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人生孩子的秘密
古代妃子生孩子制度

古代妃子生孩子制度古代妃子生孩子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一种特殊制度。
在古代,皇帝和王子们一般都有妃子和嫔妃,而妃子是比嫔妃更高级的夫人。
妃子生孩子的制度在古代的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首先,妃子生孩子是一项非常神圣的任务。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皇帝和王子们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而这些人的子嗣就是国家的未来。
因此,妃子们生孩子的责任就非常重大。
大多数妃子都要通过极其严格的选拔程序才有资格成为皇室妃子。
她们需要拥有完美的身材、良好的家世以及出色的技能。
当她们被选为皇帝或王子的妃子后,她们就要承担生育的责任。
从她们结婚起,就需要不断地生孩子,直到皇帝或王子有足够的子嗣为止。
因此,妃子们的任务是重要而神圣的。
其次,妃子生孩子的制度被认为是一项非常危险的任务。
在古代,医学水平落后,产妇死亡率非常高。
对于皇室妃子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她们生孩子是国家的大事,产生任何意外都可能引起国家内乱。
因此,古代医生们对待皇室妃子生孩子的态度格外慎重。
每当一位妃子要生孩子时,医生们都会提前准备好一切,确保她们能够平安无事地生孩子。
最后,妃子生孩子的制度对于当时的男性统治者而言是一项非常有利的制度。
妃子生孩子不仅能够延续皇室血统,而且还可以增加男性统治者的威望。
在古代,男性统治者被认为是国家的核心,而皇室子嗣的质量和数量也是衡量一个男性统治者管理能力的重要标准。
因此,妃子生孩子的制度也是一种政治手段。
总之,古代妃子生孩子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一项特殊制度,它是一项神圣而又危险的任务,也是一种政治手段。
虽然这项制度已经与时俱进,但它依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古代女人生孩子的秘密(转)

古代女人生孩子的秘密(转)古代孕妇如何生孩子本文作者倪方六正在热播中的电视剧《产科医生》,让大家对“生孩子”产生了兴趣。
分娩,古今都是人生之大事。
古代孕妇如何生孩子?在古代,孕妇分娩没有现代这么好的条件,但重视程度不亚现代,孕妇从分娩体位的选择,到产房的布置、催产……都有讲究。
《产科医生》剧照古代流行竖式分娩——坐着生孩子在人们的印象及现代影视剧中,孕妇分娩都是躺着,即卧位分娩法。
古人分娩也这样吗?不是,古代孕妇一般是“坐着生孩子”。
隋巢元方等撰《诸病源候论·妇人将产病诸候》中,记提到当时孕妇分娩所采取的体位时称,“妇人产,有坐有卧”,即分娩时有坐姿,也有卧姿。
虽然“有坐有卧”,但古代孕妇首选的是“坐”,其次才是现代孕妇喜欢的“卧”。
坐姿分娩属于受古代孕妇推崇的“竖式分娩”,除了“坐”,站立式、蹲式、跪式,也都属于竖式分娩。
也就是说,古代孕妇生孩子,有“坐着生”、“站着生”、“跪着生”、“蹲着生”等多种体位。
重庆大足石刻中“生孩子”场景竖式分娩时至少有两人助产,其中一位从后面抱住孕妇的腰。
《诸病源候论》称:“若坐产者,须正坐,傍人扶抱肋腰,持捉之勿使倾斜,使儿得顺其理。
”相比于卧式分娩,竖式分娩的优势明显,可大大减少难产。
唐王燕《外台秘要·产乳序论》引《峦公调气方》所记:时有一人,其一妹二女,皆因难产而死,后来其儿媳临月,便到山里寻找高人指导。
根据山里这位“妇产科专家”的意见,此人将一间屋子收拾干净,作为儿媳的临时产房:“布草三四处,悬绳系木作衡,度高下,令得蹲当腋,得凭当衡,下敷慢毡,恐儿落草误伤之。
”儿媳果然顺利分娩,避免了难产。
此人儿媳分娩时便采用“站立式”,扶着悬挂起来的横木,把孩子生了下来。
这种竖式分娩,可以在重庆大足中看到。
在“临产受苦恩”石刻中,孕妇背后站着一妇,前面半蹲着的接生婆正扎衣卷袖准备接生。
这组石刻开凿于南宋,是研究古代孕妇分娩方式的重要资料,我上月专程去看了。
古代生孩子的方法

古代生孩子的方法古代生孩子的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发展而不断变化,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自然分娩和剖腹产。
在古代,自然分娩是最主要的生孩子方法。
当时医学知识不如现在发达,没有现代技术和设备,孕妇只能依靠自然力量来生产新生儿。
在自然分娩中,孕妇会在家中或者是熟练的助产师的协助下,将新生儿顺利的生出来。
在过去,孕妇生孩子并没有现代化的医院、产房、医疗设备等。
古代的生产往往在家里进行,家中女性和助产师将孕妇和新生儿放在火炕上,用棉絮或鸭绒做成的温热气囊放在孕妇肚子上,一面按摩孕妇的肚子和腰部,以助孕妇顺畅生产。
这时,孕妇需要躺下来,呈现出一个躯干微向上、膝盖微上提、下肢微向前的姿势。
这种姿势有助于缩短分娩时间和降低孕妇的疼痛感。
一般情况下,孕妇自然分娩时需要忍受剧烈的痛苦,很多时候需要用心理上的自我控制来克服疼痛并坚持分娩。
此外,家中还会点起香火,并张贴各种图案,目的是为了祈求孕妇分娩顺利和新生儿健康成长。
助产师为了协助孕妇分娩,还会准备一些小工具,如配合产妇适用的切开蒂、助推器等,以便分娩过程中的需要。
当然,如果孕妇面临的是异常情况,如生产难产、胎位不正等问题,就需要进行剖腹产手术。
当时剖腹产手术仅在必要的情况下才会实施,因为该手术过程危险,效果难以恢复,且需要较长的恢复时间。
在剖腹产的情况下,医生和助产师会用切开孕妇腹部和子宫的方式,将宝宝取出,从而避免孕妇和新生儿的危险。
总的来说,古代生孩子的方法虽然比现代技术落后,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自然分娩和剖腹产已经是实际可行的传统方法。
助产师的职业也因此应运而生,她们为孕妇提供全方位、充分的照料和协助,让孕妇和新生儿都能够平安地度过生育过程。
中国古代女人生孩子

中国古代女人生孩子中国古代是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女性在家庭、社会和文化上处于相对边缘的地位。
在这个特殊的社会背景下,中国古代女人生孩子是一个重要和具有特殊意义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古代女性的婚育观念、生育方式以及孩子的意义与地位。
古代女性相信婚育命运与孝道伦理密切相关。
追求婚姻和生育是女性在中国古代的主要任务之一。
古代女人出嫁后,她们的主要责任是生育后代,延续家族的血脉和祭祀先祖的仪式。
在婚姻合同中,几乎总会记述女方的主要职责为丈夫生育子女,这是中国古代婚育观念的集中体现。
古代女人生孩子通常采取自然分娩的方式。
在妊娠期间,女性会遵循一系列传统和习俗,避免一些阴凉和寒冷的事物,以确保胎儿的健康。
在生产过程中,通常会有老妇或年长的女性陪伴,传授经验和提供援助。
女性通常会在家中或祖先供奉的神庙中生育,以示对先祖的尊敬。
自然分娩被视为对女性身体的一种考验,也代表了女性的顺利和坚强。
孩子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首先,生育健康的孩子是一种荣誉和喜悦的象征。
男孩被尤其看重,因为传统观念认为男孩可以传承家族的血脉,并承担家族的责任。
其次,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被视为至高无上的重要关系,尊重和孝顺父母是孩子的首要义务。
古代女性通过生育来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以获得社会和家庭的认可。
然而,在中国古代,女性在生孩子这一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生育对女性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尤其是在缺乏科学医疗知识和设备的时代。
很多女性在分娩过程中甚至失去了生命,这也是社会对于生孩子的巨大压力和期望所致。
其次,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她们能否生育。
如果一个女人不能生育,她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婚姻关系可能会受到影响。
总之,中国古代女人生孩子在社会和文化上具有重要意义。
婚育观念、生育方式以及孩子的地位和意义都是中国古代女性生活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尽管古代女性在生孩子的过程中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她们通过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来获得社会和家庭的认可。
古代女人生孩子难产

古代女人生孩子难产在古代,女性生孩子是一项极其重要且常见的任务。
然而,难产在当时却是一个常见且危险的问题。
古代女人生孩子的难产问题涉及到许多因素,包括生活条件、医疗知识的缺乏以及文化观念的限制等等。
本文将通过探讨古代女性生孩子的困境,来理解古代女性所面临的挑战。
古代的医疗条件与现代相比非常有限。
缺乏先进的医疗设备和知识,古代妇女在生孩子时会遭受严重的痛苦和风险。
鲜为人知的是,古代医生对于妇产科疾病的了解非常有限。
他们缺乏知识和经验来处理难产情况,无法提供及时有效的干预和救助。
在古代,许多女性常常生多个孩子,这使得她们对难产问题更加担忧。
过度的劳累和营养不良使得她们身体状况虚弱,增加了生孩子时发生并发症的风险。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难产的发生率大大增加,同时也给古代女性在孕期和分娩过程中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困扰。
文化观念在古代女性生孩子难产问题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社会普遍存在着对母亲身份的极高期望和压力。
女性被视为维持家族血脉的重要人物,应该能够顺利生育并继承家族衣钵。
因此,难产对于古代女性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生理上的困境,更是一种来自社会压力的心理负担。
为了解决古代女性生孩子难产的问题,一些应对策略被开发出来,尽管效果有限。
例如,一些古代文献中记载了一些培训儿科医师的方法,以提供更好的保健和婴儿护理服务。
此外,一些古人还发展出了一些特殊的分娩方式,如采用草药和按摩等来缓解疼痛和促进分娩。
但是,这些方法由于医疗条件有限和文化观念束缚,难以在所有情况下都取得理想效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难产问题的关注逐渐增加,相关的医疗技术也得到了改善。
然而,古代女性生孩子难产的问题仍然是个重要的议题。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过去的生育挑战,并为今天的妇女提供更好的保健和护理。
总之,古代女人生孩子难产是一个古老而严重的问题。
古代女性在面对这一问题时,常常遭受极大的痛苦和风险。
由于医疗条件的有限和文化观念的限制,难产问题在古代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关于生育的9个江湖传说之六

关于生育的9个江湖传说之六
传说6:用力不当会使产道撕裂对。
在分娩的过程中,确实会因为用力不当而使产道撕裂的情况,当分娩进行到第二产程的时候,胎头的顶部可以看见时,助产士就会告诉产妇不要太用力,因为如果胎头娩出太快,会阴处的皮肤可能就会出现撕裂,所以要放松,在不该用力的时候放松,用几秒钟的时间喘喘气。
在每次宫缩来临时,产妇要深深地吸一口气,然后向下用力屏气,直至宫缩完成。
憋气用力时,要柔和均匀地使劲,听从助产士的指导,否则会造成会阴和阴道的严重裂伤。
90%的初产妇在分娩时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撕裂伤,但绝大多数都属于轻度,很快就会愈合
的,不需要担心。
就算
在胎儿娩出的过程中出
现什么危险状况,医生
也会根据当时的状况来
进行侧切,肯定会有效
防止撕裂的产生。
#一朝分娩# #剖腹产#
#生男生女# #子宫# #
孕妈妈# @发现生活。
爱乐活一朝分娩。
用力不当会使产道撕裂
90%的初产妇在分娩时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撕裂伤
医生也会根据当时的状况来进行侧切,肯定会有效防止撕裂的产生。
爱乐活——有态度、正能量的品质生活社区。
热爱生活,乐于分享的各类达人聚在这里,分享消费攻略,激发生活灵感,发现城市最IN 的角落。
在这里,有爱,有乐,有生活。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爱乐活】
文章来源:/post/9f0ccfe4ded21634686917d5?from=wenku/?from=wenku。
奇怪!为什么古代的人们崇尚母凭子贵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奇怪!为什么古代的人们崇尚母凭子贵
导语:在电视剧中我们都看过古代人接生婆给妇女接生孩子的片段,看到都是女性躺着生孩子的。
其实这是跟历史不符的,因为古代女性都是坐着生孩子的
在电视剧中我们都看过古代人接生婆给妇女接生孩子的片段,看到都是女性躺着生孩子的。
其实这是跟历史不符的,因为古代女性都是坐着生孩子的。
根据历史记载,古人生孩子分为两个姿态坐着和躺着。
古代女性多数都是坐着完成生产的,古代由于生产环境恶劣,医疗水平不发达。
一般都是坐在自己的地板上或者干草堆上完成生产的,在古代电视剧中我们也经常看到,产妇半路在寺庙中产子,由于环境恶劣只能在身下铺点干草来辅助生产了。
很多人可能都不知为什么古人接生时,都要准备很多热水,这是因为古代的医疗水平落后,没有现在用的酒精碘酒等消毒工具,热水是为了给剪刀等接生工具消毒用的。
如果不消毒,很容易造成感染。
导致孕妇和孩子死亡。
与此同时还要用热水不断的擦拭孕妇身上的血,也是为了消毒盒止血的。
这样消毒不彻底十分容易感染,但没有办法如果不这样做,很多产妇就会死于大出血。
当然在古代也是有剖腹产的,往往是当孕妇没有力气生下孩子。
或者是因为体力疼痛问题晕了过去,这时医生都会选择跑妇产的方式来解决,因此很多孕妇都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一旦剖腹产之后,很多孕妇都会死于大出血,或是各种各样的感染疾病。
在古时,因为封建思想作怪的原因。
很多人都认为一定要生个男孩子传宗接代,一但生下个女孩,妇女就要面临二胎的危险,因为女性
生活常识分享。
真实揭秘古代女人生孩子

真实揭秘古代⼥⼈⽣孩⼦你是否好奇⼼作祟,古代⼥⼈到底是怎么⽣孩⼦的?真像电视剧⾥演的,被⼦⼀盖披头散发,咬着⼀块布,声嘶⼒竭着⽤⼒...声嘶⼒竭的⽣孩⼦画⾯古代⼥⼈⽣孩⼦还有⼀种说法,叫“过⿁门关”,可见古代⽣孩⼦⼗分凶险。
在古代,⼥⼈⽣孩⼦⼤多是⾃然分娩,也就是俗话说的顺产。
但,除了正常分娩的顺产⽅式外,古代也是有剖腹产的。
我国最早⼀条关于剖腹产的记录在两千多年前,司马迁所写的《史记·楚世家》中,就明确记载:“吴回⽣陆终,陆终⽣⼦六⼈,坼剖⽽产焉。
”翻译过来:吴回⽣了⼉⼦陆终,陆终的⽼婆⽣了6个⼉⼦,个个都是剖腹产。
也就是“坼剖⽽产”。
在古代⼥⼈剖腹产被认为是⾮正常的分娩⽅式,这种⽅式⽣下的孩⼦被认为是神⼈圣⼈,传说中的⼤禹和商朝始祖契等都是剖腹产的。
之后,在南朝历史学家裴骃所著的《史记集解》中,也记载了⼀条剖腹产记录:公元224年,当时的皇帝是魏⽂帝曹丕,汝南⼈屈雍的妻⼦产⼦时,“从右胳下⽔腹上出”,这就是“剖腹产”。
据说,产妇剖腹产后,“平和⾃若,数⽉创合,母⼦⽆恙。
”在古代落后的医疗条件下,没有⽆菌⼿术室、没有专业消毒设备、甚⾄没有⿇药,剖腹产⼏乎会要了母亲的命!想象⼀下硬⽣⽣剖腹的画⾯,喜妈不⾃觉地打了个寒颤。
在这种恶劣的⼿术环境下,孕妇即便是躲过了⼿术,术后感染也往往难逃⼀劫,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古代⼥性多死于⽣产的原因了。
古时候⼥⼈⽣孩⼦的时候,男性是不能进⼊产房的,只能在外⾯着急等待。
“娘⼦,坚持住,接⽣婆马上就来了!”这是电视剧男主⾓发现⾃⼰⽼婆快要⽣的时候,最常见的⼀句话。
电视剧⾥关于⼥⼈⽣孩⼦的情节总是充满了戏剧化和⾎腥,但,真实的古代⼥⼈究竟怎么⽣孩⼦的?古代⽣孩⼦⼤揭秘接⽣婆负责接⽣古时候是没有⼥医⽣的,⽽严苛保守的观念更不可能让有医学知识的男医⽣给⼥⼈接⽣,所以,古时候⽣孩⼦都会找“接⽣婆”。
接⽣婆是什么⼈?其实就是⼀些⽣过孩⼦有经验的⽼⼈。
⼤户⼈家都是在快⽣之前,把接⽣婆接到家⾥⾯等待,穷⼈家只能让⾃⼰的婆婆或者邻居⽣过孩⼦的⽼⼈来接⽣,这就是古时候⼥⼈⽣孩⼦所处的医疗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女人生孩子的秘密
作者:倪方六
来源:《百科知识》2015年第20期
分娩,古今都是人生之大事。
古代孕妇如何生孩子?在古代,孕妇分娩没有现代这么好的条件,但重视程度不亚于现代,孕妇从分娩体位的选择,到产房的布置、催产……都有讲究。
古代流行竖式分娩
——坐着生孩子
在人们的印象及现代影视剧中,孕妇分娩都是躺着,即卧位分娩法。
古人分娩也这样吗?不是,古代孕妇一般是“坐着生孩子”。
隋巢元方等撰《诸病源候论》中,提到当时孕妇分娩所采取的体位时称,“妇人产,有坐有卧”,即分娩时有坐姿,也有卧姿。
虽然“有坐有卧”,但古代孕妇首选的是“坐”,其次才是现代孕妇喜欢的“卧”。
坐姿分娩属于受古代孕妇推崇的“竖式分娩”,除了“坐”,站立式、蹲式、跪式,也都属于竖式分娩。
也就是说,古代孕妇生孩子,有“坐着生”“站着生”“跪着生”“蹲着生”等多种体位。
竖式分娩时至少有两人助产,其中一位从后面抱住孕妇的腰。
《诸病源候论》称:“若坐产者,须正坐,傍人扶抱肋腰,持捉之勿使倾斜,使儿得顺其理。
”相比于卧式分娩,竖式分娩的优势明显,可大大减少难产。
唐王燕《外台秘要·产乳序论》引《峦公调气方》所记:时有一人,其一妹二女,皆因难产而死,后来其儿媳临月,便到山里寻找高人指导。
根据山里这位“妇产科专家”的意见,此人将一间屋子收拾干净,作为儿媳的临时产房:“布草三四处,悬绳系木作衡,度高下,令得蹲当腋,得凭当衡,下敷慢毡,恐儿落草误伤之。
”儿媳果然顺利
分娩,避免了难产。
此人儿媳分娩时便采用“站立式”,扶着悬挂起来的横木,把孩子生了下来。
这种竖式分娩,可以在重庆大足石刻中看到。
在“临产受苦恩”石刻中,孕妇背后站着一妇,前面半蹲着的接生婆正扎衣卷袖准备接生。
这组石刻开凿于南宋,是研究古代孕妇分娩方式的重要资料。
古代孕妇分娩时,往往会根据产程的变化,适时采取不同的分娩方式。
如宋代,孕妇分娩多采用坐姿,但也会使用其他方式。
时医学家杨康侯在《十产论》即称,“儿将欲生,其母疲倦,久坐椅褥,抵其生路”;这时候,就要让孕妇采取站立姿势,“须用手巾一条,拴系高处,令母用手攀之”,然后,“轻轻屈足作坐状,产户舒张,儿即生下”。
竖式分娩,并非仅是古代中国孕妇的选择,国外亦然。
如古埃及法老宫里有一幅浮雕,所绘内容是末代女王克娄巴特拉分娩场景,女王所采用的便是竖式分娩中的“跪姿”。
古代也流行手术分娩
——千年前的剖宫产
在医疗条件很差的古代,生孩子的确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所以古人说生孩子是“过鬼门”。
为了减少孕妇死亡率,古人在分娩方式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摸索,如现代孕妇喜欢的“剖宫产”,即民间所说的“剖腹产”,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已出现。
司马迁的《史记·楚世家》中记载:“吴回生陆终。
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
”吴回生了儿子陆终,陆终娶妻女嬇,女嬇所生的6个儿子,都是剖宫产,即所谓“坼剖而产”。
吴回和陆终都是远古时被神话了的人物,这条剖宫产史料是否可信?历代都有人怀疑。
《搜神记》一书作者、东晋人干宝分析认为,陆终的儿子是剖宫产一说“不妄”,并认为剖宫产“无害”,有诗称,“不坼不副,无灾无害”。
在离干宝生活时代并不遥远的三国时,就出现了一则剖宫产案例,干宝以此佐证剖宫生产的存在和可行性。
据南朝刘宋史学家裴骃《史记集解》所记,这起剖宫产发生在魏黄初五年(公元224年),时皇帝为魏文帝曹丕,汝南人屈雍的妻子产子时,“从右胳下水腹上出”,这就是“剖宫产”。
王氏行剖宫产后,“平和自若,数月创合,母子无恙”。
中国上古时的治水专家、夏朝的奠基者大禹,也是剖宫产。
《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条称,“修己背剖,而生禹于石纽……”修己是大禹的母亲,意思是,修己在石纽(今四川汶川)剖宫产生下了儿子大禹。
剖宫产是一种非正常分娩手段,古人往往将之视为神人圣贤降临世间的方式。
除了大禹,商朝始祖契,同样是其母亲简狄剖宫产下的,即所谓“简狄焜剖而生契”一说。
惊人巧合的是,剖宫产也为外国古代帝王出生时使用。
在古罗马,剖宫产手术被称为“帝王切开”,就是因为公元前一位古罗马帝王是剖宫分娩出的。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最早的剖宫产手术,应是在死亡孕妇身上进行的。
古代孕妇难产而死后,一般要行剖宫产,取出胎儿后才能下葬。
在古罗马,这一条甚至成为硬性规定,写进法律,不剖宫取出胎儿不得下葬,后逐渐为活着的孕妇所接受。
古代的“药物催产”
——分娩时服催生汤
古代的产俗,到了宋代逐渐丰富起来,并且出现了职业产婆。
产婆,即俗话所说的“接生婆”,又有“坐婆”“老娘”“稳婆”等多种称呼,因始终站在孕妇旁边,亦叫“旁人”。
即使皇家,也需要坐婆。
据北宋欧阳修《奏事录》“又三事”所记,时宫女韩宝儿临产,朝廷便“并召医宫产科十余人,坐婆三人入矣”。
《金瓶梅词话》第三十三回描述李瓶儿分娩时,便是由“蔡老娘”接手的:“这蔡老娘收拾孩子,咬去脐带,埋毕衣胞,熬了些定心汤,打发李瓶儿吃了,安顿孩子停当。
”
蔡老娘给李瓶儿接生的文字不到40个字,但所包含的信息相当丰富。
其中,蔡老娘给李瓶儿熬“定心汤”,最值得注意。
孕妇在痛苦的生产过程中,体能消耗极大,生下孩子后可以说是精疲力尽,加上饱受惊吓,精神一定紧张,上“定心汤”表面为让产妇放松,实也为产妇补充体能。
说到“定心汤”,除在产后,古人在生产前或生产中,也会让孕妇服用汤剂,俗称“催生汤”。
让产妇喝催生汤,实乃“药物催产”手段,这与现代给产妇打“催产素”的功效是一样的。
芫花、天花粉等被现代医学证明有效的中药材,都曾是古代“催生汤”的重要成分,甚至被作为引产、打胎和治难产的偏方来使用。
李时珍《本草纲木》里即称,芫花“其根有催产、坠胎作用”;天花粉“通月水,治胎衣不下”。
催生之术,在宋代颇流行。
《妇人大全良方》里即载有“催生丹”,其中有一种配方是这样:“兔毛和皮烧为灰,末之,以酒调方寸匕,服之即产。
”如此催生,似乎是一种巫术,但古人就是相信,“催生丹”是宋代孕妇之家必备药品之一。
除了药物催产,古人还有“画符催生”。
如宋代,便有将催生符、海马、马衔铁等贴于产房,或让孕妇握于手中的产俗,据说有避免难产之神效。
显然,这种说法毫无道理,但从心理学的角度又不无作用,对提振孕妇完成分娩的信心,无疑是有帮助的。
早期于路边设临时产房
——高级产房带花园
古人视孕妇分娩为“不洁”,包括丈夫在内的男人都得回避,在早期,甚至忌讳在家生产。
古时并没有去医院生孩子的做法,那怎么办?古人往往会设一间临时产房,供分娩用。
产房设在哪儿,怎么布置,各个朝代并不一样。
东汉王充《论衡·四讳篇》记载,秦汉时期一般是“舍丘墓”“庐道畔”,即在坟墓和道路旁边搭一草棚子,作为临时产房。
在分娩前,将孕妇移入其中,生下孩子满月后,才可以抱着孩子回家住。
现代不少母亲在回答孩子“我是从哪儿来的”提问时,往往会说“在路边捡的”,或是“大树丫掉下来的”一类话,忽悠小孩子。
究其语境源流,便与早期产房设于户外有关,孩子生在路边的临时产房内,不就是“在路边捡的”吗?
临时产房内所设简单,一般地上铺层稻草、麦秸作为产褥,故古代生孩子有“坐草”“就草”“在草”“落草”这类叫法。
在铺草时,古人还要念相应咒语,据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坐月门》“禁草法第八条”,宋元时咒语是这样:“铁铁当当,非公所当,是王一言得之铜,一言得之铁。
母子相生俱蔑铁,急急如律令。
”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孕妇分娩场所出现变化,多在家中生产。
这或因为东昏侯萧宝卷的所作所为。
萧宝卷有四处游走的习惯,却又不想让人看到,每次出行之前他就派人驱赶所经之途的老百姓,有待产孕妇之家只好将路边的临时产房改设家里。
《南史·齐本纪下》记载,有一孕妇未离开路边产房,结果惨遭萧宝卷“剖腹看男女”。
自此,在路边野外设临时产房风俗有变。
不仅分娩场所有变,这一时期的贵族孕妇,还使用上了“高级产房”。
《南史·后妃传下》记载,南朝梁文献张皇后,其产房便是“花园式”的,产房前有花园,产房内的空间宽敞,还有专用产床,四周用“幔遮蔽之”。
【责任编辑】蒲 ;晖。