 岩 气 井产 量典 型递 减规 律 ,应 用 四 川盆 地 页 岩 气 田焦 石坝 区 块9口具 有 地 质 、 工 艺参 数 、试 采 特 征 等 代 表性 的典 型井 实 际 生 产 数 据 ,初 步建 立 了该 区块 页 岩 气 井 产 量 递 减 典 型 曲线 。在 排 除 不 同 生 产 制 度 、频 繁 调 配 产 、关 井 等 因素 的 影 响 条 件 下 ,采用 归一 化 拟 产 量 和 物 质 平 衡 时 间 建 立 关 系 ,提 出 了 合 适 的 双 曲 递 减 典 型 曲线 、递 减 指 数 、递 减率 ;建 立 了页 岩 气 井 A50、A30、A20产 量 典 型递 减 曲 线 ,分 析 了 影 响 页岩 气 井 产 量 递 减 典 型 曲 线 的 因素 ,结 合 实 际 论 证 了 产 量 递 减 典 型 曲线 在 区块 的 代 表性 ,并 应 用 产 量 递 减 典 型 曲线 评 估 单 井 产 能 和可 采储 量 。 图6表 2参 9
用 产 量 、压 力 与 时间 、累产 拟合 不 具 备 规律 性 ,因此 量递 减 的指标 和分 析方 法套 用 于页岩 气 井具有 一 定
建立 涪陵 焦石 坝 区块 页岩气 井产 量递 减典 型 曲线难 局 限性 ,因此需 建立 适 用于 页岩气 井生 产特 征 的产
点在 于 怎 样 排 除 变 制 度 、变 生 产 方 式 的 影 响 ,确 定 量 递 减的表 征指 标和 分析 方法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油勘探与开发28 2014年2月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Vol.41 No.1 文章编号:1000-0747(2014)01-0028-09 DOI: 10.11698/PED.2014.01.03四川盆地焦石坝页岩气田形成与富集高产模式郭彤楼,张汉荣(中国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油气专项(2009GYXQ15-06);中国石化油田部重大导向项目摘要:以四川盆地东南缘焦石坝构造龙马溪组页岩气田及邻区为例,探讨复杂构造区、高演化程度页岩层系成藏富集的关键控制因素。
焦石坝构造为经历多期构造运动改造的断背斜;龙马溪组页岩热演化程度高,R o值大于2.2%,下部发育厚35~45 m、TOC值大于2%的优质页岩层系;产层超压,地层压力系数为1.55,页岩气产量、压力稳定。
构造类型、构造演化及地球化学分析表明,龙马溪组存在多期生烃和天然气运聚过程,两组断裂体系与龙马溪组底部滑脱层的共同作用控制网状裂缝形成和超压的保持,是页岩气富集高产的关键,龙马溪组封闭的箱状体系保证了气藏的动态平衡。
焦石坝页岩气藏的高产富集模式为“阶梯运移、背斜汇聚、断-滑控缝、箱状成藏”;经历多期构造演化的复杂构造和高演化页岩层系发育区,要形成页岩气高产富集区,与常规气藏一样,需要有利的保存和构造条件。
图7表4参24关键词:焦石坝构造;龙马溪组;页岩气;焦页1井;网状裂缝;富集模式;箱状成藏中图分类号:TE122.1 文献标识码:AFormation and enrichment mode of Jiaoshiba shale gas field, Sichuan BasinGuo Tonglou, Zhang Hanrong(Exploration Southern Company, Sinopec, Chengdu 610041, China)Abstract:The Silurian Longmaxi shale gas play in the Jiaoshiba structure in the southeast margin of the Sichuan Basin is studied to discuss the key control factors of shale gas enrichment in complex tectonic and high evolution zone. The Jiaoshiba structure is a faulted anticline which experienced multiphase tectonic movement. The Longmaxi Formation has high thermal evolution degree with R o more than 2.2%, and has a 35-45 meters thick high-quality shale (TOC > 2%) in its lower part. The reservoir is overpressure with a pressure coefficient of 1.55, and the shale gas production and pressure are stable. Structure type, evolution and geochemical analysis show that there are several stages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the Longmaxi Formation. The joint action of two groups (two stages) of fault systems and the detachment surface at the bottom of the Longmaxi Formation controls the development of reticular cracks and overpressure preservation, and it is the key to the shale gas accumulation and high yield. The closed box system in the Longmaxi Formation ensures the gas reservoir dynamic balance. The model of high yield and enrichment of the Jiaoshiba shale gas play is “ladder migration, anticline accumulation, fault–slip plane controlling fractures, and box shape reservoir”. Like in conventional gas plays, good preservation and tectonic conditions are also required to form high yield shale plays in areas which have complex structures, experienced multi-stage tectonic movement, and have high evolution shale.Key words:Jiaoshiba; Silurian Longmaxi Formation; shale gas; Jiaoye 1 well; reticular cracks; enrichment model; box reservoir0 引言中国近年来针对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沉积相、储集层、保存条件、页岩气富集因素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1-9],也加大了对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力度,然而,经过近2~3年的勘探实践,仅在四川盆地南部地区取得实质性突破,其他地区勘探效果甚微。
原因在于过分强调了与美国页岩气地质条件的相似性和页岩气成藏的特殊性,而忽略了页岩气与常规气成藏的共性:对于多期构造演化与长期隆升剥蚀背景下的中国南方页岩层系,构造与保存条件是页岩气富集高产的首要条件,也是与美国页岩气地质条件的最大差异[10-11]。
近年来,针对四川盆地东南部龙马溪组的页岩气勘探成效不一。
盆地内部,自2012年11月焦页1井在龙马溪组试获高产工业气流以来,多口井在焦石坝构造连续试获高产工业气流,发现了焦石坝页岩气田;另外,钻探4 000~4 500 m深层的两口探井也见到良好油气显示。
盆地外部,多口井钻探均未取得显著油气发现,揭示了南方广大外围地区页岩气成藏的复杂2014年2月 郭彤楼 等:四川盆地焦石坝页岩气田形成与富集高产模式 29性。
本文以四川盆地东南缘焦石坝构造龙马溪组页岩气田及邻区为例,探讨复杂构造区、高演化程度页岩层系成藏富集的关键控制因素。
1 焦石坝龙马溪组页岩气基本特征中国页岩气资源主要集中在南方古生界海相页岩,储集层具有构造改造强、地应力复杂、埋藏较深和地表条件复杂等特点。
焦石坝龙马溪组页岩气田位于四川盆地东部重庆市涪陵区焦石坝镇,处于北东向构造向近南北向构造转化的过渡部位(见图1a )。
1.1 构造类型焦石坝构造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川东隔挡式褶皱带、盆地边界断裂齐岳山断裂以西,是万县复向斜内一个特殊的正向构造。
其特殊性表现在:与其两侧的北东向或近南北向狭窄高陡背斜不同,焦石坝构造为一个受北东向和近南北向两组断裂控制的轴向北东的菱形断背斜,以断隆、断凹与齐岳山断裂相隔(见图1c )。
焦石坝构造主体变形较弱,上、下构造层形态基本一致,表现出似箱状断背斜形态,即顶部宽缓、地层倾角小、断层不发育,两翼陡倾、断层发育(见图1c )。
图1 焦石坝页岩气田区域位置图1.2 沉积相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受多期构造作用的影响,形成黔中隆起、川中隆起、雪峰古隆起3个隆起夹持的向北开口的陆棚,早中奥陶世具有广海特征的海域转变为被隆起所围限的局限海域,形成了大面积低能、欠补偿、缺氧的沉积环境。
奥陶纪末和志留纪初,发生了两次全球性海侵,形成了焦石坝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9]。
焦石坝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层系从下向上依次由深水陆棚逐渐过渡为浅水陆棚沉积。
从海侵体系域到高位体系域,保持了长时间的深水缺氧环境,为有机质富集、保存提供了有利场所,沉积了岩性较30 石油勘探与开发・油气勘探Vol. 41 No.1单一、细粒、厚度大、分布广泛、富含生物化石的富有机质泥页岩。
龙马溪组上部主要为一套浅水陆棚相浅灰色、灰色泥岩,中部发育一套盆地边缘上斜坡相的灰色—深灰色泥质粉砂岩、灰色粉砂岩,下部为一套深水陆棚相深灰色—黑色炭质泥页岩。
焦页1井等4口井钻探表明,焦石坝地区位于深水陆棚的沉积中心(见图2)。
黑色泥页岩主要发育于五峰组—龙马溪组下部,生物化石以底栖藻类、浮游笔石和硅质放射虫为主,其中笔石化石含量丰富,且局部富集成层;岩性以灰黑色、黑色炭质泥(页)岩为主,水平层理发育,厚度为35~45 m。
图2 四川盆地及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优质泥页岩分布图1.3 地球化学特征龙马溪组高丰度烃源岩发育在龙马溪组下部,向上随着含砂量增大,TOC值迅速减小,干酪根类型主要为Ⅰ、Ⅱ1型。
以焦石坝地区焦页1井为例,龙马溪组—五峰组大致可分为3段:上部灰色泥质砂岩厚116 m,中部灰黑色粉砂质泥岩夹泥质粉砂岩厚61 m,中上部砂质含量高,未进行有机碳含量分析;对下部89 m地层全部进行了取心,主要为含炭质硅质泥页岩,有机碳含量全部大于0.5%,平均TOC值为2.54%,TOC值大于2%的优质泥页岩厚38 m(平均TOC值为3.50%),R o值为2.20%~3.06%,有机质类型为Ⅰ型。
1.4 含气性焦页1井下部富有机质页岩层段现场岩心含气量测试为0.89~5.19 m3/t,平均2.96 m3/t,含气量与残余有机碳含量、脆性矿物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焦石坝地区4口井钻探过程中,均在龙马溪组和五峰组钻遇良好油气显示,4口井总含气量大于 2.0 m3/t的页岩气层段厚度相近,最大为焦页C井,达42 m,平均含气量为2.88 m3/t;最小为焦页1井,厚38 m,平均含气量为2.96 m3/t(见表1)。
根据焦页1井、焦页A井、焦页B井、焦页C 井4口井现场实测含气量(解吸气含量),通过回归方程计算岩心实测过程中损失气量(游离气)(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